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明二年春大梁新帝蕭殷榮登寶座,大梁政權交替。遠在南方楚帝吳帝趁大梁朝政未穩,朝中文臣武將大事改革之際,楚吳兩國聯軍發兵大梁邊境,楚軍連下三城,長風軍偶有幾場小勝。
梁吳兩國交界吳國傾盡全國之力,水陸兩軍多達十萬之眾。徽州水軍大都督李山海臨危受命,以數以千計的戰船打造出一條堅固的水上防線,使得楚軍連下的同時吳軍被阻擋在謐亭湖內。李山海與徽州將軍李廷夜未得朝廷旨意,決連以海陸兩軍重新打造東鏡防線。在徽州建立水軍以來李山海未嚐一敗,東吳水師不曾有一船入大梁境內。
李廷夜徽州李氏當代家主,不過三十多歲已經徽州刺史,新皇登基領徽州將軍銜。十幾年前先皇在姑姑當今太後支持下,徽州李氏被剝奪軍權,使得強盛一時的世家李氏成為大梁四大世家的笑話,空有上國柱銜,僅僅有一州刺史職位。
水陸兩軍合二為一邊防密不透風,十萬東吳水軍阻擋在徽州之外,東吳騎軍一路北上,李廷夜親率五萬步兵南下決戰。麵對東吳猛烈攻勢,朝廷遲遲沒有旨意,沒有援軍,沒有輜重的情況下被困臨淄城內。東吳水師執意強攻,逼迫水軍大都督李山海決戰與謐亭湖。李山海一言否決南下與吳軍決戰,兩軍僵持在謐亭湖內一月有餘。
南鏡陳庚率領長風軍,數次交戰與平原上,勝負皆有。長風軍十三年內極少的與楚軍的交戰中處於頹敗之勢,隻有在南鏡驛馬關駐軍的十三營麵對楚軍的攻勢寸步不讓。十三營與神風營兵和一處,驛馬關從不防守主動出擊全殲楚軍數千騎兵,為長風帶來一次大勝。
長風營主帥更換,有無薛禮仁的長風營便是另一個長風營。看著長風軍有著大梁第一營的長風營一連敗於齊明山,陳庚隻能退出下令長風營退出齊明山駐地,集結大軍防守與汾陽鎮。
太平城軍報不斷,龍座新帝蕭殷緊皺眉頭。一條條軍報與國不利,登基不到一年,楚吳聯軍共伐大梁。一時間朝中竟然無將可用,若非南鏡有陳庚周英叔,東鏡有李山海,新任徽州將軍李廷夜,恐怕大梁邊防隻會一退再退。
看在殿內分成三批,文臣主張與楚吳兩國義和,待到大梁朝局穩定須而圖之。這還算不上最讓人心煩,自古以來武將主戰,文臣主和。新帝蕭殷最懊惱的還是太平年代人人喊著嫌棄沒戰打的老人,如今在朝中竟然沒有一人說話。事到如今也有些清楚為什麽先皇會趁著重病至極,執意要將這群老人辭退。
恐怕不單單是為新帝拉攏群臣留下機會,更多是這些老臣已經沒有了年輕時的血氣。朝中主戰者多是些年輕武將,如今的大梁上將軍老邁,小將軍多是沒有獨自領兵的青年人。
蕭殷扶著腦袋說道:“荀大人,楚吳聯軍共伐我大梁,如今大梁戰與不戰,損失那方更大。”
升任右丞相的荀思展主張義和,隻算到需要付出些什麽,無非是割地賠款。一旦大梁朝局穩定將這些取迴來未嚐不可,聽到皇帝的詢問上前迴答道:“迴陛下,如今大梁朝局才穩定,許多官員還不曾熟悉各自事物。若有大戰恐怕中樞難以跟的上軍需,如今唯有義和方能為大梁留下一絲爭霸的機會,請陛下三思。”
龍座之上蕭殷盯著這位傾力扶持自己登上皇位,既是右丞相又是國丈的荀思展荀大人瞪大眼睛問道:“朕在問你,戰與和孰損失大。”
新皇的詢問荀思展一時間無法計算,蕭殷轉眼看著信任戶部尚書問道:“趙愛卿。”
