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兩府戰況
異界:從小兵開始崛起 作者:逍遙春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府軍大規模出城剿匪,不但能夠清掃後方隱患,又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部隊戰力,減輕他升級士卒的消耗,可謂是一舉兩得。
當然了,如今的府軍不過是剛剛成軍,戰鬥力有限,雖然裝備精良,可若是不小心,很有可能在那些熟悉地形的山賊、土匪手中吃大虧。
雖然葉白不在乎部隊的傷亡,尤其是府軍這等新兵部隊的傷亡,但依舊還是從武安軍抽調了一批部隊,協同府軍清剿各地山賊、土匪。
有武安軍的“精銳”部隊以及能力出眾的武將督戰,剿匪之戰想來不會出現什麽問題。
府軍大規模剿匪,屬於是安穩後方,而在前線,葉白也沒有放鬆,除了下令周亞夫、秦瓊兩人加強戒備、積極備戰之外,也讓毛驤的錦衣衛派出更多的人員,潛入金林府以及周邊幾府,搜集蜀軍主力以及左武衛的情報,做到有備無患。
錦衣衛出世的時間已經不短了,開始的時候,葉白雖然無法給他們提供太多的幫助,可在經費方麵卻是相當大方,在金錢開路的情況下,搭建起了許許多多的情報搜集和傳遞網絡。
當毛驤出世之後,更是對錦衣衛的情報網絡進行了整合以及人員調整,使得錦衣衛的情報網絡飛速發展,情報搜集和傳遞的效率大幅度提升。
尤其是在顧雍高升,借助顧雍的關係,使用官員卡掌控了一些低級官吏之後,錦衣衛在各地都得到了不小的支持和幫助。
如今,錦衣衛雖然依舊比不上璿璣衛這等有著數百年底蘊的老牌情報機構,可在武安郡地界,已經可以算得上是最強大的情報機構之一了,每日都有大量的情報被傳遞到毛驤手中。
經過毛驤整合分析之後,再匯報給戲誌才以及葉白,讓兩人對武安郡目前的局勢有了一個較為清晰的了解。
金林府不用多說,左武衛前營奉命支援,結果因為右營的叛亂,遲遲得不到援軍的支援,麵對蜀軍20萬主力的攻擊,根本就堅持不住,連連損兵折將、丟城失地。
若非是有著駐紮在金林府的府軍支援,依托各縣城牆作為依托,拚死抵抗,估計早就被蜀軍主力給殲滅了。
可這麽長時間的苦戰下來,左武衛前營依舊損失慘重,滿編2萬多人,如今剩下的已經不足5000人,就這還是得到了府軍的補充,以及左武衛後續支援而來的萬餘兵馬。
加上1萬府軍,總共不到2萬兵馬,退守到了府城之中,借助府城的城牆做最後的抵抗。
金林府7縣之地已經近乎全部淪陷,唯有府城還掌握在前營的手中,可兵力不足、士氣低落,若是沒有支援或者其他變故,用不了多長時間就要徹底陷落了。
金林府的戰事激烈,永寧府也不遑多讓,如果說金林府的戰事,因為是蜀軍入侵的緣故,百姓以及府軍同仇敵愾之下,還在盡可能地給前營提供幫助和支持。
那麽在永寧府的戰事就是左武衛與府軍之間的內戰,老百姓也好,各地的世家、商賈、富戶大多選擇了袖手旁觀,在他們看來,這場內亂必然涉及到了更深層次的東西,例如權利爭鬥什麽的。
這些家族、商賈能夠在武安郡傳承多年,自然有其生存之道,絕不輕易站隊,就是其中一條,不到塵埃落定的時候,他們可不會那麽容易下注。
