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邊有人勸說道:
“王兄弟,沒別的辦法,隻能先湊乎一下。”
“是呀!這天挺冷的,萬一受了寒氣,會得病的!”
唉!站著說話不腰痛,反正也不是他們穿。王爭心理也明白,他們之中也不會有人脫下自己的衣服借給他穿。
無奈之下,王爭隻能走過去,從幾具屍體上扒下衣服,挑了幾件沾血少的穿在身上。破爛的衣物上沾滿泥土和血跡,還散發著一股屍臭味。
髒,王爭倒算太在意,最讓他擔心的是衣服上那些喪屍的血跡。自己若是不心受點小傷,皮膚上破個傷口,沾染到血跡後,不知道會不會感染到喪屍病毒……
這些衣服套在身上,王爭混身都不舒服。可能是心理原因,感覺自己的身上就像有爬滿了無數的螞蟻。
“我給你們講,喪屍本身並不可怕,隻要別被它們咬到,就沒有什麽危險。”為了把自己的注意力從衣服轉移,王爭給這夥人普及一些喪屍的知識。
“喪屍的運動速度不快,反應遲鈍不說,也沒有常人的智商,和野獸沒什麽區別。腦袋,是它們的唯一的要害。正所謂‘打蛇打七寸’,麵對喪屍時不要慌張,別用刀瞎亂砍,要砍就腦袋。”
王爭吐沫橫飛,一路上邊走邊說,最後向年叔問道:“大夥以後要到那兒裏去,有目的地嗎?”
年叔沒有直接迴答,而是向那位女扮男裝的女子所問:“項少爺,咱們也不能在這野地裏瞎逛,咱們這要去哪兒?”
顯然,年叔表麵是這夥人頭領,但一切事情都要由這位女子決定。女子冷哼一聲:“哼!你都不知道,我上那兒知道去?先把鎮裏失散的兄弟們找到後再說吧。”
王爭跟隨著這夥明朝兵卒,漫無目的地在荒郊野外四處遊蕩。一路閑談後,王爭了解到很多有用的信息。
時間上,王爭知道了自己穿越穿越到明末崇禎八年農曆四月初,雖然他自己不知道西曆是公元多少年,但這也無關緊要。
農曆四月,也就是陽曆的五月份,節氣上都快要到立夏了。常規來講,江南地區早已經春曖花開,開始熱起來了。
但是受到明清小冰川的影響,此時的氣溫卻比初春曖不到那去。
王爭遇到的這些人,他們都是山海關外的遼東人,原本是東江鎮的官兵。
東江鎮隸屬於明朝北方邊軍的係統,建立較晚,獨於九邊重鎮之外。
對於明末的那段曆史王爭了解不少,當然,都是從網絡小說上了解到的,至於靠不靠譜就難說了。
關於東江鎮,正史上記錄的不多。建州努爾哈赤“七大恨”告天後,以十三副甲胄起兵席卷遼東,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百萬遼民慘著屠戮後幸存下來的人,不是被擄成為後金的包衣奴隸,就是遠逃家鄉藏身於山野。
天啟元年,毛文龍率不到二百人渡海在皮島創建東江鎮,整個軍鎮就是由這些背景離鄉流離失所的遼民所組成的。全鎮幾乎每一名兵將都跟後金有著永不可解的血仇。
眾觀東江鎮的興起到潰滅,就不得不說毛文龍這個人。了解那段曆史的人都知道,說起毛文龍就必然會說到袁崇煥。世間最難以分辨的事情就是對與錯,很多時候人也好事也好,人們都很難分得清是對是錯。但凡做事必分對錯是誰也繞不開的道理。
袁毛兩人誰對誰錯,是非曲直忠奸難分。從史書上的丹青墨跡到網絡論壇水軍互噴,扯皮扯了幾百年也沒有一個定論。
王爭個人的看法偏向於毛文龍這邊。袁崇煥未執掌遼東戰事之前,雖然說東江鎮的軍隊在整體戰鬥力比不上其他軍鎮,但東江鎮的官兵再廢物,從戰績上卻要遠超過遼東鎮、寧遠、山海關這些軍鎮。
自從袁崇煥掌權後,東江鎮糧響斷絕,遼東整體形勢急轉直下。直到毛文龍死後,登州府才恢複補給。而此時東江鎮,可以說人亡政息分崩離析了。
