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一章 牽星術
大明:秋後問斬,太子是獄友 作者:霸道總裁胖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嗬嗬!”
林煜突然一聲笑,打破了牢房內的沉寂和尷尬:“我隻是隨便說說,百姓既然是民,那朝廷要想百姓安穩,無非就是讓百姓能夠吃飽穿暖,百姓衣食無憂,國泰民安,那誰又會出來鬧事呢?”
“……就這麽簡單?”
“就這麽簡單,至於你所擔心的那些不利,更是完全不必擔心,朝廷不拿百姓當人,反而橫征暴斂,揮霍無度,那百姓憑什麽不造反?”
林煜這靈魂發問,讓楊榮頓時豁然明悟。
對啊!國家橫征暴斂,百姓憑什麽不反?
百姓也是人,都是要吃飯,要生存的,都吃不飽活不下去了,不造反難道等死嗎?
難道要對百姓們說:“你們為什麽不在家乖乖餓死,還出來造反給朝廷添亂,造反就不會死了嗎?”
“唉~~!”
“隔牆之耳”的袁忠徹聽到這裏,忍不住一聲歎息。
雖然對麵的“林先生”說的似乎都是很簡單的道理,但這些道理卻是有多少人一輩子都想不明白的。
或者說,揣著明白裝糊塗。
百姓也算民?
再苦一苦百姓,罵名自有陛下擔著。
“……”
另一麵,楊榮沒有問題了。
林煜也暗自鬆了口氣,算是暫時把人忽悠過去了。
該說不愧是三楊之一,還真能看出來他夾帶的私貨,會對封建王朝的統治根基帶來巨大隱患。
不過,讓林煜小心收斂那是不可能的,他就是要一步步去試探這些大明帝國高層的底線,把“種子”作為私貨夾帶在改革的政策裏麵,一步步的去改變大明。
“林先生,學生也有問題想問。”
鄭和見到楊榮問完了,連忙舉手說道。
舉手提問屬於春秋就有的基本禮節,具體可見《弟子職》中規定:“在課堂上,若有所疑,奉手問之;若在路上相遇,學生也需立於道旁,待老師通過後再前行。”
“林先生,我有一個同僚,他曾經跟隨永樂年間的朝廷船隊,一起出海下過西洋,而我大明不論遠海、近海,出海以後確定海上方位,皆依賴於傳統的牽星術與指南針,此頗為的不便。”
何止是不便啊!
鄭和連續下西洋六次,路途上的時間,就起碼在海上漂泊耽擱了好幾年。
這其中既有大明航海技術的限製,也有牽星術與指南針的弊端製約。
牽星術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秦漢時期,當時的部分天文學者就已經能夠通過在海上乘船,觀看北鬥星的方位來辨識方向。
到了東晉時期,有高僧法顯和尚前往天竺取經學習,迴國後也說:“大海彌漫,無邊無際,不知東西,隻有觀看太陽、月亮和星辰而進。”
這也是比較早利用天上星宿的位置,及其與海平麵的角高度,去確定航海途中航線方向位置的主要辦法,也被稱作過洋牽星術。
一直到了北宋時期,發明了指南針,過洋牽星術依舊是作為指南針的輔助手段,用於在大航海的時候確定海上方位。
比如鄭和下西洋,就曾經編製過四幅過洋牽星圖,全部被收錄進了《鄭和航海圖》:
《丁得把昔到忽魯謨斯過洋牽星圖》:從印度代奧格爾到忽魯謨斯,用北辰星、織女星、燈籠骨星、南門雙星、西南布司星、西北布司星定位;
《錫蘭山迴蘇門答剌過洋牽星圖》:用北辰星、織女星、華蓋星、燈籠骨星、南門雙星、西南布司星、西北布司星定位;
《龍涎嶼往錫蘭山過洋牽星圖》:用東南西北遠近四麵星、燈籠骨星、北辰星、北鬥星定位;
《忽魯謨斯國迴古裏國過洋牽星圖》:用北辰星、織女星、燈籠骨星、南門雙星、西南布司星、西北布司星定位。
這四幅過洋牽星圖,也是中國最早、最具體、最完備的關於牽星術的記載。
