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周瑜死了
諸葛亮重生,一切盡在掌握! 作者:刷我滴卡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八月間,周瑜領兵數次攻我高要城寨,至十五中秋月圓之日,更是趁夜攻擊,屬下與徐先生商定,乃以徐先生守高要,
屬下則出城寨於後埋伏,待江東士卒攻城時,屬下趁亂殺出,見周瑜正在中軍指揮作戰,然其中軍兵力眾多,屬下數次攻殺皆被擊退。
然江東軍不知為何亦亂,屬下趁亂掩殺,敵我互有損傷,敵乃退至四會,後軍中皆舉白幡,屬下使人打聽,竟是周瑜中箭身亡。
屬下大喜,便率軍攻四會,孰料周瑜乃是詐死,屬下至四會之時,伏兵大作,屬下冒死殺出,士卒損傷慘重。
此皆屬下思慮不周,輕敵冒進所致,還望主公責罰,然幸賴徐先生牢守城寨,保證高要不失,此皆徐先生之功也。
然殺敗我軍之後,敵軍並未死命攻打高要,軍中複舉白幡,止留一軍守四會,餘軍皆緩緩往蕃禺而退,屬下與軍師商議,
料周瑜已死,至於消息真假,屬下卻探聽不明,還望主公查實。”
“……我軍殺敗敵軍無數,數挫敵軍於高要城下,然後來士載進攻四會,乃是與吾商議之後,共同決定的,非士載一人之錯,
還望主公責罰徐某,是屬下沒料到周郎竟以詐死誘我出擊,不過今番江東所為,不似作偽,屬下料周瑜在亂陣之中中箭,
迴營之後必然性命垂危,便以此為餌,設下了這番引蛇出洞之計,但後來傷重不治,嗚唿哀哉,步騭不敢擅專,故不趁勢猛攻兩郡。
而緩緩退迴蕃禺以向孫權報信,而為大軍日後之行也。”
劉備和諸葛亮分別看完鄧範和徐庶的戰報之後,對視了一眼,如果這事要是真的話,那就是天大的好消息。
交州軍雖然因此而死傷慘重,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周瑜太厲害,如果就這樣死掉,那江東的士氣肯定是一瀉千裏。
步騭哪怕再厲害在短時間內也代替不了周瑜的位置,所以南海一定會失去。
但卻沒想到周瑜竟然絕處逢生,以自己的死訊引得大軍出戰,這誰能防備的了?
諸葛亮料想周瑜應該是在這之前就死了,而不是交州軍被伏殺之後才死的。
但這個計策一定是周瑜想出來的,步騭沒有那個能力,也不敢拿周瑜的死來做文章引交州軍出戰。
諸葛亮甚至在心裏能夠想象的到,在炎熱的營帳中,周瑜氣喘籲籲、麵如金紙一般地捂住傷口,然後忍著劇痛安排步騭下一步的計劃。
“吾死,劉備軍必然來追,若現在就退,必被其趁勢掩殺,不如在此地設伏殺他一波,趁勢攻城,若能攻下最好,
若攻不下就趁機趕緊撤往蕃禺,四會是守不住的了,告訴主公,是瑜負了他,沒能完成離開時的承諾……”
想到這兒,諸葛亮微微一歎:“周公瑾,世之英雄也,雖死亦能大敗我軍,亦能讓己軍安全撤退,真乃天人也。”
對周瑜的死,諸葛亮有些惋惜,畢竟英雄識英雄,惺惺惜惺惺,周瑜是個對手,隻是可惜諸葛亮沒和他交手過幾次。
劉備則是趕緊安排陳到前去江東探查,不過還沒等人派出去,江東的細作便傳來了消息。
“江東呂蒙病逝,江東自孫權以下城中皆帶縞素,卻是奇怪,竟不是為了呂蒙之死,卻不知為了何人。”
“對上了!這下徹底對上了,料呂蒙隻是一個小小的偏將罷了,怎能勞動孫權親自帶縞素,必是周郎死去無疑。”
劉備聞言甚喜,周瑜死了,江東就算是斷了一條臂膀,這下可以高枕無憂了。
諸葛亮也是大懷慰藉,不過不是因為周瑜的死,而是因為那個不起眼的呂蒙的死。