就從孔有德、尚可喜、耿精忠這些降清叛將的個人能力來看,東江鎮的官兵絕非弱旅,隻也因為沒有充足的補給才使得東江鎮整體戰鬥力下降。在毛文龍死後,明朝失去在海上牽製後金的戰略能力。
袁崇煥如果無錯,也就會在私斬毛文龍之後,發生後金兵臨北京城下的‘己已之變’。正是因為沒有了後顧之憂,皇太極才能數次進關深入中原腹地,掠奪財物人口,極大地增強了後金的國力。
此消彼長,外有東虜內有流寇,早已經財力枯竭的明朝天災人禍不斷,經此一劫更是雪上加霜火上澆油。
在王爭看來,袁崇煥私斬毛文龍的那一刻,就是明朝亡國的起點。
如果毛文龍沒有被殺,兵金也就不可能侵入關內,北方各省也不會受到極大的人口財稅損失。崇禎也就能擁有足夠的財力和兵力抑製住國內的農民起義。
沒有李自成攻破北京,也就不會有吳三桂開關引清軍南下,憑著滿八旗的軍事實力,想入主中原是件不可能的事情。
對於後世的人們來說,曆史沒有如果這二個字,如果隻不過是腦海中的妄想,無法扭曲即定的事實。
孔有德吳橋兵變後,使得明王朝對東江鎮的官兵失去了應有信任。續任東江鎮的總兵官黃龍個人能力不足,無法約束全鎮兵將,東江鎮內亂不斷四分五裂。
在孔有德降清後,兵侵旅順口,黃龍兵敗自刎殉節。不久之後,尚可喜為了個人的前程,忘記血恨家仇。皇太極三十裏相迎,尚可喜攜麾下諸將,轄下五島軍資器械航海歸降。
至此,東江鎮名存實亡。
東江鎮軍民十數萬人,與後金都有破家滅族的血仇,其中不願降虜的人,不是慘著屠戮,就是浮海逃往山東。(順著海流從遼東半島到山東隻需要一二日)
因為之前孔有德這些遼東人引發過登州之亂,無論是山東當地的官府還是民間百姓,對逃命而來遼東棄民處處排擠,更何況東江鎮這些半軍半民的殘部,更是無人救助。
雖然他們來到國家內地遠離戰事,卻如同身在異域,日子過得異常艱辛,困苦無比。
那位“項少爺”本名項芸兒,是東江鎮參將項柞臨,戰亡於旅順口之役。在尚可喜投降東虜之後,項芸兒和年叔趁亂帶著他父親所剩的餘部浮海南渡,苟且於登萊之地。
他們剛剛來到山東不久,就聽聞到一些關於喪屍的消息。對於喪屍,山東民間出現有很多種離奇的說法,誰也不知是真是假。謠言四起後,州城府縣之間騷亂不止,百姓每日裏更是人心惶惶,不得安寧。
今年年初,登州府開始不斷地征集軍戶,四處招收兵馬的同時,也收攏了不少東江鎮的殘兵敗將。項芸兒這夥人就在其中。
“王兄弟,沒別的辦法,隻能先湊乎一下。”
“是呀!這天挺冷的,萬一受了寒氣,會得病的!”
唉!站著說話不腰痛,反正也不是他們穿。王爭心理也明白,他們之中也不會有人脫下自己的衣服借給他穿。
無奈之下,王爭隻能走過去,從幾具屍體上扒下衣服,挑了幾件沾血少的穿在身上。破爛的衣物上沾滿泥土和血跡,還散發著一股屍臭味。
髒,王爭倒算太在意,最讓他擔心的是衣服上那些喪屍的血跡。自己若是不心受點小傷,皮膚上破個傷口,沾染到血跡後,不知道會不會感染到喪屍病毒……
這些衣服套在身上,王爭混身都不舒服。可能是心理原因,感覺自己的身上就像有爬滿了無數的螞蟻。
“我給你們講,喪屍本身並不可怕,隻要別被它們咬到,就沒有什麽危險。”為了把自己的注意力從衣服轉移,王爭給這夥人普及一些喪屍的知識。
“喪屍的運動速度不快,反應遲鈍不說,也沒有常人的智商,和野獸沒什麽區別。腦袋,是它們的唯一的要害。正所謂‘打蛇打七寸’,麵對喪屍時不要慌張,別用刀瞎亂砍,要砍就腦袋。”
王爭吐沫橫飛,一路上邊走邊說,最後向年叔問道:“大夥以後要到那兒裏去,有目的地嗎?”
年叔沒有直接迴答,而是向那位女扮男裝的女子所問:“項少爺,咱們也不能在這野地裏瞎逛,咱們這要去哪兒?”
