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已經西遁的關有才、張明誌、王自奇三人分別退守楚雄、大理、永昌等地。在平息了孫可望叛亂後,定國認為如果任憑此三人據守滇西而不加以征剿,他日北伐之時,必將成為朝廷的心腹大患。
為此,在得到永曆帝的允準後,定國當即命靳統武率四千精騎為先鋒,自率大軍三萬在後,誓師西征。
由於顧慮到盤據滇西的三處兵馬若是合為一股,勢必大大增加平叛的難度,造成不必要的傷亡,因此定國撥給靳統武的四千將士皆是精銳中的精銳,命其務必迅速向楚雄進軍,防止關有才不戰而逃。
靳統武不敢怠慢,一路快馬加鞭,當日便率軍抵達了楚雄。不久前,關有才得到孫可望交水兵敗的戰報,心中惶恐不安,正打算棄城遁走,可還沒等出發,卻又得到了劉文秀率大軍前往湖南追趕孫可望殘部的消息,關有才認為定國斷然不會兩線用兵,頓時放下心來。
因此當靳統武率兵出現在楚雄城下時,城內竟毫無防備,加之城池年久失修,靳統武遂輕而易舉就攻入了城中,並將關有才生擒活捉,押往滇都治罪。
數日後,定國率主力大軍進駐楚雄,靳統武在向定國匯報完戰況後,正欲繼續向大理進軍。然而定國卻是擺了擺手,對其言道:“張明誌此人雖是孫逆部屬,但聽聞其素來忠於朝廷,若是知道孫逆降清,必然與其劃清界限!老靳,此番你去往大理,不必急於攻城,且先分兵占據通往永昌的各條要道,待張明誌無路可退之時,再由本帥親自出麵勸降,定能夠事半功倍。”
靳統武答應一聲,抱拳領命而去,隨即兵分數路,迂迴占領了彌渡、南澗等處咽喉要道,徹底斷絕了張明誌的退路。
而此時,張明誌在得知楚雄失守的消息後,心中驚懼不已,又聽聞定國對孫可望恨之入骨,自己身為秦王麾下的心腹愛將,若是城破,必不為定國所寬恕,當即決定向永昌撤退。哪知還沒來得及出城,彌渡、南澗失守的軍情急報便接踵而至。張明誌大駭,不得不放棄了退守永昌的計劃,打算死守大理,同時命傳令兵悄悄潛出城去,向王自奇求援。
沒想到靳統武對此早有預料,張明誌的傳令兵才剛走到南澗,就被伏兵當場擒獲。
次日天明,定國率大軍趕到,旋即將城池圍了個嚴嚴實實,張明誌知道以城中的這點兵力,根本抵擋不住定國的攻勢,因此在與家人交代了後事之後,便親自登上城樓組織抵抗,準備與大理共存亡。
定國駐馬立於城下,命義子李遠上前叫城道:“城上的人聽著!張明誌將軍何在?晉王殿下欲與張將軍說話!”
聽到喊話聲,城牆上的守軍紛紛聚攏過來,躲在女牆之後,貓著腰往下一看,果然是大名鼎鼎的晉王李定國到了。一時間眾將士不禁議論紛紛,皆言大家都是大西軍舊部,如今卻為了秦王一己之私,雙方反倒成了敵人,實在是造化弄人。
“弟兄們,咱們與西藩將士皆是兄弟,豈能刀兵相加?不如開城降了吧!”不知是誰突然在城上帶頭大喊了一聲,頃刻間城內軍心大亂,附和迎降之聲此起彼伏。
張明誌在一片哄亂聲中快步走到城牆垛口,硬著頭皮答應一聲道:“張明誌在此,晉王殿下久違了!”
定國手執馬鞭,拍馬往前走了幾步,微微一笑拱手言道:“張將軍,自田州一別,別來無恙?”
張明誌在城頭上連忙迴了一禮:“多謝晉王掛懷,末將好得很!隻是不知晉王此番大兵壓境,是打算如何處置咱們這些秦藩將士?”
定國搖了搖頭,朗聲勸說道:“張將軍怕是有所誤會!想當初咱們共同跟隨老萬歲起兵,至今已有二十個年頭,一直以來皆是同生共死,本帥又豈能將刀劍置於自家兄弟之身?今日本帥奉旨征討,實乃迫不得已,將軍素有忠義之名,卻何故為孫逆一己之私,而置城中數千將士於不顧?你我可都是大明臣子,如今山河破碎,正是報國之時,將軍不如歸順朝廷,本帥保證,過去一切既往不咎,不知將軍意下如何?”
