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二章 意想不到的背叛(下)
宮鬥不如換個方式躺贏 作者:書言盡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說到底也是因為哀家老了,沒能替皇上管好後宮。”
“母後這話令兒臣實在慚愧,本應安享天年,卻還為後宮的事勞心了。”
太後歎了聲氣,
“有什麽勞心不勞心的呢,所幸看這些事也看了一輩子,皇上繼續問詢著,哀家在一旁聽便是了。”
“是。”
元睿明頷首,
心中也確實因太後的突然而來犯難,之前不管如何他都能隻憑自己對白景音的信任忽視一切證據,可現在有太後在,恐怕就沒那麽簡單了。
事件還在繼續進行著,
“除了你之前說的那些外,還有別的證據可以證明嗎。”
“啟稟皇上,卑職有證據。”
聽到他這樣說,琳琅殿上又是一片嘩然,
元睿明眸子一沉,
事情果然比自己想象中還要複雜,會走向什麽發展,就看他會拿出怎樣的證據來了。
周侍衛抬起頭,用那鼻青臉腫的樣子看著白景音,指著自己的臉道:
“其一,就是卑職的這幅樣子。”
“哀家方才聽說,你一口咬定,是瓊華宮裏的人動的手?”
“事實便是如此。”周侍衛堅定道,“因為在宮中隻那麽一個交心的朋友,又有恩於卑職,所以卑職寧可背上知情不報的欺瞞之罪也實在做不到告發,思來想去,還是選擇了勸貴妃娘娘能夠迷途知返,放過我兄弟。畢竟若一直這樣下去,天網恢恢疏而不漏,遲早有被撞破的一日。到那時貴妃娘娘如何卑職不知道,卑職的兄弟張淮義卻是必死無疑的。方才卑職承認了有去過瓊華宮,就是因為這樣,而不是貴妃娘娘所說的什麽‘求救’。”
原本說隻在旁邊聽聽便好,
但不由自主的還是審問了起來,
“一樁事實,兩種不同的說法與原因,還真是曲折離奇。靜貴妃,你有什麽要反駁的嗎,哀家也想聽聽你的說法。”
“啟稟太後,我隻覺得周侍衛的說辭荒謬絕倫,不堪一擊。”
太後挑眉,
“哦?靜貴妃倒是肯定。”
“按照周侍衛的說法,他知道了我與張淮義的私情,然後來勸我迷途知返?簡直笑話,說白了,他不過就是一個侍衛,從哪裏來的膽量與資格勸我,還敢對身為貴妃的我說這些話,就不怕我惱羞成怒,或者因為害怕事情敗露而殺人滅口嗎。至少在我看來,宮中明哲保身算是條不成文的行事準則,至於周侍衛這‘視死如歸’的舉動,能有多少可信,就可想而知了。”
白景音說話擲地有聲,毫不留情的反駁道。
“若換成旁人,卑職自然是不敢的。”
周侍衛連思考都沒有,
在白景音說完那番話後當即就做出了迴應,好像是提前做好準備般對答如流:
“隻因總聽張淮義私下誇獎娘娘出身將門,幾次三番為大啟化解危難,武功謀略膽識皆不輸男兒,這些也是有目共睹,況且平日在宮中也是待人隨和,便以為貴妃娘娘與旁人不同,是能聽進去卑職好言相勸,就此收手的。”周侍衛冷笑,“可誰知原來那些都是表象而已,靜貴妃聽完之後便惱羞成怒,還威脅若是敢泄露半句,便會直接要了卑職的性命。”
太後看著他‘慘不忍睹’的臉,
緩緩皺起了眉頭,
“若是靜貴妃下手,倒確實能打的這樣嚴重。”
“朕卻以為這些傷出自誰手尚無定論,或許是栽贓也未可知。”
“皇上向著那丫頭也太明顯些了。”
太後壓低聲音,用隻有他們兩個人能聽到聲音提醒道,畢竟身為皇帝,確實是不該有如此明顯的偏向。
“兒臣相信她。”
元睿明看著白景音,不動聲色的淡淡朝太後說道,雖簡單一句,卻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太後搖了搖頭,
更加堅定了白景音一定不能留在宮中,不管這次會否被論罪都是一樣。
“皇上說的也有道理,這個作為證據確實薄弱了些。不過周侍衛隻說了‘其一’,也就是說還有‘其二’了?”
