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綿問:“朝中可安排救災事宜了?”


    那廝思慮周全,早已對旱災、水災、地動等突發情況都做了布置。


    自當年那場地動後,這些年風調雨順,每年都能收上來大筆稅銀。


    那廝的吃穿用度雖精致講究,卻並不喜過於奢華鋪張。


    記得有次他生辰,一位地方官員用純金和寶石鑲嵌了一座金山獻上,被那廝斥責勞民傷財、奢靡腐敗,最後還貶了官。


    所以多年來,國庫還算豐盈。


    常順道:“迴娘娘,閣老們和戶部、工部兩位尚書已議定派戶部右侍郎鄭大人前往救災,同時安排工部挑選精良工匠奔赴江南,並征調各地工匠前往江南修建防洪工事。”


    自沈維楨升任左侍郎,朝中又任命了一位鄭姓右侍郎。


    阮綿點了點頭,這樣的安排很是合理周全,如今朝中官員大部分都是那廝親自核查後任命的,是真正心懷天下之人。


    她吩咐常順多加關注南方水災情況,並及時跟她匯報。


    救災事宜刻不容緩,第二日鄭侍郎便率領一眾官員及護衛軍,將一車車糧食、藥材等物資送往江南,一路同行的還有工部官員和幾名禦醫。


    陳氏如今又有了身孕,無法長途奔波,於是也派了幾名得力的女弟子隨行。


    半月後,南方諸省又傳來急奏,暴雨連下了近一個月還未停,洪水泛濫,導致蕰河決堤,洪澇災害更加嚴重。


    常順來稟:“娘娘,邱閣老、林閣老、崔尚書、沈侍郎等幾位大人求見。”


    聞言,阮綿令綠芽為她更換衣裳,梳理妝容。


    不多時,阮綿來到禦書房,眾人跪地行禮。


    “諸位大人請起。”


    阮綿從容的走至雕龍髹金大椅前坐下:


    “諸位大人要見本宮,可是為了南方水患一事?”


    除了沈維楨,下方一眾大臣神色遲疑,麵麵相覷。


    按理,朝政大事不該讓後宮婦人幹涉,但陛下臨行前有令,遇到難以決策之事,要與皇後商議,聽憑皇後決斷。


    想到如今朝中形勢,邱閣老硬著頭皮抬手稟道:


    “迴娘娘,南方多地水患嚴重,先前朝中已撥了一批物資運往災區。但半月過去,暴雨仍未停息,各處洪水肆虐,甚至導致蕰河決堤,水患愈演愈烈,淹毀無數。


    這是各地上奏的最新災情匯總,受災人數遠超預估,之前的物資已消耗殆盡,需朝中繼續支援。請娘娘過目。”


    說著,他從袖中掏出一本折子。


    常順接過,送到阮綿麵前。


    阮綿打開,一目十行看完,據奏折所報,此次洪水席卷了十五個州郡,目前已逾千萬人受災,近五萬人死亡,不計其數的良田、村莊、城鎮被淹沒衝毀......


    一串串數字,令人觸目驚心。


    阮綿的腦中浮現出了一幕幕哀鴻遍野,哭聲震天的淒慘景象。


    蕰河乃大郯第一大河,幹流自西而東橫貫大郯南部,數百條支流輻輳南北,流經二十個州郡,所以一旦決堤,危害極大。


    阮綿眉頭緊鎖,問道:


    “可是有何為難之處?”


    她思索了一路,不明白朝臣們麵見她的緣由,先前他們將救災事宜安排得極好,此次為何要見自己?


    戶部崔老尚書一臉愁容:


    “迴娘娘,此次水災千載難遇,所需物資耗費巨大,如今國庫......若再大量調出物資,勢必會影響北境戰事所需......


    該如何取舍,還請娘娘定奪!”


    大郯風雨飄搖多年,也就這些年才步入正軌,雖國庫逐漸豐盈,但也無法同時承受北方邊境戰事和一場巨大的水患災害。


    阮綿心中一緊,數十年前,便是因災禍頻發,國中空虛,大郯被迫撤軍,導致蔚朔十三關落入敵手,這一次難道要重蹈覆轍嗎?


    這些年,那廝為收迴蔚朔十三關,付出了多少努力,她最是清楚不過,若這次被迫半途而廢,他該有多不甘!


    可,南方千萬餘受災百姓......不能置之不顧。


    阮綿的目光掃過眾人:


    “諸位可有兩全之策?”


    眾人搖搖頭,皆一臉束手無策的模樣。


    正在眾人犯難之際,一個清朗的聲音道:


    “聽聞皇後娘娘曾邀諸多內眷夫人一起開設醫館,臣以為或可效仿。”


    眾人看去,說話之人皎如玉樹,身姿卓然,正是戶部左侍郎兼太子太傅沈維楨。


    阮綿這才留意到他也在此,目光交匯,立刻就明白了他的意思。


    她低頭沉思片刻道:“沈大人此法可行,朝廷可發動各世家大族和民間富商巨賈捐銀捐物,用以救災。”


    想了想,她又加了一句:


    “當然,朝廷應許以優厚的迴報,比如名聲、嘉獎,若捐夠一定數目,來年可免部分稅銀等。”


    史上也有官府向民間借糧借銀之事,隻是,大多效果不佳,甚至出過亂子,世人多重利義,沒有任何迴報的付出終是強人所難。


    “這......”


    眾人眼中一亮,皆稱讚:“娘娘此法甚妙!”


    阮綿淡淡一笑:“諸位大人過獎,此事具體操作之法還要由各位大人商議,本宮先帶個頭,捐銀一萬兩,稍後遣人送至戶部。”


    此言一出,眾大臣紛紛稱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綿綿歡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臘肉豌豆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臘肉豌豆並收藏綿綿歡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