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1
梟龍所慮不無道理,崇禎十年,兵部尚書楊嗣昌領兵十萬,以“四正六隅,十麵張網”之策圍攻義軍,果然大獲全勝,張獻忠兵敗投降,歸順朝廷,駐紮於穀城,受總兵左良玉節製,李自成、羅汝才潰不成軍,落荒而逃,不知所蹤,其他各家各營義軍死的死,降的降,逃的逃,一時風起雲湧的大明天下頓時偃旗息鼓,暫又平靜下來。
捷報傳至京師,聖上龍顏大悅,於乾清宮召集群臣,論功行賞,君臣歡喜。戶部尚書吳履見龍顏喜悅,趁機進諫道:“啟稟皇上,臣觀今日之捷,一靠皇上英武聖明,二賴忠臣獻計奉策,三依將士奮勇殺敵。依臣之見,值此賊寇新滅,中原初定之際,朝廷當廣選天下英才,興利除弊,除舊革新,推行良法,安撫民心,百姓即安,國勢必旺,而後乘勢伐金,一舉而定天下,苟能如此,我大明江山永固,萬代不衰。”
崇禎帝聞言大喜:“愛卿所言極是,興利除弊,除舊革新,製定良法,安撫民心,此誠安邦定國之舉,然說起來容易,力行之實難,不知愛卿有何良策?”
吳履道:“請皇上恕臣愚昧之罪,臣庸碌之才,亦無良策,剛才所奏之策,乃臣十年前從一狂夫嘴中聞得。”
此言一出,文武皆驚,崇禎亦深感好奇,問道:“哪一個狂夫能有此等見解?此人今在何處?”
吳履道:“以臣觀來,此人雖狂,卻係律法良才,遠可比李悝,近可比王安石。如能啟用此人行法,必能興利除弊,除舊革新,數年內定可富國強兵,傲視群夷。”
崇禎大喜,問道:“愛卿快快將此人傳來,朕要親自召見。”
吳履道:“啟稟皇上,此人姓曹名印,乃光宗朝時刑部司門郎中,耿直忠正,不附權貴,為閹賊魏忠賢不容,因而被貶吉安泰和縣任縣令,後又遭陷害入獄,如今乃在南昌大牢之中。”
崇禎帝是一個治世之賢王,亂世之昏君。他雖勤勞政務,卻多變多疑,所做決定時常隨意變卦,搞得眾大臣不知所以,在他治下的朝堂,沒有奸臣,卻滿堂的庸官。
禮部尚書李邦華無才無德,素與吳履不和,又加不喜曹印一股清高傲氣,見吳履推舉曹印,乃奏道:“啟稟皇上,我大明人才濟濟,如讓一囚徒穿紫服,登廟堂,論天下大事,行太祖律法,豈不讓人貽笑大方?”
吳履怒道:“此乃誤國誤民之言,囚徒又怎樣?當年曹印身為刑部司門郎中,力陳律法弊端,提出了許多革新之法,均是安邦定國之良策,富國強兵之妙方,可惜閹賊蒙蔽先帝,壓製不報,才使英雄無用武之地。臣聞曹印被貶泰和後,雖犯律法,實屬遭人陷害。皇上繼位以來,撥亂反正,平反冤屈,提拔忠良,不拘一格重用人才,啟用曹印有何不可?”
崇禎道:“吳愛卿,你說的曹印可是持有‘通天笏’的北法曹印?”
吳履道:“正是此人!”
崇禎大喜道:“我倒是把此人給忘了。”
“曹印雖有大賢之虛名,實無真才之實學,不然,先帝早已用之。今我大明有四人,雖手無縛雞之力,卻是經天緯地之棟梁,此四人名氣不達天聽,然頗受百姓愛戴,皇上求賢,何必舍近求遠?”李邦華見皇上就要準備啟用曹印了,忙出言相阻。
“誰?李愛卿可速速照四人前來見朕,”崇禎求賢若渴,隻要聽說哪裏有人才,他都急著要見。
李邦華大喜,輕蔑地瞟了一眼吳履,對崇禎帝道:“廬江縣縣丞荊悝、刑房司吏荊鞅、刑房典吏荊斯,巡檢司巡檢荊非兄弟四人雖然年少,卻在廬江縣替天牧民,將廬江治理得井井有條,據刑部統計,他們到任後,全縣作奸犯科案件大幅度減少,一年內僅有十餘起,百姓安定,豪強收斂,最近半年來,境內無有一人追隨賊寇流竄。”
崇禎大喜:“哦!有這樣的人才!甘陝賊寇作亂,中原各縣多有惡棍為虎作倀,投奔流寇趁火打劫,廬江縣竟然沒有一人從賊,荊家兄弟如何做到的?”
