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生活麵麵
郭沫若自傳.第四卷,洪波曲 作者:郭沫若..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一、物外桃源
武昌城外的武漢大學區域,應該算得是武漢三鎮的物外桃源吧。
宏敞的校舍在珞珈山上,全部是西式建築的白堊宮殿。山上有蔥蘢的林木,遍地有暢茂的花草,山下更有一個浩渺的東湖。湖水清深,山氣涼爽,而臨湖又還有浴場的設備。離城也不遠,坐汽車隻消二十分鍾左右。太平時分在這裏讀書,尤其教書的人,是有福了。
在校舍之外,有不少的教員宿舍,點散在山上;大都是三層樓的小洋房,有良好的衛生設備,冷熱水管,電氣電話,一應俱全。這些都是由學校自備發電機或總站來供應的。有人說,中國人在生活享受上不如外國人。但如到過武漢大學,你可以改正你的觀念:在這個地方,在生活享受這一點上,那些擘劃者們,至少是把外國人學到了。
武漢成為了抗戰司令台之後,武漢大學疏散到四川我的家鄉樂山縣城(舊時嘉定府城)去了。剩下的校舍成為了軍官訓練團的團部。於是這兒便成為警戒區,或者也可以說是紫禁城了。“最高”兼任著團長,陳誠任副團長,較大的幾座教員宿舍便成了他們的官邸。戒備是很森嚴的,沒有“特別通行證”或各種交通工具的方便的人,根本便無法進出。
我自己很幸運。因為範壽康原是武大教授的關係上,由於他的斡旋,讓我把張有桐教授的宿舍頂下來住了。(應該聲明,並沒有頂費。)我的“特別通行證”,湊巧還保留在手邊,那是“洛字第二一八號”,是四月二十六日填發的。有“軍事委員會軍官訓練團團長”的官章,填發員是熊鴻,這人倒不知道是何許人了。
這宿舍在大學區的深處,背山麵湖,汽車可以直達。一共是三層,底層是地下室,那兒有用人室和廚房。其上的兩層都有客廳,有書房,有寢室,有浴室,有可以眺望湖山的月樓。假如你要遊水,再下一個坡,你便達到那細沙平鋪的湖岸了。假如你要登山,再上一個坡,你便達到了珞珈山的山頂。大約在前一定有什麽詩人在這兒流連過吧,山名“珞珈”不也就可以想見了嗎?
我們——我和立群是四月底由漢口的太和街搬到這裏來的。不久黃琪翔搬來了,做了我們的鄰居。那是一棟比翼建築,站在月台上兩家便可以打話。更不久,周公和鄧大姐也住到靠近山頂的一棟,在我們的直上一層,上去的路正打從我們的書房窗下走過。有這樣的湖山,有這樣的好鄰舍,我生平寄跡過的地方不少,總要以這兒為最接近理想了。
當時的生活盡管是異常忙碌,差不多每天清早一早出去,要到晚上,甚至有時是深夜才能夠迴家,但在夜間月下的散步,星期日無須下山,或者有友來訪的時候,可留下了不少的甜蜜的迴憶。我們在東湖裏遊過水,劃過船,在那岸上的菜館裏吃過鮮魚。濃厚的友情,閑適的休憩,是永遠也值得迴味的。
而且,在這大學區域還有最好的防空設備,有因山鑿成的防空洞,既深且大,也有高射炮陣地環列在四周。但卻不曾遭受過一次轟炸。敵人是應該知道這兒是做著軍官訓練團的,有高級的人員集中著,但它卻從不曾投過一次彈,盡管對於武昌城是炸得那樣頻繁,而每次敵機的航路又都要經過這大學區的上空。
我們在當時是做著這樣的揣測:無疑敵人是愛惜這個地方,想完整地保留下來讓自己來享福。
這揣測,後來是猜中了。敵人占領了武漢之後,把大學區作為了它的司令部。
實在一點也不錯,武漢大學那個區域,的確是武漢三鎮的一個物外桃源。
二、隨風吹散
在好些利用星期到東湖來訪問我們的朋友當中,《大公報》的張季鸞是很稀罕的一位。
我記得是五月中旬的事,他是和王芸生兩人同來,立群還親自做過餃子來款待他們的。
張季鸞和我們的友誼應該說是雙倍的。他和我是日本的先後同學,同屬於大高俱樂部(日本帝大及高等學校的同學所組成),而且同是拿筆杆的人。
他和立群,可又算得別有淵源了。
大家該還記得,就在盧溝橋事變前兩個月,有一位《大公報》的女記者在上海自縊的事吧?
那就是立群的大姐於立忱了。她是北平女師大出身,因為搞政治活動入獄,獲釋後加入了天津《大公報》。但不久得了肺病,便到日本去就醫,她是受著《大公報》津貼的。養了兩年病,雖然漸就痊愈,但還沒有斷根。日本人圖謀侵略中國的野心一天一天地明目張膽起來了,東京留學界的愛國分子自然不能夠坐視。立忱因此也就稍稍有點活動,不料竟受了報方的警告。張季鸞寫信給她,要她迴國,不然報館的津貼是要停止的。立忱被迫便於三月返滬,而於五月自縊了。死時留下了幾句哀切的遺言:“如此家國,如此社會,如此自身,無能為力矣。”好像是在述懷,也好像是在求恕,一個浪花便永遠消逝了。
據立群告訴我,立忱死後,張季鸞在營葬上曾經幫過一些忙,還有意建立墓碑,結果因抗戰爆發,沒有實現。
張季鸞和立忱是有情愫的,曾經寫過很多信給立忱,信都寫得很長,而且纏綿繾綣,竭盡了傾倒之忱。魏晉體的毛筆字頗為典麗,署名卻都是“幼林”。幼即是季,林即是鸞的音變,是毫無疑問的。
那些信在複員後我都看過。從那內容看來,張季鸞很明顯的是有過不合理的要求,而遭了委婉的拒絕。於是他們便保持了很深切的柏拉圖式的愛。——然而這愛,卻不料經不住思想的衝突、經濟的壓迫,終竟潰滅了。
立群對我說,張季鸞曾經向她要過幾次,要她從大姐的遺物中清理出來,交還給他。在上海時,因為抗戰爆發,沒有來得及交出,複員後張季鸞卻成了故人了。
就這樣,張季鸞是以雙重的友誼來訪問我們的,我們委實也竭誠地招待了他,陪著他去遊了半天的湖,在湖裏那座小島子上的湖心亭憑眺了周圍的水光山色。張季鸞似乎也很得意,他還大聲地哼出了他最得意的昆曲。
送他們走了之後,我同立群兩人在山道上散步。立群告訴我:張季鸞又問起了他給姐姐的那些信,要她設法從上海寄來。他還警告她:“你不要和他們混在一道噢,旋進了漩渦是很危險的噢!”才到漢口的時候,他這樣警告過她,今天又這樣警告了她。
“你說,他所說的‘他們’裏麵有沒有包含著我?”
