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感謝諸卿,成績越來越好了,可惜更新不給力,請諸卿見諒!


    原本今天休息,結果又加班。


    明天開始,把欠的章節還了,再加更以報諸卿鼎力支持!


    同是天雄軍的統帥,同是天雄軍的軍魂,同是五鳳坡下殺出來的安徽袍澤。


    有人說徐達謙,藍玉狂。徐達掄馬勺,藍玉吃小灶。徐達寬仁,藍玉好殺。徐達專情,藍玉荒淫。徐達善終追諡,藍玉獲罪橫死。


    兩個性格命運迥異的人,卻是一生的親密戰友,聚在同一麵戰旗下,踏過前後相繼的征塵,成就了同是戰神的美名。


    青年的徐達把戰刀交給少年的藍玉,老年的徐達把天雄軍的命運,連帶未完成的夢想,統統交付給了中年的藍玉。


    終在捕魚兒海的風沙滾滾間,插上一把沉默的匕首。”


    安徽定遠人藍玉。這個人說複雜卻簡單:冷血無情的沙場猛將,無師自通的騎兵戰專家,數次天雄軍經典戰役裏攻城拔寨的急先鋒。


    從娃娃兵到將軍,從將軍到元帥,十五世紀與徐達比肩的傑出軍事家。


    說簡單卻更複雜:勝仗打了一籮筐,搶男霸女的惡事也幹了一籮筐。


    敵人麵前足夠囂張,同僚麵前更囂張,朱元璋麵前還囂張,終囂張到被抄家滅族,死了也免不了噴口水。


    喜歡他的人說他是民族英雄,國家棟梁,討厭他的人罵他是亂臣賊子,驕兵悍將。


    徐達帶領的天雄軍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獨獨放到藍玉身上是例外。


    經常是大軍過處寸草不留,占開封,一把火把蒙古中原王府燒個幹淨。


    當然是奇珍異寶全搶光後再燒,克邯鄲,搶東西我還搶人呢?


    城裏蒙古王公家的女眷統統分給戰士們“共妻”。


    個人生活也腐化的厲害,勝仗打的多,國難財發的更多。


    相傳家裏妻妾成群,漢族的少數民族的都能編支娘子軍,每天晚上睡覺前都要翻牌子。


    高興一晚上翻好幾迴,據說比朱元璋等帝王過的還滋潤。


    殺人當然更不眨眼了,古人雲:殺降不祥,藍玉答:不祥個頭。


    每攻下一城,先忙著抓給蒙古人當過差的漢奸,逮著就是一刀宰,行軍路上抓了俘虜,嫌帶著走累贅,也大都拉出去砍了。


    最瞠目結舌的就是洛陽會戰,一支逃跑的蒙古軍被他包圍,白旗都掛出來了,藍玉大手一揮:不許投降,就地消滅。


    更過分的當然就是捕魚兒海戰役後的那件事,凱旋迴朝的路上,藍大帥多灌了兩壺慶功酒,晚上竟摸進了被俘的蒙古皇後的繡房。


    一番雲雨後,蒙古皇後不堪淩辱,竟上吊而死……


    荒淫,殘暴,禽獸不如,幾百年來,多少道德夫子們搖頭晃腦的罵。


    禽獸,外加在皇帝麵前也敢囂張,這樣的跋扈將軍誰家主子能容?


    最後遭罪滅門,貌似也再正常不過了,後世的軍事愛好者說起此事,經常大叫自毀長城,可放在當時,道德夫子們就倆字評語:活該。


    但就是這個活該倒黴的“禽獸”,偏偏又幹了許多道德夫子幹不出的好事。


    比如洪都會戰,藍玉奉命率軍截擊敵增援部隊,行軍路上恰遇一群扶老攜幼逃荒的難民。


    藍玉當即下令,拿出軍糧救濟難民,讓百姓們放開肚皮吃。


    親衛弱弱的問句咱吃啥?藍玉一瞪眼:一頓不吃你就打不了仗啦?