李邦華道:“荊家兄弟依法牧民,執法嚴謹,不論案子大與小,不理賊寇強與弱,不管事主貴與賤,不顧花費多與少,隻要境內有作奸犯科之事,哪怕是有人偷了別人一文錢,他們也不惜一切代價,非要捉拿賊人歸案。他們如此做法,起初縣衙人手不夠用,可是走入正軌後,作奸犯科的案件越來越少,如今廬江縣幾百快手都閑在縣衙裏無犯人可抓。曹印其人徒有其名,他在朝中幾年毫無作為,到泰和縣後也是庸庸碌碌,與荊家兄弟真才實學比起來,有若熒光之比皓月,望皇上明察。”
崇禎大喜:“朕常慕子產,子產為相,一年,豎子不戲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賈。三年,門不夜關,道不拾遺。四年,田器不歸。五年,士無尺籍,喪期不令而治。今觀荊家兄弟為政,勝子產十倍。”遂傳旨道:“李愛卿,速將荊家四兄弟召來京城,朕要重用他們。”又瞟了吳履一眼道:“至於曹印,他自己都作奸犯科入了大獄,朕怎敢指望他來替朕依律治民!”
吳履唯唯諾諾,暗地裏卻是喜滋滋的。
2
自從曹印入了大牢後,滿朝薦不禁想起當年推舉四賢後,無影人留下的那一句話,“為了一柄玉如意,害了四名癡賢人,何其愚也……”滿朝薦雖已閑居在家,卻不甘心自己所做所為被無影人不幸而言中,因此,無論如何,得想辦法救曹印出獄,讓他東山再起,複為朝廷所用。
滿朝薦冥思苦想,數月後終於思得一計,遂寫信給吳履,叮囑他如此這般去做。吳履得信後,秘密找來荊家四兄弟,將其安插在府內做事,對外謊稱是遠方親戚,過了一年多,吳履見荊家兄弟果有大才,遂向吏部舉薦四人,吏部直道是吳履關照自家親戚,也就行下公文,派四人到廬江做官。荊家兄弟不負吳履厚望,隱瞞了與曹印的師徒關係,在廬江兢兢業業,果然將境內治理得井井有條,聲譽傳至朝廷,吳履大喜,決定尋機再救曹印。
一個月後,紫禁城武英殿外。
李邦華叮囑四荊道:“一個月前,戶部尚書吳大人本欲舉薦他人,是我在皇上麵前力薦四位,今日麵聖,四位當把握機緣,莫要讓皇上失望,白白毀了大好前程。”四人謝道:“大人大恩大德,學生四人沒齒不忘。”
進了乾坤宮,行了大禮,崇禎帝見四人儒雅,龍顏大悅,道:“想不到四位少年英才,能將廬江縣治理得如此安定,真是我大明之福。”李邦華見皇上誇讚四荊,露出一副意氣洋洋的神態。
荊悝道:“太祖皇帝製《大明律》,明禮以導民、定律以繩頑,又做《大誥》,定五刑,編寫成書,刊布中外,此乃安邦之基,強國之寶也。廬江境內清平,百姓安定,乃拜太祖皇帝所定律法所賜,又賴皇上聖明隆恩,我兄弟四人隻不過嚴遵法度而已,何功之有?”
荊鞅道:“廬江百姓都道:‘大明律法嚴明,我們衣食無憂了。’也有人道:‘當今聖上能行太祖之法,我們誰還去跟隨賊寇流竄,即使賊寇拿刀架在脖子上威逼,我死也不離開廬江。’可見,廬江安定,全賴我大明律法之神效。”
崇禎嗟諮言道:“四位愛卿不必過謙,話雖這麽說,可太祖律法雖好,也需要人來推行,全國那麽多府、州、縣,各級官吏都行太祖之法,為何獨獨隻有廬江治理得好?況且,我記得太祖皇帝留有遺訓:‘天生蒸民,不能無欲,欲動情勝,詭偽日滋。’太祖之法已過兩百多年了,如今民欲貪婪,禮義全無,賊寇四起,君臣大道亂矣!四位愛卿能將廬江治理好,又不居功,甚好!”
