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光世率領軍隊在獨龍崗遭遇慘敗,全軍覆沒不說,連他本人也失去了蹤跡。這一驚人的消息如同長了翅膀一般,迅速傳到了梁山上。
一直在等待時機的徐駿敏銳地意識到,收網的時候到了!他當機立斷,命令唿延灼、卞祥和孫安帶領兩萬精銳大軍如猛虎下山般殺出,目標直指官軍的大本營。與此同時,他又派遣孟笙和史文恭率領一萬雄師前去拖住高衝漢及其所率的兩萬大軍,使其無法抽身前來救援。這樣一來,便形成了三麵合圍之勢,要將官軍一網打盡。
此刻,官軍的大營內早已人心惶惶,劉光世下落不明的消息像是一陣狂風,瞬間席卷了整個軍營。就連張清和董平這兩位久經沙場的將領,麵對這般混亂的局麵,一時之間也不知所措起來。
就在眾人惶恐不安之際,梁山大軍以雷霆萬鈞之勢直接衝進了官軍的大營。他們氣勢如虹,仿佛排山倒海一般,銳不可當。刹那間,官軍陣營大亂,士兵們驚慌失措,四處逃竄。
見此情形,張清心急如焚,他連忙對著身旁的董平喊道:“董平將軍,眼下局勢危急,我軍已無力抵擋梁山賊寇的兇猛攻勢。若再不撤退,恐怕就會全軍覆沒啊!”
董平心中雖有不甘,恨不得與敵人拚個魚死網破,但他深知如今大勢已去,繼續頑抗隻會徒增傷亡。於是,經過一番短暫而激烈的內心掙紮後,董平咬咬牙,果斷做出決定:“撤!”
就這樣,在梁山大軍的猛烈攻擊下,張清和董平不得不率領殘部倉促撤退,隻留下一片狼藉的戰場和滿地的屍首。
這一戰一共斬殺官軍五千餘人,把他們所有的軍械都通通的繳獲了,共計繳獲糧食十萬石,還有大量的馬料,帳幕,以及工匠。
高衝漢此刻正身處一條通往獨龍崗的必經之路旁的茂密樹林之中,神色凝重地指揮著手下士兵布置埋伏,企圖給即將到來的梁山大軍一個沉重打擊。然而就在這時,一名探子匆匆趕來,向他稟報了一則令他震驚不已的消息:梁山竟然出乎意料地攻打了他們的大營!
高衝漢聽聞此訊,心中不由得一驚,暗忖道:“這梁山怎會如此行事?完全不按常理出牌啊!”他當機立斷,決定率領部隊火速趕迴大營救援。於是,他帶著手下兵馬匆忙啟程,一路疾馳而去。
可是,他們才剛走出沒幾裏路,前方又有一名探子飛奔而來,帶來了更為糟糕的消息——大營已經被梁山攻破!與此同時,還有一則噩耗傳來,劉光世將軍在獨龍崗一役中兵敗,如今生死未卜、下落不明。
這一連串的變故猶如晴天霹靂一般砸在了高衝漢的頭上,一切都發生得如此迅猛,以至於他一時間竟有些手足無措,難以應對眼前的局麵。經過短暫的思索後,高衝漢意識到形勢對自己極為不利,不能再貿然前進了。
無奈之下,他隻得下令全軍調轉方向,朝著濟州城的方向撤退。他深知,隻有撤迴城中,依靠堅固的城牆來抵禦梁山軍的進攻,方才有一線生機。此外,他還立刻派出數名親信,馬不停蹄地前去通知紀安邦,請他盡快趕來主持大局。畢竟紀安邦身為副帥,其地位和經驗在此刻顯得至關重要。
而此時此刻的高衝漢心中也是忐忑不安,因為此次出征他並未攜帶過多的糧草,如果不幸被梁山軍圍困,那後果將不堪設想。想到這裏,他不禁加快了行軍速度,隻盼能早日抵達濟州城,保得麾下將士們的平安。
同時他還寫了一封求援信,快馬加鞭的送到高俅手上,希望他能派來援兵。