“啟稟太後,卑職除了所知所見外,還有關鍵物證,昨夜將具體情況都已交代給皇貴妃與李大人。”
就在這時,大理寺的人正好快步走入殿內,依照規矩行禮後,將手裏的東西交給李典,又低聲迴稟了幾句。
李典麵色微微有異,接過後拿在手裏,端詳了那物件一眼,走上殿前朝元睿明與太後迴稟道:
“下官在夜審了周侍衛後,今日一早在帶張淮義迴大理寺審問後,又派人對侍衛所與溫泉別院兩處進行了詳細搜查,如今已有結果,請皇上過目。”
說罷,
將剛帶進來的東西放在托盤上,再由福公公呈上。
元睿明看了看,隻見托盤上放著三樣物件:一條絲帕、折在一起的信與一包瞧不出是什麽的粉末。從表麵上來看,似乎沒辦法把這些聯係起來。
太後拿過那一條絲帕,展開一看,在淡黃色的綢緞上繡一條繡鴛鴦,繡的歪歪扭扭,廢了好一番功夫才勉強看出那是隻鴛鴦而非水鴨。
“真是沒有半點繡工可言,如此拙劣的針腳,絕不像是宮裏的東西。”
毫不留情的嫌棄道。
“周侍衛,這就是你所說的‘其二’嗎。”
“迴太後的話,卑職從前便時常看到張淮義手裏拿著一黃色的絲帕,像寶貝一樣捧在手中從不舍的用,還時常對著帕子自言自語,卑職猜想,必然是靜貴妃所贈的定情信物。把這件事交待給皇貴妃娘娘與李大人後,沒想到還真的搜了出來。”
元睿明瞥了那絲帕一眼,
從醜的程度來看,
確實是出自白景音之手,非常的好辨認……
雖然心中確定,可還是說:
“是不是出自靜貴妃之手,還尚不可知。”
“臣妾也是害怕冤枉了靜貴妃,所以方才去‘請’靜貴妃時,順便從瓊華宮中拿了其餘的繡品來比對針腳。眾所周知太後當年女紅針黹乃公眾一絕,是否出自同一人手,要勞煩太後娘娘辨一辨了。”
“母後這話令兒臣實在慚愧,本應安享天年,卻還為後宮的事勞心了。”
太後歎了聲氣,
“有什麽勞心不勞心的呢,所幸看這些事也看了一輩子,皇上繼續問詢著,哀家在一旁聽便是了。”
“是。”
元睿明頷首,
心中也確實因太後的突然而來犯難,之前不管如何他都能隻憑自己對白景音的信任忽視一切證據,可現在有太後在,恐怕就沒那麽簡單了。
事件還在繼續進行著,
“除了你之前說的那些外,還有別的證據可以證明嗎。”
“啟稟皇上,卑職有證據。”
聽到他這樣說,琳琅殿上又是一片嘩然,
元睿明眸子一沉,
事情果然比自己想象中還要複雜,會走向什麽發展,就看他會拿出怎樣的證據來了。
周侍衛抬起頭,用那鼻青臉腫的樣子看著白景音,指著自己的臉道:
“其一,就是卑職的這幅樣子。”
“哀家方才聽說,你一口咬定,是瓊華宮裏的人動的手?”
