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朝於公元前1046年由姬發建立,是建立在商王朝廢墟上,華夏民族第三個奴隸製王朝。牧野之戰結束,追剿東夷、淮夷等反叛勢力取得了決定性勝利。是否從此天下安寧了?沒有。


    或許是周武王姬發的仁慈之意,亦或者是他的惻隱之心。也許是當時的局勢使然,雖然殺死了成百上千商王朝王族成員,還有一些文武大臣。但並沒有對商朝王室趕盡殺絕、一個不留。


    殷紂王的兒子武庚,不但沒有被殺死,還分封給武庚一塊土地,讓武庚管理商王朝的遺民。這與周公旦推行的“以商治商”策略,有很大關係。是不是姬發和周朝主要大臣,對這些幸存下來的商民大發慈悲?不是的,因為大量的土地需要人手去耕種。


    姬發僅當了三年周王,於公元前1043年去世了。繼位的姬誦隻有13歲,不能單獨處理朝政。姬發彌留之際,把輔佐姬誦的重任交給了四弟姬旦。因為姬旦的封邑在周,故姬旦稱為周公。


    商朝滅亡前,以商朝舊都朝歌為中心,居住著大量商王族和普通商民。於是姬發和姬旦商議後決定,把舊商都王畿一帶封給武庚。作為殷紂王的兒子,會不會有反叛周朝,恢複商朝的想法?


    當然這種想法不能排除,人心隔肚皮,人心思變不稀奇。為了防止這種情況出現,姬發委派其三弟姬鮮,五弟姬度,八弟姬處,為監督武庚的“三監”。姬鮮即管叔,姬處即霍叔,姬度即蔡叔,因分別被姬發封於管、霍、蔡三個地方而得名。


    姬發在位前三年,武庚和商朝遺留下來的軍民,還算安分守己。但恢複父祖的商王朝之心,已經在武庚心裏萌生,隻缺乏一個時機。這樣的機會,說來就來了,因為姬發去世了。


    姬發去世,周公旦攝政。最先頗有微詞的,是姬昌第三子姬鮮。在他看來,自己是姬發的三弟,周公旦的三哥。為什麽輔佐姬誦的,是周公旦而不是自己?於是,他開始籠絡姬度和姬處。


    當初姬發把武庚封在殷,又給這三個弟兄,在殷周圍封了三個地方,也就是三個小國,分別由管叔、霍叔、蔡叔管理,叫邶、鄘、衛。三個地方作為屯糧和駐兵之所,用來監督和防範武庚。


    按照方位,殷以北是邶國,以東為衛國,以南為鄘國。為什麽讓“三監”從北、東、南三個方向圍住武庚?因為殷西南是黃河。如果發生不測事件,周朝平叛大軍馬上可以從西順流而至。


    這一時期蔡叔管理的衛國,當然不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衛國。


    弟兄三個的密謀策劃,讓武庚的眼線得知。武庚聽罷大喜過望,武庚心想,自己的父親死後,還被姬發用黃鉞砍下了腦袋,這是何等的深仇大恨!千載難逢的大好機會,怎麽可能錯過。


    管叔、霍叔、蔡叔,對周公旦攝政非常不滿。因為都是姬昌的兒子,為什麽不能同時或共同輔助姬誦,而讓三個人遠離鎬京?一個父親,又是一母同胞,為什麽差距這麽大呢?


    三個人因為監督著武庚,手下有兵有將。如果三個人的力量合起來,幾乎與周朝兵力相差無幾。三個人一拍即合,恰在這時,武庚派人來探聽消息。當得知三人的真實想法時,武庚高興壞了。


    在“三監”裏麵,管叔姬鮮是主謀,霍叔姬處、蔡叔姬度是追隨者。至於武庚,是個見風使舵的跟隨者。如果“三監”沒有反叛的想法,武庚在被三麵包圍的情況下,不可能敢反叛、造反。


    原來在夏朝、商朝時期,有一個不成文的約定,就是“滅國不絕祀”。也就是說,武庚在故都朝歌,仍然可以有先人的祖廟。還可以在祭祀日,或父、祖、先祖的祭日,焚香祭祀、祭拜。


    為了爭得人心,管叔還派人四處散播謠言。說周公旦攝政,不利於以後姬誦單獨執政。一旦時機成熟,周公旦會取而代之。


    周朝建立前三年,因戰亂剛剛平息。商朝舊都朝歌,以及原商人聚居的一些城池,普遍對周人持敵視態度。這些地方的商朝遺民,有的串通一氣,有的蠢蠢欲動。想到這些,姬發經常失眠。


    在管叔看來,姬發去世,兄弟們年齡最大的,就是自己。可周公旦卻後來居上,成了高高在上的“攝政王”。管叔心裏,當然咽不下這口氣。武庚、管叔、霍叔、蔡叔,很快達成反叛聯盟。


    為了確保成功,武庚還派人聯絡商朝遺民,以及東夷的徐、奄、薄姑等方國,一起行動。四個人聯合行動,在以朝歌為中心的廣大地區,以及東夷、淮夷等地,有組織反對周朝統治,襲擊駐守東部城池周軍的行動此起彼伏,甚至一浪高過一浪。


    得知東部、東南部出現這麽嚴重的危機,周公旦心急如焚。東部商朝舊都一帶,是商王朝舊勢力分布最廣的區域。如果這次叛亂摧毀了周王朝的統治根基,動搖了國本,後果不堪設想。


    姬發和薑子牙等謀臣,對剛建立王朝的穩固,采取了不少措施。雖然姬發分封了很多諸侯國,但對諸侯國有個要求,就是諸侯國的國君,最起碼是國君的至親,如兒子,要在國都鎬京擔任重要的王朝官職。其他不重要的諸侯國家族成員,可以留在封國,管理封國的日常事務。諸侯國的義務有納貢稱臣、服兵役等。


    周公旦是魯國開國之君,得知姬發駕崩,留長子伯禽監國,自己立即從魯國趕迴鎬京,打理朝政。另一個周朝重臣召公奭,也即刻從洛邑趕迴鎬京。但其實,召公奭也對周公旦攝政不滿。


    但功高蓋主的薑子牙不一樣,他把第三個兒子呂印留在齊國,自己和長子呂汲一起趕迴鎬京輔助姬誦。薑子牙與姬誦還有一層特殊關係,那就是薑子牙的女兒邑薑,是姬誦的母親。


    按後世的說法,薑子牙一家人,是周王室妥妥的外戚。


    周公旦、薑子牙等人,緊急商議如何平定“三監之亂”。最後一致決定,由周公旦掛帥,呂汲等將領跟隨,一起東征。薑子牙、召公奭等人留守鎬京,輔助姬誦,姬誦就是周成王。


    在武庚和管叔、霍叔、蔡叔推波助瀾之下,反叛周王朝的地域,不僅僅是朝歌周圍,還有東夷、淮夷,甚至波及到了江南一些地區。由於商朝遺民趁機興風作浪,周公旦平定“三監之亂”,竟然花費了三年時間,足見反叛的人數、規模和破壞力。


    “三監之亂”平定後,周公旦把主謀管叔姬鮮和武庚殺死。霍叔姬處被廢為平民,蔡叔姬度被流放。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戰亂與衝突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平原真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平原真君並收藏戰亂與衝突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