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遠離塵世喧囂、寧靜祥和的小村莊裏,住著一位名叫薑某的男子。薑某出生於一個普通的農家,自幼便在這片土地上長大,他的性格如同這片村莊一樣,質樸、善良且老實憨厚。他每日辛勤勞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自己的汗水澆灌著家中的田地,雖生活並不富裕,但也過得充實而滿足。


    後來,薑某與一位溫柔善良的女子結為夫妻。從此,兩人相互扶持,相濡以沫,共同操持著家中的大小事務。清晨,妻子會為薑某準備好熱氣騰騰的早飯,然後送他出門勞作;傍晚,薑某扛著農具歸來,總會看到妻子在門口含笑相迎,家中彌漫著飯菜的香氣。閑暇之時,他們會攜手漫步在村莊的小道上,欣賞著周圍的田園風光,談論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或是憧憬著未來的美好生活。在這個小村莊裏,他們的家雖然平凡,但卻充滿了幸福與溫馨,成為了鄰裏羨慕的對象。


    然而,命運的無常總是讓人猝不及防。一日,薑某在田間勞作時,突然感到一陣頭暈目眩,身體乏力。他以為隻是勞累過度,並未太過在意,隻是簡單地休息了一下,便又繼續幹活。但隨後的日子裏,這種不適的症狀愈發頻繁和嚴重,他的身體日漸衰弱,臉色也變得越來越蒼白。


    妻子見此情形,心急如焚,連忙四處求醫。她帶著薑某訪遍了村莊周邊的郎中,可郎中們皆搖頭歎息,他們用盡了各種方法,卻始終無法查明薑某的病因,隻能開些草藥勉強維持。薑某深知自己的身體狀況,他看著妻子為自己奔波操勞,眼中滿是愧疚與不舍。他明白,自己大限將至,而心中最放不下的,便是與自己相伴多年的妻子。


    在臨終之際,薑某躺在病榻上,氣息奄奄。他緊緊握著妻子的手,那雙手因為病痛而變得幹枯瘦弱,但卻依然用力地握著,仿佛想要抓住這世間最後的溫暖。他的眼中滿是眷戀與不舍,望著妻子那淚流滿麵的臉龐,他用盡最後一絲力氣,叮囑妻子道:“吾去之後,汝勿嫁。”妻子泣不成聲,她拚命地點頭,發誓會堅守對丈夫的承諾,無論未來的日子多麽艱難,她都會守著這個家,守著他們曾經的迴憶。薑某聽到妻子的誓言,這才緩緩閉上雙眼,帶著對妻子的牽掛與不舍,離開了這個他熱愛的世界。


    薑某死後,家中的頂梁柱轟然倒塌,妻子獨自守著空房,生活的重擔全部壓在了她那柔弱的肩上。她既要操持家務,又要耕種田地,日子過得十分艱難。家中的積蓄逐漸見底,有時甚至連溫飽都成問題,但她始終牢記著丈夫的遺言,從未有過改嫁的念頭。她堅信,隻要自己堅守下去,總有一天生活會好起來的。


    然而,幾年後,一位豔婦之色者的出現,打破了她原本平靜而艱難的生活。此女生得花容月貌,身姿婀娜,走在村莊裏,總能吸引眾人的目光。但在她那美麗的外表下,卻隱藏著一顆心思狡黠的心。她聽聞薑某之妻年輕守寡,且頗有幾分姿色,便心生一計。她認為,薑某之妻若能成為自己的妾室,或是轉手賣給他人,定能為自己謀取一筆不菲的暴利。


