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三觜山李彥仙拒金兵
水滸後傳:九紋龍史進之龍騰天下 作者:秦之明月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從此,李彥仙、王延二人便在李彌達手下安定下來,輔助李彌達的陝州軍政之事。
此時,正是建炎元年十月。形勢已然越來越危急了,金軍西路軍統帥完顏婁室已然占領河東大部,正準備南下,占領陝西和河南地區。
為了禦敵之陝州之外,李彌達經過慎重考慮,將李彥仙派往河南府澠池抗金前線,擔任此處的主將,負責防守崤山和澠池之間的通道,攔截金軍的西進。
這個時候,金人已然三路大軍出動,除完顏婁室的部隊外,還有完顏訛裏朵和完顏黏沒喝的部隊。
來攻河南的部隊正是金軍中路軍,由完顏黏沒喝率領,從河陽渡河,向河南各地撲來。
此時永興軍帥範致虛接到官家聖旨,要求他率六路大軍增援,從陝西長安出發,去河南迎擊敵人。
範致虛是福建人,此前曾擔任過朝廷的兵部侍郎,懂一些軍事。靖康元年時,被任命為京兆府(長安)知府。此次金兵攻打河南,朝廷委派他擔任陝西六路宣撫使。
此人雖然擔任過兵部侍郎,但卻是文人出身,對軍事知之不多。按宋的體製,是以文臣節製武將,所以同等的情況下,文臣的地位高於武將。
而且此人非常自負,甚至有些剛愎自用,自認為自己管過軍事,卻對金軍的強悍並沒有實質性的認識,結果他將為他的自負付出血的代價。
接到朝廷的命令之後,範致虛率領二十萬人馬自長安出發,到了前線澠池,準備在義馬與敵人交手。
此次李彌達也跟隨著範致虛到了前線,親手殺幾個金兵這是他一直的願望,這次範致虛同意了李彌達的要求。
李彌達深知自己的侄兒李彥仙是有兩把刷子的人,所以範致虛的部隊進駐澠池時,李彌達便將李彥仙推薦給範致虛。
然而範致虛此時是陝西六路的宣撫使,那可是朝廷的二品大員,而李彥仙隻不過是一個守城的主將,品級很低,哪裏能入範致虛的眼?
隻不過範致虛比較器重李彌達,所以給了李彌達個麵子,同意見一下李彥仙,其實也就是敷衍一下而已。
而李彥仙卻是真正為戰事著想,既然能夠見到領軍的一把手,他還是想把自己的建議說一說。為此,他根據自己在軍隊的經驗,認真思索了此次抵擋金軍的一些想法。
然而,他並沒有想到,範致虛見他隻不過是給他叔叔李彌達的麵子而已。
所以當李彥仙建議說:“崤澠是險要關隘,難以屯駐大軍,前進後退都容易導致軍隊潰散。應分道並進,尋找時機出關。還應當以一半軍兵扼守陝西,才可進一步采取行動。”
哪裏料到,範致虛一聽此言,竟然大怒,道:“你一個小小守城將領,竟然出此下策,如此貪生怕死,怎能抵抗金人?”
李彥仙一聽,心中百思不得其解,心道:“我隻不過提了一個建議,他為何如此大怒?”正待要辯解。
可是,範致虛一看他還想要辯解,立時拍案道:“你這種貪生怕死之人,如何能夠擔任主將守一城,若依汝此言,豈不是沮喪我軍心?”
遂令人將李彥仙革職降為石壕尉,李彥仙一聽,心中如五雷轟頂,沒想到提了個建議,把官給丟了,心中便有些悶悶不樂。
而李彌達也不明所以,但也不敢參言,隻好令李彥仙退了下去。
迴到住處的李彥仙隻好收拾行李,去石壕就任。王延一見李彥仙心情不好,便詢問。
李彥仙便將實情相告,王延道:“師兄,我和你一起去吧,跟著這種聽不進意見的上官,遲早會吃敗仗!”
不幸的是,王延一語成讖!