正在應天府緊鑼密鼓地籌備糧草的紀安邦,突然聽到了從前方傳來的敗報,這消息猶如一道晴天霹靂,讓他驚愕不已。此刻,他深知局勢緊迫,已無暇顧及其他。於是,當機立斷地下令讓押糧官繼續押送糧草前行,而自己則毫不猶豫地躍上馬背,揚起馬鞭,如離弦之箭一般,單人匹馬向著濟州疾馳而去。
一路上,紀安邦風餐露宿、日夜兼程,不敢有絲毫懈怠。經過漫長的三天三夜,終於抵達了濟州城外。然而,眼前的景象卻讓他倒吸一口涼氣——隻見濟州城四周密密麻麻地布滿了梁山大軍,人數多達四萬之眾,他們將這座城池圍得水泄不通,宛如鐵桶一般堅固。
更糟糕的是,濟州城門緊閉,根本無法進入城內。原來,自從上次梁山攻破濟州之後,至今都沒有人膽敢前來接任知州一職。前任知州早已命喪梁山之手,再加上梁山多次攻打濟州,這裏已然成為了人人談之色變的兇險之地。因此,濟州知州這個職位就這樣一直空缺著,無人問津。
不僅如此,由於城中沒有正式的守軍,僅有為數不多的衙役負責維持日常秩序。這些人麵對梁山大軍的圍困,也是束手無策。此外,梁山軍還事先將城中的百姓全部遷走,並帶走了所有的糧食,使得城中顆粒無存。這下子,被困在城內的官軍可謂是陷入了絕境,生存變得異常艱難。
兩萬大軍被困於濟州城中,人困馬乏,缺糧少草,局勢之艱難超乎想象。高衝漢望著麾下將士們那一張張因饑餓而憔悴的麵容,心中滿是焦慮安邦遠遠地佇立在城外,遙望著濟州城那緊閉的城門和高聳的城牆,眉頭緊鎖,不住地歎息道:“唉,如此局麵,究竟該如何應對才好啊!”
隻見紀安邦麵色凝重,愁容滿麵。盡管他一向以勇猛無畏著稱,但麵對梁山眾多猛將如雲,他心裏很清楚,僅憑自己的力量根本無法與之抗衡。
此時此刻,紀安邦心急如焚,猶如熱鍋上的螞蟻一般坐立不安。他深知,如果此次作戰最終導致全軍覆沒,那麽這場敗仗的責任必將落在他的肩頭。然而,即便他能夠衝進濟州城中,恐怕也難以扭轉乾坤,改變眼前這一悲慘的結局。
再看濟州城內,那些士兵們或倚靠著牆壁,或相互依偎著坐在地上,一個個皆神情萎靡、唉聲歎氣。由於多日未曾飽腹,他們早已餓得前胸貼後背,哪裏還有半點兒鬥誌可言?
高衝漢心中更是五味雜陳,倍感煎熬。想自己初任大將,首次隨軍出征便遭遇這般絕境,既缺糧草又無援兵,眼睜睜地看著手下的將士們挨餓受苦,卻束手無策。長此以往下去,這些士兵怕是不用敵軍來攻,就要活活餓死在這城中了。
這時外麵有人喊道:“高衝漢,你還不快快出城投降,再不投降就等著餓死吧。”
對此高衝漢也隻能默默的閉上眼睛,不做理會。
濟州外麵,梁山軍可以說是將圍困做的死死的,一隻鳥飛過都會被射下來的。
許貫中一臉嚴肅地向徐駿稟報:“主公啊!如今城中已經沒有糧草可用了,不過您放心,待到明日之時,咱們隻需動用投石車將一些香噴噴的麵餅投擲進城內,那城內的官軍必然會軍心大亂,如此一來,便能輕鬆瓦解他們啦!”
原來,徐駿此次出兵並非想要一舉殲滅這兩萬官兵,他心中另有盤算——打算收降這些官軍,好為梁山增添兵力。就在眾人商議之際,隻見馬靈急匆匆地跑來,大聲喊道:“不好啦!我們的探子在距離此地五裏之外的地方,發現有個將軍模樣的人正鬼鬼祟祟地窺視著咱們的軍營呢!依我看呐,此人多半便是那紀安邦!主公,您說該如何應對才好?”