戶部尚書大步走出躬身一拜道:“迴陛下,微臣帶領戶部群臣做過一次測算。隻論損失而言,義和不算割地隻談賠款沒有一千萬恐怕堵不住楚吳兩國的胃口。若是論戰一千萬兩足矣支撐二十萬大軍三年所需,若加以派兵布陣額外消耗最多加上一百萬兩足矣。隻論守城不談將士傷亡,有五百萬兩足矣支撐正常消耗。”
頓時荀思展的眼神落寞,一個個剛剛上任的戶部尚書直接將右丞相顏麵稍低。蕭殷一直看著一直沒有說話的丞相王安,吏部尚書周英祥。議事數日以來不曾發言,尤其是最該發言的兵部尚書劉策。看著三位宏股之臣,蕭殷說道:“趙愛卿將三份預算,人手一份好好算算這一筆賬,看看如今大梁還能不能打得起這一戰。”
起身帶著氣憤大步離去,新任大總管王公公大聲喊道:“退朝。”
太和殿外三三兩兩的大臣結伴而行,躋身三品侍郎的周恆從蕭殷登基以來得到不過是空職。走到周氏家主周英祥身邊說道:“伯父。”周英祥對這位子侄談不上仇恨,兒子周瑾已經定為秋後問斬。一場宮變的結束,周氏已經走向落幕。如今在朝吏部尚書看似實權,實則早已是空有其職。周氏一門家父周文的離世,周瑾參與齊王叛亂已經落寞。
如今的周氏唯有三品侍郎的周恆,外有一州將軍的三弟周英叔。周氏還算能保持當初的榮殊,一旦朝野變動三代榮殊將會飛灰湮滅,是否還能保住上國柱封爵刀已經架在脖子上。
周英祥問道:“恆兒有什麽事。”
周恆眼神認真的問道:“伯父對邊境之事有什麽見解。”
瞧著處處為國著想的子侄,年近三十已經是三品侍郎,這份恩寵大梁頭一份。獨獨還未成親,周氏一門小輩少的可憐。說道:“南楚東吳戰事,陛下心中自有定數,現在就等著有人開口。這個人不能是文臣,須得一位能鎮得住三軍的統帥。恆兒很快就會有結果了,不要著急。”
空有才學實在不懂朝中人心變動,周恆身為太子謀士起機關算盡處處得利,如今入朝為官卻是有一種作為。身居侍郎,卻與朝中官員各級官員很難談到一起。一直被各級官員排擠,一時間有心無力。
周英祥輕輕拍了拍周恆的肩膀說道:“恆兒放心,大梁還有我們這群老東西在,二十年前能打敗南楚現在比當年更強大,輸不了。你還是多想想終身大事,家裏就剩你了。你爺爺臨終前還惦記這,你成親。”說完轉身離去,留下看著望著不知道何時身體佝僂的老人。不在是那個脾氣暴躁的伯父,而是一位惦記小輩的老人。
皇宮外王安與劉策並肩而行,一位左丞相,一位兵部尚書魯國公。一路上兩人談論了許多,從大梁朝局變化,再到國力是否撐得起兩國交戰。兩人各有見解,暢談不息。
站在宮門外,王安說道:“如果陛下主戰,劉公可有信得過的人選。”
讓王安極為詫異的說道:“沒有,朝中不缺少能征善戰的武將。獨獨能作為主帥的老將,一個個年邁難堪大任。小一輩人人心高氣傲,不過是跟著長輩打過幾戰就覺得大梁鐵騎天下無雙。如果他還活著,都不用議事南楚趕跨過汾陽鎮。”
王安自然知道劉策口中的人是誰,長風軍先任統帥林燮。某明奇妙的離世,成為大梁一樁謎案。半年已過大理寺隻給出一個定論,大司馬林燮年邁體衰,被亂軍驚擾亂了心神氣急而亡。這樣定論恐怕誰都不會信,一位馳騁沙場一輩子的老將軍,背會亂軍驚擾。劉策第一個不相信,林燮的死亡恐怕與先皇有關係。至少林燮的離世,保全了整個蜀中林氏。