荊斯道:“皇上,流寇之亂,並非人欲之錯,也非太祖律法年久失效之故。人,皆有貪欲,賊寇有,良民亦有,甘陝饑民有,廬江窮漢亦有。其他各地雖說也推行同樣的律法,但行法不嚴,猶如無法,我兄弟四人為政,唯謹行法度而已。由此可見,廬州與其他地方,治與亂的根源在於法之行否。”
荊斯這話,引起了崇禎帝的極大興趣,帝傾身向前道:“四位愛卿如何實施太祖之法,說來聽聽。”
荊非拜道:“稟皇上,臣等四人將個‘法’字當成皇上,將個‘律’字看成九鼎,《大明律》三十卷,四百六十條,兩萬八千七百四十五字,一法一律,一詞一字,臣等均視為至寶,有若皇上聖旨,不敢擅改半字。倘若有人違了律法,在臣四人心中,此人即是背反太祖遺訓,違抗皇上聖意,不管他是官是民,是貴是賤,是江湖豪強還是羸弱百姓,也不管他所犯是殺人放火還是偷雞摸狗,即便是偷了一根絲線,搶了一棵白菜,騙了一粒芥子,臣四人都一視同仁地將他抓捕歸案。如此,境內惡棍、流氓都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法不可犯,律不可欺,違法必被捉,犯律定遭擒,因此廬江自然清平,百姓自然安定。”
“好,好,四位愛卿果是賢才,”崇禎帝龍顏大悅,幾近手舞足蹈,又對李邦華推薦四荊大加讚賞,欣喜道:“李愛卿,我大明有荊家四兄弟這樣的人才,何愁天下不太平。”
李邦華連連點頭道:“皇上所言極是,臣鬥膽推薦荊家四兄弟入朝為官,為皇上效力,為大明效力。”
荊悝拜道:“慚愧,臣兄弟四人隻學得恩師才學萬分之一,治一縣一州尚可,若要入朝為官,臣四人萬萬不敢。”
“恩師?愛卿恩師是誰,在哪裏?他為何不出來做官?”崇禎大喜,急切追問。
荊悝道:“臣恩師姓曹名印,精通曆朝曆代律法,對管仲、李悝、商鞅、吳起、李斯、韓非、王安石之法頗有研究,可以說是千古難得的法家奇才。我們在廬江所為,全是學自恩師,可惜,我兄弟四人剛剛拜師不足半年,才學了點皮毛,恩師就被人陷害入了大牢。”
李邦華大驚失色,不禁暗暗叫苦,自己苦心推薦來的四荊,竟然是曹印的學生,倒黴,真倒黴,我怎麽事先不打探明白就貿然推舉此他們,這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崇禎帝先詫而後喜,心想曹印的學生尚且如此賢明,他本人定然是個卓爾不群的天下奇才,朕不用他,更待用誰?當即傳旨:“傳朕旨意,赦免曹印之罪,聖旨到日,即刻赴京,聽候重用。”
皇帝金口玉言一錘定音,李邦華雖然不服,但也不敢多言,隻得強著笑臉奉承:“皇上聖明。”
3
李邦華一連數日耿耿於懷,好不鬱悶。
這天在府中後花園賞花解悶,忽有家丁來報,大理寺審刑司常自裕求見,李邦華迴到正堂,二人寒暄一番,落座飲茶。常自裕見李邦華麵有愁容,知是為曹印複出一事,乃道:“尚書大人可是為皇上啟用曹印一事苦悶?”
李邦華捶桌歎息道:“想我堂堂大明天朝,卻要啟用犯人來朝為官,豈不讓人笑話。”
常自裕道:“大人中了吳履奸計,當思應對之策,不可聽之任之。”
“非也,是我自己不慎,當時吳履推舉曹印,是我向皇上舉薦荊家兄弟代替了曹印,也怪我一時疏忽,沒有查清他們四人來曆,唉,說起來,真是個笑話。”李邦華跌足歎恨。
“哈哈哈哈……”常自裕大笑,“李大人中了奸計還不自知,荊家四兄弟到廬江為官就是他吳履舉薦的,你想想,他四人能幫你?”
“啊……當真?”李邦華做夢也想不到原來另有隱情。
常自裕自顧喝茶,一副笑臉。
李邦華複捶桌子,怒道:“吳履、曹印乃狂妄小人,如其得誌,朝堂哪有我等立足之地?”
常自裕放下茶杯,正色道:“尚書大人既知其中利害,何不趁早圖之?”
李邦華思索許久,臉色由憤怒轉為沮喪,搖了搖頭,歎氣道:“聖上玉音已定,我也無能為力呀。”
常自裕笑道:“這有何難,下官不才,略施小計,即可讓他曹印迴不得京師。”
李邦華大喜,問道:“審刑大人有何妙計?”
