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國既沒有與齊國接壤,也沒有與南邊的衛國接壤。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決定了邢國是戎狄南下的必經之地。邢國還沒有加入中原聯盟,與其地理位置,遠離中原核心區,有很大關係。
公元前679年,曲沃代翼之戰已經進入尾聲。魯莊公名義上是魯國國君,但他的三個兄弟慶父、叔牙、季友,都是父親魯桓公的兒子。三個人的勢力在日益膨脹,甚至超越了魯莊公。
伴隨著齊國的強大,齊桓公稱霸,齊國國力快速發展。為了博得其他諸侯國的尊敬,齊桓公不但退還了魯國的汶陽之地。就連以前侵占魯國的棠和潛兩個城邑,齊桓公也退還給了魯國。
物歸原主,魯莊公豈能不高興,甘心情願當好南部的屏障,以便將來防範可能的楚國北侵。齊國侵占燕國的柴夫和吠狗兩個城邑,齊桓公也毫不遲疑歸還了燕國,燕莊公心裏樂開了花。
這樣一來,燕國就成了北拒戎狄的北部屏障。在當時的北方和西北一帶,分布著大量的戎狄部落。這些部落包括,燕國、無終國、孤竹國以北的山戎。齊國西麵,邢國北麵的長狄。
晉國以東,衛國以北,邢國以西,是赤狄的活動範圍。邢國再往北,有鮮虞。赤狄再往北,晉國西麵,是白狄的活動範圍。白狄再往北,是林胡。秦國西麵,是西戎。秦國北麵,是義渠。
這些成群結隊的戎狄部落,兇悍、兇殘、兇惡無比。這些戎狄部落,基本上都是遊牧民族。他們放牧馬牛羊,逐水草而居。但當冬天來臨,一直到來年春天,都是牧草青黃不接的時候。
這些戎狄部落,對曆朝曆代的中原王朝,以及數以百計的諸侯國,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壓力。居於中原核心區的諸侯國,因為有晉國、衛國、邢國、燕國和齊國對戎狄的阻擋,日子過得要安穩得多。戎狄的侵犯,對晉國、衛國、邢國和燕國危害最大。
為了讓衛國成為中原核心區的西部屏障,齊桓公還退還了以前侵占衛國的四個城邑,分別是台、原、姑和漆裏。自己的城池多年後又迴來了,衛國國君衛惠公姬朔,還有什麽說的?
公元前678年,經過一係列準備,齊桓公邀請宋國、魯國、衛國、鄭國、陳國、許國、滕國、滑國八國國君,連齊桓公在內,九國國君在幽地會盟。幽地,在今河南省蘭考縣。
當然,周僖王再次派出代表,參加了這次會盟。這一次參加會盟的,囊括了大多數中原諸侯國。一個比較重要的諸侯國沒有參加,這就是莒國。之所以說重要,是因為齊桓公曾在莒國避難。
另外,齊國北麵的鄰國燕國,也沒有參加會盟。不管怎麽說,對齊桓公和齊國來說,這都是一次輝煌的成就。幽地會盟以後,齊桓公的春秋首霸地位更加鞏固,更令南方的楚文王抓狂。
這一年,持續了67年的曲沃代翼之戰,終於落下了帷幕。戰爭的結果,是曲沃武公攻下翼城,殺死晉侯緡,成了晉國新任國君。連續五位國君,被曲沃方麵殺死,這是何等慘痛的代價。
對曲沃武公來說,當上晉國國君,控製了晉國的國土,還是不夠的。因為還有一些懷念大宗的勢力存在,對其統治構成隱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曲沃武公把通過幾十年戰爭搶劫來的金銀財寶,幾乎全部貢獻給了周僖王。周僖王大喜,封曲沃武公為諸侯。
曲沃代翼之戰,共發生過五次大的戰役。公元前739年,是第一次戰役;公元前724年,是第二次戰役;公元前718年,是第三次戰役。公元前709年,是第四次戰役;公元前705年,是第五次戰役。公元前678年,得了巨財的周僖王,封武公為諸侯。