雖然這樣的選擇,會使得他們錯失一些寶貴的機會,可至少不會讓家族陷入到絕境之中,畢竟不管是在哪個世界,站隊失敗的下場可是相當之慘的,家族覆滅都是相當平常的事情。
沒有各地家族、百姓的幫助,左武衛和府軍的內亂打得可就是相當慘烈了,或許是因為背叛的緣故,雙方之間下手更狠,戰場上的傷兵統統被補刀,俘虜也幾乎是選擇屠殺,使得雙方的血海深仇漸漸地解不開了。
如今已經不光是上層人物爭奪權利了,更是中低層士卒們一心想要為戰友同袍報仇,戰鬥意誌空前高漲。
打到如今,雙方的死傷都很慘重,右營以及府軍的叛軍,本有6萬多人,如今還剩下2萬人左右,損失大半,實力大損,若非金林府的蜀軍及時派出了一支5萬人的援軍,他們差點就要全軍覆沒了。
蜀軍主力在攻掠金林府的關鍵時期,還要派出5萬兵馬支援左武衛叛軍,自然不是為了做慈善,而是局勢的發展逼得他們不得不幫助左武衛叛軍。
至於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在蜀軍主力入侵數月之久以後,武安郡或者說左武衛終於得到了一支援軍的支援。
本來駐紮在石門郡,肩負防備草原遊牧民族入侵的右武衛十萬大軍,終於進入了武安郡,在留下一營兵馬加強郡城防備之後,8萬人馬分兵兩路,分別支援左武衛大將軍以及賀應所部。
有了右武衛8萬大軍的支援,已經損兵折將,僅僅剩下不到3萬人的左武衛瞬間雄起,一連發動了數次反攻,打得左武衛的叛軍潰不成軍,原本大好的形勢被瞬間逆轉。
右武衛援軍抵達,肯定不是僅僅消滅叛軍的,抵禦蜀軍主力入侵,收複金林府、西城府也同樣是他們的任務。
金林府尚且沒有完全攻下,圍攻府城,牽製了蜀軍主力大量兵力,若是在這個時候被右武衛背後偷襲,蜀軍可就要吃大虧了。
正所謂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不管在之前的時候,左武衛的叛軍與蜀軍之間是否有什麽勾連,但是麵對左武衛和右武衛的兵鋒,兩方必須得要聯合起來,共同抵禦右武衛的進攻。
因此5萬蜀軍奉命東進,協同左武衛叛軍的殘兵,依托最後掌控的幾座縣城構築防禦,死死地擋住了左武衛和右武衛的進攻。
隻是進攻蜀軍和叛軍的已經變成了右武衛的主力,損失慘重的左武衛在獲得了寶貴的喘息之機之後,暫時停留了下來,從錦淩郡、石門郡抽調府軍前來,恢複編製和損失的兵馬。
因為大戰依舊在持續的緣故,本應該落到左武衛大將軍頭上的懲罰,並沒有被下達下來,依舊讓其重整左武衛。
賀應雖然有著丟失西城府的罪責在身,可畢竟有著右營叛亂的緣故,不能全部怪罪在他的身上。
而且賀應逃迴永寧府之後,在之後的作戰中,立功不小,不說完全彌補之前的罪責,但是卻讓上麵的人看到了他的能力,不會再被隨意拋棄了。
到底有了汙點,在左武衛重整的過程中,並沒有能夠晉升軍職,依舊是一名裨將,執掌左營。
反倒是孫立,在這一次作戰中倒是因禍得福,因為能力出眾,賀應放權,連連立下了多次功勞,成功晉升牙將,統率重整後的右營。
還有龐萬春,在金林府與蜀軍主力交戰,靠著一手精妙的箭術,殺敵無數,更有多名蜀軍校尉、牙將,因戰功晉升為牙將,執掌前營右部。