“那還消說得。”
“然而不然,我看我的兩麵派似乎已經快到家了。”
“怎麽的?”
“你在廚下做餃子的時候,我們談到了工作問題。我說:‘工作做不通,為什麽要找我出來幹宣傳,我真不了解。’王芸生批評我‘勇氣和決心不夠,應該放手做’。他的意思我是明白的,他是說我腳踏兩邊船,應該死心地踏上一邊。張季鸞便把他的意思補充明白了。他很持重而平淡地這樣告訴我:‘有機會多找嶽軍(張群)談談吧,嶽軍在蔣麵前是很可說話的。’你看,他這樣對我關切,他所說的‘他們’裏麵,難道還會包含著我嗎?”
“看來,他們今天來還是有意思的,並不是專門來遊山玩水。”
“今天的張子房,有時候也要遊遊山玩玩水的。”
這是我們在那東湖邊的山道上隨風吹散了的一些話。
三、看起了西園寺
大學下邊的遊泳場是相當完備的,不僅有水上的設備,還有岸上的娛樂,有茶點,有中西餐,有書可看,是訓練團的軍官們集中的地方。星期日更有好些黨國要人前來光臨,情況是很熱鬧的。
有一天清早,是在七月間吧,我陪著一些人(這些人的姓名也不記得了)偶然走到了我所忌避的這兒,劈頭便遇見了張群。他一個人靠在一張帆布睡椅上望湖。這是我們到武漢來的第一次見麵,自然免不得要有一番寒暄了。
“很久不見了,好嗎?”我和他握著手這樣說。
“是啦,我們是很久不見。四月裏我有過一封信給你,不是說我們‘彼此多忙,憾無良機把晤’嗎?”
經他這一說,我愕然了。
北伐時,在寧漢快要分裂之前,張群以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的總參議,代理過參謀長的職務,我們在南昌是同住過幾個月的。我當時在漩渦中看得很清楚,大革命的變質,三大政策(聯俄、聯共、扶助工農)的毀棄,這位張先生實在要負很大的責任。
大革命失敗後,我到日本去亡命。經過了十年,一直到盧溝橋事變發生,我又才迴國來了。迴國是七月二十七日,事前是得到南京**的諒解的。八月初取消了我的通緝令,九月尾上我應“召見”去過一次南京。
張群那時親自對我說,**允許我迴國,是在廬山會議時他對蔣提出而得到諒解的。通過陳公洽(當時的福建省主席陳儀),再由鬱達夫(當時在福建省**任事)通知了我。那是五月裏的事。當時沒有公開請我迴來,是顧到我的安全。但到事變發生後,我竟“毅然”地迴來了。
照這樣看來,我是應該向他感恩的了。然而我卻沒有那麽簡單。因為他為什麽要去說情,而他的說情又為什麽能夠邀準,那秘密我是知道的。
還是讓我自己來揭穿吧。在日本亡命,一方麵受著家累,一方麵受著日本憲兵與刑士的雙重監視,無事可做,我便把很多時間費在甲骨文和青銅器的研究上。我在東京先後印行了八九種這類的研究,借以供家養口。日本的元老西園寺公望讀到了我的書,他恭維了我。於是日本的學術界和新聞界便鵲噪了起來。傳到我們貴國更錦上添花,竟說到西園寺和我成了至交,“二二六”事變時,西園寺跑到我的寓所裏避過難。造這些謠言的人,起初是想把我送葬的,意思是說,“郭沫若已經準備做漢奸了”。但誰知道卻發生了意外的效果。
十年沒有過問政治,在專心考古,是西園寺的“至交”,號為“知日派”的張群,難道還不想把這樣的人來利用利用嗎?所以張群的說情,並不是看起了我郭沫若,而是看起了西園寺:蔣之允許取消通緝令也並不是歡迎我郭沫若,而是歡迎西園寺呀!
雖然抗戰了,南京**一直在和日本勾勾搭搭,而張群和張季鸞也就是這勾搭的主要引線人。他們之所以要我迴國,其主要目的也不外是要一位“西園寺的至交”來幫幫這樣的忙而已。
話得說迴來了。四月間三廳正開始工作的時候,張群向我推薦了一個人,拿著他的信來見我。這人的姓名我不記憶了,是張群的親戚,一位日本留學生。編製已經滿了,無法安插。如推薦為設計委員時,資望又不大夠。我倒很坦白地迴了一封信去,希望張群直接去信給陳誠,陳誠一定會買他的賬,可以想出一個通融的辦法出來的。
這件事以後沒有下文。但沒有想出隔了三四個月,我們在東湖第一次會麵,而張群卻把那推薦書的詞句記得那麽清楚。
愕然之**別了。以後這位張“大宰相”便和我很少有私人的交際。雖然有時在會議場上見了麵也點點頭,但談話的機會卻是很少的。
我們彼此都心照不宣。我知道他一定在後悔,他是認錯了人。然而我一點也不後悔,我始終沒有把人認錯。
四、坐朝論道
軍官訓練團是高級將領的短期訓練班,受訓者是將官階級,大抵是由遠遠的各戰區調來的。以三個月為一期,在武漢時代隻辦了兩期便結束了。
做到了將官還要調來受訓,從表麵看來當局對於軍事科學似乎非常重視,而其實是別有用心的。那主要是一種封建的洗禮,用以收拾雜牌或分化雜牌而已。
中國社會是尊師重道的,每家的祖先堂上都供有“天地君親師”的香位牌,近年來“君”雖然變成了“國”,而“師”的地位在某些人的心目中卻是更加隆重了。當局在訓政,“師”不就等於“君”嗎?這都還太空泛。假使高級將領一受了訓,那就本來是分屬君臣的,更兼誼契師生而情同父子了。“最高”一人豈不便在受訓者的祖先堂上占了五分之三的香位,直“與天地參”了嗎?
