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1


    寒冬凜凜,風雪蕭蕭,雖然都城長安天氣惡劣,然人心暖和,來自全國各地的文人雅士聚於孔廟大殿應試,吏政侍郎寧紹先奉旨監考,已時開考,午時收卷,共得考卷三千七百九十三份。


    寧紹先大喜,忙將試卷分與眾官僚一一閱覽,吩咐淘汰糟粕,留下錦繡。時至深夜,召集眾官道:“各位大人都已選出中意的文章了?”眾人道:“我等尊大人之命,各選出徜徉恣肆,蹙金結繡的好文章七八十篇,請大人過目。”寧紹先大喜,將眾官交來的考卷收齊,得一千九百七十四份。


    寧紹先道:“還是太多了,煩請眾位大人細看,再淘汰一些。”大家不敢怠慢,又將考卷展開評審。過了一個時辰,眾官複將考卷交來,寧紹先數了一下,還有一千一百零八份。


    看著這麽多的考卷,寧紹先道:“大王隻要招錄五百賢才,我們還需細加篩選。”眾人領命,又各自取了幾十份考卷審閱起來。寧紹先道:“我等不僅要選出五百篇佳作,還得挑出前十名呈送皇上禦覽,由皇上欽點狀元。”


    兩個時辰後,眾人精益求精,複又呈送了五百篇文章,吏**從政丁雨道:“下官等人相互比較過,五百篇《定鼎長安賦》中,當屬扶風舉人張文熙這篇最佳,請大人過目。”寧紹先一邊看一邊叫好,自言自語道:“真乃佳作也。”


    寧紹先正欲定下此事,突然看見諫議龔信尚在文案上撓頭騷耳,再才發覺龔信手中還有一考卷尚未交上來,遂責怪道:“龔大人為何如此之慢?”龔信見長官責怪,慌忙道:“大人,下官閱讀文章一百二十篇,選中三十六篇,唯此一篇,文辭讓人拍案叫絕,韻律讓人迴味無窮,然選與不選,下官猶豫未決。”


    大家都覺得奇怪,既然文辭、韻律俱佳,當然應該選上才是,為何猶豫不決?寧紹先問:“卻是為何?”龔信並不答話,直接將文章遞於寧紹先道:“請大人定奪。”


    寧紹先神色疑惑,頗感稀奇,接過文章細細閱讀,一時臉色大變。寧紹先看了那文章,又驚又喜,又喜又怒,又怒又駭。眾人大感意外,一個個地湊過來看,但見賦曰:


    泱泱中華兮炎黃立,炎黃悠悠兮萬古芳。


    先賢拓疆兮四海廣,君王所愛兮篤長安。


    長安何安兮亂之首,後世英雄兮聽我言。


    軒轅一統兮眠橋山,橋山南瞰兮現畿輦。


    豐鎬相望兮宗周興,周人怒目兮王奔彘。


    驪山麗麗兮美人笑,犬戎西來兮一命休。


    秦皇威威兮子嬰戮,阿房巍巍兮柴薪焚。


    烏江楚歌兮漢家霸,非劉不王兮諸呂封。


    長樂宮不樂兮將軍死,安漢公廢漢兮孺子亡。


    黃天立兮人跡絕,五胡亂兮屍滿城。


    太真豐豔兮明皇舞,迴眸一笑兮馬嵬坡。


    白首返京兮君非君,衝天香陣兮山河碎。


    立翠華之巔兮俯望,見牆垣之草兮淒涼。


    八水湯湯兮去匆匆,南山崔崔兮狐綏綏。


    帝都十三兮今何在?繁華盡逝兮煙雲空。


    我心憂慮兮歌且謠,諸公芸芸兮傾耳聽。


    君賢則安兮昏必亂,民附則昌兮暴縞素。


    世之盛衰兮天有數,凡夫求泰兮安可得?


