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仙山有神靈,萬物生靈皆造化,


    天地初開陰陽辯,人鬼狐仙緣三生!


    秦子非和莫開言聽著,眼前這位白衣女子的一番話,半天不知道說什麽!雖然早有意料,可是此刻聽著女子的自我介紹,方肯相信!真是大千世界,無奇不有!


    良久兩兄弟才從震驚中醒悟,急忙對白衣女子又深深一禮,不知該如何助仙子一臂之力?仙子又欲往何方?白衣女子見兩兄弟舊事從提,臉上微微一笑,說道:“你兄弟二人手中的陰陽玉,就是克製那魔頭的法寶”,不如等到天明之時,我們結伴一起上路如何?至於去哪裏嗎?我暫時還沒有想到,反正哪裏熱鬧就去哪裏。


    好好好……秦子非和莫開言兩兄弟,連忙說了三聲好心裏自是歡喜,和這樣一個仙子般的女子一路同行,可以減去很多旅途中的勞累和疲倦,實乃三生有幸啊!


    一夜無話,第二天清晨秦子非和白衣女子收拾妥當後,繼續上路,又一路風餐露宿,不過身邊有了白衣女子的陪伴,少了很多疲憊,莫開言由於是鬼魂狀態,白天隻能躲在秦子非的傘中,隻有到了伴晚才能出來與兩人交談,時日一長幾番接觸下來,秦子非和這白衣女子兩個竟相互“暗生情愫”!


    正所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秦子非雖為一介書生,手無縛雞之力,但也是堂堂七尺男兒,在他的多番照料下,那女子怎可能沒有一點感激傾心之情?


    一路的奔波,終於在這一日半晚時刻,來到揚州城外數十裏處,眼看家鄉近在眼前,莫開言心裏怎能不焦急!和秦子非兩人相互拜別,並約定七日後在揚州城中在相聚,於是自己先行一步。


    秦子非和白衣女子兩人,一來見此處沒有留宿的客棧,二來白玥(白玥就是白衣女子)也想進揚州城裏去看看熱鬧,遂即又繼續趕路,好在到得揚州城內,正是燈火通明,一輪矯月獨上枝頭之際,隻見街上店鋪林立,路上行人你來我往,熙熙攘攘,好不熱鬧。


    揚州中國古代九州之一


    揚州,是中國文化《禹貢》中所描述的九州之一,揚州範圍相當於淮河以南、長江流域及嶺南地區《周禮》稱東南曰揚州,揚州是“九州”之一


    《禹貢》:淮海惟揚州。彭蠡既豬,陽鳥攸居。三江既入,震澤厎定。筱簜既敷,厥草惟夭,厥木惟喬。厥土惟塗泥。厥田唯下下,厥賦下上,上錯。厥貢惟金三品,瑤、琨筱、簜、齒、革、羽、毛惟木。鳥夷卉服。厥篚織貝,厥包桔柚,錫貢。沿於江、海,達於淮、泗。


    《周禮·夏官·職方氏》:“東南曰揚州”,“正南曰荊州”,“河南曰豫州”,“正東曰青州”,“河東曰兗州”,“正西曰雍州”,“東北曰幽州”,“河內曰冀州”,“正北曰並州”。(《逸周書·職方解》與之記載相同)


    東南曰揚州,其山鎮曰會稽,其澤藪曰具區,其川三江,其浸五湖,其利金、錫、竹箭,其民二男五女,其畜宜鳥、獸,其穀宜稻。


    《呂氏春秋·有始覽·有始》曰:“何謂九州?河、漢之間為豫州,周也。兩河之間為冀州,晉也。河、濟之間為兗州,衛也。東方為青州,齊也。泗上為徐州,魯也。東南為揚州,越也。南方為荊州,楚也。西方為雍州,秦也。北方為幽州,燕也。”


    《爾雅·釋地》:“兩河間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雝州,漢南曰荊州,江南曰揚州,濟河間曰兗州,濟東曰徐州,燕曰幽州,齊曰營州:九州。”


    楚簡《容成氏》也有禹貢九州,包括揚州在內的記載[9][10]。


    漢代


    西漢的交州在十二分野[11][12]中被劃歸九州中的揚州[4]。


    揚州∶廬江郡、九江郡、會稽郡、丹揚郡、豫章郡、六安國[13]及南海郡、鬱林郡、蒼梧郡、交趾郡、合浦郡、九真郡、日南郡。[4]


    東漢建安十八年曾經重新分置全國所屬九州州域,原屬揚州的嶺南地區被分屬荊州、益州(梁州)[14]。


    晉代


    晉代的揚州與漢代揚州範圍相當,按《晉書·地理誌下》所描述,晉代的揚州範圍如下。


    揚州∶揚州、交州、廣州。[15]


