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風和顏隱山及元隱三人繞過十幾萬大軍的大武軍團,悄悄從城牆的一側偏僻的角落翻了進去。
他們不敢明目張膽地從大武軍團中過,否則軍團中上百個第三境界的強者將會把他們轟成肉泥,即便是普通軍團戰士,也能讓他們耗死在軍陣中。
顏隱山和一風兩人再清楚不過,他們都是真正經曆過戰爭之人,更能明白戰爭中的殘忍和不可控性。
即便修為逆天,也許在下一個瞬間就能從背後冒出一人將其扼殺。
真正的行兵打仗,都是真刀實槍地拚命,沒有人能夠抱著僥幸和眼高於頂的傲氣存活到最後。
不過翻越城牆這種事,倒是難不倒他們,在一風的保護下,他們順利地潛入了青萍鎮中,然後直奔此次雲州佛僧團的指揮部。
進入青萍鎮,他們有一種錯覺,那就是青萍鎮似乎並未受到戰爭的困擾,一切井井有條。
隻不過是路上的街鋪和行人少了許多,並未看到常見的慌亂和逃亡,也沒看到許多趁火打劫渾水摸魚的事。
人們臉上雖然有著一層憂色,但在大街上,許多佛僧提著兵器井然有序地來迴巡查,給人一種安全可靠的感覺。
顏隱山不斷地發出感歎,一風知道,他是對當初占領安明縣城時他管控不住手底下的農民兵團,放縱他們四處燒殺搶掠,成為百姓新的災禍這件事愧疚不已。
和他當初的那些農民兵團不一樣,眼下的佛僧兵團是有著共同信仰之人,凝聚力要比當初各懷心思的農民要強許多。
佛僧們天天吃齋念佛,熟讀經文,他們的見識要比一旦有機會便首先選擇滿足一己私欲的大多數人不同。
更何況,在他們的信仰中,“慈悲”二字始終懸掛在他們心頭,即便他們是被迫上陣殺敵,也不過是為了生存。
或許以後的世人的讀書人會按著史書,拍案而起,痛斥這些佛僧的不仁道,是虛偽而殘忍的歪魔邪道。
但在當下,無數柄戰戟刀槍架在自己脖子上時,大多數佛僧還是做不到無動於衷,殺身成仁。
這種仁,對於位高權重者,對於既得利益者,隻不過是標榜的戰績,可供炫耀榮蔭子孫的功勳。
他們從不會意識到死在他們刀下亡魂所向往的、希冀所有人包括剝奪他們性命的人都能夠理解的“慈悲”。
所以現在,他們的逃生、反抗,隻是本能。
一旦沒有生命的威脅,他們就會懷揣著佛心,弘揚佛法。
是是非非就由後人再去評論。
不過,若是非真的能夠如同水火不容般辨析清楚,又怎麽會有如此多的是非呢?
當然,在別的地方佛僧兵團的狀況如何,一風還不敢妄下結論,但就在他的麵前,在這座青萍鎮,給他的感覺就是如此,與他的理念是冥冥相合,這讓他非常欣喜和寬慰。
雲州佛僧兵團占據的指揮所就是青萍鎮的縣衙,在縣衙門口,一風向看守門口的和尚道明來意,即想為他們擊敗雲州軍團奉獻一臂之力。
看守門口的和尚跑進去稟報了,在等待消息的時候,一風在門口碰到了熟人,清寧和尚。
一風倒沒有多大驚訝,畢竟他來到此鎮,就能夠想象到與清寧會麵,隻不過他沒想到清寧並未在縣衙中,而是在外麵。
清寧看見一風卻狂喜非常,不顧身後的上百僧兵的奇怪目光,上來緊緊擁抱著他,把玄鸞都驚飛了。
清寧鬆開一風,仔細端詳著他,興奮地說道:
“一風,你長這麽大了,當初你還是火猴他們身後的孩子,如今這麽高了,很健壯,也很穩重,這氣息,咦,竟然比我強上這麽多!但是為什麽似乎感覺有點不對勁。”
一風笑著看著他十分驚奇又非常疑惑的樣子,岔開話題,笑道:“清寧師兄,別來無恙。別隻光顧著看我,也說說你自己。”
清寧反應過來,笑了笑,先和元隱及顏隱山打了招唿,才說道:
“上次在雷鳴寺,你們救了我一命,與你們分別後,我便迴到青萍寺,從師父手中接管過青萍寺。按照當初我跟你們說的,將錢糧田畝全部散給周圍百姓,青萍寺下的所有分寺也是如此,並立下嚴格寺規,真正做到‘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自給自足,讓佛門迴歸為清淨之地。”
一風和顏隱山對他的說法都十分感興趣,尤其是一風,他當初的“佛道三策”的設想就是從他所說的“日作日食,佛道自養”增補提煉而來。
但是因為武帝的威壓和憤怒,還沒來得及實現就要被全盤消滅了。
但他依然對清寧所講感到濃厚的興趣,因為他知道,在這場佛道滅法戰爭結束之後,佛門要想迴歸正途,還是要實行這種辦法。
否則佛道必然還會重走“傷民、傷官”的欲望膨脹的老路,難以再迴清淨。
所以,清寧的這種方式對以後重建佛道具有重要的意義。
想到這裏,一風急忙問道:“怎麽樣,你實行之後怎麽樣?”