    永昌不昌兮且勿喜,長安不安兮莫強求。


    我自無名兮自在,不為犧牛兮亡身。


    逍遙無蹤兮無處尋,奉勸君王兮敬而受。


    棄乾坤於篝簍兮隱溪林,隱功名於九皋兮遊霄漢。


    乘雲車之悠悠兮棲紅霓,遊閶闔之樂樂兮眠昆侖。


    範公退兮得永安,文種進兮得長眠。


    我高飛遙遙兮不返,君斟酌瑾瑾兮自便。


    眾人讀完此賦,臉色大變,再看作者署名,乃逍遙先生,寧紹先道:“此賦文辭精彩絕倫,勝過張文熙十倍,內容卻極其叛逆,且署名逍遙先生,顯然不是真名實姓,你們速速派人追查此人,本官明日報與牛丞相定奪。”


    次日一早,寧紹先正準備出門,忽見龔信等人來報:“大人,我們在驛館客棧查遍各地來的考生,未有逍遙先生者。”寧紹先道:“我知道了,你們在衙內好生值守,我這就去牛丞相府上。”


    到了牛府,寧紹先說明來意,呈送這篇《定鼎長安賦》,牛金星看了也是一驚,暗想:“此文言辭犀利,文筆絕倫,卻譏諷大順新朝,非常人所作,我正好要去麵聖,何不將此賦交大王聖裁。”


    牛金星帶著考卷匆忙來到皇宮,恰好李自成正與軍事宋獻策、汝候劉宗敏、製將軍唐海、李岩商議北伐之事,牛金星呈上考卷,道:“大王,此賦乃應試文章,作者匿名,文筆雖佳,卻有諷刺新朝之意,臣不敢獨專,請大王聖裁。”


    大順王李自成看完大怒,將試卷往地上一丟,喝道:“大膽狂徒,速速拿下此人,梟首示眾,明正典刑。”


    牛金星道:“此人應試完畢就走了,且逍遙先生不是真名實姓,不知何人所做。”


    大順王道:“定是明朝派來的妖人。”


    劉宗敏蒙蒙地道:“大王,腐儒一篇文章,何必發此大火。”


    李岩撿起試卷看了一篇,搖了搖頭,複又交與唐海。唐海細看了這篇《定都長安賦》,眉頭緊鎖,思索良久,奏道:“大王,臣也許識得此人。”


    大順王、牛金星、宋獻策、劉宗敏、李岩深感詫異。大順王問道:“唐將軍如何識得此人?”


    唐海道:“臣舉義前,曾行走九州四海十餘載,識得不少江湖異人,其中有一奇人,無名無姓,世人稱作‘馬笑’,此人才學淵博,思慮深遠,頗有仙人風骨。五年前,臣與曹印象山鬥誌時,此人也在。當時,臣以為明朝腐敗殘暴,已不配再掌華夏神器,天下英雄欲立功業,唯殺伐方能救天下,徐圖革新乃癡人說夢,不可成也。曹印反之,他認為殺伐殘暴,有違天道,立誌於嚴行律法,重整朝綱,以拯蒼生。為此緣故,我二人在象山上爭得臉紅耳赤,水火不容。”


    說道這裏,劉宗敏哈哈大笑道:“唐將軍何必與此等迂腐老兒鬥誌,要以我,一刀宰了,豈不免了口舌之爭。”


    大順王道:“曹印受了光宗皇帝的通天笏,自以為能救天下,忙碌半生一事無成,不過,此人雖愚笨,卻也是個清官。”


    李岩道:“此人是明廷中少有的開明大臣。”


    宋獻策道:“可惜不識時務,對昏君愚忠。”


    牛金星道:“他在朝中屢遭排擠,極不得誌,被奸臣所逼,淚斬愛徒荊悝、荊鞅、荊斯、荊非,後來,母親餓死街頭,自己也深陷圇圄,說起來也甚為可憐。”


    大順王道:“唐將軍,你二人鬥誌,後來怎樣?”