僅僅是這三員將領,就掌控了左武衛三分之一的兵馬,若是葉白後續再繼續支持一番,掌控左武衛更多兵權也不是不可能的。
甚至於左武衛大將軍出點什麽事情,以賀應目前的軍職以及地位,順勢晉升為左武衛大將軍,也並非不可能的事情。
當然了,這種事情也就想想而已,賀應出身寒門,在左武衛從軍多年,不是沒有根基,卻都來自於中下層而已,缺乏上層的後台、靠山。
左武衛大將軍一職關係重大,朝堂上的文臣也好,武將也罷,不可能將如此重要的職務交給賀應這樣一個寒門子弟,估計朝中的將門家族要把狗腦子打出來。
寒門子弟要想晉升高位,要麽是得到皇帝的看重,成為皇帝的忠實下屬,要麽就是投靠某個世家、將門,如此才有可能,至少賀應是沒有這個機會了。
有了右武衛的支援,永寧府的戰勢發生了極大的變化,至少沒有那麽糜爛了,根據錦衣衛獲得的情報,士氣如虹的右武衛如今正在猛攻左武衛叛軍和蜀軍的防線,想要一舉擊破,反攻金林府。
右武衛乃是一支不遜色於左武衛的主力衛軍,又是同樣駐紮在西北邊境之地的邊軍,戰力自然不俗,還是一支生力軍,連戰連捷也是完全合理的。
可南下的蜀軍也不是吃素的,他們同樣是蜀國的主力衛軍,戰力不差,還占據著兵力的優勢,若非是大戰半年之久,人困馬乏,右武衛還真的未必能夠占到什麽便宜。
目前,兩軍已經僵持在了永寧府一線,誰也奈何不了誰,不過原本圍攻金林府府城的10多萬蜀軍主力,在先後兩次抽調援軍東進,抵擋右武衛的攻勢之後,兵力已經下降到僅剩7萬餘人。
7萬兵馬,雖然依舊在府城駐軍的3倍之多,但壓力已經大大減小了,更是有璿璣衛乃至左武衛派出的傳令兵將永寧府的戰事傳達給了城內守軍,使得城內守軍士氣大漲,對於守住府城的信心大增,蜀軍多日猛攻,卻也沒有能夠攻破府城。
秦、蜀兩國大軍在金林府、永寧府幾乎都陷入到了僵持狀態,誰也沒有辦法快速破局,就看誰缺乏韌勁,最先支持不住。
當然了,如今的府軍不過是剛剛成軍,戰鬥力有限,雖然裝備精良,可若是不小心,很有可能在那些熟悉地形的山賊、土匪手中吃大虧。
雖然葉白不在乎部隊的傷亡,尤其是府軍這等新兵部隊的傷亡,但依舊還是從武安軍抽調了一批部隊,協同府軍清剿各地山賊、土匪。
有武安軍的“精銳”部隊以及能力出眾的武將督戰,剿匪之戰想來不會出現什麽問題。
府軍大規模剿匪,屬於是安穩後方,而在前線,葉白也沒有放鬆,除了下令周亞夫、秦瓊兩人加強戒備、積極備戰之外,也讓毛驤的錦衣衛派出更多的人員,潛入金林府以及周邊幾府,搜集蜀軍主力以及左武衛的情報,做到有備無患。
錦衣衛出世的時間已經不短了,開始的時候,葉白雖然無法給他們提供太多的幫助,可在經費方麵卻是相當大方,在金錢開路的情況下,搭建起了許許多多的情報搜集和傳遞網絡。
當毛驤出世之後,更是對錦衣衛的情報網絡進行了整合以及人員調整,使得錦衣衛的情報網絡飛速發展,情報搜集和傳遞的效率大幅度提升。
尤其是在顧雍高升,借助顧雍的關係,使用官員卡掌控了一些低級官吏之後,錦衣衛在各地都得到了不小的支持和幫助。
如今,錦衣衛雖然依舊比不上璿璣衛這等有著數百年底蘊的老牌情報機構,可在武安郡地界,已經可以算得上是最強大的情報機構之一了,每日都有大量的情報被傳遞到毛驤手中。
經過毛驤整合分析之後,再匯報給戲誌才以及葉白,讓兩人對武安郡目前的局勢有了一個較為清晰的了解。
