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微微泛出了魚肚白,殘破的旌旗在清晨的寒風中獵獵作響,地上尚未燃盡的火把正嫋嫋冒著青煙。經過整整一夜激戰,鐵索橋前到處都是橫七豎八的屍體,那些失去主人的戰馬,無助地在戰場上四處遊蕩,時不時地發出陣陣驚恐的嘶鳴。


    寒冷的空氣中彌漫著一股令人作嘔的血腥氣息,隨著清軍稍退,李永成清點人數才發現,李春銘不知在何時戰死,而三千將士此刻也隻剩下了不足千人。


    “天已經亮了,是否讓大夥退過鐵索橋,撤往曲靖與大軍會合?”陳璽帶著滿身傷痕,一瘸一拐地來到李永成麵前,小聲提醒了一句。


    李永成掃視一眼四周將士,思慮了片刻,方才說道:“此橋乃是通往曲靖的必經之路,隻要咱們在此多堅守一刻,就能夠為大軍重新布防爭取多一些時間!陳璽,你且帶上三百將士護送重傷員退過鐵索橋,然後放火燒斷鐵索!”


    陳璽聽罷不禁大吃一驚:“怎麽,哥哥你不過橋了?”


    李永成望著陳璽,淒然一笑道:“大丈夫死則死矣,何足懼哉?毋須多言,速速過橋,愚兄且在此為你們拖延時間,切記,務必要將此橋完全毀去!”


    陳璽見說服不了李永成,隻得猛地一跺腳,點齊三百將士,帶著重傷員撤過了鐵索橋。


    與此同時,多尼也從安龍親自趕到了前線,他一身戎裝,威風凜凜地駐馬立於陣前,對著諸將厲聲下令道:“明軍就隻剩下不足千人,再給爾等一個時辰,若是還拿不下鐵索橋,提頭來見!”


    諸將臉色一凜,連忙各自歸陣準備去了。


    不消片刻,清軍便又重新發起了進攻,在一輪接一輪的猛烈攻勢下,才不到半個時辰,留守橋頭的數百明軍將士就僅剩下了不足二十人。李永成眼睜睜看著將士們一個接一個地在自己麵前倒下,不由兩眼發紅,隻見他怒吼著衝向敵陣,猛地一個翻身,躲開攻擊,旋即使出掃堂腿,將兩名近身的清軍掃倒,不等他們落地,鋒利的刀刃已然劃開了兩人的脖頸。還沒來得及起身,旁邊三把長矛已然緊隨而至,李永成迅速抱起一旁的屍體,擋在身前,然後趁著三把長矛刺中屍體,還沒拔出的空隙,迅速迫近至三名執矛的清軍麵前,反手一刀,生生將三人手腕切斷。


    就在三名清軍痛苦哀嚎的同時,側麵又有一名清軍舉刀劈了過來,李永成眼看躲不開了,不得不抬起左臂,伸手去擋。誰知就在這電光火石之際,一個黑影突然擋在了李永成麵前,硬生生地用他的血肉之軀擋下了這致命一擊。


    李永成定眼一看,萬萬沒想到,替自己擋刀的,居然是剛剛已經退過鐵索橋的陳璽。李永成忍不住大吼一聲,飛身躍起,一刀將砍傷陳璽的那名清軍劈成了兩半,而後迅速迴到陳璽身邊,將他從地上托起,滿臉的不解道:“陳璽,你怎麽又迴來了?”


    陳璽嘴裏吐著血沫,眼瞅著就要不行了,但他還是強撐著最後一絲力氣,衝著李永成微微一笑道:“哥哥,鐵索橋已經燒毀,你就盡管放心吧!你我兄弟同生共死,我豈能苟且偷生?愚弟和春銘先走一步,在黃泉路上等著哥哥,咱們兄弟三人說說笑笑一起做伴,豈不快哉?”