    唐海道:“後來馬笑預言臣與曹印二人之誌皆是妄想,萬難成功。他以為天下治亦天道,亂亦天道,救亦天道,殺亦天道。”


    “莫非這《定鼎長安賦》就是馬笑所做?”宋獻策目視唐海。


    唐海拿起試卷,念到:“我自無名兮自在,不為犧牛兮亡身,從此賦內容來看,想來是他。”忽又暗暗吃驚,心想當年象山上一番廝殺後不見其人影,按說他應死於混戰之中,卻為何又在此地現身……”


    “馬笑?”大順王、牛金星、宋獻策、劉宗敏、李岩五人同時訝然。唐海雙眼微閉,點點頭,雖不說話,神情卻極度自信。劉宗敏大怒:“好呀,此賊囂張,我這就派人搜尋,抓住他,俺親手剝他的皮。”大順王也是咬牙切齒,恨恨不休。


    唐海道:“好一個‘賊’字,劉將軍這個賊字,讓我明白了馬笑的一片善意。”


    大順王臉露不快,問道:“此賊誹謗我朝,唐將軍為何說他一片善意?”


    唐海道:“啟稟大王,此賦雖然嘲笑曆代君王的興衰,但並未預言我朝的結局,細觀全文,文筆間似有規勸之意,希望我朝借鑒曆朝曆代興衰之道,善待蒼生,以保萬世。”


    李自成依舊怏怏不樂,道:“既如此,當親自來見孤,麵陳善意,隻要言辭真切,孤必采納,今番前來應試,又不署名,卻是何意?”


    唐海道:“天下英雄,各有其誌,馬笑誌在逍遙,不願受朝廷禮法束縛,但又不忍天下蒼生受苦,故行此法,其良苦用心,還望大王體諒。”


    大順王再才稍展笑容,問道:“待孤取了天下,唐愛卿可願替孤招曹印、馬笑入朝為官?”


    唐海道:“臣願親往勸之。”


    李自成大喜道:“既如此,孤此番開科,隻取第一名,不點狀元,這狀元之頭銜,虛位以待馬笑。”唐海大喜,跪地而拜,道:“大王聖明。”


    宋獻策道:“大王,此事已定,我們再議北伐大計吧,北伐事關天下安危,不可不慎。”


    大順王道:“兵貴神速,不得給明朝踹息之機,孤意十日內揮師北上,眾卿意下如何?”


    宋獻策道:“大王英明,明朝已名存實亡,關內幾乎無兵可調,遼東山海關僅有數萬關寧軍,扼守著清兵入關要道,也是撤離不得,湖廣、四川又被張獻忠鬧得自顧無暇,崇禎小兒已是孤家寡人,大王親征,必能全勝。”


    唐海道:“關內明軍雖然不成氣候,但若將各地零散軍隊集合在一起,也足可防禦京城。大王可派偏師一支從河南北上,掃清官軍殘餘,攻取河北,南圍北京。萬歲親統大軍從山西攻取居庸關,北圍北京,如此,京城必破。”


    宋獻策道:“大王從山西伐明,正應了讖語:‘若要上雲天,起自雁門關。’”


    大順王大喜道:“如此,就依唐將軍之計,分兩路伐明。”


    李岩道:“臣願領軍從河南北上,一定肅清北京周邊,牽製各地勤王援軍。”


    大順王道:“李將軍足智多謀,可在孤身邊出謀劃策,至於偏師,劉芳亮可擔此任。”


    牛金星道:“劉將軍固然智勇雙全,隻是麾下缺少悍將,唐將軍手下兄弟個個勇猛,能征善戰,臣建議,可令唐將軍手下果毅將軍阿拉太、威武將軍斯仁協助劉將軍北伐,如此,必能萬無一失。”


    大順王擺手道:“不成不成,此法好是好,隻是,天下人都知道,唐將軍十八兄弟生死與共,義薄雲天,孤怎能奪人所愛?”


    牛金星道:“不妨,攻下北京,讓劉芳亮將二將送還給唐將軍就是。”


    大順王依舊搖頭:“不可,不可!”