用最後一幅“忽魯謨斯國迴古裏國過洋牽星圖”來舉例說明:“忽魯謨斯迴來沙姑馬開洋,看北辰星十一指(水平線上17度36分),看東邊織女星七指為母(水平線上11度12分),看西南布司星八指平(水平線上12度48分)。
丁得把昔看北辰星七指(水平線上11度12分),看東邊織女星七指為母(水平線上11度12分),看西北布司星八指(水平線上12度48分),沙姑馬開洋看北辰星十一指平水(17度36分),丁得把昔過洋看北辰星七指平水(水平線上11度12分)。”
可以說,鄭和為了能在下西洋的時候確定船隊具體方位,“過洋牽星”通常會同時並用南北或東西兩星,進行互相核對。
而最常用的就是通過測定北辰星(即北極星,古名勾陳一,星座名為小熊座a星)等星辰在某地方的海平麵高度為多少多少指,來確定在南北方向上的相對方位。
“牽星術”用到的工具也很簡單,通常就是一麵由優質烏木製成的“牽星板”,原理差不多等同於現在的六分儀。
牽星板共有十二塊正方形烏木板,最大的一塊每邊長約二十四厘米,以下每塊遞減兩厘米,最小的一塊每邊長約兩厘米。
另有用象牙製成一小方塊,四角缺刻,缺刻四邊的長度分別是上麵所舉最小一塊邊長的四分之一、二分之一、四分之三和八分之一。
當有人需要利用牽星術進行觀測時,就會用一條繩貫穿在木板的中心,而後一手持板,手臂向前伸直,另一手則持住繩端置於眼前。
此時,眼看方板上下邊緣,將下邊緣與水平線取平,上邊緣與被測的星體重合(通常為北辰星),然後根據所用之板屬於幾指,便能得出星辰高度的指數(北辰星距水平線的高度)。
如果高低不同,也可以用十二塊木板和象牙塊四缺刻替換調整使用。
算出來北辰星高度以後,就可以計算出所在地的地理緯度。
可以說,鄭和下西洋所采用的“過洋牽星術”,在當時的全世界範圍內都算是領先技術,所應用的指南針更是被阿拉伯商人買去使用。
但“過洋牽星術”也有一個致命缺點,那就是它隻能測出地理緯度,不能測量經度……
林煜突然一聲笑,打破了牢房內的沉寂和尷尬:“我隻是隨便說說,百姓既然是民,那朝廷要想百姓安穩,無非就是讓百姓能夠吃飽穿暖,百姓衣食無憂,國泰民安,那誰又會出來鬧事呢?”
“……就這麽簡單?”
“就這麽簡單,至於你所擔心的那些不利,更是完全不必擔心,朝廷不拿百姓當人,反而橫征暴斂,揮霍無度,那百姓憑什麽不造反?”
林煜這靈魂發問,讓楊榮頓時豁然明悟。
對啊!國家橫征暴斂,百姓憑什麽不反?
百姓也是人,都是要吃飯,要生存的,都吃不飽活不下去了,不造反難道等死嗎?
難道要對百姓們說:“你們為什麽不在家乖乖餓死,還出來造反給朝廷添亂,造反就不會死了嗎?”
“唉~~!”
“隔牆之耳”的袁忠徹聽到這裏,忍不住一聲歎息。
雖然對麵的“林先生”說的似乎都是很簡單的道理,但這些道理卻是有多少人一輩子都想不明白的。
或者說,揣著明白裝糊塗。
百姓也算民?
再苦一苦百姓,罵名自有陛下擔著。
“……”
另一麵,楊榮沒有問題了。
林煜也暗自鬆了口氣,算是暫時把人忽悠過去了。
該說不愧是三楊之一,還真能看出來他夾帶的私貨,會對封建王朝的統治根基帶來巨大隱患。
不過,讓林煜小心收斂那是不可能的,他就是要一步步去試探這些大明帝國高層的底線,把“種子”作為私貨夾帶在改革的政策裏麵,一步步的去改變大明。
“林先生,學生也有問題想問。”
鄭和見到楊榮問完了,連忙舉手說道。
舉手提問屬於春秋就有的基本禮節,具體可見《弟子職》中規定:“在課堂上,若有所疑,奉手問之;若在路上相遇,學生也需立於道旁,待老師通過後再前行。”
“林先生,我有一個同僚,他曾經跟隨永樂年間的朝廷船隊,一起出海下過西洋,而我大明不論遠海、近海,出海以後確定海上方位,皆依賴於傳統的牽星術與指南針,此頗為的不便。”
何止是不便啊!
