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寫在前麵,這章大家先不要訂閱,是資料。這兩天加班,更新不給力,請見諒!
但明天休假,會全部修改過來,煩請大家諒解!
朱元璋很快攻下了滁州,其親侄兒朱文正、姐夫李貞帶著外甥保兒(後取名李文忠)前來投靠。從他們口中,朱元璋得知二哥、三哥、姐姐都去世了。其時還有定遠孤兒沐英,於是,朱元璋就將這三個孩子收作養子,改姓朱。後來,朱元璋又收養了二十幾個義子。[50]在朱元璋進攻滁州時,郭子興受到趙均用、孫德崖等人的排擠,所以,朱元璋攻下滁州城不多久,郭子興也來到了滁州。朱元璋立即交出兵權,三萬人的隊伍,紀律嚴明,軍容肅整,郭子興見了十分歡喜。
孝慈高皇後馬氏
孝慈高皇後馬氏
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一舉攻克了和縣。郭子興即刻任命朱元璋為總兵官,鎮守和州。[52]一次,朱元璋外出,看到一個小孩在哭,朱元璋問他為什麽哭,答說是等父親。朱元璋仔細一詢問才知道,原來孩子的父親和母親都在軍營,父親在營中養馬,母親和父親不敢相認,隻好以兄妹相稱。朱元璋意識到,部隊軍紀存在問題,他們攻破城池後,擾民滋事,擄掠婦女,這樣下去,部隊將失去民心。於是,朱元璋召集眾將,申明紀律,下令歸還軍中有夫之婦,讓城中許多被拆散的夫妻團圓。此事廣為傳頌,朱元璋深得民心。[53-54]
此年中,郭子興病逝,小明王韓林兒任命郭子興的兒子郭天敘為都元帥,妻弟張天佑為右副元帥,朱元璋為左副元帥。名義上,都元帥是軍中之主,右副元帥的地位也比左副元帥高。但是滁州和和州的軍隊,多是由朱元璋招募收編的,而且朱元璋比郭天敘和張天佑有勇有謀,並且手下又有人才。所以,朱元璋事實上成了這支隊伍的主帥。朱元璋本不甘受製於小明王,但考慮到韓宋勢力強盛,可借助其威勢,遂以龍鳳紀年號令軍中。[55-56]
朱元璋在浙西駐紮6年[57],奉行徽州謀士朱升提出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58]迅速秘密擴張自己的實力,這三條戰略是朱元璋發展初期的指導思想。
攻占應天
朱元璋在和州駐守幾個月後,糧食供應成了問題。與和州相對,緊靠長江南岸的太平、蕪湖是盛產稻米的地方,但是沒有船隻。這時恰好兩支紅巾軍的巢湖水軍前來歸附,朱元璋親自處理合並事宜。七月間,巢湖水軍千餘隻戰艦突破元軍封鎖抵達和州。朱元璋的步馬軍登上巢湖水軍的船隻,從和州東渡長江。到達對岸的采石,常遇春率軍衝殺,攻克采石,獲得大量糧食。將士想把糧食和戰利品運迴和州慢慢享用。見此,朱元璋果斷地命人砍斷船纜,任船順流而下,斷絕退路。將士們見無路可退,一鼓作氣,在朱元璋率領下攻克太平。進入太平,朱元璋重申軍紀,嚴禁擄掠,有個別兵士犯禁,立即處死,因此,朱元璋的軍隊受到當地百姓的擁護。朱元璋於是置太平興國翼元帥府,自己做元帥,任命李善長為帥府都事。這樣,朱元璋便開始了穩固根據地的工作。[59]
南京石頭城
南京石頭城
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張士誠在長江三角洲地帶發起攻勢,進攻江南元軍。乘此機會,朱元璋親自統率水陸大軍,第三次進攻集慶。在第三天,攻破城外的陳兆先軍營,其部三萬六千人歸降。但是,朱元璋看出降軍心存疑慮,軍心不定。[60]於是朱元璋就從降軍中挑選了五百名勇士當親軍,在夜裏守衛,而自己身邊,隻留有親兵統領馮國用一人。[61]第二天,降軍知道此事,都十分感動,疑慮全消,甘願跟隨朱元璋。於是,戰爭進行得十分順利,不到十天,朱元璋便攻下集慶。朱元璋進城後,下令安撫百姓,改集慶為應天府。[62]小明王韓林兒獲報後,升朱元璋為樞密院同僉,不久又升為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朱元璋在應天則設天興建康翼大元帥府,以廖永安為統軍元帥,李善長為左右司郎中。[63-64]至正十七年(1357年),耿炳文克長興,徐達克常州,而朱元璋親自率軍攻取寧國。