    聽了大順王和牛金星的話,唐海微微一震,但旋即笑道:“這有何不可?我十八兄弟投奔大王,皆為大王之兵將,隻要能殺敵立功,全憑大王調遣。”


    大順王大喜道:“唐將軍真乃開明義士,功成之後,朕定讓劉芳亮還你二將。”


    2


    崇禎十七年,永昌元年二月初一日,大順王李自成命劉芳亮領阿拉太、斯仁、黨守素、張世傑、劉體純五將,率軍二十萬西出太行山,入河南境,北上伐明,兵峰直指北京。李自成親統八十萬大軍從河津東渡黃河,從山西出雁門關,取大同、居庸關,由北而南兵指明廷京師。兩路大軍南北夾擊,虎視九鼎,誌在必得。


    大順王李自成頒下軍令:“殺反不殺順,殺富不殺貧。”


    攻下侯馬城後,李自成又將大軍一分為三:唐海領兵十萬為東路軍,攻沁水,取澤州、高平,伐潞州,北上太原。劉宗敏率軍十萬逼吉縣,下隰縣、交口,北上汾州,東伐太原。大順王李自成親率六十萬大軍取霍州、介休,兵指太原、忻州、代州。


    一路上,百姓夾道相迎,獻酒送食,爭相傳頌大順軍“不殺人”、“免徭賦”,守城官兵誅殺官吏,開門迎師,軍民歡天喜地。


    唐海率軍來到沁水城下,沁水守軍張淮畏懼大順軍勢大,堅守不戰。段七道:“沁水小城,攻之不難,但如今民心向著大順,我們不如暫且圍而不取,先行攻心,也許過不了幾日,沁水城能不戰而降。”柳甲道:“軍師說的是,我們一邊圍城,一邊派兵下鄉攻擊為非作歹的財主惡霸,收取民心,征集糧草。”唐海點頭稱是,遂派林源、狼霸、章船、秋光、魯奇帶五千人馬深入各鎮各村捉拿大戶地主,開倉散糧,分割田地,征集馬匹糧草,又令山勇、世安、葉陽、王風、王雨率軍兩萬往東攻取澤州、高平、潞州。


    果然不出段七所料,數日後,澤州、高平、潞州城破,沁水守軍見救援無望,境內百姓紛紛依附義軍,知道大勢已去,不得已開門投降,唐海遵照大順王軍令,殺反不殺順,殺富不殺貧,對歸順的沁水縣令袁會、縣丞陸思等人善言勸慰,官複原職,令鎮守沁水,將拒不投降的官吏和惡霸斬首示眾。


    唐海率大軍來到高平,決意休整一日再啟程,忽見金子來報:“高平城外長平村大地主武亮糾合鄉勇、殘敗明軍一千餘人據險把守,不準義軍入村,打死我義軍軍士兩百餘人。”葉陽大怒道:“我率五百人去將武亮腦袋提來。”唐海道:“且慢。”頓了一下,又道:“我們一起去看看。”


    梟龍道:“此等小事何須將軍親去。”唐海道:“閑著也是閑著,莫如城外走走。”葉陽笑道:“嗬,元帥是想賞風景了,可這荒山野嶺有什麽好看的。”


    唐海留段七、世安、林源、狼霸領大軍留在城內休整,自與梟龍、柳甲、章船、王風、金子五將,帶著兩千人馬來到長平村,見武亮據險紮寨,居高臨下,遂帶眾將繞著山寨細細勘查起來。


    柳甲道:“看此營寨,此人還懂些兵法。”


    金子道:“據周邊百姓說,武亮原為明朝山西總兵麾下的參將,有勇有謀,隻因為人耿直,雖有戰功,卻屢屢不得升遷,因而辭官迴鄉。”


    唐海道:“如此,我們不可輕敵。”


    梟龍道:“怕什麽,我一個時辰就將他攻下來。”


    唐海道:“休要魯莽,先將營寨四門圍起來,待我細查周邊地勢再思破敵良策。”


    武亮自幼習武,號稱“晉南第一”,聽說又有義軍前來騷擾,遂帶著一幫子兄弟親臨查勘。寨中有洛陽逃來的朝廷千總夏虎認得唐海,遙指義軍道:“武好漢,寨下那為首的是唐海,人稱‘天下第一寇盜蹠’手下十七兄弟個個英雄,他率軍前來,我們大意不得。”


    武亮聽了大驚:“夏虎兄弟,你確定是他?”