“事實便是如此。”周侍衛堅定道,“因為在宮中隻那麽一個交心的朋友,又有恩於卑職,所以卑職寧可背上知情不報的欺瞞之罪也實在做不到告發,思來想去,還是選擇了勸貴妃娘娘能夠迷途知返,放過我兄弟。畢竟若一直這樣下去,天網恢恢疏而不漏,遲早有被撞破的一日。到那時貴妃娘娘如何卑職不知道,卑職的兄弟張淮義卻是必死無疑的。方才卑職承認了有去過瓊華宮,就是因為這樣,而不是貴妃娘娘所說的什麽‘求救’。”
原本說隻在旁邊聽聽便好,
但不由自主的還是審問了起來,
“一樁事實,兩種不同的說法與原因,還真是曲折離奇。靜貴妃,你有什麽要反駁的嗎,哀家也想聽聽你的說法。”
“啟稟太後,我隻覺得周侍衛的說辭荒謬絕倫,不堪一擊。”
太後挑眉,
“哦?靜貴妃倒是肯定。”
“按照周侍衛的說法,他知道了我與張淮義的私情,然後來勸我迷途知返?簡直笑話,說白了,他不過就是一個侍衛,從哪裏來的膽量與資格勸我,還敢對身為貴妃的我說這些話,就不怕我惱羞成怒,或者因為害怕事情敗露而殺人滅口嗎。至少在我看來,宮中明哲保身算是條不成文的行事準則,至於周侍衛這‘視死如歸’的舉動,能有多少可信,就可想而知了。”
白景音說話擲地有聲,毫不留情的反駁道。
“若換成旁人,卑職自然是不敢的。”
周侍衛連思考都沒有,
在白景音說完那番話後當即就做出了迴應,好像是提前做好準備般對答如流:
“隻因總聽張淮義私下誇獎娘娘出身將門,幾次三番為大啟化解危難,武功謀略膽識皆不輸男兒,這些也是有目共睹,況且平日在宮中也是待人隨和,便以為貴妃娘娘與旁人不同,是能聽進去卑職好言相勸,就此收手的。”周侍衛冷笑,“可誰知原來那些都是表象而已,靜貴妃聽完之後便惱羞成怒,還威脅若是敢泄露半句,便會直接要了卑職的性命。”
太後看著他‘慘不忍睹’的臉,
緩緩皺起了眉頭,
“若是靜貴妃下手,倒確實能打的這樣嚴重。”
“朕卻以為這些傷出自誰手尚無定論,或許是栽贓也未可知。”
“皇上向著那丫頭也太明顯些了。”
太後壓低聲音,用隻有他們兩個人能聽到聲音提醒道,畢竟身為皇帝,確實是不該有如此明顯的偏向。
“兒臣相信她。”
元睿明看著白景音,不動聲色的淡淡朝太後說道,雖簡單一句,卻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太後搖了搖頭,
更加堅定了白景音一定不能留在宮中,不管這次會否被論罪都是一樣。
“皇上說的也有道理,這個作為證據確實薄弱了些。不過周侍衛隻說了‘其一’,也就是說還有‘其二’了?”
“啟稟太後,卑職除了所知所見外,還有關鍵物證,昨夜將具體情況都已交代給皇貴妃與李大人。”
就在這時,大理寺的人正好快步走入殿內,依照規矩行禮後,將手裏的東西交給李典,又低聲迴稟了幾句。
李典麵色微微有異,接過後拿在手裏,端詳了那物件一眼,走上殿前朝元睿明與太後迴稟道:
“下官在夜審了周侍衛後,今日一早在帶張淮義迴大理寺審問後,又派人對侍衛所與溫泉別院兩處進行了詳細搜查,如今已有結果,請皇上過目。”
說罷,
將剛帶進來的東西放在托盤上,再由福公公呈上。
元睿明看了看,隻見托盤上放著三樣物件:一條絲帕、折在一起的信與一包瞧不出是什麽的粉末。從表麵上來看,似乎沒辦法把這些聯係起來。
太後拿過那一條絲帕,展開一看,在淡黃色的綢緞上繡一條繡鴛鴦,繡的歪歪扭扭,廢了好一番功夫才勉強看出那是隻鴛鴦而非水鴨。
“真是沒有半點繡工可言,如此拙劣的針腳,絕不像是宮裏的東西。”
毫不留情的嫌棄道。
“周侍衛,這就是你所說的‘其二’嗎。”
“迴太後的話,卑職從前便時常看到張淮義手裏拿著一黃色的絲帕,像寶貝一樣捧在手中從不舍的用,還時常對著帕子自言自語,卑職猜想,必然是靜貴妃所贈的定情信物。把這件事交待給皇貴妃娘娘與李大人後,沒想到還真的搜了出來。”
元睿明瞥了那絲帕一眼,
從醜的程度來看,
確實是出自白景音之手,非常的好辨認……
雖然心中確定,可還是說:
“是不是出自靜貴妃之手,還尚不可知。”
“臣妾也是害怕冤枉了靜貴妃,所以方才去‘請’靜貴妃時,順便從瓊華宮中拿了其餘的繡品來比對針腳。眾所周知太後當年女紅針黹乃公眾一絕,是否出自同一人手,要勞煩太後娘娘辨一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