金林府不用多說,左武衛前營奉命支援,結果因為右營的叛亂,遲遲得不到援軍的支援,麵對蜀軍20萬主力的攻擊,根本就堅持不住,連連損兵折將、丟城失地。
若非是有著駐紮在金林府的府軍支援,依托各縣城牆作為依托,拚死抵抗,估計早就被蜀軍主力給殲滅了。
可這麽長時間的苦戰下來,左武衛前營依舊損失慘重,滿編2萬多人,如今剩下的已經不足5000人,就這還是得到了府軍的補充,以及左武衛後續支援而來的萬餘兵馬。
加上1萬府軍,總共不到2萬兵馬,退守到了府城之中,借助府城的城牆做最後的抵抗。
金林府7縣之地已經近乎全部淪陷,唯有府城還掌握在前營的手中,可兵力不足、士氣低落,若是沒有支援或者其他變故,用不了多長時間就要徹底陷落了。
金林府的戰事激烈,永寧府也不遑多讓,如果說金林府的戰事,因為是蜀軍入侵的緣故,百姓以及府軍同仇敵愾之下,還在盡可能地給前營提供幫助和支持。
那麽在永寧府的戰事就是左武衛與府軍之間的內戰,老百姓也好,各地的世家、商賈、富戶大多選擇了袖手旁觀,在他們看來,這場內亂必然涉及到了更深層次的東西,例如權利爭鬥什麽的。
這些家族、商賈能夠在武安郡傳承多年,自然有其生存之道,絕不輕易站隊,就是其中一條,不到塵埃落定的時候,他們可不會那麽容易下注。
雖然這樣的選擇,會使得他們錯失一些寶貴的機會,可至少不會讓家族陷入到絕境之中,畢竟不管是在哪個世界,站隊失敗的下場可是相當之慘的,家族覆滅都是相當平常的事情。
沒有各地家族、百姓的幫助,左武衛和府軍的內亂打得可就是相當慘烈了,或許是因為背叛的緣故,雙方之間下手更狠,戰場上的傷兵統統被補刀,俘虜也幾乎是選擇屠殺,使得雙方的血海深仇漸漸地解不開了。
如今已經不光是上層人物爭奪權利了,更是中低層士卒們一心想要為戰友同袍報仇,戰鬥意誌空前高漲。
打到如今,雙方的死傷都很慘重,右營以及府軍的叛軍,本有6萬多人,如今還剩下2萬人左右,損失大半,實力大損,若非金林府的蜀軍及時派出了一支5萬人的援軍,他們差點就要全軍覆沒了。
蜀軍主力在攻掠金林府的關鍵時期,還要派出5萬兵馬支援左武衛叛軍,自然不是為了做慈善,而是局勢的發展逼得他們不得不幫助左武衛叛軍。
至於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在蜀軍主力入侵數月之久以後,武安郡或者說左武衛終於得到了一支援軍的支援。
本來駐紮在石門郡,肩負防備草原遊牧民族入侵的右武衛十萬大軍,終於進入了武安郡,在留下一營兵馬加強郡城防備之後,8萬人馬分兵兩路,分別支援左武衛大將軍以及賀應所部。
有了右武衛8萬大軍的支援,已經損兵折將,僅僅剩下不到3萬人的左武衛瞬間雄起,一連發動了數次反攻,打得左武衛的叛軍潰不成軍,原本大好的形勢被瞬間逆轉。
右武衛援軍抵達,肯定不是僅僅消滅叛軍的,抵禦蜀軍主力入侵,收複金林府、西城府也同樣是他們的任務。
金林府尚且沒有完全攻下,圍攻府城,牽製了蜀軍主力大量兵力,若是在這個時候被右武衛背後偷襲,蜀軍可就要吃大虧了。
正所謂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不管在之前的時候,左武衛的叛軍與蜀軍之間是否有什麽勾連,但是麵對左武衛和右武衛的兵鋒,兩方必須得要聯合起來,共同抵禦右武衛的進攻。