清寧拍了拍他的肩膀,然後背負著雙手,抬起頭迴憶道:
“最開始是受到了寺內大部分長老弟子和所有分寺的反對,但在我的強勢要求和委婉遊說之下,慢慢開始鬆動。”
“有很多弟子覺得很失望,還有一些覺得太辛苦,便陸續離開了寺廟。”
“我倒覺得這是好事,因為我認為當時就是僧人太多了,已經超出了一座寺廟能夠容納的範圍,導致有地無人耕,但糧食供養卻增添了許多倍。”
一風凝神聽著,點點頭說道:“說的是。”
清寧繼續說道:“不過從此之後,受惠最大的當然是所有老百姓了。他們一開始並不相信能夠將田畝免費贈還,還以為是想騙他們全家乃至全村去寺廟當和尚,甚至還有些準備連夜逃跑。我哭笑不得,隻好親自領著人,一個一個村莊去解釋宣揚。”
“好在,當最初的一個村子接受了田畝,並真正開始耕種了之後,很快便傳揚到青萍鎮其他村莊。於是村民們都十分高興地耕種了起來,在這之後,他們反而比以前更加信仰佛道,不是威逼利誘的那種信仰,而是發自內心的崇敬。”
“並且他們在耕種之餘,在青萍鎮販賣了土產之後,得到十個大武幣會跑到青萍寺投入功德箱三四個,到後來他們蜂擁而至,甚至還會互相攀比,反而比之前得到的供奉香火還要多。”
“我雖然很高興他們虔誠的心意,但我覺得這個並不是什麽好事。所以直接把功德箱全部撤掉。並且張貼告示,告訴他們,如果青萍寺及分寺,確有香火短缺之用,再臨時募捐布施,平時不接受施舍。如此一來,老百姓和村民們的興奮勁才緩和下來。”
聽到清寧的講述,一風三人讚歎不已,清寧在這種歌功頌德的氛圍中能夠清醒地認識到弊端,可謂是非常理智和睿智。
一風邊聽便點頭,感慨地說道:“其實信仰發自人心,老百姓們是最公道的,也是最善良的,誰對他們好,他們心中明鏡似的。”
但一風想了想,問道:“那麽,青萍鎮如此實行,莽南郡的其他城鎮呢?他們不會過來反對你嗎?”
清寧一副雲淡風輕的樣子,笑道:“他們不但反對我,甚至還想殺了我。”
他們不敢明目張膽地從大武軍團中過,否則軍團中上百個第三境界的強者將會把他們轟成肉泥,即便是普通軍團戰士,也能讓他們耗死在軍陣中。
顏隱山和一風兩人再清楚不過,他們都是真正經曆過戰爭之人,更能明白戰爭中的殘忍和不可控性。
即便修為逆天,也許在下一個瞬間就能從背後冒出一人將其扼殺。
真正的行兵打仗,都是真刀實槍地拚命,沒有人能夠抱著僥幸和眼高於頂的傲氣存活到最後。
不過翻越城牆這種事,倒是難不倒他們,在一風的保護下,他們順利地潛入了青萍鎮中,然後直奔此次雲州佛僧團的指揮部。
進入青萍鎮,他們有一種錯覺,那就是青萍鎮似乎並未受到戰爭的困擾,一切井井有條。
隻不過是路上的街鋪和行人少了許多,並未看到常見的慌亂和逃亡,也沒看到許多趁火打劫渾水摸魚的事。
人們臉上雖然有著一層憂色,但在大街上,許多佛僧提著兵器井然有序地來迴巡查,給人一種安全可靠的感覺。
顏隱山不斷地發出感歎,一風知道,他是對當初占領安明縣城時他管控不住手底下的農民兵團,放縱他們四處燒殺搶掠,成為百姓新的災禍這件事愧疚不已。
和他當初的那些農民兵團不一樣,眼下的佛僧兵團是有著共同信仰之人,凝聚力要比當初各懷心思的農民要強許多。
佛僧們天天吃齋念佛,熟讀經文,他們的見識要比一旦有機會便首先選擇滿足一己私欲的大多數人不同。
更何況,在他們的信仰中,“慈悲”二字始終懸掛在他們心頭,即便他們是被迫上陣殺敵,也不過是為了生存。
或許以後的世人的讀書人會按著史書,拍案而起,痛斥這些佛僧的不仁道,是虛偽而殘忍的歪魔邪道。
但在當下,無數柄戰戟刀槍架在自己脖子上時,大多數佛僧還是做不到無動於衷,殺身成仁。
這種仁,對於位高權重者,對於既得利益者,隻不過是標榜的戰績,可供炫耀榮蔭子孫的功勳。
他們從不會意識到死在他們刀下亡魂所向往的、希冀所有人包括剝奪他們性命的人都能夠理解的“慈悲”。
所以現在,他們的逃生、反抗,隻是本能。
一旦沒有生命的威脅,他們就會懷揣著佛心,弘揚佛法。
是是非非就由後人再去評論。
不過,若是非真的能夠如同水火不容般辨析清楚,又怎麽會有如此多的是非呢?
