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楚國國君開始稱王,也就是從楚武王算起,隨著楚國國力越來越強大,王室內部的爭權奪利愈演愈烈。死於非命的國君和大臣,也在逐步增多。楚文王在迴軍途中去世,死因並不明確。
楚武王是前任楚厲王之弟,公元前741年楚厲王去世後,熊通殺死準備繼位的楚厲王的兒子。熊通隨後繼位,就是楚武王。
楚厲王並不是真正的楚王,而是去世後追封的。楚國國君真正開始稱王,始於楚武王。楚堵敖熊艱僅在位三年,就被弟弟楚成王熊惲殺死。楚成王更加悲慘,竟然被兒子熊商臣活活逼死。
嫡長子熊旅繼位,就是楚莊王。繼位之後的楚莊王,根本就不理朝政,而是遊手好閑、得過且過,大臣們議論紛紛。
因鄭國總是在晉楚之間搖擺不定,公元前611年,“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楚莊王,終於要有所行動了。他把攻伐的目標定為宋國,但楚國並不直接出兵,而是要求鄭國替楚國攻打宋國。
鄭國與宋國的實力,總起來旗鼓相當。那麽鄭國敢攻打宋國嗎?當然敢。因為有強大的楚國撐腰,有什麽不敢的。
鄭國君臣經過商議,答應了楚莊王的要求。在位十七年的鄭穆公姬蘭,命令公子姬家率領鄭軍,攻伐宋國。
鄭莊公時代,鄭國與宋國並不是鄰國。兩國之間有個小國,叫戴國。公元前713年,宋國、蔡國和衛國攻伐鄭國。鄭莊公以一敵三,不但擊敗三國聯軍,而且趁機兼並戴國,遂與宋國為鄰。
宋昭公得知以後,馬上召集群臣商議對策。隨後決定派遣華元,率領宋軍抵禦鄭國軍隊。華元其人,祖上也是名聲顯赫。他是宋戴公的五世孫,是那位殺死孔子祖上孔父嘉的華督的曾孫。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還沒開戰,牛羊伺候。為了鼓舞士氣,宋國主將華元,命令宰殺了不少牛、羊,以便讓將士們酒足飯飽,心情舒暢地去和鄭軍交戰。但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華元失算了。
也可以說是華元忘記了,所有參戰的宋國將士,都分得了一份牛羊肉。唯獨沒有給自己的車夫羊斟。這誰能不生氣啊,就要上戰場了,生死較量就在須臾之間。但羊斟不動聲色,自有辦法。
第二天,華元命令宋軍開始出擊,兩軍在宋國的城邑大棘開始交戰。宋國將士們摩拳擦掌,準備與鄭國軍隊一決高下。華元命令羊斟把兵車向左拐,羊斟說,昨天你做主,今天我做主。
說著,羊斟就把兵車駛向右邊。右邊是鄭國的軍營,就這樣華元的兵車一直駛進了鄭國大營。這輛行動怪異的兵車,單獨闖了進來,鄭國的將士們不知所措,所以並沒有開弓放箭。
剛一接戰,宋國的主將就送貨上門,成了鄭國的俘虜。
在接下來的混戰中,華元的副將樂呂也戰死了。宋軍被斬首的有一百多,被俘虜的有二百多。四百六十多乘兵車,成了鄭國的戰利品。很多刀槍劍戟、輜重、糧食等,當然也歸了鄭軍。
發生在宋國境內的大棘之戰,因為主將華元的疏忽,竟然以宋軍慘敗,鄭軍大勝而結束。得知戰報,楚莊王樂壞了。
有了這樣的經驗教訓,所以後世的文武大臣,甚至還有國君等統治者,都特別關照給自己駕車的車夫。車夫的各種待遇不但豐厚,而且因為經常跟隨國君或大臣,升遷的機會也比別人大。
同一年,楚國也發生了饑荒。風水輪流轉,這饑荒好像也是這樣的規律。見時機到了,原來歸附楚國的麋、濮當地人,乘楚人不備開始反對楚國。楚國沒有防範,結果多次被當地人擊敗。
