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個烽火連天的年代,淞滬會戰如同一幅悲壯的曆史畫卷,緩緩展開在中華大地上。


    而在這動蕩不安的時局中,慕錢滬劇團如同一股清流,毅然決然地選擇在四行倉庫這個見證了無數英勇與犧牲的地方,上演了一出震撼人心的滬劇——《八.一三》。


    這場演出,不僅是對那段曆史的深情迴望,更是對上海軍民不屈不撓、誓死抗日精神的崇高致敬。


    錢晚夏,這位滬劇名伶,以其深厚的藝術功底和對角色的深刻理解,擔綱飾演了劇中的靈魂人物——沙奶奶。


    在四行倉庫斑駁的牆壁前,燈光漸暗,觀眾的唿吸似乎都凝固了,等待著那一刻的到來。


    當錢晚夏身著樸素卻充滿年代感的衣裳,緩緩步入舞台中央,那一刻,她仿佛與角色融為一體,成為了那個時代上海普通老嫗的化身,卻又蘊含著無盡的堅韌與力量。


    隨著悠揚而又略帶淒婉的滬劇唱腔響起,錢晚夏用她那深情而富有穿透力的嗓音,唱出了《八.一三》中沙奶奶的一段經典唱段。


    她的聲音,時而低沉哀婉,訴說著家園被毀、親人離散的悲痛;時而激昂高亢,傳達出上海軍民麵對侵略者時,那份“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英勇無畏。


    在她的演繹下,沙奶奶的形象躍然台上,她不僅是家庭的支柱,更是無數上海人民心中不屈精神的象征。


    “八月十三炮火連,黃浦江畔血染天。吾輩雖老誌未殘,誓與兒孫共赴難。”


    這一句句擲地有聲的唱詞,不僅唱出了沙奶奶個人的情感,更喚醒了在場每一個人的心靈共鳴。


    觀眾們或淚流滿麵,或緊握雙拳,無不被這份深沉的家國情懷所打動。


    四行倉庫的每一塊磚石,似乎都在聆聽著這段曆史的迴響,見證著上海軍民在逆境中展現出的非凡勇氣與犧牲精神。


    錢晚夏站在舞台中央,淚光閃爍,她深知,這場演出不僅僅是一場藝術的呈現,更是一次靈魂的洗禮,一次對曆史的深刻反思與銘記。


    而四行倉庫,這座曾經見證了中華民族危難時刻英勇抗爭的建築,也因這場特殊的滬劇演出,被賦予了更加深遠的意義。


    它成為了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提醒著每一代人: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那份為了國家和民族尊嚴,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傳承與發揚。


    於是,慕錢滬劇團與《八.一三》的故事,成為了那個時代不可磨滅的記憶,激勵著無數後來者。


    ? 1932年淞滬會戰(又稱一·二八淞滬抗戰)是中日之間的一次重要軍事衝突,發生在1932年1月28日至3月3日。??


    背景:1932年1月28日,日本以“日僧事件”為借口,向駐上海閘北的第十九路軍發動突然襲擊,導致第一次淞滬會戰爆發。


    第十九路軍在總指揮蔣光鼐和軍長蔡廷鍇的帶領下,英勇抵抗日軍,致使日軍三次更換指揮官。


    過程:戰鬥初期?,1932年1月28日午夜,日本海軍陸戰隊分三路突襲上海閘北,第十九路軍奮起抵抗,給日軍以迎頭痛擊。


    日軍對我軍陣地及民宅、商店狂轟濫炸,發動了四次總攻,均遭敗績。


    ? 增援行動?:2月14日,蔣介石命令由前首都警衛軍87師、88師和教導總隊組成第五軍,由張治中率領增援第十九路軍。


    由於日軍偷襲瀏河登陸,中國軍隊被迫退守第二道防線。


    ? 停戰協定?:1932年3月3日,日軍司令官根據其參謀總長的電示,發表停戰聲明。


    同日,國聯決議中日雙方下令停戰。24日,在英領署舉行正式停戰會議。


    5月5日簽訂了《淞滬停戰協定》,規定中國軍隊不得在上海及周邊地區駐軍。


    結果:中日雙方簽署了停戰協定,上海非軍事化。


    此次會戰迫使日本承認了其在上海的侵略行為,並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淞滬停戰協定”,實際上剝奪了中國政府對上海的管轄權,承認了日本入侵上海的合法性。


    ? 淞滬會戰中的具體戰役和戰鬥包括以下幾個?:


    上海市區戰鬥(8月13日至8月22日)?:這是淞滬會戰的第一階段,中國軍隊第9集團軍進攻日本海軍陸戰隊,重點指向虹口和楊浦的日軍據點。


    中國軍隊在空軍的配合下,多次攻占敵軍外圍據點,壓縮了敵軍的占領區?。


    川沙口登陸戰(8月23日)?:日軍第11師團在川沙口進行登陸作戰。


    羅店戰鬥(8月24日至9月6日)?:日軍第11師團攻占羅店,中國第15集團軍進行反攻?。


    吳淞登陸戰(8月23日至8月30日)?:日軍第3師團在吳淞以南登陸,中國第9集團軍進行反擊?。


    虯江碼頭戰鬥(9月7日至9月9日)?:日軍步兵第18聯隊在虯江碼頭登陸?。


    月浦戰鬥和楊行戰鬥(9月7日至9月11日)?:日軍第3師團攻占楊行,第11師團攻占月浦?。


    寶山戰鬥(8月31日至9月6日)?:日軍在寶山進行多次進攻,中國軍隊頑強抵抗?。


    寶山戰役:


    1937年8月淞滬會戰開始後, 日軍增援部隊鹽澤師團一部於20日由寶山獅子林登陸,25日攻打寶山縣城。


    中國守軍第98師頑強阻擊,傷亡慘重,於8月底奉命後撤,留第583團三營孤軍防守。9月4日,日軍猛攻寶山城。6日,寶山失守,500餘中國官兵全部殉國。


    1937年七七事變,抗日戰爭全麵爆發。


    日本上海派遣軍司令官鬆井石根大將,恃其陸、海、空立體戰優勢,企圖沿長江口沿岸強行登陸。


    突破我軍防線,從側背包抄中國軍隊後路,一舉侵占上海。


    為抗擊日軍,第十八軍羅卓英部三個師奉命赴滬布防。


    剛由武漢奉調衛戍南京的陸軍第五十四軍第九十八師也奉命馳赴上海,駐防寶山、吳淞一線。


    8月23日後,羅涇、小川沙、月浦、獅子林等地先後失守,登陸日軍向寶山、瀏河、羅店方向分進合擊,情勢危急。


    寶山城是上海長江邊的門戶,距獅子林和吳淞炮台均相隔十裏,戰略地勢險要。


    8月31日,當南北兩處均已失守,寶山城三麵受敵,已成孤懸之勢時。


    奉命防守長江口的第九十八師第二九二旅旅長呂國銓,決定派遣第五八三團第一營中校營長姚子青率營前往接防。


    姚子青是血氣方剛、英勇有為的青年軍官,盡忠職守,有獨當一麵的指揮能力,對日本軍國主義的入侵、殘殺我同胞的罪惡行徑早已切齒痛恨,憤慨不已。


    接受命令時姚迴答說:“子青守土有責,誓與寶山共存亡,請旅長放心。”


    9月1日,姚子青率部六百戰士,堅守寶山城。


    在羅店、寶山、獅子林等處,中日軍隊均反複爭奪。


    姚率連排長偵察地形,布置陣地與火力網。


    在江堤了望:敵艦遠程炮,炮口對準寶山;望遠鏡向南觀察,日軍坦克開來開去,大炮對準寶山城,日機在上空轟炸掃射。


    姚營以弱軍抗強敵,一場惡戰已降臨。


    姚子青意識到守住寶山,可爭取主動,使該師部調兵遣將從容布防和增援。


    這是第一營生死存亡,為國爭光的最後關頭。


    姚集中全營講話:


    “弟兄們還記得來上海之前我講的話嗎?養兵千日,用兵一時。


    眼下日本鬼子打到了我們家門口,殺我同胞,奸我姐妹,侵我國土,欺人太甚!


    不把鬼子驅逐出去,是我們每一個軍人的奇恥大辱!


    如今我們報仇雪恨的時機到了,弟兄們,豁出去吧!和鬼子們拚到底!”


    姚子青慷慨激昂的話,激發起了全營官兵的抗日豪情,有人帶頭喊出


    “和寶山城共存亡!”“人在陣地在!”的口號。


    當日,日軍第3師團第68聯隊約2500人,在戰車掩護下直逼寶山城;


    吳淞口外日艦炮以寶山為目標不斷轟擊,日機亦連續轟炸,城垣屢坍屢修。


    激戰中,姚子青率部采取靈活戰術出擊、奇襲,動靜結合,一次又一次打退日寇的進犯。


    9月2日,日寇的飛機、艦炮連續向寶山猛烈轟擊,在坦克掩護下多次發動衝鋒。


    向西門外大街及西南城垣進犯,企圖截斷姚子青營與後方的聯係。


    姚子青識破敵軍陰謀,趁敵人立足未穩組織力量予敵痛擊;


    敵軍因屢攻不下,更加瘋狂地調集剛登陸到達獅子林方麵部隊和增援炮台的部隊向寶山夾擊。


    姚全營官兵,頑強抗擊日軍進犯。


    9月3日,敵軍以飛機、戰車、大炮掩護2000步兵進攻,企圖在城東、南、北三麵強行突破。


    姚子青派出一支突擊隊先發製人,勇猛出襲將這一路敵人攔截於金家宅和寶山外圍之間。


    從側翼包抄與日軍展開肉搏戰,斃傷日軍200多人。


    9月4日,敵人對寶山誌在必奪,集中軍艦30艘,分列吳淞口,以排炮猛烈轟擊寶山城,並以飛機及戰車掩護步兵向守軍陣地衝鋒。


    炮彈唿嘯著飛向寶山城,成片的建築物在隆隆的爆炸聲中轟然倒地,並燃起大火。


    飛機大炮狂轟濫炸持續了一整天,直炸得天昏地暗,第一營的大部分工事被摧毀,官兵犧牲100多人。


    入夜,姚子青指揮大夥埋葬了死難官兵的遺體,他脫下軍帽,含著熱淚同昔日朝夕相處的戰友們作最後的告別。


    當時寶山已陷入重圍,守城軍民在姚子青指揮下頑強抵抗。


    4日晚,姚子青致電旅部:“抱誓與敵皆亡之旨,固守城垣,一息尚存,奮鬥到底。”


