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遠程奔襲鄭國失敗說明,遠交近攻是非常明智的。倉促遠征,獲勝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崤之戰的發生地,後來被稱為交戰溝。具體地點,在今河南省洛陽市洛寧縣東宋鎮王嶺村。
崤之戰以後,秦國與晉國的矛盾不斷加深,為以後的衝突和戰事埋下了伏筆。兩國都在加強軍備,以便將來能夠戰勝對方。
隻要是戰爭,一定會有人員、物資等各方麵的損失。崤之戰後第二年,公元前627年秋天,白狄先進攻齊國,然後進攻晉國。
親自指揮了崤之戰的晉襄公,這一次也很重視白狄的入侵,所以也是禦駕親征。晉軍和狄人,在箕地相遇,然後發生激戰。先軫率領晉軍,預先在箕地的山穀中埋伏,然後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擊敗了白狄人。狄人的首領白狄子,還被郤缺擒獲。
箕之戰本來已經得勝,狄人正在潰逃。但作為中軍將的先軫,竟然摘下頭盔,脫掉鎧甲衝入狄人陣中。在和狄人拚殺過程中,先軫被狄人殺死。隨後,狄人把斬下來的先軫首級送了迴來。
見到栩栩如生的先軫頭顱,晉襄公和在場的將士,無不失聲痛哭。晉襄公心裏明白,因為自己釋放了秦國三將,先軫去年吐了他一口,犯了欺君之罪。這是先軫借狄人之手,自己懲罰自己。
晉軍不可一日無帥,返迴絳城以後,晉襄公任命先軫的兒子先且居為中軍將,立下戰功的郤缺被任命為國卿,並被封在冀地。郤缺是臼季舉薦的,大夫先茅無子,就把先茅的封地轉封給臼季。
臼季就是胥臣,也稱司空季子,跟隨晉文公流浪十幾年。
秦國長途奔襲,沒有與鄭國開戰,反而與強大的對手晉國,發生了崤之戰。失敗之後,豁達的秦穆公不但沒有重罰三位將領,而且繼續讓三個人操練秦軍,等待將來報仇雪恨的那一天。
雖然晉文公去世了,但隨著晉國在崤之戰中打敗秦國,又擊敗了白狄,使晉國聲望大增。晉襄公毫無懸念,繼承了晉國的霸業。不過,楚國並沒有安心在南方休養生息 ,而是伺機報複。
雖然楚成王沒有被周襄王冊封為霸主,但在晉文公稱霸前,對中原恣意妄為、橫行霸道的,無疑是楚國。朋友的朋友不見得是朋友,但敵人的敵人,卻可以是各懷鬼胎的朋友。楚成王和秦穆公,都在考慮同一個問題,秦國與楚國共同抗晉,會如何?
那些臣服了晉國的中原小國,隨著晉文公去世,又開始左搖右擺。有的脫離晉國,又投入了楚國的懷抱。公元前627年,晉國與陳國、鄭國組成聯軍,攻打投靠了楚國的許國。
楚成王總想著報城濮之戰的一箭之仇,想真正當一迴中原霸主。這年冬天,楚國出動大軍,先後攻打陳國和蔡國。兩國不敵,隻好歸附了楚國。隨後,楚軍開始攻打鄭國。
順我者昌,逆我者亡。願意當霸主的小弟,服服帖帖納貢稱臣,就會受到霸主的保護。出爾反爾,朝晉暮楚,後果很嚴重。
鄭國在周國東麵,陳國在鄭國東南,蔡國在陳國西南。為了維護晉國的霸權地位,晉襄公決定攻打蔡國,以阻擋楚國繼續往北推進。晉軍由陽處父指揮,楚軍由令尹子上指揮。
父親先軫把自己的命送給了白狄,先且居接替父親之職,成為晉軍的中軍將。先且居推薦陽處父,率領晉軍南下擊退楚軍。
雖然楚國在城濮之戰中失敗,但因國土遼闊,人口眾多,所以國力恢複起來也容易一些。而晉國既要防範西方的秦國,還要擔憂北方的狄人,所以力量就顯得分散。也是這個原因,戰勝過楚國的晉軍,仍然不敢輕易、直接與楚軍開戰,而是選擇蔡國。
冬天,擋不住軍人的熱血。蔡國脫離了晉國,晉軍就要去攻打;蔡國歸附了楚國,楚軍就要去救援。晉軍南下到汦水北岸,楚軍北進到汦水南岸,都不敢過河交戰,就這麽對峙起來。
