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家人有意隱瞞,但村裏哪有秘密,時間長了,這孩子的不凡之處還是慢慢傳了出去。
這天正是劉繼祖的三周歲生日,午後,劉老漢和劉柱正在收拾農具準備下地幹活。從未有過往來的田先生突然來到了他們家。
田先生一身文人打扮,身材瘦削,舉止文雅,他名叫田豐年,已經年近七十了。聽人說他師承當代大儒易夫子,是忻州城著名文人,兩年前搬來鄰村。他雖然中過舉,但對功名卻不感興趣,醉心於做學問與教書,在當地德高望重。
劉老漢和劉柱都知道他,但卻從來沒打過交道,見他來連忙行禮讓進堂屋坐下。
田先生見劉家雖然窮,但收拾的整潔利落,器物雖是粗使,但都幹幹淨淨的,看著就讓人舒服。田先生點了點頭,笑道:“您家裏真幹淨啊!”
劉老漢聽田先生誇獎,十分開心,“不瞞您說,我們家以前可沒這麽幹淨。自繼祖會說話後,他就嫌家裏髒,就讓我們收拾,現在他也幫著收拾。”
“哦!那真是難得啊!”田先生更是驚奇,他又客氣了幾句,就直奔主題,“聽說你家的娃兒聰明的緊,能不能給我看看,要是合適,你們也願意的話,可以跟著我讀讀書識識字。”
劉老漢和劉柱一聽先是一喜,但又有些擔心,劉老漢問道:“能跟先生讀書當然好,但他才三歲,能行嗎?”
“三歲是有些小了點,但聽人說你家的娃兒不一般,叫來看看就知道了,不行就再等等,隻是我年紀大了,不知道還能活幾年啊!”
劉老漢聽了,忙叫劉柱進屋把劉繼祖叫起來。
劉繼祖正在午睡,他被父親從床上拽了下來,說是有教書先生來,讓他趕緊去見客。
劉繼祖剛睡著,心裏雖不情願,但還是打著哈欠揉著眼睛從裏屋走了出來。
田先生早就觀察過他,這時近距離見了心裏更喜。隻見這個小孩子長得三分像劉柱,七分像他母親,但繼承的都是優點,額頭飽滿,眼睛明亮,耳大有輪,是個福相。身上的衣服是大人的舊衣服改的,有些破舊,還打著補丁,但洗的很幹淨。脖子上還用紅繩係著個暗紅色隱有銀色紋路的木珠,估計就是村裏人說的那雷擊木了。他身量還小,但明顯和同齡的小孩不同,走路很穩,也沒有小孩子的懵懂。
劉繼祖出來見了田先生,也不用大人吩咐,馬上像模像樣的給外來人行了禮。
田先生點了點頭,問道:“我聽人說你很聰明,願不願意跟著我讀書啊?”
劉繼祖聽了,先抬頭仔細端詳了田先生一陣,然後心裏突然有了想法,馬上跪下叩首道:“先生在上,請受弟子一拜!”
田先生見了,心理歡喜,尋思這小子確實有些不一般,這麽小就會這一套,他一邊笑著一邊把他扶了起來。
劉老漢和劉柱反而有些不好意思,劉老漢搓著手怯懦地問道:“田先生,聽人說您那裏是自設館,學費貴的緊。我們家的條件您也看見了,一年也刨不出幾文錢,不知道能不能湊得起?”
“這個你們不用擔心,本來就是我主動上門來找你們的,分文不收也是應該的。但夫子定下規矩,束脩還是要的,且禮數不可廢,學問也不可輕傳。嗯……,你們每個月給我送一擔柴怎麽樣?”田先生是想到離這裏不遠就有村裏的柴林,砍柴很方便,於是提出了這麽個要求。
劉老漢和劉柱聽了隻是每個月多砍一擔柴而已,喜出望外,連忙行禮感謝田先生。
田先生也不客氣,受了禮,和劉繼祖交代了幾句注意事項,約好明天上學的時間就迴去了。
劉老漢和劉柱下午沒去田裏,忙了一下午給劉繼祖準備上學用的各種東西。
第二天一早,劉柱媳婦就給劉繼祖打整好,穿戴整齊,背著書包到田先生家去了。
劉繼祖會說話後,打聽到他們的村子叫東旺村,是沿著糊塗河的一個小村莊,地處太行山中部,屬於忻州府定襄縣管轄。田先生住在西旺村,兩村之間隻隔著糊塗河,中間有一座石橋連接。
劉繼祖年紀雖小,但腿腳利索,周圍他早就跑遍了,不一會兒就跑到了田先生家門口。
田先生的家族在忻州地界算是名門望族,祖上和族裏子弟多有做官的。他原本也住在忻州城裏,但不喜城裏喧囂,幾年前妻子去世後,他就到處遊曆想找個隱居歸隱之地。
劉繼祖出生那天,他剛好遊曆到這裏,很喜歡這裏地處偏僻,村民淳樸,風景秀麗,有山有水,河穀裏的田地也還算肥沃。而且當天他還聽說了鄰村劉繼祖降生的奇事,很感興趣。他想這是生而不凡啊,正好可以看看他有什麽造化,於是在這裏買了地蓋了房,第二年就搬來這裏常住了。
劉繼祖看了看周圍,隻見田先生的宅院很偏僻,周圍很遠都沒有人家。房子後麵是大片的田地,左邊是糊塗河,右邊是一片小樹林,離村子裏其他人家有點遠。
他定了定神敲了門,不一會兒有個五、六十歲的老人來開了門。老人見了小人兒劉繼祖,咧開缺了門牙的嘴開心地笑了起來,“唉吆喂,這不是老劉家的劉繼祖嗎!這麽小就來讀書了,真不簡單啊!”