常自裕道:“如今朝中最受皇上信任的莫過於剛立大功的兵部尚書楊嗣昌楊大人,兵部官吏中多有大人你的門生,大人何不授意眾門生說服楊大人,請他稟明皇上,先查清曹印所犯之罪,如確屬冤枉,再提拔重用不遲……”
李邦華道:“可是,本官聽聞,曹印十年前所犯之罪,確係朝中有人故意作梗,你這計策隻能拖延一時,終究還是阻不了他。”
常自裕笑道:“皇上多變多疑,楊大人位高權重,他勸說皇上,皇上必定同意,自然會將此案交刑部和我大理寺複查會審,那時下官再稍微謀劃謀劃,他曹印要想翻案,可比登天還難。”
李邦華聽了撫掌大喜:“審刑大人妙計,妙計!”
4
兵部尚書楊嗣昌擊潰流寇凱旋歸師,當晚有兵部司務李鈞、員外郎童浩、武庫主事**深夜拜訪,此三人均是李邦華門生,受李邦華之命特來拜見頂頭上司。楊嗣昌將三人接入正堂落座,三人道:“大人凱旋而歸,屬下特來賀喜。”
楊嗣昌快人快語,道:“三位大人深夜來訪,想必另有要事吧?莫非兵部出了亂子?”
李鈞道:“自從大人提領兵部以來,兵部大小官僚無不盡心盡力,未曾有甚麽亂子,我三人前來,實為朝廷大事。”
楊嗣昌道:“哦,有何大事,速速說來。”
李鈞道:“大人有所不知,大人剿滅逆賊後,皇上龍顏大悅,那吳履趁機向皇上推舉十年前犯罪入獄的泰和縣令曹印來朝中主持行法,聖旨已經發往南昌。”
楊嗣昌笑道:“這等小事,有何憂哉?”
**道:“大人,自古以來,革新律法,乃是動國本,憾社稷之大事,我朝自太祖開基以來,定《大明律》以服百姓,製《大誥》以安天下,祖宗之法保我大明江山二百餘年。如今逆賊李自成、張獻忠之流謀亂,全賴大人你用兵有方才為國家除了大害,此功非大人莫屬。目前雖有少量流寇未降,以大人用兵之神,不出半載,天下必定太平,何足為患?可如今有人推舉曹印變革祖宗之法以求天下太平,豈不是讓文弱書生白白搶了大人的功勞?”
童浩也陰陽怪氣地道:“吳履早不推舉,晚不推舉,見大人大獲全勝之時推舉曹印出來行法,用的是移花接木之計,奪的是千秋萬代之功,真是妙計呀!”
楊嗣昌大怒:“豎子可惡,明日我麵見皇上,小人詭計休想得逞。”
5
古語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楊嗣昌一代名將,用兵有計,為官無謀,聽了屬下讒言,心中大怒,次日金殿麵聖,快言快語,匯報完軍情後,即對崇禎道:“聽聞皇上已經下旨宣囚徒曹印進京行法,臣以為不可。”
崇禎帝道:“自古治國,武將安邦,文臣治國。愛卿一戰定天下,朕欲提點曹印法治乾坤,以後我大明國泰民安,皆是愛卿和曹印之功,有何不可?”
楊嗣昌按照李鈞、童浩、**三人密謀之計道:“皇上,那曹印十年前所犯之罪有違三綱五常,非君子所為,雖有傳言說他遭人陷害,但不知真假虛實,皇上既然有意提拔此人,微臣請求皇上將曹印案交刑部與大理寺審核複查,果真被人冤枉,再委以重任不遲。萬一他所犯之罪屬實,縱有才能也是一個權奸,皇上重用他非但不能安定天下,反倒是禍亂天下。”
崇禎帝思索片刻,又覺得楊嗣昌言之有理,曹印雖有才能,如果無德,重用他會不會出現第二個魏忠賢呢?乃道:“愛卿所言極是,但朕已經赦免了曹印之罪,不可出爾反爾,如何是好?”
楊嗣昌道:“皇上既已赦免其罪,可命他在江南州縣暫且任職,考驗其才,同時命刑部和大理寺暗中調查其案,驗證其冤。如果他確有奇才,又係冤枉,皇上再宣他進京重用不遲。”
崇禎帝連連點頭道:“愛卿所言極是,朕之前所慮不周,匆忙決定,幾誤大事,幸得愛卿進諫,愛卿真賢臣也!”
