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服君。”趙括正盯著牆上的大秦疆域圖出神,身後突然傳來了李斯的聲音。
“李斯?”趙括驚詫地轉過頭來,“這段時日,先生住得可曾習慣?”自從半年前被趙高從中途截迴,李斯便終日閉門不出,趙括雖然著急,卻也無可奈何。
“斯乃獲罪之人,承蒙馬服君援手,今願助君一臂之力。”獨居半年,李斯想了很多,秦國看來是呆不下去了,但趙括相助之恩卻不能不報!他決定在返迴上蔡老家前,幫趙括完成一件大事,爾後從此永絕仕途。
趙括聞言臉上頓時露出了猶豫的神情:“括確有一事,惟恐先生不允。”
“馬服君但說無妨,斯斷無推脫之理。”李斯急於報恩,迫不及待地表態道。
見李斯上套,趙括又遲疑了片刻,這才誠懇地拱手說道:請先生助趙國推行二次變法,以成就商君大功也!”
“甚?”此事大大出乎了李斯的預料,他一下就愣住了,“馬服君你說甚……”
“實不相瞞,趙括奉先君孝成王密命,入秦行亂國之策耳。”趙括邊說邊用目光淩厲地掃視著李斯。
趙括心裏很明白,要讓李斯真心為自己謀劃,就必須告訴他一切。盡管這樣做風險很大,但如果隱瞞實情,李斯的留下也便沒有了任何意義。
“如此說,李斯上疏馬服君必未呈至秦王案前?”李斯倒吸一口涼氣,瞬間明白了一切。
趙括不置可否地點了點頭,算是默認了。
“你……”見猜測變成了現實,李斯再也控製不住自己的情緒,氣急敗壞地伸手指向趙括,“趙括,李斯錯看你也……”
待李斯發泄完怒氣,趙括這才恭敬地施禮賠罪道:“形勢所迫,趙括不得已為之,懇請先生原諒。”
李斯氣喘籲籲地慢慢挪到書案旁,捧起先前趙興喝過的茶碗,將碗中所剩茶水一飲而盡,然後哭喪著臉說道:“馬服君,汝害慘我也……”
“先生……”趙括開口托出一切的時候,就已經做好了最壞打算,如果李斯不肯答應,便須立刻殺了他,也隻有這樣,趙國的亂秦大計才不會有泄露的危險。
“罷了!罷了!”李斯又怎能不知其中的道理,他重重地將茶碗拍在案上,自嘲道,“既上賊船,無路可退也!”
趙括輕輕頷首笑道:“先生大才,若能屈尊入趙,真乃趙之幸事也!”
“隻是當今趙國,昏君秉政,奸臣當道,斯恐無力迴天也!”李斯輕歎一口氣,隨即說出了趙國當前麵臨的最大問題。
關於李斯所說,趙括又何嚐不知,盡管希望渺茫,但他仍需全力一試:“廟堂雖暗,然軍力猶存,隻須鏟惡除奸,事或有可為也!”
“馬服君欲行非常之法?”趙國素有兵變傳統,李斯亦多有耳聞。
趙括點頭感慨道:“此乃趙國最後機會!合縱事畢,不論勝敗如何,括請先生入李牧雲中幕府,襄助謀劃起事。”
“馬服君不願歸趙?”入敵國二十五載而不改其誌,惟馬服君耳!李斯不禁暗暗佩服起了這位年過半百,須發斑白的老將軍。
趙括搖頭自語道:“秦之大局,括籌謀二十五年矣,今稍有成效豈可輕棄?”
“然斯聞李牧不通大政,身為趙國上將軍,既不能震懾奸佞,又無法聯合王族元老,於廟堂形同孤立也,斯恐怕……”李斯其實並不看好李牧,在他心裏,隻有趙括才是真正能夠扭轉趙國危局的關鍵人物。
“先生所言,括盡知也,隻是……”趙括當然知道李斯所說都是實情,但除了李牧,在昏暗的趙國廟堂他又能相信何人?
“罷也!斯既有諾於君,自當全力為之,至於成敗如何,且看天意了。”見趙括滿臉的為難,李斯不忍再說下去,思忖了片刻,他終於做出了決定。
“趙得李斯,何其幸哉!”趙括不禁長舒了一口氣,神色肅然地向著李斯便是深深一躬,“括在此拜謝先生了!”
