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三章 《荀子》
大明:秋後問斬,太子是獄友 作者:霸道總裁胖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不是所有王朝都跟蟎清一樣,硬生生能湊出三個祖。
這就相當於把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這三位給從蟎清皇帝裏除名了。
王朝和家族都是一樣的,尊誰為祖,那他就是王朝的開頭人。
蟎清三個祖,意味著王朝被分了三段,康熙的清聖祖才是“開國之君”,前麵的皇太極全是“前朝皇帝”。
而且,在太廟祭祀上也是如此,王朝的太廟祭祀規格是固定的,太祖就是太祖的祭祀,再來個什麽世祖、聖祖,那就會分潤太祖的香火。
對了,最離譜的還就是康熙的清聖祖!
怎麽個離譜法呢?
翻一下史書,看看曆朝曆代都有哪些人、哪些皇帝是叫“聖祖”廟號的,就能明白了。
曆史上,第一位“聖祖”始自唐朝,即唐聖祖李耳,老子、太上老君、道教始祖,被李唐王朝奉為祖宗。
第二位“聖祖”就更厲害了,因為趙宋沒能統一天下,為了確立正統,便追尊軒轅黃帝(土生金)為末聖祖,並將軒轅黃帝的祭祀規格抬高到了玉皇大帝的級別,旨在以此凸顯趙宋的法理不再源於天道。
可以說,趙宋才是試圖推翻天人感應的“第一人”。
隻不過失敗了而已。
到了宋真宗年間,宋聖祖還被進一步與趙公明綁定,而趙公明是道教裏的財神爺。
唐宋兩朝尊奉老子、軒轅黃帝為聖祖,這沒什麽毛病,本質上也還是“君權神授”的思想在作祟。
用“聖”為廟號,其本身就是在說明,“聖祖”不是凡人。
可問題是,康熙是凡人啊!
哪怕你當了皇帝,你同樣也是凡人,不是老子、軒轅這樣的神話人物。
雍正在這種前提下,尊康熙為清聖祖,跟唐聖祖老子、宋聖祖軒轅黃帝綁在一起,那不叫彰顯功績了。
隻能是一個字評價:牛!
……
“眾卿免禮!”
朱高熾心情大好,當下虛手一抬,還不忘補充道:“來人,全都賜座!”
奉天殿賜座,這可是常人難以企及的政治殊榮!
因為奉天殿是紫禁城三大殿的唯一正殿,平時都是為皇帝、大臣朝會之用,遵循著嚴格的君臣禮儀,即君坐臣站。
君臣同坐,當真少見。
“朕今日有幸聆聽‘後聖’荀子的聖王之論,對此深有所感,天人感應不過虛妄,唯有日心說、萬有引力方為真實。”
朱高熾驚歎著說道:“朕也終於明悟,為何林先生要先提日心說,再論荀子,因為天人感應對大明是真正的有害而無益,看似維護了皇權,卻也同時將皇帝束縛在了牢籠。”
“建文君(帝號被廢了)昔年也曾是儒生,他的師長盡皆理學名儒,信奉著那一套天人感應說,可到頭來,天道沒有選擇建文君,百姓也沒有選擇建文君。”
“這便是建文失德,眾叛親離,才有太宗皇帝靖國難,而入承大統!”
朱高熾這麽說,既是在彰顯建文帝沒有能力,也是在同步用荀子的“聖王論”,去**永樂帝的皇位不是什麽搶來的,而是正兒八經接過來的。
建文德行不足,能力欠缺,那別人接過皇位自然理所當然!
可以說,荀子“聖王論”對朱高熾而言,不僅能夠洗刷掉永樂帝,他的父皇為之沉溺一生的“篡位”汙名,同樣也能鞏固強化自己的皇權。
聖王獨尊天地,而非負其土之謂也,是天道足於一人!