劉繼祖一見,是田先生家的仆人老廖頭,也裝摸做樣的給老人行了禮。
老人更高興了,連忙把他讓了進來。
田先生家是一套兩進帶個小花園的宅子,先生住在後一進,自設館就在前進的西廂房。
老人把他讓進去,指著一張桌子說:“先生交代了,你就坐在這兒。”
劉繼祖把書包放好,端端正正地坐等老師來上課。
過了會兒,陸續又有三個孩子來到學堂。這三個孩子都認識他,是附近家境比較好的人家的子弟,都已經七八歲了。他們見了才三歲的劉繼祖都很好奇,圍著他,這個摸摸頭,那個捏捏臉,逗弄起來。
劉繼祖正要對這幾個放肆的小屁孩發脾氣,田先生咳嗽一聲踱了進來。那三個孩子聞聲馬上迴到了自己的位置,幾人都站好給田先生行禮。
田先生讓他們坐下,開始給他們上課,“我的上一館是在忻州城,你們是我教的第五期學生,也是我在這裏教的第一期學生,沒準兒也是我最後一期學生。希望你們能約束自己,用心學習,快樂學習。正如孔夫子說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你們聽好,我隻管教,不管教會,你們能學到多少全看個人造化,如果不服管教,我就隻好把你送迴家了。”
幾個孩子聽了又站起來行禮應是。
田先生揮揮手,讓他們坐下,緩緩說道:“今天先給你們開蒙,講講咱們華夏的文明傳承與卓越人物。這是我的先生易夫子、王夫子、曾夫子等人總結的,我將其簡單匯總,雖不敢說都對,你們權且先知道個大概,好有計較。然後咱們再讀書識字,你們要認真聽。
文明出現之前,人和禽獸一般,也生活在自然之中,以采獵謀生,雖然是茹毛飲血,但能享自然之天成,本也快樂無憂。但樹欲靜而風不止,因為種種原因,人最後還是和禽獸區分開來,自認為有了智慧,或者說更有智慧,離開了原來的自然樂園,從此隻能靠終生勞作來謀生,至此文明誕生。
華夏文明源遠流長,但文字出現之前的那段曆史因為沒有記載,多為口耳相傳,且為了其他某些目的,多有誇大不實之處,包括盤古、女媧、伏羲已演變為神話傳說中的人物,極難考證。文字出現後,好了很多,我們現在學到的,多是考證古人的記載整理而來,但畢竟年代久遠,也難免謬誤,對此你們要有所覺悟。
華夏一詞起源不明,有先生說華者,美服也,夏者,大也。說我們有華服之美,有禮儀之大,因此謂之華夏,且認為我們是文明的,以區別於野蠻的四夷。還有先生說華者,花也,指西嶽華山,華山為華夏之根,可能最早的文明部落產生在華山周邊。夏者,下也,指黃河下遊,黃河是咱們的母親河,最早的很多部落都在黃河下遊兩岸。
華山周邊的部落稱之為諸華,黃河下遊的部落稱之為諸夏,合起來就是華夏。但合起來可不容易,那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對此作出過突出貢獻的人是黃帝和炎帝,因此我們仍把黃帝、炎帝作為華夏文明的初祖。
軒轅黃帝播百穀、製衣冠、建舟車、作音律,聯合炎帝部落征服東夷和九黎族而一統華夏,成為炎黃部落聯盟的首領。
可能是神農氏的炎帝嚐百草而興醫藥,善用火而製器具,在阪泉之戰敗於黃帝後,炎帝部落與黃帝部落聯合戰勝蚩尤之九黎族,從而逐步形成了華夏民族的雛形。
因此國人如今依然自稱‘炎黃子孫’,當然還有被炎黃二帝聯合打敗的九黎族的首領蚩尤。他興農耕、善冶金、製五兵、興文字,在涿鹿之戰敗於炎黃二帝。九黎族一部分融入華夏,一部分遷往南方,他也為華夏文明做出過巨大貢獻。
此三人,或者說三部族,在華夏統一之前,彼此競爭,爭戰不休,為了強大起來他們都各自圖強。除了常規的戰爭以外,他們利用各自的優勢在秘地組建了自己的秘密組織,作為戰爭的輔助。三個秘密組織通過各種形式,輔助各自的部族征戰競爭。”
劉繼祖聽到這裏一愣,田先生前麵講的和自己前世學到的知識相比,要係統新穎,但還是有契合點的,並不難理解。但後麵說的這些和自己記憶中的曆史完全搭不上邊,不免一驚,連忙坐正身體豎起耳朵認真聽下去。
“黃帝在現在的秦嶺華山某地建了軒轅洞,炎帝在現在的大巴山神農架某地建了神農穀,蚩尤則先是在東部沿海某地建了九黎寨,後來在他戰敗後向南遷往東海某地改名九黎島。
這些組織成立之初涉獵廣泛,職責包括推演對戰技巧與兵法,研製先進武器裝備,開發醫術等先進技術,搜集各類知識,刺探對方情報,護衛己方首領,執行特殊任務等等。
