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八章 南京
大明:秋後問斬,太子是獄友 作者:霸道總裁胖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關於漕運的賠本,不用林煜過多解釋。
以這三個“學生”的身份,也都能接觸到,每年大明要在漕運上,虧掉多少國家財政。
偏偏還不能停。
一停,北京城和朝廷的運轉,也得立馬癱瘓了。
“漕運一旦開始,就不可能停下。”
楊榮歎息著說道:“就連漕運本身,也是太宗陛下的無奈之舉。若是不用漕運,沒有江南的錢糧支持,那北京就無法作為大明的新都。但大明要遷都北方,又是必行之事,早在太祖高皇帝時期,就數次考慮過要往北方遷都。”
這裏麵的緣由不用多說,因為北方自漢唐之後,就長期在草原遊牧民族政權的統治下,反複拉鋸。
罪魁禍首肯定是兒皇帝石敬瑭。
北宋也脫不開幹係。
燕雲十六州便是“北京城”,這裏脫離中原漢家王朝的統治,已經太久太久了。
少說也得有幾百年的時間,而被蒙元複歸一統,也才是一百多年前的時候。
再加上北京作為元朝的都城元大都……
朱元璋意識到大明初立,要想挽迴北方漢人士民的人心,僅僅靠幾句口號“驅逐韃虜,恢複中華”是遠遠不夠的,鼓勵北方百姓恢複漢冠是第一步。
遷都北方城市,就是第二步。
朱元璋還讓太子朱標,專門去洛陽、長安等幾個前朝舊都考察過。
還是那句話,小冰河期的輪番肆虐,加上黃河大改道。
地處關中平原的長安已經落寞,距離人口最多,經濟實力也最強的江南,又太遠了。
遷都長安,很容易形成王朝的分裂離心力。
遷都洛陽似乎合適,但洛陽處於中原地區,無險可守,而且自江南崛起後,洛陽的經濟重心地位,早就不複存在了。
所以,朱棣千挑萬選,最終選定了北京,這個過去的“燕雲十六州”。
這裏距離長城很近,本身又是燕雲十六州,屬於北方軍事重鎮。
在經濟重鎮已經不複存在的情況下,那就退而求其次,選定一個軍事重鎮。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這不光是後世對大明的總結,也是大明實際要貫徹的國策。
北京一旦陷落,也就意味著北方全境距離淪陷,不過是時間問題罷了。
“遷都北京,進可安撫中原漢民,退可控扼燕雲十六州,平衡南北。”
“但……”
“遷都北京,也並不是完全正確的決策。”
“它隻是對於王朝的維穩而言,相對來說利處最大,而除了利處,剩下的就全是弊端,這個弊端還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直至掘毀整個大明王朝的根基。”
掘毀整個大明王朝的根基!
對於林煜的話,在座三人沒誰覺得是在危言聳聽。
就連此前不怎麽了解林煜這號“人物”的鄭和,此刻也在認真思索。
於謙思索片刻,說道:“林先生的意思是……黃河水患?”
林煜沒有說話。
楊榮接過迴答:“黃河水患縱然嚴重,可那也隻是一部分因素。林先生的意思,我差不多應該是明白了,朝廷不論遷都北方哪裏,最終帶來的結果,都是南北失衡,作為政治中心的廟堂朝廷,與國家的錢袋子江南離心離德。”
這麽一說,於謙似乎有些懂了。
鄭和則是一知半解,好像有些聽懂,又好像完全沒聽懂。
因為按照剛剛的說法,一切似乎都挺完美的,太宗陛下遷都北京,平衡了南北關係,又挽迴籠絡了北方士民的人心,還壓製了江南地區。
可謂是皆大歡喜啊!
林煜看出他們有人還在鑽牛角尖,索性直接點明道:“很簡單,江南不會甘心就這麽純粹充當一個輸血者,為北方持續輸血,也就是一直承擔沉重的財賦。但偏偏,江南除了錢什麽都沒有,他們不是政治中心,也沒有北方的強兵軍權,隻能是淪為韭菜,被朝廷割一茬長一茬。”
“哪怕江南繁華,很有錢,朝廷一直這麽高壓賦稅,換你們,你們能願意?”
