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徐中強(以下簡稱徐):在很多場合,您都反複強調,您是一位編輯,而不是作家。為何如此看重“編輯”身份?
穆濤(以下簡稱穆):我給您說說我的經曆吧。我是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開始當編輯的,在《文論報》編輯過文學評論,在《熱河》和《長城》編過小說。那時候文學氣氛濃且熱,對編輯也尊重,能夠當上編輯是挺不容易的事。那個時期有一批很有水平的老編輯,是“**”劫後餘生“重操舊業”的,各個省都有。現在國內一流作家,超過50歲的,都得到過那批人的指點和啟發。1993年,我由河北調到《美文》,也有這樣的一位,叫王大平,是副主編。主編是賈平凹,他是旗幟。編好一本雜誌是綜合性工作,一間門麵開張迎市了,當家掌櫃的很重要,後台操持日常運行的同樣重要。在《美文》編刊上,王大平是主心骨。他對平凹主編“大散文”寫作主張的認識很到位,案頭功夫好,學問底子紮實。又眼力敏銳,眼界開闊,《美文》今天的編刊體例,還是他當年的布局打的底子。可惜老先生退休時還是副編審。大平先生今年75歲了,退休多年,但一直受到《美文》同事的敬重,包括平凹主編。一個人一輩子做一份或幾份工作,但做技術活的,能一以貫之白頭偕老最好,自己的技術活能得到同行的肯定,如還能夠被尊重,是此生無憾的事呢。
徐:韓寒曾經也不看重他的“作家”身份,更喜歡人們稱他“賽車手”,您如何看待“賽車手”韓寒、導演韓寒以及“作家”韓寒?
穆:平凹主編以作家名世,在寫作之外,他還畫畫,寫書法。你要誇他書法好,他樂得屁顛屁顛的;你要說他畫畫不好,他會一笑了之。你要說他文學作品不好試試,嘴上不會說什麽,心裏會別扭,還有他的大多讀者也不會饒你。文學寫作是賈平凹立身立世之本。平凹主編和韓寒是兩代作家,生活方式區別大。韓寒的導演和賽車手身份被關注,是他寫作的衍生物。我尊重韓寒的寫作,他有他的文學智慧,而且有著他這個年齡人的心理健康。我是編輯,對風格鮮明的作家打心眼裏喜歡,可惜我沒有編發過韓寒作品。韓寒還需要用更鮮明的寫作豐富他的文學智慧。
徐:您稱自己為“職業編輯”,卻多次獲得文學獎,這是“無心插柳柳成蔭”,還是說“插柳”文學是“職業編輯”的職業能力之基本?
穆:我得的編輯獎多。1998年得過陝西省的文學編輯獎,2003年得過中國作協頒發的“郭沫若散文隨筆獎·優秀編輯獎”,還因為當編輯入選陝西省“四個一批”人才,但這些不受關注。獲魯迅文學獎的《先前的風氣》這本書,說白了,是一本讀書劄記。我為什麽要讀點曆史呢,是為了編輯《美文》。1998年我主持《美文》編刊工作,做好副主編,就是把主編的具體想法轉化為編輯內容。平凹主編倡導的“大散文說”,直接對應著漢代的文風。我先看些先秦的,後來就開始看些漢代以及與漢代相關的書,側重史書,那裏邊隱著漢代的文風。後來以“稿邊筆記”為題,把讀書的想法與看法一期期在《美文》登出來。稿邊筆記這種寫作方式被省外的一些報刊看重,上海《文匯讀書周報》和北京《十月》雜誌還開了專欄。《先前的風氣》就是這三個專欄文章為底子編成的,但不是無心插柳,寫這些文章我很用心,也下了功夫。至於《先前的風氣》獲魯獎,是意外的喜悅。我老家河北有一句民諺,叫“摟草打了個兔子”,是說人是去割草的,還在草叢裏收獲個兔子,就是高興的事。
徐:您有一本散文集名為《放心集》,您如何理解“放心”,生活中,怎樣才能做到放心?