但等到華夏一統之後,三家組織存在的意義消失了。但三家組織由於各自部族的全力支持,已經異常強大,他們不願意就此解散。因此後來由於各自不同的原因,三個組織都脫離了原來的部族,成為了獨立的隱秘組織。
三家組織的任務和宗旨因此也必須進行調整,但在獨立初期由於他們三家各自的立場和常年的征戰積累下來大量仇怨,他們彼此間依然是明爭暗鬥,隻是爭鬥方式在慢慢發生改變。這一時期,源於戰場的拚殺技經過漫長、係統地完善,開始向各類武技轉型。
經過一段時間的激烈爭鬥,他們意識到必須改變並統一競爭方式,否則三方都可能會元氣大傷甚至消亡。為此,他們在東嶽泰山太平頂,進行了第一次會盟,是為‘太平之盟’。他們彼此約定通過各自扶植新的部族參與天下紛爭的方式來較量,看誰扶植的部族最強大,最終成為新的首領,這樣又經過了漫長的歲月。
先是獲得軒轅洞支持的夏部落崛起,夏獲得了水利和築城技術,逐步強大起來。他們的首領禹也因為治水有功,聲望日隆,後來成為了部落聯盟的首領。禹卻改變了實行多年的部落聯盟首領產生方式,改為了世襲製。他將首領的位置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啟,建立了夏朝,從此開始了‘家天下’的時代。
夏利用水利與築城技術,營水利,興農業,修宮殿,建城市,部落聯盟也慢慢變為了城市國家,國祚綿延近五百年。夏傳至桀,氣數將盡,得到九黎島支持的商族抓住了機會,強大起來。他們獲得了商貿和青銅冶煉的技術,首領湯在伊尹等人的輔佐下打敗了夏桀,建立了商朝。
商人善冶金,通貿易,重工商,文明延續發展,國祚綿延四百餘年。商傳到紂王時,氣數也盡了,獲得了神農穀支持的周族趁勢而起,他們獲得了更先進的農業技術,周族首領武王繼承文王的遺誌,在周公、召公和太公的輔佐下,打敗了商紂,建立了周朝。
周人善農耕,施仁政,立宗法,行封建,分井田,製禮作樂,國祚綿延近八百年。周滅商後,進行了分封。其中周國最強大,國君為天下共主,稱為天子,領有四海,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天子的兄弟、嫡長子以外的兒子、功臣、姻親、同盟國、附庸國以及戰敗的商族後裔等被封為諸侯。周天子將周國以外的土地分封給他們,如周公封魯國、召公封燕國、太公封齊國、商族後裔封宋國等。
因此諸侯有國,稱為國君,分為五等,是為公、侯、伯、子、男。國與國之間有封土,兩邊種樹,稱為封土建國。諸侯對天子有一定的義務,要協助天子平天下。諸侯同樣實行嫡長子繼承製,他的兄弟、臣屬和其他兒子則封為大夫。
大夫也有封地,大夫的封地稱采邑,是為立家,家主稱為家君。他們要協助諸侯治國,也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大夫的兄弟和其他兒子則成為士,士不再分封,他們作為家臣協助大夫齊家。
因此士無恆田,隻能靠本領吃飯,所以士必須修身。士在周雖是最低一級的貴族,但也能獲得較好的教育,其中有博學的文士,勇敢的戰士,武技高強的武士,足智多謀的謀士,也有醫卜星象的方士等等。
周分為西周和東周兩個時期。西周是天子的時代,所謂‘禮樂征伐自天子出’。這一時期,各諸侯國獨自發展,三個秘密組織也各自培植發展自己的勢力,天下相對太平。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周國慢慢衰落了,諸侯國慢慢強大起來。等到了西周末年幽王時期,因為王位繼承等問題,薑姓後族聯合犬戎攻破了國都鎬京。
幽王被殺,西周結束。幽王的兒子在後族的扶助下即位,是為周平王。平王遷都洛邑,即現在的洛陽,那裏在鎬京以東,自古就被認為是天下之中,甚至稱為‘中國’。洛邑東邊的嵩山也被立為中嶽,自此五嶽格局形成,基本標定了華夏文明的大致範圍,當然現在這個疆界早已大大擴展。
自此東周開始,東周初期,周國統轄國土減少,戎狄不斷侵犯,王室更加衰微,諸侯國卻強大起來,慢慢成為了時代的主角。宗法製、井田製、封建製遭到破壞,是為‘禮壞樂崩’,這一時期因為孔子編著的《春秋》而得名春秋。
