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秦清閔的神助攻
女帝嫌我功高蓋主,轉戰北魏稱王 作者:燃燒的汽油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文臣的話說完,本來隻是跪在地上的秦清閔,整個人直接癱軟的坐在地上。
那些人看似都在替他說話,可那些話卻是將他推入深淵的一把利刃。
當著太後的麵如此發言,已經跟逼宮沒什麽差別了。
果然,太後那本就不好看的臉色更加鐵青幾分:“剛才是哪位文臣說的話,站出來當著哀家的麵說。”
隻是,當太後的目光掃視文臣集團時,一群文臣頭幾乎能縮進去脖子裏麵。
太後沒記住,陳南可是仔細觀察了。
剛才大部分文臣都是起哄。
最主要的無非就是吏部尚書孫成、太傅苗琛,還有就是中郎侍何偉。
說來也奇怪,吏部尚書主要負責官員的升遷和任命。
太傅主要負責傳授幼帝知識,隻是現在幼帝還沒有成長,所以這個職位有些空虛。
而中郎侍一個人就能負責上諫、參議、擬定聖旨等一係列國事。
可以說,隻要得到了這三個人的追捧,就能掌握大半個北魏。
剩下的人不過是一群牆頭草,那邊風大就會往那邊倒。
陳南在心裏默默的記下了著三個人。
隨後便走到大殿中央,拱手道:“太後,臣有奏!”
見陳南上前,太後臉色緩和下來,聲音也溫和起來:“鎮南王有何奏?”
陳南瞥了眼地上的秦清閔,輕聲道:“太後,臣倒是認為秦學院是好心辦壞事。”
“鎮南王此話怎講?”太後冷哼一聲,聲音又冷了下來。
陳南自然看的出來,太後如此模樣不過是做給朝臣看的。
根本沒在意對方的態度,冷笑一聲,開始捧殺道:“太後,縱觀我北魏武將數十人,居然沒有一個人發現樂城出現匪患,最關鍵的居然還引起了民憤。”
“而秦學院能在關鍵的時刻發現這個問題對我北魏來說無疑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一時間,秦清閔都懵了,他可不記得,自己跟陳南的關係什麽時候都到了能為對方說情的地步了。
誠然,他也知道,隻要陳南出麵,太後一定會放過他這一次。
小心翼翼的抬起頭,帶著感激的眼神看了眼陳南。
陳南報以同樣的眼神迴應。
將頭轉迴來後,又低沉道:“可是太後,我北魏畢竟是文武分工不同。”
“倘若每個人都跟秦學院一樣的熱情勤政,那麽北魏還需要武將這個職位嗎?”
“臣以為,下次與其他國家交戰的時候,也不用派武將率軍了。”
“秦學院如此勤政,更是能發現武將沒有發現的問題,想必在軍事上也有獨特的見解。”
“因此,臣建議,下次與別國交戰,派秦學院一人上前線便可。”
“我想,秦學院一定能給我北魏帶來不一樣的驚喜。”
之前還好好的,聽到這裏,秦清閔就察覺到不對勁了。
這陳南哪裏是替他說話,這完全就是把他往絕路上逼啊。
還美其名曰讓他率領他大軍上戰場,還說他有獨特的見解。
他有個錘子見解,最多就有個雞兒,還沒什麽用處。
就在他要張口辯解的時候。
抬頭就迎上太後那驚喜的眼神。
瞬間,他就知道壞菜了。
他可很清楚,每當太後露出這個眼神的時候,臣子的建議多半都會被采納。
可是,陳南的建議是讓他一個文臣去帶兵打仗啊!
不對,陳南說的是讓他一個人上前線,可沒有提領兵的事情。
隻見太後麵帶笑容頻頻點頭:“鎮南王這個建議不錯,哀家會好好考慮的。”
陳南壞笑著瞅了眼武將群體,接著開口:“臣鬥膽發問,太後不覺得我北魏武將有些過於冗雜了嗎?”
太後眉頭一皺:“鎮南王這是何意?”
“太後,樂城一事就如同引子一般,武將都沒有發現的事情,卻被秦學院給發現了。”
“這難道還不能說明我北魏武將集團內部出現了大問題嗎?”