許貫中略作思索後迴應道:“此刻我們的計謀尚未展開實施,暫且先派遣幾位兄弟前去將其驅逐開來即可。”徐駿聽後微微頷首,表示讚同。畢竟他心裏清楚得很,這紀安邦可是一員能與盧俊義相媲美的猛將,若是讓梁山上那些普通的頭領貿然前往迎敵,恐怕絕非其敵手。
經過一番斟酌考量,徐駿最終決定派出卞祥、花榮、楊誌、秦明、燕翎以及史進這六位好漢,前去驅趕紀安邦,並再三叮囑他們,此番行動隻需將對方擊傷趕走就行,萬不可活捉,更不能痛下殺手。這幾位英雄好漢齊聲應諾,隨即領命而去,按照徐駿的指示行事。
紀安邦此時正騎於一匹雄健的戰馬之上,目光銳利地審視著梁山的陣營。他全神貫注,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存在的破綻和薄弱之處,心中暗自盤算著如何衝破防線,一舉殺入濟州城中。
就在這時,突然間傳來一聲如雷般的怒吼:“紀安邦你這賊子,真是膽大包天!竟敢在此窺探我梁山的陣營,還不速速滾下馬來投降認罪!”
紀安邦聞聲望去,隻見前方數人策馬疾馳而來,為首之人正是梁山的幾位赫赫有名的頭領。他心頭頓時湧起一股怒火,二話不說,手中那柄寒光閃閃的九環花刀被他高高揚起,隨著他雙腿猛力一夾馬腹,整個人如同離弦之箭一般直衝而去。
楊誌見紀安邦來勢洶洶,不敢有絲毫怠慢,迅速舞動手中長槍迎上前去。隻見他槍法嫻熟,一招一式皆是精妙無比,盡顯其楊家槍的精髓所在。然而,紀安邦的武功已然臻至登峰造極之境,每一刀揮出都帶著雷霆萬鈞之勢,令楊誌倍感壓力。
一直在等待時機的徐駿敏銳地意識到,收網的時候到了!他當機立斷,命令唿延灼、卞祥和孫安帶領兩萬精銳大軍如猛虎下山般殺出,目標直指官軍的大本營。與此同時,他又派遣孟笙和史文恭率領一萬雄師前去拖住高衝漢及其所率的兩萬大軍,使其無法抽身前來救援。這樣一來,便形成了三麵合圍之勢,要將官軍一網打盡。
此刻,官軍的大營內早已人心惶惶,劉光世下落不明的消息像是一陣狂風,瞬間席卷了整個軍營。就連張清和董平這兩位久經沙場的將領,麵對這般混亂的局麵,一時之間也不知所措起來。
就在眾人惶恐不安之際,梁山大軍以雷霆萬鈞之勢直接衝進了官軍的大營。他們氣勢如虹,仿佛排山倒海一般,銳不可當。刹那間,官軍陣營大亂,士兵們驚慌失措,四處逃竄。
見此情形,張清心急如焚,他連忙對著身旁的董平喊道:“董平將軍,眼下局勢危急,我軍已無力抵擋梁山賊寇的兇猛攻勢。若再不撤退,恐怕就會全軍覆沒啊!”
董平心中雖有不甘,恨不得與敵人拚個魚死網破,但他深知如今大勢已去,繼續頑抗隻會徒增傷亡。於是,經過一番短暫而激烈的內心掙紮後,董平咬咬牙,果斷做出決定:“撤!”
就這樣,在梁山大軍的猛烈攻擊下,張清和董平不得不率領殘部倉促撤退,隻留下一片狼藉的戰場和滿地的屍首。
這一戰一共斬殺官軍五千餘人,把他們所有的軍械都通通的繳獲了,共計繳獲糧食十萬石,還有大量的馬料,帳幕,以及工匠。
高衝漢此刻正身處一條通往獨龍崗的必經之路旁的茂密樹林之中,神色凝重地指揮著手下士兵布置埋伏,企圖給即將到來的梁山大軍一個沉重打擊。然而就在這時,一名探子匆匆趕來,向他稟報了一則令他震驚不已的消息:梁山竟然出乎意料地攻打了他們的大營!