    9月5日拂曉,一陣炮擊過後,日軍步兵再次發起潮水般的衝鋒。


    當天,敵人一連衝擊了4波次,姚營官兵,均以身許國,雖在危城之中,仍沉著應戰,寶山城巍然屹立。


    經過數日的激戰,姚營斃傷敵軍600餘人。


    陣地前沿,日軍遺屍累累;戰壕內,姚營已傷亡過半,鮮血四處流淌。


    日軍向城內發射大量硫磺彈,煙火四起,房屋盡被燃燒,一片火海;姚子青身處危城,仍拚力奮戰。


    5日午後,姚營3個連長全部陣亡,9個排長戰死6個。


    姚子青在指揮所裏再也呆不下去了。不顧副官和衛士們的勸說,執意要到東門去,因為那兒戰事最艱苦。


    他命令:“所有勤雜人員,包括架線員、炊事員、傳令兵,一律到前沿陣地去。”


    然後,姚冒著猛烈的炮火,來到城東門陣地。


    傍晚時分,日寇第68聯隊在聯隊長鷹森孝的指揮下,向寶山城發動了最後一次衝鋒,前邊是坦克開路,後麵是貓著腰的士兵,黑壓壓一片。


    姚子青吩咐弟兄們集中輕重武器,先對付步兵。


    日軍步兵紛紛倒斃,但前麵的倒下去,後麵的又衝來,敵如潮湧。


    姚子青邊抓起一挺衝鋒槍射擊,邊命令炮手,對準後邊的那個舉著指揮刀的鬼子官射擊。一發炮彈射去,鷹森孝遭重傷倒地。


    緊急時刻,一輛日軍坦克衝到陣地前沿,姚營成排手榴彈扔過去阻擋不住。


    日軍坦克上機槍橫掃過來,姚營又犧牲了十幾個士兵。


    就在這危急關頭,姚子青看到,一個熟悉的身影躍出戰壕,飛身奔向橫衝直撞的日軍坦克。


    這是第二連上等兵李衛明,人們都叫他小李子。


    剛入伍不到一個月的李衛明腰間捆滿了手榴彈,手裏還舉著兩顆,奮不顧身地朝敵坦克撲去。


    敵彈噗噗打在他身上,倒下了,人們都以為他犧牲了。


    哪想到他又爬起來匍匐向坦克……突然大吼一聲,猛地跳起來,撲在飛速轉動的坦克履帶上,一聲沉悶的爆炸聲響過後,小李子無影無蹤,那輛坦克也癱瘓了。


    淚眼模糊的姚子青讚許地說:


    “多麽英勇舍身炸坦克的戰士啊!”


    姚由此看到中國勝利的一線曙光。日落時,日軍終於退縮了,但姚營僅剩下不足100人。


    9月6日淩晨,日軍用重炮轟擊城牆,炸裂缺口,衝入城內,姚子青與旅部失去聯絡。


    隻見寶山上空,多架敵機肆無忌憚輪番轟炸、掃射;敵艦大炮轟擊不斷,整個寶山煙霧彌漫,到處是斷垣殘壁。


    10時,日軍又轟毀寶山城東南城垣,並施放硫磺彈,城內燃起一片火海,又一股日軍衝入城內。


    姚子青臨危不懼,率領全營所剩官兵與敵短兵相接,展開了白刃巷戰。


    戰鬥十分激烈,雙方死亡慘重。激戰到最後,姚營僅剩20餘人,勇士們仍然毫不退避,以一當十地與衝進來的日軍拚殺。


    在最後時刻,姚子青不幸被彈片擊中腹部,腸子暴流出來,英勇犧牲。


    姚子青營固守寶山城與日軍浴血奮戰六晝夜,經過激烈的巷戰肉搏戰,終因敵眾我寡,姚子青和全營官兵壯烈殉國。


    消息傳出,震驚中外。


    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於9月10日通電全國:


    “寶山之戰,姚子青營堅守孤城拚命,誌氣之壯,死事之烈,尤足以驚天地而泣鬼神……”;


    南京《中央日報》《吊寶山城中六百義士》文稱姚子青為:


    “民族人格之表現”;


    上海《大美晚報》著文讚頌:


    “此次姚營全部殉城,其偉大壯烈,實令人內心震動而肅然起敬,此非僅中國人之光榮,亦為世界人類之光榮,其事跡將永垂史冊!”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命令追授姚子青為陸軍少將,並在南京鑄造姚子青銅像。


    後人為紀念這位英雄,將姚生前居住過的漢口市生成裏的那條街改名為“姚子青路”。


    姚家鄉平遠縣建立了“子青祠”。平遠縣辦起了“子青職業學校”、“子青女子中學”,平遠縣城中學被命名為“梅青中學”(“梅”指“八一三”淞滬抗戰中第一個犧牲的黃梅興將軍)。


    1938年3月12日,延安各界群眾舉行“紀念孫總理逝世十三周年及追悼抗敵陣亡烈士大會”


    姚子青營抗日犧牲處地點:寶山區友誼路1號(上海淞滬抗戰紀念公園內)


    簡介:姚子青營抗日犧牲處位於寶山區友誼路1號(上海淞滬抗戰紀念公園內)。


    姚子青(1909~1937)廣東平遠人,又名若振,號中琪, 民國二十六年(1937)任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軍九十八師二九二旅五八三團第三營中校營長。


    奉命赴上海抗日,進駐寶山縣城。他率領600官兵與敵奮戰七晝夜,終因寡不敵眾,全營將士壯烈犧牲。姚子青本人也於9月5日在與侵華日軍作戰中壯烈犧牲,時年29歲。


    ?在淞滬會戰月浦戰役中,最殘忍的戰鬥發生在第88師524團與日軍的激戰中?。1937年8月13日,第88師524團團長謝晉元部在四行倉庫與日軍激戰,戰鬥異常慘烈,屍體覆蓋大地,慘烈程度堪比奧馬哈登陸戰?。


    ? 滬劇《沙家浜》中沙奶奶錢晚夏飾演,唱段“八一三”的唱詞如下?:


    “八一三”日寇在上海打了仗,


    江南國土遭淪亡,


    屍骨成堆鮮血淌,


    滿目焦土遍地火光。


    曆盡艱辛、東進江南、


    深入敵後,解放集鎮與村莊。


    紅旗舉處歌聲朗,


    百姓們才見天日光。


    ? 滬劇作為一種傳統文化藝術形式,其傳承價值不可忽視。在《八一三》中,唱詞不僅體現了滬劇的藝術特色,也傳承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和曆史記憶。


    戰鬥背景和過程:淞滬會戰是1937年8月13日爆發的中日戰爭中的首次大型會戰,持續了三個月。


    中國軍隊在淞滬地區與日軍展開了激烈的戰鬥。第88師524團在四行倉庫的戰鬥中,麵對日軍的猛烈進攻,堅守陣地,展現了頑強的抵抗精神。


    戰鬥結果和影響:這場戰鬥不僅展示了中國軍隊的英勇抵抗,也打破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


    盡管中國軍隊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但成功拖住了日軍的進攻,為後續的戰鬥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曆史背景和意義:淞滬會戰是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戰役之一。


    它改變了日軍侵華的進攻方向,使得國民政府有空間西撤,保留了中國的工業和文化力量。這場戰鬥的意義在於粉碎了日本速戰速決的戰略,使日軍不得不調整其進攻策略?。


    四行倉庫在淞滬會戰中的作用主要是作為中國軍隊的防禦陣地,特別是八百壯士堅守四行倉庫的英勇事跡,展示了中國軍隊不屈不撓的抗戰精神,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同情和支持??。


    四行倉庫位於上海市閘北區光複路1-21號,是1931年由金城銀行、中南銀行、大陸銀行和鹽業銀行共同出資建造的貨物堆棧。


    該倉庫由著名建築設計師鄔達克設計,是七層鋼筋水泥結構大樓,總建築麵積約2萬平方米,是當時西藏路橋周邊地區最高的建築?。


    在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後,四行倉庫成為了中國軍隊的重要防禦陣地。


    88師在閘北與日軍苦戰兩個多月,最終因戰況不利被迫撤退。蔣介石決定保留四行倉庫作為最後一個陣地,以向世界展示中國軍隊仍在堅守上海,爭取國際社會的同情和支持?。


    四行倉庫保衛戰中,八百壯士在謝晉元的率領下,堅守四行倉庫四天四夜,與日軍展開激烈戰鬥,展現了中國軍民的英勇和頑強。


    謝晉元在淞滬會戰中的角色是第88師262旅524團的中校團附?。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謝晉元率部參加了這場戰役。


    10月下旬,中國軍隊在蘊藻浜一線反攻失敗,日軍開始全麵反攻。


    為了牽製日軍並掩護主力部隊撤退,謝晉元奉命帶領“八百壯士”死守蘇州河北岸的四行倉庫。


    麵對日軍的猛烈進攻,“八百壯士”孤軍奮戰4晝夜,擊退日軍數十次進攻,勝利完成掩護任務?。


    謝晉元的背景信息:謝晉元,字中民,1905年出生於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他畢業於黃埔軍校第四期,曾在北伐戰爭中受傷。1937年淞滬會戰爆發時,他擔任第88師262旅524團中校團附。1941年4月24日,謝晉元被叛徒殺害,後被追晉為陸軍少將?。


