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軍趕來身疲力竭的十三營將士將重傷棄劍張興護在中間,楚軍非但沒有圍殺反而全軍後撤。邵九率軍趕來翻身下馬闖入圈中,一把將張興扶起說道:“張興,張興。”


    見到邵九出現張興緊繃的心弦頓時鬆弛,麵帶苦笑說道:“九哥快去助將軍,不要管我。”


    一連幾次被張興推開邵九提起長槍,吩咐將士照顧這群才死戰袍澤翻身上馬親率一支弓箭手策馬飛奔。十三營的富有遠在各大軍營之上,這幾年將生意全盤脫出收益雖小,但是曾經積攢的家底依舊深厚。從驛馬關一戰之後戰死不少將士,依舊能夠保持三千,戰馬之數遠在人數之上。邵九將長槍拋給相伴的將士,提起三石硬弓滿月而發。


    方天畫戟似有千鈞之力,劉知幸雖然可動用內勁依舊是不是這般巨力可抵抗。正當劉知幸強行壓著方天畫戟,忽然一支強勁的箭矢飛躍而來。武三思想要躲避,被劉知幸強行一拉,箭矢刺在肩頭。頓時一隊白甲軍圍攻而來,一番激戰之後武三思終於與劉知幸拉開一段距離。


    武三思用力折斷箭矢,盯著哪位再次彎弓的武將。十三營人才濟濟,這位必然便是十三將之一的邵九。武三思無奈的下令道:“全軍撤退。”十三營主力支援,加上親自率人而來的周英叔。這支邊軍雖然不在長風軍編製之中,亦是一支不可小瞧的隊伍。迴頭看了一眼沒有追殺的劉知幸,眉頭緊皺大聲喊道:“劉知幸下次必殺你。”


    褚翰林騎著一匹白馬靠近看著一身鮮血的劉知幸說道:“將軍你沒事吧。”


    邵九收起彎弓提著長槍問道:“將軍要不要追。”


    劉知幸大口喘著粗氣摔下馬背說道:“不用追了,前麵不遠是楚軍白甲軍大營。現在追過去稍有不慎,引發兩軍第二次決戰就不好了。”說著看向褚翰林,眼神落寞。


    對於這次出行褚翰林勸解幾次,為此張興還與褚翰林大吵了一架。劉知幸自認為沒有什麽事,而哪位壩上莊的漢子卻是大梁人。經過褚翰林多次審問沒有絲毫差錯,現如今哪位漢子還在十三營軍營之中,沒有一點異象。


    褚翰林扶起劉知幸說道:“武三思此人二十二歲,從軍不過一年已經在白甲軍中占據一席之地,確實是一位不可小覷的對手。盯上十三營,看來我們要重整邊防了。”


    樓起袖子擦了擦臉上汙血劉知幸摘掉鋼盔坐起說道:“翰林這件事就交給你了,白甲軍的戰力以及裝備不比十三營差。大軍南下勢必要與白甲軍決戰,除不掉白甲南下也是一道難關。”


    邵九對兩人的交談隻是略懂,若是排兵布陣也算有一番見解。但是關於大作戰依舊兩國之間的戰略部署,隻能說是有一點了解。正要開口說


    話劉知幸忽然起身,不曾上馬而是向著張興的方向跑去。


    一直闖進戰馬圍成的圈子中,看著被軍營包裹的張興。劉知幸露出一絲喜悅,這一戰兩百親衛活下來的不過五十餘人,一百多人都留在這裏這片廣袤的黃土之上。


    眯著眼睛的張興嘴上說著:“將軍是我對不起弟兄們,最該死的是我。”


    劉知幸緊緊拉緊張興的手說道:“不要多想,好好活著,隻有活著才能為兄弟們報仇。難道你自裁謝罪,兄弟們活過來,我一定會親手砍下你的腦袋。好好養傷,不要多想。”


    見到張興還能說話劉知幸鬆了一口氣,望著十三營戰死將士的屍體拖著疲憊的身子,劉知幸轟然下跪磕頭繼而雙手抱拳說道:“是我劉知幸對不起你們,沒有戰死在南下的路上。身為主將是我的失誤,南下我會將主位兄弟的一份補上。”說完直接起身,沒有一點失落。


    一位中年武將一身黑甲,留著極長的黑須。雖然麵容經過歲月以及風沙的打磨,看起來有些粗糙,模樣已然俊美。大梁軍中以少有棄文從軍的武將,而這位出生書香世家的武將憑借軍功一步步走到現在的職位。


    劉知幸走上前抱拳稱道:“侄兒多謝世叔相救。”


    中年武將打量著從小看著長大的孩子,輕輕在肩膀上拍了拍:“好小子有你爹當年的風範,就這腦子不夠用。”劉知幸緩緩鬆開雙拳,歪著眼睛看向這位長輩。小時候在周府求學時,這位世叔最不喜歡劉知幸,覺得天性活潑不是讀書的料。就是腦子好,詩詞歌賦比別的孩童記得都要快一些。


    其實對劉知幸從軍最看不過的非但不是先生周文,而是這位棄文從武的周英叔。本該入士的劉知幸為了逃避與皇室結親,從太平城跑到的南鏡進入了長風軍,辜負了老先生的一片苦心。


