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完了年後的一些瑣事後,朱浩把王夫之找來,商議土地改革之事。
除軍隊外,土地和農民問題被朱浩列為本年度上半年的頭等大事。徐淮三府的地界雖小,但牽一發而動全身,如果搞不好,便會引起大的波瀾,因此要慎之又慎。
“而農啊,我看土地改革的事應該抓緊辦了,你有什麽主意?”
“關於土地的事,我們政務部也大體有了計劃,是這樣,兗州那邊除了魯王外,已經沒有大股的反對力量,而且大部分的農民都已經分到無主的荒地,這些人隻要繳納百分之五的稅糧即可擁有土地耕種權,因此北麵的事不用操心,主要還是徐淮二府,這裏沒有什麽戰亂,土地集中,失地農民很多,不好安排!”王夫之雖然年輕有為,但礙於思想的局限性,暫時拿不出有效的改革措施。
“你把問題看得太淺了,非要在土地兩個字上糾纏麽?”朱浩提醒道。
“大帥的意思是?”
“如今,官辦工場和私營工場已經如火如荼的開展了,需要大量的民工,你貼出告示,大量吸收失地農民,我不信他們憑著白花花的銀子不來賺,此為其一;你再宣傳一下,鼓勵南方的人到兗州開荒,南方地少人多,隻要給予好的政策,不愁他們不來,此為其二;其三,你拉攏部分開明地主,實行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主動者能得到大帥府和新軍的各方麵支持,以點帶麵,我就不信以咱們新軍的強大實力還有人願意跟我們對著幹。”朱浩不以為意的道。
“大帥好主意!我立刻迴去研究,隻不過這些地主占著大量土地卻分文不交,這樣下去不是辦法啊。”王夫之聽他一說立馬開竅,但又想起一個問題。
“還是老辦法,張榜告示,土地按實際所有者繳納稅糧,還是二十稅一,他們能交不起?如果他們以土地不是他們的為由,那咱們就全部收迴再行分配,另外禁止將這部分稅糧轉移到佃戶身上。記住,該緊的要緊。現在不同以前了,如果有敢鬧事的,就給我抓起來!”
“就怕他們說一套做一套,背後使壞。”王夫之還是有些擔心。
“這個好說,你馬上擬一個章程,在各地成立農會,由威信高有號召力的農民組成,先把這部分人控製起來,農會可以跟地主平等交涉,也可以直接向政務部報告各地的事情,不要怕,改革總會觸動部分頑固派的利益,這種陣痛一定要挺過去,我們的原則就是支持我們的要保護,反對我們的要鏟除!我估計半年內沒有什麽大的戰事發生,我們要集中全力解決這個頑疾!”朱浩堅決的道。
幾天後,大帥府的政務部出台了一係列的土地改革措施,總稱《徐淮地區土地改革綱領》,裏麵內容非常詳實,最大限度的保護了農民的利益和部分開明地主的權益,政策一出台,各方反應不一。
絕大多數的農民歡唿雀躍,少部分的開明人士立刻旗幟鮮明的選擇了支持,一部分中間分子則選擇了觀望,另一部分平時逃漏稅慣了的地主提出強烈反對,其中以魯王朱以派為首反對最為強烈。
魯王府占據了整個兗州土地的十分之一,是最大的地主,朱以派挑頭下,南北方的頑固派地主聯合起來,一方麵連續派人到大帥府勸導請願,一方麵聯合上書朝廷博取支持。
沒想到上書到了朝廷便沒了動靜,這邊的土改卻如火如荼的開展起來,大量無地農民通過改革獲得了土地,一部分觀望的地主見朝廷遲遲沒有動靜被迫選擇了合作,還有一些底子不白的人被翻出舊賬,坐牢的坐牢,抄家的抄家,威懾之下,隻剩少數勢力大的頑固派仍在拚命堅持。
朱浩早料到這個局麵,很早便派人到京城打點,還給崇禎帝送去五十萬銀子,說是徐州土改的額外收入,得了這些豐厚的禮物,鬼才懶得去阻止呢,反正朱浩就那麽大的地方,由著他折騰吧。況且他也是好意,崇禎早就看著這些光吃不拉的人不順眼了,現在朱浩替他出頭更好,隻是魯王那裏不好看。
等了三個月,朝廷的聖旨終於姍姍來遲,不過隻是不痛不癢的批評了朱浩幾句,順便安慰了魯王一番,沒有實質性的內容!