    八百壯士的指揮官謝晉元,其官職究竟是團附,團附的由來。


    作為部隊中的副職軍官,人們對副團長是不陌生的。但“團附”到底是一個什麽樣的官職,卻很難有人說得出來。


    而要想說明白團附,首先得說說團。由於“團”這一建製出現在中國,已經是清末民初之時。所以我們不妨就從這時開始,來探究團附的起源及其演變過程。


    清末新政之時,各省普遍編練新軍。新軍中一般都設有團一級建製,最初稱為“標”。按兵種來說,標有步標、馬標、炮標之分。


    民國成立後,北洋政府統一改之為步兵團、騎兵團、炮兵團。


    在清末,標的長官稱統帶官,簡稱統帶,也稱標統,對應後來的團長。


    統帶官之下不設副職,民國初年因襲之,故而團長之下並沒有副團長。團內設有教練官1人,司職隊伍的思想動員、教育考核等工作,這便是團附的前身。


    大名鼎鼎的閻錫山,便曾在山西新軍中出任過第二標教練官,一年後升為標統。


    1912年底,北洋政府宣布實行新軍製,規定每團設一團附,為中校軍銜。


    後又增設一名團附,為少校軍銜。在這之後,團附一職為北洋各派軍隊所采用。


    國軍中的團附:


    二次北伐結束後,國民革命軍(即國軍)開始進行大規模整編。


    國軍的部隊建製和官職基本上沿用了北洋的體係,團附一職不但保留,而且同樣明文規定為步兵團每團設中校團附1人,協助團長負責該團教育;少校團附1人,協助團長負責該團兵器。


    炮兵團隻設中校團附一人,兼管教育、兵器,各團不設副職。


    但這種編製並不固定,而且各派軍閥(包括中央軍)出於各種目的,設置副團長、團參謀長(按國軍規定實際上團一級不設參謀長),乃至上尉、甚至中尉團附的情況屢見不鮮。


    在1930年的國軍編製表中,甚至還設有“師附”。


    但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團附實際上起到了副團長的作用。例如淞滬會戰中的第88師參謀長(一說參謀處長)張柏亭就在迴憶時說道:


    “按當時編製,我師各團不設副團長,有中、少校團附各一人,中校團附即相當於副團長。”


    兩相印證,可以說明,謝晉元當時的職務是團附,而非副團長。


    四行倉庫在展示中國軍隊的抗戰精神方麵,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麵?:


    首先,四行倉庫的地理位置和建築特點使其成為抗戰精神的象征。


    四行倉庫位於上海閘北區,緊鄰蘇州河,北麵是公共租界,南麵則是戰火紛飛的戰場。


    這種地理位置使得四行倉庫成為中國軍隊與日軍對峙的前線,象征著中國軍隊在艱難環境下的堅守和犧牲?。


    其次,四行倉庫保衛戰的具體過程和結果也充分展示了中國軍隊的抗戰精神。


    1937年10月26日,中國軍隊第88師524團1營在四行倉庫與日軍展開激戰,堅守了四天四夜,最終在國際社會的介入下退入公共租界。


    在這場戰鬥中,中國軍隊雖然兵力不足,裝備落後,但他們憑借頑強的意誌和犧牲精神,給日軍造成了重大傷亡,展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


    此外,四行倉庫的建築本身也成為了抗戰精神的見證。倉庫的西牆布滿了彈孔和炮擊痕跡,這些痕跡不僅記錄了戰鬥的慘烈,也象征著中國軍民在抗戰中的英勇和犧牲。


    四行倉庫守衛戰:不到五天卻樹立了抗戰旗幟。


    八百孤軍堅守四行倉庫,麵對日軍炮火,展現中國軍人的脊梁。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在八字橋打響第一槍的88師就將師部設在四行倉庫。


    88師在閘北先是參加了進攻駐滬日軍上海特別陸戰隊的“十日圍攻”,在日軍援兵大舉登陸之後,又在閘北堅守兩個多月,屢挫日軍,被日軍稱為“可恨之師”。


    88師就在閘北和日軍苦戰了兩個月。


    10月26日,大場陷落,戰況急轉直下,戰線中部的中國軍隊有被日軍合圍的危險,被迫於當晚放棄閘北、江灣一線,退守蘇州河南岸。


    88師直到此時才撤出閘北,經過兩個多月的苦戰,88師的傷亡極其慘重。


    以後來堅守四行倉庫的524團1營為例,已經在火線上補充過五次兵員,開戰前訓練有素的精兵早已損失殆盡,尤其是第三次補充。


    原先的524團幾乎完全拚光,所以把剛剛從湖北開來的湖北省保安第5團成建製地補入524團。


    當時火線補充兵員,對補充來的部隊,隻收士兵,軍官則是任其去留。


    但因為524團的連排幹部幾乎全部傷亡,如1營的3個連長就隻剩下1連連長陶杏村,所以對保安5團的幹部也基本留用。


    保安5團是新成立的部隊,最新的一批新兵是在1937年7月抗戰爆發之後才入伍的,這些新兵甚至“連槍都沒開過”。


    撤退命令剛剛下達,就傳來《九國公約》成員要在11月初召開會議,討論中國對日本侵略的控訴案。


    因此蔣介石決定在上海市區保留一個陣地,以向世界顯示中國軍隊仍在堅守上海。


    第三戰區代理司令長官顧祝同根據這一指示,命令88師繼續留在閘北,堅守北站至蘇州河北岸一線陣地。


    88師師長孫元良在電話裏接到這個命令就立即表示反對:


    “統帥的命令自應遵辦,但請長官考慮,如果我們死一人,敵人也死一人,甚至我們死十人,敵人死一人,我留在閘北就有意義。


    但我們是孤立在這裏,激戰之後,我們的幹部傷亡了,聯絡隔絕了,戰鬥組織解體,糧彈不濟,而在混亂無指揮的狀況之下被日軍屠殺,那才不值,更不光榮!”


    孫元良考慮到電話裏難以講清楚情況,馬上派師參謀長張柏亭上校趕往第三戰區司令部前線指揮部直接向顧祝同當麵匯報。


    提出以1個團的兵力守備一兩個據點作為象征性堅守,得到了顧祝同的同意。


    張柏亭迴到師部,孫元良對留下1個團的兵力仍然感到可惜,最後決定隻留下1個加強營冒稱1個團的名義堅守1個據點——師部所在地四行倉庫。


    之所以選擇四行倉庫,是因為四行倉庫高大堅固,易於防禦,又因連日苦戰部隊傷亡很大,補充的新兵比例很高,集中在一個據點更利於控製部隊。


    而且四行倉庫中糧彈儲備充足,甚至為了防備自來水管被切斷還儲備了大量飲用水,是一個非常理想的守備據點。


    隨後孫元良召集團以上軍官會議,在會上說明了留守閘北的任務和情況。


    262旅524團中校團附謝晉元自告奮勇願意率領部隊執行這個任務,於是孫元良命令謝晉元率524團1營留守四行倉庫。


    謝晉元在接受任務後向孫元良表示:


    “在未達成任務前,決不輕易作犧牲。任務達成之後,決作壯烈犧牲,以報國家。


    524團中校團附謝晉元:


    此時,524團1營還駐守在閘北北站附近的天通庵地區。


    26日晚22時接到撤退命令,營長楊瑞符少校無法接受要撤退的現實,還打電話給524團團長韓憲元上校表示不願撤退。


    23時,韓憲元接到1營擔負死守四行倉庫的新命令,於是立即打電話要楊營長馬上趕到團部,當麵下達了新任務。


    當楊瑞符營長領受任務再迴到營部時,已經是27日零時20分了。此時1營各連都已根據26日22時的撤退命令開始後撤,楊營長急忙派傳令兵分頭去追,自己則在營部等待部隊迴來。


    結果傳令兵隻追到第2連以及第1連的第1排與第2排,於是楊瑞符營長隻好先率這一個半連到四行倉庫向謝晉元報到。


    沒想到27日上午9時許,之前沒聯絡到的1營3連、1連3排和機槍連居然也來到四行倉庫。


    原來這兩個連在撤退途中遇到團部人員,知道1營的任務已經改變,雖然誰都知道這是一個有去無迴的任務,但他們還是毅然趕到四行倉庫報到。


    就這樣,至27日9時,524團1營共452人全部進入四行倉庫,這也是當時中國軍隊在上海市區的最後一處據點了。


    524團1營進入四行倉庫後,立即開始備戰。由2個班在旱橋警戒。


    1連在右翼西藏路占領陣地,


    2連居中在四行倉庫周邊占領陣地,


    3連在四行倉庫左翼交通銀行周圍占領陣地,


    機槍連在四行倉庫屋頂配置2挺重機槍,


    另外2挺重機槍則分別配屬給1連和3連。


    日軍第3師團的前衛部隊從北站出發自東向西搜索前進,剛接近四行倉庫就遭到了1營的猛烈射擊,被打了個措手不及。


    他們重新展開隊形發起進攻,戰至12時許,被守軍擊退。


    堅守四行倉庫的中國軍隊:


    27日四行倉庫的戰鬥雖然規模很小,但意義卻非常重大,表示中國軍隊依然在閘北堅持戰鬥。


    這個消息迅速在租界流傳開來,成千上萬的市民趕到蘇州河南岸,隔河向四行倉庫守軍揮動帽子、毛巾、手帕致意,甚至還將日軍的集結地點、行動等寫在大黑板上通報給守軍。


    更多的人將守軍急需的物資送往上海市商會,不到一天的時間,捐贈的物資就裝滿了10輛大卡車。謝晉元對外界問及有多少守軍時迴答:


    “八百人”,“八百壯士”由此天下聞名。


    28日,四行倉庫守軍除了得到大量捐贈物資,還得到了楊惠敏送來的國旗,並於29日淩晨舉行了簡單但不失肅穆的升旗儀式。


    四行倉庫樓頂飄揚的國旗,是抗戰期間最為經典的一個場景,彰顯了中國軍民不屈的抗戰精神,引起了蘇州河南岸成千上萬觀戰市民的歡唿。


    29日下午,日軍再度展開進攻,仍被守軍擊退。


    經過兩天的戰鬥,謝晉元看出了日軍的顧忌——


    本來四行倉庫從軍事上講是一個絕地,根本沒有迴旋餘地,所以謝晉元最初布署防禦時還盡量擴充防禦縱深:


    1連在右


    3連在左,


    2連居中,


    圍繞四行倉庫周邊,四行倉庫大樓基本沒部署部隊。


    但是日軍顧忌流彈落入租界,所以不敢以重炮直接轟擊,隻能采取純步兵的強攻。


    於是謝晉元也審時度勢地改變了部署,


    將部隊全部收縮迴倉庫大樓死守,


    機槍連全部部署在樓頂,


    對日軍形成居高臨下之勢。


    日軍正在架梯攀爬四行倉庫:


    30日,日軍出動坦克掩護步兵進攻,被守軍用手榴彈擊毀2輛。


    日軍還在倉庫牆邊架起梯子攀爬進攻,守軍推倒梯子,並向牆角猛投手榴彈,再次將日軍擊退。


    束手無策的日軍隻能集中火力猛轟四行倉庫,幾乎每秒鍾就落彈一發,牆麵也被轟出了不少彈孔。


    守軍反而利用這些彈孔改建成射孔,日軍一連三天毫無進展。


    四行倉庫的戰鬥,讓與四行倉庫僅一河之隔的租界當局感到非常棘手,一方麵,距四行倉庫僅數十米之遙的 西藏路橋南就有煤氣公司巨大的煤氣罐,一旦流彈擊中引起爆炸,後果不堪設想。


    另一方麵,四行倉庫與租界近在咫尺,如果有流彈落到租界,引起擦槍走火的事端,極有可能會演變成國際事件。


    甚至打破租界與日軍之間微妙的和平關係,因此租界當局希望四行倉庫守軍盡快撤退。


    同時,日軍也忌憚一水之隔的租界,不敢放手攻擊,在四行倉庫的進攻中顏麵盡失。


    所以也向租界當局施壓,企圖從外交途徑來迫使守軍撤離。


    於是租界當局首先要求第三戰區命令四行倉庫守軍撤離,並表示允許守軍退入租界,保證他們的人身安全。


    與此同時,出於對八百壯士的崇敬與同情,許多社會團體和社會名流通過各種渠道唿籲國民政府命令四行守軍撤退,以保全這支英雄部隊。


    考慮到“八百壯士”堅守四行倉庫,屢挫日軍兵鋒,極大振奮了中國軍民的抗戰信心。


    同時也在國際輿論麵前展示了中國以弱抗強的不屈意誌,出色完成了“爭取時間,喚起友邦同情”的使命。


    10月31日上午,蔣介石電令88師師長孫元良,命令514團1營於11月1日淩晨2時撤離四行倉庫歸建。


    蔣介石在當天的日記裏這樣寫到: “為主帥者,愛惜所部與犧牲所部皆有一定限度。今謝晉元死守閘北一隅,任務與目的已達,故令其為榮譽之撤退,不必再作無謂之犧牲矣!”


    此時,88師主力已撤至滬西的北新涇、周家橋、豐田紗廠一線,孤懸敵後的1營如要撤退歸建,隻能渡過蘇州河經租界歸隊。


    由於租界當局有過允許1營通過的承諾,所以孫元良便派副師長馮聖法和參謀長張柏亭與上海市市長俞鴻鈞、淞滬警備司令楊虎一起與租界當局交涉。


    31日14時,馮、張、俞、楊與公共租界的外國駐軍總司令英軍少將斯摩利特(smoleet)等租界當局代表會談。


    租界方麵很爽快地答應了通過英軍警戒線時的行動協調、對封鎖四行倉庫後門的日軍機槍陣地與探照燈的壓製,以及準備通過租界時的交通工具等要求。


    21時,張柏亭通過電話命令謝晉元率部於當晚撤出四行倉庫。


    31日24時,守軍分為兩個梯隊,交替掩護,衝過新垃圾橋進入租界。


    在堅守四行倉庫和突圍戰鬥中,1營共計陣亡14人,傷23人,擊斃日軍至少在100人以上。


    1營退入租界後,先被帶到中國銀行倉庫。租界當局隨即要求收繳1營武器。


    謝晉元和全體官兵群情激憤,堅決不同意繳出武器,雙方僵持不下。


    在漕河涇等候1營歸隊的張柏亭趕到租界,在了解狀況之後,要求謝晉元暫時先交出武器,同時英方也解釋進入租界不許協攜帶武器是慣例。


    而且他們隻是代為“保管”,絕非“繳械”。


    謝晉元這才命令繳出武器——共計步槍200餘支,輕機槍24挺,重機槍4挺,駁殼槍20餘支,手槍3支,子彈12萬發,從這個數字來看,1營幾乎是把全部輕重武器都帶出來了。


    1營被繳械後,步行前往西藏路跑馬廳休息,當時已是深夜,沿途還是有大批群眾聞訊自發趕來歡迎。


    1日上午,1營官兵在吃完早餐後由租界當局派車送往星加坡路(餘姚路)膠州路口的意大利兵營,沿途受到上海市民夾道歡迎。


    但是一進入意大利軍營後,1營就遭到羈押,由萬國商團看守。


    乘坐由租界提供的車輛前往意大利軍營的四行守軍:


    1營退入租界後,日軍立即向租界提出抗議,稱如果租界準許中國軍隊通過,日軍將開進租界追擊。


    在得知1營被租界羈押之後,蔣介石立即指示上海市市長俞鴻鈞向租界提出抗議,要求讓1營按原協議通過租界歸隊。


    但之前斯摩利特的談判早就暗藏殺機,斯摩利特隻是駐軍司令,隻負責軍事行動,對於租界的行政與外交事務並無權限。


    談判時不但沒有租界當局的正式授權文件,也沒有正式簽署任何書麵協議,租界方麵從一開始就隻是想把1營騙出四行倉庫。


    八百壯士退入租界被強行繳械後,便成為了一支真正身陷孤島的孤軍,被租界羈押在星加坡路(餘姚路)膠州路口與膠州公園(靜安區工人體育場)一牆之隔的空地。


    自1937年11月1日至1941年12月18日,長達4年又1個月零27天,這塊營地也被稱為“孤軍營”。


    從孤軍被租界羈押後,國民政府就全力展開外交努力,但一直沒有奏效。


    1940年3月汪偽政權成立,多次派人遊說謝晉元率部投效,但都被嚴詞拒絕。


    於是日偽就收買了孤軍中的敗類,於1941年4月24日將謝晉元殺害。


    1941年12月8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12月9日,日軍占領上海公共租界,此時還有約320名孤軍落入日軍之手。


    日軍先將孤軍遷至寶山月浦機場旁的空置軍營,再於1942年3月將孤軍官兵全部關入南京老虎橋監獄。


    從1942年5月開始,分六批將孤軍押往不同地方作苦工,最遠的兩批被送到了新不列顛島和新幾內亞島。


    其間有包括繼謝晉元之後擔任團長的雷雄在內約100人逃脫,迴到大後方,還有約100人在做苦工或逃亡中遇難。到1945年8月抗戰勝利時,幸存下來的四行孤軍還有約170人,都受到了從優嘉獎。


    “八百壯士”:中國不會亡的象征:


    雖然八百壯士在四行倉庫守衛總共還不到五天時間,但卻充分展現出中國軍人不屈不撓的精神風貌,極大鼓舞了中國軍民的抗戰信念,成為抗戰中的一麵旗幟。


    根據“八百壯士”的事跡創造的歌曲《歌八百壯士》,在當時廣為流傳,歌詞中反複出現“中國不會亡”,就是將八百壯士看作堅持抗戰、絕不屈服的精神象征。


    因此,四行倉庫也就成了抗戰聖地。


    政治和軍事協調?:


    1937年,國共兩黨雖然已經達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協議,但雙方在具體合作上仍存在諸多摩擦和信任問題。


    八路軍並未被納入國民政府在淞滬會戰中的統一指揮體係。


    ? 實際效果和後續發展?:八路軍在華北地區采用的遊擊戰術成功地牽製了大量日軍兵力,減輕了華東、華中地區的戰鬥壓力。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第二次淞滬抗戰,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在淞滬會戰中,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鬥,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日軍投入9個師團22萬人,傷亡9萬餘人;中國軍隊投入73個師70餘萬人,傷亡25萬餘人。


    一戰後,日本在華擴張受到了英美列強的遏製,中國的北伐戰爭使日本在華利益受到削弱,促使日本政府調整對華政策,加快吞並中國東北地區的步伐。


    20世紀30年代初,世界經濟危機發生,日本經濟遭受沉重打擊,陷入極端困境,並導致政治危機


    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日本法西斯勢力決意衝破華盛頓體係對日本的束縛,趁英美忙於應付危機,蔣介石大規模“剿共”之際,奪取東北,以擺脫困境,並圖謀爭霸世界。


    淞滬抗戰:


    1932年1月28日午夜,日本海軍第一遣外艦隊司令鹽澤幸一指揮海軍陸戰隊分三路突襲上海閘北,第十九路軍在總指揮蔣光鼐、軍長蔡廷鍇指揮下奮起抵抗,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


    自衛抗戰:


    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製造盧溝橋事變,企圖在華北製造第二個滿洲國。


    為確保首都安全,中國統帥部遵照國防計劃甲案,陸軍集中兵力準備殲滅上海的三千日軍海軍陸戰隊,海軍堵塞江陰全殲日軍長江艦隊。


    陣地開進:


    後機密泄露,日本長江艦隊倉皇逃出長江口。1937年8月9日,日本海軍中尉大山勇夫等兩人駕車闖入上海虹橋機場挑釁,被駐軍保安隊擊斃。


    在全民抗日浪潮推動下,國民政府第二天發表了《自衛抗戰聲明書》,宣告“中國決不放棄領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實行天賦之自衛權以應之”。


    開始總攻,中國空軍也到上海協同作戰,並於8月13日奉令向日本駐滬海軍陸戰隊虹口基地發起圍攻,試圖趕敵下海。“八一三”淞滬抗戰由此展開。:


    數次會議


    從盧溝橋事變後,統帥部為了應付“七七事變”後的複雜形勢,召開了數次會議,討論初期的戰略政略和各方麵準備情況。


    七七事變後統帥部會議:


    7月11日


    軍實先行籌備,準備將一部分德機械化師調往北方作戰,檢討彈藥糧秣儲備情況和新武器分發情況;