    隋代


    按《隋書·地理下》所描述,隋代的揚州範圍如下。


    揚州∶江都郡、鍾離郡、淮南郡、弋陽郡、蘄春郡、廬江郡、同安郡、曆陽郡、丹陽郡、宣城郡、毗陵郡、吳郡、會稽郡、餘杭郡、新安郡、東陽郡、永嘉郡、建安郡、遂安郡、鄱陽郡、臨川郡、廬陵郡、南康郡、宜春郡、豫章郡、南海郡、龍川郡、義安郡、高涼郡、信安郡、永熙郡、蒼梧郡、始安郡、永平郡、鬱林郡、合浦郡、珠崖郡、寧越郡、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比景郡、海陰郡、林邑郡。


    明代


    明代的南直隸、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福建承宣布政使司、廣東承宣布政使司、廣西承宣布政使司、江西承宣布政使司,此六省之地都屬於九州州域中的揚州[24]。


    根據四庫全書版的《明一統誌》,明代屬於揚州州域內的府縣如下:


    揚州∶應天府、鳳陽府、蘇州府、鬆江府、常州府、鎮江府、揚州府、淮安府、廬州府、安慶府、太平府、寧國府、池州府、徽州府、廣徳州、和州、滁州、杭州府、嘉興府、湖州府、嚴州府、金華府、衢州府、處州府、紹興府、寧波府、台州府、溫州府、南昌府、饒州府、廣信府、南康府部分[25]、九江府部分[26]、建昌府、撫州府、臨江府、吉安府部分[27]、瑞州府、袁州府、贑州府、南安府、福州府、泉州府、建寧府、延平府、汀州府、興化府、邵武府、漳州府、福寧州、廣州府、韶州府、南雄府、惠州府、潮州府、肇慶府、羅定州、南寧府[28]及高州府、廉州府、雷州府、瓊州府。


    行政區劃史


    揚州是漢地“九州”之一,九州即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這就是九州。由於當時九州就是全中國,所以九州又一直被當作整個國家、“天下”的代名詞。而當時的揚州範圍相當於淮河以南、長江流域及嶺南地區。


    漢朝將漢地劃分為十三刺史部,其中的揚州刺史部的範圍相當於今安徽淮河以南部分,江蘇淮河以南部分,上海、江西、浙江、福建全部,湖北、河南部分地區。東漢時揚州的州治位於曆陽(今安徽和縣)。


    漢獻帝時,曹操將揚州州治移至壽春(今安徽壽縣),後又移至合肥(今安徽合肥西北),曹魏建國後再度移至壽春;而三國時期的孫吳則將揚州的州治定在吳(今江蘇蘇州),後先後移至京口(今江蘇鎮江)、建業(今江蘇南京)。西晉滅吳後,兩個揚州合二為一,治所被定在建業(今南京),後改名建鄴、建康。


    隋朝統一全國後,將之前的揚州(今南京)改名為蔣州,而改原先的吳州為揚州(後改名江都郡),治所在今江蘇揚州。


    唐朝初年揚州曾一度被改為邗州(之前南京一帶則又改稱揚州),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後,將邗州的名稱重新改為揚州。唐玄宗時期揚州又改稱為廣陵郡,唐肅宗時期複稱揚州。康熙33年(1694年)高拱乾主修的《台灣府誌》中表示,夏商時期的揚州包括台灣。


    參考資料


    [1]《北史·卷九十四·列傳第八十二》故霜露所會,風氣所通,九川為紀,五嶽作鎮,此之謂諸夏,生其地者則仁義所出


    [2]《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七·列傳第一百四十七》史臣曰:“禹畫九州,周分六服,斷長補短,止方七千,國賦之所均,王教之所備,此謂華夏者也。”此處的華夏是漢族的別稱


    [3]《史記·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


    如果把浙江、福建、江西、上海、安徽大部、蘇南合並為一個省級區劃,把“省會”放在今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你會不會覺得這個玩笑開得有點大?這真不是開玩笑,和縣真的當過“江東省”的“省會”,時間是在東漢。那麽,東漢為何把揚州的“省會”放在小城曆陽(和縣)?


    浙江和江蘇自古是一家,因為什麽原因分開了?


    蘇州、無錫、常州一帶的蘇南地區,與浙江處於一個方言區,叫吳語區。其中,蘇南地區與浙江中北部地區的人們在語言交流上一點問題都沒有,隻是口音略有不同。東晉南北朝的揚州刺史,為何隻有皇帝至親才有資格擔任!


    荊州包括湖北省與湖南省、貴州省東部、廣東省北部。在東漢前期,揚州的“省會”在長江北岸的曆陽,也就是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東漢後期,揚州“省會”北遷至淮河南岸的壽春。


    在唐朝,揚州和成都為何稱為“揚一益二”?


    大唐是一個讓人神往的時代,萬邦來朝的盛世,燦若星河的名士、遼闊壯美的疆域、昂然自信的心態,還有那汪洋恣肆的詩篇。唐詩中有一個地名在唐詩中出現的頻率非常高,這就是揚州。如“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不是職業陰陽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西山村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西山村夫並收藏我不是職業陰陽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