高衝漢聽聞此訊,心中不由得一驚,暗忖道:“這梁山怎會如此行事?完全不按常理出牌啊!”他當機立斷,決定率領部隊火速趕迴大營救援。於是,他帶著手下兵馬匆忙啟程,一路疾馳而去。
可是,他們才剛走出沒幾裏路,前方又有一名探子飛奔而來,帶來了更為糟糕的消息——大營已經被梁山攻破!與此同時,還有一則噩耗傳來,劉光世將軍在獨龍崗一役中兵敗,如今生死未卜、下落不明。
這一連串的變故猶如晴天霹靂一般砸在了高衝漢的頭上,一切都發生得如此迅猛,以至於他一時間竟有些手足無措,難以應對眼前的局麵。經過短暫的思索後,高衝漢意識到形勢對自己極為不利,不能再貿然前進了。
無奈之下,他隻得下令全軍調轉方向,朝著濟州城的方向撤退。他深知,隻有撤迴城中,依靠堅固的城牆來抵禦梁山軍的進攻,方才有一線生機。此外,他還立刻派出數名親信,馬不停蹄地前去通知紀安邦,請他盡快趕來主持大局。畢竟紀安邦身為副帥,其地位和經驗在此刻顯得至關重要。
而此時此刻的高衝漢心中也是忐忑不安,因為此次出征他並未攜帶過多的糧草,如果不幸被梁山軍圍困,那後果將不堪設想。想到這裏,他不禁加快了行軍速度,隻盼能早日抵達濟州城,保得麾下將士們的平安。
同時他還寫了一封求援信,快馬加鞭的送到高俅手上,希望他能派來援兵。
正在應天府緊鑼密鼓地籌備糧草的紀安邦,突然聽到了從前方傳來的敗報,這消息猶如一道晴天霹靂,讓他驚愕不已。此刻,他深知局勢緊迫,已無暇顧及其他。於是,當機立斷地下令讓押糧官繼續押送糧草前行,而自己則毫不猶豫地躍上馬背,揚起馬鞭,如離弦之箭一般,單人匹馬向著濟州疾馳而去。
一路上,紀安邦風餐露宿、日夜兼程,不敢有絲毫懈怠。經過漫長的三天三夜,終於抵達了濟州城外。然而,眼前的景象卻讓他倒吸一口涼氣——隻見濟州城四周密密麻麻地布滿了梁山大軍,人數多達四萬之眾,他們將這座城池圍得水泄不通,宛如鐵桶一般堅固。
更糟糕的是,濟州城門緊閉,根本無法進入城內。原來,自從上次梁山攻破濟州之後,至今都沒有人膽敢前來接任知州一職。前任知州早已命喪梁山之手,再加上梁山多次攻打濟州,這裏已然成為了人人談之色變的兇險之地。因此,濟州知州這個職位就這樣一直空缺著,無人問津。
不僅如此,由於城中沒有正式的守軍,僅有為數不多的衙役負責維持日常秩序。這些人麵對梁山大軍的圍困,也是束手無策。此外,梁山軍還事先將城中的百姓全部遷走,並帶走了所有的糧食,使得城中顆粒無存。這下子,被困在城內的官軍可謂是陷入了絕境,生存變得異常艱難。
兩萬大軍被困於濟州城中,人困馬乏,缺糧少草,局勢之艱難超乎想象。高衝漢望著麾下將士們那一張張因饑餓而憔悴的麵容,心中滿是焦慮安邦遠遠地佇立在城外,遙望著濟州城那緊閉的城門和高聳的城牆,眉頭緊鎖,不住地歎息道:“唉,如此局麵,究竟該如何應對才好啊!”