忽然問道:“劉公可有想法。”
劉策迴答道:“王丞相你認為是戰還是和。”
背起雙手說道:“二十年前大梁貧瘠,人人喊戰,人人不畏死。現在才享受了十多年的太平盛世,一個個反而都怕了。從那時候走過來的老人,劉公你說我王安是戰還是和。”
聽到王安的解釋劉策泯然一笑道:“知我者王安也,我既不主戰也不主和。”使得王安一臉茫然盯著信誓旦旦的劉策。
劉策望著皇宮的南方,以及太平城以南。年輕的時候平定北方突厥各部,未曾踏入南方一步。小兒子劉知幸想要從軍去的不是奠定軍功的北方,而是這輩子不知道還能不能踏足的南鏡,那個寄托一生夢想的南方大地。
眯著眼睛說道:“我主攻。”
王安盯著眼神熾熱的劉策,等了半輩子的劉策還是沒有忘記最初的想法。初入官場劉策,林燮二人朝中並列雙雄。先皇雖是君主,但是在軍事上兩人可一言決定,一南一北奠定現在的大梁盛世。
至今由記得剛剛平定突厥迴來的劉策上書《平南疏議》,朝中武將沸騰不已,卻是被文臣全力阻止。最後以大梁國力疲弱,北定突厥已經耗空一國之力。不然林燮駐守南鏡十二年,怎能成為大梁第一將。一位在一國疲糜的時候,毅然能抵抗還是大楚的南楚一國,少有敗績,長風軍威震三國。
劉策向著王安躬身一拜說道:“在等幾日,讓朝中各位大臣多鬧鬧。隻要陛下能決定大舉,全力支持南征我劉策第一個請命出征。”
看著信心百倍的劉策,王安反而猶豫不覺。一旦劉策出征便不是攻守之戰,而是滅國之戰。這十多年朝中好像忘記了十幾年前的話,守成林燮,攻伐劉策。一守一攻將大梁推上巔峰,如今劉策再次請命對大梁而言不知道是好還是壞。滅國戰,苦的不止是楚吳兩國,大梁百姓又要陷入艱難境地。
梁吳兩國交界吳國傾盡全國之力,水陸兩軍多達十萬之眾。徽州水軍大都督李山海臨危受命,以數以千計的戰船打造出一條堅固的水上防線,使得楚軍連下的同時吳軍被阻擋在謐亭湖內。李山海與徽州將軍李廷夜未得朝廷旨意,決連以海陸兩軍重新打造東鏡防線。在徽州建立水軍以來李山海未嚐一敗,東吳水師不曾有一船入大梁境內。
李廷夜徽州李氏當代家主,不過三十多歲已經徽州刺史,新皇登基領徽州將軍銜。十幾年前先皇在姑姑當今太後支持下,徽州李氏被剝奪軍權,使得強盛一時的世家李氏成為大梁四大世家的笑話,空有上國柱銜,僅僅有一州刺史職位。
水陸兩軍合二為一邊防密不透風,十萬東吳水軍阻擋在徽州之外,東吳騎軍一路北上,李廷夜親率五萬步兵南下決戰。麵對東吳猛烈攻勢,朝廷遲遲沒有旨意,沒有援軍,沒有輜重的情況下被困臨淄城內。東吳水師執意強攻,逼迫水軍大都督李山海決戰與謐亭湖。李山海一言否決南下與吳軍決戰,兩軍僵持在謐亭湖內一月有餘。
南鏡陳庚率領長風軍,數次交戰與平原上,勝負皆有。長風軍十三年內極少的與楚軍的交戰中處於頹敗之勢,隻有在南鏡驛馬關駐軍的十三營麵對楚軍的攻勢寸步不讓。十三營與神風營兵和一處,驛馬關從不防守主動出擊全殲楚軍數千騎兵,為長風帶來一次大勝。
長風營主帥更換,有無薛禮仁的長風營便是另一個長風營。看著長風軍有著大梁第一營的長風營一連敗於齊明山,陳庚隻能退出下令長風營退出齊明山駐地,集結大軍防守與汾陽鎮。
