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山長先生
帶著村人去逃荒,苟在深山種田忙 作者:安靜的小魚sxy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正在書院建造的如火如荼的時候,心情不錯的秦大人收到了一封來信。
上麵的意思很直白,這個時候本來讀書人就不多,這頭要人,那頭就隻能去別的書院求人。這人是救了下來,就是留不留的住,還得看他們自己。
畢竟若是山長辭任,他們也不能怪沒給他們找人不是?
信的末端還留了個懸念,說是山長先生一定會讓他們大吃一驚……
看到這裏的秦大人一下子來了精神,既然這麽說的話……這山長他還真要想盡辦法留下來……
於是立刻著人下去給各個城門口帶口信,若是真遇到了帶著書童的老先生,可一定要及時的上報過來。
到不是他不想派人去更遠的地方接,這山長什麽時候來,走哪條路一概不知,更是連麵都沒見過,去哪裏接?
守株待兔成了最好的辦法。
他不知道的是,這封書信其實是在新任的山長先生出發後才送出來的,就算是傳信的人速度再快,這個時候那位新任的山長先生,也已經到了春陽府城附近。
新的山長先生,秦大人沒有見過,但若是提起他的名字,秦大人保證要一個激靈——張源。
張源,前朝汴梁人士,自小飽讀詩書,文韜武略,二十三歲便在科舉中一舉奪魁,被當時的聖上點為狀元郎。
據說他不喜歡官場的爾虞我詐,直接去了國子監做一名先生。在其後的許多年,他從夫子一路擢升為大夫,不僅學識淵博,詩文更是讓天下學子尤為喜歡。
再後來他辭去了國子監的頭銜,直接去了鹿鳴書院,書院山長要讓位於他,被他拒絕。
不僅不願意擔任任何職務,還選了最悠閑的“樂”來帶,每日帶著學子們談琴製藝,過的好不快活。
他張家一向在學子中頗有聲望,書院見他執意如此,便也不再強求。
後來戰爭爆發,前朝覆滅,書院倒是因為在山裏,免遭於難。
新皇上任後,倒是讓人請了他迴去國子監,被他毫不留情的拒絕掉。大抵是看出來他隻想在書院裏麵過與世無爭的日子,新皇便也沒有糾結,由他自己去。
至此這位前朝的大儒便是各位學子心中的精神目標,雖說他沒有入仕途,可他給了廣大的讀書人希望。
鹿鳴書院後來的山長幹脆不再給他排課,讓他在書院裏榮養著便是。
按理說這樣的大儒往後就在書院養老便是,跟秦大人他們這邊也沒甚關係。
可有時候機緣就是這麽巧妙。
大儒的夫人生病了,大夫診斷後給出的解釋是鹿鳴書院的環境並不適合年長的人養老,山裏高寒,會讓年老體弱者招架不住。
這老張頭也算是個倔老頭,這病若是放在他自個兒頭上他怕是死也不會挪窩的,可偏巧這病落在了他最愛重的夫人身上,當即就讓他心裏有些懊悔。
若不是因著他固執,夫人也不會生這病。
恰在此時,被秦大人煩的要死的上司,沒辦法之餘,隻好舔著臉給書院寫了封書信求助。
為了增加籌碼,他把春陽府描繪的特別的漂亮,歪打正著的,被張大儒看到了這封書信,他當即拍板要去這新書院任山長。
此話一出,鹿鳴書院山長大失驚色,本能的就是反對。
天知道這張大儒放在他們書院,那可就是一張活招牌,吸引著廣大學子前來學習,如今這活招牌居然要走?
不行不行!
可這件事本來決定權不在他手上,張大儒鐵了心的要走。當即收拾收拾東西,帶著夫人和仆從,匆忙忙的往春陽府而來。
走的時候給可憐的鹿鳴書院院長說了句模棱兩可的話,要是不習慣他還是會迴來的。
這才有了秦大人收到的那封信。
那上司自然知道自己誇大了春陽府的美景,心裏也沒譜,隻能強壓下心裏的不安,給秦大人來信,就希望他爭氣點,把這老先生留下來!
