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原來鍾馗觸鼎身亡的時候,杜平也來到了京城。聽到消息他既悲傷又憤怒,就以鍾馗同鄉好友的身份捐錢建廟。


    今恰逢大旱,杜平帶人進廟祭祀,祈求上蒼普降甘露,造福人間。也好顯一顯鍾馗的靈威!等杜平走後,鍾馗想想杜平仗義疏財,對自己有恩,很想把孤苦伶仃的妹妹嫁給他。


    轉念一想解決眼前的旱災要緊,打定主意迴去叫閻王到淩霄寶殿轉告玉帝,命五龍降雨。


    人間普降甘露,百姓歡天喜地!鍾馗為人間求雨,耽誤了看望妹妹,閻王特批他率領鬼卒迴去聊此心願。


    這時梨花奔喪還留在京城裏,幾次祭祀與杜平相遇,彼此互生愛慕。隻是鍾馗剛離世不久,不好提及此事!


    驅邪斬祟將軍施展神威,同時托夢給二人,講明了自己來到陰曹地府的經曆,讓親人不要擔心。並提出希望杜平和妹妹成親,自己屆時要親自嫁妹送親。


    杜平和梨花同時從夢中驚醒,說了一模一樣的夢境,知道是鍾馗同時給二人托的夢。杜平選了個完婚的黃道吉日,寫了紅貼,在鍾馗神廟內焚化了。


    到了黃道吉日五更天時,鍾馗早已挑選了生前長相可喜的鬼卒數十名,恢複人形送給妹妹。梨花在恍恍惚惚中覺得,自己騎在披紅掛彩的馬背上,哥哥也騎在高頭大馬上,眉開眼笑的朝她拱手,向她祝賀:“恭喜妹妹,恭喜妹妹!”梨花含羞迴禮。


    於是鍾馗騎馬在前麵引路。送親的鬼卒在通紅的燈火中,吹著嗩呐,歡天喜地,有的做著鬼臉,有的聳肩扭腰,邊走邊舞,向新娘喝彩!也同人間嫁女一般歡樂。鍾馗兄妹騎在馬背上,你朝我笑,我朝你笑,一時忘記了陰陽相隔。


    到了天亮,前麵隱隱傳來鼓樂聲,杜平的迎親隊伍來了。鍾馗戀戀不舍地向梨花道別,送親的眾鬼卒又朝新娘喝了一陣采,才在鍾馗的帶領下漸漸遠去。


    鍾馗嫁了妹妹,從此了卻了一樁心事,報答了恩情,對人間家事再也無牽無掛,便安心當他的驅邪斬祟將軍去了!


    楊卓超道:原來這“天師鍾馗”還有這麽曲折離奇的經曆!那現在在這幽冥地府之中能處在這樣一個位置,也足以彌補以往的不幸遭遇啦!


    謝必安道:這可能也是各有各的際遇吧!按佛教的觀點來說,便是“因果緣分”這種東西。按道教來說就是“承負”;儒教則是“忠恕”。


    因果,是佛法基本定律,主張今生的善惡業,可以引生未來世的善惡果報反作用到自身,佛門中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波羅蜜的修行皆是基於深信因果,但又不同於宿命論。


    佛說:“諸法因緣生,緣謝法還滅。”一切存在著的事物叫諸法。因果可以互轉,每個人百劫千生做業力的奴仆,為業力所轉,在這裏業力就是因,這個因雖然不好,可是我們若用善緣來改變這不好的因,起佛緣,還是可以結佛果!


    當用願力法來對治業力法,業力是因,願力是緣,用願力來改變業力!也就是使自己要從業力的逼迫中徹底解脫出來的意願。


    佛教認為因緣也可以互轉,要看在什麽情況下說,亦要看在什麽因緣下說,如果惡是因,善是緣,以善止惡可以得善果;如果善是因,惡是緣,以惡去善,則得惡果。


    因是能造作、產生一定後果的原因,果就是由一定原因產生的結果。由佛教的緣起論產生了因果理論,因果理論是佛教輪迴解脫理論的基礎,隨著佛教的發展而對因果理論產生了不同的看法。


    因果律指出: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佛教認為任何事物都可能成為因,也可能成為果,沒有絕對的因,也沒有絕對的果。


    佛教所講的因,有時與緣並用且有一些區分,佛教否認了世間萬物獨立演化交織的因果,而是將所有的因果與業力串聯使客觀世界依附於眾生化現。


    緣分,亦作“緣份”;它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無形的連結;是某種必然存在相遇的機會和可能,包括所有情感。緣分是由很多巧合、很多陰差陽錯、很多突然、一些偶然、一些必然組成的。