隨後趙繼祖克江陰、徐達克常熟。胡大海克徽州、常遇春克池州,繆大亨克揚州。[65]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陸續攻占浙東餘下各地,常遇春克衢州、胡大海克處州,至此朱元璋部控製江左、浙右各地,向西與陳友諒部相鄰。[66]是年五月,小明王升朱元璋為儀同三司、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左丞相,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正月,封朱元璋為吳國公。[67]
劉伯溫
劉伯溫
此時,盡管朱元璋擁有十萬兵力,但是占有的地盤仍然很少,而且四麵受敵。東麵和南麵是元軍,東南是張士誠,西麵是徐壽輝,雖然同是反元武裝,但是張、徐二人同小明王卻相互敵視。不過,北麵小明王、劉福通率領的紅巾軍主力,大大牽製了元軍,而且,張士誠、徐壽輝的力量還不足以兼並朱元璋。這樣一來,朱元璋暫時麵臨著一個很好的發展機會。[68-69]
至正二十年(1360年),劉基被朱元璋請至應天(今南京),委任他為謀臣。劉基針對當時形勢,向朱元璋提出避免兩線作戰、各個擊破建策,被采納。完成了“高築牆”的部署後,朱元璋便著手實行“廣積糧”。為了解決糧食問題,朱元璋除了動員百姓進行生產外,決定推行屯田法,大力開展軍隊屯田,任命元帥康茂才為都水營用使,負責興修水利,又分派諸將在各地開墾種田。幾年工夫,到處興屯,府庫充盈,軍糧充足。在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元璋下令不再征收“寨糧”,以減輕農民負擔。[70]為了積糧,朱元璋明令禁酒,但是其手下大將胡大海的兒子胡三舍與別人違法犯禁,私自釀酒獲利,朱元璋知道後,下令殺了胡三舍。有人進諫說胡大海此時正在攻打紹興,希望朱元璋可以看在胡大海的麵子上放了胡三舍。朱元璋大怒,堅決嚴明軍紀,於是自己動手將胡三舍殺掉。
在爭取民心的同時,朱元璋還不斷網羅人才,特別是知識分子,朱元璋在應天還專門修建了禮賢館來接待他們。這些人在朱元璋統一全國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朱元璋十分尊重儒士,他曾在至正十八年(1358年)召見儒生唐仲實,詢問漢高帝、漢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平定天下之道[71],這也表明朱元璋決心要開創一個新的皇朝。[72]
大破陳漢
朱元璋建立以應天為中心的根據地,在長江上遊有陳友諒,下遊有張士誠,東南鄰方國珍,南鄰陳友定。方國珍、陳友定的目標在於保土割據,張士誠則對元朝首鼠兩端,沒有多大雄心;陳友諒最強,是朱元璋占領應天後遇到的最危險的敵人。[73]
鄱陽湖之戰形勢
鄱陽湖之戰形勢
陳友諒本是徐壽輝手下大將倪文俊的部下。[74]後來他殺死倪文俊,並於至正二十年(1360年)挾持徐壽輝,攻占了太平、采石。於是陳友諒以為應天唾手可得,就殺了徐壽輝,在采石稱帝,國號漢,改元大義。[75-76]
接著,陳友諒約張士誠東西夾擊應天,平分朱元璋的領地,應天大震。[76]朱元璋隻好召集眾將商量對策,一時眾說紛紜。[77]惟有劉基默不作聲,朱元璋於是征求他的意見,劉基認為如今最危險的敵人莫過於陳友諒,必須集中力量消滅他。雖然陳友諒勢力強大,但他殺君自立,部眾離心,人民疲敝,故而不難戰勝,隻要等他們深入,再以伏兵擊之,不難取勝。朱元璋同意劉基的判斷,於是設計誘敵深入,製造戰機。朱元璋的部將康茂才和陳友諒是老朋友,於是修書一封,派人送到陳友諒營中,約陳攻擊應天,並說願意在江東橋作內應。[78][79]
六月二十三日早晨,陳友諒率艦隊主力趕到應天郊外的江東橋,才發現橋是石橋而非木橋,方知受騙中計。但為時已晚,朱元璋的伏兵奮起攻擊,陳友諒大敗。[80]朱元璋收太平,占領信州、安慶。陳友諒敗逃九江,第二年八月攻下安慶,於是朱元璋率軍直取陳友諒的老巢江州,陳友諒逃往武昌,[81]朱元璋攻克江西和湖北東南部。[78][82]