他的書信慢了一步,等送到秦牧的手裏的時候,這張源張大儒其實已經離西山城不遠。
一路走來正值春天,田野裏是一番忙碌的景象,官道兩邊到處都是在田裏忙碌的百姓,倒是讓人感歎。
張大儒畢竟不是為了趕著任職的,帶夫人散心才是他此行的目的,所以他們的馬車走的很慢。
偶爾遇到好的景色,他們會停下駐足欣賞一番。
你還別說,夫人的病的確好了不少,人看起來精神了不少。這更是讓大儒堅定自己做的對。
馬車在路上行駛的慢,他們不時的還會下車和當地的百姓交流一番。
聽的多了,便對這位秦大人有了點好感。
百姓對他還挺認可的,說他非常的關心百姓的生活。
這裏其實有個誤會,百姓們之所以這麽覺得是因為當初秦大人帶著差役強製要求他們完成春種任務,原本大家還不覺著,可真當春苗種下去了以後,大家一直躁動不安的心定了下來。
看著田裏的莊稼,心裏也有了希望。不會再彷徨未來怎樣,有了腳踏實地的開始,不安的心也安定下來,大家開始把高高在上的眼睛,低下來看到腳下的土地。慢慢的開始計劃起以後的生活,開始耕種更多的土地。
至此春陽府才算是穩定下來,後知後覺反應過來自己開始為自己的生活計劃安排的百姓,這才覺著當初秦大人做的有多正確……
越靠近春陽府,另一個名字也頻繁的出現在大儒的耳朵裏——小豐村。
一聽這名字都知道這是個村莊,在這些百姓的口裏,小豐村是個神奇的地方,他們村居然人人都識字不說,種地方法都跟他們不一樣。小豐村的人好像特別能幹,什麽都懂,反正就是特別厲害。
這倒是引起了大儒的注意,他又對這個村子產生了興趣。
村裏有人讀書不難,難的是人人都能識字。(這裏是被人傳的太神了)
他在想這個村是不是有特別厲害的人在村裏教,這才讓人人都識字?
左右他們這趟出來是來散心為主的,什麽時候到書院都來的及,他難得的產生了興趣,跟夫人商量了一下,先去一趟哪個叫“小豐村”的村子裏看看。
就這麽的,他們馬車一拐,從另一個方向往城西而來。
小豐村大部隊都在書院的工地上忙著呢,所以張大儒帶著家人來小豐村的時候,村裏靜悄悄的。
他從村口的時候就開始驚異,水車這東西做起來可不容易,看來村裏是有能人在的。
過了河往村裏走,寬敞的大路筆直的直通山下的村子。
從外麵往裏麵看去,四周田野包裹下的村莊,被半是竹林半是楊木的橫向林子遮擋著,隻隱隱有白色的牆壁在風吹的間隙閃現一點點。
而村尾方向,沒有樹林的遮擋,能看見精致的小院在藍天的映照下格外的亮眼。
近處的田裏,秧苗烏澄澄的綠,散發著蓬勃的生命力。
他特意留意了一下,田裏的苗間隙好像都差不多,和他在其他地方看到的的確不一樣。
他這人雖說隻是個讀書人,可也明白民生的根本是什麽。
就這田裏的莊稼,隻要不遭遇大旱,怕是閉著眼睛就能豐收的吧?
難怪這個村子看起來這麽富裕,他似乎找到了源頭。
看了田裏的莊稼,他和夫人,慢慢的往村裏走去,想要探尋更多的秘密,沒想到,這一轉居然讓他看到了個打死也沒想到的熟人……
上麵的意思很直白,這個時候本來讀書人就不多,這頭要人,那頭就隻能去別的書院求人。這人是救了下來,就是留不留的住,還得看他們自己。
畢竟若是山長辭任,他們也不能怪沒給他們找人不是?
信的末端還留了個懸念,說是山長先生一定會讓他們大吃一驚……
看到這裏的秦大人一下子來了精神,既然這麽說的話……這山長他還真要想盡辦法留下來……
於是立刻著人下去給各個城門口帶口信,若是真遇到了帶著書童的老先生,可一定要及時的上報過來。
到不是他不想派人去更遠的地方接,這山長什麽時候來,走哪條路一概不知,更是連麵都沒見過,去哪裏接?
守株待兔成了最好的辦法。
他不知道的是,這封書信其實是在新任的山長先生出發後才送出來的,就算是傳信的人速度再快,這個時候那位新任的山長先生,也已經到了春陽府城附近。
新的山長先生,秦大人沒有見過,但若是提起他的名字,秦大人保證要一個激靈——張源。
張源,前朝汴梁人士,自小飽讀詩書,文韜武略,二十三歲便在科舉中一舉奪魁,被當時的聖上點為狀元郎。
據說他不喜歡官場的爾虞我詐,直接去了國子監做一名先生。在其後的許多年,他從夫子一路擢升為大夫,不僅學識淵博,詩文更是讓天下學子尤為喜歡。
再後來他辭去了國子監的頭銜,直接去了鹿鳴書院,書院山長要讓位於他,被他拒絕。
不僅不願意擔任任何職務,還選了最悠閑的“樂”來帶,每日帶著學子們談琴製藝,過的好不快活。
他張家一向在學子中頗有聲望,書院見他執意如此,便也不再強求。
後來戰爭爆發,前朝覆滅,書院倒是因為在山裏,免遭於難。
新皇上任後,倒是讓人請了他迴去國子監,被他毫不留情的拒絕掉。大抵是看出來他隻想在書院裏麵過與世無爭的日子,新皇便也沒有糾結,由他自己去。
至此這位前朝的大儒便是各位學子心中的精神目標,雖說他沒有入仕途,可他給了廣大的讀書人希望。
鹿鳴書院後來的山長幹脆不再給他排課,讓他在書院裏榮養著便是。
按理說這樣的大儒往後就在書院養老便是,跟秦大人他們這邊也沒甚關係。
可有時候機緣就是這麽巧妙。
大儒的夫人生病了,大夫診斷後給出的解釋是鹿鳴書院的環境並不適合年長的人養老,山裏高寒,會讓年老體弱者招架不住。
這老張頭也算是個倔老頭,這病若是放在他自個兒頭上他怕是死也不會挪窩的,可偏巧這病落在了他最愛重的夫人身上,當即就讓他心裏有些懊悔。
若不是因著他固執,夫人也不會生這病。
恰在此時,被秦大人煩的要死的上司,沒辦法之餘,隻好舔著臉給書院寫了封書信求助。
為了增加籌碼,他把春陽府描繪的特別的漂亮,歪打正著的,被張大儒看到了這封書信,他當即拍板要去這新書院任山長。
此話一出,鹿鳴書院山長大失驚色,本能的就是反對。
天知道這張大儒放在他們書院,那可就是一張活招牌,吸引著廣大學子前來學習,如今這活招牌居然要走?