亂世也自此開始,天下紛爭不斷。這三個秘密組織也開始活躍起來,他們雖然彼此爭鬥不休,但卻都認為自己是華夏正宗。麵對外族入侵,華夏文明危在旦夕的新形勢,三個組織在嵩山三皇寨舉行了第二次會盟,調整了較量方式,是為‘攘外之盟’。他們約定,通過各自扶助諸侯來維係華夏文明,一方麵抵抗戎狄,一方麵看誰能稱霸中原。
這次先是九黎島支持的齊桓公勝出,他在管仲和鮑叔牙等人的輔助下,發展經濟,富國強兵,第一個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號,九合諸侯,抵抗戎狄,維護了華夏文明,第一個確立了霸主地位。
然後是軒轅洞支持的晉文公,他在先軫和趙衰等人的輔佐下,選任賢能,改革強軍,外合秦齊,安宋製鄭,勤王敗楚,成為春秋第二位霸主。
第三個被普遍認可的霸主是神農穀支持的楚莊王,他在伍舉與公叔敖等人輔佐下,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勵精圖治,問鼎中原,成為第三位霸主。
期間和之後還有想圖霸中原的宋襄公、偏霸西方的秦穆公以及曾大敗楚國的吳王闔閭和滅亡吳國的越王勾踐,他們也加入了爭霸的過程,隻是他們的影響不及前麵三位霸主,所以最後兩霸的說法有爭議。
這四位諸侯身邊也有目夷、百裏奚、由餘、孟明視、伍子胥、孫武、範蠡和文種等眾多人才輔佐,隻是這些人的出身已不再單純。他們中有些仍然是三個組織培養或派出的,也有一些是多年以前派出人員的後代或弟子。有些甚至已曆經多代,早已脫離了這三個組織,成為了各諸侯國世襲的大夫。當然,還有很多和三家組織根本沒有任何關係。因此爭霸戰也逐漸變得混亂,並漸漸脫離了三個組織的控製與預期。
等到了春秋後期,這種趨勢愈演愈烈,天下更加混亂,各國鬥爭的手段也更加殘酷,三家組織麵臨的形勢也發生巨變。以前隻有半數左右人才不是他們培養的,現在活躍在各國政壇的人卻多數和他們沒有直接關係,且不受他們控製。
這些人的先祖,很多是這三個組織直接培養或有間接關係的,他們憑借各自的功績成為了各國的大夫,就開始培養自己的勢力和人才,慢慢強大起來。發展到後來,一些大夫甚至取代了原來的諸侯,成為新的國君,也登上了曆史舞台。
比較有影響的是齊國大夫田氏取代了薑齊,晉國的韓、趙、魏三家大夫瓜分了晉國,自此戰國便開始了。這段時期取名自西漢劉向編著的《戰國策》。戰國時期的爭戰不同於春秋,極為殘酷,殺人盈野,血流成河,屍骨如山,道德淪喪。
這時的諸侯、大夫對這三家組織的態度也開始轉變。一方麵他們依然想繼續拉攏利用組織的力量打擊對手,另一方麵他們也開始忌憚組織的實力,更擔心他們去扶助別的諸侯國,因此各諸侯國都對他們提出了要求。
當時主要有七個諸侯國,即齊、楚、燕、韓、趙、魏、秦,是為‘戰國七雄’。他們的要求無非是想本國得到更多的人才,並禁止他們向其他國家提供支持。但這種要求是三家組織無法答應,也無法做到的。因為他們為了增大競爭勝出的概率,都沒有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而是在多個諸侯國都下了注,安排了人。
更何況組織自獨立以來,也從未歸附於任何諸侯國或組織。因此戰國初期,三家組織就相繼被禁,被打擊,甚至被圍剿。他們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削弱,隻是因為組織嚴密,行事隱秘,地處偏僻且實力雄厚,才暫時幸免於難。”
這天正是劉繼祖的三周歲生日,午後,劉老漢和劉柱正在收拾農具準備下地幹活。從未有過往來的田先生突然來到了他們家。
田先生一身文人打扮,身材瘦削,舉止文雅,他名叫田豐年,已經年近七十了。聽人說他師承當代大儒易夫子,是忻州城著名文人,兩年前搬來鄰村。他雖然中過舉,但對功名卻不感興趣,醉心於做學問與教書,在當地德高望重。
劉老漢和劉柱都知道他,但卻從來沒打過交道,見他來連忙行禮讓進堂屋坐下。
田先生見劉家雖然窮,但收拾的整潔利落,器物雖是粗使,但都幹幹淨淨的,看著就讓人舒服。田先生點了點頭,笑道:“您家裏真幹淨啊!”
