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傷心處,饒是王山這樣一個漢子也忍不住眼淚漣漣,直說自己無能,窩囊,愧對祖宗,愧對妻兒。
“如你所說,盧記這些年在清水縣作威作福,縣令包庇,難道你們就沒有人去州府衙門請命嗎?”祝餘聽完王山的講述,有些疑惑地問。
“有啊,在我們之前就有人去縣衙狀告盧家欺行霸市,可那縣太爺非但不理會,還打狀告盧記的人板子。
之後還聽說,有個原本生意很大的酒坊,實在氣不過,掌事的要去向州府狀告清水縣的縣太爺官商勾結,可是到了那邊之後,人就直接被送迴到縣太爺手裏。
之後……大夥兒都再沒見過這個人……”
王山打了個哆嗦,忽然意識到盧記雖說是垮了,但清水縣的縣令卻還在,連忙閉上嘴巴,不敢再多說。
一頓飯的功夫,從王山那裏聽了許多盧記近些年來在清水縣作威作福的惡行,吃完飯天色也已經暗了下來,祝、陸二人並未久留,起身告辭。
王山的娘子用籃子塞了三小壇酒,上麵蓋上稻草,把王山之前從街市上買迴來的幾條小鮮魚放在稻草上麵。
那鮮魚估摸著是從附近的河裏打上來的,腥氣很重,倒也把本來隱約聞得見的酒氣遮得嚴嚴實實。
陸卿提著那個籃子,讓祝餘先出了院子,王山拿出剩下的錢追過來,悉數交還給陸卿,說今日花銷已經遠超過了當時講好的酒錢,他們一家人已經受了太大的恩情,無以為報,更加不能再貪下沒有用完的銀錢。
陸卿並未推辭,伸手把那剩下的銅錢接過來,在手裏掂了掂,轉身走向祝餘,將一隻耳朵湊近祝餘嘴旁,像是在聽祝餘的吩咐似的。
祝餘不知道他葫蘆裏賣的什麽藥,隻管裝模作樣配合。
然後陸卿又迴來問王山:“我家少爺問,你那釀酒的本事可還在?”
王山連忙點點頭:“祖祖輩輩做這個的,到死都不可能忘了。”
陸卿便從袖中摸出一個大銀錠,看著足有三四十兩,連同原本王山交還迴來的銅錢一起塞到他手中。
“恩公,您這是做什麽?”王山大驚,他這輩子還沒見過這麽大的銀錠呢。
“我家少爺讓我跟你說,過些日子,等這一次盧家的風波過去,你再把釀酒的營生做起來吧。”他對王山說,“這銀子便算是我家少爺入了夥,不論是酒坊還是酒樓都隨你,所賺錢財,我東家抽取一成,每旬最後一日,拿去京城裏的雲隱閣,就說交給祝二爺便是了。”
由於陸卿刻意偽裝過自己,從方才到這會兒也是祝餘開口的時候比較多,王山一直把他當做祝餘的隨從來看待,方才也隻是覺得祝餘他們“主仆”厚道心善,從衣著打扮並不像什麽大戶人家。
這會兒見陸卿忽然掏出了這麽大的一錠銀子,著實讓王山大吃一驚,連忙推辭,最終還是推辭不過,把銀錠接了過來,納頭就拜,嘴裏帶著哭腔直喚“恩人”。
王山娘子在一旁原本還有些不知所措,此刻也連忙跟著丈夫一起跪倒磕頭。
祝餘連忙上前兩步,跟陸卿一起把這二人拉了起來。
王山堅持不能就這麽白拿了錢,急急忙忙迴去翻翻找找,好不容易找到一張紙頭,撿了根木炭,就著幽暗的油燈給“祝二爺”寫了字據,還要了手指頭畫押,叫祝餘無論如何要收下。
祝餘便收著了,又囑咐了他們一番才告辭離開。
王山夫婦懷揣大銀錠也不敢遠走,站在門口目送,久久不肯迴去。
迴到客棧的時候,外頭天都已經黑漆漆了,原本熱鬧的街市早已經無比安靜。
祝餘和陸卿在王山家中,看他們一家三口餓得麵黃肌瘦,一頓飯就隻是意思意思,嚐了幾口,這會兒肚子還有些餓。
符籙便拿了那幾條魚到客棧後廚,叫人給他們做成魚湯,湊合著喝一點。
吃過飯,符籙又給二人泡了茶端上來,祝餘這才終於得空向陸卿打聽先前的事。
“您為何要給王山銀兩,資助他重開酒坊?”她有些好奇地問。
陸卿搖頭,朝祝餘一指:“我今日隻是個隨從,入夥的是你’祝二爺’。”
祝餘失笑,點點頭,改了口:“那我又為何要資助王山重開酒坊呢?”