麋、濮當地人不是孤軍奮戰,而是在庸國的統一指揮下,取得了好幾次攻擊楚軍的勝利。當時的庸國是群蠻的首領,其轄境比中原一般的諸侯國要大很多。包括今四川、湖北的一些地方。
這個時候的楚國,因為秦晉交惡,已經恢複了與秦國的關係。鑒於失敗的現狀,楚莊王派遣使者,準備聯合秦國、巴國,一起攻打庸國。由此可見當時的庸國,實力一定不弱。
見楚國與庸國交戰,西戎一些部落也趁機南下,開始侵犯、搶劫阜山、大林、陽丘和訾枝一帶。庸國國君,麇國國君,率領各自歸附的一些部族,與楚軍在選地等不同的地方交戰。
這些反對楚國的部落武裝,時而合作,時而各自為戰,對楚軍在當地的存在,造成了很大的壓力。為了向西擴張版圖,繼位之後的楚莊王,曾經有過向西遷都的想法。在司馬蒍賈的建議下,楚莊王放棄了遷都。因為戰事膠著,也不可能進行遷都。
附近還有一個甫國,實力也不弱,就成了楚軍最初的重點打擊對象。在楚軍不遺餘力的打擊之下,有些部族開始潰散。但重點不在這些相對弱小的勢力,真正的威脅,難以對付的是庸國。
為了迷惑庸國軍隊,楚莊王命令大夫廬戢黎,率領一支人數不多的楚軍作為先遣隊。而楚軍主力,則在遠離戰場的地方待命。
在庸國的方城,廬戢黎被庸軍擊敗。在以後多次與庸軍的較量中,廬戢黎率領的先遣隊不是失敗,就是與庸軍周旋。
果然,庸軍因為楚軍不堪一擊,放鬆了警惕性。楚莊王抓住戰機,命令楚軍主力與先遣隊在臨品會合。楚國聯合秦國、巴國的努力獲得了成功,秦軍、巴軍相繼趕來增援,楚軍士氣大振。
西南的一些蠻族也見風使舵,見楚軍迎來了援兵,也加入了楚軍的行列。楚莊王親率少量楚軍留守臨品,命令子越自大溪,子貝自仞地,率領各自人馬向庸都進發。
在楚軍多路人馬,以及秦軍、巴軍的聯合攻擊之下,庸國國都被攻占。庸國各地的庸軍,隨後也被聯軍消滅。
至此,從夏朝起就存在的庸國,滅亡於楚國之手。這場楚、秦、巴聯合攻滅庸國的戰役,被稱為古代分進合擊的較早戰例。
楚武王是前任楚厲王之弟,公元前741年楚厲王去世後,熊通殺死準備繼位的楚厲王的兒子。熊通隨後繼位,就是楚武王。
楚厲王並不是真正的楚王,而是去世後追封的。楚國國君真正開始稱王,始於楚武王。楚堵敖熊艱僅在位三年,就被弟弟楚成王熊惲殺死。楚成王更加悲慘,竟然被兒子熊商臣活活逼死。
嫡長子熊旅繼位,就是楚莊王。繼位之後的楚莊王,根本就不理朝政,而是遊手好閑、得過且過,大臣們議論紛紛。
因鄭國總是在晉楚之間搖擺不定,公元前611年,“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楚莊王,終於要有所行動了。他把攻伐的目標定為宋國,但楚國並不直接出兵,而是要求鄭國替楚國攻打宋國。
鄭國與宋國的實力,總起來旗鼓相當。那麽鄭國敢攻打宋國嗎?當然敢。因為有強大的楚國撐腰,有什麽不敢的。
鄭國君臣經過商議,答應了楚莊王的要求。在位十七年的鄭穆公姬蘭,命令公子姬家率領鄭軍,攻伐宋國。
鄭莊公時代,鄭國與宋國並不是鄰國。兩國之間有個小國,叫戴國。公元前713年,宋國、蔡國和衛國攻伐鄭國。鄭莊公以一敵三,不但擊敗三國聯軍,而且趁機兼並戴國,遂與宋國為鄰。
宋昭公得知以後,馬上召集群臣商議對策。隨後決定派遣華元,率領宋軍抵禦鄭國軍隊。華元其人,祖上也是名聲顯赫。他是宋戴公的五世孫,是那位殺死孔子祖上孔父嘉的華督的曾孫。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還沒開戰,牛羊伺候。為了鼓舞士氣,宋國主將華元,命令宰殺了不少牛、羊,以便讓將士們酒足飯飽,心情舒暢地去和鄭軍交戰。但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華元失算了。