劉老漢聽田先生誇獎,十分開心,“不瞞您說,我們家以前可沒這麽幹淨。自繼祖會說話後,他就嫌家裏髒,就讓我們收拾,現在他也幫著收拾。”
“哦!那真是難得啊!”田先生更是驚奇,他又客氣了幾句,就直奔主題,“聽說你家的娃兒聰明的緊,能不能給我看看,要是合適,你們也願意的話,可以跟著我讀讀書識識字。”
劉老漢和劉柱一聽先是一喜,但又有些擔心,劉老漢問道:“能跟先生讀書當然好,但他才三歲,能行嗎?”
“三歲是有些小了點,但聽人說你家的娃兒不一般,叫來看看就知道了,不行就再等等,隻是我年紀大了,不知道還能活幾年啊!”
劉老漢聽了,忙叫劉柱進屋把劉繼祖叫起來。
劉繼祖正在午睡,他被父親從床上拽了下來,說是有教書先生來,讓他趕緊去見客。
劉繼祖剛睡著,心裏雖不情願,但還是打著哈欠揉著眼睛從裏屋走了出來。
田先生早就觀察過他,這時近距離見了心裏更喜。隻見這個小孩子長得三分像劉柱,七分像他母親,但繼承的都是優點,額頭飽滿,眼睛明亮,耳大有輪,是個福相。身上的衣服是大人的舊衣服改的,有些破舊,還打著補丁,但洗的很幹淨。脖子上還用紅繩係著個暗紅色隱有銀色紋路的木珠,估計就是村裏人說的那雷擊木了。他身量還小,但明顯和同齡的小孩不同,走路很穩,也沒有小孩子的懵懂。
劉繼祖出來見了田先生,也不用大人吩咐,馬上像模像樣的給外來人行了禮。
田先生點了點頭,問道:“我聽人說你很聰明,願不願意跟著我讀書啊?”
劉繼祖聽了,先抬頭仔細端詳了田先生一陣,然後心裏突然有了想法,馬上跪下叩首道:“先生在上,請受弟子一拜!”
田先生見了,心理歡喜,尋思這小子確實有些不一般,這麽小就會這一套,他一邊笑著一邊把他扶了起來。
劉老漢和劉柱反而有些不好意思,劉老漢搓著手怯懦地問道:“田先生,聽人說您那裏是自設館,學費貴的緊。我們家的條件您也看見了,一年也刨不出幾文錢,不知道能不能湊得起?”
“這個你們不用擔心,本來就是我主動上門來找你們的,分文不收也是應該的。但夫子定下規矩,束脩還是要的,且禮數不可廢,學問也不可輕傳。嗯……,你們每個月給我送一擔柴怎麽樣?”田先生是想到離這裏不遠就有村裏的柴林,砍柴很方便,於是提出了這麽個要求。
劉老漢和劉柱聽了隻是每個月多砍一擔柴而已,喜出望外,連忙行禮感謝田先生。
田先生也不客氣,受了禮,和劉繼祖交代了幾句注意事項,約好明天上學的時間就迴去了。
劉老漢和劉柱下午沒去田裏,忙了一下午給劉繼祖準備上學用的各種東西。
第二天一早,劉柱媳婦就給劉繼祖打整好,穿戴整齊,背著書包到田先生家去了。
劉繼祖會說話後,打聽到他們的村子叫東旺村,是沿著糊塗河的一個小村莊,地處太行山中部,屬於忻州府定襄縣管轄。田先生住在西旺村,兩村之間隻隔著糊塗河,中間有一座石橋連接。
劉繼祖年紀雖小,但腿腳利索,周圍他早就跑遍了,不一會兒就跑到了田先生家門口。
田先生的家族在忻州地界算是名門望族,祖上和族裏子弟多有做官的。他原本也住在忻州城裏,但不喜城裏喧囂,幾年前妻子去世後,他就到處遊曆想找個隱居歸隱之地。
劉繼祖出生那天,他剛好遊曆到這裏,很喜歡這裏地處偏僻,村民淳樸,風景秀麗,有山有水,河穀裏的田地也還算肥沃。而且當天他還聽說了鄰村劉繼祖降生的奇事,很感興趣。他想這是生而不凡啊,正好可以看看他有什麽造化,於是在這裏買了地蓋了房,第二年就搬來這裏常住了。
劉繼祖看了看周圍,隻見田先生的宅院很偏僻,周圍很遠都沒有人家。房子後麵是大片的田地,左邊是糊塗河,右邊是一片小樹林,離村子裏其他人家有點遠。
他定了定神敲了門,不一會兒有個五、六十歲的老人來開了門。老人見了小人兒劉繼祖,咧開缺了門牙的嘴開心地笑了起來,“唉吆喂,這不是老劉家的劉繼祖嗎!這麽小就來讀書了,真不簡單啊!”