    劉知幸說道:“靜下心來多想一想或許就不會讓這麽多將士戰死在這裏了,迴去我會到汾陽請罪的。”


    周英叔看了一眼武三思逃走了方向心中不盡瞎想,這次並非兩軍正軌交戰,而是專門為劉知幸設下的殺局。隻是小看了十三營的戰力,此處的確是圍殺劉知幸最好的地方,雖然不是峽穀,壩上莊背靠溧河而建,天然形成一道屏障。劉知幸想逃也並非那麽容易,再者隻有這樣的平原才不會讓人想到是一個殺局。


    想起哪位負傷逃走的少年武將周英叔不免驚歎,現在的年輕人沒一個簡單的。長風軍中有一位做事不按套路的劉知幸,白甲軍中出了一位武三思,兩人倒像是天生的敵人。之前兩軍交戰中周英叔與之交鋒幾次,多以戰敗告終,武三思無論的單人戰力,還是兵法皆有一套。並非是讀了幾年兵法,就敢領兵打戰的莽夫。


    再看現在傷勢不輕的劉知幸還能站在這裏說話,一點都沒有戰敗的失落感。周英叔對這些年輕人看的更重,或許像劉知幸武三思這樣的年輕人天生的將才。與身經百戰,用一次次戰役積累經驗的老將不同。每次作戰都出乎意料,排兵布陣不拘一格,不能說這群年輕人不看兵書,而是從不用兵書記載的兵法。說的不好聽些,就是不拘一格任意所謂。


    幫著劉知幸捋了捋雜亂的發絲,周英叔說道:“知幸這件事不容小覷,大帥哪裏用不著請罪,務必要將這裏發生的事詳細告知。東吳已滅南楚現在還沒有迴籠大軍,必然還有別的大動作。這段時間就待在溧水縣不要有任何動作,隨時等候軍令。”


    聽到東吳已滅的消息劉知幸一愣,這才一年的時間父親竟然已經將東吳滅國。頓時似乎忘記剛剛經曆一場兇險的圍殺,雙目盯著周英叔說道:“師叔你說我父親已經攻下了東吳,是不是很快我們可以南下。”


    對劉知幸的問題周英叔無法迴答,也不能迴答。這其中涉及幾位廣泛,滅東吳一戰平南大軍功不可沒。但是徽州李氏損失之大,遠比攻下一國的收獲要大的多。若是南下朝廷是否還要故技重施,將處於南鏡的湖平蒙氏,依舊周氏手中掌握的大軍全部消耗在攻打南楚的道路之上。一旦如此會出現一大批新的貴族,如今的四大世家又該何去何從。


    再有沒有了東吳,沒有了南楚處於邊境的徽州李氏,湖平蒙氏,依舊周氏手中的唯一一支軍隊,又該如何自處。這些都是需要考慮,而不是像劉知幸這些年輕人一樣,隻想著建功立業。怕是劉知幸根本就沒有去想過,劉策已經攻下東吳,若是再滅掉南楚,加以平定北方突厥的戰功。可謂是功高蓋主,大梁史上哪位功高蓋主的武將有好下場。隻是這些與劉知幸多說無用,事情沒有到了哪一步,說再多也沒有用。


    周英叔與劉知幸簡單了說了一些如今兩國之間的局勢,劉知幸忽然明朗許多。大梁南楚勢必會有一戰,還是傾國之力的決戰,但是什麽時候發生就不一定了。


    說道:“多謝世叔指點迷津,侄兒明白了。”


    手扶劍柄周英叔看了一眼打掃完畢的戰場說道:“知幸戰死的將士怎麽出至我不管,壩上莊的村民畢竟是因為你死在楚軍刀下。這一點要銘記在心,將這次教訓刻在心裏,做叔叔的希望你不要再有下次。將士百戰而死的是榮譽,百姓不過是戰爭的犧牲品。大軍攻城自古有屠城,掠奪的風俗,我不希望你劉知幸一位讀書人也能做出這樣的事。”


    劉知幸心中記下了周英叔的話,如果自己不是周文老先生的學生,周英叔不會說這樣的話。這番提醒無非是讓劉知


    幸記住自己還是一位讀書人,不是殺人不眨眼的魔頭。


    “侄兒記下了,壩上莊的村民能知道名字的皆有一塊墓碑,人人入土為安。”劉知幸認真說道。


    周英叔輕輕點頭道:“好了,師叔先走了。這裏就交給你了,銘記攻城不屠城。”說完上馬率領數千步卒離開,留下劉知幸望著塵土飛揚。


    褚翰林緩緩走來說道:“將士們的屍體都安頓妥當,抓獲楚軍俘虜三十二人,如何處置。”


    看著被將士押著的楚軍士卒,劉知幸想著周英叔的話說道:“先迴去再說吧,壩上莊的村民就在這裏立墓記得刻上是因為什麽事而死。十三營每一人務必要記住,決不能讓這事再發生。”說完大步走去。


    劉知幸上馬一路跟著一堆拉著十三營將士的馬車,心中談不上悲傷,有的隻有痛心。真的是一坨坨百斤肉,劉知幸已經習慣看待。何為一將功成萬骨枯,隻有幾個文字罷了,殊不知是數萬萬將士的屍骨,字輕意重。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亂世謀凰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藝之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藝之花並收藏亂世謀凰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