當然,在別的地方佛僧兵團的狀況如何,一風還不敢妄下結論,但就在他的麵前,在這座青萍鎮,給他的感覺就是如此,與他的理念是冥冥相合,這讓他非常欣喜和寬慰。
雲州佛僧兵團占據的指揮所就是青萍鎮的縣衙,在縣衙門口,一風向看守門口的和尚道明來意,即想為他們擊敗雲州軍團奉獻一臂之力。
看守門口的和尚跑進去稟報了,在等待消息的時候,一風在門口碰到了熟人,清寧和尚。
一風倒沒有多大驚訝,畢竟他來到此鎮,就能夠想象到與清寧會麵,隻不過他沒想到清寧並未在縣衙中,而是在外麵。
清寧看見一風卻狂喜非常,不顧身後的上百僧兵的奇怪目光,上來緊緊擁抱著他,把玄鸞都驚飛了。
清寧鬆開一風,仔細端詳著他,興奮地說道:
“一風,你長這麽大了,當初你還是火猴他們身後的孩子,如今這麽高了,很健壯,也很穩重,這氣息,咦,竟然比我強上這麽多!但是為什麽似乎感覺有點不對勁。”
一風笑著看著他十分驚奇又非常疑惑的樣子,岔開話題,笑道:“清寧師兄,別來無恙。別隻光顧著看我,也說說你自己。”
清寧反應過來,笑了笑,先和元隱及顏隱山打了招唿,才說道:
“上次在雷鳴寺,你們救了我一命,與你們分別後,我便迴到青萍寺,從師父手中接管過青萍寺。按照當初我跟你們說的,將錢糧田畝全部散給周圍百姓,青萍寺下的所有分寺也是如此,並立下嚴格寺規,真正做到‘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自給自足,讓佛門迴歸為清淨之地。”
一風和顏隱山對他的說法都十分感興趣,尤其是一風,他當初的“佛道三策”的設想就是從他所說的“日作日食,佛道自養”增補提煉而來。
但是因為武帝的威壓和憤怒,還沒來得及實現就要被全盤消滅了。
但他依然對清寧所講感到濃厚的興趣,因為他知道,在這場佛道滅法戰爭結束之後,佛門要想迴歸正途,還是要實行這種辦法。
否則佛道必然還會重走“傷民、傷官”的欲望膨脹的老路,難以再迴清淨。
所以,清寧的這種方式對以後重建佛道具有重要的意義。
想到這裏,一風急忙問道:“怎麽樣,你實行之後怎麽樣?”
清寧拍了拍他的肩膀,然後背負著雙手,抬起頭迴憶道:
“最開始是受到了寺內大部分長老弟子和所有分寺的反對,但在我的強勢要求和委婉遊說之下,慢慢開始鬆動。”
“有很多弟子覺得很失望,還有一些覺得太辛苦,便陸續離開了寺廟。”
“我倒覺得這是好事,因為我認為當時就是僧人太多了,已經超出了一座寺廟能夠容納的範圍,導致有地無人耕,但糧食供養卻增添了許多倍。”
一風凝神聽著,點點頭說道:“說的是。”
清寧繼續說道:“不過從此之後,受惠最大的當然是所有老百姓了。他們一開始並不相信能夠將田畝免費贈還,還以為是想騙他們全家乃至全村去寺廟當和尚,甚至還有些準備連夜逃跑。我哭笑不得,隻好親自領著人,一個一個村莊去解釋宣揚。”
“好在,當最初的一個村子接受了田畝,並真正開始耕種了之後,很快便傳揚到青萍鎮其他村莊。於是村民們都十分高興地耕種了起來,在這之後,他們反而比以前更加信仰佛道,不是威逼利誘的那種信仰,而是發自內心的崇敬。”
“並且他們在耕種之餘,在青萍鎮販賣了土產之後,得到十個大武幣會跑到青萍寺投入功德箱三四個,到後來他們蜂擁而至,甚至還會互相攀比,反而比之前得到的供奉香火還要多。”
“我雖然很高興他們虔誠的心意,但我覺得這個並不是什麽好事。所以直接把功德箱全部撤掉。並且張貼告示,告訴他們,如果青萍寺及分寺,確有香火短缺之用,再臨時募捐布施,平時不接受施舍。如此一來,老百姓和村民們的興奮勁才緩和下來。”
聽到清寧的講述,一風三人讚歎不已,清寧在這種歌功頌德的氛圍中能夠清醒地認識到弊端,可謂是非常理智和睿智。
一風邊聽便點頭,感慨地說道:“其實信仰發自人心,老百姓們是最公道的,也是最善良的,誰對他們好,他們心中明鏡似的。”
但一風想了想,問道:“那麽,青萍鎮如此實行,莽南郡的其他城鎮呢?他們不會過來反對你嗎?”
清寧一副雲淡風輕的樣子,笑道:“他們不但反對我,甚至還想殺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