    優先補充韓複榘的部隊,安撫韓複榘,穩定山東局勢;


    通信兵向北推進,切實掌握好北方情況。


    戰火儲備夠二十個德械師三個月用,糧秣儲備有50萬人、10萬匹馬一個月份,正在購辦兩個月份的儲備。


    黃河以北無儲備,首要任務是將以上糧彈儲備一部推進至黃河以北儲備。


    7月12日


    計劃派遣熊斌至保定,並向二十九軍承諾,如果需要子彈和軍實,中央將源源補充。


    害怕二十九軍擅自妥協,華北進一步特殊化。


    7月13日


    增撥第2師補充旅(後更名為獨立第20旅)一個團秘密進駐上海市區戰略要點(虹橋機場等);95師北上填防。


    南方開始注意守好後門,並陸續調兵北上。


    7月14日


    十一日宋簽字認可日方條件,國民政府對北方可能喪失極度擔憂,同時覺得平漢、津浦路空隙過大,需要調兵北上;但不應全用德機械化師,應夾雜其它稍差部隊。


    北方如不能堅守,長江封鎖就需要切實進行,開始撤除長江之燈塔、航標;海軍設立封鎖線,鞏固吳淞口陣地,江陰要塞強化,原定裝海州的88毫米炮,移裝江陰。


    日方背景:


    日本當時執行的是參謀本部參謀次長石原莞爾製定的《國防國策大綱》。提出的假想敵順序是美、蘇。


    首先對蘇聯已經放棄了進攻戰略,取而代之以“完成了軍備的充實和持久戰的準備後,首先開始積極工作以盡快迫使蘇聯放棄進攻遠東的圖謀”的字眼,就是說在以武力為後盾的情況下與蘇聯談判,不與其交惡。


    對美國則是“努力與美國保持親善關係”,因為石原知道日本和滿洲都有豐富的煤鐵資源,可是缺少最重要的戰略資源:石油和橡膠。


    隻要不和英美翻臉,石原認為英美會默認“滿洲國”的存在,因為有一個日本人控製的滿洲,正好為英美消除了共產主義南下的憂慮。


    對華戰略則是“做好穩固日滿和(華北),完成進行持久戰的準備的基礎工作”,反對擴大戰爭。


    也就是說:挑動在西北的國共內戰,同時建設滿洲國,鞏固華北,堵住俄國人南下,再向南洋滲透。


    得到馬來亞的橡膠和文萊的石油,同時擠走英國人,爭取把手伸到“東印”(荷屬殖民地東印度群島,是如今的印度尼西亞),確保石油供應,這以後再和美國進行“最終戰爭”。


    日本30年代早期的計劃中還有海陸軍聯合攻占武漢的計劃,但在石原的這個計劃中,鑒於中國政府的實力已有所加強,日本已經放棄了一旦開戰就攻占武漢的計劃,因為那是日本國力所不允許的。


    中國軍隊準備防禦上海的第一批部隊是第87、88師,原為國民政府的警衛部隊。


    是德國顧問訓練出的樣板師,全製式德國武器裝備,為國軍精銳。


    秘密開到上海附近後,軍委會命令駐紮在蘇州的裝備優良的第2師補充旅第二團換上保安隊服裝秘密進駐虹橋機場等戰略重點,以充實上海兵力(當時上海的中國駐軍受限於1932年的《淞滬停戰協定》,無正規陸軍)。


    日軍對長江口的封鎖


    引線:


    8月9日下午上海虹橋機場事件發生後,時任京滬警備司令的張治中立刻在其蘇州的住所召見第2師補充旅副旅長楊文瑔(旅長鍾鬆在廬山受訓),要楊文瑔親自到上海調查事件真相(機場守衛部隊隸屬第2師補充旅)。


    經楊文瑔實地調查核實,認為此事件屬於突發事件,並非中日兩國蓄意而為之。


    盡管如此,中日雙方已經處於劍拔弩張、戰爭一觸即發之際,二名日本軍人擅自駕車持槍強闖機場警戒線是一種嚴重的挑釁行為,也點燃了戰爭的導火線。


    事件發生第二天,中日雙方就此事開始交涉和談判。11日,日方代表提出“中方撤退上海保安部隊,撤除所有防禦工事”,上海市長俞鴻鈞秉奉蔣介石之命嚴辭拒絕。


    日軍第3艦隊司令官長穀川清命令日艦開進黃浦江、長江各口岸,所屬分艦隊緊急開赴上海待戰,同時命令在佐世保待機的海軍第1特別陸戰隊以及其他部隊增援上海。


    搶點:


    為搶得戰爭主動權,趕在日本援軍到達之前消滅駐滬日軍,中國組織淞滬作戰部隊張治中部第9集團軍(下轄3個師和1個獨立旅)準備圍攻日軍。


    13日戰爭爆發,中國軍隊對上海市區之敵發動全麵進攻,同時出動空軍,轟炸日海軍陸戰隊司令部、匯山碼頭及海麵艦艇。其攻擊重點最初為虹口,後轉向公大紗廠。


    中國軍隊測量來襲日機的高度:


    增兵:


    經數日苦戰,第87師占領滬江大學。


    第88師占領了五洲公墓、寶山橋、八字橋等各要點,


    14日到滬的第二師補充旅(已改稱獨立第20旅)接替第八十八師(孫元良部)防守上海愛國女校、持誌大學,並擔任攻擊虹口公園和江灣路日軍司令部的任務。


    8月21日,隨88師直衝日軍陣地的中國戰車:


    15日,日本裕仁天皇命令鬆井石根大將為上海派遣軍司令官,指揮第3師團、第11師團等軍直屬部隊進攻上海,進一步擴大對中國的侵略戰爭。


    日軍增援部隊在中國軍隊側後方登陸後,中方已經無力消滅日軍陸戰隊,蔣介石為首的中國軍隊統帥部,考慮在上海作戰比在遙遠的北方大平原作戰補給方便,避開機動力占優勢的日軍。


    且在有外國租界的上海開戰,極有可能引起大國勢力的幹涉,並可能在外國調停下贏得一個光榮的和平,進而挫敗日軍對華北的野心,這對相對弱小的中國來說是極為有利的。


    8月21日,以日本長門號、陸奧號戰列艦為首的龐大艦隊,運輸著日軍上海派遣軍先頭部隊約1萬餘人從日本出發奔赴馬鞍群島。


    22日晚上,日軍陸軍在馬鞍群島乘換為輕巡洋艦、驅逐艦後,分別向川沙鎮、吳淞口一帶駛入。


    三師團吳淞口登陸:


    日軍於16日退守江灣以日本海軍陸戰隊司令部為中心的據點,中日雙方在上海一地不斷投入軍隊。


    此役國民黨方麵先後投入8個集團軍又48個師、15個獨立旅、9個暫編旅、中央軍校教導總隊、炮兵7團、財政部稅警總團、憲兵1個團、上海市保安總團、上海市警察總隊、江蘇省保安團4個團,3隊海軍艦隊,兵力總數在60萬人以上。


    日軍投入5個師團1個旅團達13萬人,鏖戰兩個月後,日軍依靠強大的火力突破中國軍隊防線。


    失利:


    10月20日,日軍秘密組建第10軍準備對中國軍隊實行大包圍,11月5日日軍第10軍8萬人在金山衛登陸,蔣介石因幻想九國公約簽字國的幹涉,拖延了撤退時機,但此時西方國家綏靖之風盛行,稱中國軍隊主動在上海非軍事區挑起戰爭為破壞和平,對中國的要求置之不理。


    中國軍隊圍攻日本陸戰隊:


    幾天後,日軍包圍網即將形成,前線中國軍隊大亂,部分部隊為避免被圍已經自行組織撤退。


    蔣介石仍死抱著對國聯不切實際的幻想,遲遲不肯下令後撤,耽誤了寶貴的時間。


    最終撤退時,因沒有講明各部隊撤退順序,三四十萬中國將士擠在幾條公路上,被日軍空軍轟炸,大撤退變成了大潰逃。


    *數十萬將士在撤往南京時分散,為南京保衛戰的失利埋下伏筆。12萬守軍各自為戰,無法統一作戰,數天上海就告陷。


    此次為中國軍隊第一次軍種(空軍、海軍、陸軍)和諸兵種(步兵、炮兵、坦克)大規模協同作戰,協同效果很差:步兵逼坦克衝鋒又不予以掩護,結果坦克被日軍全部擊毀。


    步兵失去坦克掩護後攻堅傷亡慘重,甚至出現一個營部隊擠在一條街內被日軍堵住街口全部擊斃的悲劇。


    陳誠迴顧上海圍攻未勝的教訓,認為“以5師之眾,對數千敵陸戰隊實行攻擊,竟未能奏效,實在是當時部署種種不當的緣故”。


    史說迴憶,“步兵與炮兵、戰車協同作戰的訓練從來沒做過”。


    中日相持受挫:


    8月下旬,中國各部隊繼續圍攻盤踞在海軍陸戰隊司令部、楊樹浦等據點的日軍,新抵達戰場的中國軍隊精銳之師第36師迅速投入戰鬥,在戰車掩護下攻入匯山碼頭,同時空軍再次出動配合,轟炸地麵及江上日軍目標。


    我軍終因裝備低劣、火力不夠威猛,麵對鋼筋混凝土築造的工事而一籌莫展。


    上海守軍在閘北堡壘內同日軍巷戰


    8月20日淩晨1時,國民革命軍第51師接到軍委會發出的入滬參戰電令,


    於4小時內集結所部於寶雞火車站開往淞滬,參加上海作戰。


    8月20日晨至8月22日,宋希濂第36師、王敬久第87師、孫元良第88師和夏楚中第98師的進攻均受阻,傷亡嚴重。


    戰局陷入僵持,日軍龜縮據點負隅頑抗待援。


    8月23日拂曉,日軍鬆井石根率領的2個師團援軍先頭部隊在海空火力掩護下,在獅子林、川沙口、張華浜等方麵登陸。


    蔣介石聞訊,急令軍政部次長陳誠為第15集團軍總司令,指揮第98師、第11師及剛到嘉定的第67師、第14師火速分赴各處抗擊敵人登陸。


    蔣介石對第三戰區進行了人事調整,馮玉祥到新成立的第六戰區去當司令長官,第三戰區司令長官的職務由蔣介石本人兼任。


    鏖戰:


    中日都增兵後,雙方鏖戰更趨激烈。


    中國軍隊在閘北與日軍激戰:


    8月23日起,敵第3、第11師團在艦炮密集火力掩護下,向吳淞口鐵路碼頭、獅子林、川沙口登陸,進攻寶山、月浦、羅店、蕰藻浜中方陣地。


    張治中派王敬久為淞滬前敵指揮官,指揮第9集團軍所轄部隊抗擊登陸日軍。


    與此同時,剛組建的第15集團軍在羅卓英指揮下,向寶山、川沙口登陸之敵發起反擊,第98師於8月24日擊退攻占獅子林的日軍,殲敵數千人。


    第11師冒著飛機猛烈轟炸,收複羅店;日軍不甘失敗,調集坦克、飛機和重炮大舉反撲,圍繞羅店雙方展開拉鋸戰,守軍陣地幾經易手。


    血戰至29日,羅店再告陷入敵手,剛剛從德國迴國奔赴前線的黃維率第67師奮力突入,旋即又被擊退。


    重組:


    8月31日拂曉,日軍以飛機30餘架,並以海軍艦炮猛擊吳淞,強行登陸;日軍另一部由市輪渡碼頭登陸。


    中國守吳淞的第六十一師的一個團,傷亡過半,不支後退;惟吳淞炮台,仍由上海保安總團固守。


    張治中將在劉行的第六師調到楊行、吳淞,驅逐登陸之敵。


    該師於31日夜,向吳淞攻擊前進,與敵遭遇於楊行以北地區,發生激戰。


    又第61師因損失慘重而被縮編為一個團,師長楊步飛被撤職,軍政部命令第二師補充旅(即獨立第20旅)充編該師。


    重組後的第61師下轄兩個旅,鍾鬆任師長,楊文瑔任第181旅旅長,鄧鍾梅任第183旅旅長,隨後該師奉命在唐家宅、陳家行一線沿蕰藻浜右岸阻擊日軍。


    與日軍第9師團往返拚殺,戰況慘烈,二名團長壯烈犧牲(第361團團長李忠、第365團團長季韋佩)。


    9月1日,日軍1000餘人圍攻獅子林炮台。日軍為連接和擴大兩個師團的登陸。


    9月2日至5日,連續以軍艦、飛機、坦克支援,向防守月浦、寶山的中國第98師夏楚中部發動猛烈進攻。


    98師一部與敵反複白刃搏鬥,多數犧牲,因傷亡過重,第98師撤出陣地。


    9月2日起,日軍重兵進攻三官堂第六師陣地,並強渡泗塘河,被擊退。


    3日至4日,日軍連續向三官堂一帶進犯。第六師十八旅奮勇阻擊,殲敵不少,但該旅傷亡甚眾,旅長翁國華和團長朱福星負傷。


    5日晨,敵分由吳淞、張華浜和沙龍口夾擊寶山至三官堂陣地。第六師腹背受敵,各村落都被燒夷,火藥局守兵全部犧牲。


    第十七旅旅長丁友鬆以下傷亡過半,相持至午,該師退守泗塘河。


    日軍越過泗塘河橋向西侵犯,於是,獅子林、吳淞間聯係通道被敵打通,而寶山城中國守軍由此陷入重圍。


    9月5日,日軍集中30餘艘軍艦,掩護陸軍向寶山發起猛攻,中國軍隊頑強抵抗,奉命堅守寶山的98師第583團3營500餘人在營長姚子青率領下,抱與陣地共存亡之必死決心,一次次打退敵軍瘋狂進攻。


    日軍施放硫磺彈,城中燃起衝天大火,所有建築化為瓦礫堆。戰至7日晨,日軍以坦克為前導始得突入城內。


    姚子青率全營官兵與敵巷戰,打盡最後一顆子彈,至當日上午10時,除一人前夜受命突圍向上級報告軍情外,其餘全部壯烈犧牲。


    寶山保衛戰進行的同時,羅卓英的第15集團軍為克複羅店,與日軍再度激烈交戰。


    但日軍在占領寶山後,以一部沿寶羅公路向西攻擊,吳淞方麵日軍也越過泗塘河西攻,日軍尚不斷在各地登陸,中國軍隊頓時麵臨腹背受敵的威脅。


    至9月中旬,日軍援兵陸續開到,中國方麵因無製空和製海權,在進攻敵據點、抗擊敵登陸和逐地爭奪戰中損失慘重,部隊疲憊至極,被迫轉入防禦。


    此前,9月6日,第三戰區發布的第二期作戰計劃:上海戰區以持久抗戰為目地,限製登陸之敵發展,力求各個擊破之效。


    各個擊破不能達成時,則依次後退於敵艦射程外之既得陸地,施行頑強抵抗,待後方部隊到達,再行決戰而取最後勝利。


    已做好攻堅不利轉而實施防禦作戰的準備。


    防禦:


    9月9日,日軍沿軍工路、淞滬公路和月浦、羅店之線向中國軍隊發動強大攻勢,我軍同敵展開殊死搏殺,9月11日,第15集團軍右翼陣地被突破,部隊減員嚴重,遂漸次退至羅店以南施相公廟、瀏河之線預築陣地。


    第9集團軍亦轉移到北站、江灣、廟行、蕰藻浜右岸之線預築陣地,與日軍形成對峙。


    日軍逐漸掌握戰場的主動權,日本最高層決定將侵華的主要作戰方向由華北轉移到上海,並要求加快上海戰役進程,再次作出增兵的決定。


    將華北方麵軍所屬第9、第13、第101師團轉隸上海派遣軍序列,此外,還從台灣調來了步兵旅團、重藤支隊、第1後備步兵團以及偽靖安軍第1旅。


    偽李春山旅和偽於芷山旅等部隊,這樣,加上原有的幾個師團,日軍到9月下旬在上海的兵力。


    光步兵就達到了當初鬆井石根要求的5個師團,算上空軍和海軍的兵力,日軍在滬總兵力達到20萬人。


    增兵:


    麵對敵人調兵遣將,國民政府迅速增派各省及中央軍部隊至淞滬參戰。


    集團軍中,除了原有的第8、第9、第15集團軍外,又增加了薛嶽的第19集團軍、劉建緒的第10集團軍,稍後,又調來廖磊的第21集團軍。


    9月21日,前線部隊部署也做了調整,以應對作戰需要:第15、第19集團軍編為左翼兵團,陳誠為總司令。


    下轄3個軍團、江防軍總司令部及總預備隊,共約16個師、2個要塞司令部、4個獨立團、1個江蘇保安隊;作戰地域為蕰藻浜以北的萬橋、羅店、廣福地區。


    第9集團軍為中央兵團,朱紹良(取代因病調任大本營管理部任部長的張治中)為總司令。


    下轄7個軍18個師、1個獨立旅、1個炮兵旅、1個淞滬警備司令部和1個上海保安總隊;作戰地域為北站、江灣、廟行一線及其以西地區。


    第8、第10集團軍為右翼兵團,張發奎為總司令,下轄10個師、3個獨立旅、3個新編旅、1個中央軍校教導總隊和1個岸防部隊。


    作戰地域為蘇州河以南至杭州灣北岸地區。加上不久後趕赴上海參戰的第21集團軍及川軍劉湘部5個師,國民革命軍總兵力已達73個師、70餘萬人。


    中國軍隊轉入防禦後,日軍開始發動大規模進攻。


    9月22日,日軍集中主力猛攻固守羅店的左翼軍陣地,至24日夜,日軍複以兩個師團持續衝鋒,國軍第159師、第160師全體陣亡。


    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部鑒於日軍有以主力於寶瀏公路兩側地區擊破左翼軍之勢,為保存實力,持久消耗敵人。


    乃命令左翼軍各部隊逐次轉入第二線陣地防守,相繼打擊日軍。


    此時,鬆井石根見從側翼突入包圍中國軍隊的企圖無法實現,於是決定改分割包圍為中央突破,集中兵力進攻蕰藻浜一線。


    10月1日開始,日海軍、航空兵協同地麵部隊發起新的攻擊。


    北路以山室宗武第11師團指向廣福、陳家行;南路集中第3、第9、第13、第101師團強渡蕰藻浜,向大場、南翔進攻,以切斷大場至江灣地區守軍與外界聯係,使之成為孤軍。


    10月5日至9日,國軍第8師、第59師、第61師、第67師、第77師、第90師及稅警總團等作戰部隊相繼退出陣地。


    9日起,日軍再度集中海空軍火力,配合步兵向蕰藻浜南岸強攻,最終被中國守軍遏止攻勢。


    10月15日,日軍突破蕰藻浜,戰局再度告急。


    10月19日,中國守衛蕰藻浜南岸的部隊,配合廖磊第21集團軍發動全線反擊。


    當日,日軍吉住良輔第9師團、伊東政喜第101師團及第3師團一部,亦向蕰藻浜南岸發起猛攻。


    激戰至25日,部隊被迫撤退。左翼軍4個團在廣福南側向北路日軍反擊作戰,也被日軍擊退。


    日軍乘機反撲,兵鋒直指大場。


    轉移:


    10月23日,日軍以重兵直趨真太公路,威逼大場左翼。


    劉行方麵日軍,渡過蕰藻浜後攻向大場以西塔河橋,我軍第18師朱耀華、第26師劉雨卿、第67師黃維等部經過艱苦抗擊,阻住日軍攻勢。


    此時,中國軍隊從大場東麵,經大場、市中心向東北而成一半圓形陣線,繞於江灣以北。


    廟行、大場位置突出,遂成日軍眼中釘,日軍調集各種火炮、飛機集中猛烈轟擊,方圓數裏,幾為焦土。


    日軍接著又以40餘輛戰車為前導,掩護步兵奪占胡家橋、塔河橋、走馬塘等處陣地。


    守軍為保存實力向南翼轉移,大場失守。


    大場丟失全線撼動,塞克特防線實際上已被突破。


    第三戰區隻得作出放棄北站——江灣陣地之舉。


    中央軍部隊撤退到蘇州河南岸,左翼軍也奉命轉移,至10月28日,中國軍隊退入瀏河、沈家橋、朝王廟、徐家行、廣福、陳家行、江橋、北新涇至梵王渡一線的第二期既設防禦陣地,新防線長達35公裏。