範致虛這次敗得很慘,他的二十萬人竟然沒有抵得住金人五萬人的攻擊,範致虛進兵到義馬千秋鎮時,被敵人用衝擊、包抄、分割等方式,宋軍全線潰敗,範致虛隻帶了十幾騎,落荒而逃。而李彥仙的叔父李彌達在這次戰鬥中光榮殉國。
在石壕的李彥仙得知叔父陣亡,宋軍大敗,忍不住痛哭一場,既是痛恨不懂軍事的範致虛的瞎指揮,葬送了二十萬宋軍的性命,更是痛惜自己的叔父李彌達在這次戰鬥中光榮犧牲。
然而,兵敗如山倒,一切都是連鎖反應!
宋軍千秋鎮之敗後,金兵乘勝西進,一路上勢如破竹,銳不可擋,很快沿途的城池完全失守,金人一鼓作氣占領了陝州。防守陝州的官吏全部逃逸。
此時,李彥仙仍在石壕,他並沒有逃跑。他知道,跑是跑不掉的,你能跑到哪裏去?還不如放手一搏,或許還有轉機。
當然,李彥仙有這種自信,並不是盲目的。因為石壕這個地方是一個多山的地方,易守難攻。
李彥仙被貶到石壕後,他並沒有閑著,而是仔細察看了當地的地形地貌,哪裏可以屯兵、哪裏可以阻敵、哪裏可以伏兵,他心中一目了然。
當時石壕有三座山,分別是三觜山、石柱山、大通山,其中三觜山是一個防守的好地方,他便在此駐守。
陝州被敵攻下之後,城內的潰兵和流民甚多。李彥仙便趁機招募他們,流民和潰兵便爭相來投靠。
他對前來投靠的人說:“我不是本縣人,不像你們一樣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裏。如今我尚且努力守護國土,如果你們不盡力,那麽金人就會殺死你們。”
眾人一聽認為有理,於是前來加入他的隊伍的人絡繹不絕,沒多長時間,他手下已然有了近萬人。他將老幼遷至安全之地,選拔精壯精銳駐守三觜山、石柱山、大通山等地營寨,預備金人來襲。
且說金軍攻下陝州城後,少數部隊在城內,絕大多數部隊在城四周外二十裏處駐紮,城南的一處大營乃是一名金軍的千戶在統領,此人名仆散術虎,乃是完顏婁室手下的一員悍將。
李彥仙的部隊在三觜山一帶活動,當然瞞不住他的眼睛,他決定要徹底剿除這股宋軍的殘留部隊。
這天,忽然探馬來報李彥仙:有金軍數千人來犯。
李彥仙聞報,趕忙召集眾將,齊聚軍帳之中商議應敵之策。軍帳內,氣氛凝重,眾人皆麵色嚴肅緊張,深知此次金兵來勢洶洶,絕非以往可比。
李彥仙對眾人說:“大家休要驚慌,打仗無非是天時、地利、人和,如今我們有地利和人和占全,足以自守”。
有人不信,道:“將軍,此股敵人挾拿下陝州之威勢,氣勢正盛,我們現在人手雖多,但大多是鄉民,戰鬥力與敵差距甚遠!恐不能勝!”
李彥仙道:“敵人氣勢雖盛,但我處在有利之地,我們的優勢在於熟悉地形,隻要我們充分利用地勢的有利條件,出奇兵必可取勝!”
王延也道:“李將軍說的有道理,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絕不能和敵人硬拚,必須要智取,這樣可以達到四兩撥千斤之效!”
李彥仙用讚許的目光看了一眼王延,繼續說道:“吾有一計,可先派部分精兵,悄悄埋伏於那山後的密林中,待我等與金兵在山前正麵廝殺至酣之時,伏兵再從其背後掩殺過來,使其首尾不能相顧,定能大亂金兵陣腳,我軍便可趁機取勝。”
王延一聽,大讚道:“將軍此計甚妙!那金兵定想不到我軍會有此招,我願率那支伏兵,定叫金兵有來無迴!”
眾人一聽,也紛紛點頭稱是,李彥仙見眾人齊心,心中稍定,便開始點兵遣將。
不多時,金兵部隊已出現在了三觜山下。遠遠望去,金兵隊伍宛如一條蜿蜒的黑色巨龍,不見首尾,旌旗遮天蔽日,刀槍的寒光在陽光下閃爍,晃得人眼生疼。馬蹄聲如雷鳴般滾滾而來,震得大地微微顫抖,一場慘烈的大戰即將開始!
李彥仙站在山頭,看著那逐漸逼近的金兵,深吸一口氣,大喝道:“眾將聽令,隨我下山迎敵,今日便是我等殺敵報國之時,休要懼那金兵!”