    後世緣喻為命運糾纏的絲線,它是出自一個宗教的概念。儒家與道家並不突出緣分這個先導性,但是也會有機緣、機遇這一說法。


    有言道:“緣在天定,份靠人為”;邏輯上:先有緣才有份,有緣份不怕經曆“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緣分盡了即表示二人由於某種原因而分開了,再也沒有轉圜的餘地了;


    緣分未盡即表示二人經曆了一係列考驗最終以團圓而收場。天緣是無需刻意安排,不管你有意或無意選擇哪個場合,隻要你不要悶在狹隘獨處的角落裏獨自眠舔著傷口懲罰自己,隻要你邁步踏出去,自然會邂逅臨近左右各色各異的人。


    “緣”,讓不約而同的人邂逅相逢、相識、相戀,“份”是發自人的意願,需要有聯絡的途徑緊緊相連。


    聯絡就像兩艘遊蕩大海的船隻各奔前程注定分離,有了聯絡方式就像隱形的繩索將彼此環扣相互牽引著,不被巨大的空間駭浪衝散流失掉相鄰左右的福份。


    而“份”則需付出可以延續維持天緣的長久,需要與對方打破陌生隔核,逐漸建立感情建築生活中彼此的牽係,為的是不再使緣份因時限的到期而時空歸位再次隔絕流逝掉機遇,從而使兩個人又轉化迴毫不相幹的陌生人遺落在天崖各處。


    道教講“承負”即佛教中的“因果”,但又不同於“因果”!


    “因果”是針對於個人,誰種因,誰的果,與他人無關;“承負”包含“因果”,但更進一步認為:個人的善惡行為,不但影響個人,而且影響氏族、王朝乃至空間位麵的和諧。


    例如說前輩行善,後人得福;今人行惡,後輩受禍。因為有“承負”,所以今世有的人一貫行善,但卻經常得禍;有的人一直行惡,但卻經常得福。道教認為,這是由於“承負”使人蒙受的。


    即本人如果造惡,子孫就會得禍;本人如果行善,子孫就會得福。同樣,本人的命運是在為祖先承擔後果,祖先如果造惡,本人就會得禍;祖先如果行善,本人就會得福。


    就如同祖輩積財,後輩享受,祖輩欠債,後輩還錢一樣。即“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之理也。


    無為的思想,源於老子的:“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因此道教以“無為”作為得道意、得天心、致太平的根本。


    說:“所謂無為者,不先物為也;所謂無不為者,因物之所為”。魏晉以後“無為”逐漸成了道教社會觀的基礎。河上公在中說:“法道無為,治身則有益精神,治國則有益萬民”。


    所謂“治身”的“無為”,應當“無為事主,無為事師,寂若無人,至於無為,”這樣才能全身、去危、離咎。所謂“治國”的“無為”,應當按自然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來治理天下,這樣才能使黎民百姓得益。


    怎樣才能做到“無為”呢?指出:“欲求無為,先當避害。何者?遠嫌疑、遠小人、遠苟得、遠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處鬧、慎力鬥。


    常思過失,改而從善。又能通天文、通地理、通人事、通鬼神、通時機、通術數。是則與聖齊功,與天同德矣”。


    可見道教的“無為”,並非消極避世,而是應該努力學習,積極進取,通曉自然和社會,善於處理人際關係。


    所以說“無為”並非無所作為,什麽事情都不做,而是應該按“道”行事,處世立命必須摒棄妄自作為,遠禍慎行,追求樸素節儉、清靜寡欲的境界。


    儒教是講“忠恕”,忠是忠以持己,恕是恕以待人。持己,是我做什麽事情,對人要有忠心,要盡我的忠心,這是培植自己品德的一個基本條件。


    恕以待人,恕是原諒其它的人,其它人有什麽錯處,要有原諒、寬恕其它人的這種思想。那麽你能忠以持己,你的人格就清高了;你能恕以待人,你對人就有利人的思想,對人都不苛求,對誰也不苛求。


    鍾馗大人所經曆的一切,也許正是印證了上述的一些觀點!不過我自己倒是覺得,不管是前世再怎麽樣也好!活好當下,或者說像我們這種非人,做好當下。也就是對得起自己的心了!


    楊卓超感慨的說道:唉,有些事情一言難盡啊!無常大人可以了無牽掛,但許多人卻總有放不下的心結!這其中有事,又或者是有人.....


    而此刻,眾人隻聽得有人高宣佛號!隻見遠遠的一人一騎緩緩走來,細看之下,竟然是那地藏菩薩與神獸諦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傲遊仙凡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明月丹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明月丹楓並收藏傲遊仙凡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