楊嗣昌道:“臣班師迴京前,荊門判官陳泰在捉拿散亂賊軍時中流矢身亡,多名官吏受傷,知事、校檢等人已經殘疾,繼續為官有失體統,可令曹印和他的四個學生補其空缺,暫任荊門判官、知事等職,皇上可派荊門知州、湖北巡察禦史等人暗中考察其能,果有大才,半年後再委以重任也不為晚。”
崇禎帝龍顏大悅,道:“準卿所奏。”
</p>
1
梟龍所慮不無道理,崇禎十年,兵部尚書楊嗣昌領兵十萬,以“四正六隅,十麵張網”之策圍攻義軍,果然大獲全勝,張獻忠兵敗投降,歸順朝廷,駐紮於穀城,受總兵左良玉節製,李自成、羅汝才潰不成軍,落荒而逃,不知所蹤,其他各家各營義軍死的死,降的降,逃的逃,一時風起雲湧的大明天下頓時偃旗息鼓,暫又平靜下來。
捷報傳至京師,聖上龍顏大悅,於乾清宮召集群臣,論功行賞,君臣歡喜。戶部尚書吳履見龍顏喜悅,趁機進諫道:“啟稟皇上,臣觀今日之捷,一靠皇上英武聖明,二賴忠臣獻計奉策,三依將士奮勇殺敵。依臣之見,值此賊寇新滅,中原初定之際,朝廷當廣選天下英才,興利除弊,除舊革新,推行良法,安撫民心,百姓即安,國勢必旺,而後乘勢伐金,一舉而定天下,苟能如此,我大明江山永固,萬代不衰。”
崇禎帝聞言大喜:“愛卿所言極是,興利除弊,除舊革新,製定良法,安撫民心,此誠安邦定國之舉,然說起來容易,力行之實難,不知愛卿有何良策?”
吳履道:“請皇上恕臣愚昧之罪,臣庸碌之才,亦無良策,剛才所奏之策,乃臣十年前從一狂夫嘴中聞得。”
此言一出,文武皆驚,崇禎亦深感好奇,問道:“哪一個狂夫能有此等見解?此人今在何處?”
吳履道:“以臣觀來,此人雖狂,卻係律法良才,遠可比李悝,近可比王安石。如能啟用此人行法,必能興利除弊,除舊革新,數年內定可富國強兵,傲視群夷。”
崇禎大喜,問道:“愛卿快快將此人傳來,朕要親自召見。”
吳履道:“啟稟皇上,此人姓曹名印,乃光宗朝時刑部司門郎中,耿直忠正,不附權貴,為閹賊魏忠賢不容,因而被貶吉安泰和縣任縣令,後又遭陷害入獄,如今乃在南昌大牢之中。”
崇禎帝是一個治世之賢王,亂世之昏君。他雖勤勞政務,卻多變多疑,所做決定時常隨意變卦,搞得眾大臣不知所以,在他治下的朝堂,沒有奸臣,卻滿堂的庸官。
禮部尚書李邦華無才無德,素與吳履不和,又加不喜曹印一股清高傲氣,見吳履推舉曹印,乃奏道:“啟稟皇上,我大明人才濟濟,如讓一囚徒穿紫服,登廟堂,論天下大事,行太祖律法,豈不讓人貽笑大方?”
吳履怒道:“此乃誤國誤民之言,囚徒又怎樣?當年曹印身為刑部司門郎中,力陳律法弊端,提出了許多革新之法,均是安邦定國之良策,富國強兵之妙方,可惜閹賊蒙蔽先帝,壓製不報,才使英雄無用武之地。臣聞曹印被貶泰和後,雖犯律法,實屬遭人陷害。皇上繼位以來,撥亂反正,平反冤屈,提拔忠良,不拘一格重用人才,啟用曹印有何不可?”
崇禎道:“吳愛卿,你說的曹印可是持有‘通天笏’的北法曹印?”
吳履道:“正是此人!”
崇禎大喜道:“我倒是把此人給忘了。”
“曹印雖有大賢之虛名,實無真才之實學,不然,先帝早已用之。今我大明有四人,雖手無縛雞之力,卻是經天緯地之棟梁,此四人名氣不達天聽,然頗受百姓愛戴,皇上求賢,何必舍近求遠?”李邦華見皇上就要準備啟用曹印了,忙出言相阻。
“誰?李愛卿可速速照四人前來見朕,”崇禎求賢若渴,隻要聽說哪裏有人才,他都急著要見。
李邦華大喜,輕蔑地瞟了一眼吳履,對崇禎帝道:“廬江縣縣丞荊悝、刑房司吏荊鞅、刑房典吏荊斯,巡檢司巡檢荊非兄弟四人雖然年少,卻在廬江縣替天牧民,將廬江治理得井井有條,據刑部統計,他們到任後,全縣作奸犯科案件大幅度減少,一年內僅有十餘起,百姓安定,豪強收斂,最近半年來,境內無有一人追隨賊寇流竄。”
崇禎大喜:“哦!有這樣的人才!甘陝賊寇作亂,中原各縣多有惡棍為虎作倀,投奔流寇趁火打劫,廬江縣竟然沒有一人從賊,荊家兄弟如何做到的?”