在整個曲沃代翼之戰中,虢國、荀國、鄭國、邢國等等,還有周王室都有參戰。這些諸侯國和周王室,這一次戰事幫助晉國,下一次就可能幫助曲沃方麵。不管怎樣,曲沃武公變成了晉武公。
曲沃方麵在開始的幾次戰事中,幾乎屢戰屢敗。但仍然屢敗屢戰、不遺餘力。如果不是曲沃方麵連續三代人的奮鬥,晉國國君之位,也不可能落到小宗曲沃方麵。開始不重要,結果最重要。
如果曲沃方麵半途而廢,就不可能有後來的小宗代替大宗。問題的關鍵是,要保存實力,保證有充足的後備力量。如果實力、人員完全拚殺殆盡,那必將一事無成。人沒了,什麽都沒了。
南方的楚國,曆來被中原各國稱為蠻夷。楚國的東麵,有越國和吳國。楚國西麵的巴國和蜀國,地廣人稀,山川河流眾多。
按照實力來說,春秋時期,爭奪華夏大地霸權的鬥爭,隻會在中原的晉國、齊國、魯國、鄭國、宋國;南方的楚國,東南沿海正在興起的吳國、越國,以及西方的秦國之間進行。
至於那些成十上百的中小諸侯國,隻能看這些強大諸侯國的臉色行事。這些中小、弱小諸侯國,寧可不去朝見周天子,也一定會朝見被他們接受的中原霸主。向霸主頂禮膜拜、納貢稱臣。
得知齊桓公成為中原霸主,南方強國楚國國君楚文王,心裏肯定是五味雜陳。與齊國爭奪中原霸主地位嗎?當下楚國還沒有那個實力,也沒有必要,況且中間還隔著不少諸侯國。
那怎麽辦呢?楚文王在冥思苦想。楚國的國土比齊國大得多,將士和兵車數量,也比齊國多。楚國陸續兼並了二十來個諸侯國,齊國才兼並幾個?要不來個敲山震虎,敲打一下齊桓公?
想了半天,楚文王決定發兵攻打鄭國。楚文王找了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鄭厲公迴國複位,沒有告訴楚文王。鄭國更換國君,需要經楚國批準嗎?但楚文王認為,沒有告訴他就是不敬。
楚國大軍經過被兼並或占領的諸侯國,一路北上打到了鄭國的櫟邑,讓鄭厲公如臨大敵。不過,楚國大軍並沒有繼續攻打鄭國,而是在撤退迴去的路上,把已經占領的鄧國徹底滅掉了。
顯然楚國攻打鄭國,是給中原各國尤其是給齊國看的。
公元前679年,曲沃代翼之戰已經進入尾聲。魯莊公名義上是魯國國君,但他的三個兄弟慶父、叔牙、季友,都是父親魯桓公的兒子。三個人的勢力在日益膨脹,甚至超越了魯莊公。
伴隨著齊國的強大,齊桓公稱霸,齊國國力快速發展。為了博得其他諸侯國的尊敬,齊桓公不但退還了魯國的汶陽之地。就連以前侵占魯國的棠和潛兩個城邑,齊桓公也退還給了魯國。
物歸原主,魯莊公豈能不高興,甘心情願當好南部的屏障,以便將來防範可能的楚國北侵。齊國侵占燕國的柴夫和吠狗兩個城邑,齊桓公也毫不遲疑歸還了燕國,燕莊公心裏樂開了花。
這樣一來,燕國就成了北拒戎狄的北部屏障。在當時的北方和西北一帶,分布著大量的戎狄部落。這些部落包括,燕國、無終國、孤竹國以北的山戎。齊國西麵,邢國北麵的長狄。
晉國以東,衛國以北,邢國以西,是赤狄的活動範圍。邢國再往北,有鮮虞。赤狄再往北,晉國西麵,是白狄的活動範圍。白狄再往北,是林胡。秦國西麵,是西戎。秦國北麵,是義渠。
這些成群結隊的戎狄部落,兇悍、兇殘、兇惡無比。這些戎狄部落,基本上都是遊牧民族。他們放牧馬牛羊,逐水草而居。但當冬天來臨,一直到來年春天,都是牧草青黃不接的時候。
這些戎狄部落,對曆朝曆代的中原王朝,以及數以百計的諸侯國,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壓力。居於中原核心區的諸侯國,因為有晉國、衛國、邢國、燕國和齊國對戎狄的阻擋,日子過得要安穩得多。戎狄的侵犯,對晉國、衛國、邢國和燕國危害最大。
為了讓衛國成為中原核心區的西部屏障,齊桓公還退還了以前侵占衛國的四個城邑,分別是台、原、姑和漆裏。自己的城池多年後又迴來了,衛國國君衛惠公姬朔,還有什麽說的?