“趙有馬服君,天意也!”李斯趕忙伸手托起趙括,繼而言道:“然,李斯有言在先,望馬服君毋怪。”
趙括捋著顎下的胡須,稍作遲疑後,緩緩言道:“先生請說。”
“變法若成,斯當歸上蔡老家,此生再不出仕。馬服君若應,斯再無他言。”李斯斬釘截鐵地說道,口氣不容置疑。
據趙括的了解,李斯功名心極重,斷不會在其功成名就之時,黯然退隱歸鄉的。今日他會這麽說,大概還是介懷於自己截留上疏之事!趙括相信,隻要能在趙國成功推行二次變法,李斯是決然不會輕易離去的。想明白了這點,趙括當即表態道:“變法事成,但憑先生之意。”
“謝馬服君成全。”直到這時,李斯陰鬱的臉上方才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卻說五國聯軍一路晝伏夜行,隻用了半月便越過少梁山地,來到了秦國故都櫟陽城郊。
“傳令各軍!疾行繞過櫟陽,直取秦軍藍田大營!”李牧遠眺了一眼隱隱可見的櫟陽城樓,轉而下達了軍令。此次作戰的關鍵在於一個“奇”字,為了能夠出其不意,李牧特意從聯軍中遴選出十萬老弱兵卒編為疑軍,大張旗鼓地在距函穀關百餘裏外的伊闕山口駐紮惑敵,而李牧統領的這三十萬大軍才是此次合縱作戰的關鍵所在。
“稟武安君,前方發現秦軍輜重車隊!”過了櫟陽,就在李牧傳令大軍休整待命的時候,一名斥候突然迎麵奔來。
“哦?”大軍離鹹陽尚有距離,若此時被秦軍發現聯軍動向,這戰就難打了!李牧將眉頭一皺,與五國主將一齊登上了離大軍不遠的一座小土坡。
“武安君,秦軍至多不過千人,二話沒有,打吧!”魏僚抬手擋住陽光,匆匆望了一眼,焦急地說道。
李牧低頭思忖了片刻,驟然大喝一聲:“姬丹、龐援何在?”
“末將在。”燕軍主將太子姬丹與趙軍主將龐援在李牧身後齊聲應道。
李牧顧不上迴頭,厲聲下達了作戰指令:“爾等各率輕騎五千,左右兩路包抄秦軍!毋須將其全殲,斷不得走脫一人!”
片刻間,燕軍遼東鐵騎居左,趙軍飛騎居右,在廣袤的渭河平原上迅速鋪展開來,如同一張大網向著秦軍輜重車隊當麵撲來。
“將……將軍!前方出現燕趙旗號!”望著遠處騰起的滾滾煙塵,秦軍士卒不禁驚惶地大喊了起來。
事有湊巧,這支秦軍輜重隊的主將正是趙括的兒子,國尉丞趙興。那日趙興一離開鹹陽,就馬不停蹄地趕往關中大倉調撥軍糧,藍田大營已無兵可調,趙興於是隻帶著兩千士卒,便轔轔啟程了。按理說,從關中到函穀關皆是老秦本土,本該是暢通無阻,沒想到還沒到櫟陽就遭到了燕趙輕騎的截殺。
“護衛糧草,全軍結陣抗車!”突遇強敵,在渡過初期的慌亂後,趙興很快恢複了平靜,他當即下令將眾人輜重牛車全部圍成一圈,全軍齊聚圈中,死守待援。
車陣堪堪布好,聯軍一萬輕騎已經殺至眼前……
“武安君,我軍進攻受挫,折損人馬兩千。”激戰許久,斥候飛馬來報。
“甚?”在一萬精騎的輪番衝殺下,區區千餘護糧秦軍卻依舊巍然獨立,這可能麽?李牧不可置信地喝問道,“詳細稟報!”
此為合縱初戰,如果連這樣一小股秦軍都無法吞掉,聯軍軍心勢必受到重挫,這是李牧所不願意看到的:“魏僚!令你調步卒五千,結武卒方陣,步步壓進!”
“諾!”魏僚應聲而去。
當此時,趙興軍亦到了最後的關頭,雖然擊退了燕趙騎兵數次的連續猛攻,但秦軍自身損失也頗為慘重,全軍僅剩下兩百人,更是人人帶傷。
望著一步步逼近的魏武卒方陣,趙興不禁仰天長歎道:“天欲亡我趙興乎?”