朱元璋滅陳漢之戰
朱元璋滅陳漢之戰
正在這時,中原紅巾軍發生分裂,力量削弱。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張士誠乘人之危,派部將呂珍進攻安豐,劉福通向朱元璋求救。朱元璋率軍趕到安豐,救出小明王韓林兒等,把他們安排在滁州居住。朱元璋率主力營救小明王時,陳友諒認為反攻時機已到,於是率兵進攻洪都。[83]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率領將士堅守八十五天。[84]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月,朱元璋統兵二十萬,進發洪都,陳友諒獲悉後,撤出圍軍,迎戰朱元璋,雙方在鄱陽湖展開決戰。鄱陽湖水戰從八月二十九日開始,至十月三日結束,進行了三十六天。朱元璋的軍隊充分發揮小船靈活的長處,火攻陳軍,最終取勝,[85]陳友諒被亂箭射死。[86]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元旦,朱元璋被百官推舉為吳王,建百官司屬,仍以龍鳳紀年,以“皇帝聖旨,吳王令旨”的名義發布命令。[87]因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張士誠早已自立為吳王,故曆史上稱張士誠為東吳,朱元璋為西吳。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三月,朱元璋再次到武昌督兵攻城,陳理最終出城投降。[88]在吞並了陳友諒後,朱元璋的下一個目標就是張士誠。
一統江南
滅陳友諒後,東麵的張士誠和方國珍便成為下一步的消滅對象。張士誠早年販賣私鹽為業。[89]元末發動鹽徒起義,於至正十四年(1354年)在高郵稱誠王,建國號為周,建元天佑。[90]至正十六年(1356年),建都平江。消滅陳友諒後,朱元璋於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十月進攻張士誠,一舉攻下通州、興化、鹽城、泰州、高郵、淮安、徐州、宿州、安豐諸州縣,將東吳的勢力趕出江北地區。[69][91]
元末各地割據形勢
元末各地割據形勢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五月,朱元璋發布檄文聲討張士誠。[92]同年十一月,杭州、湖州先後投降朱元璋,平江成為孤城。[93]於是朱元璋以重兵包圍平江,發動平江之戰。在圍城的同時,朱元璋派廖永忠去滁州接小明王韓林兒到應天來,但在瓜步渡江時悄悄將船底鑿漏,小明王沉於江底。接著,朱元璋宣布不再以龍鳳紀年,稱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為“吳元年”。[94-95]
平江之戰開始時,朱元璋築牆圍城,並造有三層的木塔樓,高過城牆,以弓弩、火銃向城內射擊,還設襄陽炮日夜轟擊。城內一片恐慌,張士誠幾次突圍都以失敗告終。張士誠反複無常,貪圖享受,對部下也十分放縱。平江被圍困的最後一天,張士誠弟弟張士信在城頭督戰,仍不忘享樂,坐在銀椅上飲酒,左右侍奉的人遞桃子給他,結果桃子還沒到口,恰好一炮打來,腦袋被打得粉碎。朱元璋曾多次派人勸降,都被張士誠拒絕。張士誠死守平江,糧盡後,以老鼠、枯草為食;箭盡後,以屋瓦為彈。直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初八,朱元璋率軍攻入平江城,張士誠則展開巷戰相抵抗,失敗被俘後,自縊而死,東吳滅亡。[96-97]
吳元年(1367年),朱元璋命湯和為征南將軍,討伐割據浙東多年的方國珍。[98]後命胡廷瑞為征南將軍,何文輝為副將軍,進攻福建。同年,方國珍投降。
</p>
寫在前麵,這章大家先不要訂閱,是資料。這兩天加班,更新不給力,請見諒!