此話一出,那些武將眼中的怒火幾乎要噴湧而出,一個個喘著粗氣瞪著秦清閔。
陳南說的話雖然不好聽,可人家說的也有那麽一點道理。
最關鍵的是,在場的人疊加在一起都打不過一個陳南,他們也不敢在其麵前太過於造次。
而陳南又將武將的矛盾轉移到秦清閔的身上,那些武將隻好順勢而下,將矛頭對準秦清閔。
一時間,秦清閔閉著眼睛低著頭,臉上早已沒了血色,不用抬頭都能感受到周圍那旺盛的怒火。
要是他敢抬頭反駁,隻怕那群武將能當場將其撕碎。
陳南不僅沒有收斂,繼續冷笑著開口:“太後,臣認為,我北魏不僅文官製度需要改革,武將製度同樣需要改革。”
沒錯,一開始陳南就想著是徹底改革朝廷整體製度。
可上次他隻有機會提出文臣的改革。
武將方麵因為牽扯的利益過於多,而且內部十分雜亂,所以陳南也沒有提出。
隻是,他完全沒有想到,秦清閔會在這次早朝上提出樂城遭遇匪患這件事。
這直接給了他一個完美的機會,所以才會趁機提出要連同武將一起改革。
一時間,那群武將同時開口:“太後不可啊,武將製度可是依據先帝而立。”
“這一改,就相當於動了我北魏的根基啊!”
難道一群大老粗能說出如此文雅的詞。
隻是,太後壓根沒有給他們留麵子的打算。
“是嗎?隻怕你們都繼承了先帝的安圖享樂吧?”
“樂城一事,本就在你們武將的範疇內,最先向哀家稟報的居然是文臣。”
“真不知道你們怎麽有臉說是依據先帝留下來的製度。”
“難道先帝就教會你們敷衍哀家了?”
“依照哀家的看法,鎮南王說的就很有道理。”
“我北魏沉浸多年,也是時候迎來一場大的變革了。”
“此事就這麽定了,諸卿可有人反對?”
太後當機立斷,根本沒有給眾臣商討的機會,三言兩語就將改革一事徹底敲定下來。
可惜的是,太後話音落下許久,大殿內的文武好似嘴巴被縫上了一般。
沒有人開口讚同,也沒有人敢出言拒絕。
那些人看似都在替他說話,可那些話卻是將他推入深淵的一把利刃。
當著太後的麵如此發言,已經跟逼宮沒什麽差別了。
果然,太後那本就不好看的臉色更加鐵青幾分:“剛才是哪位文臣說的話,站出來當著哀家的麵說。”
隻是,當太後的目光掃視文臣集團時,一群文臣頭幾乎能縮進去脖子裏麵。
太後沒記住,陳南可是仔細觀察了。
剛才大部分文臣都是起哄。
最主要的無非就是吏部尚書孫成、太傅苗琛,還有就是中郎侍何偉。
說來也奇怪,吏部尚書主要負責官員的升遷和任命。
太傅主要負責傳授幼帝知識,隻是現在幼帝還沒有成長,所以這個職位有些空虛。
而中郎侍一個人就能負責上諫、參議、擬定聖旨等一係列國事。
可以說,隻要得到了這三個人的追捧,就能掌握大半個北魏。
剩下的人不過是一群牆頭草,那邊風大就會往那邊倒。
陳南在心裏默默的記下了著三個人。
隨後便走到大殿中央,拱手道:“太後,臣有奏!”
見陳南上前,太後臉色緩和下來,聲音也溫和起來:“鎮南王有何奏?”
陳南瞥了眼地上的秦清閔,輕聲道:“太後,臣倒是認為秦學院是好心辦壞事。”
“鎮南王此話怎講?”太後冷哼一聲,聲音又冷了下來。
陳南自然看的出來,太後如此模樣不過是做給朝臣看的。
根本沒在意對方的態度,冷笑一聲,開始捧殺道:“太後,縱觀我北魏武將數十人,居然沒有一個人發現樂城出現匪患,最關鍵的居然還引起了民憤。”
“而秦學院能在關鍵的時刻發現這個問題對我北魏來說無疑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一時間,秦清閔都懵了,他可不記得,自己跟陳南的關係什麽時候都到了能為對方說情的地步了。
誠然,他也知道,隻要陳南出麵,太後一定會放過他這一次。
小心翼翼的抬起頭,帶著感激的眼神看了眼陳南。
陳南報以同樣的眼神迴應。
將頭轉迴來後,又低沉道:“可是太後,我北魏畢竟是文武分工不同。”
“倘若每個人都跟秦學院一樣的熱情勤政,那麽北魏還需要武將這個職位嗎?”