李邦華道:“荊家兄弟依法牧民,執法嚴謹,不論案子大與小,不理賊寇強與弱,不管事主貴與賤,不顧花費多與少,隻要境內有作奸犯科之事,哪怕是有人偷了別人一文錢,他們也不惜一切代價,非要捉拿賊人歸案。他們如此做法,起初縣衙人手不夠用,可是走入正軌後,作奸犯科的案件越來越少,如今廬江縣幾百快手都閑在縣衙裏無犯人可抓。曹印其人徒有其名,他在朝中幾年毫無作為,到泰和縣後也是庸庸碌碌,與荊家兄弟真才實學比起來,有若熒光之比皓月,望皇上明察。”
崇禎大喜:“朕常慕子產,子產為相,一年,豎子不戲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賈。三年,門不夜關,道不拾遺。四年,田器不歸。五年,士無尺籍,喪期不令而治。今觀荊家兄弟為政,勝子產十倍。”遂傳旨道:“李愛卿,速將荊家四兄弟召來京城,朕要重用他們。”又瞟了吳履一眼道:“至於曹印,他自己都作奸犯科入了大獄,朕怎敢指望他來替朕依律治民!”
吳履唯唯諾諾,暗地裏卻是喜滋滋的。
2
自從曹印入了大牢後,滿朝薦不禁想起當年推舉四賢後,無影人留下的那一句話,“為了一柄玉如意,害了四名癡賢人,何其愚也……”滿朝薦雖已閑居在家,卻不甘心自己所做所為被無影人不幸而言中,因此,無論如何,得想辦法救曹印出獄,讓他東山再起,複為朝廷所用。
滿朝薦冥思苦想,數月後終於思得一計,遂寫信給吳履,叮囑他如此這般去做。吳履得信後,秘密找來荊家四兄弟,將其安插在府內做事,對外謊稱是遠方親戚,過了一年多,吳履見荊家兄弟果有大才,遂向吏部舉薦四人,吏部直道是吳履關照自家親戚,也就行下公文,派四人到廬江做官。荊家兄弟不負吳履厚望,隱瞞了與曹印的師徒關係,在廬江兢兢業業,果然將境內治理得井井有條,聲譽傳至朝廷,吳履大喜,決定尋機再救曹印。
一個月後,紫禁城武英殿外。
李邦華叮囑四荊道:“一個月前,戶部尚書吳大人本欲舉薦他人,是我在皇上麵前力薦四位,今日麵聖,四位當把握機緣,莫要讓皇上失望,白白毀了大好前程。”四人謝道:“大人大恩大德,學生四人沒齒不忘。”
進了乾坤宮,行了大禮,崇禎帝見四人儒雅,龍顏大悅,道:“想不到四位少年英才,能將廬江縣治理得如此安定,真是我大明之福。”李邦華見皇上誇讚四荊,露出一副意氣洋洋的神態。
荊悝道:“太祖皇帝製《大明律》,明禮以導民、定律以繩頑,又做《大誥》,定五刑,編寫成書,刊布中外,此乃安邦之基,強國之寶也。廬江境內清平,百姓安定,乃拜太祖皇帝所定律法所賜,又賴皇上聖明隆恩,我兄弟四人隻不過嚴遵法度而已,何功之有?”
荊鞅道:“廬江百姓都道:‘大明律法嚴明,我們衣食無憂了。’也有人道:‘當今聖上能行太祖之法,我們誰還去跟隨賊寇流竄,即使賊寇拿刀架在脖子上威逼,我死也不離開廬江。’可見,廬江安定,全賴我大明律法之神效。”
崇禎嗟諮言道:“四位愛卿不必過謙,話雖這麽說,可太祖律法雖好,也需要人來推行,全國那麽多府、州、縣,各級官吏都行太祖之法,為何獨獨隻有廬江治理得好?況且,我記得太祖皇帝留有遺訓:‘天生蒸民,不能無欲,欲動情勝,詭偽日滋。’太祖之法已過兩百多年了,如今民欲貪婪,禮義全無,賊寇四起,君臣大道亂矣!四位愛卿能將廬江治理好,又不居功,甚好!”