    中方撤退:


    淞滬會戰進入10月底和11月初,中國軍隊雖處於被動地位,一再後撤,但仍控製上海,這無疑是與日本當初的判斷和盤算背道而馳的。


    日本統帥部決定將戰略重點轉向華中、華東。


    為此,決定成立華中方麵軍,日軍統帥部還於10月20日下令從華北和國內抽調第6、第18、第114師團,國崎支隊(第5師團第9旅團)。


    獨立山炮第2團,野戰重炮第6旅,第1、第2後備步兵團等部隊共約12萬人,組成第10軍。


    由柳川平助中將擔任司令官,準備實施登陸作戰以打開局麵。


    同時命將在華北的中島今朝吾第16師團轉隸上海派遣軍序列,淞滬前線日軍兵力至此增至27萬人。


    其中包括陸軍9個師團另2個旅團、海軍第3和第4艦隊主力及空軍力量。


    日本第10軍登陸以後的形勢:


    就在敵人大舉調兵遣將、即將大兵壓境之際,蔣介石卻又深陷於列強幹涉製止日本侵略的希望中,並宣布撤銷撤退命令,各部隊堅守原先陣地。


    短短時間內命令兩次反複,使得中國守軍士氣大受影響,隊伍秩序開始出現混亂。


    11月5日拂曉,日本新組建第10軍在柳川平助指揮下,由艦隊護送在杭州灣金山衛附近之漕涇鎮、全公亭、金絲娘橋等處突然登陸,包抄淞滬中國軍隊防線南方的背後。


    因蔣介石一直認為日軍全力進攻上海正麵,不會有從杭州灣登陸的可能,故在戰事趨於激烈、兵源枯竭之時,將防守杭州灣的部隊一一投入前方戰場。


    到日軍登陸時,在杭州灣北岸從全公亭至乍浦幾十公裏長的海岸線上,僅有陶廣第62師的2個步兵連、炮兵第2旅2團6連及少數地方武裝防守,遂迅速即被日軍擊潰。


    日軍登陸成功後,上海派遣軍與第10軍合編成立華中方麵軍,由鬆井石根統一指揮,日大本營規定其作戰地域為聯結蘇州——嘉興一線以東。


    任務以挫傷敵之戰鬥意誌,獲得以結束戰局為目的,與海軍協同消滅上海附近的敵人。第6、第18師團按照預先部署,分別向鬆江、滬杭鐵路撲去。


    蔣介石得知日軍登陸金山衛的消息後,立即命令淞滬戰場前敵指揮官陳誠作出應變處置。


    陳誠急令右翼軍的東北軍吳克仁第67軍前往增援鬆江,卻未能退敵。


    11月8日夜,日軍憑借強大火力從東、南、西三麵突入鬆江城,第67軍全軍覆沒,日軍遂占鬆江。


    隨即兵分兩路,一部沿太湖東岸,經浙江、安徽直趨南京,主力則指向楓涇鎮、嘉興、平望。


    9日,切斷滬杭鐵路及公路。與此同時,日第16師團在中島今朝吾指揮下在江蘇太倉境內的白茆口登陸成功,前鋒直指京滬鐵路和公路,形成合攏之勢。


    蘇州河北岸的日軍6個師團於10月31日強渡蘇州河後,迅速向兩路登陸日軍靠攏,淞滬地區中國70萬大軍頓陷危險境地。


    11月8日晚,蔣介石下令進行全麵撤退,所有部隊撤出上海戰鬥,分兩路退向南京、蘇州——嘉興以西地區。


    由於命令倉促,指揮失控,大撤退結果演變成全麵大潰退。


    自9日起,日軍擊退中國軍隊零散抵抗,連占虹橋機場、龍華、楓涇、青浦。


    11日,日軍進至蘇州河岸,南市及浦東我擔任掩護任務的部隊奉令撤出陣地。


    當日,上海市長俞鴻鈞發表告市民書,沉痛宣告遠東第一大都市——上海淪陷。


    戰爭結果:


    11月13日,國民政府發表告全體上海同胞書聲明:各地戰士,聞義赴難,朝命夕至,其在前線以血肉之軀,築成壕塹,有死無退,陣地化為灰燼,軍心仍堅如鐵石。


    陷陣之勇,死事之烈,實足以昭示民族獨立之精神,奠定中華複興之基礎。


    中國軍隊向吳福、澄錫國防線撤退,江陰保衛戰開始。


    至此國軍以60%的精銳部隊損失殆盡的代價打破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話語,淞滬會戰拉下帷幕。


    中方傷亡:


    據《中國抗日戰爭史》,淞滬會戰中,中國軍隊則有30萬餘的將士為保衛祖國獻出了鮮血與生命!


    我軍陣亡中將軍長1人,陣亡師長、副師長4人,陣亡團長28人,陣亡營長44人。由於中方海軍司令官的“沉船戰術”泄密,中央海軍全軍覆滅。


    日方傷亡:


    根據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戰史室編《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1937年8月13日至11月8日這一期間,日軍傷亡數字累計從8月13日至11月8日合計:名。


    不過至11月8日中國軍隊雖已開始後退,但戰鬥仍然非常激烈,上海的大多數日軍仍然不斷前進、戰鬥中,戰場形勢一片混亂,這時及以前是無法統計日軍準確的傷亡數字的。


    最後日軍確認從上海登陸到占領南京,截至12月27日,日軍累計戰死、戰傷死、戰病死共人,負傷約5萬人,合計傷亡在7萬以上。


    考慮到日軍在追擊戰和攻占南京作戰中傷亡不大,由此估算在淞滬會戰中日軍約戰死2萬人,受傷約4萬人,合計約6萬人。


    此戰國民革命軍傷亡33萬多人,為日軍損失的5.5倍。


    兵力對比:


    中方將領:


    司令長官:馮玉祥(後由蔣介石兼任);副司令長官:顧祝同;


    右翼軍:總司令張發奎,下轄第八集團軍(司令張發奎兼任)、第十集團軍(司令劉建緒);


    中路軍總司令朱紹良,下轄第九集團軍(司令張治中,後由朱紹良兼任)、第二十一集團軍(司令廖磊);


    左翼軍總司令陳誠,下轄第十九集團軍(司令薛嶽)、第十五集團軍(司令羅卓英);


    淞滬會戰中,蔣介石的嫡係精銳部隊(除衛立煌、湯恩伯部在華北外),幾乎全部投入戰場。


    桂軍、粵軍、川軍、滇軍、湘軍、東北軍等部戰鬥力較強的部隊也先後投入,共70多萬人。


    當時軍事委員會能夠指揮的軍隊約有180個師,參加淞滬會戰的達73個師。


    日軍部隊:


    日本方麵,日軍在戰爭之初迅速組建“上海派遣軍”,先後增兵三次,動用艦船130餘艘,飛機400餘架,戰車300餘輛,最終投入9個師團,總兵力達30萬。


    在虹口集結的日本海軍陸戰隊士兵


    日本8月15日編組上海派遣軍的時候,隻有第三師團和第十一師團,9月11日增加第9、13、101共3個師團另2個重炮旅團等部隊。


    這時上海日軍共有13萬人(同期華北日軍有5個師團15萬人),10月20日,華北平原戰事基本結束。


    華北日軍以一個師團繼續南下,3個師團為主力攻入山西山地。


    除維持治安外把多餘的1個師團投入上海戰場,11月4日在金山衛登陸,次時上海日本陸軍總兵力為8個師團又2個支隊,一個混編陸戰隊共20萬人。


    其中隸屬上海派遣軍的為第三、第九、第十一、第十三、第十六、第一零一師團等6個師團。


    隸屬於第十軍的有第六、第十八、第一一四師團等共3個師團。


    另有從華北的第五師團分遣出來的國崎支隊和原屬台灣守備隊的重藤支隊。已經超過部署在華北的日軍5個師團,成為對華作戰的主戰場。


    海軍部隊參戰的有第三艦隊和第四艦隊,艦艇30餘艘,其中航母4艘。第三艦隊旗艦“出雲號”。


    第八戰隊(鬼怒號、由良號、名取號)、第2驅逐隊、第21驅逐隊、第一水雷戰隊(川內號、第9驅逐隊)。


    第1警戒隊(八重山號、堅田號、保津號、二見號、 栂號)。


    第2警戒隊(勢多號、熱海號、比良號、鳥羽號、蓮號、栗號)。


    參加淞滬會戰作戰飛機架約390架,其中陸航210架,海航180架。航空部隊為:


    第一聯合航空隊(木更津航空隊、鹿屋航空隊)、


    第二聯合航空隊(第12航空隊、第13航空隊、第21航空隊、第22航空隊)、第一航空戰隊(龍驤號航空母艦、鳳翔號航空母艦)、第二航空戰隊(加賀號航空母艦)、第十二戰隊(神威號水上母艦)及第22航空隊(7月28日編入第三艦隊)。


    戰爭影響:


    這次淞滬會戰,中國雖然戰敗了,但為中國民族工業內遷爭取了時間。


    同時它讓世界清楚地看到中國政府的立場:不再等待日本“和平”地將其領土一塊一塊地征服侵吞,也證明了中國絕不會向日本投降。


    日軍在上海浴血纏鬥三個月,才勉強攻下國軍的陣地,已經使得世界各國對於中國的抗日實力與決心,產生刮目相看的態度。


    而日軍久戰未勝,日本的民心士氣,則出現了懷疑與困惑。


    日本幾乎已經可以確定,無法在短期內結束與中國的戰爭,那麽日本就將麵臨其戰略最大的致命弱點。


    就是日本缺乏戰爭與民生的資源,根本經不起長期的消耗,一旦它無法在中國戰場上達成速戰速決,那麽最後的潰敗,也就成為日本無法避免的命運了。


    在淞滬會戰驚心動魄的三個月當中,全中國上下凝聚出了一個共識,就是為了抵抗日本的侵略,中國“縱使戰到一兵一槍,亦絕不終止抗戰。”