“李斯?”趙括驚詫地轉過頭來,“這段時日,先生住得可曾習慣?”自從半年前被趙高從中途截迴,李斯便終日閉門不出,趙括雖然著急,卻也無可奈何。
“斯乃獲罪之人,承蒙馬服君援手,今願助君一臂之力。”獨居半年,李斯想了很多,秦國看來是呆不下去了,但趙括相助之恩卻不能不報!他決定在返迴上蔡老家前,幫趙括完成一件大事,爾後從此永絕仕途。
趙括聞言臉上頓時露出了猶豫的神情:“括確有一事,惟恐先生不允。”
“馬服君但說無妨,斯斷無推脫之理。”李斯急於報恩,迫不及待地表態道。
見李斯上套,趙括又遲疑了片刻,這才誠懇地拱手說道:請先生助趙國推行二次變法,以成就商君大功也!”
“甚?”此事大大出乎了李斯的預料,他一下就愣住了,“馬服君你說甚……”
“實不相瞞,趙括奉先君孝成王密命,入秦行亂國之策耳。”趙括邊說邊用目光淩厲地掃視著李斯。
趙括心裏很明白,要讓李斯真心為自己謀劃,就必須告訴他一切。盡管這樣做風險很大,但如果隱瞞實情,李斯的留下也便沒有了任何意義。
“如此說,李斯上疏馬服君必未呈至秦王案前?”李斯倒吸一口涼氣,瞬間明白了一切。
趙括不置可否地點了點頭,算是默認了。
“你……”見猜測變成了現實,李斯再也控製不住自己的情緒,氣急敗壞地伸手指向趙括,“趙括,李斯錯看你也……”
待李斯發泄完怒氣,趙括這才恭敬地施禮賠罪道:“形勢所迫,趙括不得已為之,懇請先生原諒。”
李斯氣喘籲籲地慢慢挪到書案旁,捧起先前趙興喝過的茶碗,將碗中所剩茶水一飲而盡,然後哭喪著臉說道:“馬服君,汝害慘我也……”
“先生……”趙括開口托出一切的時候,就已經做好了最壞打算,如果李斯不肯答應,便須立刻殺了他,也隻有這樣,趙國的亂秦大計才不會有泄露的危險。
“罷了!罷了!”李斯又怎能不知其中的道理,他重重地將茶碗拍在案上,自嘲道,“既上賊船,無路可退也!”
趙括輕輕頷首笑道:“先生大才,若能屈尊入趙,真乃趙之幸事也!”
“隻是當今趙國,昏君秉政,奸臣當道,斯恐無力迴天也!”李斯輕歎一口氣,隨即說出了趙國當前麵臨的最大問題。
關於李斯所說,趙括又何嚐不知,盡管希望渺茫,但他仍需全力一試:“廟堂雖暗,然軍力猶存,隻須鏟惡除奸,事或有可為也!”
“馬服君欲行非常之法?”趙國素有兵變傳統,李斯亦多有耳聞。
趙括點頭感慨道:“此乃趙國最後機會!合縱事畢,不論勝敗如何,括請先生入李牧雲中幕府,襄助謀劃起事。”
“馬服君不願歸趙?”入敵國二十五載而不改其誌,惟馬服君耳!李斯不禁暗暗佩服起了這位年過半百,須發斑白的老將軍。
趙括搖頭自語道:“秦之大局,括籌謀二十五年矣,今稍有成效豈可輕棄?”
“然斯聞李牧不通大政,身為趙國上將軍,既不能震懾奸佞,又無法聯合王族元老,於廟堂形同孤立也,斯恐怕……”李斯其實並不看好李牧,在他心裏,隻有趙括才是真正能夠扭轉趙國危局的關鍵人物。
“先生所言,括盡知也,隻是……”趙括當然知道李斯所說都是實情,但除了李牧,在昏暗的趙國廟堂他又能相信何人?
“罷也!斯既有諾於君,自當全力為之,至於成敗如何,且看天意了。”見趙括滿臉的為難,李斯不忍再說下去,思忖了片刻,他終於做出了決定。
“趙得李斯,何其幸哉!”趙括不禁長舒了一口氣,神色肅然地向著李斯便是深深一躬,“括在此拜謝先生了!”
