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座上賓
被趕出府後,我靠寫小說改變朝代 作者:鍾墜雪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槿國美食一瞬間百花齊放,有許多人開始做出許多美味佳肴。
就連邊關都開了好幾家酒樓了,這些酒樓的大廚也很有想法,做出來的美食有創新又好吃,葉鬱蕪天天帶著畫屏流連於各種酒樓之中品嚐美食。
這些酒樓的老板都知道葉鬱蕪的身份是書肆的掌櫃,無明先生話本都是經過她這裏。
於是殷勤的將她捧為座上賓,指望著她與無明先生說他們的好話,說不定還能得幾道美食配方。
王秀帶著妻子來到幽州。
她扶著肚子,被幽州城內的繁華給震撼到了。
王秀與她解釋,“之前幽州街上路人也是寥寥無幾,而這些都是葉大人和蘇將軍的功勞,葉大人特意規劃了這一條街作為坊市,很多人來此做生意。”
王秀說的倒是真的,這些商人原本是看不上來邊關做生意的,畢竟這裏給他們的印象便是要啥啥沒有,而且氣候寒冷幹旱,這裏的百姓貧窮吃不起飯,來幽州做生意豈不是做慈善!
但是因為“無明”,止於書肆也跟著水漲船高,為了巴結葉鬱蕪,這些人在聽到葉鬱蕪規劃了一條坊市,邀請這些富商入坊,雖然看上去是虧本生意,但是有葉鬱蕪牽線,加上為了和她搞好關係,這些人想著就當是“送錢”的心態,欣然接受在坊市做生意。
所以便能看到如今幽州這條坊市十分繁榮。
當然這些原本以為生意會虧本的商人卻沒想到,就短短一月之間發生了變化。
自從邊關農戶們種的胡麻賣給官府之後,官府便招攬了各地的商人從邊關購進油。
再憑借這些商人將胡麻榨的油暢銷天下從而大賺了一筆,官府賺的這些錢算是彌補了給農戶們減掉兩年徭役的錢,接下來一年隻要一直賣便能賺迴兩年的州府庫銀。
也就是因為這一舉動,引起許多商人的注意,沒人不想要靠這個大賺一筆,因此許多商隊紛紛跑來邊關購進大量的油,也是因為來了這麽多商隊,從而促進這條坊市的繁榮發展。
尤其是酒肆和驛站。
邊關來了許多商人,恰好之前葉鬱蕪規劃劃出的一條商業街派上用場,之前邊關連個驛站都沒有,而這條街卻開了兩家驛站。
都是葉鬱蕪有深謀遠慮,咬牙花銀子建的,之前畫屏還不懂,如此蕭條的街道,一個外地人都不來的地方,開一家驛站都要虧死,更何況葉鬱蕪要開兩家呢!
直到現在畫屏才驚覺姑娘的高瞻遠矚。
驛站突然來了這麽多商人,除了看上這胡麻油帶來的前景,自然也是有朝廷囑命。
王秀帶著娘子在城內逛了一圈,又為她買了許多東西。
而後又帶著她去了郊外的一座村莊內。
這裏的人十分熱情,見了他們都在寒暄。
原本王秀娘子的心有些忐忑,但是見到他們在村莊裏的屋子時卻鬆了一口氣。
這屋子還是王秀為了他娘子同意又修繕了一番,這可比之前在彌州的那個到處漏風的屋子好太多了。
周圍的屋舍也是如此,比之前她住的那個村莊好。
如此她才算安下一點心,在此處打算安心備胎。
這幾日休田,王秀迴來沒多久,便打算做些木活再貼補家用,畢竟生了孩子之後要花銀子的地方太多了,雖然他這一年來勤勤懇懇的下地幹活,也賺了不少錢,但是始終覺得不夠,他要給娘子和未出世的孩子最好的生活。
王秀幹了幾天木活,突然被村長叫去他們家。
未進屋舍就瞧見幾道熟悉的身影。
“王林……王嬸子!”王秀驚訝的看著他們,而王林等人也在看著他。
雙方一臉激動。
後來還是村長率先站了出來說話。
“他們說姓王,又是王家村來的,我一猜你們相熟,果然一問確實如此,這才將你叫過來。”
而後村長又說這次從其他州來的人很多,王林和幾戶其他村來的農戶一塊被官府分配到他們這個村莊開墾,既然王秀與他們相熟,便讓他帶著他們安頓。
王秀應下,高興的帶著幾戶人家走在鄉間小道上。
“我滴娘啊!這裏的地可真多!屋子也是用磚瓦蓋的吧!”磚瓦是隻有一些相對富裕的百姓才蓋的起的。
就連王林他們那個村幾乎都是用茅草和著泥蓋成的,邊塞的風沙一大,茅草都被吹風。
王林正是看了這些屋舍這才慶幸自己帶著家裏人所做的決定是對的。
不光是王林,這幾戶人家來到幽州之後才發覺自己眼睛完全看不過來了,大家都在慶幸還好來了這裏,也不算遲了。
王秀很快安頓他們住下了。
新來的農戶一般都是先住在茅草屋內,等來年有了銀錢,便可以蓋新房子。
王秀一離開,王林的老爹和兩個弟弟便湊上來說話了。
“林兒啊,這幽州可比彌州繁華啊!你是不知道你老爹我一入城,看到的滿是花團錦簇,還好聽你的我們來了這。”
幾人臉上亦是激動。
“我們一定要在這裏紮下根來!”