也可以說是華元忘記了,所有參戰的宋國將士,都分得了一份牛羊肉。唯獨沒有給自己的車夫羊斟。這誰能不生氣啊,就要上戰場了,生死較量就在須臾之間。但羊斟不動聲色,自有辦法。
第二天,華元命令宋軍開始出擊,兩軍在宋國的城邑大棘開始交戰。宋國將士們摩拳擦掌,準備與鄭國軍隊一決高下。華元命令羊斟把兵車向左拐,羊斟說,昨天你做主,今天我做主。
說著,羊斟就把兵車駛向右邊。右邊是鄭國的軍營,就這樣華元的兵車一直駛進了鄭國大營。這輛行動怪異的兵車,單獨闖了進來,鄭國的將士們不知所措,所以並沒有開弓放箭。
剛一接戰,宋國的主將就送貨上門,成了鄭國的俘虜。
在接下來的混戰中,華元的副將樂呂也戰死了。宋軍被斬首的有一百多,被俘虜的有二百多。四百六十多乘兵車,成了鄭國的戰利品。很多刀槍劍戟、輜重、糧食等,當然也歸了鄭軍。
發生在宋國境內的大棘之戰,因為主將華元的疏忽,竟然以宋軍慘敗,鄭軍大勝而結束。得知戰報,楚莊王樂壞了。
有了這樣的經驗教訓,所以後世的文武大臣,甚至還有國君等統治者,都特別關照給自己駕車的車夫。車夫的各種待遇不但豐厚,而且因為經常跟隨國君或大臣,升遷的機會也比別人大。
同一年,楚國也發生了饑荒。風水輪流轉,這饑荒好像也是這樣的規律。見時機到了,原來歸附楚國的麋、濮當地人,乘楚人不備開始反對楚國。楚國沒有防範,結果多次被當地人擊敗。
麋、濮當地人不是孤軍奮戰,而是在庸國的統一指揮下,取得了好幾次攻擊楚軍的勝利。當時的庸國是群蠻的首領,其轄境比中原一般的諸侯國要大很多。包括今四川、湖北的一些地方。
這個時候的楚國,因為秦晉交惡,已經恢複了與秦國的關係。鑒於失敗的現狀,楚莊王派遣使者,準備聯合秦國、巴國,一起攻打庸國。由此可見當時的庸國,實力一定不弱。
見楚國與庸國交戰,西戎一些部落也趁機南下,開始侵犯、搶劫阜山、大林、陽丘和訾枝一帶。庸國國君,麇國國君,率領各自歸附的一些部族,與楚軍在選地等不同的地方交戰。
這些反對楚國的部落武裝,時而合作,時而各自為戰,對楚軍在當地的存在,造成了很大的壓力。為了向西擴張版圖,繼位之後的楚莊王,曾經有過向西遷都的想法。在司馬蒍賈的建議下,楚莊王放棄了遷都。因為戰事膠著,也不可能進行遷都。
附近還有一個甫國,實力也不弱,就成了楚軍最初的重點打擊對象。在楚軍不遺餘力的打擊之下,有些部族開始潰散。但重點不在這些相對弱小的勢力,真正的威脅,難以對付的是庸國。
為了迷惑庸國軍隊,楚莊王命令大夫廬戢黎,率領一支人數不多的楚軍作為先遣隊。而楚軍主力,則在遠離戰場的地方待命。
在庸國的方城,廬戢黎被庸軍擊敗。在以後多次與庸軍的較量中,廬戢黎率領的先遣隊不是失敗,就是與庸軍周旋。
果然,庸軍因為楚軍不堪一擊,放鬆了警惕性。楚莊王抓住戰機,命令楚軍主力與先遣隊在臨品會合。楚國聯合秦國、巴國的努力獲得了成功,秦軍、巴軍相繼趕來增援,楚軍士氣大振。
西南的一些蠻族也見風使舵,見楚軍迎來了援兵,也加入了楚軍的行列。楚莊王親率少量楚軍留守臨品,命令子越自大溪,子貝自仞地,率領各自人馬向庸都進發。
在楚軍多路人馬,以及秦軍、巴軍的聯合攻擊之下,庸國國都被攻占。庸國各地的庸軍,隨後也被聯軍消滅。
至此,從夏朝起就存在的庸國,滅亡於楚國之手。這場楚、秦、巴聯合攻滅庸國的戰役,被稱為古代分進合擊的較早戰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