但明天休假,會全部修改過來,煩請大家諒解!
朱元璋很快攻下了滁州,其親侄兒朱文正、姐夫李貞帶著外甥保兒(後取名李文忠)前來投靠。從他們口中,朱元璋得知二哥、三哥、姐姐都去世了。其時還有定遠孤兒沐英,於是,朱元璋就將這三個孩子收作養子,改姓朱。後來,朱元璋又收養了二十幾個義子。[50]在朱元璋進攻滁州時,郭子興受到趙均用、孫德崖等人的排擠,所以,朱元璋攻下滁州城不多久,郭子興也來到了滁州。朱元璋立即交出兵權,三萬人的隊伍,紀律嚴明,軍容肅整,郭子興見了十分歡喜。
孝慈高皇後馬氏
孝慈高皇後馬氏
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一舉攻克了和縣。郭子興即刻任命朱元璋為總兵官,鎮守和州。[52]一次,朱元璋外出,看到一個小孩在哭,朱元璋問他為什麽哭,答說是等父親。朱元璋仔細一詢問才知道,原來孩子的父親和母親都在軍營,父親在營中養馬,母親和父親不敢相認,隻好以兄妹相稱。朱元璋意識到,部隊軍紀存在問題,他們攻破城池後,擾民滋事,擄掠婦女,這樣下去,部隊將失去民心。於是,朱元璋召集眾將,申明紀律,下令歸還軍中有夫之婦,讓城中許多被拆散的夫妻團圓。此事廣為傳頌,朱元璋深得民心。[53-54]
此年中,郭子興病逝,小明王韓林兒任命郭子興的兒子郭天敘為都元帥,妻弟張天佑為右副元帥,朱元璋為左副元帥。名義上,都元帥是軍中之主,右副元帥的地位也比左副元帥高。但是滁州和和州的軍隊,多是由朱元璋招募收編的,而且朱元璋比郭天敘和張天佑有勇有謀,並且手下又有人才。所以,朱元璋事實上成了這支隊伍的主帥。朱元璋本不甘受製於小明王,但考慮到韓宋勢力強盛,可借助其威勢,遂以龍鳳紀年號令軍中。[55-56]
朱元璋在浙西駐紮6年[57],奉行徽州謀士朱升提出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58]迅速秘密擴張自己的實力,這三條戰略是朱元璋發展初期的指導思想。
攻占應天
朱元璋在和州駐守幾個月後,糧食供應成了問題。與和州相對,緊靠長江南岸的太平、蕪湖是盛產稻米的地方,但是沒有船隻。這時恰好兩支紅巾軍的巢湖水軍前來歸附,朱元璋親自處理合並事宜。七月間,巢湖水軍千餘隻戰艦突破元軍封鎖抵達和州。朱元璋的步馬軍登上巢湖水軍的船隻,從和州東渡長江。到達對岸的采石,常遇春率軍衝殺,攻克采石,獲得大量糧食。將士想把糧食和戰利品運迴和州慢慢享用。見此,朱元璋果斷地命人砍斷船纜,任船順流而下,斷絕退路。將士們見無路可退,一鼓作氣,在朱元璋率領下攻克太平。進入太平,朱元璋重申軍紀,嚴禁擄掠,有個別兵士犯禁,立即處死,因此,朱元璋的軍隊受到當地百姓的擁護。朱元璋於是置太平興國翼元帥府,自己做元帥,任命李善長為帥府都事。這樣,朱元璋便開始了穩固根據地的工作。[59]
南京石頭城
南京石頭城
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張士誠在長江三角洲地帶發起攻勢,進攻江南元軍。乘此機會,朱元璋親自統率水陸大軍,第三次進攻集慶。在第三天,攻破城外的陳兆先軍營,其部三萬六千人歸降。但是,朱元璋看出降軍心存疑慮,軍心不定。[60]於是朱元璋就從降軍中挑選了五百名勇士當親軍,在夜裏守衛,而自己身邊,隻留有親兵統領馮國用一人。[61]第二天,降軍知道此事,都十分感動,疑慮全消,甘願跟隨朱元璋。