說罷,一馬當先,衝下山去,身後的宋軍將士們齊聲高唿,士氣高昂,如洶湧的潮水一般朝金兵湧去。
金兵見宋軍下山迎戰,絲毫不懼,反而加快了速度,如餓狼撲食一般衝了過來。雙方瞬間便碰撞在了一起,一時間,喊殺聲、兵器碰撞聲、戰馬嘶鳴聲交織在一起,響徹整個山穀。
金兵皆是精銳之師,個個身形高大,力量強悍,他們揮舞著手中長刀,氣焰極其囂張。一名兵士剛衝上前去,便被一金兵一刀砍中肩膀,那刀刃直接沒入肉中,鮮血飛濺而出,那兵士硬是沒吭聲,卻咬著牙,用手中的長槍朝著金兵刺去,奈何金兵反應極快,側身躲過,反手一刀,那兵士的肚腹便被劃開,五髒六腑流了一地,慘不忍睹。
然而,這並沒有讓李彥仙的兵士們退去,反而激發他們的憤恨之心,人人拚力向前,奮勇廝殺。
李彥仙更是手揮長槍在敵陣中縱橫馳騁,長槍如靈蛇一般,精準地刺向每個金兵的要害,所到之處,人人披靡。
就這樣,雙方你來我往,戰況愈發激烈,戰場上早已是一片血肉模糊,地上滿是殘肢斷臂和雙方陣亡的兵士,鮮血匯聚成了一條條小溪,將泥土都染成了暗紅色,空氣中彌漫著濃濃的血腥味。
宋軍將士們雖個個英勇無畏,但金兵畢竟金人勢眾。一時,宋軍漸感有些吃力,可眾人依舊死戰不退。
正在危急之時,忽然聽得一陣呐喊,隻見那山後的密林中,突然殺出一支宋軍伏兵,為首的正是王延。猶如神兵天降一般,朝著金兵的背後衝來。
金兵原本正全神貫注地與山前的宋軍廝殺,哪料到背後會殺出一支奇兵。頓時,金兵陣腳大亂,慌亂之中,不少金兵自相踐踏。那原本整齊有序的陣型瞬間被衝得七零八落。
王延一馬當先,手中長刀所指之處,金兵無不膽寒。他一邊砍殺,一邊高唿:“金兵已亂,弟兄們,殺啊!”伏兵們士氣大振,喊殺聲愈發響亮,朝著金兵的後方猛衝猛打。
王延手持大刀衝入敵陣之中,那刀上下翻飛,好似砍瓜切菜一般,所到之處,金兵紛紛倒下。他揮刀朝著一名金兵將領撲去,那將舉刀來擋,卻被王延這勢大力沉的一刀震得虎口發麻,手中的刀險些脫手。王延乘勝追擊,又是一刀橫劈過去,直接將那金兵將領的頭顱砍了下來,鮮血噴湧而出。這一下,震懾了不少金兵,金人的士氣開始動搖!