隻見紀安邦麵色凝重,愁容滿麵。盡管他一向以勇猛無畏著稱,但麵對梁山眾多猛將如雲,他心裏很清楚,僅憑自己的力量根本無法與之抗衡。
此時此刻,紀安邦心急如焚,猶如熱鍋上的螞蟻一般坐立不安。他深知,如果此次作戰最終導致全軍覆沒,那麽這場敗仗的責任必將落在他的肩頭。然而,即便他能夠衝進濟州城中,恐怕也難以扭轉乾坤,改變眼前這一悲慘的結局。
再看濟州城內,那些士兵們或倚靠著牆壁,或相互依偎著坐在地上,一個個皆神情萎靡、唉聲歎氣。由於多日未曾飽腹,他們早已餓得前胸貼後背,哪裏還有半點兒鬥誌可言?
高衝漢心中更是五味雜陳,倍感煎熬。想自己初任大將,首次隨軍出征便遭遇這般絕境,既缺糧草又無援兵,眼睜睜地看著手下的將士們挨餓受苦,卻束手無策。長此以往下去,這些士兵怕是不用敵軍來攻,就要活活餓死在這城中了。
這時外麵有人喊道:“高衝漢,你還不快快出城投降,再不投降就等著餓死吧。”
對此高衝漢也隻能默默的閉上眼睛,不做理會。
濟州外麵,梁山軍可以說是將圍困做的死死的,一隻鳥飛過都會被射下來的。
許貫中一臉嚴肅地向徐駿稟報:“主公啊!如今城中已經沒有糧草可用了,不過您放心,待到明日之時,咱們隻需動用投石車將一些香噴噴的麵餅投擲進城內,那城內的官軍必然會軍心大亂,如此一來,便能輕鬆瓦解他們啦!”
原來,徐駿此次出兵並非想要一舉殲滅這兩萬官兵,他心中另有盤算——打算收降這些官軍,好為梁山增添兵力。就在眾人商議之際,隻見馬靈急匆匆地跑來,大聲喊道:“不好啦!我們的探子在距離此地五裏之外的地方,發現有個將軍模樣的人正鬼鬼祟祟地窺視著咱們的軍營呢!依我看呐,此人多半便是那紀安邦!主公,您說該如何應對才好?”
許貫中略作思索後迴應道:“此刻我們的計謀尚未展開實施,暫且先派遣幾位兄弟前去將其驅逐開來即可。”徐駿聽後微微頷首,表示讚同。畢竟他心裏清楚得很,這紀安邦可是一員能與盧俊義相媲美的猛將,若是讓梁山上那些普通的頭領貿然前往迎敵,恐怕絕非其敵手。
經過一番斟酌考量,徐駿最終決定派出卞祥、花榮、楊誌、秦明、燕翎以及史進這六位好漢,前去驅趕紀安邦,並再三叮囑他們,此番行動隻需將對方擊傷趕走就行,萬不可活捉,更不能痛下殺手。這幾位英雄好漢齊聲應諾,隨即領命而去,按照徐駿的指示行事。
紀安邦此時正騎於一匹雄健的戰馬之上,目光銳利地審視著梁山的陣營。他全神貫注,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存在的破綻和薄弱之處,心中暗自盤算著如何衝破防線,一舉殺入濟州城中。
就在這時,突然間傳來一聲如雷般的怒吼:“紀安邦你這賊子,真是膽大包天!竟敢在此窺探我梁山的陣營,還不速速滾下馬來投降認罪!”
紀安邦聞聲望去,隻見前方數人策馬疾馳而來,為首之人正是梁山的幾位赫赫有名的頭領。他心頭頓時湧起一股怒火,二話不說,手中那柄寒光閃閃的九環花刀被他高高揚起,隨著他雙腿猛力一夾馬腹,整個人如同離弦之箭一般直衝而去。
楊誌見紀安邦來勢洶洶,不敢有絲毫怠慢,迅速舞動手中長槍迎上前去。隻見他槍法嫻熟,一招一式皆是精妙無比,盡顯其楊家槍的精髓所在。然而,紀安邦的武功已然臻至登峰造極之境,每一刀揮出都帶著雷霆萬鈞之勢,令楊誌倍感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