張明誌沉默了許久,方才說道:“末將豈敢與晉王為敵,其實末將一直都有歸順之意,隻是擔心晉王不肯寬恕吾等這些秦藩舊將,方才舉棋不定!今日晉王既然推心置腹待我,末將又怎敢抗拒朝廷大軍?”
說罷,張明誌遂吩咐眾將士打開城門,放定國大軍入城,大理得以不戰而下。
定國遂命張明誌繼續鎮守大理,並讓其全權負責招降那些畏罪躲藏於滇西的秦藩潰兵,以贖前罪,而後又令靳統武率部繼續向永昌進發。
王自奇龜縮於永昌城內,每日醉生夢死,隨著楚雄、大理失守,他知道定國大軍的下一個目標一定就是自己。在驚懼之下,他也隻能是匆匆整頓兵馬,做好了死守的準備。
永昌城池堅固,早在洪武年間,便是拱衛昆明的重要軍事要塞,王自奇深信隻要自己能夠據險堅守上數月,定國必然因糧草告罄而撤軍。
靳統武兵臨永昌城下,派人輪番前去叫陣,可王自奇高掛免戰牌,愣是堅守不出。靳統武兵力本就不多,麵對堅城,一時也毫無辦法,隻能暫時先將城池圍困起來,等待定國大軍增援。
待大軍抵達,聽完靳統武的匯報,定國當即提筆寫下一封勸降書信,命幕僚謄抄了數百份,用無頭箭矢射入城中。
由於定國素來體恤士卒,深得眾將士愛戴,如今看到定國的書信,永昌城內守軍頓時鬥誌全無,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私下議論著投降之事,更有甚者打算捉拿王自奇獻給定國,以為見麵禮。
王自奇得知後,嚇得是六神無主,不想成為白門樓上的呂布,急忙連夜帶上十幾名親兵,從西門突圍而去。見王自奇棄軍而逃,城中軍民立刻打開城門,齊聲高唿道:“恭迎晉王!”
定國率大軍進駐永昌,聽聞王自奇逃跑,連忙吩咐義子李遠速引五百精騎前去追趕。
王自奇一路奪命狂奔,待逃到騰越時,身邊親兵早已皆做鳥獸散,隻剩下他孤身一人,王自奇自知無路可退,遂動了逃亡緬甸的念頭。不料才剛抵達磨盤山後的橄欖坡,就被追兵蜂擁趕上,圍了個水泄不通。王自奇環顧一眼四周,自知已無逃出生天的可能,心灰意冷下當即抽出佩刀,反手往脖頸處一抹,登時氣絕身亡。
滇西平定,定國下令安撫百姓,旋即班師迴朝。永曆帝大喜,傳旨犒軍三日。隨著孫可望的殘餘勢力被徹底肅清,定國的威望已是如日中天,朝中諸臣皆感歎晉王乃是武侯再世,伊尹重生。
而定國念及孫可望已再無迴頭的可能,於是奏請永曆帝將行宮遷入了原先的秦王府。
與此同時,定國再次修書送往海上,與鄭成功相約待至明年夏天會師南京,恢複江南。另馳檄夔東十三家,約義兄李來亨率部與自己會師荊州,共抗清軍。沒過多久,李來亨就派來使者,與定國相敘舊情,答應一旦時機成熟,立刻出兵配合定國的行動。在定國的建議下,永曆帝遂加封夔東十三家首領皆為公爵。
迴過頭再說文秀,他在得知孫可望已逃入清軍地盤後,無奈傳令停止了追趕,率全軍返迴貴陽,對原秦藩舊將、屬官進行了全麵整頓,並派人前往各州縣安撫軍民,漸漸重新穩定住了貴州的局勢。
此時,明軍仍控製著四川大部及湖南武岡一線,為了防止孫可望引清軍來攻,文秀隨即上疏奏請永曆帝移蹕貴陽,如此一來不但可以向天下軍民表明朝廷收複失地的決心,還能夠方便就近指揮,鼓舞士氣。
永曆帝深以為然,當即表示了同意,傳諭禮部挑選吉日起駕。
此時定國尚在滇西討伐王自奇,在聽聞永曆帝同意文秀移蹕貴陽的建議後,頓時疑怒不已,以為文秀是想當第二個孫可望,挾天子以令諸侯。
為此定國連忙上奏永曆帝,聲稱貴陽乃是前線,一旦戰事不利,清軍必將長驅直入,屆時朝廷又將被迫西狩。如此一來不但憑添風險,諸將士為護駕也不得不分散精力,從而影響整個戰局。而滇都處於後方,距離前線也不遠,具有很強的機動性,隻要戰事順利,朝廷便可以高枕無憂。如若永曆帝執意要移駕貴陽,自己寧願辭去一切職務,就此解甲歸田。
朝廷正值用人之際,永曆帝怎舍得定國離去,移駕之事自然也就此擱置,不了了之。