劉繼祖一見,是田先生家的仆人老廖頭,也裝摸做樣的給老人行了禮。
老人更高興了,連忙把他讓了進來。
田先生家是一套兩進帶個小花園的宅子,先生住在後一進,自設館就在前進的西廂房。
老人把他讓進去,指著一張桌子說:“先生交代了,你就坐在這兒。”
劉繼祖把書包放好,端端正正地坐等老師來上課。
過了會兒,陸續又有三個孩子來到學堂。這三個孩子都認識他,是附近家境比較好的人家的子弟,都已經七八歲了。他們見了才三歲的劉繼祖都很好奇,圍著他,這個摸摸頭,那個捏捏臉,逗弄起來。
劉繼祖正要對這幾個放肆的小屁孩發脾氣,田先生咳嗽一聲踱了進來。那三個孩子聞聲馬上迴到了自己的位置,幾人都站好給田先生行禮。
田先生讓他們坐下,開始給他們上課,“我的上一館是在忻州城,你們是我教的第五期學生,也是我在這裏教的第一期學生,沒準兒也是我最後一期學生。希望你們能約束自己,用心學習,快樂學習。正如孔夫子說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你們聽好,我隻管教,不管教會,你們能學到多少全看個人造化,如果不服管教,我就隻好把你送迴家了。”
幾個孩子聽了又站起來行禮應是。
田先生揮揮手,讓他們坐下,緩緩說道:“今天先給你們開蒙,講講咱們華夏的文明傳承與卓越人物。這是我的先生易夫子、王夫子、曾夫子等人總結的,我將其簡單匯總,雖不敢說都對,你們權且先知道個大概,好有計較。然後咱們再讀書識字,你們要認真聽。
文明出現之前,人和禽獸一般,也生活在自然之中,以采獵謀生,雖然是茹毛飲血,但能享自然之天成,本也快樂無憂。但樹欲靜而風不止,因為種種原因,人最後還是和禽獸區分開來,自認為有了智慧,或者說更有智慧,離開了原來的自然樂園,從此隻能靠終生勞作來謀生,至此文明誕生。
華夏文明源遠流長,但文字出現之前的那段曆史因為沒有記載,多為口耳相傳,且為了其他某些目的,多有誇大不實之處,包括盤古、女媧、伏羲已演變為神話傳說中的人物,極難考證。文字出現後,好了很多,我們現在學到的,多是考證古人的記載整理而來,但畢竟年代久遠,也難免謬誤,對此你們要有所覺悟。
華夏一詞起源不明,有先生說華者,美服也,夏者,大也。說我們有華服之美,有禮儀之大,因此謂之華夏,且認為我們是文明的,以區別於野蠻的四夷。還有先生說華者,花也,指西嶽華山,華山為華夏之根,可能最早的文明部落產生在華山周邊。夏者,下也,指黃河下遊,黃河是咱們的母親河,最早的很多部落都在黃河下遊兩岸。
華山周邊的部落稱之為諸華,黃河下遊的部落稱之為諸夏,合起來就是華夏。但合起來可不容易,那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對此作出過突出貢獻的人是黃帝和炎帝,因此我們仍把黃帝、炎帝作為華夏文明的初祖。
軒轅黃帝播百穀、製衣冠、建舟車、作音律,聯合炎帝部落征服東夷和九黎族而一統華夏,成為炎黃部落聯盟的首領。
可能是神農氏的炎帝嚐百草而興醫藥,善用火而製器具,在阪泉之戰敗於黃帝後,炎帝部落與黃帝部落聯合戰勝蚩尤之九黎族,從而逐步形成了華夏民族的雛形。
因此國人如今依然自稱‘炎黃子孫’,當然還有被炎黃二帝聯合打敗的九黎族的首領蚩尤。他興農耕、善冶金、製五兵、興文字,在涿鹿之戰敗於炎黃二帝。九黎族一部分融入華夏,一部分遷往南方,他也為華夏文明做出過巨大貢獻。
此三人,或者說三部族,在華夏統一之前,彼此競爭,爭戰不休,為了強大起來他們都各自圖強。除了常規的戰爭以外,他們利用各自的優勢在秘地組建了自己的秘密組織,作為戰爭的輔助。三個秘密組織通過各種形式,輔助各自的部族征戰競爭。”
劉繼祖聽到這裏一愣,田先生前麵講的和自己前世學到的知識相比,要係統新穎,但還是有契合點的,並不難理解。但後麵說的這些和自己記憶中的曆史完全搭不上邊,不免一驚,連忙坐正身體豎起耳朵認真聽下去。
“黃帝在現在的秦嶺華山某地建了軒轅洞,炎帝在現在的大巴山神農架某地建了神農穀,蚩尤則先是在東部沿海某地建了九黎寨,後來在他戰敗後向南遷往東海某地改名九黎島。