太平城軍報不斷,龍座新帝蕭殷緊皺眉頭。一條條軍報與國不利,登基不到一年,楚吳聯軍共伐大梁。一時間朝中竟然無將可用,若非南鏡有陳庚周英叔,東鏡有李山海,新任徽州將軍李廷夜,恐怕大梁邊防隻會一退再退。
看在殿內分成三批,文臣主張與楚吳兩國義和,待到大梁朝局穩定須而圖之。這還算不上最讓人心煩,自古以來武將主戰,文臣主和。新帝蕭殷最懊惱的還是太平年代人人喊著嫌棄沒戰打的老人,如今在朝中竟然沒有一人說話。事到如今也有些清楚為什麽先皇會趁著重病至極,執意要將這群老人辭退。
恐怕不單單是為新帝拉攏群臣留下機會,更多是這些老臣已經沒有了年輕時的血氣。朝中主戰者多是些年輕武將,如今的大梁上將軍老邁,小將軍多是沒有獨自領兵的青年人。
蕭殷扶著腦袋說道:“荀大人,楚吳聯軍共伐我大梁,如今大梁戰與不戰,損失那方更大。”
升任右丞相的荀思展主張義和,隻算到需要付出些什麽,無非是割地賠款。一旦大梁朝局穩定將這些取迴來未嚐不可,聽到皇帝的詢問上前迴答道:“迴陛下,如今大梁朝局才穩定,許多官員還不曾熟悉各自事物。若有大戰恐怕中樞難以跟的上軍需,如今唯有義和方能為大梁留下一絲爭霸的機會,請陛下三思。”
龍座之上蕭殷盯著這位傾力扶持自己登上皇位,既是右丞相又是國丈的荀思展荀大人瞪大眼睛問道:“朕在問你,戰與和孰損失大。”
新皇的詢問荀思展一時間無法計算,蕭殷轉眼看著信任戶部尚書問道:“趙愛卿。”
戶部尚書大步走出躬身一拜道:“迴陛下,微臣帶領戶部群臣做過一次測算。隻論損失而言,義和不算割地隻談賠款沒有一千萬恐怕堵不住楚吳兩國的胃口。若是論戰一千萬兩足矣支撐二十萬大軍三年所需,若加以派兵布陣額外消耗最多加上一百萬兩足矣。隻論守城不談將士傷亡,有五百萬兩足矣支撐正常消耗。”
頓時荀思展的眼神落寞,一個個剛剛上任的戶部尚書直接將右丞相顏麵稍低。蕭殷一直看著一直沒有說話的丞相王安,吏部尚書周英祥。議事數日以來不曾發言,尤其是最該發言的兵部尚書劉策。看著三位宏股之臣,蕭殷說道:“趙愛卿將三份預算,人手一份好好算算這一筆賬,看看如今大梁還能不能打得起這一戰。”
起身帶著氣憤大步離去,新任大總管王公公大聲喊道:“退朝。”
太和殿外三三兩兩的大臣結伴而行,躋身三品侍郎的周恆從蕭殷登基以來得到不過是空職。走到周氏家主周英祥身邊說道:“伯父。”周英祥對這位子侄談不上仇恨,兒子周瑾已經定為秋後問斬。一場宮變的結束,周氏已經走向落幕。如今在朝吏部尚書看似實權,實則早已是空有其職。周氏一門家父周文的離世,周瑾參與齊王叛亂已經落寞。
如今的周氏唯有三品侍郎的周恆,外有一州將軍的三弟周英叔。周氏還算能保持當初的榮殊,一旦朝野變動三代榮殊將會飛灰湮滅,是否還能保住上國柱封爵刀已經架在脖子上。
周英祥問道:“恆兒有什麽事。”
周恆眼神認真的問道:“伯父對邊境之事有什麽見解。”
瞧著處處為國著想的子侄,年近三十已經是三品侍郎,這份恩寵大梁頭一份。獨獨還未成親,周氏一門小輩少的可憐。說道:“南楚東吳戰事,陛下心中自有定數,現在就等著有人開口。這個人不能是文臣,須得一位能鎮得住三軍的統帥。恆兒很快就會有結果了,不要著急。”