知道這通算盤,你便可以知道為什麽總有人愛當校長,愛訓練軍官。算一下吧,黃埔軍校的校長,陸大的校長,警官學校的校長,中央政治學校的校長,前任中央大學校的校長……儼然是一位泛校長主義者。而軍官訓練呢?搞過廬山訓練,眉山訓練,現在又是珞珈山訓練了。
就在這珞珈山訓練的時候,我相信恐怕就是師道的尊嚴登峰造極的時候。盡管敵人在毫不容情地淩厲,然而全國民情振奮,都一心一意在擁戴著一人,作之君而作之師。自有曆史以來,任何帝王的金冠,我不相信還有比這“民族領袖”的徽號更加輝耀的吧?
請看這輝耀的最集中的表現吧。每星期一例行的紀念周,這時是聯合舉行,所有武漢三鎮黨政軍高級機關的高級人員,都奉命到訓練團的團本部來參加,小汽車不用說要像龍虱過街一樣布滿武漢大學的校庭,霎時間真顯得是猛將如雲而謀臣如雨。
請看那座兩麵全是玻璃窗,可以容納兩三千人的高大禮堂吧。儀式將要開始之前,左文右武,整整齊齊,濟濟蹌蹌。在那武將班頭,你會經常看到好些威風八麵的將軍,一個個佩劍戎裝,精神颯爽,真是滿頸子的星鬥,滿肚子的軍糧呀!文臣要遜色一些,因為國民**和中央黨部已經搬到重慶去了。但也不要失望,你在這兒也偶爾可以看到一些候補“大宰相”,候補“大漢奸”,而陰陽界的小區區也是僭列在裏麵的。
忽然軍樂齊鳴,全場肅然鶴立。如此三五分鍾,那位“與天地參”者,穩移玉步,跨進禮堂,眼睛在睥睨,嘴唇在緊張,白手套分外的白,三星牌分外的黃。兩肘略彎,兩臂略弓,這一略示的隨便,分外的鷹揚。而後麵則跟著“袖珍本”陳誠,“蓋世太保”戴笠,登壇分站兩側,一如關平、周倉。威儀之盛,嗚唿,應歎觀止矣。
一切到這裏為止,場麵是很**的,但可惜是有聲影片,主角演員一發出聲來,情調可就要打破了。
樂止,行禮如儀,訓話開始。一種咬字不準確的寧波官話從尖銳而亢燥的嗓子裏很勉強地逼出,為了調整腦細胞的聯係,每一句話中,差不多都要插進一些“這個是”。多的時候,甚至可以插到五個。
“今天啦,哎這個是,這個是,要給諸位,講一講這個是,這個是,這個是,‘親親與尊賢’。(賢字的聲音被讀如縣,並特別拉長而打一個漩渦。)”
“哎,這個是,這個是,哎,這個是‘中庸’的治國平天下之道嗬,治國平天下之道嗬。哎,這個是,這個是,這個是,就是要親親與尊賢。”
“什麽叫親親呢?哎,這個是,這個是,這個是,這個是,凡是本黨的同誌就都是親。凡是本黨的同誌,我們都要親信他,哎,這個是,這個是,這個就是親親。”
“什麽又叫尊賢呢?哎,這個是,這個是,這個是……這個是不是本黨的同誌,隻要他有本領,哎,這個是,這個是,我們就叫他做官。……”
這樣的一篇大道理,翻來覆去,差不多要講一個鍾頭,不過“這個是”起碼要占四十分鍾。
但有時候卻不講“中庸”之道,而是即景生情地怒罵起來,罵得來真是臉紅筋脹。假如有戴軍帽不整的,他必然要罵他侮辱軍人人格。(那時候還不興美國式的歪戴帽子的風氣。)又假如有誰從褲包裏搜出了抄本來,他必然要罵他不懂西洋規矩,替中國人丟臉,西洋人的褲包是藏擤鼻涕手巾的,如何可藏抄本?就是因為這樣,所以日本人才來侵略我們,欺負我們了。……
但是好,這樣罵人的時候卻是口角生風,不再有“這個是”的打攪了。
五、禦前會議
日期記不準確了,大概是八九月間的事。日寇在南海的一個島子上登陸。(我記得好像就是西沙群島,登陸後不久又撤退了。)
為了這事,蔣邀請了七八個人在漢口的官邸裏吃夜飯,商量怎樣來宣傳。
被請的人中,我記得清楚的,有張季鸞、陳博生、王芫生、陳立夫和我,此外還有一二位,卻怎麽也想不出來了。侍從室的陳布雷,他是以招待員的身份,斡旋於賓主之間的。
大概顧慮到我的聽覺不敏的緣故吧,陳布雷把我安置在蔣的旁邊。其次便是張季鸞、陳博生等,在一個不甚大的樓上的客廳裏坐滿了三方,陳立夫坐在座尾上。
蔣開始提出了問題:日本人登陸某島,你們怎麽看法?
他側問著我。照次序該我說話了,我也就隻好說出了我的見解。
“這可能是日本海軍向英法,特別是英國的試探。假如英法沒有什麽反應,他可能在華南發動戰事。日本人的陸軍派和海軍派,意見是不甚一致的。陸軍主北上,海軍主南下。陸軍派在張鼓峰試探了一次蘇聯,失敗了,故海軍派又到南方去試探。”
“英法會怎樣呢?”
“我估計英、法會不動。英、法在東方的軍事準備不夠,在歐洲更采取著綏靖政策,他們會作壁上觀的。”
“日本人的第二步呢?”
“日本人是攻弱不攻堅的,隻要英、法不動,日本人便會大動。”
“該怎麽宣傳?”蔣考慮了一下,又這樣問。
我沒有懂到他所問的意思,隻好說:“隻好用實力迴答了,發動華南民眾……”
“不,”他插斷了我的話頭,“我是問該對英、法怎樣宣傳啦?唵?”
這一追問,使我更加茫然了。我是認為英、法是不會動的,又怎樣去向他們宣傳呢?我躊躇著沒有再迴答。
蔣的視線向眾人瞻視了一巡,接著連連說:“該怎樣宣傳啦?唵,該怎樣宣傳?”