隻有朱以派仍然不依不饒的繼續上書,最後崇禎帝不厭其煩,下旨不許朱浩動魯王的土地才算把這王爺撫平。
最大的頭子不鬧了,其他人還鬧啥?沒有軍隊,沒有官府,財力上人家根本就看不上,怎麽跟大帥府鬥?於是一些有眼力的人開始悄悄活絡起來,紛紛找關係跟大帥府重新搭線。
土地改革轟轟烈烈的開展後,各地的農會組織也紛紛建立,一開始農會便被朱浩打造成亦農亦兵的組織,各村設立村級農會,鎮設立鎮級農會,農會負責農民土地的改革和與地主的交涉事宜,並且兼管民兵事務,各地農會成員多是民兵。
土改的實施和農會的建立,使得農民的主人翁信念空前高漲,紛紛拿起武器加入民兵,捍衛得之不易的成果。農民的耕種積極性也大幅提高,朱浩又撥出巨款在各地興修水利,派學校的專業人員到各地指導農作。
各種政策影響下,預計今年的糧食產量可增加兩到三成,成為近幾十年來的一個大豐收年份。
當然地主階層也不是無利可圖,大帥府專門派出工作組到各縣各鎮,協調農會和地主的關係。鼓勵地主開辦各類工廠,對開辦工廠的人免稅一年,減稅三年。同時成立工會,大量吸收先進地主分子,在徐州擁有一千多頃地的大地主蘇萬千當選為第一任工會會長,當場捐糧一萬石。有的地主還低價出賣手中的土地,套取現銀開辦工廠,這部分土地由大帥府統一收購,分給農民,當然農民要分十年以手中的糧食還清。
許多失地多年的農民放棄了土地而選擇了進入各類工廠,因此流民人數大大減少,據統計,到崇禎十三年上半年,徐淮三府的無業流民總數比往年少了七八成,社會逐步穩定。
通過大力推廣,玉米、馬鈴薯、地瓜等高產糧食作物已經在前年前進入兗州,去年獲得大豐收,解決了無數人的饑荒問題,整個兗州今年以來沒有餓死一個人,與陝甘之地的餓殍千裏形成迥然相反的畫麵。
官員方麵,在朱浩大力宣傳老儒學和新科學的背景下,無數思想頑固的大年齡官員被架空權利,一大批經過改造和新式教育的官員和政務部培養的新型政務人才走上崗位。
反正政務部是大帥府設定的部門,因此政務部擬選的人員都得到了大帥府的鼎力支持,那些老官員也不敢說什麽,京師的內閣、吏部等重要人事部門早就被朱浩打點好,也沒人理會他這一畝三分地。
新式官員年輕有活力,大多數都有一股為國效力、幹事創業的精神,因此大帥府的各項政令推進速度和效率大大提高。朱浩給這些官員的待遇也非常豐厚,明代的官員待遇一般都很低,現在大幅度的漲了工資,都憋著一股勁為他出力。
至於那些老官員,朱浩也同樣發著豐厚的報酬,這些人得了錢財反對聲音也小了很多。
新政令實施以來,大帥府的銀子如流水般花了出去,算算賬,今年的開支比去年多了四成!多是用在收購土地上了,去除稅款,在朱浩這幾年搜刮和積蓄下,大帥府如今的存銀還有約八百萬兩,不過這樣的花法,也撐不了兩三年,朱浩琢磨著是時候再想辦法大撈一筆了。
土地改革就這樣在徐淮大地上如火如荼的開展起來。各地也湧現出一些先進分子和有代表性的畫麵。
沛縣一個叫牤牛屯的隻有四五十戶人家的小村子,土地改革的政令已經實施了一個月了,絕大多數的村民都分得了土地。
村東的一戶人家中,一個七八歲穿著破破爛爛的小男孩問他的母親:“娘,咱們今年過年真能有饃饃吃嗎?”