    夏虎道:“當年賊軍攻克洛陽,就是他的屬下擒了福王,我當時正躲在福王府中,因此識得他。”


    武亮喜道:“太好了,捉了唐海,我定名揚天下,那時,朝廷那幫庸臣碌將必會捧著帥印恭恭敬敬地來請我出山,哈哈。”


    夏虎道:“敵眾我寡,好漢如何捉他?”


    武亮道:“我自有妙計。”


    待到深夜,武亮叫醒夏虎道:“請將軍助我一臂之力。”


    夏虎睡意未醒,朦朦朧朧地問道:“助你做什麽?”


    武亮道:“生擒唐海呀。”


    夏虎大驚,朝外望了望道:“天這麽黑,如何助你?莫非將軍想趁夜偷襲賊寇?”


    武亮道:“正是。”


    夏虎道:“敵眾我寡,偷襲豈不是自找苦吃?”


    武亮道:“賊寇雖有兩千人,但他四麵圍困,每門隻有五百了,我今率營寨中一千二百人馬猛衝一門,豈不活捉唐海?”


    夏虎道:“賊寇四門圍困,你怎知唐海在哪一門?”


    武亮笑道:“這有何難,我略施小計便可知曉。”


    武亮升帳,聚齊九個頭領議事,令道:“你們在每門留下五十人守住寨門,其餘人嗎全部集中到村中央聽候調遣。”又對夏龍道:“煩請將軍寫四封降書給唐海,言武亮螳臂擋車自取滅亡,將軍願棄暗投明,約定明日辰時打開營寨北門,請唐海率軍攻寨。”


    夏虎驚道:“武好漢這是何意?小弟與賊寇不共戴天,誓死不降。”


    武亮笑道:“將軍忠心,武亮豈能不知,所謂兵不厭詐,將軍照做就是。”


    夏虎無奈,隻好按照武亮之意謝了四封降書。武亮分別交於四個頭領道:“你四人各帶降書一封分別去東、南、西、北四門,將降書射給賊寇,而後觀察動靜,看是否有賊寇騎馬出營,去了哪個方向?如有消息,速迴報我。”


    眾頭領走後,武亮約夏虎坐下飲酒,左手拿起酒壺,右手指壺笑道:“將軍休怪武某吝嗇,今夜飲酒,隻此一壺,以免醉了誤事,待擒了唐海,明日再請將軍喝個痛快。”


    夏虎莫名其妙,問道:“好漢有何妙計快快說來,莫讓夏虎堵得慌。”


    武亮哈哈大笑,卻偏不說,硬拉夏虎喝酒。過了一會,四個頭領迴來了,其中三個報道:“降書射出去後,見賊營中有人騎馬往南門去了。”另一個道:“屬下命人將降書射往南門外,遠遠望見值哨的賊寇將降書拿迴營寨中,過了一會,有三騎快馬奔來,也入了賊營。”


    武亮大喜道:“走,打開南門,今夜生擒天下第一寇盜蹠。”


    夏虎這才醒悟:“東、北、西三門賊將見了降書,必定飛報賊首唐海定奪,既然三門守將都將降書送往南門,說明唐海就在南門營寨中,妙計,妙計。哎呀,武好漢不僅武藝超群,還足智多謀,夏虎自愧不如,自愧不如呀!”


    武亮哈哈大笑,問夏虎道:“賊寇兩千圍我,每門隻有五百,我今率一千二百人突襲,能成否?”


    夏虎喜道:“武好漢妙計冠絕古今,如何不成!”