    於是,她帶著豐厚的財物和如簧巧舌,來到了薑某之妻的家中。她先是假惺惺地表示同情薑某之妻的遭遇,而後便開始威逼利誘,聲稱若薑某之妻跟她走,不僅能過上富足的生活,還能擺脫眼前的困境。薑某之妻雖百般不願,她深知自己若離開這個家,便是違背了對丈夫的承諾,但在那豔婦的軟硬兼施之下,無奈隻能勉強答應。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裏,豔婦帶著薑某之妻準備登車離去。薑某之妻麵容憔悴,眼神中滿是哀傷,她一步一迴頭,望著生活了多年的家,淚水在眼眶中打轉。家中的一切都顯得那麽熟悉而親切,那破舊的房屋、簡陋的家具,以及院子裏丈夫曾經耕種過的土地,都承載著她無數的迴憶。她的心如同被刀割一般疼痛,可她卻無力反抗。


    就在這時,奇怪的事情發生了。薑某生前所蓄養的一隻犬,原本靜靜地趴在院子裏,此時卻突然像人一樣直立起來。它全身的毛發豎起,怒目圓睜,眼中閃爍著憤怒的火焰,發出陣陣低沉的吼聲,那吼聲仿佛是從胸腔深處發出的悶雷,令人膽寒。它兩爪抱持,以極快的速度朝著那豔婦的麵門撲去。


    豔婦驚恐地尖叫起來,她從未見過如此兇猛的犬隻,嚇得不知所措。那犬一口咬住了她的鼻子,鋒利的牙齒瞬間撕裂了她的鼻準,鮮血如泉湧般噴出。豔婦拚命掙紮,試圖用手推開那犬,可那犬卻死死咬住不放,仿佛要將她置於死地。在混亂之中,犬又抓傷了豔婦的一隻眼睛,使其失明。豔婦的容貌瞬間被毀,變得慘不忍睹,她的臉上滿是鮮血和驚恐,昔日的美貌已不複存在。


    買者見此情形,心中厭惡至極,他沒想到原本順利的交易竟會發生如此變故。他看著眼前的血腥場景,心中充滿了恐懼和懊悔,毫不猶豫地將薑某之妻委之去。此後,也再無人覬覦薑某之妻。她得以繼續守著薑某的家,過著平靜的生活。


    此事發生在康熙甲午乙未間,當時的故老尚有目睹者。眾人皆感歎道:“義哉此犬,愛主人以德;智哉此犬,能攻病之本。”他們認為,這隻犬定是知曉主人的心意,不忍見主人的妻子被人欺辱,故而挺身而出,以自己的方式守護著主人的家庭。在他們看來,犬類雖為畜生,但卻有著極高的靈性,它們能夠感知人類的情感,對主人忠心耿耿。這隻犬與薑某相處多年,早已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紐帶,它明白主人的遺願,所以在關鍵時刻,不惜一切代價保護薑某之妻。


    然而,也有一些人持有不同的看法。餘謂犬斷不能見及此,此其亡夫厲鬼所憑也。或許是薑某的鬼魂在冥冥之中附於犬身,借助犬的力量,來保護自己的妻子,讓她免受傷害。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神秘莫測的事情,是人類無法用常理來解釋的。無論是義犬的靈性使然,還是亡夫的鬼魂庇佑,這隻犬的行為都令人敬佩。它成為了小村莊裏的一段傳奇,人們在講述這個故事時,總會對它的忠誠與勇敢讚不絕口,也讓更多的人感受到了動物與人類之間深厚的情感紐帶,以及這世間神秘莫測的因果關聯與靈異現象。


    康熙年間,江南之地本是魚米之鄉,富甲天下,然一場征漕之案,卻如一場風暴席卷而來,將這片繁華之地攪得天翻地覆。彼時,漕運乃國家之命脈,關乎京城之糧食供應與經濟穩定。江南作為重要的漕糧產地與轉運樞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官吏們在利益的誘惑下,相互勾結,貪贓枉法。負責漕運的官員們虛報漕糧數量,中飽私囊;管理倉庫的小吏則與不法商人勾結,偷換漕糧,以次充好。各級官員層層盤剝,致使漕運費用激增,效率低下,漕運秩序混亂不堪。百姓們深受其害,不僅要承擔沉重的賦稅,還要麵對漕糧征收過程中的種種不公與壓榨。許多百姓辛苦耕種一年,收獲的糧食被官吏們無情掠奪,家中食不果腹,生活陷入絕境,苦不堪言。