邊關不光光是這個村來了很多戶新人家,其他幾個村也來了不少人。
春耕到來之前,這些人便將西邊那一塊荒涼之地全都翻了新。
麵朝黃土背朝天,他們就等春耕之季能夠多種些糧食。
而春耕之前官府將其發好的土豆分發給他們。
邊關幾乎家家戶戶種上了土豆。
而土豆也迎來爆發似的蓬勃,沒過多久才讓邊關百姓都溫飽了。
邊關最適合種土豆了,直接解決百姓饑餓問題。
沒多久邊關其他的幾個州府也將土豆種上。
葉鬱蕪所提議的均田製算是在邊關實行成功了,這讓遠在汴京的皇帝看到了希望。
於是便想要讓槿國其他州府也實行此法,卻受到了權貴們的極力反對,每日都有人上奏,看著厚厚一疊的請奏冊,皇帝頭都大了,脾氣也越發不好。
麵對公卿貴族的極力勸阻,竟除了邊關在實行均田製外,其他地方竟一點都推行不開。
太子殿下便親自請命前往各個州府推行此政。
皇帝大喜,準允了他。
於是太子殿下便開始了遊說州府之行。
就連邊關都開了好幾家酒樓了,這些酒樓的大廚也很有想法,做出來的美食有創新又好吃,葉鬱蕪天天帶著畫屏流連於各種酒樓之中品嚐美食。
這些酒樓的老板都知道葉鬱蕪的身份是書肆的掌櫃,無明先生話本都是經過她這裏。
於是殷勤的將她捧為座上賓,指望著她與無明先生說他們的好話,說不定還能得幾道美食配方。
王秀帶著妻子來到幽州。
她扶著肚子,被幽州城內的繁華給震撼到了。
王秀與她解釋,“之前幽州街上路人也是寥寥無幾,而這些都是葉大人和蘇將軍的功勞,葉大人特意規劃了這一條街作為坊市,很多人來此做生意。”
王秀說的倒是真的,這些商人原本是看不上來邊關做生意的,畢竟這裏給他們的印象便是要啥啥沒有,而且氣候寒冷幹旱,這裏的百姓貧窮吃不起飯,來幽州做生意豈不是做慈善!
但是因為“無明”,止於書肆也跟著水漲船高,為了巴結葉鬱蕪,這些人在聽到葉鬱蕪規劃了一條坊市,邀請這些富商入坊,雖然看上去是虧本生意,但是有葉鬱蕪牽線,加上為了和她搞好關係,這些人想著就當是“送錢”的心態,欣然接受在坊市做生意。
所以便能看到如今幽州這條坊市十分繁榮。
當然這些原本以為生意會虧本的商人卻沒想到,就短短一月之間發生了變化。
自從邊關農戶們種的胡麻賣給官府之後,官府便招攬了各地的商人從邊關購進油。
再憑借這些商人將胡麻榨的油暢銷天下從而大賺了一筆,官府賺的這些錢算是彌補了給農戶們減掉兩年徭役的錢,接下來一年隻要一直賣便能賺迴兩年的州府庫銀。
也就是因為這一舉動,引起許多商人的注意,沒人不想要靠這個大賺一筆,因此許多商隊紛紛跑來邊關購進大量的油,也是因為來了這麽多商隊,從而促進這條坊市的繁榮發展。
尤其是酒肆和驛站。
邊關來了許多商人,恰好之前葉鬱蕪規劃劃出的一條商業街派上用場,之前邊關連個驛站都沒有,而這條街卻開了兩家驛站。
都是葉鬱蕪有深謀遠慮,咬牙花銀子建的,之前畫屏還不懂,如此蕭條的街道,一個外地人都不來的地方,開一家驛站都要虧死,更何況葉鬱蕪要開兩家呢!