於是,戰爭進行得十分順利,不到十天,朱元璋便攻下集慶。朱元璋進城後,下令安撫百姓,改集慶為應天府。[62]小明王韓林兒獲報後,升朱元璋為樞密院同僉,不久又升為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朱元璋在應天則設天興建康翼大元帥府,以廖永安為統軍元帥,李善長為左右司郎中。[63-64]至正十七年(1357年),耿炳文克長興,徐達克常州,而朱元璋親自率軍攻取寧國。隨後趙繼祖克江陰、徐達克常熟。胡大海克徽州、常遇春克池州,繆大亨克揚州。[65]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陸續攻占浙東餘下各地,常遇春克衢州、胡大海克處州,至此朱元璋部控製江左、浙右各地,向西與陳友諒部相鄰。[66]是年五月,小明王升朱元璋為儀同三司、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左丞相,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正月,封朱元璋為吳國公。[67]
劉伯溫
劉伯溫
此時,盡管朱元璋擁有十萬兵力,但是占有的地盤仍然很少,而且四麵受敵。東麵和南麵是元軍,東南是張士誠,西麵是徐壽輝,雖然同是反元武裝,但是張、徐二人同小明王卻相互敵視。不過,北麵小明王、劉福通率領的紅巾軍主力,大大牽製了元軍,而且,張士誠、徐壽輝的力量還不足以兼並朱元璋。這樣一來,朱元璋暫時麵臨著一個很好的發展機會。[68-69]
至正二十年(1360年),劉基被朱元璋請至應天(今南京),委任他為謀臣。劉基針對當時形勢,向朱元璋提出避免兩線作戰、各個擊破建策,被采納。完成了“高築牆”的部署後,朱元璋便著手實行“廣積糧”。為了解決糧食問題,朱元璋除了動員百姓進行生產外,決定推行屯田法,大力開展軍隊屯田,任命元帥康茂才為都水營用使,負責興修水利,又分派諸將在各地開墾種田。幾年工夫,到處興屯,府庫充盈,軍糧充足。在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元璋下令不再征收“寨糧”,以減輕農民負擔。[70]為了積糧,朱元璋明令禁酒,但是其手下大將胡大海的兒子胡三舍與別人違法犯禁,私自釀酒獲利,朱元璋知道後,下令殺了胡三舍。有人進諫說胡大海此時正在攻打紹興,希望朱元璋可以看在胡大海的麵子上放了胡三舍。朱元璋大怒,堅決嚴明軍紀,於是自己動手將胡三舍殺掉。
在爭取民心的同時,朱元璋還不斷網羅人才,特別是知識分子,朱元璋在應天還專門修建了禮賢館來接待他們。這些人在朱元璋統一全國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朱元璋十分尊重儒士,他曾在至正十八年(1358年)召見儒生唐仲實,詢問漢高帝、漢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平定天下之道[71],這也表明朱元璋決心要開創一個新的皇朝。[72]
大破陳漢
朱元璋建立以應天為中心的根據地,在長江上遊有陳友諒,下遊有張士誠,東南鄰方國珍,南鄰陳友定。方國珍、陳友定的目標在於保土割據,張士誠則對元朝首鼠兩端,沒有多大雄心;陳友諒最強,是朱元璋占領應天後遇到的最危險的敵人。[73]
鄱陽湖之戰形勢