在夢中的時候,呂蒙可是一直等到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2月3日~220年2月21日),成功偷襲了荊州,殺死了關羽之後的不久病死。
現在是建安十四年,提前了十年將這個隻會背後偷襲的小賊殺死,也算是了卻一樁心事了。
周瑜、呂蒙盡死,江東的四大都督四去其二,陸遜現在還未成氣候,所以值得荊州眾人重視的江東隻有魯肅一個人了。
許多計劃都可以順利開展了。
目前的孫權可不像夢中的孫權,占領了揚州、交州以及南郡,三麵將劉備的荊南四郡包裹在其中。
所以在周瑜在的時候,他和魯肅兩人能夠分兵往西、北征戰,甚至周瑜本來都準備西征巴蜀了,卻沒想到前往整軍的路上病逝在巴丘。
直到周瑜死了之後,魯肅建議孫權將南郡借給劉備,劉備這才能有北伐和西征的通道。
但是現在的情況卻是,孫權隻是揚州六郡加上江夏半郡再加上交州的南海一郡,除此之外再沒有其他的了。
交州那裏的後路甚至有些堪憂,因此竟送死了麾下的第一都督。
南郡也不在孫權手中,並力攻打曹操隻能通過江夏和合肥一線,西征巴蜀都沒有路。
更何況,現在的劉備可謂是兵精糧足,一麵在南麵揍著周瑜,一麵在北麵打著曹操,一麵在西麵滲透巴蜀的南中,為下一步西征巴蜀做準備。
而一麵甘寧的水軍更可直指魚複,還西望漢中諸城。
攻守逆轉,別說不用像之前那樣需要小心防備孫權,反之,孫權還要在南海布下重兵以此防止劉備從交州抄了江東的後路呢。
“周瑜死的好啊!死得好!”劉備忍不住小聲感慨,隻有旁邊的諸葛亮能聽到。
也是為了防止有人說他幸災樂禍,敵方死了大將竟然能這麽高興。
“周瑜既死,備作為盟友,可否需遣人前往吊孝?”
“這事就勞煩士元去吧,反正現在雲長正在開展軍中識字的行動,士元在宜城也沒有什麽事,亮和江東群臣交惡,卻是不好前去。
士元倒是和其關係不錯,現在江東連喪兩員大將,正是人心思動的時候,看看士元能否搖動三寸不爛之舌,說動幾個文武前來投靠主公的。”
屬下則出城寨於後埋伏,待江東士卒攻城時,屬下趁亂殺出,見周瑜正在中軍指揮作戰,然其中軍兵力眾多,屬下數次攻殺皆被擊退。
然江東軍不知為何亦亂,屬下趁亂掩殺,敵我互有損傷,敵乃退至四會,後軍中皆舉白幡,屬下使人打聽,竟是周瑜中箭身亡。
屬下大喜,便率軍攻四會,孰料周瑜乃是詐死,屬下至四會之時,伏兵大作,屬下冒死殺出,士卒損傷慘重。
此皆屬下思慮不周,輕敵冒進所致,還望主公責罰,然幸賴徐先生牢守城寨,保證高要不失,此皆徐先生之功也。
然殺敗我軍之後,敵軍並未死命攻打高要,軍中複舉白幡,止留一軍守四會,餘軍皆緩緩往蕃禺而退,屬下與軍師商議,
料周瑜已死,至於消息真假,屬下卻探聽不明,還望主公查實。”
“……我軍殺敗敵軍無數,數挫敵軍於高要城下,然後來士載進攻四會,乃是與吾商議之後,共同決定的,非士載一人之錯,
還望主公責罰徐某,是屬下沒料到周郎竟以詐死誘我出擊,不過今番江東所為,不似作偽,屬下料周瑜在亂陣之中中箭,
迴營之後必然性命垂危,便以此為餌,設下了這番引蛇出洞之計,但後來傷重不治,嗚唿哀哉,步騭不敢擅專,故不趁勢猛攻兩郡。
而緩緩退迴蕃禺以向孫權報信,而為大軍日後之行也。”
劉備和諸葛亮分別看完鄧範和徐庶的戰報之後,對視了一眼,如果這事要是真的話,那就是天大的好消息。
交州軍雖然因此而死傷慘重,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周瑜太厲害,如果就這樣死掉,那江東的士氣肯定是一瀉千裏。
步騭哪怕再厲害在短時間內也代替不了周瑜的位置,所以南海一定會失去。
但卻沒想到周瑜竟然絕處逢生,以自己的死訊引得大軍出戰,這誰能防備的了?