不行不行!
可這件事本來決定權不在他手上,張大儒鐵了心的要走。當即收拾收拾東西,帶著夫人和仆從,匆忙忙的往春陽府而來。
走的時候給可憐的鹿鳴書院院長說了句模棱兩可的話,要是不習慣他還是會迴來的。
這才有了秦大人收到的那封信。
那上司自然知道自己誇大了春陽府的美景,心裏也沒譜,隻能強壓下心裏的不安,給秦大人來信,就希望他爭氣點,把這老先生留下來!
他的書信慢了一步,等送到秦牧的手裏的時候,這張源張大儒其實已經離西山城不遠。
一路走來正值春天,田野裏是一番忙碌的景象,官道兩邊到處都是在田裏忙碌的百姓,倒是讓人感歎。
張大儒畢竟不是為了趕著任職的,帶夫人散心才是他此行的目的,所以他們的馬車走的很慢。
偶爾遇到好的景色,他們會停下駐足欣賞一番。
你還別說,夫人的病的確好了不少,人看起來精神了不少。這更是讓大儒堅定自己做的對。
馬車在路上行駛的慢,他們不時的還會下車和當地的百姓交流一番。
聽的多了,便對這位秦大人有了點好感。
百姓對他還挺認可的,說他非常的關心百姓的生活。
這裏其實有個誤會,百姓們之所以這麽覺得是因為當初秦大人帶著差役強製要求他們完成春種任務,原本大家還不覺著,可真當春苗種下去了以後,大家一直躁動不安的心定了下來。
看著田裏的莊稼,心裏也有了希望。不會再彷徨未來怎樣,有了腳踏實地的開始,不安的心也安定下來,大家開始把高高在上的眼睛,低下來看到腳下的土地。慢慢的開始計劃起以後的生活,開始耕種更多的土地。
至此春陽府才算是穩定下來,後知後覺反應過來自己開始為自己的生活計劃安排的百姓,這才覺著當初秦大人做的有多正確……
越靠近春陽府,另一個名字也頻繁的出現在大儒的耳朵裏——小豐村。
一聽這名字都知道這是個村莊,在這些百姓的口裏,小豐村是個神奇的地方,他們村居然人人都識字不說,種地方法都跟他們不一樣。小豐村的人好像特別能幹,什麽都懂,反正就是特別厲害。
這倒是引起了大儒的注意,他又對這個村子產生了興趣。
村裏有人讀書不難,難的是人人都能識字。(這裏是被人傳的太神了)
他在想這個村是不是有特別厲害的人在村裏教,這才讓人人都識字?
左右他們這趟出來是來散心為主的,什麽時候到書院都來的及,他難得的產生了興趣,跟夫人商量了一下,先去一趟哪個叫“小豐村”的村子裏看看。
就這麽的,他們馬車一拐,從另一個方向往城西而來。
小豐村大部隊都在書院的工地上忙著呢,所以張大儒帶著家人來小豐村的時候,村裏靜悄悄的。
他從村口的時候就開始驚異,水車這東西做起來可不容易,看來村裏是有能人在的。
過了河往村裏走,寬敞的大路筆直的直通山下的村子。
從外麵往裏麵看去,四周田野包裹下的村莊,被半是竹林半是楊木的橫向林子遮擋著,隻隱隱有白色的牆壁在風吹的間隙閃現一點點。
而村尾方向,沒有樹林的遮擋,能看見精致的小院在藍天的映照下格外的亮眼。
近處的田裏,秧苗烏澄澄的綠,散發著蓬勃的生命力。
他特意留意了一下,田裏的苗間隙好像都差不多,和他在其他地方看到的的確不一樣。
他這人雖說隻是個讀書人,可也明白民生的根本是什麽。
就這田裏的莊稼,隻要不遭遇大旱,怕是閉著眼睛就能豐收的吧?
難怪這個村子看起來這麽富裕,他似乎找到了源頭。
看了田裏的莊稼,他和夫人,慢慢的往村裏走去,想要探尋更多的秘密,沒想到,這一轉居然讓他看到了個打死也沒想到的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