然而經過這場風波,定國與文秀兄弟間卻陡然生出了猜忌,定國認為文秀先前乃是故意放走孫可望,於是下令將前線部隊全部調迴滇都整頓。軍令難違,文秀縱有萬般不甘,但也隻得遵令率部退迴了雲南。
十一月十五日,孫可望在進入清軍控製區後,便立即給清五省經略洪承疇送去了書信。
他帶著滿腔怒火,在信中言道:“自行開誠,願附大清朝,獻滇、黔、蜀之土地,歲納貢賦,祈職轉奏大清皇帝陛下,請兵報仇,以複滇雲,擒渠獲醜,蕩平叛逆,歸版章於一統,願偕諸將進討,以效奉國初心。”
孫可望一手挑起的內訌對清廷來說無疑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雖說孫可望心胸狹窄,一心想著廢帝自立,但他“一堵牆”的名號也不是徒有虛名,這些年在孫可望的精心布置下,清軍雖然數次擊退明軍的大舉反攻,但自身也始終未能取得實質性進展,雙方長期處於對峙狀態。
洪承疇清醒的認識到,自己目前暫時還沒有力量打破軍事上的僵局,為此隻得依照當前形勢製訂了“安襄樊而奠中州,固全楚以鞏江南”的戰略防禦方針,一麵開墾屯田,恢複生產,以守為戰,一麵招降納叛,分化瓦解明朝內部,打算等條件成熟之後再會師並進,轉守為攻。
這一策略與他當年在鬆錦大戰時所用的步步為營、且戰且守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然而他忙碌數年,卻始終沒有半點收獲。清廷內部見洪承疇在前線久久沒有動靜,卻是等得不耐煩了。
其中戶部侍郎王弘祚率先上疏指責洪承疇養寇自重,征兵轉餉,騷動數省,大為民生困弊,使朝廷軍費日益增加,強烈要求罷黜洪承疇。
四川巡撫李國英也以八百裏加急上表彈劾洪承疇太過保守,此舉必致師老財匱,坐而自困,要求由以平西王吳三桂接替洪承疇之職。
洪承疇一時焦頭爛額,不得不終日忙於上疏為自己辯解,更加無暇顧及軍務了。
為此,在得到永曆帝的允準後,定國當即命靳統武率四千精騎為先鋒,自率大軍三萬在後,誓師西征。
由於顧慮到盤據滇西的三處兵馬若是合為一股,勢必大大增加平叛的難度,造成不必要的傷亡,因此定國撥給靳統武的四千將士皆是精銳中的精銳,命其務必迅速向楚雄進軍,防止關有才不戰而逃。
靳統武不敢怠慢,一路快馬加鞭,當日便率軍抵達了楚雄。不久前,關有才得到孫可望交水兵敗的戰報,心中惶恐不安,正打算棄城遁走,可還沒等出發,卻又得到了劉文秀率大軍前往湖南追趕孫可望殘部的消息,關有才認為定國斷然不會兩線用兵,頓時放下心來。
因此當靳統武率兵出現在楚雄城下時,城內竟毫無防備,加之城池年久失修,靳統武遂輕而易舉就攻入了城中,並將關有才生擒活捉,押往滇都治罪。
數日後,定國率主力大軍進駐楚雄,靳統武在向定國匯報完戰況後,正欲繼續向大理進軍。然而定國卻是擺了擺手,對其言道:“張明誌此人雖是孫逆部屬,但聽聞其素來忠於朝廷,若是知道孫逆降清,必然與其劃清界限!老靳,此番你去往大理,不必急於攻城,且先分兵占據通往永昌的各條要道,待張明誌無路可退之時,再由本帥親自出麵勸降,定能夠事半功倍。”
靳統武答應一聲,抱拳領命而去,隨即兵分數路,迂迴占領了彌渡、南澗等處咽喉要道,徹底斷絕了張明誌的退路。
而此時,張明誌在得知楚雄失守的消息後,心中驚懼不已,又聽聞定國對孫可望恨之入骨,自己身為秦王麾下的心腹愛將,若是城破,必不為定國所寬恕,當即決定向永昌撤退。哪知還沒來得及出城,彌渡、南澗失守的軍情急報便接踵而至。張明誌大駭,不得不放棄了退守永昌的計劃,打算死守大理,同時命傳令兵悄悄潛出城去,向王自奇求援。
沒想到靳統武對此早有預料,張明誌的傳令兵才剛走到南澗,就被伏兵當場擒獲。
次日天明,定國率大軍趕到,旋即將城池圍了個嚴嚴實實,張明誌知道以城中的這點兵力,根本抵擋不住定國的攻勢,因此在與家人交代了後事之後,便親自登上城樓組織抵抗,準備與大理共存亡。
定國駐馬立於城下,命義子李遠上前叫城道:“城上的人聽著!張明誌將軍何在?晉王殿下欲與張將軍說話!”
