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曆、姬昌、姬發,三代周人曆經幾十年的隱忍、蟄伏、發展、壯大與強盛。最後在戎、羌等部族配合下,滅掉商建立周朝。
為了進一步往東、往中原地區發展勢力,在興建周國國都豐邑不久,姬發就命人在灃水東岸,建造另一座城池鎬京。這樣一來,灃水西岸的豐邑,與東岸的鎬京隔灃水相望。如果西部發生戰事,灃水東麵可以支援西麵;同樣道理,西麵也能支援東麵。
周朝名字的來曆,與古公亶父任首領時,把周部族遷徙到岐山腳下的周原有關。遷徙的原因,是周部族受到了薰育戎的侵擾和搶劫,無法在當地立足。於是在古公亶父率領下,周人跋山涉水,遭受了各種磨難,跨越漆、沮、梁山等,才來到岐山腳下。
因為周原這個地名,幾十年後姬發建立的王朝,就稱為周朝。這就好比後世劉邦建立的漢朝,與漢中這個地名有關類似。姬發推翻商王朝後,就把鎬京作為周朝的國都。
與已經滅亡的夏朝、商朝相比,周朝各方麵的製度趨於完善。所以周朝生產力的發展,要明顯超過夏朝、商朝,達到華夏民族有史以來的鼎盛。周朝由很多分封製下的諸侯國組成,於是在周朝存續的近八百年間,諸侯國間的互相攻伐、你爭我鬥此起彼伏。
遷徙到周原後,因周圍羌、戎環伺。地處中原的商王朝,卻是華夏大地最強大的王朝。所以曆任周部落首領,不得不在商朝的羽翼下生存。以獲得商王的冊封,抵禦周圍的戎、羌等強敵。
周國的由小到大、由弱到強,讓曆任商王憂心忡忡。所以對不斷成長的周國,開始用各種手段打壓。不過周原地處渭水流域,不但土地肥沃,農作物隨時可以灌溉,非常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
加上季曆、姬昌、姬發三代奉行德政,與民休息,不與民爭利,很快得到周人和周圍部族的支持,甚至到了與商王朝分庭抗禮的程度。因為與商王朝聯係緊密,中原商文化對周人影響頗深。
雖然周朝是華夏第三個奴隸製王朝,但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央集權製王朝。周朝的建立,得益於眾多部落、方國的支持。周朝建立後,這些部落、方國仍然獨霸一方。由於這些因素,從建立周朝開始,周武王姬發,周成王姬誦等周王,不得不分封有功之臣和部落、方國的首領。前後分封的諸侯國,數以百計。
周朝建立之初,麵對破碎的山河,民生凋敝、百廢待興。姬發帶領軍民,進行了各方麵的戰後重建。但姬發在位僅三年就去世了,兒子姬誦繼位,就是周成王。姬誦死後,繼位的是兒子姬釗,即周康王。姬誦、姬釗統治期間,周朝國力達到鼎盛。
被稱為“成康之治”的這一時期,各業興旺發達,百姓安居樂業。製定的刑罰,甚至四十年都沒人觸犯過,堪稱奇跡。
但周王朝是一個虎頭蛇尾的王朝。因為周幽王寵愛褒姒,烽火戲諸侯,斷送了周朝江山。繼位的周平王不得不遷都到洛邑。因為這個原因,周朝790年的國祚,被分成了西周和東周。
周朝建國之初的國都鎬京,被稱為宗周;洛邑是周成王時興建的,被稱為成周。不得不說,周成王還是有遠見卓識的。
周朝的強盛在西周,西周的強盛在成康。西周時,各諸侯國對周王,總體上還是認可和敬畏的。從東周開始,各諸侯國尤其是地盤、人口、實力強大的諸侯國,越來越不把周王放在眼裏。
由於種種原因,尤其是各諸侯國間的互相攻伐。整個周朝的國都,伴隨著周朝的風雨飄搖,在豐京、鎬京、洛邑、王城、犬丘、南鄭等城邑之間不斷遷移。周王的威望和威信,也每況愈下。
東周分為春秋、戰國兩個階段。春秋與孔子的《春秋》有關,戰國與劉向的《戰國策》有關。這一時期,是古代華夏一個大分裂、大動蕩時代。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相繼粉墨登場。
春秋無義戰,戰國無仁師。春秋初期,鄭國曾被稱為“春秋小霸”。但好景不長,被幾個大國包圍的鄭國,很快就成為鄰近諸侯國覬覦的對象。齊桓公、晉文公等五霸,相繼主導中原霸權。
三家分晉,標誌著春秋時期的結束,戰國時代的開始。經過幾百年你死我活的兼並戰爭,越來越多弱小的諸侯國,被鄰近勢力強大的諸侯國蠶食、兼並。數以萬計的各諸侯國軍民,死於這種弱肉強食的兼並戰爭中。很多諸侯國國君、王族成員,文武大臣等,因為爭權奪利,或者參與和領導兼並戰爭,死於非命。