奇妙得很,大家都望著沒有迴答。
“我看啦,唵,”停了一會兒,結果是蔣自己說出了,“這個很是嚴重的。這個是,哎,這個是,是太平洋上的‘九一八’。我們應該,這個是,把英、法鼓動起來,要他們出來這個是幹涉。要是他們不動的話,哎!這個是,這個是,他們的利益就要受侵害的。英國的**、南洋,法國的安南、廣州灣,就要受侵害。還有英國在華南的利益啦!英國是不能坐視的。唵?唔?這個是太平洋上的‘九一八’啦!這個是,哎,這個是,我們應該這個是這樣宣傳啦。晤!唵?”
大家都表示好像得著了天啟的一樣,點頭的在點頭,稱是的在稱是,而張季鸞更持重安詳地說話了。
“委座的看法是很透徹的。英國自從把日、英同盟廢棄以來,一直就在防備日本。英國人是重實利的民族,自己的利益受了威脅,是決不會坐視的。今天的太平洋上是日本與英美的衝突,我們把事件的深刻意義和危險性向他們說明,假使能由英、美、法三國聯合起來幹涉,就跟以前三國幹涉使日本退迴了遼東半島一樣,日本的大東亞侵略戰都可能適可而止啦。”
問題就這樣得到一個結論,向國際宣傳,強調太平洋上的“九一八”。決定由陳布雷整理出一個聲明來,明天見報。
吃飯了,在鄰接的餐室裏一條長餐桌上,四菜一湯,是中餐西式的吃法,量不多,大家都吃得非常客氣,毫無疑問是誰也沒有吃飽的。
這樣的禦前會議我是第一次參加的。以後在武漢快要撤退前,我也還參加過一次。但那一次討論的是些什麽,我卻完全忘記了。隻記得在來賓裏麵,又添了朱家驊、張公權、胡愈之三位。
六、婦女工作
一般地說來,武漢時期的婦女界是非常活躍的。盡管希特拉的徒子徒孫們在高喊著“迴廚房去”,在反對“花瓶”,而進步的大姐們卻不顧一切地在埋頭苦幹。像上海時期那樣上前線的機會,在戰地服務的機會是減少了,而慰勞、保育等切實的工作卻更喚起了廣泛的注意。內容決定形式,呢絨嗶嘰換成了陰丹士林,不也就是一項極顯明的形象化嗎?
在這時,就我所知道的範圍內,有兩個婦女組織是認真地在工作,而且有成績的。一個是戰時兒童保育會,是由鄧穎超、史良、曹孟君諸位大姐在積極推動,使不少的孤兒,在戰爭中失掉了父母的,保留下了他們的小生命。另一個是難民婦女工作隊,負責人是張啟凡、胡繡楓,立群也在參加。這後者,是把難民收容所裏麵的年輕的婦女們發動起來,為傷兵服務。人數雖然不多,隻有一百人左右,而工作卻很有條理。她們經常分組輪流到各傷兵醫院去替傷兵寫家書,洗衣服,飪烹調,打掃病房等。這不僅使傷兵得到了切實的慰勞,而且把難民婦女也組織起來了,倒真可以說是一舉兩得的事,雖然在外表上毫不顯得輝煌。
據立群告訴說:傷兵的生活是夠悲慘的。他們大都不是重傷,假如是重傷,早就被丟在戰地裏死掉了,但一個個都被弄成了半死。醫院的辦事人是極不負責的(傷兵醫院是貪汙腐化被暴露的最先例),不上藥,不換繃帶,沒有換洗的衣服,沒有充分的飲食,沒有幹淨完整的被褥,有的甚至沒有病床,墊著幾根草就睡在水門汀的地麵上。傷兵們當然是痛苦不堪,悲憤莫名的。單是一身的虱子也就可觀,任憑你怎樣洗都洗不幹淨,看見這些情形真是令人生氣,但是誰能奈何呢?
工作隊的經費:主要是靠著慰勞總會津貼的,但有時也向宋美齡所領導的全國婦女慰勞總會去領洗衣用的肥皂之類的物品。據說這樣去領取物品卻是最傷腦筋的事。在婦總裏麵有幾位死硬派的女豪傑,以陳逸雲、唐國楨為首,一切都是包而不辦。誰要辦,她們就盡力破壞。你去領肥皂吧,她就說你浪費,要出風頭就得自己出錢。她們把別人的服務認為是出風頭,但其實誰還有她們的風頭出得夠呢?
這兒有宋美齡“九一八”勞軍的故事,當然也還是立群告訴我的(這時我到第九戰區去了)。
“九一八”要到了。武漢各報上早就大事宣傳,宋美齡要在當天親自去慰勞傷兵。這可把傷兵醫院的人們忙壞了。他們拚命地打掃,整頓,布置,就像要過新年那樣。奇妙的是睡水門汀的有病床了,每人都蓋上了嶄新雪白的被條,藥品和繃帶都換上了。這些東西不知道是從什麽地方鑽出來的。
“第一夫人”出現了。身穿藍布工人裝,腳著帆布膠底鞋,被一群同樣裝束的女豪傑們簇擁者。好平民化呀,沒有坐汽車,而是走路來的!雪白的大夫和護士們今天也特別的整齊嚴肅,在前麵開道。中國製片廠、中央攝影場、中央社、新生活社,一切的開麥拉曼(攝影師)都動員了。於是傷兵醫院變成了好萊塢,一些半死半活的傷兵也就成為了演配角的臨時演員。演員們的報酬呢?就是“第一夫人”親手散發的毛巾一張,罐頭一聽。
主演者的颯爽的風姿是很不錯的,有人說她比得上英格麗·包曼呢!
鏡頭拍了,天使之群一窩蜂地散了。慰勞品的罐頭由婦女工作隊的人替傷兵們打開了來,一罐二罐都是黃豆。怒不可遏的傷兵們通通痛罵起來了。
“她媽的!誰稀罕她媽的這臭黃豆!把老子們來開玩笑!……”
罵得真是厲害,可惜那“第一夫人”已經走得天遠了。
然而還有戲在後頭呢。“九一八”一過,那嶄新雪白的被條又不見了。睡水門汀的人又睡在水門汀上,床和被條又鑽進哪裏去了呢?