諸葛亮料想周瑜應該是在這之前就死了,而不是交州軍被伏殺之後才死的。
但這個計策一定是周瑜想出來的,步騭沒有那個能力,也不敢拿周瑜的死來做文章引交州軍出戰。
諸葛亮甚至在心裏能夠想象的到,在炎熱的營帳中,周瑜氣喘籲籲、麵如金紙一般地捂住傷口,然後忍著劇痛安排步騭下一步的計劃。
“吾死,劉備軍必然來追,若現在就退,必被其趁勢掩殺,不如在此地設伏殺他一波,趁勢攻城,若能攻下最好,
若攻不下就趁機趕緊撤往蕃禺,四會是守不住的了,告訴主公,是瑜負了他,沒能完成離開時的承諾……”
想到這兒,諸葛亮微微一歎:“周公瑾,世之英雄也,雖死亦能大敗我軍,亦能讓己軍安全撤退,真乃天人也。”
對周瑜的死,諸葛亮有些惋惜,畢竟英雄識英雄,惺惺惜惺惺,周瑜是個對手,隻是可惜諸葛亮沒和他交手過幾次。
劉備則是趕緊安排陳到前去江東探查,不過還沒等人派出去,江東的細作便傳來了消息。
“江東呂蒙病逝,江東自孫權以下城中皆帶縞素,卻是奇怪,竟不是為了呂蒙之死,卻不知為了何人。”
“對上了!這下徹底對上了,料呂蒙隻是一個小小的偏將罷了,怎能勞動孫權親自帶縞素,必是周郎死去無疑。”
劉備聞言甚喜,周瑜死了,江東就算是斷了一條臂膀,這下可以高枕無憂了。
諸葛亮也是大懷慰藉,不過不是因為周瑜的死,而是因為那個不起眼的呂蒙的死。
在夢中的時候,呂蒙可是一直等到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2月3日~220年2月21日),成功偷襲了荊州,殺死了關羽之後的不久病死。
現在是建安十四年,提前了十年將這個隻會背後偷襲的小賊殺死,也算是了卻一樁心事了。
周瑜、呂蒙盡死,江東的四大都督四去其二,陸遜現在還未成氣候,所以值得荊州眾人重視的江東隻有魯肅一個人了。
許多計劃都可以順利開展了。
目前的孫權可不像夢中的孫權,占領了揚州、交州以及南郡,三麵將劉備的荊南四郡包裹在其中。
所以在周瑜在的時候,他和魯肅兩人能夠分兵往西、北征戰,甚至周瑜本來都準備西征巴蜀了,卻沒想到前往整軍的路上病逝在巴丘。
直到周瑜死了之後,魯肅建議孫權將南郡借給劉備,劉備這才能有北伐和西征的通道。
但是現在的情況卻是,孫權隻是揚州六郡加上江夏半郡再加上交州的南海一郡,除此之外再沒有其他的了。
交州那裏的後路甚至有些堪憂,因此竟送死了麾下的第一都督。
南郡也不在孫權手中,並力攻打曹操隻能通過江夏和合肥一線,西征巴蜀都沒有路。
更何況,現在的劉備可謂是兵精糧足,一麵在南麵揍著周瑜,一麵在北麵打著曹操,一麵在西麵滲透巴蜀的南中,為下一步西征巴蜀做準備。
而一麵甘寧的水軍更可直指魚複,還西望漢中諸城。
攻守逆轉,別說不用像之前那樣需要小心防備孫權,反之,孫權還要在南海布下重兵以此防止劉備從交州抄了江東的後路呢。
“周瑜死的好啊!死得好!”劉備忍不住小聲感慨,隻有旁邊的諸葛亮能聽到。
也是為了防止有人說他幸災樂禍,敵方死了大將竟然能這麽高興。
“周瑜既死,備作為盟友,可否需遣人前往吊孝?”
“這事就勞煩士元去吧,反正現在雲長正在開展軍中識字的行動,士元在宜城也沒有什麽事,亮和江東群臣交惡,卻是不好前去。
士元倒是和其關係不錯,現在江東連喪兩員大將,正是人心思動的時候,看看士元能否搖動三寸不爛之舌,說動幾個文武前來投靠主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