“有啊!大帥剛分給咱家十畝地,你爹已經去鎮裏辦文書了,隻要到秋天就有吃不完的窩頭了。”母親樂嗬嗬的道。
“可咱家不是種著張老頭家的地嗎,張老頭呢?”
“張老頭把地賣了,是大帥把地買來分給我們的,這些地以後就是我們的了,你爹也是農會的會員了,再也不用給張老頭地租了。”
“哦,這個大帥是什麽人呢?為什麽幫咱們?”男孩似懂非懂的問道。
“他啊,他是老天爺派下來的神仙那,專門來幫助我們窮人的,是咱們的救命恩人,你長大了一定要聽他的話,報答他知道嗎?”母親悠悠的望著天空,滿臉敬意的道。
“我知道了娘,大帥是咱們家的恩人,我長大了一定報答他。”男孩聽話的點了點頭。
望山鎮徐家村是一個數百戶人家的大村,十之八九姓徐。徐茂森,三十來歲,是個好莊家把式,為人正直有威信,練過武術,其弟徐茂林在新軍中當連長,前些日子被全村人一致選舉成為農會會長。
徐茂森本身是個小地主,家裏有二百多畝土地,過著小康生活,土改政令下達後,他率先將大部分土地無償的租給村裏的無地農民耕種,分文不收,他也是為數不多的以地主身份當選農會會長的人之一。
有人問他為什麽甘心這麽做,徐茂森自豪的道:“我弟在兗州之戰前就參加了新軍跟著大帥打滿洲鬼子,還獲得三等功,那是徐家村的英雄,咱老徐家的驕傲!俺當哥的也不能落後呀,人嘛,不能光捂著那點錢財過活!”
徐茂森的話反應了當時許許多多開明人士的心理,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跟新軍或是大帥府、工人學校成員有著親戚關係,本身的覺悟也高。
除軍隊外,土地和農民問題被朱浩列為本年度上半年的頭等大事。徐淮三府的地界雖小,但牽一發而動全身,如果搞不好,便會引起大的波瀾,因此要慎之又慎。
“而農啊,我看土地改革的事應該抓緊辦了,你有什麽主意?”
“關於土地的事,我們政務部也大體有了計劃,是這樣,兗州那邊除了魯王外,已經沒有大股的反對力量,而且大部分的農民都已經分到無主的荒地,這些人隻要繳納百分之五的稅糧即可擁有土地耕種權,因此北麵的事不用操心,主要還是徐淮二府,這裏沒有什麽戰亂,土地集中,失地農民很多,不好安排!”王夫之雖然年輕有為,但礙於思想的局限性,暫時拿不出有效的改革措施。
“你把問題看得太淺了,非要在土地兩個字上糾纏麽?”朱浩提醒道。
“大帥的意思是?”
“如今,官辦工場和私營工場已經如火如荼的開展了,需要大量的民工,你貼出告示,大量吸收失地農民,我不信他們憑著白花花的銀子不來賺,此為其一;你再宣傳一下,鼓勵南方的人到兗州開荒,南方地少人多,隻要給予好的政策,不愁他們不來,此為其二;其三,你拉攏部分開明地主,實行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主動者能得到大帥府和新軍的各方麵支持,以點帶麵,我就不信以咱們新軍的強大實力還有人願意跟我們對著幹。”朱浩不以為意的道。
“大帥好主意!我立刻迴去研究,隻不過這些地主占著大量土地卻分文不交,這樣下去不是辦法啊。”王夫之聽他一說立馬開竅,但又想起一個問題。
“還是老辦法,張榜告示,土地按實際所有者繳納稅糧,還是二十稅一,他們能交不起?如果他們以土地不是他們的為由,那咱們就全部收迴再行分配,另外禁止將這部分稅糧轉移到佃戶身上。記住,該緊的要緊。現在不同以前了,如果有敢鬧事的,就給我抓起來!”