武昌城外的武漢大學區域,應該算得是武漢三鎮的物外桃源吧。
宏敞的校舍在珞珈山上,全部是西式建築的白堊宮殿。山上有蔥蘢的林木,遍地有暢茂的花草,山下更有一個浩渺的東湖。湖水清深,山氣涼爽,而臨湖又還有浴場的設備。離城也不遠,坐汽車隻消二十分鍾左右。太平時分在這裏讀書,尤其教書的人,是有福了。
在校舍之外,有不少的教員宿舍,點散在山上;大都是三層樓的小洋房,有良好的衛生設備,冷熱水管,電氣電話,一應俱全。這些都是由學校自備發電機或總站來供應的。有人說,中國人在生活享受上不如外國人。但如到過武漢大學,你可以改正你的觀念:在這個地方,在生活享受這一點上,那些擘劃者們,至少是把外國人學到了。
武漢成為了抗戰司令台之後,武漢大學疏散到四川我的家鄉樂山縣城(舊時嘉定府城)去了。剩下的校舍成為了軍官訓練團的團部。於是這兒便成為警戒區,或者也可以說是紫禁城了。“最高”兼任著團長,陳誠任副團長,較大的幾座教員宿舍便成了他們的官邸。戒備是很森嚴的,沒有“特別通行證”或各種交通工具的方便的人,根本便無法進出。
我自己很幸運。因為範壽康原是武大教授的關係上,由於他的斡旋,讓我把張有桐教授的宿舍頂下來住了。(應該聲明,並沒有頂費。)我的“特別通行證”,湊巧還保留在手邊,那是“洛字第二一八號”,是四月二十六日填發的。有“軍事委員會軍官訓練團團長”的官章,填發員是熊鴻,這人倒不知道是何許人了。
這宿舍在大學區的深處,背山麵湖,汽車可以直達。一共是三層,底層是地下室,那兒有用人室和廚房。其上的兩層都有客廳,有書房,有寢室,有浴室,有可以眺望湖山的月樓。假如你要遊水,再下一個坡,你便達到那細沙平鋪的湖岸了。假如你要登山,再上一個坡,你便達到了珞珈山的山頂。大約在前一定有什麽詩人在這兒流連過吧,山名“珞珈”不也就可以想見了嗎?
我們——我和立群是四月底由漢口的太和街搬到這裏來的。不久黃琪翔搬來了,做了我們的鄰居。那是一棟比翼建築,站在月台上兩家便可以打話。更不久,周公和鄧大姐也住到靠近山頂的一棟,在我們的直上一層,上去的路正打從我們的書房窗下走過。有這樣的湖山,有這樣的好鄰舍,我生平寄跡過的地方不少,總要以這兒為最接近理想了。
當時的生活盡管是異常忙碌,差不多每天清早一早出去,要到晚上,甚至有時是深夜才能夠迴家,但在夜間月下的散步,星期日無須下山,或者有友來訪的時候,可留下了不少的甜蜜的迴憶。我們在東湖裏遊過水,劃過船,在那岸上的菜館裏吃過鮮魚。濃厚的友情,閑適的休憩,是永遠也值得迴味的。
而且,在這大學區域還有最好的防空設備,有因山鑿成的防空洞,既深且大,也有高射炮陣地環列在四周。但卻不曾遭受過一次轟炸。敵人是應該知道這兒是做著軍官訓練團的,有高級的人員集中著,但它卻從不曾投過一次彈,盡管對於武昌城是炸得那樣頻繁,而每次敵機的航路又都要經過這大學區的上空。
我們在當時是做著這樣的揣測:無疑敵人是愛惜這個地方,想完整地保留下來讓自己來享福。
這揣測,後來是猜中了。敵人占領了武漢之後,把大學區作為了它的司令部。
實在一點也不錯,武漢大學那個區域,的確是武漢三鎮的一個物外桃源。
二、隨風吹散
在好些利用星期到東湖來訪問我們的朋友當中,《大公報》的張季鸞是很稀罕的一位。
我記得是五月中旬的事,他是和王芸生兩人同來,立群還親自做過餃子來款待他們的。
張季鸞和我們的友誼應該說是雙倍的。他和我是日本的先後同學,同屬於大高俱樂部(日本帝大及高等學校的同學所組成),而且同是拿筆杆的人。
他和立群,可又算得別有淵源了。
大家該還記得,就在盧溝橋事變前兩個月,有一位《大公報》的女記者在上海自縊的事吧?
那就是立群的大姐於立忱了。她是北平女師大出身,因為搞政治活動入獄,獲釋後加入了天津《大公報》。但不久得了肺病,便到日本去就醫,她是受著《大公報》津貼的。養了兩年病,雖然漸就痊愈,但還沒有斷根。日本人圖謀侵略中國的野心一天一天地明目張膽起來了,東京留學界的愛國分子自然不能夠坐視。立忱因此也就稍稍有點活動,不料竟受了報方的警告。張季鸞寫信給她,要她迴國,不然報館的津貼是要停止的。立忱被迫便於三月返滬,而於五月自縊了。死時留下了幾句哀切的遺言:“如此家國,如此社會,如此自身,無能為力矣。”好像是在述懷,也好像是在求恕,一個浪花便永遠消逝了。
據立群告訴我,立忱死後,張季鸞在營葬上曾經幫過一些忙,還有意建立墓碑,結果因抗戰爆發,沒有實現。
張季鸞和立忱是有情愫的,曾經寫過很多信給立忱,信都寫得很長,而且纏綿繾綣,竭盡了傾倒之忱。魏晉體的毛筆字頗為典麗,署名卻都是“幼林”。幼即是季,林即是鸞的音變,是毫無疑問的。
那些信在複員後我都看過。從那內容看來,張季鸞很明顯的是有過不合理的要求,而遭了委婉的拒絕。於是他們便保持了很深切的柏拉圖式的愛。——然而這愛,卻不料經不住思想的衝突、經濟的壓迫,終竟潰滅了。
立群對我說,張季鸞曾經向她要過幾次,要她從大姐的遺物中清理出來,交還給他。在上海時,因為抗戰爆發,沒有來得及交出,複員後張季鸞卻成了故人了。
就這樣,張季鸞是以雙重的友誼來訪問我們的,我們委實也竭誠地招待了他,陪著他去遊了半天的湖,在湖裏那座小島子上的湖心亭憑眺了周圍的水光山色。張季鸞似乎也很得意,他還大聲地哼出了他最得意的昆曲。
送他們走了之後,我同立群兩人在山道上散步。立群告訴我:張季鸞又問起了他給姐姐的那些信,要她設法從上海寄來。他還警告她:“你不要和他們混在一道噢,旋進了漩渦是很危險的噢!”才到漢口的時候,他這樣警告過她,今天又這樣警告了她。
“你說,他所說的‘他們’裏麵有沒有包含著我?”
