http://.biquxs.info/


    </p>


    在白主給家主茂敏舉辦的慶生宴上,公卿西園寺借故發難,直秀卻一點和他辯論的興趣都沒有。


    為啥呢?


    雖然西園寺日後是九元老之一,被認為是共治的最後捍衛者,但如今他才十六歲,受學識、閱曆所限,別說理解英吉利光榮革新了,恐怕連日後他自己說的話,如今他也無法讚同。


    比如以下兩句:


    “把皇帝當作神來對待是不對的,應把他當人來看。”


    “必須使國民性情活潑開朗、正大有為,不要使之陷於慷慨悲壯、偏頗奇癖。現在社會上往往以衰世逆境中人為楷模,讓年青人效仿。這種作法會留下弊害,與國家今天的繁榮昌盛不相配……”


    現在的西園寺,如果知道未來自己會說這些,估計會立馬昏倒。


    為啥呢?


    因為如今的扶桑,除了直秀勢力所在的北地,根本就沒有這種思想生存的土壤——沙漠裏造船,這不是扯淡嘛。


    其實,以前直秀等人也覺得奇怪:


    自從文久二年(1862年)九月底,會津、白主聯軍入京都後,北地和京都各方人士都有接觸,其中最難打交道的,就是公卿、攘夷浪士和僧侶神官。


    可按學識教育程度而言,從低到高,應該是百姓、町人、商人和上述這些人,這知書達禮的,反而更難以溝通,這不是奇怪至極嗎?


    後來總結才發現,這一點也不奇怪:


    白主在壬生村附近推廣農學和義診,在京都扶持商家、手工業,又輸入有利可圖的貨物,這得利的是百姓、町人、商人,他們當然好打交道了。


    至於僧侶神官,在別的地方,可能還會因為商業因素,對北地高看一眼,可這是哪裏啊,是京都,名宮古剎數不勝數,人家信徒多了,根本不把這點利益放在眼裏。


    輪到最後的公卿和攘夷浪士,他們的要求更高。


    其中,浪士是有些被白主吸引到北地拓荒的,但哪些大半都是走投無路的,可但凡有點本事或者有點聲望的,開口不是百石領地起,閉口就是要求重要職位,完全是一群役迷。


    可這憑啥啊?白主又不是找爹,因此隻能對這些人敬謝不敏。


    而公卿呢,大多高高在上。


    人家對攘夷浪士親切有加,那是浪士們懂事——恭恭敬敬還聽話,而北地這群得了脊柱僵直的,說啥也和這些人無法合拍。


    按江藤新平的話說,那就是“公卿以大言欺人,可內裏百無是處;而浪士空有一腔熱血,但奈何抱殘守缺。”


    這句話說白了,就是多數公卿、浪士頑固守舊,整天活在自己勾畫的天地裏,自己把自己激動的不行。


    如果從1853年黑船第二次來訪算起,雖然至今已經開國十一年過去了,但實際上,盡管扶桑被衝擊得搖搖欲墜,但根子裏還是老底子在垂死掙紮。


    這也沒辦法,“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嘛。


    不管從哪方麵講,教育也好,學術也罷,包括經綸、民生等等,扶桑還在痛苦的轉變過程中——按大久保利濟的話說,那就是“扶桑不過才上路罷了”。


    後人評價說幕府保守,但那是與維新成功的新官府相比,從現在看,幕府是鐵鐵的開國派先鋒:


    盡管蘭學產業發展的緩慢,但畢竟在進步。


    當然,幕府裏守舊的人也是一大堆,可畢竟還有鬆平慶永、井戶弘道、小栗忠順、堀利熙等徹頭徹尾的革新派。除了這些人,甚至如堀利堅等老人也試圖振作。


    說起來,這可比紙上談兵、自吹自擂的公卿強多了。


    這也是直秀等人目前支持幕府的原因——如果拋棄幕府去尊王,現鍾不打去鑄銅,力氣沒處使了啊。


    想到這裏,直秀愈發不願意搭理西園寺。


    不過呢,盡管直秀不樂意,可席間卻不缺捧靴子的,看直秀不接話,土佐的武市半平太出言轉圜:


    “右近衛中將大人,是下麵的人說了什麽混賬話嗎?”


    聽到這句話,直秀笑看了武市一眼。


    按理說,武市當年入過直秀在高知町開辦的私塾,又是龍馬的遠房親屬,應該算自己人。


    可如今土佐內鬥的厲害,老藩主山內豐信和執政家老吉田元吉,兩人有撕破臉的趨勢,而武市不顧與吉田的師生之誼,出任了老藩主的側近人。


    吉田元吉和直秀、小栗相交甚密,武市如此做,直秀如今也不敢相信他是自己人了。


    這時,終於找著梯子的西園寺,他開始滔滔不絕……


    直秀仔細分辨,他說的其實還是老三套,“大義不可敬乎?人言不可畏乎?仁者之勇可敵乎?”