說白了,就相當於是你有錢,但手裏沒有權,那咱就一直欺負你。
放到老實人身上,高低也得有點脾氣了。
雖然林煜不覺得這些江南士紳很無辜,但江南的百姓,也確實有夠倒血黴的。
士紳頂多是被朝廷放血,那士紳接著從百姓身上,把血變本加厲吸迴來就是。
而這帶來的後果,便是到了明末,崇禎隻能去老歪脖子樹上吊,他不能去江南,也不敢去江南。
所謂崇禎去了江南,大明還能苟延殘喘,全特麽是屁話!
江南士紳不會歡迎崇禎,就連弘光去了江南,都受到莫大的嫌棄。
實際上,到了崇禎年間,大明便已然無力迴天了。
因為南北之間的分裂局麵,已經到達了頂點。
北方前期缺糧缺人,後期缺糧缺地還幹旱,需要長期從南方運糧補充。
南方呢?
南方要長期負擔北方糧賦,被猛猛吸血,南北矛盾日益尖銳化。
而且,王朝政治中心長期遠離江南,江南缺乏皇權壓製,很快就會形成尾大不掉之態。
江南士紳漸漸奪迴權勢,甚至還能反手操縱朝廷。
對於這一點,其實明初的君臣就已經有所預備,比如朱高熾曆史上就曾派朱瞻基,先行去往南京,名義上是考察遷都迴返,實際也確實有這個意思。
但同時也是在讓太子巡狩南京,安撫江南士紳。
“所以,遷都北京,自然是弊大於利。”
“可是,換個角度來看看,要是定都南京呢?”
林煜這忽然間的話鋒一轉,讓本來已經陷入深思的三人,都是一怔。
鄭和愣了片刻,還真就從遷都北京的弊端角度,去變相思考起了大明繼續定都南京,會有什麽後果。
什麽後果?
還能有什麽後果。
南京作為曆史有名的六朝古都,自古以來定都南京的政權,無一例外全都無百年國運。
東晉不多不少,剛好一百年國運,就這還是勉強拚湊出來的。
因為早在劉裕起兵之時,東晉就已滅亡,死馬……司馬皇族禪位給了桓玄,建立桓楚。
沒有劉裕,司馬家已經沒了。
別說南宋了,人家定都在杭州……
“定都南京的王朝,國祚曆來都很短,除了風水不吉利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南京雖然虎踞龍盤,但也無險可守。”
南京無險可守,很好笑吧?
以這三個“學生”的身份,也都能接觸到,每年大明要在漕運上,虧掉多少國家財政。
偏偏還不能停。
一停,北京城和朝廷的運轉,也得立馬癱瘓了。
“漕運一旦開始,就不可能停下。”
楊榮歎息著說道:“就連漕運本身,也是太宗陛下的無奈之舉。若是不用漕運,沒有江南的錢糧支持,那北京就無法作為大明的新都。但大明要遷都北方,又是必行之事,早在太祖高皇帝時期,就數次考慮過要往北方遷都。”
這裏麵的緣由不用多說,因為北方自漢唐之後,就長期在草原遊牧民族政權的統治下,反複拉鋸。
罪魁禍首肯定是兒皇帝石敬瑭。
北宋也脫不開幹係。
燕雲十六州便是“北京城”,這裏脫離中原漢家王朝的統治,已經太久太久了。
少說也得有幾百年的時間,而被蒙元複歸一統,也才是一百多年前的時候。
再加上北京作為元朝的都城元大都……
朱元璋意識到大明初立,要想挽迴北方漢人士民的人心,僅僅靠幾句口號“驅逐韃虜,恢複中華”是遠遠不夠的,鼓勵北方百姓恢複漢冠是第一步。
遷都北方城市,就是第二步。
朱元璋還讓太子朱標,專門去洛陽、長安等幾個前朝舊都考察過。
還是那句話,小冰河期的輪番肆虐,加上黃河大改道。
地處關中平原的長安已經落寞,距離人口最多,經濟實力也最強的江南,又太遠了。
遷都長安,很容易形成王朝的分裂離心力。
遷都洛陽似乎合適,但洛陽處於中原地區,無險可守,而且自江南崛起後,洛陽的經濟重心地位,早就不複存在了。
所以,朱棣千挑萬選,最終選定了北京,這個過去的“燕雲十六州”。
這裏距離長城很近,本身又是燕雲十六州,屬於北方軍事重鎮。
在經濟重鎮已經不複存在的情況下,那就退而求其次,選定一個軍事重鎮。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這不光是後世對大明的總結,也是大明實際要貫徹的國策。
北京一旦陷落,也就意味著北方全境距離淪陷,不過是時間問題罷了。
“遷都北京,進可安撫中原漢民,退可控扼燕雲十六州,平衡南北。”
“但……”
“遷都北京,也並不是完全正確的決策。”
“它隻是對於王朝的維穩而言,相對來說利處最大,而除了利處,剩下的就全是弊端,這個弊端還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直至掘毀整個大明王朝的根基。”
掘毀整個大明王朝的根基!