“那還消說得。”
“然而不然,我看我的兩麵派似乎已經快到家了。”
“怎麽的?”
“你在廚下做餃子的時候,我們談到了工作問題。我說:‘工作做不通,為什麽要找我出來幹宣傳,我真不了解。’王芸生批評我‘勇氣和決心不夠,應該放手做’。他的意思我是明白的,他是說我腳踏兩邊船,應該死心地踏上一邊。張季鸞便把他的意思補充明白了。他很持重而平淡地這樣告訴我:‘有機會多找嶽軍(張群)談談吧,嶽軍在蔣麵前是很可說話的。’你看,他這樣對我關切,他所說的‘他們’裏麵,難道還會包含著我嗎?”
“看來,他們今天來還是有意思的,並不是專門來遊山玩水。”
“今天的張子房,有時候也要遊遊山玩玩水的。”
這是我們在那東湖邊的山道上隨風吹散了的一些話。
三、看起了西園寺
大學下邊的遊泳場是相當完備的,不僅有水上的設備,還有岸上的娛樂,有茶點,有中西餐,有書可看,是訓練團的軍官們集中的地方。星期日更有好些黨國要人前來光臨,情況是很熱鬧的。
有一天清早,是在七月間吧,我陪著一些人(這些人的姓名也不記得了)偶然走到了我所忌避的這兒,劈頭便遇見了張群。他一個人靠在一張帆布睡椅上望湖。這是我們到武漢來的第一次見麵,自然免不得要有一番寒暄了。
“很久不見了,好嗎?”我和他握著手這樣說。
“是啦,我們是很久不見。四月裏我有過一封信給你,不是說我們‘彼此多忙,憾無良機把晤’嗎?”
經他這一說,我愕然了。
北伐時,在寧漢快要分裂之前,張群以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的總參議,代理過參謀長的職務,我們在南昌是同住過幾個月的。我當時在漩渦中看得很清楚,大革命的變質,三大政策(聯俄、聯共、扶助工農)的毀棄,這位張先生實在要負很大的責任。
大革命失敗後,我到日本去亡命。經過了十年,一直到盧溝橋事變發生,我又才迴國來了。迴國是七月二十七日,事前是得到南京**的諒解的。八月初取消了我的通緝令,九月尾上我應“召見”去過一次南京。
張群那時親自對我說,**允許我迴國,是在廬山會議時他對蔣提出而得到諒解的。通過陳公洽(當時的福建省主席陳儀),再由鬱達夫(當時在福建省**任事)通知了我。那是五月裏的事。當時沒有公開請我迴來,是顧到我的安全。但到事變發生後,我竟“毅然”地迴來了。
照這樣看來,我是應該向他感恩的了。然而我卻沒有那麽簡單。因為他為什麽要去說情,而他的說情又為什麽能夠邀準,那秘密我是知道的。
還是讓我自己來揭穿吧。在日本亡命,一方麵受著家累,一方麵受著日本憲兵與刑士的雙重監視,無事可做,我便把很多時間費在甲骨文和青銅器的研究上。我在東京先後印行了八九種這類的研究,借以供家養口。日本的元老西園寺公望讀到了我的書,他恭維了我。於是日本的學術界和新聞界便鵲噪了起來。傳到我們貴國更錦上添花,竟說到西園寺和我成了至交,“二二六”事變時,西園寺跑到我的寓所裏避過難。造這些謠言的人,起初是想把我送葬的,意思是說,“郭沫若已經準備做漢奸了”。但誰知道卻發生了意外的效果。
十年沒有過問政治,在專心考古,是西園寺的“至交”,號為“知日派”的張群,難道還不想把這樣的人來利用利用嗎?所以張群的說情,並不是看起了我郭沫若,而是看起了西園寺:蔣之允許取消通緝令也並不是歡迎我郭沫若,而是歡迎西園寺呀!
雖然抗戰了,南京**一直在和日本勾勾搭搭,而張群和張季鸞也就是這勾搭的主要引線人。他們之所以要我迴國,其主要目的也不外是要一位“西園寺的至交”來幫幫這樣的忙而已。
話得說迴來了。四月間三廳正開始工作的時候,張群向我推薦了一個人,拿著他的信來見我。這人的姓名我不記憶了,是張群的親戚,一位日本留學生。編製已經滿了,無法安插。如推薦為設計委員時,資望又不大夠。我倒很坦白地迴了一封信去,希望張群直接去信給陳誠,陳誠一定會買他的賬,可以想出一個通融的辦法出來的。
這件事以後沒有下文。但沒有想出隔了三四個月,我們在東湖第一次會麵,而張群卻把那推薦書的詞句記得那麽清楚。
愕然之**別了。以後這位張“大宰相”便和我很少有私人的交際。雖然有時在會議場上見了麵也點點頭,但談話的機會卻是很少的。
我們彼此都心照不宣。我知道他一定在後悔,他是認錯了人。然而我一點也不後悔,我始終沒有把人認錯。
四、坐朝論道
軍官訓練團是高級將領的短期訓練班,受訓者是將官階級,大抵是由遠遠的各戰區調來的。以三個月為一期,在武漢時代隻辦了兩期便結束了。
做到了將官還要調來受訓,從表麵看來當局對於軍事科學似乎非常重視,而其實是別有用心的。那主要是一種封建的洗禮,用以收拾雜牌或分化雜牌而已。
中國社會是尊師重道的,每家的祖先堂上都供有“天地君親師”的香位牌,近年來“君”雖然變成了“國”,而“師”的地位在某些人的心目中卻是更加隆重了。當局在訓政,“師”不就等於“君”嗎?這都還太空泛。假使高級將領一受了訓,那就本來是分屬君臣的,更兼誼契師生而情同父子了。“最高”一人豈不便在受訓者的祖先堂上占了五分之三的香位,直“與天地參”了嗎?