“趙有馬服君,天意也!”李斯趕忙伸手托起趙括,繼而言道:“然,李斯有言在先,望馬服君毋怪。”
趙括捋著顎下的胡須,稍作遲疑後,緩緩言道:“先生請說。”
“變法若成,斯當歸上蔡老家,此生再不出仕。馬服君若應,斯再無他言。”李斯斬釘截鐵地說道,口氣不容置疑。
據趙括的了解,李斯功名心極重,斷不會在其功成名就之時,黯然退隱歸鄉的。今日他會這麽說,大概還是介懷於自己截留上疏之事!趙括相信,隻要能在趙國成功推行二次變法,李斯是決然不會輕易離去的。想明白了這點,趙括當即表態道:“變法事成,但憑先生之意。”
“謝馬服君成全。”直到這時,李斯陰鬱的臉上方才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卻說五國聯軍一路晝伏夜行,隻用了半月便越過少梁山地,來到了秦國故都櫟陽城郊。
“傳令各軍!疾行繞過櫟陽,直取秦軍藍田大營!”李牧遠眺了一眼隱隱可見的櫟陽城樓,轉而下達了軍令。此次作戰的關鍵在於一個“奇”字,為了能夠出其不意,李牧特意從聯軍中遴選出十萬老弱兵卒編為疑軍,大張旗鼓地在距函穀關百餘裏外的伊闕山口駐紮惑敵,而李牧統領的這三十萬大軍才是此次合縱作戰的關鍵所在。
“稟武安君,前方發現秦軍輜重車隊!”過了櫟陽,就在李牧傳令大軍休整待命的時候,一名斥候突然迎麵奔來。
“哦?”大軍離鹹陽尚有距離,若此時被秦軍發現聯軍動向,這戰就難打了!李牧將眉頭一皺,與五國主將一齊登上了離大軍不遠的一座小土坡。
“武安君,秦軍至多不過千人,二話沒有,打吧!”魏僚抬手擋住陽光,匆匆望了一眼,焦急地說道。
李牧低頭思忖了片刻,驟然大喝一聲:“姬丹、龐援何在?”
“末將在。”燕軍主將太子姬丹與趙軍主將龐援在李牧身後齊聲應道。
李牧顧不上迴頭,厲聲下達了作戰指令:“爾等各率輕騎五千,左右兩路包抄秦軍!毋須將其全殲,斷不得走脫一人!”
片刻間,燕軍遼東鐵騎居左,趙軍飛騎居右,在廣袤的渭河平原上迅速鋪展開來,如同一張大網向著秦軍輜重車隊當麵撲來。
“將……將軍!前方出現燕趙旗號!”望著遠處騰起的滾滾煙塵,秦軍士卒不禁驚惶地大喊了起來。
事有湊巧,這支秦軍輜重隊的主將正是趙括的兒子,國尉丞趙興。那日趙興一離開鹹陽,就馬不停蹄地趕往關中大倉調撥軍糧,藍田大營已無兵可調,趙興於是隻帶著兩千士卒,便轔轔啟程了。按理說,從關中到函穀關皆是老秦本土,本該是暢通無阻,沒想到還沒到櫟陽就遭到了燕趙輕騎的截殺。
“護衛糧草,全軍結陣抗車!”突遇強敵,在渡過初期的慌亂後,趙興很快恢複了平靜,他當即下令將眾人輜重牛車全部圍成一圈,全軍齊聚圈中,死守待援。
車陣堪堪布好,聯軍一萬輕騎已經殺至眼前……
“武安君,我軍進攻受挫,折損人馬兩千。”激戰許久,斥候飛馬來報。
“甚?”在一萬精騎的輪番衝殺下,區區千餘護糧秦軍卻依舊巍然獨立,這可能麽?李牧不可置信地喝問道,“詳細稟報!”
此為合縱初戰,如果連這樣一小股秦軍都無法吞掉,聯軍軍心勢必受到重挫,這是李牧所不願意看到的:“魏僚!令你調步卒五千,結武卒方陣,步步壓進!”
“諾!”魏僚應聲而去。
當此時,趙興軍亦到了最後的關頭,雖然擊退了燕趙騎兵數次的連續猛攻,但秦軍自身損失也頗為慘重,全軍僅剩下兩百人,更是人人帶傷。
望著一步步逼近的魏武卒方陣,趙興不禁仰天長歎道:“天欲亡我趙興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