此時,山前的李彥仙見狀,也大喝一聲:“眾將士,此時不衝,更待何時?”宋軍將士們齊聲呐喊,發起了更為猛烈的衝鋒。前後夾擊之下,金兵終於抵擋不住,被殺得丟盔棄甲,潰不成軍,紛紛四散逃竄。
金軍千戶仆散術虎哪裏料到這一股宋軍如此厲害,欲待召攏兵士進行反擊,可是哪裏召集得來,兵士一潰,根本無法立住腳,整個陣形大亂。
仆散術虎一看大勢不好,再不走,自己的命怕要丟在這裏。無奈,他也隻好隨著潰軍逃竄而去,
李彥仙一看金軍主將潰逃,立時令人擊鼓助威,隨著“咚咚”的戰鼓聲響起,兵士們士氣高昂,奮力朝著金兵掩殺了過去。
金兵的囂張氣焰早已蕩然無存,隻顧著逃命,隻恨爹娘少生兩條腿。有的慌不擇路,有的直接從馬背上摔下,還未起身,便被追上的宋軍取了性命;有的被宋軍圍困,跪地求饒,可宋軍哪會心軟,直接手起刀落,血濺當場。
這場戰鬥,從中午殺到黃昏,直到天色漸暗,戰場上才漸漸安靜下來。三觜山腳下,屍橫遍野,血流成河,那慘烈的景象,好似人間煉獄。
此時,正是建炎元年十月。形勢已然越來越危急了,金軍西路軍統帥完顏婁室已然占領河東大部,正準備南下,占領陝西和河南地區。
為了禦敵之陝州之外,李彌達經過慎重考慮,將李彥仙派往河南府澠池抗金前線,擔任此處的主將,負責防守崤山和澠池之間的通道,攔截金軍的西進。
這個時候,金人已然三路大軍出動,除完顏婁室的部隊外,還有完顏訛裏朵和完顏黏沒喝的部隊。
來攻河南的部隊正是金軍中路軍,由完顏黏沒喝率領,從河陽渡河,向河南各地撲來。
此時永興軍帥範致虛接到官家聖旨,要求他率六路大軍增援,從陝西長安出發,去河南迎擊敵人。
範致虛是福建人,此前曾擔任過朝廷的兵部侍郎,懂一些軍事。靖康元年時,被任命為京兆府(長安)知府。此次金兵攻打河南,朝廷委派他擔任陝西六路宣撫使。
此人雖然擔任過兵部侍郎,但卻是文人出身,對軍事知之不多。按宋的體製,是以文臣節製武將,所以同等的情況下,文臣的地位高於武將。
而且此人非常自負,甚至有些剛愎自用,自認為自己管過軍事,卻對金軍的強悍並沒有實質性的認識,結果他將為他的自負付出血的代價。
接到朝廷的命令之後,範致虛率領二十萬人馬自長安出發,到了前線澠池,準備在義馬與敵人交手。
此次李彌達也跟隨著範致虛到了前線,親手殺幾個金兵這是他一直的願望,這次範致虛同意了李彌達的要求。
李彌達深知自己的侄兒李彥仙是有兩把刷子的人,所以範致虛的部隊進駐澠池時,李彌達便將李彥仙推薦給範致虛。
然而範致虛此時是陝西六路的宣撫使,那可是朝廷的二品大員,而李彥仙隻不過是一個守城的主將,品級很低,哪裏能入範致虛的眼?
隻不過範致虛比較器重李彌達,所以給了李彌達個麵子,同意見一下李彥仙,其實也就是敷衍一下而已。
而李彥仙卻是真正為戰事著想,既然能夠見到領軍的一把手,他還是想把自己的建議說一說。為此,他根據自己在軍隊的經驗,認真思索了此次抵擋金軍的一些想法。
然而,他並沒有想到,範致虛見他隻不過是給他叔叔李彌達的麵子而已。
所以當李彥仙建議說:“崤澠是險要關隘,難以屯駐大軍,前進後退都容易導致軍隊潰散。應分道並進,尋找時機出關。還應當以一半軍兵扼守陝西,才可進一步采取行動。”
哪裏料到,範致虛一聽此言,竟然大怒,道:“你一個小小守城將領,竟然出此下策,如此貪生怕死,怎能抵抗金人?”
李彥仙一聽,心中百思不得其解,心道:“我隻不過提了一個建議,他為何如此大怒?”正待要辯解。
可是,範致虛一看他還想要辯解,立時拍案道:“你這種貪生怕死之人,如何能夠擔任主將守一城,若依汝此言,豈不是沮喪我軍心?”
遂令人將李彥仙革職降為石壕尉,李彥仙一聽,心中如五雷轟頂,沒想到提了個建議,把官給丟了,心中便有些悶悶不樂。
而李彌達也不明所以,但也不敢參言,隻好令李彥仙退了下去。
迴到住處的李彥仙隻好收拾行李,去石壕就任。王延一見李彥仙心情不好,便詢問。
李彥仙便將實情相告,王延道:“師兄,我和你一起去吧,跟著這種聽不進意見的上官,遲早會吃敗仗!”
不幸的是,王延一語成讖!
範致虛這次敗得很慘,他的二十萬人竟然沒有抵得住金人五萬人的攻擊,範致虛進兵到義馬千秋鎮時,被敵人用衝擊、包抄、分割等方式,宋軍全線潰敗,範致虛隻帶了十幾騎,落荒而逃。而李彥仙的叔父李彌達在這次戰鬥中光榮殉國。
在石壕的李彥仙得知叔父陣亡,宋軍大敗,忍不住痛哭一場,既是痛恨不懂軍事的範致虛的瞎指揮,葬送了二十萬宋軍的性命,更是痛惜自己的叔父李彌達在這次戰鬥中光榮犧牲。
然而,兵敗如山倒,一切都是連鎖反應!