    眼睜睜看著陳璽在自己懷中咽下最後一口氣,李永成不禁心如刀絞,他當即將陳璽的遺體小心翼翼地放迴地上,旋即撐著刀柄重新站了起來,轉頭看了眼身後還活著的三四名弟兄,沒有任何退縮,便向著麵前黑壓壓的清軍衝了過去。


    持續整整一夜的喊殺聲終於徹底平息,除了護送重傷員返迴曲靖的的三百人外,其餘包括副將李永成、總兵李春銘、陳璽在內的所有明軍將士,皆壯烈殉國。


    此時北線吳三桂已越過七星關,南路卓布泰已占據安龍、貞豐、黃草壩,定國在曲靖徘徊數日,眼見三路阻擊皆告失利,認為再留在這裏也沒有多大意義,遂命馮雙禮斷後,隨即率軍離開曲靖,向滇都撤退。


    而多尼見鐵索橋已被明軍徹底燒毀,隻得下令全軍砍伐竹木,編成排筏橫渡北盤江,然後又在鬆嶺擊退馮雙禮部的阻擊,完全占據了貴州。


    遮炎河戰役的失敗意味著定國精心布置的滇黔防線全麵崩潰,盡管明軍的節節抵抗給清軍帶來了極大的傷亡,但明軍的損失也十分慘重,貴州軍民死傷多達三四十萬人,尤其是那些追隨定國轉戰湖廣、四川、廣西、雲南、貴州諸省十餘年的百戰精銳,幾乎消耗殆盡。


    聽聞清軍即將大舉進入雲南,大批難民被迫拖家帶口,背井離鄉,追隨明軍向滇都方向奔逃,一時道路為之阻塞,哭喊聲不絕於耳。


    不久後,吳三桂與卓布泰兩路清軍亦先後抵達北盤江,並在此搭造浮橋,渡江與多尼部會合。曲靖知府蓋世祿聽說三路清軍會師來攻,嚇得是魂飛魄散,沒等清軍兵臨城下便迫不及待地開城迎降。


    十二月初九日,定國派長隨夏大柱先行一步,兼程三晝夜直抵滇都,夜半叩宮門告急。永曆帝聽了夏大柱帶迴的軍情急報臉色大變,竟是坐立不安,徹夜未敢安眠。


    次日,天才剛蒙蒙亮,滇都城內突然謠言四起一片嘩噪,更有大批商人罷市,聚集於城門前,嚷嚷著要求放他們出城逃命,直到廣昌侯高文貴領兵彈壓,接連捕殺數人,城內秩序方才重新恢複了正常。


    至中午時分,定國的信使也抵達了滇都,報警如前,勸說永曆盡快撤離滇都,以避清軍鋒芒。


    永曆帝這幾年過慣了安逸舒適的日子,一時竟有些猶豫不決,遂召集諸臣前來議事。


    聽說要放棄滇都,行人任國璽率先站了出來,慷慨陳詞道:“萬萬不可!皇上尚未見到清軍一兵一卒,就將此錦繡河山拱手讓人,豈不可惜?況且經過多年苦心經營,滇都城早已是固若金湯,怎能輕而易舉就將其放棄?若是如此,朝廷必失天下人心!”


    內閣首輔扶綱也跟著說道:“行人所言極是!雖說兵機之事,微臣一竅不通,然臣卻知道,如果放棄滇都,必將使朝廷喪失最為穩固的根基。想當初,咱們從肇慶退至南寧,又從南寧退至安龍,再從安龍退至滇都,至此已是西南邊陲,退無可退!清軍若繼續追趕,皇上又能再遷往何處?與其如此,倒不如據城死守,軍民齊心,說不定會有轉機!請皇上三思!”


    大學士雷躍龍亦連聲附和道:“我軍若在滇都城下背水一戰,軍民人等見天子親臨前線,必將同仇敵愾,加上從楚雄、永昌、大理等地陸續趕來的勤王之師,滇都城定能固若金湯!反觀清軍戰線過長,補給困難,已成強弩之末,斷不能長久!隻需等到清軍敗退,我軍正可以全線反擊,乘勝收複貴州,進逼湖南、廣西,則中興大業可成矣!”


    戶部尚書龔彝耐心聽三人把話說完,卻是當場潑了一盆冷水:“書生之見!清軍新取貴州氣勢正盛,而我軍新敗士氣低迷,區區一座滇都城,如何擋得住八旗軍的鐵蹄,一旦城破,便是玉石俱焚!斷然不可行此孤注一擲之事!”