穆:那是2000年出的一本書,為了評職稱。不出一本書,高級職稱評不上。做編輯的得去寫一本書才能參評。給一個裁縫定位,還得讓他去織一塊布,這不太對路數。我出過幾本書,出書的時間分別和我評中級、副高、正高職稱的時間基本吻合,我還翻譯過一本書呢,叫《名譽掃地:美國在越南和柬埔寨的失敗》,因為評職稱還要外語過關。
書叫《放心集》,其實是不放心。我們經常被教育要“誌存高遠”“心懷世界”“放飛心情”,我們不太進行“放心”教育,什麽都講“跨越式發展”。小學生就要求做“革命事業接班人”,心太重了,至少該放到中學。如今家長對孩子不放心,妻子對丈夫不放心,領導對部下不放心,鄰裏之間不放心。在曆史上,漢代和唐代的一些時候,有過“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史評,那真是社會安心的大狀態。今天,不僅不“路不拾遺”,還在路上搶呢,講究點方法的叫“碰瓷”。還敢“夜不閉戶”?防盜門越做越高級,這呈現的都是社會的“不放心”。對這些現象,很多人都在指責,卻疏忽了一個問題,疏忽了對自己的詢問。天天講更上一層樓,或上一個台階,您自己讓他人放心了嗎?
徐:創作散文,需要創作者洞開內心情感世界,讀者從中獲取美的感受,且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啟迪和熏陶,洗禮和升華。從這個角度講,散文是否也可稱為“心靈雞湯”?
穆:雞湯是滋潤身子的,心靈的雞湯是滋潤心神的。“心靈雞湯”一類的文章能做到您說的啟迪和熏陶,但做不到洗禮和升華。我舉個例子,散文裏有不少寫鄉村愛情的,寫老屋、老樹、鄉間小路、炊煙、麥香,這些都是滋潤心神的。但在當下的農村,你見不到孤獨無助的留守老人和無依無靠的留守孩子麽?見不到城鄉基礎教育的巨大落差麽?如果眼裏看不到這些,就是良知與良心有所欠缺。平凹主編倡導大散文寫作,基本指向就是作家要有良知和良心。文學寫作,情感要沉實下去,要認識到社會思潮的焦灼層麵。
徐:您此次獲魯迅文學獎的作品名為《先前的風氣》,“先前的風氣”是怎樣的?有哪些是當今人們所缺失的?或者說,哪些“先前的風氣”是亟須恢複或重建的?
穆:今天中國的經濟總量是在世界排名老二,無疑這是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成就。但同時有一個問題需要追問,中國人的行為方式,或者說中國人的形象,在世界上排名多少?排得進前二十嗎?其實,我們失信於人的往往都是一些細處,缺規矩,缺誠信,而這些,恰恰是中國老祖宗的優勢地帶。以前,我們叫“禮儀之邦”,禮就是規矩,今天對“禮”的理解是走了形的。另外,中國的經濟總量在世界上排名第二,但排名所依據的標準是西方的。目前,我們的許多行業,都得有自己的標準,經濟、醫療、教育、環保,以及工業和農業的諸多指標。如今國家強大了,可以在國際上發言了,但掌握到手裏的發言權還不太多。國家之大,要大在根子上,要建立自己的標準。秦朝的時間不長,隻有十幾年,但秦國時間長,秦的文化遺產是在諸多領域建立了標準。漢朝建立的更多。這些標準都被當時的世界所尊重,所遵循。關於秦代,有一點應該引起重視。秦朝是突出“先軍政治”的,秦給我們的教訓是摧殘文化生態,今天宣傳大秦帝國,在這一點上要清醒。陝西曆史厚重,三秦大地裏的這個“大”字,不是大在帝王多,而在於給傳統中國樹立了一係列標準。比如周禮,孔子也要講“克己複禮”的,複的這個禮就是周禮。比如中國人日常行為裏的仁義禮智信,是在漢朝成型的。再比如,止於清朝,中國有兩個國家形態,周朝的“分封建國”製,秦朝以降的“帝國製”,都是陝西這片厚土貢獻出來的。包括我們今天的國家體製,也是在延安初創的。這其中蘊含的價值有待於我們陝西作家去研究,去挖掘,去呈現。
《先前的風氣》這本書比較浮淺,隻是一本讀曆史的劄記。我個人水平低,沒有能力思考大的問題,但在此提出來,向大家求學求教。
</p>
徐中強(以下簡稱徐):在很多場合,您都反複強調,您是一位編輯,而不是作家。為何如此看重“編輯”身份?