公元前678年,經過一係列準備,齊桓公邀請宋國、魯國、衛國、鄭國、陳國、許國、滕國、滑國八國國君,連齊桓公在內,九國國君在幽地會盟。幽地,在今河南省蘭考縣。
當然,周僖王再次派出代表,參加了這次會盟。這一次參加會盟的,囊括了大多數中原諸侯國。一個比較重要的諸侯國沒有參加,這就是莒國。之所以說重要,是因為齊桓公曾在莒國避難。
另外,齊國北麵的鄰國燕國,也沒有參加會盟。不管怎麽說,對齊桓公和齊國來說,這都是一次輝煌的成就。幽地會盟以後,齊桓公的春秋首霸地位更加鞏固,更令南方的楚文王抓狂。
這一年,持續了67年的曲沃代翼之戰,終於落下了帷幕。戰爭的結果,是曲沃武公攻下翼城,殺死晉侯緡,成了晉國新任國君。連續五位國君,被曲沃方麵殺死,這是何等慘痛的代價。
對曲沃武公來說,當上晉國國君,控製了晉國的國土,還是不夠的。因為還有一些懷念大宗的勢力存在,對其統治構成隱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曲沃武公把通過幾十年戰爭搶劫來的金銀財寶,幾乎全部貢獻給了周僖王。周僖王大喜,封曲沃武公為諸侯。
曲沃代翼之戰,共發生過五次大的戰役。公元前739年,是第一次戰役;公元前724年,是第二次戰役;公元前718年,是第三次戰役。公元前709年,是第四次戰役;公元前705年,是第五次戰役。公元前678年,得了巨財的周僖王,封武公為諸侯。
在整個曲沃代翼之戰中,虢國、荀國、鄭國、邢國等等,還有周王室都有參戰。這些諸侯國和周王室,這一次戰事幫助晉國,下一次就可能幫助曲沃方麵。不管怎樣,曲沃武公變成了晉武公。
曲沃方麵在開始的幾次戰事中,幾乎屢戰屢敗。但仍然屢敗屢戰、不遺餘力。如果不是曲沃方麵連續三代人的奮鬥,晉國國君之位,也不可能落到小宗曲沃方麵。開始不重要,結果最重要。
如果曲沃方麵半途而廢,就不可能有後來的小宗代替大宗。問題的關鍵是,要保存實力,保證有充足的後備力量。如果實力、人員完全拚殺殆盡,那必將一事無成。人沒了,什麽都沒了。
南方的楚國,曆來被中原各國稱為蠻夷。楚國的東麵,有越國和吳國。楚國西麵的巴國和蜀國,地廣人稀,山川河流眾多。
按照實力來說,春秋時期,爭奪華夏大地霸權的鬥爭,隻會在中原的晉國、齊國、魯國、鄭國、宋國;南方的楚國,東南沿海正在興起的吳國、越國,以及西方的秦國之間進行。
至於那些成十上百的中小諸侯國,隻能看這些強大諸侯國的臉色行事。這些中小、弱小諸侯國,寧可不去朝見周天子,也一定會朝見被他們接受的中原霸主。向霸主頂禮膜拜、納貢稱臣。
得知齊桓公成為中原霸主,南方強國楚國國君楚文王,心裏肯定是五味雜陳。與齊國爭奪中原霸主地位嗎?當下楚國還沒有那個實力,也沒有必要,況且中間還隔著不少諸侯國。
那怎麽辦呢?楚文王在冥思苦想。楚國的國土比齊國大得多,將士和兵車數量,也比齊國多。楚國陸續兼並了二十來個諸侯國,齊國才兼並幾個?要不來個敲山震虎,敲打一下齊桓公?
想了半天,楚文王決定發兵攻打鄭國。楚文王找了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鄭厲公迴國複位,沒有告訴楚文王。鄭國更換國君,需要經楚國批準嗎?但楚文王認為,沒有告訴他就是不敬。
楚國大軍經過被兼並或占領的諸侯國,一路北上打到了鄭國的櫟邑,讓鄭厲公如臨大敵。不過,楚國大軍並沒有繼續攻打鄭國,而是在撤退迴去的路上,把已經占領的鄧國徹底滅掉了。
顯然楚國攻打鄭國,是給中原各國尤其是給齊國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