空有才學實在不懂朝中人心變動,周恆身為太子謀士起機關算盡處處得利,如今入朝為官卻是有一種作為。身居侍郎,卻與朝中官員各級官員很難談到一起。一直被各級官員排擠,一時間有心無力。
周英祥輕輕拍了拍周恆的肩膀說道:“恆兒放心,大梁還有我們這群老東西在,二十年前能打敗南楚現在比當年更強大,輸不了。你還是多想想終身大事,家裏就剩你了。你爺爺臨終前還惦記這,你成親。”說完轉身離去,留下看著望著不知道何時身體佝僂的老人。不在是那個脾氣暴躁的伯父,而是一位惦記小輩的老人。
皇宮外王安與劉策並肩而行,一位左丞相,一位兵部尚書魯國公。一路上兩人談論了許多,從大梁朝局變化,再到國力是否撐得起兩國交戰。兩人各有見解,暢談不息。
站在宮門外,王安說道:“如果陛下主戰,劉公可有信得過的人選。”
讓王安極為詫異的說道:“沒有,朝中不缺少能征善戰的武將。獨獨能作為主帥的老將,一個個年邁難堪大任。小一輩人人心高氣傲,不過是跟著長輩打過幾戰就覺得大梁鐵騎天下無雙。如果他還活著,都不用議事南楚趕跨過汾陽鎮。”
王安自然知道劉策口中的人是誰,長風軍先任統帥林燮。某明奇妙的離世,成為大梁一樁謎案。半年已過大理寺隻給出一個定論,大司馬林燮年邁體衰,被亂軍驚擾亂了心神氣急而亡。這樣定論恐怕誰都不會信,一位馳騁沙場一輩子的老將軍,背會亂軍驚擾。劉策第一個不相信,林燮的死亡恐怕與先皇有關係。至少林燮的離世,保全了整個蜀中林氏。
忽然問道:“劉公可有想法。”
劉策迴答道:“王丞相你認為是戰還是和。”
背起雙手說道:“二十年前大梁貧瘠,人人喊戰,人人不畏死。現在才享受了十多年的太平盛世,一個個反而都怕了。從那時候走過來的老人,劉公你說我王安是戰還是和。”
聽到王安的解釋劉策泯然一笑道:“知我者王安也,我既不主戰也不主和。”使得王安一臉茫然盯著信誓旦旦的劉策。
劉策望著皇宮的南方,以及太平城以南。年輕的時候平定北方突厥各部,未曾踏入南方一步。小兒子劉知幸想要從軍去的不是奠定軍功的北方,而是這輩子不知道還能不能踏足的南鏡,那個寄托一生夢想的南方大地。
眯著眼睛說道:“我主攻。”
王安盯著眼神熾熱的劉策,等了半輩子的劉策還是沒有忘記最初的想法。初入官場劉策,林燮二人朝中並列雙雄。先皇雖是君主,但是在軍事上兩人可一言決定,一南一北奠定現在的大梁盛世。
至今由記得剛剛平定突厥迴來的劉策上書《平南疏議》,朝中武將沸騰不已,卻是被文臣全力阻止。最後以大梁國力疲弱,北定突厥已經耗空一國之力。不然林燮駐守南鏡十二年,怎能成為大梁第一將。一位在一國疲糜的時候,毅然能抵抗還是大楚的南楚一國,少有敗績,長風軍威震三國。
劉策向著王安躬身一拜說道:“在等幾日,讓朝中各位大臣多鬧鬧。隻要陛下能決定大舉,全力支持南征我劉策第一個請命出征。”
看著信心百倍的劉策,王安反而猶豫不覺。一旦劉策出征便不是攻守之戰,而是滅國之戰。這十多年朝中好像忘記了十幾年前的話,守成林燮,攻伐劉策。一守一攻將大梁推上巔峰,如今劉策再次請命對大梁而言不知道是好還是壞。滅國戰,苦的不止是楚吳兩國,大梁百姓又要陷入艱難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