穆濤(以下簡稱穆):我給您說說我的經曆吧。我是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開始當編輯的,在《文論報》編輯過文學評論,在《熱河》和《長城》編過小說。那時候文學氣氛濃且熱,對編輯也尊重,能夠當上編輯是挺不容易的事。那個時期有一批很有水平的老編輯,是“**”劫後餘生“重操舊業”的,各個省都有。現在國內一流作家,超過50歲的,都得到過那批人的指點和啟發。1993年,我由河北調到《美文》,也有這樣的一位,叫王大平,是副主編。主編是賈平凹,他是旗幟。編好一本雜誌是綜合性工作,一間門麵開張迎市了,當家掌櫃的很重要,後台操持日常運行的同樣重要。在《美文》編刊上,王大平是主心骨。他對平凹主編“大散文”寫作主張的認識很到位,案頭功夫好,學問底子紮實。又眼力敏銳,眼界開闊,《美文》今天的編刊體例,還是他當年的布局打的底子。可惜老先生退休時還是副編審。大平先生今年75歲了,退休多年,但一直受到《美文》同事的敬重,包括平凹主編。一個人一輩子做一份或幾份工作,但做技術活的,能一以貫之白頭偕老最好,自己的技術活能得到同行的肯定,如還能夠被尊重,是此生無憾的事呢。
徐:韓寒曾經也不看重他的“作家”身份,更喜歡人們稱他“賽車手”,您如何看待“賽車手”韓寒、導演韓寒以及“作家”韓寒?
穆:平凹主編以作家名世,在寫作之外,他還畫畫,寫書法。你要誇他書法好,他樂得屁顛屁顛的;你要說他畫畫不好,他會一笑了之。你要說他文學作品不好試試,嘴上不會說什麽,心裏會別扭,還有他的大多讀者也不會饒你。文學寫作是賈平凹立身立世之本。平凹主編和韓寒是兩代作家,生活方式區別大。韓寒的導演和賽車手身份被關注,是他寫作的衍生物。我尊重韓寒的寫作,他有他的文學智慧,而且有著他這個年齡人的心理健康。我是編輯,對風格鮮明的作家打心眼裏喜歡,可惜我沒有編發過韓寒作品。韓寒還需要用更鮮明的寫作豐富他的文學智慧。
徐:您稱自己為“職業編輯”,卻多次獲得文學獎,這是“無心插柳柳成蔭”,還是說“插柳”文學是“職業編輯”的職業能力之基本?
穆:我得的編輯獎多。1998年得過陝西省的文學編輯獎,2003年得過中國作協頒發的“郭沫若散文隨筆獎·優秀編輯獎”,還因為當編輯入選陝西省“四個一批”人才,但這些不受關注。獲魯迅文學獎的《先前的風氣》這本書,說白了,是一本讀書劄記。我為什麽要讀點曆史呢,是為了編輯《美文》。1998年我主持《美文》編刊工作,做好副主編,就是把主編的具體想法轉化為編輯內容。平凹主編倡導的“大散文說”,直接對應著漢代的文風。我先看些先秦的,後來就開始看些漢代以及與漢代相關的書,側重史書,那裏邊隱著漢代的文風。後來以“稿邊筆記”為題,把讀書的想法與看法一期期在《美文》登出來。稿邊筆記這種寫作方式被省外的一些報刊看重,上海《文匯讀書周報》和北京《十月》雜誌還開了專欄。《先前的風氣》就是這三個專欄文章為底子編成的,但不是無心插柳,寫這些文章我很用心,也下了功夫。至於《先前的風氣》獲魯獎,是意外的喜悅。我老家河北有一句民諺,叫“摟草打了個兔子”,是說人是去割草的,還在草叢裏收獲個兔子,就是高興的事。
徐:您有一本散文集名為《放心集》,您如何理解“放心”,生活中,怎樣才能做到放心?