聽到喊話聲,城牆上的守軍紛紛聚攏過來,躲在女牆之後,貓著腰往下一看,果然是大名鼎鼎的晉王李定國到了。一時間眾將士不禁議論紛紛,皆言大家都是大西軍舊部,如今卻為了秦王一己之私,雙方反倒成了敵人,實在是造化弄人。
“弟兄們,咱們與西藩將士皆是兄弟,豈能刀兵相加?不如開城降了吧!”不知是誰突然在城上帶頭大喊了一聲,頃刻間城內軍心大亂,附和迎降之聲此起彼伏。
張明誌在一片哄亂聲中快步走到城牆垛口,硬著頭皮答應一聲道:“張明誌在此,晉王殿下久違了!”
定國手執馬鞭,拍馬往前走了幾步,微微一笑拱手言道:“張將軍,自田州一別,別來無恙?”
張明誌在城頭上連忙迴了一禮:“多謝晉王掛懷,末將好得很!隻是不知晉王此番大兵壓境,是打算如何處置咱們這些秦藩將士?”
定國搖了搖頭,朗聲勸說道:“張將軍怕是有所誤會!想當初咱們共同跟隨老萬歲起兵,至今已有二十個年頭,一直以來皆是同生共死,本帥又豈能將刀劍置於自家兄弟之身?今日本帥奉旨征討,實乃迫不得已,將軍素有忠義之名,卻何故為孫逆一己之私,而置城中數千將士於不顧?你我可都是大明臣子,如今山河破碎,正是報國之時,將軍不如歸順朝廷,本帥保證,過去一切既往不咎,不知將軍意下如何?”
張明誌沉默了許久,方才說道:“末將豈敢與晉王為敵,其實末將一直都有歸順之意,隻是擔心晉王不肯寬恕吾等這些秦藩舊將,方才舉棋不定!今日晉王既然推心置腹待我,末將又怎敢抗拒朝廷大軍?”
說罷,張明誌遂吩咐眾將士打開城門,放定國大軍入城,大理得以不戰而下。
定國遂命張明誌繼續鎮守大理,並讓其全權負責招降那些畏罪躲藏於滇西的秦藩潰兵,以贖前罪,而後又令靳統武率部繼續向永昌進發。
王自奇龜縮於永昌城內,每日醉生夢死,隨著楚雄、大理失守,他知道定國大軍的下一個目標一定就是自己。在驚懼之下,他也隻能是匆匆整頓兵馬,做好了死守的準備。
永昌城池堅固,早在洪武年間,便是拱衛昆明的重要軍事要塞,王自奇深信隻要自己能夠據險堅守上數月,定國必然因糧草告罄而撤軍。
靳統武兵臨永昌城下,派人輪番前去叫陣,可王自奇高掛免戰牌,愣是堅守不出。靳統武兵力本就不多,麵對堅城,一時也毫無辦法,隻能暫時先將城池圍困起來,等待定國大軍增援。
待大軍抵達,聽完靳統武的匯報,定國當即提筆寫下一封勸降書信,命幕僚謄抄了數百份,用無頭箭矢射入城中。
由於定國素來體恤士卒,深得眾將士愛戴,如今看到定國的書信,永昌城內守軍頓時鬥誌全無,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私下議論著投降之事,更有甚者打算捉拿王自奇獻給定國,以為見麵禮。
王自奇得知後,嚇得是六神無主,不想成為白門樓上的呂布,急忙連夜帶上十幾名親兵,從西門突圍而去。見王自奇棄軍而逃,城中軍民立刻打開城門,齊聲高唿道:“恭迎晉王!”