這些組織成立之初涉獵廣泛,職責包括推演對戰技巧與兵法,研製先進武器裝備,開發醫術等先進技術,搜集各類知識,刺探對方情報,護衛己方首領,執行特殊任務等等。
但等到華夏一統之後,三家組織存在的意義消失了。但三家組織由於各自部族的全力支持,已經異常強大,他們不願意就此解散。因此後來由於各自不同的原因,三個組織都脫離了原來的部族,成為了獨立的隱秘組織。
三家組織的任務和宗旨因此也必須進行調整,但在獨立初期由於他們三家各自的立場和常年的征戰積累下來大量仇怨,他們彼此間依然是明爭暗鬥,隻是爭鬥方式在慢慢發生改變。這一時期,源於戰場的拚殺技經過漫長、係統地完善,開始向各類武技轉型。
經過一段時間的激烈爭鬥,他們意識到必須改變並統一競爭方式,否則三方都可能會元氣大傷甚至消亡。為此,他們在東嶽泰山太平頂,進行了第一次會盟,是為‘太平之盟’。他們彼此約定通過各自扶植新的部族參與天下紛爭的方式來較量,看誰扶植的部族最強大,最終成為新的首領,這樣又經過了漫長的歲月。
先是獲得軒轅洞支持的夏部落崛起,夏獲得了水利和築城技術,逐步強大起來。他們的首領禹也因為治水有功,聲望日隆,後來成為了部落聯盟的首領。禹卻改變了實行多年的部落聯盟首領產生方式,改為了世襲製。他將首領的位置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啟,建立了夏朝,從此開始了‘家天下’的時代。
夏利用水利與築城技術,營水利,興農業,修宮殿,建城市,部落聯盟也慢慢變為了城市國家,國祚綿延近五百年。夏傳至桀,氣數將盡,得到九黎島支持的商族抓住了機會,強大起來。他們獲得了商貿和青銅冶煉的技術,首領湯在伊尹等人的輔佐下打敗了夏桀,建立了商朝。
商人善冶金,通貿易,重工商,文明延續發展,國祚綿延四百餘年。商傳到紂王時,氣數也盡了,獲得了神農穀支持的周族趁勢而起,他們獲得了更先進的農業技術,周族首領武王繼承文王的遺誌,在周公、召公和太公的輔佐下,打敗了商紂,建立了周朝。
周人善農耕,施仁政,立宗法,行封建,分井田,製禮作樂,國祚綿延近八百年。周滅商後,進行了分封。其中周國最強大,國君為天下共主,稱為天子,領有四海,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天子的兄弟、嫡長子以外的兒子、功臣、姻親、同盟國、附庸國以及戰敗的商族後裔等被封為諸侯。周天子將周國以外的土地分封給他們,如周公封魯國、召公封燕國、太公封齊國、商族後裔封宋國等。
因此諸侯有國,稱為國君,分為五等,是為公、侯、伯、子、男。國與國之間有封土,兩邊種樹,稱為封土建國。諸侯對天子有一定的義務,要協助天子平天下。諸侯同樣實行嫡長子繼承製,他的兄弟、臣屬和其他兒子則封為大夫。
大夫也有封地,大夫的封地稱采邑,是為立家,家主稱為家君。他們要協助諸侯治國,也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大夫的兄弟和其他兒子則成為士,士不再分封,他們作為家臣協助大夫齊家。
因此士無恆田,隻能靠本領吃飯,所以士必須修身。士在周雖是最低一級的貴族,但也能獲得較好的教育,其中有博學的文士,勇敢的戰士,武技高強的武士,足智多謀的謀士,也有醫卜星象的方士等等。
周分為西周和東周兩個時期。西周是天子的時代,所謂‘禮樂征伐自天子出’。這一時期,各諸侯國獨自發展,三個秘密組織也各自培植發展自己的勢力,天下相對太平。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周國慢慢衰落了,諸侯國慢慢強大起來。等到了西周末年幽王時期,因為王位繼承等問題,薑姓後族聯合犬戎攻破了國都鎬京。
幽王被殺,西周結束。幽王的兒子在後族的扶助下即位,是為周平王。平王遷都洛邑,即現在的洛陽,那裏在鎬京以東,自古就被認為是天下之中,甚至稱為‘中國’。洛邑東邊的嵩山也被立為中嶽,自此五嶽格局形成,基本標定了華夏文明的大致範圍,當然現在這個疆界早已大大擴展。
