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晉獻公害死太子申生這一年,即公元前656年,秦穆公迎娶了晉獻公之女,太子申生的姐姐穆姬為妻,秦晉之好開始。
勃鞮帶人去攻打蒲城,得到消息的重耳,對跟隨的一群人說,你們誰也不能違抗君父的命令,誰違抗就是我的仇人。
都到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了,並且是晉獻公派人來殺他,但重耳不允許身邊的人對抗。不過為了活命,見勃鞮追了過來,隻好翻身跳牆。勃鞮衝上來就是一刀,不過隻砍下了重耳的衣袖。
因為重耳外婆家是狄國,或稱翟國,所以他和一幫跟隨的人逃到了狄國。這些人包括趙衰、狐偃、賈佗、先軫、魏犨、顛頡、胥臣、介子推等人。狐偃,還有狐毛,是重耳的舅舅。
霸主的臉,就像六月的天,說變就變。這年臘月,齊國、宋國、衛國、鄭國,組成四國聯軍一起攻打陳國。
晉獻公又派人追殺夷吾,但屈城防守嚴密,沒有攻下。來年春天,又派賈華率領人馬去攻打屈城。夷吾也準備逃往狄國,但被卻芮勸住。夷吾聽從卻芮的意見,逃往離秦國比較近的梁國。
這年秋天,楚成王親率楚國大軍攻打許國。許國北邊是鄭國,東邊是陳國。因為許國加入了中原聯盟,所以楚成王此舉,有殺雞儆猴之意。因為鄭國又投靠了楚國,此舉也是在幫助鄭國。
上一次齊桓公沒有救援弦國,與距離太遠有關。這一次楚國攻打許國,許國離齊國、魯國等國要近得多。齊桓公號令諸侯救援許國,楚成王仍然是避免與齊國交戰,於是就從許國撤兵了。
雖然楚軍離開了許國,但許國國君許僖公,仍然對耀武揚威的楚軍心有餘悸。懼怕楚軍更懼怕楚成王的許僖公,還找了一個引見人。這個人就是蔡國國君,與齊桓公反目成仇的蔡穆侯。
更可憐的是,許僖公就像國家滅亡了一樣,口裏銜著玉璧,大臣們穿著孝服,士兵們抬著一口棺材,君臣戰戰兢兢來見楚成王。楚成王吩咐把棺材燒掉,以勝利者的姿態,讓許僖公仍然迴到許國當國君。不過,許國與鄭國一樣,已經脫離了中原聯盟。
楚國並沒有真正攻打許國,更沒有滅亡許國,並且已經撤兵。在這種情況下,許僖公竟然主動向楚成王投誠,讓人匪夷所思。
齊桓公也是一樣的思路,就是避免與楚國直接硬碰硬。如果楚國在許國、鄭國駐軍,那麽就會直接威脅到周王室,還有宋國、衛國等中原諸侯國。因為齊國沒有救援弦國,弦國滅亡了。現在如果不加緊攻打鄭國,這個鬆散的中原聯盟,就有解體的可能。
眼看著鄭國就要被聯軍攻破,鄭文公無計可施。鄭國夾在齊國和楚國兩強之間,那種滋味一定是不好受的。公元前653年,在大夫孔叔的勸說下,鄭文公答應離開楚國,重新迴到中原聯盟。
這年秋天,齊桓公、魯僖公、宋桓公,還有鄭國太子姬華,陳國太子陳款,五個諸侯國在寧母訂立盟約。但鄭文公沒有來,齊桓公有些生氣,準備攻打鄭國。得知消息的鄭文公,派遣使者前往齊國。鄭國與齊國重新訂立盟約,鄭國才躲過一劫。
原來在寧母之會上,姬華轉達了父親鄭文公的想法,打算讓齊桓公把鄭國泄氏、孔氏和子人氏三族殺掉。齊桓公打算答應,後來在管仲勸說下作罷。得知自己的目的沒有達到,鄭文公大怒,後來把姬華、姬臧兩個兒子都殺了,剩下了兒子姬蘭等。
公元前652年,為了安定周王室,齊桓公召集宋桓公、衛文公、許僖公、曹共公,加上周王室的使者,在洮地會盟。後來鄭文公中途願意參會,齊桓公答應,鄭國又迴到了中原聯盟。
許國與鄭國類似,本來許僖公已經投靠了楚國,但後來又迴到了齊桓公麾下。春秋時期,中小諸侯國的日子,太難熬了。