顯然,年叔表麵是這夥人頭領,但一切事情都要由這位女子決定。女子冷哼一聲:“哼!你都不知道,我上那兒知道去?先把鎮裏失散的兄弟們找到後再說吧。”
王爭跟隨著這夥明朝兵卒,漫無目的地在荒郊野外四處遊蕩。一路閑談後,王爭了解到很多有用的信息。
時間上,王爭知道了自己穿越穿越到明末崇禎八年農曆四月初,雖然他自己不知道西曆是公元多少年,但這也無關緊要。
農曆四月,也就是陽曆的五月份,節氣上都快要到立夏了。常規來講,江南地區早已經春曖花開,開始熱起來了。
但是受到明清小冰川的影響,此時的氣溫卻比初春曖不到那去。
王爭遇到的這些人,他們都是山海關外的遼東人,原本是東江鎮的官兵。
東江鎮隸屬於明朝北方邊軍的係統,建立較晚,獨於九邊重鎮之外。
對於明末的那段曆史王爭了解不少,當然,都是從網絡小說上了解到的,至於靠不靠譜就難說了。
關於東江鎮,正史上記錄的不多。建州努爾哈赤“七大恨”告天後,以十三副甲胄起兵席卷遼東,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百萬遼民慘著屠戮後幸存下來的人,不是被擄成為後金的包衣奴隸,就是遠逃家鄉藏身於山野。
天啟元年,毛文龍率不到二百人渡海在皮島創建東江鎮,整個軍鎮就是由這些背景離鄉流離失所的遼民所組成的。全鎮幾乎每一名兵將都跟後金有著永不可解的血仇。
眾觀東江鎮的興起到潰滅,就不得不說毛文龍這個人。了解那段曆史的人都知道,說起毛文龍就必然會說到袁崇煥。世間最難以分辨的事情就是對與錯,很多時候人也好事也好,人們都很難分得清是對是錯。但凡做事必分對錯是誰也繞不開的道理。
袁毛兩人誰對誰錯,是非曲直忠奸難分。從史書上的丹青墨跡到網絡論壇水軍互噴,扯皮扯了幾百年也沒有一個定論。
王爭個人的看法偏向於毛文龍這邊。袁崇煥未執掌遼東戰事之前,雖然說東江鎮的軍隊在整體戰鬥力比不上其他軍鎮,但東江鎮的官兵再廢物,從戰績上卻要遠超過遼東鎮、寧遠、山海關這些軍鎮。
自從袁崇煥掌權後,東江鎮糧響斷絕,遼東整體形勢急轉直下。直到毛文龍死後,登州府才恢複補給。而此時東江鎮,可以說人亡政息分崩離析了。
就從孔有德、尚可喜、耿精忠這些降清叛將的個人能力來看,東江鎮的官兵絕非弱旅,隻也因為沒有充足的補給才使得東江鎮整體戰鬥力下降。在毛文龍死後,明朝失去在海上牽製後金的戰略能力。
袁崇煥如果無錯,也就會在私斬毛文龍之後,發生後金兵臨北京城下的‘己已之變’。正是因為沒有了後顧之憂,皇太極才能數次進關深入中原腹地,掠奪財物人口,極大地增強了後金的國力。
此消彼長,外有東虜內有流寇,早已經財力枯竭的明朝天災人禍不斷,經此一劫更是雪上加霜火上澆油。
在王爭看來,袁崇煥私斬毛文龍的那一刻,就是明朝亡國的起點。
如果毛文龍沒有被殺,兵金也就不可能侵入關內,北方各省也不會受到極大的人口財稅損失。崇禎也就能擁有足夠的財力和兵力抑製住國內的農民起義。
沒有李自成攻破北京,也就不會有吳三桂開關引清軍南下,憑著滿八旗的軍事實力,想入主中原是件不可能的事情。
對於後世的人們來說,曆史沒有如果這二個字,如果隻不過是腦海中的妄想,無法扭曲即定的事實。
孔有德吳橋兵變後,使得明王朝對東江鎮的官兵失去了應有信任。續任東江鎮的總兵官黃龍個人能力不足,無法約束全鎮兵將,東江鎮內亂不斷四分五裂。
在孔有德降清後,兵侵旅順口,黃龍兵敗自刎殉節。不久之後,尚可喜為了個人的前程,忘記血恨家仇。皇太極三十裏相迎,尚可喜攜麾下諸將,轄下五島軍資器械航海歸降。
至此,東江鎮名存實亡。
東江鎮軍民十數萬人,與後金都有破家滅族的血仇,其中不願降虜的人,不是慘著屠戮,就是浮海逃往山東。(順著海流從遼東半島到山東隻需要一二日)
因為之前孔有德這些遼東人引發過登州之亂,無論是山東當地的官府還是民間百姓,對逃命而來遼東棄民處處排擠,更何況東江鎮這些半軍半民的殘部,更是無人救助。
雖然他們來到國家內地遠離戰事,卻如同身在異域,日子過得異常艱辛,困苦無比。
那位“項少爺”本名項芸兒,是東江鎮參將項柞臨,戰亡於旅順口之役。在尚可喜投降東虜之後,項芸兒和年叔趁亂帶著他父親所剩的餘部浮海南渡,苟且於登萊之地。
他們剛剛來到山東不久,就聽聞到一些關於喪屍的消息。對於喪屍,山東民間出現有很多種離奇的說法,誰也不知是真是假。謠言四起後,州城府縣之間騷亂不止,百姓每日裏更是人心惶惶,不得安寧。
今年年初,登州府開始不斷地征集軍戶,四處招收兵馬的同時,也收攏了不少東江鎮的殘兵敗將。項芸兒這夥人就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