定國率大軍進駐永昌,聽聞王自奇逃跑,連忙吩咐義子李遠速引五百精騎前去追趕。
王自奇一路奪命狂奔,待逃到騰越時,身邊親兵早已皆做鳥獸散,隻剩下他孤身一人,王自奇自知無路可退,遂動了逃亡緬甸的念頭。不料才剛抵達磨盤山後的橄欖坡,就被追兵蜂擁趕上,圍了個水泄不通。王自奇環顧一眼四周,自知已無逃出生天的可能,心灰意冷下當即抽出佩刀,反手往脖頸處一抹,登時氣絕身亡。
滇西平定,定國下令安撫百姓,旋即班師迴朝。永曆帝大喜,傳旨犒軍三日。隨著孫可望的殘餘勢力被徹底肅清,定國的威望已是如日中天,朝中諸臣皆感歎晉王乃是武侯再世,伊尹重生。
而定國念及孫可望已再無迴頭的可能,於是奏請永曆帝將行宮遷入了原先的秦王府。
與此同時,定國再次修書送往海上,與鄭成功相約待至明年夏天會師南京,恢複江南。另馳檄夔東十三家,約義兄李來亨率部與自己會師荊州,共抗清軍。沒過多久,李來亨就派來使者,與定國相敘舊情,答應一旦時機成熟,立刻出兵配合定國的行動。在定國的建議下,永曆帝遂加封夔東十三家首領皆為公爵。
迴過頭再說文秀,他在得知孫可望已逃入清軍地盤後,無奈傳令停止了追趕,率全軍返迴貴陽,對原秦藩舊將、屬官進行了全麵整頓,並派人前往各州縣安撫軍民,漸漸重新穩定住了貴州的局勢。
此時,明軍仍控製著四川大部及湖南武岡一線,為了防止孫可望引清軍來攻,文秀隨即上疏奏請永曆帝移蹕貴陽,如此一來不但可以向天下軍民表明朝廷收複失地的決心,還能夠方便就近指揮,鼓舞士氣。
永曆帝深以為然,當即表示了同意,傳諭禮部挑選吉日起駕。
此時定國尚在滇西討伐王自奇,在聽聞永曆帝同意文秀移蹕貴陽的建議後,頓時疑怒不已,以為文秀是想當第二個孫可望,挾天子以令諸侯。
為此定國連忙上奏永曆帝,聲稱貴陽乃是前線,一旦戰事不利,清軍必將長驅直入,屆時朝廷又將被迫西狩。如此一來不但憑添風險,諸將士為護駕也不得不分散精力,從而影響整個戰局。而滇都處於後方,距離前線也不遠,具有很強的機動性,隻要戰事順利,朝廷便可以高枕無憂。如若永曆帝執意要移駕貴陽,自己寧願辭去一切職務,就此解甲歸田。
朝廷正值用人之際,永曆帝怎舍得定國離去,移駕之事自然也就此擱置,不了了之。
然而經過這場風波,定國與文秀兄弟間卻陡然生出了猜忌,定國認為文秀先前乃是故意放走孫可望,於是下令將前線部隊全部調迴滇都整頓。軍令難違,文秀縱有萬般不甘,但也隻得遵令率部退迴了雲南。
十一月十五日,孫可望在進入清軍控製區後,便立即給清五省經略洪承疇送去了書信。
他帶著滿腔怒火,在信中言道:“自行開誠,願附大清朝,獻滇、黔、蜀之土地,歲納貢賦,祈職轉奏大清皇帝陛下,請兵報仇,以複滇雲,擒渠獲醜,蕩平叛逆,歸版章於一統,願偕諸將進討,以效奉國初心。”
孫可望一手挑起的內訌對清廷來說無疑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雖說孫可望心胸狹窄,一心想著廢帝自立,但他“一堵牆”的名號也不是徒有虛名,這些年在孫可望的精心布置下,清軍雖然數次擊退明軍的大舉反攻,但自身也始終未能取得實質性進展,雙方長期處於對峙狀態。
洪承疇清醒的認識到,自己目前暫時還沒有力量打破軍事上的僵局,為此隻得依照當前形勢製訂了“安襄樊而奠中州,固全楚以鞏江南”的戰略防禦方針,一麵開墾屯田,恢複生產,以守為戰,一麵招降納叛,分化瓦解明朝內部,打算等條件成熟之後再會師並進,轉守為攻。
這一策略與他當年在鬆錦大戰時所用的步步為營、且戰且守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然而他忙碌數年,卻始終沒有半點收獲。清廷內部見洪承疇在前線久久沒有動靜,卻是等得不耐煩了。
其中戶部侍郎王弘祚率先上疏指責洪承疇養寇自重,征兵轉餉,騷動數省,大為民生困弊,使朝廷軍費日益增加,強烈要求罷黜洪承疇。
四川巡撫李國英也以八百裏加急上表彈劾洪承疇太過保守,此舉必致師老財匱,坐而自困,要求由以平西王吳三桂接替洪承疇之職。
洪承疇一時焦頭爛額,不得不終日忙於上疏為自己辯解,更加無暇顧及軍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