    結果,兩千士兵的口糧被災民們吃個精光,戰士們餓著肚皮向敵人發起衝鋒,大獲全勝。


    再比如說紀律問題,都說藍玉縱兵搶掠,可都忘了,他搶的全是王公貴族,平民百姓家從來不碰,誰碰就滅誰。


    某次一個救過藍玉命的親兵奸汙民女,氣的藍玉大罵:沒能耐的才欺負百姓家。拖出去剮了。


    積善院的設立更是功德無量,藍玉軍每到一處,都命人搜找戰爭中失去雙親的孤兒,設積善院集**養,每日三餐好吃好喝,並重金請先生教習讀書識字。


    閑暇間,藍玉常來積善院巡視,有敢克扣孩子夥食的一律重辦,更常和孩子們一起玩耍取樂。


    每每此時,活潑潑的歡聲總蕩漾在藍玉滿是疤痕的臉上。


    笑語裏的孩子們很難想到,眼前和藹可親的“藍叔叔”,竟是戰場上殺伐無情的死神。


    至於發戰爭財的事也值得一說,多少年來藍玉搶的多,可花的更多。


    死難的將士遺孤,多年來幾乎都由他出錢救濟,供養成人。


    那場摧毀了整個蒙古帝國的捕魚兒海之戰,出征前藍玉下令,查一查所有的十五萬士兵,有尚未婚娶的趕緊給張羅著討老婆成親,錢不夠我來拿。


    折騰完了方才上路,副將王弼不解,藍玉長歎:此戰九死一生,讓弟兄們都給家裏留個後吧。


    幾百年前,十五萬來自中原的漢人北征蒙古,然後是沙塵暴,狂風,驟雨,惡劣的草原環境,接著是斷水,斷糧,迷路,絕望。


    卻沒有亂,沒有潰亂,隻是一路咬牙走到最後。走到沉默的捕魚兒海畔,然後是決戰,不世奇功。


    追隨他們的將士相信藍玉,他或許殘暴,或許荒淫,卻帶走了一顆跳動的心,追隨他的目光,就追隨住一個不死的魂。


    也許他不是一個好人,也許他最終的悲劇是惡有惡報。


    但是隻有經過刀光血影的人才會懂:他是一個軍人,負起天雄軍的軍魂。


    他的戰刀,永遠指向敵人的前沿。這些,道德夫子們不會懂,也懶得懂。


    所以道德夫子們就更不懂,為什麽在大明朝立國後,這個禽獸還一次次上奏章要求北伐蒙古,他們說這叫“邀功貪戰”。


    他們也不懂,為什麽這個禽獸,會為了死難將士的撫恤金問題一次次在朝堂上咆哮,他們懷疑這禽獸在吃空額。


    他們同樣不懂,為什麽這個禽獸喜歡拿自家的錢出來救濟人,他們說這是收買人心,肯定想造反……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舊曆年底,朱元璋準備明年就要正式登基稱帝,看到自己已經有了七個兒子。這時形勢已經初安,決心要為兒子們正式取名了。十二月二十四日。祭告太廟,把自己渡江後生了七個兒子歸因於祖上的陰德:仰承先德,自舉兵以來,渡江生子七人。今長子命名曰標,……曰棣……。這時,朱棣已經七周歲,才和眾兄弟一樣有了自己的名字[10]。朱元璋不僅為兒子們取了名字,而且還製定了後世子孫取名的規則,每一支擬定了二十字輩分。[11]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設立大宗正院,即後來所謂的宗人府,掌皇族內部事宜。由次子朱樉任宗人令,三子朱棡任左宗正,十歲的朱棣任右宗正。朱棣的宮廷生活,經常要跟隨參加各種朝見和祭儀。除此之外,還要接受正統的儒家經典教育。洪武六年(1373年)三月,朱棣從朱元璋那裏領到一本《昭鑒錄》。四月,又領到一本《祖訓錄》。書中搜集了古代藩王的優劣事跡,以對皇子們進行宗法教育。此外,還要受到嚴格的軍事訓練。朱元璋認為七個兒子“宜習勞,令內侍製麻履行滕。凡諸子出城稍遠,馬行十七,步行十三。”所謂麻履,就是麻鞋,行滕是指纏腿。這裏是說,讓朱棣兄弟七人都穿著麻鞋,裹上纏腿,像士兵那樣到城外遠足,十分之七的路騎馬,十分之三的路要步行。這對長期住在深宮中的皇子們來說,還是饒有興味的。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還要不時地在演武場上練習武備。[12]


    洪武九年(1376年),朱棣已十六歲,準備到封地就藩。朱元璋感覺有必要讓皇子們體驗民間生活,朱棣與眾兄弟來到了稱為“中都”的鳳陽老家。朱棣在鳳陽居住了三四年,民間生活對他的思想意識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史載“民間細事,無不究知”。朱棣在鳳陽的這段生活可看作是宮廷教育的實習階段,迴到南京之後就要準備到外地就藩了。[12]