穆:那是2000年出的一本書,為了評職稱。不出一本書,高級職稱評不上。做編輯的得去寫一本書才能參評。給一個裁縫定位,還得讓他去織一塊布,這不太對路數。我出過幾本書,出書的時間分別和我評中級、副高、正高職稱的時間基本吻合,我還翻譯過一本書呢,叫《名譽掃地:美國在越南和柬埔寨的失敗》,因為評職稱還要外語過關。
書叫《放心集》,其實是不放心。我們經常被教育要“誌存高遠”“心懷世界”“放飛心情”,我們不太進行“放心”教育,什麽都講“跨越式發展”。小學生就要求做“革命事業接班人”,心太重了,至少該放到中學。如今家長對孩子不放心,妻子對丈夫不放心,領導對部下不放心,鄰裏之間不放心。在曆史上,漢代和唐代的一些時候,有過“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史評,那真是社會安心的大狀態。今天,不僅不“路不拾遺”,還在路上搶呢,講究點方法的叫“碰瓷”。還敢“夜不閉戶”?防盜門越做越高級,這呈現的都是社會的“不放心”。對這些現象,很多人都在指責,卻疏忽了一個問題,疏忽了對自己的詢問。天天講更上一層樓,或上一個台階,您自己讓他人放心了嗎?
徐:創作散文,需要創作者洞開內心情感世界,讀者從中獲取美的感受,且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啟迪和熏陶,洗禮和升華。從這個角度講,散文是否也可稱為“心靈雞湯”?
穆:雞湯是滋潤身子的,心靈的雞湯是滋潤心神的。“心靈雞湯”一類的文章能做到您說的啟迪和熏陶,但做不到洗禮和升華。我舉個例子,散文裏有不少寫鄉村愛情的,寫老屋、老樹、鄉間小路、炊煙、麥香,這些都是滋潤心神的。但在當下的農村,你見不到孤獨無助的留守老人和無依無靠的留守孩子麽?見不到城鄉基礎教育的巨大落差麽?如果眼裏看不到這些,就是良知與良心有所欠缺。平凹主編倡導大散文寫作,基本指向就是作家要有良知和良心。文學寫作,情感要沉實下去,要認識到社會思潮的焦灼層麵。
徐:您此次獲魯迅文學獎的作品名為《先前的風氣》,“先前的風氣”是怎樣的?有哪些是當今人們所缺失的?或者說,哪些“先前的風氣”是亟須恢複或重建的?
穆:今天中國的經濟總量是在世界排名老二,無疑這是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成就。但同時有一個問題需要追問,中國人的行為方式,或者說中國人的形象,在世界上排名多少?排得進前二十嗎?其實,我們失信於人的往往都是一些細處,缺規矩,缺誠信,而這些,恰恰是中國老祖宗的優勢地帶。以前,我們叫“禮儀之邦”,禮就是規矩,今天對“禮”的理解是走了形的。另外,中國的經濟總量在世界上排名第二,但排名所依據的標準是西方的。目前,我們的許多行業,都得有自己的標準,經濟、醫療、教育、環保,以及工業和農業的諸多指標。如今國家強大了,可以在國際上發言了,但掌握到手裏的發言權還不太多。國家之大,要大在根子上,要建立自己的標準。秦朝的時間不長,隻有十幾年,但秦國時間長,秦的文化遺產是在諸多領域建立了標準。漢朝建立的更多。這些標準都被當時的世界所尊重,所遵循。關於秦代,有一點應該引起重視。秦朝是突出“先軍政治”的,秦給我們的教訓是摧殘文化生態,今天宣傳大秦帝國,在這一點上要清醒。陝西曆史厚重,三秦大地裏的這個“大”字,不是大在帝王多,而在於給傳統中國樹立了一係列標準。比如周禮,孔子也要講“克己複禮”的,複的這個禮就是周禮。比如中國人日常行為裏的仁義禮智信,是在漢朝成型的。再比如,止於清朝,中國有兩個國家形態,周朝的“分封建國”製,秦朝以降的“帝國製”,都是陝西這片厚土貢獻出來的。包括我們今天的國家體製,也是在延安初創的。這其中蘊含的價值有待於我們陝西作家去研究,去挖掘,去呈現。
《先前的風氣》這本書比較浮淺,隻是一本讀曆史的劄記。我個人水平低,沒有能力思考大的問題,但在此提出來,向大家求學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