荊斯道:“皇上,流寇之亂,並非人欲之錯,也非太祖律法年久失效之故。人,皆有貪欲,賊寇有,良民亦有,甘陝饑民有,廬江窮漢亦有。其他各地雖說也推行同樣的律法,但行法不嚴,猶如無法,我兄弟四人為政,唯謹行法度而已。由此可見,廬州與其他地方,治與亂的根源在於法之行否。”
荊斯這話,引起了崇禎帝的極大興趣,帝傾身向前道:“四位愛卿如何實施太祖之法,說來聽聽。”
荊非拜道:“稟皇上,臣等四人將個‘法’字當成皇上,將個‘律’字看成九鼎,《大明律》三十卷,四百六十條,兩萬八千七百四十五字,一法一律,一詞一字,臣等均視為至寶,有若皇上聖旨,不敢擅改半字。倘若有人違了律法,在臣四人心中,此人即是背反太祖遺訓,違抗皇上聖意,不管他是官是民,是貴是賤,是江湖豪強還是羸弱百姓,也不管他所犯是殺人放火還是偷雞摸狗,即便是偷了一根絲線,搶了一棵白菜,騙了一粒芥子,臣四人都一視同仁地將他抓捕歸案。如此,境內惡棍、流氓都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法不可犯,律不可欺,違法必被捉,犯律定遭擒,因此廬江自然清平,百姓自然安定。”
“好,好,四位愛卿果是賢才,”崇禎帝龍顏大悅,幾近手舞足蹈,又對李邦華推薦四荊大加讚賞,欣喜道:“李愛卿,我大明有荊家四兄弟這樣的人才,何愁天下不太平。”
李邦華連連點頭道:“皇上所言極是,臣鬥膽推薦荊家四兄弟入朝為官,為皇上效力,為大明效力。”
荊悝拜道:“慚愧,臣兄弟四人隻學得恩師才學萬分之一,治一縣一州尚可,若要入朝為官,臣四人萬萬不敢。”
“恩師?愛卿恩師是誰,在哪裏?他為何不出來做官?”崇禎大喜,急切追問。
荊悝道:“臣恩師姓曹名印,精通曆朝曆代律法,對管仲、李悝、商鞅、吳起、李斯、韓非、王安石之法頗有研究,可以說是千古難得的法家奇才。我們在廬江所為,全是學自恩師,可惜,我兄弟四人剛剛拜師不足半年,才學了點皮毛,恩師就被人陷害入了大牢。”
李邦華大驚失色,不禁暗暗叫苦,自己苦心推薦來的四荊,竟然是曹印的學生,倒黴,真倒黴,我怎麽事先不打探明白就貿然推舉此他們,這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崇禎帝先詫而後喜,心想曹印的學生尚且如此賢明,他本人定然是個卓爾不群的天下奇才,朕不用他,更待用誰?當即傳旨:“傳朕旨意,赦免曹印之罪,聖旨到日,即刻赴京,聽候重用。”
皇帝金口玉言一錘定音,李邦華雖然不服,但也不敢多言,隻得強著笑臉奉承:“皇上聖明。”
3
李邦華一連數日耿耿於懷,好不鬱悶。
這天在府中後花園賞花解悶,忽有家丁來報,大理寺審刑司常自裕求見,李邦華迴到正堂,二人寒暄一番,落座飲茶。常自裕見李邦華麵有愁容,知是為曹印複出一事,乃道:“尚書大人可是為皇上啟用曹印一事苦悶?”
李邦華捶桌歎息道:“想我堂堂大明天朝,卻要啟用犯人來朝為官,豈不讓人笑話。”
常自裕道:“大人中了吳履奸計,當思應對之策,不可聽之任之。”
“非也,是我自己不慎,當時吳履推舉曹印,是我向皇上舉薦荊家兄弟代替了曹印,也怪我一時疏忽,沒有查清他們四人來曆,唉,說起來,真是個笑話。”李邦華跌足歎恨。
“哈哈哈哈……”常自裕大笑,“李大人中了奸計還不自知,荊家四兄弟到廬江為官就是他吳履舉薦的,你想想,他四人能幫你?”
“啊……當真?”李邦華做夢也想不到原來另有隱情。
常自裕自顧喝茶,一副笑臉。
李邦華複捶桌子,怒道:“吳履、曹印乃狂妄小人,如其得誌,朝堂哪有我等立足之地?”
常自裕放下茶杯,正色道:“尚書大人既知其中利害,何不趁早圖之?”
李邦華思索許久,臉色由憤怒轉為沮喪,搖了搖頭,歎氣道:“聖上玉音已定,我也無能為力呀。”
常自裕笑道:“這有何難,下官不才,略施小計,即可讓他曹印迴不得京師。”
李邦華大喜,問道:“審刑大人有何妙計?”
