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我讀李浩先生這本書的過程中,想到了三個問題。


    1.皇帝攀親。


    “窮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是一句老話。普通人都是俗人,皇帝也不免俗。李世民攀老子為祖上,禦封“太上老君”,奉他的著述為《道德經》。奉《莊子》為《南華經》,《列子》為《衝虛經》。他這個行為有一個偉大的地方,也是李世民這個皇帝偉大的地方。之前很多皇帝,不認為自己是爹生娘養的,是天生龍種,是天之子。比如劉邦,《漢書》第一卷第一段就明文寫著他不是人,“母媼嚐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父太公往視,則見交龍於上。已而有娠,遂產高祖”。班固老爺子手筆真厲害,天龍成就高祖劉邦的那個愛情時刻,是劉邦的爸爸親眼見到的。


    李世民的偉大之處,在於他把自己當人看,這樣的領導容易做到以人為本。明代的朱元璋也學習李世民攀親,他攀的是宋代的朱熹。宋代的大儒中,朱熹並不是最好的,陝西“關學”鼻祖張載就不在他之下。這可不是我說的,宋朝人當時是這麽看的。張載是進孔廟奉祀孔子的,他那句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多了不起。朱熹被朱元璋攀親之後,他集注的四書,就成了明朝科舉考試的標準答案。朱熹跨朝代,由宋朝而成了明朝講師團團長。


    我們今天也流行“攀親”,而且把這類事當繁榮文化去做,流行的話叫“打文化牌”。眾所周知,黃帝陵是在陝西的,有的省則重金“打造”黃帝出生地,有的省去攀炎帝,有的攀王公大臣,攀諸子百家,乃至小說裏的人物也揪出來攀一攀。故裏之爭,埋葬地之爭,此起彼伏。發掘曆史文化是好事,但要有尊重的心態,打牌的心態不對,打牌是遊戲。


    2.由史官而史館。


    文天祥有一句詩,“在齊太史簡,在晉董孤筆”。一句詩,涉及四個史官,齊國的一門三兄弟,還有晉國的董狐。這四個史官是史家的楷模,骨氣甚至在司馬遷、班固之上。唐朝之前,國史由一個人寫,叫史官,史官類似爵位,是世襲的。《史記·太史公自序》裏有一段話:“太史公執遷手而泣曰:‘餘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嚐顯功名於虞夏,典天官事。……汝複為太史,則續吾祖矣。……餘死,汝必為太史;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爺倆交接班的時候,聲淚俱下。


    “孔子作春秋,亂臣賊子懼”的著史傳統是李世民終結的。國家的曆史由一位史官寫改為集體創作,設立史館。史館的行政級別很高,由領朝大臣擔任實際的館長,官話叫“總知其務”。皇帝為什麽懼怕一個人寫曆史?剛才說到了,因為以前的規定是,史官怎麽記寫國事,包括帝王的起居與言行,帝王本人是不能看的,有兩句老話,一句叫“君史兩立”,一句叫“以史製君”。如果皇帝能看,像《隋書》的編寫體製那樣,“書成進禦”,班固老爺子也不敢那麽著筆。


    諸葛亮也怕“以史製君”,但他沒有李世民高明。諸葛亮的辦法是不著史,因此三國中,唯獨“蜀無史”。


    李世民也有一個懼怕史筆的例子。


    貞觀十六年四月裏的一天,李世民想看看記錄他日常行為的《起居注》,遭到了負責述錄《起居注》的褚遂良的直拒。當時君臣的對話為:


    “卿記起居,大抵人君得觀之否?”


    “今之起居,古之左右史也,善惡必見,戒人主不為非法,未聞天子自觀史也。”


    “朕有不善,卿必記耶?”


    “守道不如守官,臣職載筆,君舉必書。”


    我們中國人重視史,在唐之前,史是製約帝王言行的,是防止帝王亂說亂幹的。唐之後方向調整了,隻提“以史鑒今”,功能由製約改為服務。《隋書》那本書價值很高,因為“集體創作”才是試行階段,服務皇帝的功能還不太健全。如今的地方誌,地方的首長差不多都擔當著編撰委員會主任。這樣的誌,將來有誰會看?


    3.唐朝怎麽統一?


    李浩先生這本書裏有個很大的話題,是關於朝代統一的。這個話題不太好談,因此他也隻是點了題。再說這本書也不能放開談這個問題。


    唐朝“安史之亂”之前的統一,存在著多個少數民族與漢民族並存並榮,並突出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特征的問題。“安史之亂”之後,國家的統一體製都鬆懈了,很多問題就更加突出了。因此可以說,如何認識唐朝的“大一統”,尤其是“意識形態領域”裏的統一,還是有待進一步深究的問題。社會大結構之間的差異產生的東西,我們要仔細思量其中的價值,探討這些東西,對我們今天文化的多元構建與發展,是很有益處的。


    魯迅先生激賞南北朝時期,他賞識的是什麽?讀曆史讀什麽?趨勢與走向的東西在哪裏?大的東西指什麽?


    宋朝也分南北朝,北宋與遼朝、南宋與金朝。元朝表麵上不明顯,但實質上很突出,北和南在文化上割裂著。元朝的重要官員中,包括地方大員,有近三分之一的人不能流利使用漢語,身邊隨時帶著“翻譯”,與老百姓的溝通都是問題,別的就更別談了。清朝也是少數民族執掌大業的朝代,事實上清朝是滿蒙“合作經營”的。總體上說,清朝是很重視文化的融合的,皇帝把儒家文化當成立國大事對待,整理出版了三種大書,一是《康熙字典》,一是《古今圖書集成》,還有就是《四庫全書》。


    秦漢和晉朝的走向是東與西,南北間也有,但不構成最主要的問題。南北朝是中國曆史一個總的轉折點,由東西轉向為南北。今天的交融趨勢也是南與北。內地與**和澳門是“一國兩製”。一個國家並存著兩種國家體製,這是前所未有的東西。還有****,台灣人參加亞運會,旗子上可以寫“中華台北”,但誰要搞“**”的話,對不起,要消滅了你。但有一點要特別注意,我們今天的南與北,是海洋文明與中原文明,是工業文明和農業文明。以前的南與北是草原文化與中原文化。而且今天的南與北是複雜的,是立體綜合的,是基於地球基礎上的南與北,其中也藏著東與西。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先前的風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穆濤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穆濤並收藏先前的風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