知道這通算盤,你便可以知道為什麽總有人愛當校長,愛訓練軍官。算一下吧,黃埔軍校的校長,陸大的校長,警官學校的校長,中央政治學校的校長,前任中央大學校的校長……儼然是一位泛校長主義者。而軍官訓練呢?搞過廬山訓練,眉山訓練,現在又是珞珈山訓練了。
就在這珞珈山訓練的時候,我相信恐怕就是師道的尊嚴登峰造極的時候。盡管敵人在毫不容情地淩厲,然而全國民情振奮,都一心一意在擁戴著一人,作之君而作之師。自有曆史以來,任何帝王的金冠,我不相信還有比這“民族領袖”的徽號更加輝耀的吧?
請看這輝耀的最集中的表現吧。每星期一例行的紀念周,這時是聯合舉行,所有武漢三鎮黨政軍高級機關的高級人員,都奉命到訓練團的團本部來參加,小汽車不用說要像龍虱過街一樣布滿武漢大學的校庭,霎時間真顯得是猛將如雲而謀臣如雨。
請看那座兩麵全是玻璃窗,可以容納兩三千人的高大禮堂吧。儀式將要開始之前,左文右武,整整齊齊,濟濟蹌蹌。在那武將班頭,你會經常看到好些威風八麵的將軍,一個個佩劍戎裝,精神颯爽,真是滿頸子的星鬥,滿肚子的軍糧呀!文臣要遜色一些,因為國民**和中央黨部已經搬到重慶去了。但也不要失望,你在這兒也偶爾可以看到一些候補“大宰相”,候補“大漢奸”,而陰陽界的小區區也是僭列在裏麵的。
忽然軍樂齊鳴,全場肅然鶴立。如此三五分鍾,那位“與天地參”者,穩移玉步,跨進禮堂,眼睛在睥睨,嘴唇在緊張,白手套分外的白,三星牌分外的黃。兩肘略彎,兩臂略弓,這一略示的隨便,分外的鷹揚。而後麵則跟著“袖珍本”陳誠,“蓋世太保”戴笠,登壇分站兩側,一如關平、周倉。威儀之盛,嗚唿,應歎觀止矣。
一切到這裏為止,場麵是很**的,但可惜是有聲影片,主角演員一發出聲來,情調可就要打破了。
樂止,行禮如儀,訓話開始。一種咬字不準確的寧波官話從尖銳而亢燥的嗓子裏很勉強地逼出,為了調整腦細胞的聯係,每一句話中,差不多都要插進一些“這個是”。多的時候,甚至可以插到五個。
“今天啦,哎這個是,這個是,要給諸位,講一講這個是,這個是,這個是,‘親親與尊賢’。(賢字的聲音被讀如縣,並特別拉長而打一個漩渦。)”
“哎,這個是,這個是,哎,這個是‘中庸’的治國平天下之道嗬,治國平天下之道嗬。哎,這個是,這個是,這個是,就是要親親與尊賢。”
“什麽叫親親呢?哎,這個是,這個是,這個是,這個是,凡是本黨的同誌就都是親。凡是本黨的同誌,我們都要親信他,哎,這個是,這個是,這個就是親親。”
“什麽又叫尊賢呢?哎,這個是,這個是,這個是……這個是不是本黨的同誌,隻要他有本領,哎,這個是,這個是,我們就叫他做官。……”
這樣的一篇大道理,翻來覆去,差不多要講一個鍾頭,不過“這個是”起碼要占四十分鍾。
但有時候卻不講“中庸”之道,而是即景生情地怒罵起來,罵得來真是臉紅筋脹。假如有戴軍帽不整的,他必然要罵他侮辱軍人人格。(那時候還不興美國式的歪戴帽子的風氣。)又假如有誰從褲包裏搜出了抄本來,他必然要罵他不懂西洋規矩,替中國人丟臉,西洋人的褲包是藏擤鼻涕手巾的,如何可藏抄本?就是因為這樣,所以日本人才來侵略我們,欺負我們了。……
但是好,這樣罵人的時候卻是口角生風,不再有“這個是”的打攪了。
五、禦前會議
日期記不準確了,大概是八九月間的事。日寇在南海的一個島子上登陸。(我記得好像就是西沙群島,登陸後不久又撤退了。)
為了這事,蔣邀請了七八個人在漢口的官邸裏吃夜飯,商量怎樣來宣傳。
被請的人中,我記得清楚的,有張季鸞、陳博生、王芫生、陳立夫和我,此外還有一二位,卻怎麽也想不出來了。侍從室的陳布雷,他是以招待員的身份,斡旋於賓主之間的。
大概顧慮到我的聽覺不敏的緣故吧,陳布雷把我安置在蔣的旁邊。其次便是張季鸞、陳博生等,在一個不甚大的樓上的客廳裏坐滿了三方,陳立夫坐在座尾上。
蔣開始提出了問題:日本人登陸某島,你們怎麽看法?
他側問著我。照次序該我說話了,我也就隻好說出了我的見解。
“這可能是日本海軍向英法,特別是英國的試探。假如英法沒有什麽反應,他可能在華南發動戰事。日本人的陸軍派和海軍派,意見是不甚一致的。陸軍主北上,海軍主南下。陸軍派在張鼓峰試探了一次蘇聯,失敗了,故海軍派又到南方去試探。”
“英法會怎樣呢?”
“我估計英、法會不動。英、法在東方的軍事準備不夠,在歐洲更采取著綏靖政策,他們會作壁上觀的。”
“日本人的第二步呢?”
“日本人是攻弱不攻堅的,隻要英、法不動,日本人便會大動。”
“該怎麽宣傳?”蔣考慮了一下,又這樣問。
我沒有懂到他所問的意思,隻好說:“隻好用實力迴答了,發動華南民眾……”
“不,”他插斷了我的話頭,“我是問該對英、法怎樣宣傳啦?唵?”
這一追問,使我更加茫然了。我是認為英、法是不會動的,又怎樣去向他們宣傳呢?我躊躇著沒有再迴答。
蔣的視線向眾人瞻視了一巡,接著連連說:“該怎樣宣傳啦?唵,該怎樣宣傳?”