    武亮大笑道:“還望夏將軍助我成此大功。”


    夏虎拜道:“願聽好漢號令。”


    半個時辰後,黑暗中的南門悄然打開,武亮、夏虎帶著三百騎兵,九百步兵氣勢洶洶地殺往唐海營寨,高唿“活捉盜蹠!”值哨義軍見敵軍偷襲,慌忙擂鼓呐喊,一時營寨內亂做一團。武亮、夏虎衝到營寨前,命軍士推開寨門木杆柵欄,眾人如潮水般湧了進去。


    武亮、夏虎率眾闖進唐海營寨,卻發現裏麵靜悄悄的,不禁大驚。武亮道:“怪哉!”夏虎慌道:“不好,中計了。”忽聞外麵殺聲震天,一頭領來報:“外麵伏兵四起。”武亮率眾複出唐海營寨,隻見自己已被團團圍住,其中一將騎在馬上喊道:“武亮、夏虎,我乃大順國威武將軍梟龍,你二人這雕蟲小技瞞不過我家將軍,速速投降可免一死。”


    武亮又羞又怒,破口罵道:“死唐海,我跟你拚了。”說著率眾殺了過去,被章船、王風攔住,雙方將士相互廝殺在一起。戰了半個時辰,武亮被山勇擒獲,夏虎被唐喜綁了,其他頭領和鄉勇、官兵或被殺或被捉,章船、秋光、魯奇率軍趁機攻入對方營寨,待到天明,長平村全為大順軍占領。


    眾人將武亮押來,唐海問道:“唐海聞將軍驍勇善戰,卻屢遭小人算計,在明廷中鬱鬱不得誌,憤而迴鄉,既如此,為何抗拒我大順國義軍,為明廷昏君賣命?”武亮道:“我為官是明朝的官,為民是明朝的民,你大順國乃李自成自封自號,今犯我家園,武亮豈能束手就擒。”唐海道:“你乃忠貞之人,當明利害,想那曹印也似你一般忠君愛國,如今被昏君打入大牢,你怎不引以為戒!聽我良言,早降大順,必有大好前程。”武亮道:“唐海,速殺我罷,我武亮絕不投降。”唐海道:“唐海的破邪劍隻殺奸邪不斬忠良,你既不降,自走去吧,眾將,鬆綁。”


    王風一刀斬斷繩索,喝道:“滾!”


    眾軍士又押來夏虎,唐海問道:“降不。”夏虎跪道:“末將早聞唐將軍大名,素有歸順之意,昨夜射書給將軍的正是末將。末將打算為內應,今晨開北門以迎將軍,不料半夜時被武亮挾持前來劫營,願將軍明察。”唐海怒道:“你這小人,分明是武亮設計讓你寫的降書,意在探知我在哪一門營中,你卻拿此事來邀功請賞,來人,推出去斬了。”章船、王風得令,強將夏虎拖了出去斬首示眾。


    剛斬夏虎,武亮又闖進帳來,章船問道:“你迴來作甚?”武亮道:“我有一事不明,特來問個究竟。”唐海笑道:“請講。”武亮道:“你怎知我今夜要來南門營寨中偷襲。”眾將聽了哈哈大笑,唐海道:“此乃機密,你又不是我大順將軍,恕不能相告。”武亮一咬牙道:“你告訴我,我降你就是。”唐海道:“當真?”武亮道:“大丈夫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唐海笑道:“夏虎果真願為內應,必然派人出寨與我密談,豈能一箭射來降書?苟若我不信此信,他今晨打開北門豈不是徒勞無益?再者,昨夜子時東、西、南、北四門同時射來降書,說明夏虎已經買通了四門的守衛,我猜度,他若有心叛你,隻須買通一門守衛即可,再說,四門都買通了,實令人匪夷所思,嗬嗬嗬嗬……”


    武亮聽了心悅誠服,拜道:“唐將軍果然名不虛傳,武亮願降。”


    唐海大喜,扶起武亮道:“武將軍有勇有謀,我大順國正需要像將軍這樣的人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笏劍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王惟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王惟福並收藏笏劍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