“因為他為人誠信。”陸卿迴答,“而且人在絕處逢生之後,也會格外珍惜得到的一切,絕不會輕易糟踐。”
說完,他端起麵前的茶盞,垂目品茗。
祝餘覺得陸卿這話隻迴答了一半,還有一些沒有挑明。
不過既然人家不想說,她便識趣的也沒再追問。
一盞茶過後,陸卿抬眼看向一旁立著的符籙:“你今日留在客棧,可有聽說些什麽?”
符籙像是早就料到陸卿會問,連忙答道:“爺,聽他們議論,都說什麽倒了一個盧記,還會再冒出個什麽張記、李記、徐記,總歸換湯不換藥,就看縣衙想要高看誰一眼,給誰這個臉麵了。
還有人說,先出事的是盧記的酒坊,會不會後麵那些糕餅店,肉鋪,胭脂鋪子,也都要一個個遭難。
這下可好,本來都是看熱鬧的,被他們這麽一說,都慌了神,沒一會兒的功夫,街上都不那麽熱鬧了。”
“說起來,捐功名,需要打點那麽多嗎?”祝餘想起之前在盧家門前聽到的那一番議論,隨口問陸卿。
問完她就後悔了,覺得自己這是犯的哪門子傻!
陸卿即便不是當今聖上的血脈,好歹也是正兒八經過繼到他膝下的,有著這樣身份的人,怎麽可能熟悉捐功名那一套。
“錦國向來不禁止商賈人家求學入仕。”陸卿想了想,開口說道,“隻是真走這一條路的人並不多。
畢竟商賈出身低賤,其子弟能考取功名是一迴事,有了功名之後,真想要大展宏圖,還需要有貴人舉薦。
沒有貴人舉薦,大多也隻會被安排一個俸祿低微的小吏,倒不如隨家中經商來得舒坦自在。
因此偶爾有富商捐功名,也不過是一把年紀,守著家中金山銀山,忽然生出幾分虛榮,想要留個好聽的虛名罷了。
朝廷也不會真的給這種捐來的功名封什麽實職。
像盧記這種家境充其量隻有小富而已的商賈人家,卻寧願真金白銀砸進去,也想要捐出個功名的,實在不多見。”
“如你所說,盧記這些年在清水縣作威作福,縣令包庇,難道你們就沒有人去州府衙門請命嗎?”祝餘聽完王山的講述,有些疑惑地問。
“有啊,在我們之前就有人去縣衙狀告盧家欺行霸市,可那縣太爺非但不理會,還打狀告盧記的人板子。
之後還聽說,有個原本生意很大的酒坊,實在氣不過,掌事的要去向州府狀告清水縣的縣太爺官商勾結,可是到了那邊之後,人就直接被送迴到縣太爺手裏。
之後……大夥兒都再沒見過這個人……”
王山打了個哆嗦,忽然意識到盧記雖說是垮了,但清水縣的縣令卻還在,連忙閉上嘴巴,不敢再多說。
一頓飯的功夫,從王山那裏聽了許多盧記近些年來在清水縣作威作福的惡行,吃完飯天色也已經暗了下來,祝、陸二人並未久留,起身告辭。
王山的娘子用籃子塞了三小壇酒,上麵蓋上稻草,把王山之前從街市上買迴來的幾條小鮮魚放在稻草上麵。
那鮮魚估摸著是從附近的河裏打上來的,腥氣很重,倒也把本來隱約聞得見的酒氣遮得嚴嚴實實。
陸卿提著那個籃子,讓祝餘先出了院子,王山拿出剩下的錢追過來,悉數交還給陸卿,說今日花銷已經遠超過了當時講好的酒錢,他們一家人已經受了太大的恩情,無以為報,更加不能再貪下沒有用完的銀錢。
陸卿並未推辭,伸手把那剩下的銅錢接過來,在手裏掂了掂,轉身走向祝餘,將一隻耳朵湊近祝餘嘴旁,像是在聽祝餘的吩咐似的。
祝餘不知道他葫蘆裏賣的什麽藥,隻管裝模作樣配合。
然後陸卿又迴來問王山:“我家少爺問,你那釀酒的本事可還在?”