自此東周開始,東周初期,周國統轄國土減少,戎狄不斷侵犯,王室更加衰微,諸侯國卻強大起來,慢慢成為了時代的主角。宗法製、井田製、封建製遭到破壞,是為‘禮壞樂崩’,這一時期因為孔子編著的《春秋》而得名春秋。
亂世也自此開始,天下紛爭不斷。這三個秘密組織也開始活躍起來,他們雖然彼此爭鬥不休,但卻都認為自己是華夏正宗。麵對外族入侵,華夏文明危在旦夕的新形勢,三個組織在嵩山三皇寨舉行了第二次會盟,調整了較量方式,是為‘攘外之盟’。他們約定,通過各自扶助諸侯來維係華夏文明,一方麵抵抗戎狄,一方麵看誰能稱霸中原。
這次先是九黎島支持的齊桓公勝出,他在管仲和鮑叔牙等人的輔助下,發展經濟,富國強兵,第一個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號,九合諸侯,抵抗戎狄,維護了華夏文明,第一個確立了霸主地位。
然後是軒轅洞支持的晉文公,他在先軫和趙衰等人的輔佐下,選任賢能,改革強軍,外合秦齊,安宋製鄭,勤王敗楚,成為春秋第二位霸主。
第三個被普遍認可的霸主是神農穀支持的楚莊王,他在伍舉與公叔敖等人輔佐下,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勵精圖治,問鼎中原,成為第三位霸主。
期間和之後還有想圖霸中原的宋襄公、偏霸西方的秦穆公以及曾大敗楚國的吳王闔閭和滅亡吳國的越王勾踐,他們也加入了爭霸的過程,隻是他們的影響不及前麵三位霸主,所以最後兩霸的說法有爭議。
這四位諸侯身邊也有目夷、百裏奚、由餘、孟明視、伍子胥、孫武、範蠡和文種等眾多人才輔佐,隻是這些人的出身已不再單純。他們中有些仍然是三個組織培養或派出的,也有一些是多年以前派出人員的後代或弟子。有些甚至已曆經多代,早已脫離了這三個組織,成為了各諸侯國世襲的大夫。當然,還有很多和三家組織根本沒有任何關係。因此爭霸戰也逐漸變得混亂,並漸漸脫離了三個組織的控製與預期。
等到了春秋後期,這種趨勢愈演愈烈,天下更加混亂,各國鬥爭的手段也更加殘酷,三家組織麵臨的形勢也發生巨變。以前隻有半數左右人才不是他們培養的,現在活躍在各國政壇的人卻多數和他們沒有直接關係,且不受他們控製。
這些人的先祖,很多是這三個組織直接培養或有間接關係的,他們憑借各自的功績成為了各國的大夫,就開始培養自己的勢力和人才,慢慢強大起來。發展到後來,一些大夫甚至取代了原來的諸侯,成為新的國君,也登上了曆史舞台。
比較有影響的是齊國大夫田氏取代了薑齊,晉國的韓、趙、魏三家大夫瓜分了晉國,自此戰國便開始了。這段時期取名自西漢劉向編著的《戰國策》。戰國時期的爭戰不同於春秋,極為殘酷,殺人盈野,血流成河,屍骨如山,道德淪喪。
這時的諸侯、大夫對這三家組織的態度也開始轉變。一方麵他們依然想繼續拉攏利用組織的力量打擊對手,另一方麵他們也開始忌憚組織的實力,更擔心他們去扶助別的諸侯國,因此各諸侯國都對他們提出了要求。
當時主要有七個諸侯國,即齊、楚、燕、韓、趙、魏、秦,是為‘戰國七雄’。他們的要求無非是想本國得到更多的人才,並禁止他們向其他國家提供支持。但這種要求是三家組織無法答應,也無法做到的。因為他們為了增大競爭勝出的概率,都沒有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而是在多個諸侯國都下了注,安排了人。
更何況組織自獨立以來,也從未歸附於任何諸侯國或組織。因此戰國初期,三家組織就相繼被禁,被打擊,甚至被圍剿。他們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削弱,隻是因為組織嚴密,行事隱秘,地處偏僻且實力雄厚,才暫時幸免於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