鄭和連續下西洋六次,路途上的時間,就起碼在海上漂泊耽擱了好幾年。
這其中既有大明航海技術的限製,也有牽星術與指南針的弊端製約。
牽星術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秦漢時期,當時的部分天文學者就已經能夠通過在海上乘船,觀看北鬥星的方位來辨識方向。
到了東晉時期,有高僧法顯和尚前往天竺取經學習,迴國後也說:“大海彌漫,無邊無際,不知東西,隻有觀看太陽、月亮和星辰而進。”
這也是比較早利用天上星宿的位置,及其與海平麵的角高度,去確定航海途中航線方向位置的主要辦法,也被稱作過洋牽星術。
一直到了北宋時期,發明了指南針,過洋牽星術依舊是作為指南針的輔助手段,用於在大航海的時候確定海上方位。
比如鄭和下西洋,就曾經編製過四幅過洋牽星圖,全部被收錄進了《鄭和航海圖》:
《丁得把昔到忽魯謨斯過洋牽星圖》:從印度代奧格爾到忽魯謨斯,用北辰星、織女星、燈籠骨星、南門雙星、西南布司星、西北布司星定位;
《錫蘭山迴蘇門答剌過洋牽星圖》:用北辰星、織女星、華蓋星、燈籠骨星、南門雙星、西南布司星、西北布司星定位;
《龍涎嶼往錫蘭山過洋牽星圖》:用東南西北遠近四麵星、燈籠骨星、北辰星、北鬥星定位;
《忽魯謨斯國迴古裏國過洋牽星圖》:用北辰星、織女星、燈籠骨星、南門雙星、西南布司星、西北布司星定位。
這四幅過洋牽星圖,也是中國最早、最具體、最完備的關於牽星術的記載。
用最後一幅“忽魯謨斯國迴古裏國過洋牽星圖”來舉例說明:“忽魯謨斯迴來沙姑馬開洋,看北辰星十一指(水平線上17度36分),看東邊織女星七指為母(水平線上11度12分),看西南布司星八指平(水平線上12度48分)。
丁得把昔看北辰星七指(水平線上11度12分),看東邊織女星七指為母(水平線上11度12分),看西北布司星八指(水平線上12度48分),沙姑馬開洋看北辰星十一指平水(17度36分),丁得把昔過洋看北辰星七指平水(水平線上11度12分)。”
可以說,鄭和為了能在下西洋的時候確定船隊具體方位,“過洋牽星”通常會同時並用南北或東西兩星,進行互相核對。
而最常用的就是通過測定北辰星(即北極星,古名勾陳一,星座名為小熊座a星)等星辰在某地方的海平麵高度為多少多少指,來確定在南北方向上的相對方位。
“牽星術”用到的工具也很簡單,通常就是一麵由優質烏木製成的“牽星板”,原理差不多等同於現在的六分儀。
牽星板共有十二塊正方形烏木板,最大的一塊每邊長約二十四厘米,以下每塊遞減兩厘米,最小的一塊每邊長約兩厘米。
另有用象牙製成一小方塊,四角缺刻,缺刻四邊的長度分別是上麵所舉最小一塊邊長的四分之一、二分之一、四分之三和八分之一。
當有人需要利用牽星術進行觀測時,就會用一條繩貫穿在木板的中心,而後一手持板,手臂向前伸直,另一手則持住繩端置於眼前。
此時,眼看方板上下邊緣,將下邊緣與水平線取平,上邊緣與被測的星體重合(通常為北辰星),然後根據所用之板屬於幾指,便能得出星辰高度的指數(北辰星距水平線的高度)。
如果高低不同,也可以用十二塊木板和象牙塊四缺刻替換調整使用。
算出來北辰星高度以後,就可以計算出所在地的地理緯度。
可以說,鄭和下西洋所采用的“過洋牽星術”,在當時的全世界範圍內都算是領先技術,所應用的指南針更是被阿拉伯商人買去使用。
但“過洋牽星術”也有一個致命缺點,那就是它隻能測出地理緯度,不能測量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