“臣以為,下次與其他國家交戰的時候,也不用派武將率軍了。”
“秦學院如此勤政,更是能發現武將沒有發現的問題,想必在軍事上也有獨特的見解。”
“因此,臣建議,下次與別國交戰,派秦學院一人上前線便可。”
“我想,秦學院一定能給我北魏帶來不一樣的驚喜。”
之前還好好的,聽到這裏,秦清閔就察覺到不對勁了。
這陳南哪裏是替他說話,這完全就是把他往絕路上逼啊。
還美其名曰讓他率領他大軍上戰場,還說他有獨特的見解。
他有個錘子見解,最多就有個雞兒,還沒什麽用處。
就在他要張口辯解的時候。
抬頭就迎上太後那驚喜的眼神。
瞬間,他就知道壞菜了。
他可很清楚,每當太後露出這個眼神的時候,臣子的建議多半都會被采納。
可是,陳南的建議是讓他一個文臣去帶兵打仗啊!
不對,陳南說的是讓他一個人上前線,可沒有提領兵的事情。
隻見太後麵帶笑容頻頻點頭:“鎮南王這個建議不錯,哀家會好好考慮的。”
陳南壞笑著瞅了眼武將群體,接著開口:“臣鬥膽發問,太後不覺得我北魏武將有些過於冗雜了嗎?”
太後眉頭一皺:“鎮南王這是何意?”
“太後,樂城一事就如同引子一般,武將都沒有發現的事情,卻被秦學院給發現了。”
“這難道還不能說明我北魏武將集團內部出現了大問題嗎?”
此話一出,那些武將眼中的怒火幾乎要噴湧而出,一個個喘著粗氣瞪著秦清閔。
陳南說的話雖然不好聽,可人家說的也有那麽一點道理。
最關鍵的是,在場的人疊加在一起都打不過一個陳南,他們也不敢在其麵前太過於造次。
而陳南又將武將的矛盾轉移到秦清閔的身上,那些武將隻好順勢而下,將矛頭對準秦清閔。
一時間,秦清閔閉著眼睛低著頭,臉上早已沒了血色,不用抬頭都能感受到周圍那旺盛的怒火。
要是他敢抬頭反駁,隻怕那群武將能當場將其撕碎。
陳南不僅沒有收斂,繼續冷笑著開口:“太後,臣認為,我北魏不僅文官製度需要改革,武將製度同樣需要改革。”
沒錯,一開始陳南就想著是徹底改革朝廷整體製度。
可上次他隻有機會提出文臣的改革。
武將方麵因為牽扯的利益過於多,而且內部十分雜亂,所以陳南也沒有提出。
隻是,他完全沒有想到,秦清閔會在這次早朝上提出樂城遭遇匪患這件事。
這直接給了他一個完美的機會,所以才會趁機提出要連同武將一起改革。
一時間,那群武將同時開口:“太後不可啊,武將製度可是依據先帝而立。”
“這一改,就相當於動了我北魏的根基啊!”
難道一群大老粗能說出如此文雅的詞。
隻是,太後壓根沒有給他們留麵子的打算。
“是嗎?隻怕你們都繼承了先帝的安圖享樂吧?”
“樂城一事,本就在你們武將的範疇內,最先向哀家稟報的居然是文臣。”
“真不知道你們怎麽有臉說是依據先帝留下來的製度。”
“難道先帝就教會你們敷衍哀家了?”
“依照哀家的看法,鎮南王說的就很有道理。”
“我北魏沉浸多年,也是時候迎來一場大的變革了。”
“此事就這麽定了,諸卿可有人反對?”
太後當機立斷,根本沒有給眾臣商討的機會,三言兩語就將改革一事徹底敲定下來。
可惜的是,太後話音落下許久,大殿內的文武好似嘴巴被縫上了一般。
沒有人開口讚同,也沒有人敢出言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