宋軍千秋鎮之敗後,金兵乘勝西進,一路上勢如破竹,銳不可擋,很快沿途的城池完全失守,金人一鼓作氣占領了陝州。防守陝州的官吏全部逃逸。
此時,李彥仙仍在石壕,他並沒有逃跑。他知道,跑是跑不掉的,你能跑到哪裏去?還不如放手一搏,或許還有轉機。
當然,李彥仙有這種自信,並不是盲目的。因為石壕這個地方是一個多山的地方,易守難攻。
李彥仙被貶到石壕後,他並沒有閑著,而是仔細察看了當地的地形地貌,哪裏可以屯兵、哪裏可以阻敵、哪裏可以伏兵,他心中一目了然。
當時石壕有三座山,分別是三觜山、石柱山、大通山,其中三觜山是一個防守的好地方,他便在此駐守。
陝州被敵攻下之後,城內的潰兵和流民甚多。李彥仙便趁機招募他們,流民和潰兵便爭相來投靠。
他對前來投靠的人說:“我不是本縣人,不像你們一樣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裏。如今我尚且努力守護國土,如果你們不盡力,那麽金人就會殺死你們。”
眾人一聽認為有理,於是前來加入他的隊伍的人絡繹不絕,沒多長時間,他手下已然有了近萬人。他將老幼遷至安全之地,選拔精壯精銳駐守三觜山、石柱山、大通山等地營寨,預備金人來襲。
且說金軍攻下陝州城後,少數部隊在城內,絕大多數部隊在城四周外二十裏處駐紮,城南的一處大營乃是一名金軍的千戶在統領,此人名仆散術虎,乃是完顏婁室手下的一員悍將。
李彥仙的部隊在三觜山一帶活動,當然瞞不住他的眼睛,他決定要徹底剿除這股宋軍的殘留部隊。
這天,忽然探馬來報李彥仙:有金軍數千人來犯。
李彥仙聞報,趕忙召集眾將,齊聚軍帳之中商議應敵之策。軍帳內,氣氛凝重,眾人皆麵色嚴肅緊張,深知此次金兵來勢洶洶,絕非以往可比。
李彥仙對眾人說:“大家休要驚慌,打仗無非是天時、地利、人和,如今我們有地利和人和占全,足以自守”。
有人不信,道:“將軍,此股敵人挾拿下陝州之威勢,氣勢正盛,我們現在人手雖多,但大多是鄉民,戰鬥力與敵差距甚遠!恐不能勝!”
李彥仙道:“敵人氣勢雖盛,但我處在有利之地,我們的優勢在於熟悉地形,隻要我們充分利用地勢的有利條件,出奇兵必可取勝!”
王延也道:“李將軍說的有道理,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絕不能和敵人硬拚,必須要智取,這樣可以達到四兩撥千斤之效!”
李彥仙用讚許的目光看了一眼王延,繼續說道:“吾有一計,可先派部分精兵,悄悄埋伏於那山後的密林中,待我等與金兵在山前正麵廝殺至酣之時,伏兵再從其背後掩殺過來,使其首尾不能相顧,定能大亂金兵陣腳,我軍便可趁機取勝。”
王延一聽,大讚道:“將軍此計甚妙!那金兵定想不到我軍會有此招,我願率那支伏兵,定叫金兵有來無迴!”
眾人一聽,也紛紛點頭稱是,李彥仙見眾人齊心,心中稍定,便開始點兵遣將。
不多時,金兵部隊已出現在了三觜山下。遠遠望去,金兵隊伍宛如一條蜿蜒的黑色巨龍,不見首尾,旌旗遮天蔽日,刀槍的寒光在陽光下閃爍,晃得人眼生疼。馬蹄聲如雷鳴般滾滾而來,震得大地微微顫抖,一場慘烈的大戰即將開始!
李彥仙站在山頭,看著那逐漸逼近的金兵,深吸一口氣,大喝道:“眾將聽令,隨我下山迎敵,今日便是我等殺敵報國之時,休要懼那金兵!”