東周即春秋戰國時期,作為天下共主的周王,越來越沒有存在感。那些實力越來越強大的諸侯國,隻有在需要的時候,才會想起原來還有周王的存在。為號令天下,“尊王攘夷”出現了。
作為華夏共主的東周國君,名義上是君王。但南方的楚國,還有吳國、越國等,相繼擅自稱王。楚國幾任君王,甚至都萌生了問鼎中原的雄心壯誌。曆任周王,隻能在各大諸侯國之間委曲求全、曲意逢迎,以獲得苟延殘喘,繼續當傀儡般的華夏共主。
兼並了別國土地、人口和資源,自己的實力就不斷壯大。於是在戰國中後期,七個強大的諸侯國浮出水麵,分別是齊、楚、燕、韓、趙、魏、秦。除了衛國等,大部分諸侯國已經被兼並。
春秋末期的“三家分晉”,戰國中期的“田氏代齊”,是諸侯國內部爾虞我詐、爭權奪利的真實寫照。伴隨著兼並戰爭和王族內部的爭鬥,數以萬計的軍民包括王族成員,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整個春秋戰國時期,有能力一統華夏的,晉國、楚國、齊國、魏國、趙國,都曾經不可一世、獨霸一方。但最後,卻是在西北不斷成長壯大的秦國,在秦王嬴政運籌帷幄之下,結束了延續幾百年的混戰局麵,建立了大一統的秦朝。
春秋戰國戰亂頻仍,軍民死傷慘重。但春秋戰國時期,產生了以“諸子百家”為代表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跡。這一時期出現的、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學說,深刻影響華夏民族兩千多年。儒家思想,是華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戰爭、戰亂導致生靈塗炭、民不聊生。戰爭使一些諸侯國強大並崛起。可是,另外的一些諸侯國積貧積弱、消亡,福兮禍兮?
周朝包括西周和東周,曆任周王有37個周王,共32代。但周王朝的滅亡,並不是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時,而是更早。
為了進一步往東、往中原地區發展勢力,在興建周國國都豐邑不久,姬發就命人在灃水東岸,建造另一座城池鎬京。這樣一來,灃水西岸的豐邑,與東岸的鎬京隔灃水相望。如果西部發生戰事,灃水東麵可以支援西麵;同樣道理,西麵也能支援東麵。
周朝名字的來曆,與古公亶父任首領時,把周部族遷徙到岐山腳下的周原有關。遷徙的原因,是周部族受到了薰育戎的侵擾和搶劫,無法在當地立足。於是在古公亶父率領下,周人跋山涉水,遭受了各種磨難,跨越漆、沮、梁山等,才來到岐山腳下。
因為周原這個地名,幾十年後姬發建立的王朝,就稱為周朝。這就好比後世劉邦建立的漢朝,與漢中這個地名有關類似。姬發推翻商王朝後,就把鎬京作為周朝的國都。
與已經滅亡的夏朝、商朝相比,周朝各方麵的製度趨於完善。所以周朝生產力的發展,要明顯超過夏朝、商朝,達到華夏民族有史以來的鼎盛。周朝由很多分封製下的諸侯國組成,於是在周朝存續的近八百年間,諸侯國間的互相攻伐、你爭我鬥此起彼伏。
遷徙到周原後,因周圍羌、戎環伺。地處中原的商王朝,卻是華夏大地最強大的王朝。所以曆任周部落首領,不得不在商朝的羽翼下生存。以獲得商王的冊封,抵禦周圍的戎、羌等強敵。
周國的由小到大、由弱到強,讓曆任商王憂心忡忡。所以對不斷成長的周國,開始用各種手段打壓。不過周原地處渭水流域,不但土地肥沃,農作物隨時可以灌溉,非常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
加上季曆、姬昌、姬發三代奉行德政,與民休息,不與民爭利,很快得到周人和周圍部族的支持,甚至到了與商王朝分庭抗禮的程度。因為與商王朝聯係緊密,中原商文化對周人影響頗深。
雖然周朝是華夏第三個奴隸製王朝,但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央集權製王朝。周朝的建立,得益於眾多部落、方國的支持。周朝建立後,這些部落、方國仍然獨霸一方。由於這些因素,從建立周朝開始,周武王姬發,周成王姬誦等周王,不得不分封有功之臣和部落、方國的首領。前後分封的諸侯國,數以百計。