    朝廷得知江南征漕之亂象後,大為震怒。天子腳下,豈容此等腐敗之事猖獗。於是,一道聖旨下達,責令徹查此案。欽差大臣率領一眾精幹官員奔赴江南,他們不辭辛勞,深入調查,曆經無數艱難險阻,與貪官汙吏們鬥智鬥勇。經過一番艱難的審訊與細致的調查取證,最終真相大白,多名涉案官吏被依法懲處,伏法者有之,流放者有之,抄家者亦有之,以儆效尤,彰顯朝廷打擊腐敗之決心。


    數年後,在江南的一個小鎮上,有一人降乩,於其友人家中。此事迅速傳開,引得眾人紛紛圍聚觀看,皆欲一探究竟。隻見那乩筆在沙盤之上仿佛被一股神秘的力量驅使,自行舞動起來,沙沙作響間,寫下一行字:“方在冥司訟某公。”眾人見此,皆驚愕不已,交頭接耳,議論紛紛。


    友人見此,心中駭異,連忙說道:“某公循吏,且其總督兩江,在此案前十餘年,何以無故訟之?”眾人也紛紛附和,皆對這降乩之言表示不解。在眾人眼中,某公一向以清正廉潔、寬厚仁慈著稱,他在兩江總督任上,興修水利,造福百姓,政績斐然。怎會與這征漕之案有所牽連?


    乩筆並未停歇,繼續書寫道:“此案非一日之故矣。方其初萌,褫一官,竄流一二吏,即可消患於未萌。某公博忠厚之名,養癰不治,久而潰裂,吾輩遂逅其難。吾輩病民蠱國,不能仇現在之執法者也。追原禍本,不某公之訟而誰訟歟?”


    眾人看著乩筆寫下的這些話,心中不禁陷入沉思。原來,這起征漕之案並非突然爆發,而是早有隱患。早在多年前,漕運中便已出現一些小規模的貪腐現象,如個別小吏克扣漕糧、虛報損耗等。彼時,若有官員能夠敏銳察覺,果斷采取措施,僅僅褫奪一名貪官的官職,流放一兩名小吏,或許便能將這隱患消除於無形。


    然而,某公為了博取名聲,故作忠厚,對這些問題視而不見。他認為這些隻是小問題,不足為患,若大肆懲處,恐會影響官場穩定,有損自己的寬厚形象。於是,他選擇了姑息養奸,對下屬的不法行為采取了縱容的態度。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小問題如同毒瘡一般,逐漸潰爛,越來越多的官吏卷入其中,貪腐之風愈演愈烈,最終導致征漕之案全麵爆發,眾多官吏因此案而遭受災難。


    這些在冥司訟冤的鬼魂,生前皆是參與征漕貪腐之事的官吏。他們在地獄中受盡折磨,深知自己病民蠱國,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他們明白,如今的執法者是依法辦事,並無過錯,自己無法將仇恨發泄在他們身上。於是,他們隻能追根溯源,將矛頭指向某公。在他們看來,若不是某公當年的不作為,這一切或許都不會發生。


    書訖,乩遂不動,隻留下滿屋子的人,麵麵相覷,心中充滿了對這起案件的新認知。他們意識到,為官者不僅要有清廉的品德,更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和果斷的決策力。在麵對問題時,不能因一時的私利或虛名而猶豫不決,否則,一時的疏忽或錯誤的決策,都可能引發嚴重的後果。


    此事過後,江南官場風氣為之一變。官員們聽聞此事後,皆引以為戒,更加謹慎地對待自己的職責。他們不再輕易懈怠或敷衍,而是時刻警醒自己,要以公正廉潔之心處理政務,關注民生疾苦,及時發現並解決問題。各級官員之間相互監督,形成了一種良好的官場生態。


    而民間百姓,也對官場之事更加關注。他們通過此事看到了朝廷打擊腐敗的決心,也對官員們的行為有了更高的期望。他們希望官員們能夠真正做到為民請命,清正廉潔,不再讓百姓遭受不公與苦難。於是,百姓們開始積極參與到地方事務的監督中來,若發現官員有不法行為,便會向上舉報。