說罷,一馬當先,衝下山去,身後的宋軍將士們齊聲高唿,士氣高昂,如洶湧的潮水一般朝金兵湧去。
金兵見宋軍下山迎戰,絲毫不懼,反而加快了速度,如餓狼撲食一般衝了過來。雙方瞬間便碰撞在了一起,一時間,喊殺聲、兵器碰撞聲、戰馬嘶鳴聲交織在一起,響徹整個山穀。
金兵皆是精銳之師,個個身形高大,力量強悍,他們揮舞著手中長刀,氣焰極其囂張。一名兵士剛衝上前去,便被一金兵一刀砍中肩膀,那刀刃直接沒入肉中,鮮血飛濺而出,那兵士硬是沒吭聲,卻咬著牙,用手中的長槍朝著金兵刺去,奈何金兵反應極快,側身躲過,反手一刀,那兵士的肚腹便被劃開,五髒六腑流了一地,慘不忍睹。
然而,這並沒有讓李彥仙的兵士們退去,反而激發他們的憤恨之心,人人拚力向前,奮勇廝殺。
李彥仙更是手揮長槍在敵陣中縱橫馳騁,長槍如靈蛇一般,精準地刺向每個金兵的要害,所到之處,人人披靡。
就這樣,雙方你來我往,戰況愈發激烈,戰場上早已是一片血肉模糊,地上滿是殘肢斷臂和雙方陣亡的兵士,鮮血匯聚成了一條條小溪,將泥土都染成了暗紅色,空氣中彌漫著濃濃的血腥味。
宋軍將士們雖個個英勇無畏,但金兵畢竟金人勢眾。一時,宋軍漸感有些吃力,可眾人依舊死戰不退。
正在危急之時,忽然聽得一陣呐喊,隻見那山後的密林中,突然殺出一支宋軍伏兵,為首的正是王延。猶如神兵天降一般,朝著金兵的背後衝來。
金兵原本正全神貫注地與山前的宋軍廝殺,哪料到背後會殺出一支奇兵。頓時,金兵陣腳大亂,慌亂之中,不少金兵自相踐踏。那原本整齊有序的陣型瞬間被衝得七零八落。
王延一馬當先,手中長刀所指之處,金兵無不膽寒。他一邊砍殺,一邊高唿:“金兵已亂,弟兄們,殺啊!”伏兵們士氣大振,喊殺聲愈發響亮,朝著金兵的後方猛衝猛打。
王延手持大刀衝入敵陣之中,那刀上下翻飛,好似砍瓜切菜一般,所到之處,金兵紛紛倒下。他揮刀朝著一名金兵將領撲去,那將舉刀來擋,卻被王延這勢大力沉的一刀震得虎口發麻,手中的刀險些脫手。王延乘勝追擊,又是一刀橫劈過去,直接將那金兵將領的頭顱砍了下來,鮮血噴湧而出。這一下,震懾了不少金兵,金人的士氣開始動搖!
此時,山前的李彥仙見狀,也大喝一聲:“眾將士,此時不衝,更待何時?”宋軍將士們齊聲呐喊,發起了更為猛烈的衝鋒。前後夾擊之下,金兵終於抵擋不住,被殺得丟盔棄甲,潰不成軍,紛紛四散逃竄。
金軍千戶仆散術虎哪裏料到這一股宋軍如此厲害,欲待召攏兵士進行反擊,可是哪裏召集得來,兵士一潰,根本無法立住腳,整個陣形大亂。
仆散術虎一看大勢不好,再不走,自己的命怕要丟在這裏。無奈,他也隻好隨著潰軍逃竄而去,
李彥仙一看金軍主將潰逃,立時令人擊鼓助威,隨著“咚咚”的戰鼓聲響起,兵士們士氣高昂,奮力朝著金兵掩殺了過去。
金兵的囂張氣焰早已蕩然無存,隻顧著逃命,隻恨爹娘少生兩條腿。有的慌不擇路,有的直接從馬背上摔下,還未起身,便被追上的宋軍取了性命;有的被宋軍圍困,跪地求饒,可宋軍哪會心軟,直接手起刀落,血濺當場。
這場戰鬥,從中午殺到黃昏,直到天色漸暗,戰場上才漸漸安靜下來。三觜山腳下,屍橫遍野,血流成河,那慘烈的景象,好似人間煉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