常自裕道:“如今朝中最受皇上信任的莫過於剛立大功的兵部尚書楊嗣昌楊大人,兵部官吏中多有大人你的門生,大人何不授意眾門生說服楊大人,請他稟明皇上,先查清曹印所犯之罪,如確屬冤枉,再提拔重用不遲……”
李邦華道:“可是,本官聽聞,曹印十年前所犯之罪,確係朝中有人故意作梗,你這計策隻能拖延一時,終究還是阻不了他。”
常自裕笑道:“皇上多變多疑,楊大人位高權重,他勸說皇上,皇上必定同意,自然會將此案交刑部和我大理寺複查會審,那時下官再稍微謀劃謀劃,他曹印要想翻案,可比登天還難。”
李邦華聽了撫掌大喜:“審刑大人妙計,妙計!”
4
兵部尚書楊嗣昌擊潰流寇凱旋歸師,當晚有兵部司務李鈞、員外郎童浩、武庫主事**深夜拜訪,此三人均是李邦華門生,受李邦華之命特來拜見頂頭上司。楊嗣昌將三人接入正堂落座,三人道:“大人凱旋而歸,屬下特來賀喜。”
楊嗣昌快人快語,道:“三位大人深夜來訪,想必另有要事吧?莫非兵部出了亂子?”
李鈞道:“自從大人提領兵部以來,兵部大小官僚無不盡心盡力,未曾有甚麽亂子,我三人前來,實為朝廷大事。”
楊嗣昌道:“哦,有何大事,速速說來。”
李鈞道:“大人有所不知,大人剿滅逆賊後,皇上龍顏大悅,那吳履趁機向皇上推舉十年前犯罪入獄的泰和縣令曹印來朝中主持行法,聖旨已經發往南昌。”
楊嗣昌笑道:“這等小事,有何憂哉?”
**道:“大人,自古以來,革新律法,乃是動國本,憾社稷之大事,我朝自太祖開基以來,定《大明律》以服百姓,製《大誥》以安天下,祖宗之法保我大明江山二百餘年。如今逆賊李自成、張獻忠之流謀亂,全賴大人你用兵有方才為國家除了大害,此功非大人莫屬。目前雖有少量流寇未降,以大人用兵之神,不出半載,天下必定太平,何足為患?可如今有人推舉曹印變革祖宗之法以求天下太平,豈不是讓文弱書生白白搶了大人的功勞?”
童浩也陰陽怪氣地道:“吳履早不推舉,晚不推舉,見大人大獲全勝之時推舉曹印出來行法,用的是移花接木之計,奪的是千秋萬代之功,真是妙計呀!”
楊嗣昌大怒:“豎子可惡,明日我麵見皇上,小人詭計休想得逞。”
5
古語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楊嗣昌一代名將,用兵有計,為官無謀,聽了屬下讒言,心中大怒,次日金殿麵聖,快言快語,匯報完軍情後,即對崇禎道:“聽聞皇上已經下旨宣囚徒曹印進京行法,臣以為不可。”
崇禎帝道:“自古治國,武將安邦,文臣治國。愛卿一戰定天下,朕欲提點曹印法治乾坤,以後我大明國泰民安,皆是愛卿和曹印之功,有何不可?”
楊嗣昌按照李鈞、童浩、**三人密謀之計道:“皇上,那曹印十年前所犯之罪有違三綱五常,非君子所為,雖有傳言說他遭人陷害,但不知真假虛實,皇上既然有意提拔此人,微臣請求皇上將曹印案交刑部與大理寺審核複查,果真被人冤枉,再委以重任不遲。萬一他所犯之罪屬實,縱有才能也是一個權奸,皇上重用他非但不能安定天下,反倒是禍亂天下。”
崇禎帝思索片刻,又覺得楊嗣昌言之有理,曹印雖有才能,如果無德,重用他會不會出現第二個魏忠賢呢?乃道:“愛卿所言極是,但朕已經赦免了曹印之罪,不可出爾反爾,如何是好?”
楊嗣昌道:“皇上既已赦免其罪,可命他在江南州縣暫且任職,考驗其才,同時命刑部和大理寺暗中調查其案,驗證其冤。如果他確有奇才,又係冤枉,皇上再宣他進京重用不遲。”
崇禎帝連連點頭道:“愛卿所言極是,朕之前所慮不周,匆忙決定,幾誤大事,幸得愛卿進諫,愛卿真賢臣也!”
楊嗣昌道:“臣班師迴京前,荊門判官陳泰在捉拿散亂賊軍時中流矢身亡,多名官吏受傷,知事、校檢等人已經殘疾,繼續為官有失體統,可令曹印和他的四個學生補其空缺,暫任荊門判官、知事等職,皇上可派荊門知州、湖北巡察禦史等人暗中考察其能,果有大才,半年後再委以重任也不為晚。”
崇禎帝龍顏大悅,道:“準卿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