    這起征漕之案以及後續的冥司訟冤之事,成為了江南地區一段廣為流傳的故事。無論是在茶館酒肆,還是在田間地頭,人們都會談論起此事,時刻提醒著人們,無論是在官場還是在民間,都要遵循正道,莫要因一時的私利或虛名,而種下禍根。此故事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人們心中的道德之路,也讓江南之地在經曆這場風波後,逐漸走向繁榮與安寧。


    羅仰山出身於書香門第,自幼聰慧好學,飽讀經史子集,心懷治國安邦之宏願。弱冠之年,他便憑借著出眾的才華與學識,在科舉之途嶄露頭角,成功踏入官場,任職於禮曹。初入官場時,羅仰山意氣風發,他堅信自己能夠憑借著一腔熱忱與滿腹經綸,在這朝堂之上有所作為,為朝廷效力,為百姓謀福祉,一展自己的抱負與才華。


    彼時的他,身姿挺拔,麵容英俊,眼神中透著堅定與自信。每有朝廷議事,他總是積極參與,言辭懇切地闡述自己的觀點與見解,其想法之新穎,論述之精辟,常常令在場眾人刮目相看。他所提出的關於禮儀製度改革的建議,更是得到了部分有識之士的讚賞與支持,眾人皆以為,一顆官場新星正在冉冉升起。


    然而,官場之路,遠非他想象中的那般順遂。隨著他的聲名漸起,同官之中,有那等心胸狹隘、嫉妒賢能之輩,開始對他心生忌憚,視他為眼中釘、肉中刺,欲除之而後快。於是,各種暗中使絆的手段接踵而至。


    每當羅仰山提出一項政令舉措,這些人便會在朝堂之上巧言令色,或斷章取義地曲解他的意思,或聯合其他勢力,共同對他進行反駁與打壓,使得他的建議屢屢無法施行。而在朝堂之外,他們更是無所不用其極。暗中散布謠言,詆毀他的聲譽,說他恃才傲物,目中無人,意圖結黨營私,掌控禮曹。這些謠言如同一陣陣陰風吹遍了整個官場,令羅仰山在同僚之間飽受猜忌,原本與他交好的一些官員,也在謠言的影響下,逐漸與他疏遠。


    麵對這等惡意攻擊,羅仰山性素迂滯,他既不善於巧言辯解,以澄清那些不實謠言,也不屑於以同樣卑劣的手段迴擊那些小人。他隻是默默忍受著這一切,將所有的委屈與憤懣深埋心中。然而,他心中的鬱氣卻如雪球般越滾越大,漸漸地,這股鬱氣在他體內凝結,侵蝕著他的身心,竟恚憤成疾。


    他開始變得麵容憔悴,身形消瘦,往日眼中的光彩也逐漸黯淡。一日,他獨自在屋中鬱鬱枯坐,望著那四壁徒然,心中滿是對官場黑暗的失望與對自身遭遇的不甘。他不禁自問,難道自己的一腔熱忱與抱負,就要在這官場的傾軋中化為泡影嗎?


    恍惚之間,羅仰山忽覺自己置身於一片雲霧繚繞之中,隨後,他竟夢至一山。此山宛如仙境,漫山遍野的繁花似錦,似繁星點點灑落人間,紅的似火,粉的如霞,白的像雪,交織成一片絢麗多彩的畫卷。清泉潺潺流淌,如琴弦撥動奏響天籟,那清脆悅耳的聲音在山穀間迴蕩,令人心曠神怡。風日清曠,微風輕拂,帶來陣陣花香與清新的氣息,陽光明媚而不刺眼,透過樹葉的縫隙灑在身上暖融融的。