    所謂的大義,其實就是指白主“桀驁不馴”,對朝廷和公卿不夠尊重。


    而人言麽,是指白主兵在京都特立獨行,尤其是洋服短發,不符合此時的傳統——至於啥叫傳統,自然是從開天辟地以來就存在的公卿們說的算。


    至於仁者之勇,則是西園寺心虛了:


    自兩次大勝魯西亞後,北地兵就躋身於強兵之列。而去年警衛橫濱後,白主兵更是被洋人稱之為遠東強兵。


    西園寺提仁者之勇,意思就是“隻要心懷仁義那北地兵也沒啥可怕的”。


    啥叫對魚撣琴,什麽是給貓小判,現在西園寺說的這些,對直秀就是這樣——根本沒有。


    他說的大義、人言和仁者之勇,其實根子是大義,其它不過是纏繞而來。而大義的根子,又在於“尊王”。


    其實西園寺隻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為啥要尊王呢?依據何在?這些他根本說不清。


    按直秀所想,這尊王無非是由三方麵而來,那就是神道、儒學和扶桑國學:


    從神道來講,皇室是神裔,扶桑都是由人家祖上創造的。如果不尊王的話,那不是數典忘祖嘛。


    儒學呢,則是最重“禮”、“義”。皇室無大錯,那上下尊卑總是要講的吧,因此要尊王。


    至於扶桑國學呢,那就更進一步了:


    國學本來是從扶桑自身出發的學說,難免自抬身價。


    而這自抬也要有噱頭才好,因此除了推崇和歌等古學、神道等本土傳統,延綿不斷、千年在上的扶桑皇室,也自然成了扶桑特殊性的標誌。


    尤其是其中水戶學中的華夷論、王霸論和攘夷說,為了抬高自身,甚至不惜偽造、杜撰加撲風捉影。


    比如在其根本著作《大扶桑史》中,為了營造扶桑的特殊性,證明扶桑就是好,水戶學者編造出了皇室萬古一係的證據——這和《古事記》、《扶桑書紀》等古典有異曲同工之妙,反正神話、傳說、


    個人筆記啥的,不管證據真假,隻要有利就都往裏麵塞。


    而如今呢,恰好是西洋人淩迫扶桑的時候,扶桑人從自高自大變成了自卑敏感,那水戶學說還不大興於世啊——當然,對外開埠以來造成的經濟動蕩,是水戶攘夷學說廣泛流傳的溫床。


    可拔出蘿卜帶出泥,攘夷說風行的同時,水戶尊王之說也不免大興於世。


    於是,因德川幕府鎖國二百多年發展起來的國學,加上如今這個西洋淩迫扶桑的年代,這才造成了“尊王”這種複古的扭曲認知興起。


    對西園寺來說,他是公卿,“尊王”推崇皇室之餘,那朝廷公卿也跟著雞犬升天,因此對此非常熱衷。


    可對此時主廳中其它十位人來說,尊王的內裏就不是這麽簡單了:


    尊王呢,有幾個個好處,一個是可以統合人心,一個是可以借名位壓製幕府,另外一個最大的好處呢,則是容易造成敬鬼神而遠之。


    說白了,扶桑皇室傳承千年不絕,又是神道首領,這名望不用白不用;而幕府勢大,正麵對抗的風險很高,不如借朝廷的名頭壓製。


    而對有心人來說,最重要的是,“尊王”還可以引申為“王政複古”。


    其實尊王隻是一個表象,皇室、公卿浮華無用,這在幕府、諸侯包括民間都是公認的,因此“王政複古”之後,這大政就難免從幕府手中轉入新崛起的各方之手。


    說到底,水戶學“尊王”一說的泛濫,背後也有推崇虛君共治的儒學者在推波助瀾。


    當然了,不受國學水戶派、儒學影響的特例也有,比如幕府政事總裁的謀主橫井時存,他就是想效仿英吉利光榮革新的——慶永一係尊王不是反幕府,其憂國憂民的心思多一些,共度時艱才是其主要目的。


    而今天給白主鬆平家主茂敏慶生,主廳坐著的十一人,這裏麵對尊王感興趣的,直秀敢擔保,除了兩位公卿岩倉、西園寺外,哪是一個都沒有。


    甚至連土佐的武市半平太,別看他自己跳出來給西園寺捧靴子,那也是別有目的——要麽是因為公武合體拉攏公卿,要麽是想“王政複古”分享權利,總之這也是個治政動物,尊王的虛頭別想騙到他。


    因此,盡管借著武市遞的梯子,西園寺在席間滔滔不絕,可直秀卻依然懶得理他:


    “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


    就扶桑如今這個鳥模樣,別說誇誇其談、固執己見的西園寺了,就連岩倉這種老謀深算的,直秀也不想交涉。


    為啥呀?


    因為利益不一致。


    直秀拿不出能讓大家滿意的利益,因此呢,言語壓根就不管用,隻能選擇拉一波打一波。


    看直秀一直不肯接茬,最終還是公卿岩倉出麵勸住了自己的小兄弟。但到此席間的氛圍已經被徹底破壞掉了,因此最終大家隻能不歡而散。


    元治元年(1864年)四月八日,是花祭灌佛和白主家主茂敏的慶生日。在這之後,京都內外開始準備酉日的“葵祭”。


    葵祭乃是三敕祭之一,扶桑皇帝、幕府將軍和在京的公卿、諸侯都要出麵參與。


    而這時,上洛自辯的長州世子毛利定廣,他也已經趕到了近畿附近。


    於是,在角色都已到位的時代劇場,大幕終於拉開,而這次表演的結果,將決定扶桑數年後的走向。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扶桑鏡夢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MerlinCahrin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MerlinCahrin並收藏扶桑鏡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