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步步為營
穿越沈眉莊,擺脫甄嬛後成為贏家 作者:遠朝歸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此時,前朝之上,甄遠道亦上書彈劾年羹堯。
言明年羹堯居功自傲,在青海平叛期間,當皇帝的聖旨到時,他竟然不跪著接聽,而是直接拿了去看。
甚至在麵對蒙古王公和額附阿寶時,竟然要求他們向其跪拜。
更有甚者,在青海平叛結束後,年羹堯在班師迴朝的途中,下令沿途的官吏在路旁對他跪著迎送!
等等一樁樁一件件,更是讓雍正對除去敦親王和年氏一族抱了誌在必得之心。
沈眉兒什麽也不做,亦不多言。
隻是心裏更對甄嬛感到心寒,且不說甄嬛在最落魄失寵的時候,碎玉軒門可羅雀,所有的嬪妃都敬而遠之,不敢親近,也就隻有敦親王妃雪中送炭。
但甄嬛並未念及人家的好,反而在關鍵時刻捅刀子。
博爾濟吉特福晉一門心思隻在自己的女兒身上,眼看就要母女分離,豈不心如刀割?
哪裏還有心思計較茶的好歹?
誰料,此事卻被甄嬛抓住了把柄。
隨即,便來到皇帝麵前邀功,惹得雍正對敦親王和年家的厭惡和忌諱,又更深了一層。
細細想來,甄嬛所做的這一切,無非是體察到了皇帝的猜忌,為了加速年家的覆滅,向年世蘭複仇罷了。
一環一節,果然是心機深沉,步步為營。
待二月悄然而逝,冬的餘寒雖猶抱琵琶半遮麵,然春的序曲已輕輕地在乾坤間織就一幅生機盎然的畫卷。
晨光熹微,天際綻放出一抹溫柔的藍紫,猶如織女精心織就的綢緞,輕柔地披覆在沉睡的大地上。
陽光透過稀疏的雲層,斑駁陸離地灑落,為這清冷的世界賦予了無限的柔情與期待。
河麵的堅冰漸漸消融,潺潺流水如天籟般悅耳動聽,它們歡快地歌唱著,喚醒了沉睡中的萬物生靈。
岸邊,柳枝輕舞,嫩綠的芽尖羞澀地探出小腦袋,宛如大自然精心雕琢的翡翠,在微風中輕輕搖曳。
遠山在晨光中若隱若現,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畫卷,桃花、杏花競相綻放,粉的如霞,白的似雪,如詩如畫,美不勝收,靜靜地鋪展在天地間,讓人心生向往。
田野間,農人們忙碌的身影開始穿梭其間,他們或耕或種,滿懷希望地播撒著新一年的憧憬與夢想,期待著豐收的喜悅。
空氣中彌漫著泥土的芬芳與花草的清香,這氣息悄然充盈了整個後宮,即便是在那四方宮牆之內,也能感受到春天的氣息。
弘暄又度過了生辰,迎來了他新的一個年頭。
兩歲大的小小孩童,初嚐走跑之樂,正是活潑好動鬧騰之時。
他開始學會無緣無故地扔東西,偶爾會撒潑打滾,脾氣也漸長,讓沈眉兒頗為頭疼。
皇後統攝後宮大小事務,敬妃與沈眉兒則在一旁鼎力相助,日日忙碌。
端妃和年妃除了盛大的節日宴席外依舊足不出戶,鮮少露麵。
而甄嬛因著在敦親王之事上的得力,逐漸獨占著雍正的寵愛和雨露。
或許是再也不想迴到失寵的時日。
故而甄嬛更是費盡心思,紅袖添香,琴瑟相合,杏花春雨,姣梨妝,驚鴻舞,各種花樣,各種手段翻陳出新,盡心盡力扮演著寵妃的角色。
連同惜答應甄玉姝也格外備受優待。
宮中的日子就這樣似水緩緩流逝過去,如古井一般無波無瀾。
一日沈眉兒去壽康宮向太後請安時,第一次見到了恭定公主。
她不過十歲的年紀,卻擔負了她這個年紀不應該擔負的重擔與使命。
站在太後麵前,說話也總是低著頭,不敢與他人眼神對視,顯得有些瑟縮和膽怯。
想來皇家的孩子都成熟的早,她必然是能感知到自己命運的。
沈眉兒也是有孩子的人,不由得升起憐憫之心,卻礙於太後在側,不便表示更多,隻眼中含著溫情說道:
“淑和公主如今也有六歲了,想來是可以恭定公主玩到一處的。
太後不若讓欣貴人常帶淑和公主來壽康宮玩耍,弘暄也很願意和皇姐們親近呢。”
太後輕揉著弘暄那稚嫩的臉頰,嘴角含笑,慈祥地問道:
“暄兒,想不想見見你的皇姐呀?”