奇妙得很,大家都望著沒有迴答。
“我看啦,唵,”停了一會兒,結果是蔣自己說出了,“這個很是嚴重的。這個是,哎,這個是,是太平洋上的‘九一八’。我們應該,這個是,把英、法鼓動起來,要他們出來這個是幹涉。要是他們不動的話,哎!這個是,這個是,他們的利益就要受侵害的。英國的**、南洋,法國的安南、廣州灣,就要受侵害。還有英國在華南的利益啦!英國是不能坐視的。唵?唔?這個是太平洋上的‘九一八’啦!這個是,哎,這個是,我們應該這個是這樣宣傳啦。晤!唵?”
大家都表示好像得著了天啟的一樣,點頭的在點頭,稱是的在稱是,而張季鸞更持重安詳地說話了。
“委座的看法是很透徹的。英國自從把日、英同盟廢棄以來,一直就在防備日本。英國人是重實利的民族,自己的利益受了威脅,是決不會坐視的。今天的太平洋上是日本與英美的衝突,我們把事件的深刻意義和危險性向他們說明,假使能由英、美、法三國聯合起來幹涉,就跟以前三國幹涉使日本退迴了遼東半島一樣,日本的大東亞侵略戰都可能適可而止啦。”
問題就這樣得到一個結論,向國際宣傳,強調太平洋上的“九一八”。決定由陳布雷整理出一個聲明來,明天見報。
吃飯了,在鄰接的餐室裏一條長餐桌上,四菜一湯,是中餐西式的吃法,量不多,大家都吃得非常客氣,毫無疑問是誰也沒有吃飽的。
這樣的禦前會議我是第一次參加的。以後在武漢快要撤退前,我也還參加過一次。但那一次討論的是些什麽,我卻完全忘記了。隻記得在來賓裏麵,又添了朱家驊、張公權、胡愈之三位。
六、婦女工作
一般地說來,武漢時期的婦女界是非常活躍的。盡管希特拉的徒子徒孫們在高喊著“迴廚房去”,在反對“花瓶”,而進步的大姐們卻不顧一切地在埋頭苦幹。像上海時期那樣上前線的機會,在戰地服務的機會是減少了,而慰勞、保育等切實的工作卻更喚起了廣泛的注意。內容決定形式,呢絨嗶嘰換成了陰丹士林,不也就是一項極顯明的形象化嗎?
在這時,就我所知道的範圍內,有兩個婦女組織是認真地在工作,而且有成績的。一個是戰時兒童保育會,是由鄧穎超、史良、曹孟君諸位大姐在積極推動,使不少的孤兒,在戰爭中失掉了父母的,保留下了他們的小生命。另一個是難民婦女工作隊,負責人是張啟凡、胡繡楓,立群也在參加。這後者,是把難民收容所裏麵的年輕的婦女們發動起來,為傷兵服務。人數雖然不多,隻有一百人左右,而工作卻很有條理。她們經常分組輪流到各傷兵醫院去替傷兵寫家書,洗衣服,飪烹調,打掃病房等。這不僅使傷兵得到了切實的慰勞,而且把難民婦女也組織起來了,倒真可以說是一舉兩得的事,雖然在外表上毫不顯得輝煌。
據立群告訴說:傷兵的生活是夠悲慘的。他們大都不是重傷,假如是重傷,早就被丟在戰地裏死掉了,但一個個都被弄成了半死。醫院的辦事人是極不負責的(傷兵醫院是貪汙腐化被暴露的最先例),不上藥,不換繃帶,沒有換洗的衣服,沒有充分的飲食,沒有幹淨完整的被褥,有的甚至沒有病床,墊著幾根草就睡在水門汀的地麵上。傷兵們當然是痛苦不堪,悲憤莫名的。單是一身的虱子也就可觀,任憑你怎樣洗都洗不幹淨,看見這些情形真是令人生氣,但是誰能奈何呢?
工作隊的經費:主要是靠著慰勞總會津貼的,但有時也向宋美齡所領導的全國婦女慰勞總會去領洗衣用的肥皂之類的物品。據說這樣去領取物品卻是最傷腦筋的事。在婦總裏麵有幾位死硬派的女豪傑,以陳逸雲、唐國楨為首,一切都是包而不辦。誰要辦,她們就盡力破壞。你去領肥皂吧,她就說你浪費,要出風頭就得自己出錢。她們把別人的服務認為是出風頭,但其實誰還有她們的風頭出得夠呢?
這兒有宋美齡“九一八”勞軍的故事,當然也還是立群告訴我的(這時我到第九戰區去了)。
“九一八”要到了。武漢各報上早就大事宣傳,宋美齡要在當天親自去慰勞傷兵。這可把傷兵醫院的人們忙壞了。他們拚命地打掃,整頓,布置,就像要過新年那樣。奇妙的是睡水門汀的有病床了,每人都蓋上了嶄新雪白的被條,藥品和繃帶都換上了。這些東西不知道是從什麽地方鑽出來的。
“第一夫人”出現了。身穿藍布工人裝,腳著帆布膠底鞋,被一群同樣裝束的女豪傑們簇擁者。好平民化呀,沒有坐汽車,而是走路來的!雪白的大夫和護士們今天也特別的整齊嚴肅,在前麵開道。中國製片廠、中央攝影場、中央社、新生活社,一切的開麥拉曼(攝影師)都動員了。於是傷兵醫院變成了好萊塢,一些半死半活的傷兵也就成為了演配角的臨時演員。演員們的報酬呢?就是“第一夫人”親手散發的毛巾一張,罐頭一聽。
主演者的颯爽的風姿是很不錯的,有人說她比得上英格麗·包曼呢!
鏡頭拍了,天使之群一窩蜂地散了。慰勞品的罐頭由婦女工作隊的人替傷兵們打開了來,一罐二罐都是黃豆。怒不可遏的傷兵們通通痛罵起來了。
“她媽的!誰稀罕她媽的這臭黃豆!把老子們來開玩笑!……”
罵得真是厲害,可惜那“第一夫人”已經走得天遠了。
然而還有戲在後頭呢。“九一八”一過,那嶄新雪白的被條又不見了。睡水門汀的人又睡在水門汀上,床和被條又鑽進哪裏去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