這一年,周惠王姬閬去世,太子姬鄭繼位,就是周襄王。在周惠王晚年,作為霸主的齊桓公,帶領其他諸侯國,鞏固了姬鄭的太子之位。周襄王繼位後,派宰孔代表自己,賞賜給齊桓公胙肉、彤弓矢,還有天子規格的車馬。齊桓公大喜過望,連連拜謝。
這件事,發生在公元前651年的葵丘會盟。令人感到驚訝的是,盟約的條款,竟然列出了五大禁令。諸如不能更換太子,妾不能為妻,不肖者誅殺;選賢任能,表彰賢良;尊老愛幼,禮敬客人;士的職位不能繼承,刑不上大夫;不能隨意建壩攔水,不能阻止糧食在諸侯國間自由買賣。封贈城邑,應該向周王報告。
中原王朝隻能有一個天子,就是周王。現在周襄王賞賜給齊桓公天子儀仗,使周王對諸侯國國君的賞賜,達到登峰造極。
周襄王此舉,當然有其用意。他絕不是讓齊桓公和自己並駕齊驅,而是在安撫齊桓公,讓齊桓公繼續維護周王室的權威。
但事實上,齊桓公的霸權如日中天。而曆任周王在國君們的心目中,不過是一塊金字招牌。真正讓國君們忌憚的,是齊桓公而不是周襄王。國力決定實力,實力決定戰鬥力和影響力。
那麽受到最高禮遇的齊桓公,是不是渴望稱王稱霸?當然齊桓公已經稱霸,但與真正的稱王稱霸,還是有本質區別的。當宰孔賜給齊桓公祭肉,並且傳達周襄王的口諭,說齊桓公不需要行大禮的時候,齊桓公竟然沒有下拜。在管仲提醒下,才勉強下跪。
隨著周王室一次次內亂,就會有鄭國、齊國等有實力的諸侯國,開啟勤王行動。每一次勤王成功,時任周天子都會給予出錢出力的國君不同的賞賜。提升爵位也就罷了,關鍵是賞賜土地。
秦國、齊國、楚國、晉國,甚至包括魯國,都在不斷兼並周圍的諸侯國,地盤都在不斷擴大。唯獨日益衰微的周王室,其國土越來越小。周王室賞賜的土地,他們照單全收。有的諸侯國,根本不顧與周王室的君臣及姻親關係,肆無忌憚蠶食周國國土。
勃鞮帶人去攻打蒲城,得到消息的重耳,對跟隨的一群人說,你們誰也不能違抗君父的命令,誰違抗就是我的仇人。
都到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了,並且是晉獻公派人來殺他,但重耳不允許身邊的人對抗。不過為了活命,見勃鞮追了過來,隻好翻身跳牆。勃鞮衝上來就是一刀,不過隻砍下了重耳的衣袖。
因為重耳外婆家是狄國,或稱翟國,所以他和一幫跟隨的人逃到了狄國。這些人包括趙衰、狐偃、賈佗、先軫、魏犨、顛頡、胥臣、介子推等人。狐偃,還有狐毛,是重耳的舅舅。
霸主的臉,就像六月的天,說變就變。這年臘月,齊國、宋國、衛國、鄭國,組成四國聯軍一起攻打陳國。
晉獻公又派人追殺夷吾,但屈城防守嚴密,沒有攻下。來年春天,又派賈華率領人馬去攻打屈城。夷吾也準備逃往狄國,但被卻芮勸住。夷吾聽從卻芮的意見,逃往離秦國比較近的梁國。
這年秋天,楚成王親率楚國大軍攻打許國。許國北邊是鄭國,東邊是陳國。因為許國加入了中原聯盟,所以楚成王此舉,有殺雞儆猴之意。因為鄭國又投靠了楚國,此舉也是在幫助鄭國。
上一次齊桓公沒有救援弦國,與距離太遠有關。這一次楚國攻打許國,許國離齊國、魯國等國要近得多。齊桓公號令諸侯救援許國,楚成王仍然是避免與齊國交戰,於是就從許國撤兵了。
雖然楚軍離開了許國,但許國國君許僖公,仍然對耀武揚威的楚軍心有餘悸。懼怕楚軍更懼怕楚成王的許僖公,還找了一個引見人。這個人就是蔡國國君,與齊桓公反目成仇的蔡穆侯。
更可憐的是,許僖公就像國家滅亡了一樣,口裏銜著玉璧,大臣們穿著孝服,士兵們抬著一口棺材,君臣戰戰兢兢來見楚成王。楚成王吩咐把棺材燒掉,以勝利者的姿態,讓許僖公仍然迴到許國當國君。不過,許國與鄭國一樣,已經脫離了中原聯盟。