弘暄聽了太後的話語,興奮地揮舞著小巧的手指,朝著恭定公主的方向,奶聲奶氣地喊著:
“姐姐……姐姐……”
這時,恭定公主的臉上終於綻放出一抹與她年齡相符的純真笑容,宛如春日裏初綻的花朵。
太後見狀,也忍不住微微一笑,隨即吩咐道:
“哀家這就讓人去傳欣貴人和淑和過來。”
欣貴人呂盈風是個極爽利的女子,沈眉兒其實很願意和她來往,當初去圓明園之時為著她的提議,欣貴人還親自來表達感謝。
不過多番次接觸之下,兩人總是不能深談,後來才明白欣貴人已經逐漸往甄嬛處靠攏。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和機緣,沈眉兒也不能強求。
這次,她在太後麵前推薦欣貴人和淑和公主,並非為了與其交好。
而是出於對恭定公主的憐惜,希望她能在宮中多一些歡笑。同時順水推舟給欣貴人送上一份人情。
淑和作為皇長女,在皇上麵前的寵遇尚不及富察儀欣的懷珍。若是淑和能承歡太後,以後在宮中的日子也能更順遂些。
至於欣貴人領不領情,沈眉兒並不十分在意。
三月中的時候,雍正恩賜甄家,將甄嬛的父親甄遠道擢升為吏部右侍郎,主管官吏任免、考課、升降、調動等事。
又過了些時日,年妃複位華妃,年羹堯也為此安分不少。
聽聞又是莞貴人的主意。
然而華妃複位之後,雍正雖然一應照顧賞賜如前,但是說到寵愛,歸根結底是不如從前了。
雍正也因此愈發感到愧對甄嬛,更是拿漢光武帝的陰皇後和她作比。
光武帝劉秀為了興複漢室,連更始帝殺了自己兄長之痛也要忍耐,甚至在登基之初,為穩定朝政不能冊封自己心愛的陰麗華為皇後,隻能封郭氏女為後。
這話傳到壽康宮中,太後當即驚怒不已。
著總管太監喚來甄嬛,剛踏入大殿,便聽到太後那平靜而威嚴的聲音傳來:
“莞貴人,你可知罪?”
言明年羹堯居功自傲,在青海平叛期間,當皇帝的聖旨到時,他竟然不跪著接聽,而是直接拿了去看。
甚至在麵對蒙古王公和額附阿寶時,竟然要求他們向其跪拜。
更有甚者,在青海平叛結束後,年羹堯在班師迴朝的途中,下令沿途的官吏在路旁對他跪著迎送!
等等一樁樁一件件,更是讓雍正對除去敦親王和年氏一族抱了誌在必得之心。
沈眉兒什麽也不做,亦不多言。
隻是心裏更對甄嬛感到心寒,且不說甄嬛在最落魄失寵的時候,碎玉軒門可羅雀,所有的嬪妃都敬而遠之,不敢親近,也就隻有敦親王妃雪中送炭。
但甄嬛並未念及人家的好,反而在關鍵時刻捅刀子。
博爾濟吉特福晉一門心思隻在自己的女兒身上,眼看就要母女分離,豈不心如刀割?
哪裏還有心思計較茶的好歹?