“就怕他們說一套做一套,背後使壞。”王夫之還是有些擔心。
“這個好說,你馬上擬一個章程,在各地成立農會,由威信高有號召力的農民組成,先把這部分人控製起來,農會可以跟地主平等交涉,也可以直接向政務部報告各地的事情,不要怕,改革總會觸動部分頑固派的利益,這種陣痛一定要挺過去,我們的原則就是支持我們的要保護,反對我們的要鏟除!我估計半年內沒有什麽大的戰事發生,我們要集中全力解決這個頑疾!”朱浩堅決的道。
幾天後,大帥府的政務部出台了一係列的土地改革措施,總稱《徐淮地區土地改革綱領》,裏麵內容非常詳實,最大限度的保護了農民的利益和部分開明地主的權益,政策一出台,各方反應不一。
絕大多數的農民歡唿雀躍,少部分的開明人士立刻旗幟鮮明的選擇了支持,一部分中間分子則選擇了觀望,另一部分平時逃漏稅慣了的地主提出強烈反對,其中以魯王朱以派為首反對最為強烈。
魯王府占據了整個兗州土地的十分之一,是最大的地主,朱以派挑頭下,南北方的頑固派地主聯合起來,一方麵連續派人到大帥府勸導請願,一方麵聯合上書朝廷博取支持。
沒想到上書到了朝廷便沒了動靜,這邊的土改卻如火如荼的開展起來,大量無地農民通過改革獲得了土地,一部分觀望的地主見朝廷遲遲沒有動靜被迫選擇了合作,還有一些底子不白的人被翻出舊賬,坐牢的坐牢,抄家的抄家,威懾之下,隻剩少數勢力大的頑固派仍在拚命堅持。
朱浩早料到這個局麵,很早便派人到京城打點,還給崇禎帝送去五十萬銀子,說是徐州土改的額外收入,得了這些豐厚的禮物,鬼才懶得去阻止呢,反正朱浩就那麽大的地方,由著他折騰吧。況且他也是好意,崇禎早就看著這些光吃不拉的人不順眼了,現在朱浩替他出頭更好,隻是魯王那裏不好看。
等了三個月,朝廷的聖旨終於姍姍來遲,不過隻是不痛不癢的批評了朱浩幾句,順便安慰了魯王一番,沒有實質性的內容!
隻有朱以派仍然不依不饒的繼續上書,最後崇禎帝不厭其煩,下旨不許朱浩動魯王的土地才算把這王爺撫平。
最大的頭子不鬧了,其他人還鬧啥?沒有軍隊,沒有官府,財力上人家根本就看不上,怎麽跟大帥府鬥?於是一些有眼力的人開始悄悄活絡起來,紛紛找關係跟大帥府重新搭線。
土地改革轟轟烈烈的開展後,各地的農會組織也紛紛建立,一開始農會便被朱浩打造成亦農亦兵的組織,各村設立村級農會,鎮設立鎮級農會,農會負責農民土地的改革和與地主的交涉事宜,並且兼管民兵事務,各地農會成員多是民兵。
土改的實施和農會的建立,使得農民的主人翁信念空前高漲,紛紛拿起武器加入民兵,捍衛得之不易的成果。農民的耕種積極性也大幅提高,朱浩又撥出巨款在各地興修水利,派學校的專業人員到各地指導農作。
各種政策影響下,預計今年的糧食產量可增加兩到三成,成為近幾十年來的一個大豐收年份。
當然地主階層也不是無利可圖,大帥府專門派出工作組到各縣各鎮,協調農會和地主的關係。鼓勵地主開辦各類工廠,對開辦工廠的人免稅一年,減稅三年。同時成立工會,大量吸收先進地主分子,在徐州擁有一千多頃地的大地主蘇萬千當選為第一任工會會長,當場捐糧一萬石。有的地主還低價出賣手中的土地,套取現銀開辦工廠,這部分土地由大帥府統一收購,分給農民,當然農民要分十年以手中的糧食還清。
許多失地多年的農民放棄了土地而選擇了進入各類工廠,因此流民人數大大減少,據統計,到崇禎十三年上半年,徐淮三府的無業流民總數比往年少了七八成,社會逐步穩定。