楚國並沒有真正攻打許國,更沒有滅亡許國,並且已經撤兵。在這種情況下,許僖公竟然主動向楚成王投誠,讓人匪夷所思。
齊桓公也是一樣的思路,就是避免與楚國直接硬碰硬。如果楚國在許國、鄭國駐軍,那麽就會直接威脅到周王室,還有宋國、衛國等中原諸侯國。因為齊國沒有救援弦國,弦國滅亡了。現在如果不加緊攻打鄭國,這個鬆散的中原聯盟,就有解體的可能。
眼看著鄭國就要被聯軍攻破,鄭文公無計可施。鄭國夾在齊國和楚國兩強之間,那種滋味一定是不好受的。公元前653年,在大夫孔叔的勸說下,鄭文公答應離開楚國,重新迴到中原聯盟。
這年秋天,齊桓公、魯僖公、宋桓公,還有鄭國太子姬華,陳國太子陳款,五個諸侯國在寧母訂立盟約。但鄭文公沒有來,齊桓公有些生氣,準備攻打鄭國。得知消息的鄭文公,派遣使者前往齊國。鄭國與齊國重新訂立盟約,鄭國才躲過一劫。
原來在寧母之會上,姬華轉達了父親鄭文公的想法,打算讓齊桓公把鄭國泄氏、孔氏和子人氏三族殺掉。齊桓公打算答應,後來在管仲勸說下作罷。得知自己的目的沒有達到,鄭文公大怒,後來把姬華、姬臧兩個兒子都殺了,剩下了兒子姬蘭等。
公元前652年,為了安定周王室,齊桓公召集宋桓公、衛文公、許僖公、曹共公,加上周王室的使者,在洮地會盟。後來鄭文公中途願意參會,齊桓公答應,鄭國又迴到了中原聯盟。
許國與鄭國類似,本來許僖公已經投靠了楚國,但後來又迴到了齊桓公麾下。春秋時期,中小諸侯國的日子,太難熬了。
這一年,周惠王姬閬去世,太子姬鄭繼位,就是周襄王。在周惠王晚年,作為霸主的齊桓公,帶領其他諸侯國,鞏固了姬鄭的太子之位。周襄王繼位後,派宰孔代表自己,賞賜給齊桓公胙肉、彤弓矢,還有天子規格的車馬。齊桓公大喜過望,連連拜謝。
這件事,發生在公元前651年的葵丘會盟。令人感到驚訝的是,盟約的條款,竟然列出了五大禁令。諸如不能更換太子,妾不能為妻,不肖者誅殺;選賢任能,表彰賢良;尊老愛幼,禮敬客人;士的職位不能繼承,刑不上大夫;不能隨意建壩攔水,不能阻止糧食在諸侯國間自由買賣。封贈城邑,應該向周王報告。
中原王朝隻能有一個天子,就是周王。現在周襄王賞賜給齊桓公天子儀仗,使周王對諸侯國國君的賞賜,達到登峰造極。
周襄王此舉,當然有其用意。他絕不是讓齊桓公和自己並駕齊驅,而是在安撫齊桓公,讓齊桓公繼續維護周王室的權威。
但事實上,齊桓公的霸權如日中天。而曆任周王在國君們的心目中,不過是一塊金字招牌。真正讓國君們忌憚的,是齊桓公而不是周襄王。國力決定實力,實力決定戰鬥力和影響力。
那麽受到最高禮遇的齊桓公,是不是渴望稱王稱霸?當然齊桓公已經稱霸,但與真正的稱王稱霸,還是有本質區別的。當宰孔賜給齊桓公祭肉,並且傳達周襄王的口諭,說齊桓公不需要行大禮的時候,齊桓公竟然沒有下拜。在管仲提醒下,才勉強下跪。
隨著周王室一次次內亂,就會有鄭國、齊國等有實力的諸侯國,開啟勤王行動。每一次勤王成功,時任周天子都會給予出錢出力的國君不同的賞賜。提升爵位也就罷了,關鍵是賞賜土地。
秦國、齊國、楚國、晉國,甚至包括魯國,都在不斷兼並周圍的諸侯國,地盤都在不斷擴大。唯獨日益衰微的周王室,其國土越來越小。周王室賞賜的土地,他們照單全收。有的諸侯國,根本不顧與周王室的君臣及姻親關係,肆無忌憚蠶食周國國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