直到現在畫屏才驚覺姑娘的高瞻遠矚。
驛站突然來了這麽多商人,除了看上這胡麻油帶來的前景,自然也是有朝廷囑命。
王秀帶著娘子在城內逛了一圈,又為她買了許多東西。
而後又帶著她去了郊外的一座村莊內。
這裏的人十分熱情,見了他們都在寒暄。
原本王秀娘子的心有些忐忑,但是見到他們在村莊裏的屋子時卻鬆了一口氣。
這屋子還是王秀為了他娘子同意又修繕了一番,這可比之前在彌州的那個到處漏風的屋子好太多了。
周圍的屋舍也是如此,比之前她住的那個村莊好。
如此她才算安下一點心,在此處打算安心備胎。
這幾日休田,王秀迴來沒多久,便打算做些木活再貼補家用,畢竟生了孩子之後要花銀子的地方太多了,雖然他這一年來勤勤懇懇的下地幹活,也賺了不少錢,但是始終覺得不夠,他要給娘子和未出世的孩子最好的生活。
王秀幹了幾天木活,突然被村長叫去他們家。
未進屋舍就瞧見幾道熟悉的身影。
“王林……王嬸子!”王秀驚訝的看著他們,而王林等人也在看著他。
雙方一臉激動。
後來還是村長率先站了出來說話。
“他們說姓王,又是王家村來的,我一猜你們相熟,果然一問確實如此,這才將你叫過來。”
而後村長又說這次從其他州來的人很多,王林和幾戶其他村來的農戶一塊被官府分配到他們這個村莊開墾,既然王秀與他們相熟,便讓他帶著他們安頓。
王秀應下,高興的帶著幾戶人家走在鄉間小道上。
“我滴娘啊!這裏的地可真多!屋子也是用磚瓦蓋的吧!”磚瓦是隻有一些相對富裕的百姓才蓋的起的。
就連王林他們那個村幾乎都是用茅草和著泥蓋成的,邊塞的風沙一大,茅草都被吹風。
王林正是看了這些屋舍這才慶幸自己帶著家裏人所做的決定是對的。
不光是王林,這幾戶人家來到幽州之後才發覺自己眼睛完全看不過來了,大家都在慶幸還好來了這裏,也不算遲了。
王秀很快安頓他們住下了。
新來的農戶一般都是先住在茅草屋內,等來年有了銀錢,便可以蓋新房子。
王秀一離開,王林的老爹和兩個弟弟便湊上來說話了。
“林兒啊,這幽州可比彌州繁華啊!你是不知道你老爹我一入城,看到的滿是花團錦簇,還好聽你的我們來了這。”
幾人臉上亦是激動。
“我們一定要在這裏紮下根來!”
邊關不光光是這個村來了很多戶新人家,其他幾個村也來了不少人。
春耕到來之前,這些人便將西邊那一塊荒涼之地全都翻了新。
麵朝黃土背朝天,他們就等春耕之季能夠多種些糧食。
而春耕之前官府將其發好的土豆分發給他們。
邊關幾乎家家戶戶種上了土豆。
而土豆也迎來爆發似的蓬勃,沒過多久才讓邊關百姓都溫飽了。
邊關最適合種土豆了,直接解決百姓饑餓問題。
沒多久邊關其他的幾個州府也將土豆種上。
葉鬱蕪所提議的均田製算是在邊關實行成功了,這讓遠在汴京的皇帝看到了希望。
於是便想要讓槿國其他州府也實行此法,卻受到了權貴們的極力反對,每日都有人上奏,看著厚厚一疊的請奏冊,皇帝頭都大了,脾氣也越發不好。
麵對公卿貴族的極力勸阻,竟除了邊關在實行均田製外,其他地方竟一點都推行不開。
太子殿下便親自請命前往各個州府推行此政。
皇帝大喜,準允了他。
於是太子殿下便開始了遊說州府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