    翰林院講官劉襜見眾臣議論不休,於是提議道:“如今巴蜀尚有一半地盤為我軍掌控,其間勳鎮如雲,可為拱衛。故隻有移蹕入川,才是萬全之策!如聖意巴蜀,必走建昌,惟建昌連年豐稔,糧草山積。若假道象嶺,直入嘉定,則可在此避敵鋒芒,養精蓄銳。或是進抵嘉陽,戰船、商船一刻可集千艘,順流重慶,直抵夔關,十三家勳鎮聞聖駕到蜀,必夾江上迎,一路順風。到時,趁勢出川,收複荊襄,必唾手可得也!”


    龔彝不禁連連點頭稱是:“正是如此!我朝在四川尚有數萬兵馬,而蜀中之敵寥寥無幾,若皇上入川,必定能夠調動清軍改變進攻方向,迴師四川,如此一來滇中亦可保矣,此舉正是避實而就虛,上上之策!”


    一直沉默不語的高文貴也開口表示了讚同:“四川素來就是天府之國,正如劉翰林、龔尚書所言,我軍若是北上入川,東可以下重慶、夔東,取荊襄,北可以進關中,出潼關逐鹿中原!目前敵軍主力集中於貴州一線,我軍入川後,正可以兩線襲擾,令其顧此失彼。加之雲南和四川連成一片,我軍進退自如,豈不比死守滇都,豪賭國運強得多?”


    永曆帝聽了劉襜的建議,心有所動,於是讓其依據與圖指明移蹕途徑,又派錦衣衛丁調鼎前去定國軍中征求他的意見。


    十二月十三日,定國隨丁調鼎微服返迴滇都,城中軍民驚恐的心情終於稍定,永曆帝當即再次召集諸臣入宮,布置移蹕建昌事宜,經過一番討論,遂命戶部尚書龔彝、工部尚書王應龍負責籌備所需糧草,又派廣昌侯高文貴負責警蹕扈駕,並定於後日啟程。


    不想才剛過了一夜,至第二日朝會,又有不少朝臣突然表示反對移蹕四川,其中行人任國璽言辭最為激烈,極力主張據城死守。


    定國皺了皺眉,委婉地否決道:“行人所言雖說不差,然自皇上登基以來,遇難則徙,故雖屢遭危難,卻皆有驚無險。若一味死守,一旦失利,悔之晚矣!今敵強我弱,不如暫且移蹕,再圖恢複不遲。”


    蜀藩舊部陳建、王會等人,亦遵循文秀的遺誌,紛紛請求朝廷莫要錯失時機,盡快遷往四川。


    陳建麵向永曆帝朗聲言道:“蜀王當年常對末將言道,若有朝一日滇都不保,可走四川!蜀中物產豐饒,自古就是天府之國,易守難攻,將朝廷移蹕至此,正可以臥薪嚐膽,徐圖恢複!”


    馬吉翔卻認為一旦去往四川,對自己不利,連聲反對道:“皇上、晉王殿下,蜀中雖好,可畢竟三麵臨敵,若清軍三路包抄,必將毫無轉圜餘地,朝廷入川,無疑自尋死路也!”


    白文選素來看不慣馬吉翔,不禁冷哼一聲道:“文安侯,那依你之見,該走何路才是活路?”


    馬吉翔伸手指向與圖,毫不猶豫地說道:“隻有向西撤至緬甸邊境,才是唯一出路!”


    “這卻是為何?”定國奇怪地問了一句。


    馬吉翔也不含糊,接著解釋道:“理由很簡單,川黔粵三麵到處都有清軍重兵布防,惟有經滇都西走,去往緬甸邊境尚無清軍攔截。朝廷若能在邊境立足,即便清軍再度殺至,朝廷也可以退入緬甸境內,暫避一時。”


    沒等馬吉翔把話說完,白文選便堅決表示了反對:“緬甸邊境乃化外之地,地不養人,人不可耕,如此荒山僻野,豈能做為朝廷行在?若退往緬甸更是死路一條!文安侯,你此言到底是何居心?”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孤忠李定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了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了箜並收藏大明孤忠李定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