聖王強化皇權,天論辯駁天人感應。
如此,皇權不再受限於儒家思想,朱高熾也有了大刀闊斧、放手施為去做改革的政治法理。
這很重要,沒有足夠的政治法理,那朝廷要對地方動刀子,就隻能溫水煮青蛙的慢慢來。
改革這種東西,除了要有刀把子,也要有筆杆子。
二者缺一不可。
現在,朱高熾已經先有了新稅卒,又有攤賦入畝、士紳一體納糧、分稅製並行,共同組合成了改革用的刀把子。
而《荀子》就是事後為朝廷改革收尾的筆杆子。
荀子,儒家後聖,集先秦諸子百家於大成者,其在儒家的地位本就超然無比。
用荀子的話為皇權,為朝廷的改革作解,那縱使是理學的宗師、大儒,也沒法說出什麽辯駁的話來。
也難怪“文藝複興”會帶來思想啟蒙了。
不掀起“文藝複興”,其他人也扛不起來思想啟蒙的大旗,也沒法義正言辭的辯垮舊有思想……
“對了,荀子對於聖王論,可還有什麽補充沒有?”
朱高熾認可了荀子的聖王論,也對聖王論的後續其它,感到頗為好奇。
聖王天下獨尊,權力大是好事,但與之相對,權力越大,那責任也應該有著對應。
隻享受權力,而不承擔責任,這是蝦扯蛋!
曆史上但凡這麽幹的君王,基本不是被滅國了,就是被更有“德行”的君王給篡奪了,反正都不會有好下場。
對皇帝提起來的興趣,金幼孜自然不敢怠慢,當下認真迴答道。
“《荀子·王製》雲:彼王者不然,仁眇天下,義眇天下,威眇天下。仁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親也;義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貴也;威眇天下,故天下莫敢敵也。”
“《荀子·強國》也曾言:禮義則修,分義則明,舉錯則時,愛利則形。如是,百姓貴之如帝,高之如天,親之如父母,畏之如神明。故賞不用而民勸,罰不用而威行,夫是之謂道德之威。”
“《荀子·富國》亦曰:治萬變,材萬物,養萬民,兼製天下者,為莫若仁人之善也夫。故其知慮足以治之,其仁厚足以安之,其德音足以化之,得之則治,失之則亂。百姓誠賴其知也,故相率而為之勞苦以務佚之,以養其知也;誠美其厚也,故為之出死斷亡以覆救之,以養其厚也;誠美其德也,故為之雕琢、刻鏤、黼黻、文章以藩飾之,以養其德也。故仁人在上,百姓貴之如帝,親之如父母,為之出死斷亡而愉者,無它故焉,其所是焉誠美,其所得焉誠大,其所利焉誠多。”
荀子不僅提出了聖王論,同樣也以大量篇幅,對聖王論進行了係統性的闡述……
這就相當於把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這三位給從蟎清皇帝裏除名了。
王朝和家族都是一樣的,尊誰為祖,那他就是王朝的開頭人。
蟎清三個祖,意味著王朝被分了三段,康熙的清聖祖才是“開國之君”,前麵的皇太極全是“前朝皇帝”。
而且,在太廟祭祀上也是如此,王朝的太廟祭祀規格是固定的,太祖就是太祖的祭祀,再來個什麽世祖、聖祖,那就會分潤太祖的香火。
對了,最離譜的還就是康熙的清聖祖!
怎麽個離譜法呢?
翻一下史書,看看曆朝曆代都有哪些人、哪些皇帝是叫“聖祖”廟號的,就能明白了。
曆史上,第一位“聖祖”始自唐朝,即唐聖祖李耳,老子、太上老君、道教始祖,被李唐王朝奉為祖宗。
第二位“聖祖”就更厲害了,因為趙宋沒能統一天下,為了確立正統,便追尊軒轅黃帝(土生金)為末聖祖,並將軒轅黃帝的祭祀規格抬高到了玉皇大帝的級別,旨在以此凸顯趙宋的法理不再源於天道。
可以說,趙宋才是試圖推翻天人感應的“第一人”。
隻不過失敗了而已。
到了宋真宗年間,宋聖祖還被進一步與趙公明綁定,而趙公明是道教裏的財神爺。
唐宋兩朝尊奉老子、軒轅黃帝為聖祖,這沒什麽毛病,本質上也還是“君權神授”的思想在作祟。
用“聖”為廟號,其本身就是在說明,“聖祖”不是凡人。
可問題是,康熙是凡人啊!
哪怕你當了皇帝,你同樣也是凡人,不是老子、軒轅這樣的神話人物。
雍正在這種前提下,尊康熙為清聖祖,跟唐聖祖老子、宋聖祖軒轅黃帝綁在一起,那不叫彰顯功績了。
隻能是一個字評價:牛!
……
“眾卿免禮!”
朱高熾心情大好,當下虛手一抬,還不忘補充道:“來人,全都賜座!”