雙方實力相當,連續對峙了一個多月。每天雙方消耗的糧草,也是非常可觀的。再這麽硬撐下去,都不是好辦法。第一次作為主將出征的陽處父,想了一個讓楚軍退兵,讓晉軍迴國的辦法。
他派遣使者前往楚軍大營,對楚軍主將子上說,晉軍和楚軍耗了幾十天,都沒有開戰的意思。要不晉軍後撤,楚軍過河兩軍開戰;要不楚軍後撤,晉軍過河兩軍開戰。
城濮之戰時晉軍退避三舍,子上豈能不知。其實他的心裏,和陽處父的想法是一樣的。之所以都不敢過河交戰,是害怕城濮之戰那樣的大戰重演。思前想後,子上帶領楚軍撤退迴國了。
陽處父的目的達到了,他見楚軍已經遠去,立即率領晉軍返迴晉國。迴到晉國,陽處父虛張聲勢,說楚軍害怕晉軍的強大,不敢渡過汦水與晉軍交戰。當然迴國的陽處父,也沒有立下戰功。
晉襄公和晉國的大臣們,是不是相信陽處父的說辭?當然不會相信。但能夠避免與楚國正麵開戰,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如果晉國與楚國發生大戰,必將兩敗俱傷。獲益者,非秦國莫屬。
國君在培植自己的勢力,各國權臣們何嚐不是。國君的心腹愛將,對國君唯命是從,這樣才能有利於控製群臣。權臣培養自己的心腹,為己所用,也是不得已而為之。試想,國君或大臣們的手下人,都與國君或大臣陽奉陰違,會是怎樣的後果?
陽處父是趙衰的心腹愛將,是趙衰一步步提拔起來的。之所以讓他領兵帶隊,是為了讓已經是晉國亞卿的陽處父建立戰功,以便獲得繼續升遷的資本。南征無功,白費了趙衰的良苦用心。
在崤之戰中全軍覆沒的孟明視、西乞術和白乙丙,不但沒有受到責罰,還能繼續被秦穆公重用;陽處父無功而返,也沒有受到晉襄公的責罰。但撤迴楚國的子上,可就沒那麽幸運了。
崤之戰以後,秦國與晉國的矛盾不斷加深,為以後的衝突和戰事埋下了伏筆。兩國都在加強軍備,以便將來能夠戰勝對方。
隻要是戰爭,一定會有人員、物資等各方麵的損失。崤之戰後第二年,公元前627年秋天,白狄先進攻齊國,然後進攻晉國。
親自指揮了崤之戰的晉襄公,這一次也很重視白狄的入侵,所以也是禦駕親征。晉軍和狄人,在箕地相遇,然後發生激戰。先軫率領晉軍,預先在箕地的山穀中埋伏,然後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擊敗了白狄人。狄人的首領白狄子,還被郤缺擒獲。
箕之戰本來已經得勝,狄人正在潰逃。但作為中軍將的先軫,竟然摘下頭盔,脫掉鎧甲衝入狄人陣中。在和狄人拚殺過程中,先軫被狄人殺死。隨後,狄人把斬下來的先軫首級送了迴來。
見到栩栩如生的先軫頭顱,晉襄公和在場的將士,無不失聲痛哭。晉襄公心裏明白,因為自己釋放了秦國三將,先軫去年吐了他一口,犯了欺君之罪。這是先軫借狄人之手,自己懲罰自己。
晉軍不可一日無帥,返迴絳城以後,晉襄公任命先軫的兒子先且居為中軍將,立下戰功的郤缺被任命為國卿,並被封在冀地。郤缺是臼季舉薦的,大夫先茅無子,就把先茅的封地轉封給臼季。
臼季就是胥臣,也稱司空季子,跟隨晉文公流浪十幾年。
秦國長途奔襲,沒有與鄭國開戰,反而與強大的對手晉國,發生了崤之戰。失敗之後,豁達的秦穆公不但沒有重罰三位將領,而且繼續讓三個人操練秦軍,等待將來報仇雪恨的那一天。
雖然晉文公去世了,但隨著晉國在崤之戰中打敗秦國,又擊敗了白狄,使晉國聲望大增。晉襄公毫無懸念,繼承了晉國的霸業。不過,楚國並沒有安心在南方休養生息 ,而是伺機報複。
雖然楚成王沒有被周襄王冊封為霸主,但在晉文公稱霸前,對中原恣意妄為、橫行霸道的,無疑是楚國。朋友的朋友不見得是朋友,但敵人的敵人,卻可以是各懷鬼胎的朋友。楚成王和秦穆公,都在考慮同一個問題,秦國與楚國共同抗晉,會如何?