    就藩北平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棣就藩北平。分封諸王是朱元璋經過深思熟慮而後決定的。他認為,元朝的滅亡,有一條重要原因就是主弱臣強,皇帝不得藩屏之助。因此,朱元璋要讓眾子孫都來出力,以維護朱家皇朝。每位親王擁有被稱作“護衛”的少量軍隊,少的三千人,多的一萬五千人。名義上,親王不得幹預地方事務。但是在緊急情況下,親王可調遣王國所在地的鎮守兵。每有軍事行動,諸王都要帶領護衛隨軍出征,那些在疆場上叱吒風雲的將帥,雖身為大將軍,也要受到這些年輕親王的節製。在諸王之中,以晉王、燕王最被倚重。[13]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正月,朱元璋命傅友德為大將軍,率列侯趙庸、曹興、王弼、孫恪等赴北平,訓練軍馬,聽燕王節製,以出征漠北。山西的軍隊歸晉王節製。燕王率傅友德等出古北口,偵知元將乃兒不花等駐牧迤都,遂麾師前進。這時適逢大雪,諸將欲待雪止再進軍。朱棣說:“天雨雪,彼不虞我至,宜乘雪速進。”大軍進抵迤都,與元軍僅隔一沙磧,竟未被發覺。雖以重兵壓境,朱棣仍欲智取。於是他派部將觀童前往敵營勸降。觀童與乃兒不花是老相識,兩人相見,不禁相抱而泣。正在這時,明軍已近圍敵營。元軍大敗,乃兒不花想乘馬逃走。觀童告訴他這是燕王的軍隊,不必害怕。於是,乃兒不花與觀童一起到明軍營帳中請降。燕王設酒款待,乃兒不花深受感動,便帶領他的全部部落和馬駝牛羊,一起歸降了明軍。捷報傳到京師,朱元璋高興地說:“肅清沙漠者,燕王也!”朱元璋屢次命令燕王帥師出征,又令他節製沿邊軍馬,燕王威名大振。[13][14]


    朱元璋篤信佛教,諸王初封時,都要為他們選一名僧人加以輔佐。有一位僧人法名道衍(本名姚廣孝),是一位頗有謀略的人。朱棣向朱元璋要了道衍。道衍到了燕邸,還向朱棣推薦了一位術士,名叫袁珙。這兩人都成了朱棣的謀士。朱棣還設法結納地方文武官員,以培植自己的力量。[13]


    繼統紛爭


    朱元璋立長子朱標為太子,隨著時間的發展,引起諸王,特別是秦、晉、燕王的不滿。他們之間早已開始了明爭暗鬥。史載晉王到朱元璋處告燕王“勞師冒險”,又日夜搜求燕王的“國中細故”,“專欲傾陷燕王”,燕王每入朝,太子“數以語見侵”等等,其間劍拔弩張之勢十分明顯。[13]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標死,秦、晉、燕王無不窺伺皇位,但朱元璋接受了學士劉三吾的建議,立皇孫朱允炆為皇太孫,以杜絕諸王對皇位的覬覦。不久,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秦王死。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前夕,晉王死。朱棣的兩個強有力的對手消失了,他成為諸王中最年長者。這時朱棣的羽翼已經豐滿,不但有久征慣戰的護衛軍,權限上也早已超出了“列爵不臨民”的規定了。[13]


    晉王死後一個多月,朱元璋曾給朱棣一道敕諭:“朕諸子獨汝才智,秦、晉已薨,係汝為長,攘外安內,非汝其誰?..爾其統率諸王,相機度勢,防邊乂民,以答天心,以副朕意。”[15]無疑,這時朱元璋已把朱棣看作維護朱家皇朝的一個支柱,對他寄予很大希望。然而,朱元璋畢竟精明過人,他也慮及燕王權勢過大,對繼任皇帝構成威脅,所以,朱元璋臨死時告誡:“燕王不可不慮”,並下遺詔:“諸王臨國,毋得至京。王國所在文武吏士,聽朝廷節製”,正顯示出他的這一憂慮。[13]


    舉兵靖難


    姚廣孝


    姚廣孝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朱元璋去世,皇太孫即位,遺詔諸王在封國,不得到京師奔喪。燕王朱棣自北平去南京,因朱允炆詔令而停止。[16]朱允炆用齊泰、黃子澄之議削藩,不到一年時間,周王、岷王、湘王、齊王、代王先後被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崛起崇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破冰傳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破冰傳奇並收藏崛起崇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