對於林煜的話,在座三人沒誰覺得是在危言聳聽。
就連此前不怎麽了解林煜這號“人物”的鄭和,此刻也在認真思索。
於謙思索片刻,說道:“林先生的意思是……黃河水患?”
林煜沒有說話。
楊榮接過迴答:“黃河水患縱然嚴重,可那也隻是一部分因素。林先生的意思,我差不多應該是明白了,朝廷不論遷都北方哪裏,最終帶來的結果,都是南北失衡,作為政治中心的廟堂朝廷,與國家的錢袋子江南離心離德。”
這麽一說,於謙似乎有些懂了。
鄭和則是一知半解,好像有些聽懂,又好像完全沒聽懂。
因為按照剛剛的說法,一切似乎都挺完美的,太宗陛下遷都北京,平衡了南北關係,又挽迴籠絡了北方士民的人心,還壓製了江南地區。
可謂是皆大歡喜啊!
林煜看出他們有人還在鑽牛角尖,索性直接點明道:“很簡單,江南不會甘心就這麽純粹充當一個輸血者,為北方持續輸血,也就是一直承擔沉重的財賦。但偏偏,江南除了錢什麽都沒有,他們不是政治中心,也沒有北方的強兵軍權,隻能是淪為韭菜,被朝廷割一茬長一茬。”
“哪怕江南繁華,很有錢,朝廷一直這麽高壓賦稅,換你們,你們能願意?”
說白了,就相當於是你有錢,但手裏沒有權,那咱就一直欺負你。
放到老實人身上,高低也得有點脾氣了。
雖然林煜不覺得這些江南士紳很無辜,但江南的百姓,也確實有夠倒血黴的。
士紳頂多是被朝廷放血,那士紳接著從百姓身上,把血變本加厲吸迴來就是。
而這帶來的後果,便是到了明末,崇禎隻能去老歪脖子樹上吊,他不能去江南,也不敢去江南。
所謂崇禎去了江南,大明還能苟延殘喘,全特麽是屁話!
江南士紳不會歡迎崇禎,就連弘光去了江南,都受到莫大的嫌棄。
實際上,到了崇禎年間,大明便已然無力迴天了。
因為南北之間的分裂局麵,已經到達了頂點。
北方前期缺糧缺人,後期缺糧缺地還幹旱,需要長期從南方運糧補充。
南方呢?
南方要長期負擔北方糧賦,被猛猛吸血,南北矛盾日益尖銳化。
而且,王朝政治中心長期遠離江南,江南缺乏皇權壓製,很快就會形成尾大不掉之態。
江南士紳漸漸奪迴權勢,甚至還能反手操縱朝廷。
對於這一點,其實明初的君臣就已經有所預備,比如朱高熾曆史上就曾派朱瞻基,先行去往南京,名義上是考察遷都迴返,實際也確實有這個意思。
但同時也是在讓太子巡狩南京,安撫江南士紳。
“所以,遷都北京,自然是弊大於利。”
“可是,換個角度來看看,要是定都南京呢?”
林煜這忽然間的話鋒一轉,讓本來已經陷入深思的三人,都是一怔。
鄭和愣了片刻,還真就從遷都北京的弊端角度,去變相思考起了大明繼續定都南京,會有什麽後果。
什麽後果?
還能有什麽後果。
南京作為曆史有名的六朝古都,自古以來定都南京的政權,無一例外全都無百年國運。
東晉不多不少,剛好一百年國運,就這還是勉強拚湊出來的。
因為早在劉裕起兵之時,東晉就已滅亡,死馬……司馬皇族禪位給了桓玄,建立桓楚。
沒有劉裕,司馬家已經沒了。
別說南宋了,人家定都在杭州……
“定都南京的王朝,國祚曆來都很短,除了風水不吉利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南京雖然虎踞龍盤,但也無險可守。”
南京無險可守,很好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