通過大力推廣,玉米、馬鈴薯、地瓜等高產糧食作物已經在前年前進入兗州,去年獲得大豐收,解決了無數人的饑荒問題,整個兗州今年以來沒有餓死一個人,與陝甘之地的餓殍千裏形成迥然相反的畫麵。
官員方麵,在朱浩大力宣傳老儒學和新科學的背景下,無數思想頑固的大年齡官員被架空權利,一大批經過改造和新式教育的官員和政務部培養的新型政務人才走上崗位。
反正政務部是大帥府設定的部門,因此政務部擬選的人員都得到了大帥府的鼎力支持,那些老官員也不敢說什麽,京師的內閣、吏部等重要人事部門早就被朱浩打點好,也沒人理會他這一畝三分地。
新式官員年輕有活力,大多數都有一股為國效力、幹事創業的精神,因此大帥府的各項政令推進速度和效率大大提高。朱浩給這些官員的待遇也非常豐厚,明代的官員待遇一般都很低,現在大幅度的漲了工資,都憋著一股勁為他出力。
至於那些老官員,朱浩也同樣發著豐厚的報酬,這些人得了錢財反對聲音也小了很多。
新政令實施以來,大帥府的銀子如流水般花了出去,算算賬,今年的開支比去年多了四成!多是用在收購土地上了,去除稅款,在朱浩這幾年搜刮和積蓄下,大帥府如今的存銀還有約八百萬兩,不過這樣的花法,也撐不了兩三年,朱浩琢磨著是時候再想辦法大撈一筆了。
土地改革就這樣在徐淮大地上如火如荼的開展起來。各地也湧現出一些先進分子和有代表性的畫麵。
沛縣一個叫牤牛屯的隻有四五十戶人家的小村子,土地改革的政令已經實施了一個月了,絕大多數的村民都分得了土地。
村東的一戶人家中,一個七八歲穿著破破爛爛的小男孩問他的母親:“娘,咱們今年過年真能有饃饃吃嗎?”
“有啊!大帥剛分給咱家十畝地,你爹已經去鎮裏辦文書了,隻要到秋天就有吃不完的窩頭了。”母親樂嗬嗬的道。
“可咱家不是種著張老頭家的地嗎,張老頭呢?”
“張老頭把地賣了,是大帥把地買來分給我們的,這些地以後就是我們的了,你爹也是農會的會員了,再也不用給張老頭地租了。”
“哦,這個大帥是什麽人呢?為什麽幫咱們?”男孩似懂非懂的問道。
“他啊,他是老天爺派下來的神仙那,專門來幫助我們窮人的,是咱們的救命恩人,你長大了一定要聽他的話,報答他知道嗎?”母親悠悠的望著天空,滿臉敬意的道。
“我知道了娘,大帥是咱們家的恩人,我長大了一定報答他。”男孩聽話的點了點頭。
望山鎮徐家村是一個數百戶人家的大村,十之八九姓徐。徐茂森,三十來歲,是個好莊家把式,為人正直有威信,練過武術,其弟徐茂林在新軍中當連長,前些日子被全村人一致選舉成為農會會長。
徐茂森本身是個小地主,家裏有二百多畝土地,過著小康生活,土改政令下達後,他率先將大部分土地無償的租給村裏的無地農民耕種,分文不收,他也是為數不多的以地主身份當選農會會長的人之一。
有人問他為什麽甘心這麽做,徐茂森自豪的道:“我弟在兗州之戰前就參加了新軍跟著大帥打滿洲鬼子,還獲得三等功,那是徐家村的英雄,咱老徐家的驕傲!俺當哥的也不能落後呀,人嘛,不能光捂著那點錢財過活!”
徐茂森的話反應了當時許許多多開明人士的心理,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跟新軍或是大帥府、工人學校成員有著親戚關係,本身的覺悟也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