    羅仰山身處其中,覺神思開朗,心中那如巨石般的壘塊頓消。他沿著溪流緩緩散步,沉醉於這美景之中,仿佛忘卻了塵世的煩惱。不知不覺間,他來到一座茅舍之前。茅舍簡陋卻不失雅致,周圍環繞著幾株翠竹,竹葉在風中沙沙作響,似在低語呢喃。


    有一位老翁站在舍前,麵帶微笑,眼神和藹,仿佛早已等候他多時。老翁身著一襲青布長衫,白發蒼蒼,卻精神矍鑠。他熱情地將羅仰山延入茅舍小坐,屋內雖陳設簡單,卻收拾得井井有條,散發著一股淡淡的茶香。兩人相談甚歡,言論頗洽。老翁見羅仰山麵色雖有好轉,卻仍透著一絲病容,便關切地問道:“君何以有病容?”


    羅仰山見老翁慈眉善目,心中不禁湧起一股傾訴的欲望,於是便將自己在官場的種種遭遇,以及由此引發的病痛,一一向老翁陳說。他言辭間滿是憤懣與無奈,說到動情處,不禁眼眶泛紅,聲音也微微顫抖。


    老翁聽後,微微搖頭,發出一聲悠長的太息,說道:“此有夙因,君所未解。君七百年前為宋黃筌,某即南唐徐熙也。徐之畫品,本居黃上。黃恐奪供奉之寵,巧詞排抑,使沉淪困頓,銜恨以終。其後輾轉輪迴,未能相遇,今世業緣湊合,乃得一快其宿仇。彼之加於君者,即君之曾加於彼者也,君又何憾焉。”


    羅仰山聽聞此言,心中大驚,他努力迴憶著前世之事,卻隻覺腦海中一片模糊。他怎麽也無法相信,自己前世竟與這官場的恩怨有著如此深遠的淵源。老翁見狀,繼續說道:“大抵無往不複者,天之道;有施必報者,人之情。既已種因,終當結果。其氣機之感,如磁之引針,不近則已,近則吸而不解;其怨毒之結,如石之含火,不觸則已,觸則激而立生;其終不消釋,如疾病之隱伏,必有驟發之日;其終相遇合,如日月之旋轉,必有交會之纏。然則種種害人之術,適有自害而已矣。吾過去生中,與君有舊,因君未悟,故為述憂患之由。君與彼已結果矣,自今以往,慎勿造因可也。”


    羅仰山細細品味著老翁的話,猶如醍醐灌頂,心中豁然開朗。他意識到,世間的恩怨情仇,皆有因果循環,自己前世種下的因,今生自當承受這果。而如今,既然已經明白這一切,又何必再執著於仇恨與勝負。刹那間,他心中的勝負之心頓盡,隻覺一身輕鬆。


    數日之內,羅仰山的宿疾全除。他仿佛脫胎換骨一般,不再為官場的紛爭所困擾,而是以一顆平常心對待一切。他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與官場之路,更加注重自身的修養與品德的提升。他每日誦讀經典,修身養性,以寬容與善良去對待他人,哪怕是那些曾經惡意攻擊他的小人,他也不再心懷怨恨,而是以禮相待。


    在禮曹之中,雖仍有小人作祟,但他卻能泰然處之,不再被憤怒與怨恨所左右。他專注於自己的本職工作,不再過分在意他人的看法與評價。他所提出的建議,不再是為了爭名逐利,而是真正從朝廷與百姓的利益出發。漸漸地,他的改變也被一些有識之士所察覺,他們開始重新審視羅仰山,對他的為人與品德表示欽佩與讚賞。


    而他的這段奇異經曆,也在眾人之間悄悄流傳開來,成為人們茶餘飯後談論的話題。無論是官場之人,還是市井百姓,在聽聞此事後,皆對因果輪迴與善惡報應之事,有了更深的思考與敬畏。許多人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是否也曾種下過惡因,而又該如何避免惡果的降臨。羅仰山的故事,如同一盞明燈,在這塵世的黑暗中,照亮了人們心中的道德之路,引導著人們走向善良與寬容的方向。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午夜奇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餘生不相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餘生不相聚並收藏午夜奇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