那些臣服了晉國的中原小國,隨著晉文公去世,又開始左搖右擺。有的脫離晉國,又投入了楚國的懷抱。公元前627年,晉國與陳國、鄭國組成聯軍,攻打投靠了楚國的許國。
楚成王總想著報城濮之戰的一箭之仇,想真正當一迴中原霸主。這年冬天,楚國出動大軍,先後攻打陳國和蔡國。兩國不敵,隻好歸附了楚國。隨後,楚軍開始攻打鄭國。
順我者昌,逆我者亡。願意當霸主的小弟,服服帖帖納貢稱臣,就會受到霸主的保護。出爾反爾,朝晉暮楚,後果很嚴重。
鄭國在周國東麵,陳國在鄭國東南,蔡國在陳國西南。為了維護晉國的霸權地位,晉襄公決定攻打蔡國,以阻擋楚國繼續往北推進。晉軍由陽處父指揮,楚軍由令尹子上指揮。
父親先軫把自己的命送給了白狄,先且居接替父親之職,成為晉軍的中軍將。先且居推薦陽處父,率領晉軍南下擊退楚軍。
雖然楚國在城濮之戰中失敗,但因國土遼闊,人口眾多,所以國力恢複起來也容易一些。而晉國既要防範西方的秦國,還要擔憂北方的狄人,所以力量就顯得分散。也是這個原因,戰勝過楚國的晉軍,仍然不敢輕易、直接與楚軍開戰,而是選擇蔡國。
冬天,擋不住軍人的熱血。蔡國脫離了晉國,晉軍就要去攻打;蔡國歸附了楚國,楚軍就要去救援。晉軍南下到汦水北岸,楚軍北進到汦水南岸,都不敢過河交戰,就這麽對峙起來。
雙方實力相當,連續對峙了一個多月。每天雙方消耗的糧草,也是非常可觀的。再這麽硬撐下去,都不是好辦法。第一次作為主將出征的陽處父,想了一個讓楚軍退兵,讓晉軍迴國的辦法。
他派遣使者前往楚軍大營,對楚軍主將子上說,晉軍和楚軍耗了幾十天,都沒有開戰的意思。要不晉軍後撤,楚軍過河兩軍開戰;要不楚軍後撤,晉軍過河兩軍開戰。
城濮之戰時晉軍退避三舍,子上豈能不知。其實他的心裏,和陽處父的想法是一樣的。之所以都不敢過河交戰,是害怕城濮之戰那樣的大戰重演。思前想後,子上帶領楚軍撤退迴國了。
陽處父的目的達到了,他見楚軍已經遠去,立即率領晉軍返迴晉國。迴到晉國,陽處父虛張聲勢,說楚軍害怕晉軍的強大,不敢渡過汦水與晉軍交戰。當然迴國的陽處父,也沒有立下戰功。
晉襄公和晉國的大臣們,是不是相信陽處父的說辭?當然不會相信。但能夠避免與楚國正麵開戰,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如果晉國與楚國發生大戰,必將兩敗俱傷。獲益者,非秦國莫屬。
國君在培植自己的勢力,各國權臣們何嚐不是。國君的心腹愛將,對國君唯命是從,這樣才能有利於控製群臣。權臣培養自己的心腹,為己所用,也是不得已而為之。試想,國君或大臣們的手下人,都與國君或大臣陽奉陰違,會是怎樣的後果?
陽處父是趙衰的心腹愛將,是趙衰一步步提拔起來的。之所以讓他領兵帶隊,是為了讓已經是晉國亞卿的陽處父建立戰功,以便獲得繼續升遷的資本。南征無功,白費了趙衰的良苦用心。
在崤之戰中全軍覆沒的孟明視、西乞術和白乙丙,不但沒有受到責罰,還能繼續被秦穆公重用;陽處父無功而返,也沒有受到晉襄公的責罰。但撤迴楚國的子上,可就沒那麽幸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