奉天殿賜座,這可是常人難以企及的政治殊榮!
因為奉天殿是紫禁城三大殿的唯一正殿,平時都是為皇帝、大臣朝會之用,遵循著嚴格的君臣禮儀,即君坐臣站。
君臣同坐,當真少見。
“朕今日有幸聆聽‘後聖’荀子的聖王之論,對此深有所感,天人感應不過虛妄,唯有日心說、萬有引力方為真實。”
朱高熾驚歎著說道:“朕也終於明悟,為何林先生要先提日心說,再論荀子,因為天人感應對大明是真正的有害而無益,看似維護了皇權,卻也同時將皇帝束縛在了牢籠。”
“建文君(帝號被廢了)昔年也曾是儒生,他的師長盡皆理學名儒,信奉著那一套天人感應說,可到頭來,天道沒有選擇建文君,百姓也沒有選擇建文君。”
“這便是建文失德,眾叛親離,才有太宗皇帝靖國難,而入承大統!”
朱高熾這麽說,既是在彰顯建文帝沒有能力,也是在同步用荀子的“聖王論”,去**永樂帝的皇位不是什麽搶來的,而是正兒八經接過來的。
建文德行不足,能力欠缺,那別人接過皇位自然理所當然!
可以說,荀子“聖王論”對朱高熾而言,不僅能夠洗刷掉永樂帝,他的父皇為之沉溺一生的“篡位”汙名,同樣也能鞏固強化自己的皇權。
聖王獨尊天地,而非負其土之謂也,是天道足於一人!
聖王強化皇權,天論辯駁天人感應。
如此,皇權不再受限於儒家思想,朱高熾也有了大刀闊斧、放手施為去做改革的政治法理。
這很重要,沒有足夠的政治法理,那朝廷要對地方動刀子,就隻能溫水煮青蛙的慢慢來。
改革這種東西,除了要有刀把子,也要有筆杆子。
二者缺一不可。
現在,朱高熾已經先有了新稅卒,又有攤賦入畝、士紳一體納糧、分稅製並行,共同組合成了改革用的刀把子。
而《荀子》就是事後為朝廷改革收尾的筆杆子。
荀子,儒家後聖,集先秦諸子百家於大成者,其在儒家的地位本就超然無比。
用荀子的話為皇權,為朝廷的改革作解,那縱使是理學的宗師、大儒,也沒法說出什麽辯駁的話來。
也難怪“文藝複興”會帶來思想啟蒙了。
不掀起“文藝複興”,其他人也扛不起來思想啟蒙的大旗,也沒法義正言辭的辯垮舊有思想……
“對了,荀子對於聖王論,可還有什麽補充沒有?”
朱高熾認可了荀子的聖王論,也對聖王論的後續其它,感到頗為好奇。
聖王天下獨尊,權力大是好事,但與之相對,權力越大,那責任也應該有著對應。
隻享受權力,而不承擔責任,這是蝦扯蛋!
曆史上但凡這麽幹的君王,基本不是被滅國了,就是被更有“德行”的君王給篡奪了,反正都不會有好下場。
對皇帝提起來的興趣,金幼孜自然不敢怠慢,當下認真迴答道。
“《荀子·王製》雲:彼王者不然,仁眇天下,義眇天下,威眇天下。仁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親也;義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貴也;威眇天下,故天下莫敢敵也。”
“《荀子·強國》也曾言:禮義則修,分義則明,舉錯則時,愛利則形。如是,百姓貴之如帝,高之如天,親之如父母,畏之如神明。故賞不用而民勸,罰不用而威行,夫是之謂道德之威。”
“《荀子·富國》亦曰:治萬變,材萬物,養萬民,兼製天下者,為莫若仁人之善也夫。故其知慮足以治之,其仁厚足以安之,其德音足以化之,得之則治,失之則亂。百姓誠賴其知也,故相率而為之勞苦以務佚之,以養其知也;誠美其厚也,故為之出死斷亡以覆救之,以養其厚也;誠美其德也,故為之雕琢、刻鏤、黼黻、文章以藩飾之,以養其德也。故仁人在上,百姓貴之如帝,親之如父母,為之出死斷亡而愉者,無它故焉,其所是焉誠美,其所得焉誠大,其所利焉誠多。”
荀子不僅提出了聖王論,同樣也以大量篇幅,對聖王論進行了係統性的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