因此5萬蜀軍奉命東進,協同左武衛叛軍的殘兵,依托最後掌控的幾座縣城構築防禦,死死地擋住了左武衛和右武衛的進攻。
隻是進攻蜀軍和叛軍的已經變成了右武衛的主力,損失慘重的左武衛在獲得了寶貴的喘息之機之後,暫時停留了下來,從錦淩郡、石門郡抽調府軍前來,恢複編製和損失的兵馬。
因為大戰依舊在持續的緣故,本應該落到左武衛大將軍頭上的懲罰,並沒有被下達下來,依舊讓其重整左武衛。
賀應雖然有著丟失西城府的罪責在身,可畢竟有著右營叛亂的緣故,不能全部怪罪在他的身上。
而且賀應逃迴永寧府之後,在之後的作戰中,立功不小,不說完全彌補之前的罪責,但是卻讓上麵的人看到了他的能力,不會再被隨意拋棄了。
到底有了汙點,在左武衛重整的過程中,並沒有能夠晉升軍職,依舊是一名裨將,執掌左營。
反倒是孫立,在這一次作戰中倒是因禍得福,因為能力出眾,賀應放權,連連立下了多次功勞,成功晉升牙將,統率重整後的右營。
還有龐萬春,在金林府與蜀軍主力交戰,靠著一手精妙的箭術,殺敵無數,更有多名蜀軍校尉、牙將,因戰功晉升為牙將,執掌前營右部。
僅僅是這三員將領,就掌控了左武衛三分之一的兵馬,若是葉白後續再繼續支持一番,掌控左武衛更多兵權也不是不可能的。
甚至於左武衛大將軍出點什麽事情,以賀應目前的軍職以及地位,順勢晉升為左武衛大將軍,也並非不可能的事情。
當然了,這種事情也就想想而已,賀應出身寒門,在左武衛從軍多年,不是沒有根基,卻都來自於中下層而已,缺乏上層的後台、靠山。
左武衛大將軍一職關係重大,朝堂上的文臣也好,武將也罷,不可能將如此重要的職務交給賀應這樣一個寒門子弟,估計朝中的將門家族要把狗腦子打出來。
寒門子弟要想晉升高位,要麽是得到皇帝的看重,成為皇帝的忠實下屬,要麽就是投靠某個世家、將門,如此才有可能,至少賀應是沒有這個機會了。
有了右武衛的支援,永寧府的戰勢發生了極大的變化,至少沒有那麽糜爛了,根據錦衣衛獲得的情報,士氣如虹的右武衛如今正在猛攻左武衛叛軍和蜀軍的防線,想要一舉擊破,反攻金林府。
右武衛乃是一支不遜色於左武衛的主力衛軍,又是同樣駐紮在西北邊境之地的邊軍,戰力自然不俗,還是一支生力軍,連戰連捷也是完全合理的。
可南下的蜀軍也不是吃素的,他們同樣是蜀國的主力衛軍,戰力不差,還占據著兵力的優勢,若非是大戰半年之久,人困馬乏,右武衛還真的未必能夠占到什麽便宜。
目前,兩軍已經僵持在了永寧府一線,誰也奈何不了誰,不過原本圍攻金林府府城的10多萬蜀軍主力,在先後兩次抽調援軍東進,抵擋右武衛的攻勢之後,兵力已經下降到僅剩7萬餘人。
7萬兵馬,雖然依舊在府城駐軍的3倍之多,但壓力已經大大減小了,更是有璿璣衛乃至左武衛派出的傳令兵將永寧府的戰事傳達給了城內守軍,使得城內守軍士氣大漲,對於守住府城的信心大增,蜀軍多日猛攻,卻也沒有能夠攻破府城。
秦、蜀兩國大軍在金林府、永寧府幾乎都陷入到了僵持狀態,誰也沒有辦法快速破局,就看誰缺乏韌勁,最先支持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