周朝建立之初,麵對破碎的山河,民生凋敝、百廢待興。姬發帶領軍民,進行了各方麵的戰後重建。但姬發在位僅三年就去世了,兒子姬誦繼位,就是周成王。姬誦死後,繼位的是兒子姬釗,即周康王。姬誦、姬釗統治期間,周朝國力達到鼎盛。
被稱為“成康之治”的這一時期,各業興旺發達,百姓安居樂業。製定的刑罰,甚至四十年都沒人觸犯過,堪稱奇跡。
但周王朝是一個虎頭蛇尾的王朝。因為周幽王寵愛褒姒,烽火戲諸侯,斷送了周朝江山。繼位的周平王不得不遷都到洛邑。因為這個原因,周朝790年的國祚,被分成了西周和東周。
周朝建國之初的國都鎬京,被稱為宗周;洛邑是周成王時興建的,被稱為成周。不得不說,周成王還是有遠見卓識的。
周朝的強盛在西周,西周的強盛在成康。西周時,各諸侯國對周王,總體上還是認可和敬畏的。從東周開始,各諸侯國尤其是地盤、人口、實力強大的諸侯國,越來越不把周王放在眼裏。
由於種種原因,尤其是各諸侯國間的互相攻伐。整個周朝的國都,伴隨著周朝的風雨飄搖,在豐京、鎬京、洛邑、王城、犬丘、南鄭等城邑之間不斷遷移。周王的威望和威信,也每況愈下。
東周分為春秋、戰國兩個階段。春秋與孔子的《春秋》有關,戰國與劉向的《戰國策》有關。這一時期,是古代華夏一個大分裂、大動蕩時代。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相繼粉墨登場。
春秋無義戰,戰國無仁師。春秋初期,鄭國曾被稱為“春秋小霸”。但好景不長,被幾個大國包圍的鄭國,很快就成為鄰近諸侯國覬覦的對象。齊桓公、晉文公等五霸,相繼主導中原霸權。
三家分晉,標誌著春秋時期的結束,戰國時代的開始。經過幾百年你死我活的兼並戰爭,越來越多弱小的諸侯國,被鄰近勢力強大的諸侯國蠶食、兼並。數以萬計的各諸侯國軍民,死於這種弱肉強食的兼並戰爭中。很多諸侯國國君、王族成員,文武大臣等,因為爭權奪利,或者參與和領導兼並戰爭,死於非命。
東周即春秋戰國時期,作為天下共主的周王,越來越沒有存在感。那些實力越來越強大的諸侯國,隻有在需要的時候,才會想起原來還有周王的存在。為號令天下,“尊王攘夷”出現了。
作為華夏共主的東周國君,名義上是君王。但南方的楚國,還有吳國、越國等,相繼擅自稱王。楚國幾任君王,甚至都萌生了問鼎中原的雄心壯誌。曆任周王,隻能在各大諸侯國之間委曲求全、曲意逢迎,以獲得苟延殘喘,繼續當傀儡般的華夏共主。
兼並了別國土地、人口和資源,自己的實力就不斷壯大。於是在戰國中後期,七個強大的諸侯國浮出水麵,分別是齊、楚、燕、韓、趙、魏、秦。除了衛國等,大部分諸侯國已經被兼並。
春秋末期的“三家分晉”,戰國中期的“田氏代齊”,是諸侯國內部爾虞我詐、爭權奪利的真實寫照。伴隨著兼並戰爭和王族內部的爭鬥,數以萬計的軍民包括王族成員,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整個春秋戰國時期,有能力一統華夏的,晉國、楚國、齊國、魏國、趙國,都曾經不可一世、獨霸一方。但最後,卻是在西北不斷成長壯大的秦國,在秦王嬴政運籌帷幄之下,結束了延續幾百年的混戰局麵,建立了大一統的秦朝。
春秋戰國戰亂頻仍,軍民死傷慘重。但春秋戰國時期,產生了以“諸子百家”為代表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跡。這一時期出現的、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學說,深刻影響華夏民族兩千多年。儒家思想,是華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戰爭、戰亂導致生靈塗炭、民不聊生。戰爭使一些諸侯國強大並崛起。可是,另外的一些諸侯國積貧積弱、消亡,福兮禍兮?
周朝包括西周和東周,曆任周王有37個周王,共32代。但周王朝的滅亡,並不是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時,而是更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