    這是中華民族曆史上最為悲壯的決定,整個民族決心以全麵的犧牲來麵對曆史危機的挑戰。


    戰爭評價:


    正麵評價:


    中國部隊機動性極差,假如完全采取守勢作戰,將會無法取得戰略主動。


    日軍若是掌握全麵戰略上的主動——一旦它在華北無法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遲早會對長江三角洲的政治、金融重心發動攻擊。


    這時蔣介石將根本無法兩麵兼顧。因此不如由中國主動在上海發動攻勢,強迫日軍改變戰略決戰地點,對於中國更為有利。


    所以中國放棄在華北的決戰,以及在華東果斷形成決戰,是掌握戰略主動的正當決策。


    一旦由日軍控製戰略主動,華軍將更會首尾難以兼顧。


    從日軍華北方麵軍戰鬥序列的組成,即可顯示日本對於在華北決戰的準備十分迅速與完整,假如華軍真的以主力反攻華北。


    蔣介石更是鞭長莫及無法有效指揮,而漫長的補給線,也將會發生無法支持一百個師作戰的嚴重後勤問題。


    因此日軍將會在華北更為輕易地大獲全勝。


    此外,日軍仍是可以以海空優勢,隨時威脅上海地區,中國無法將有限的兵力,分散布防。


    資深外交官、國際法泰鬥厲聲教曾評價稱:


    “淞滬會戰為上海和長江下遊工廠與物資內遷贏得了時間,為中國堅持長期抗戰起到重大作用。


    此後八年間,日軍陷入泥沼般的持久戰中不能自拔,最終被徹底擊敗。


    盡管如此,淞滬會戰最終還是以上海和蘇杭等城市及江浙一帶的富饒土地的淪陷而告終。”


    負麵評價:


    中國統帥部以大量兵力集中淞滬,既削弱了華北抗日戰力,又未保住京滬杭地區。


    而上海、南京失守,長江門戶洞開,對武漢和華中腹地威脅極大。這不能被視為是戰略上的成功。


    蔣介石雖然早有作戰計劃並決定出其不意地發動進攻,但是對於日本方麵對中國軍隊進攻可能作出的反應,卻“一切未經考慮”。


    “所以蔣介石在上海地區集結兵力迎戰,可能出敵不意,而敵之對策亦出蔣之不意”。


    中方英烈譜:


    淞滬會戰中,中國軍隊陣亡校尉級以上軍官近千名,其中少將以上高級軍官10餘名(不含犧牲後追晉者)。


    部分英烈:


    1.黃梅興少將。1896年生,字敬中,廣東平遠縣人,黃埔一期畢業,國軍第9集團軍第88師第264旅旅長。


    1937年8月14日下午3時許,黃梅興將軍親臨前線指揮,在連續攻破十餘個日軍堅固堡壘後,不幸在愛國女校附近被日軍迫擊炮彈擊中,壯烈殉國,時年41歲。


    一同殉國的還有旅部參謀主任鄧洸中校及通訊排官兵30餘人。


    黃梅興將軍是淞滬抗戰國軍犧牲的第一位高級將領,後追授陸軍中將。


    2.蔡炳炎少將。1902年生,字潔宜,安徽合肥人,黃埔一期畢業,國軍第18軍第67師第201旅旅長。


    淞滬抗戰中有“血肉磨坊”之稱的羅店爭奪戰中,第67師協同第11師保衛羅店,與日軍展開反複爭奪。


    1937年8月27日晨,蔡炳炎將軍親率402團兩個營攻擊羅店日軍,不幸中彈陣亡,以身殉國,時年35歲,後追授陸軍中將。


    3.路景榮少將。1902年,江蘇武進人,1902年生,黃埔四期畢業,國軍第98師583團團長,師部少將參謀長。


    1937年9月10日在上海月浦與日軍激戰中犧牲,時年35歲。


    4.楊傑少將。1895年生,字子英,河北容城人,1895年生,黃埔四期畢業,國軍第1軍第1師第1旅副旅長。


    1937年10月11日,在淞滬會戰顧家宅之役中犧牲,時年42歲。


    5.龐漢禎少將。1901年出,字胤宗,廣西靖西縣人,廣西陸軍講武堂及中央軍校南寧分校高級班畢業,國軍第7軍第170師第510旅旅長。


    1937年10月18日,龐漢禎將軍率部抵滬參戰,19日夜進入陣地,接替517旅守備談家頭至陳家行一線


    10月22日,日軍集中第3、第13、第101三個師團主力進攻國軍第21集團軍,在廟行與陳家行之間突破守軍陣地,戰鬥慘烈。


    10月23日下午3時,在陳家行指揮戰鬥中,被日寇火炮擊中犧牲,時年36歲,後追授陸軍中將。


    6.秦霖少將。1900年生,字鬆濤,廣西桂林人,廣西陸軍講武堂畢業,國軍第7軍第171師第511旅旅長。


    1937年10月率部抵滬參戰,駐守南翔,初在張家樓、湖裏宅、季項宅、蘇家宅一帶二線布防,為預備隊,後入一線參戰,所部作戰勇猛。


    1937年10月23日,秦霖將軍在日機轟炸中不幸中彈犧牲,時年37歲,後追授陸軍中將。


    7.官惠民少將。1906年生,字劍豪,廣東曲江人,黃埔四期畢業,國軍第4軍第90師第270旅旅長。1937年10月28日在嘉定清水顯犧牲,時年31歲。


    8.劉啟文少將。1898年生,河南南陽人,保定軍官學校畢業,國軍第67軍第108師第322旅旅長。1937年11月8日在石湖蕩與日軍激戰中犧牲。


    9.吳克仁中將。1894年生,字靜山,黑龍江寧安人,滿族,保定軍官學校5期炮科畢業,國軍第67軍軍長。所轄107、108師是淞滬抗戰中最後趕到戰場的原東北軍主力。


    1937年11月8日拂曉,日寇柳川第10軍主力渡過黃浦江,猛攻鬆江縣城,吳克仁將軍率部與日軍展開激戰,擊退敵軍多次進攻。


    9日,吳將軍在掩護上海守軍撤退時,在白鶴港遇到日軍便衣隊襲擊,不幸中彈,壯烈犧牲。


    10.吳桐崗少將。遼寧人,國軍第67軍參謀長,1937年11月8日在上海鬆江與日軍激戰中犧牲。


    11.鄧玉琢少將。1903年生,遼寧東港人,國軍第67軍第107師參謀長。1937年11月9日在上海鬆江與敵激戰中犧牲。


    12.朱之榮少將。遼寧人,國軍第67軍第107師第321旅旅長。 1937年11月10日在上海鬆江與日軍激戰中犧牲。


    13.李伯蛟少將。1897年生,湖南邵陽人,早年投軍,國軍第28軍第63師第187旅旅長。


    1937年11月在上海金山衛阻擊日軍登陸部隊,激戰中犧牲。


    14.吳繼光少將。1903年生,江蘇盱眙人,黃埔二期畢業,


    1937年11月11日在白鶴港與日軍激戰中犧牲,時年34歲,後追授陸軍中將。


    在那個烽火連天的記憶中,慕錢滬劇團的選擇無疑是一曲壯麗的悲歌。


    1937年深秋,淞滬會戰的硝煙尚未完全散去,四行倉庫的彈痕依舊訴說著那段可歌可泣的曆史。


    在這片見證了無數英勇與犧牲的土地上,慕錢滬劇團決定以藝術之名,向世人展示上海軍民不屈不撓的抗日精神。


    夜幕降臨,四行倉庫外,一盞盞昏黃的燈光照亮了簡易搭建的舞台,周圍是殘垣斷壁,空氣中彌漫著曆史的沉重與悲壯。


    滬劇《八.一三》在觀眾的期許中緩緩拉下了惟幕。


    劇中,錢晚夏飾演的沙奶奶,一位平凡而又偉大的上海女性,以其深情而堅定的嗓音,唱出了那段震撼人心的唱段:


    “八月十三日,炮火連天起,上海兒女齊上陣,誓守家園不退縮……”


    她的聲音穿透夜空,仿佛穿越時空,將觀眾帶迴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每一個音符都飽含著對侵略者的憤怒和對勝利的渴望。


    錢晚夏的表演,不僅僅是技藝的展現,更是情感的傾瀉。她的眼神中閃爍著不屈的光芒,每一個動作都透露出上海軍民在絕境中尋找希望的堅韌。


    當唱到“雖敗猶榮,血染的風采,永載史冊,光照千秋”時,全場靜默,隻有她的聲音在夜空中迴蕩,觸動了每一個人的心弦。


    演出結束,燈光漸暗,但觀眾的情緒卻久久不能平息。


    他們緩緩起身,坐在了那些曾流淌過英雄鮮血的地板上,沉默中蘊含著無限的敬意與感慨。


    老人們迴憶起那段曆史,眼中閃爍著淚光;年輕人則從這些故事中汲取力量,心中燃起了對和平的珍惜與對英雄的敬仰。


    “這場仗,我們雖未能全勝,但那份堅持與犧牲,已足夠讓後人銘記。”


    一位頭發斑白的老者緩緩開口,聲音中帶著歲月的滄桑與深沉。


    “是啊,正是有了這些先烈們的付出,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安寧。”


    旁邊一位年輕的母親抱著孩子,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仿佛在向下一代傳遞著這份不屈的精神。


    夜,更深了,但四行倉庫前,那份由滬劇《八.一三》所激發的愛國情懷與民族自豪感,卻如同永不熄滅的火焰,照亮了每一個人的心房。


    慕錢滬劇團的這次演出,不僅是對曆史的迴顧,更是對未來的期許,它提醒著每一個人:


    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那份為了家園與和平而不懈奮鬥的精神,將永遠流傳。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申曲涅盤演變到滬劇的艱難曆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半樓書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半樓書屋並收藏申曲涅盤演變到滬劇的艱難曆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