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我21年前到西安工作,12年前終於有了自己的住處。賈平凹為我高興,手書了《千字文》送我,整整十個條幅,掛在牆上很排場,但我鎖在櫃子裏,經常一個人偷偷看,很珍重,很喜歡。


    當時擔心保不住,主動付了些潤筆。果然他更喜歡,後來要以十倍價錢迴收,我沒有同意。


    他有兩三次說到這件事,我均以閉著眼睛靜坐抵抗,下屬反抗上司的通用方式隻有一個,就是靜坐。


    《千字文》是短文章,卻是千年大手筆。簡約而包容量大,僅僅一千個漢字,


    “把上古到南北朝整個的文化大係,天文、地理、科學、政治,無所不包都講了”(南懷瑾先生語)。


    最難得的是,它還是以前的小學生識字課本。一千個漢字不重複,念熟了背會了,一輩子也受用不盡。


    我們的漢字真是了不起,本身就是一份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個字裏含著幾重意思,研究不同意思間的關聯,有一個專門的學問,叫訓話學。


    比如春秋這兩個字,代表著兩個季節,還有另一層深意,是曆史的別稱。


    為什麽把曆史叫


    “春秋”,而不叫冬夏,其中蘊藏著很多說道的。漢字是在秦始皇時就統一使用了,但中國自古地廣人雜,一個字的讀音在各地差異很大。


    研究讀音差別的,也有一個專門的學問,叫音韻學。以前南北方的文官在一起交流是很好玩的事情,彼此說的話誰也聽不懂,像兩個啞巴見了麵,靠手勢和寫字表達意思。


    一句老話叫文人相輕,人與人之間隔著厚厚的語言柵欄,聽到隔膜的聲音先就煩了,怎麽去相重?


    漢字包容量大,概括力強,也形象有趣,是外國文字比不得的。也正因此,養就了我們


    “一言以蔽之”的文統,再大的事情,用幾個字就概括出來了。比如


    “仁義禮智信”,這五個字是中國老百姓日常行為的道德總則,每個字也用不著解釋,村裏不識字的老漢都會身體力行地去做。


    明朝的讀書人曹臣輯錄過一本書,體例是書摘,叫《舌華錄》,是如今出版的


    “名言警句”一類書的祖師爺。《舌華錄》所采書目自先秦以降九十九種,取舌華,不取筆華。


    重史、集,不重經、子;重文采不重聲望;重野不重朝。


    “古今書籍如牛毛,天下語言如蚊響,以此小軼,遂名舌華。”曹臣是讀書種子,看書看得準,且讓讀過的書萌芽發枝,生新氣象。


    古人把讀死書的人叫書蟲,這個比喻很傳神,蟲把書蛀吃了,自己卻長不大。


    孔子說


    “一言以蔽之”。一個和尚說得更生動:“一句合頭語,千古係驢撅。”一句要緊的話,可以拴住千萬個脾氣很強的人。


    遠的不說,身邊的例子隨手可拾。六十多年前有一句要緊的話,叫


    “槍杆子裏出政權”,三十多年前有兩句話,叫


    “摸著石頭過河”


    “發展是硬道理”。十多年前有


    “三個代表”。現在正學習著的一句話叫


    “科學發展觀”。當年蔣介石的政權為什麽失敗了?其中一個原因恐怕就是合頭語使用不當,


    “寧可錯殺一千,不能漏掉一個”


    “攘外必先安內”,說的都是不合理不靠譜讓人笑話的話。殘酷的春秋曆史印證了一個道理,一句合頭語流傳的時間越長,經典的魅力越持久。


    賈平凹手書《千字文》,用時整整一個下午,還有大半個晚上,一直到夜裏兩點多才竣工。


    他妻子嫌寫得慢,幫忙拽宣紙,袖口沾了墨汁。第二天我去取字的時候,他說:“你該賠一件衣服的。”我說:“應該,再搭一副套袖。”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先前的風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穆濤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穆濤並收藏先前的風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