誰料,此事卻被甄嬛抓住了把柄。
隨即,便來到皇帝麵前邀功,惹得雍正對敦親王和年家的厭惡和忌諱,又更深了一層。
細細想來,甄嬛所做的這一切,無非是體察到了皇帝的猜忌,為了加速年家的覆滅,向年世蘭複仇罷了。
一環一節,果然是心機深沉,步步為營。
待二月悄然而逝,冬的餘寒雖猶抱琵琶半遮麵,然春的序曲已輕輕地在乾坤間織就一幅生機盎然的畫卷。
晨光熹微,天際綻放出一抹溫柔的藍紫,猶如織女精心織就的綢緞,輕柔地披覆在沉睡的大地上。
陽光透過稀疏的雲層,斑駁陸離地灑落,為這清冷的世界賦予了無限的柔情與期待。
河麵的堅冰漸漸消融,潺潺流水如天籟般悅耳動聽,它們歡快地歌唱著,喚醒了沉睡中的萬物生靈。
岸邊,柳枝輕舞,嫩綠的芽尖羞澀地探出小腦袋,宛如大自然精心雕琢的翡翠,在微風中輕輕搖曳。
遠山在晨光中若隱若現,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畫卷,桃花、杏花競相綻放,粉的如霞,白的似雪,如詩如畫,美不勝收,靜靜地鋪展在天地間,讓人心生向往。
田野間,農人們忙碌的身影開始穿梭其間,他們或耕或種,滿懷希望地播撒著新一年的憧憬與夢想,期待著豐收的喜悅。
空氣中彌漫著泥土的芬芳與花草的清香,這氣息悄然充盈了整個後宮,即便是在那四方宮牆之內,也能感受到春天的氣息。
弘暄又度過了生辰,迎來了他新的一個年頭。
兩歲大的小小孩童,初嚐走跑之樂,正是活潑好動鬧騰之時。
他開始學會無緣無故地扔東西,偶爾會撒潑打滾,脾氣也漸長,讓沈眉兒頗為頭疼。
皇後統攝後宮大小事務,敬妃與沈眉兒則在一旁鼎力相助,日日忙碌。
端妃和年妃除了盛大的節日宴席外依舊足不出戶,鮮少露麵。
而甄嬛因著在敦親王之事上的得力,逐漸獨占著雍正的寵愛和雨露。
或許是再也不想迴到失寵的時日。
故而甄嬛更是費盡心思,紅袖添香,琴瑟相合,杏花春雨,姣梨妝,驚鴻舞,各種花樣,各種手段翻陳出新,盡心盡力扮演著寵妃的角色。
連同惜答應甄玉姝也格外備受優待。
宮中的日子就這樣似水緩緩流逝過去,如古井一般無波無瀾。
一日沈眉兒去壽康宮向太後請安時,第一次見到了恭定公主。
她不過十歲的年紀,卻擔負了她這個年紀不應該擔負的重擔與使命。
站在太後麵前,說話也總是低著頭,不敢與他人眼神對視,顯得有些瑟縮和膽怯。
想來皇家的孩子都成熟的早,她必然是能感知到自己命運的。
沈眉兒也是有孩子的人,不由得升起憐憫之心,卻礙於太後在側,不便表示更多,隻眼中含著溫情說道:
“淑和公主如今也有六歲了,想來是可以恭定公主玩到一處的。
太後不若讓欣貴人常帶淑和公主來壽康宮玩耍,弘暄也很願意和皇姐們親近呢。”
太後輕揉著弘暄那稚嫩的臉頰,嘴角含笑,慈祥地問道:
“暄兒,想不想見見你的皇姐呀?”
弘暄聽了太後的話語,興奮地揮舞著小巧的手指,朝著恭定公主的方向,奶聲奶氣地喊著:
“姐姐……姐姐……”
這時,恭定公主的臉上終於綻放出一抹與她年齡相符的純真笑容,宛如春日裏初綻的花朵。
太後見狀,也忍不住微微一笑,隨即吩咐道:
“哀家這就讓人去傳欣貴人和淑和過來。”
欣貴人呂盈風是個極爽利的女子,沈眉兒其實很願意和她來往,當初去圓明園之時為著她的提議,欣貴人還親自來表達感謝。
不過多番次接觸之下,兩人總是不能深談,後來才明白欣貴人已經逐漸往甄嬛處靠攏。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和機緣,沈眉兒也不能強求。
這次,她在太後麵前推薦欣貴人和淑和公主,並非為了與其交好。
而是出於對恭定公主的憐惜,希望她能在宮中多一些歡笑。同時順水推舟給欣貴人送上一份人情。
淑和作為皇長女,在皇上麵前的寵遇尚不及富察儀欣的懷珍。若是淑和能承歡太後,以後在宮中的日子也能更順遂些。
至於欣貴人領不領情,沈眉兒並不十分在意。
三月中的時候,雍正恩賜甄家,將甄嬛的父親甄遠道擢升為吏部右侍郎,主管官吏任免、考課、升降、調動等事。
又過了些時日,年妃複位華妃,年羹堯也為此安分不少。
聽聞又是莞貴人的主意。
然而華妃複位之後,雍正雖然一應照顧賞賜如前,但是說到寵愛,歸根結底是不如從前了。
雍正也因此愈發感到愧對甄嬛,更是拿漢光武帝的陰皇後和她作比。
光武帝劉秀為了興複漢室,連更始帝殺了自己兄長之痛也要忍耐,甚至在登基之初,為穩定朝政不能冊封自己心愛的陰麗華為皇後,隻能封郭氏女為後。
這話傳到壽康宮中,太後當即驚怒不已。
著總管太監喚來甄嬛,剛踏入大殿,便聽到太後那平靜而威嚴的聲音傳來:
“莞貴人,你可知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