王山連忙點點頭:“祖祖輩輩做這個的,到死都不可能忘了。”
陸卿便從袖中摸出一個大銀錠,看著足有三四十兩,連同原本王山交還迴來的銅錢一起塞到他手中。
“恩公,您這是做什麽?”王山大驚,他這輩子還沒見過這麽大的銀錠呢。
“我家少爺讓我跟你說,過些日子,等這一次盧家的風波過去,你再把釀酒的營生做起來吧。”他對王山說,“這銀子便算是我家少爺入了夥,不論是酒坊還是酒樓都隨你,所賺錢財,我東家抽取一成,每旬最後一日,拿去京城裏的雲隱閣,就說交給祝二爺便是了。”
由於陸卿刻意偽裝過自己,從方才到這會兒也是祝餘開口的時候比較多,王山一直把他當做祝餘的隨從來看待,方才也隻是覺得祝餘他們“主仆”厚道心善,從衣著打扮並不像什麽大戶人家。
這會兒見陸卿忽然掏出了這麽大的一錠銀子,著實讓王山大吃一驚,連忙推辭,最終還是推辭不過,把銀錠接了過來,納頭就拜,嘴裏帶著哭腔直喚“恩人”。
王山娘子在一旁原本還有些不知所措,此刻也連忙跟著丈夫一起跪倒磕頭。
祝餘連忙上前兩步,跟陸卿一起把這二人拉了起來。
王山堅持不能就這麽白拿了錢,急急忙忙迴去翻翻找找,好不容易找到一張紙頭,撿了根木炭,就著幽暗的油燈給“祝二爺”寫了字據,還要了手指頭畫押,叫祝餘無論如何要收下。
祝餘便收著了,又囑咐了他們一番才告辭離開。
王山夫婦懷揣大銀錠也不敢遠走,站在門口目送,久久不肯迴去。
迴到客棧的時候,外頭天都已經黑漆漆了,原本熱鬧的街市早已經無比安靜。
祝餘和陸卿在王山家中,看他們一家三口餓得麵黃肌瘦,一頓飯就隻是意思意思,嚐了幾口,這會兒肚子還有些餓。
符籙便拿了那幾條魚到客棧後廚,叫人給他們做成魚湯,湊合著喝一點。
吃過飯,符籙又給二人泡了茶端上來,祝餘這才終於得空向陸卿打聽先前的事。
“您為何要給王山銀兩,資助他重開酒坊?”她有些好奇地問。
陸卿搖頭,朝祝餘一指:“我今日隻是個隨從,入夥的是你’祝二爺’。”
祝餘失笑,點點頭,改了口:“那我又為何要資助王山重開酒坊呢?”
“因為他為人誠信。”陸卿迴答,“而且人在絕處逢生之後,也會格外珍惜得到的一切,絕不會輕易糟踐。”
說完,他端起麵前的茶盞,垂目品茗。
祝餘覺得陸卿這話隻迴答了一半,還有一些沒有挑明。
不過既然人家不想說,她便識趣的也沒再追問。
一盞茶過後,陸卿抬眼看向一旁立著的符籙:“你今日留在客棧,可有聽說些什麽?”
符籙像是早就料到陸卿會問,連忙答道:“爺,聽他們議論,都說什麽倒了一個盧記,還會再冒出個什麽張記、李記、徐記,總歸換湯不換藥,就看縣衙想要高看誰一眼,給誰這個臉麵了。
還有人說,先出事的是盧記的酒坊,會不會後麵那些糕餅店,肉鋪,胭脂鋪子,也都要一個個遭難。
這下可好,本來都是看熱鬧的,被他們這麽一說,都慌了神,沒一會兒的功夫,街上都不那麽熱鬧了。”
“說起來,捐功名,需要打點那麽多嗎?”祝餘想起之前在盧家門前聽到的那一番議論,隨口問陸卿。
問完她就後悔了,覺得自己這是犯的哪門子傻!
陸卿即便不是當今聖上的血脈,好歹也是正兒八經過繼到他膝下的,有著這樣身份的人,怎麽可能熟悉捐功名那一套。
“錦國向來不禁止商賈人家求學入仕。”陸卿想了想,開口說道,“隻是真走這一條路的人並不多。
畢竟商賈出身低賤,其子弟能考取功名是一迴事,有了功名之後,真想要大展宏圖,還需要有貴人舉薦。
沒有貴人舉薦,大多也隻會被安排一個俸祿低微的小吏,倒不如隨家中經商來得舒坦自在。
因此偶爾有富商捐功名,也不過是一把年紀,守著家中金山銀山,忽然生出幾分虛榮,想要留個好聽的虛名罷了。
朝廷也不會真的給這種捐來的功名封什麽實職。
像盧記這種家境充其量隻有小富而已的商賈人家,卻寧願真金白銀砸進去,也想要捐出個功名的,實在不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