鄱陽湖之戰形勢
陳友諒本是徐壽輝手下大將倪文俊的部下。[74]後來他殺死倪文俊,並於至正二十年(1360年)挾持徐壽輝,攻占了太平、采石。於是陳友諒以為應天唾手可得,就殺了徐壽輝,在采石稱帝,國號漢,改元大義。[75-76]
接著,陳友諒約張士誠東西夾擊應天,平分朱元璋的領地,應天大震。[76]朱元璋隻好召集眾將商量對策,一時眾說紛紜。[77]惟有劉基默不作聲,朱元璋於是征求他的意見,劉基認為如今最危險的敵人莫過於陳友諒,必須集中力量消滅他。雖然陳友諒勢力強大,但他殺君自立,部眾離心,人民疲敝,故而不難戰勝,隻要等他們深入,再以伏兵擊之,不難取勝。朱元璋同意劉基的判斷,於是設計誘敵深入,製造戰機。朱元璋的部將康茂才和陳友諒是老朋友,於是修書一封,派人送到陳友諒營中,約陳攻擊應天,並說願意在江東橋作內應。[78][79]
六月二十三日早晨,陳友諒率艦隊主力趕到應天郊外的江東橋,才發現橋是石橋而非木橋,方知受騙中計。但為時已晚,朱元璋的伏兵奮起攻擊,陳友諒大敗。[80]朱元璋收太平,占領信州、安慶。陳友諒敗逃九江,第二年八月攻下安慶,於是朱元璋率軍直取陳友諒的老巢江州,陳友諒逃往武昌,[81]朱元璋攻克江西和湖北東南部。[78][82]
朱元璋滅陳漢之戰
朱元璋滅陳漢之戰
正在這時,中原紅巾軍發生分裂,力量削弱。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張士誠乘人之危,派部將呂珍進攻安豐,劉福通向朱元璋求救。朱元璋率軍趕到安豐,救出小明王韓林兒等,把他們安排在滁州居住。朱元璋率主力營救小明王時,陳友諒認為反攻時機已到,於是率兵進攻洪都。[83]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率領將士堅守八十五天。[84]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月,朱元璋統兵二十萬,進發洪都,陳友諒獲悉後,撤出圍軍,迎戰朱元璋,雙方在鄱陽湖展開決戰。鄱陽湖水戰從八月二十九日開始,至十月三日結束,進行了三十六天。朱元璋的軍隊充分發揮小船靈活的長處,火攻陳軍,最終取勝,[85]陳友諒被亂箭射死。[86]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元旦,朱元璋被百官推舉為吳王,建百官司屬,仍以龍鳳紀年,以“皇帝聖旨,吳王令旨”的名義發布命令。[87]因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張士誠早已自立為吳王,故曆史上稱張士誠為東吳,朱元璋為西吳。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三月,朱元璋再次到武昌督兵攻城,陳理最終出城投降。[88]在吞並了陳友諒後,朱元璋的下一個目標就是張士誠。
一統江南
滅陳友諒後,東麵的張士誠和方國珍便成為下一步的消滅對象。張士誠早年販賣私鹽為業。[89]元末發動鹽徒起義,於至正十四年(1354年)在高郵稱誠王,建國號為周,建元天佑。[90]至正十六年(1356年),建都平江。消滅陳友諒後,朱元璋於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十月進攻張士誠,一舉攻下通州、興化、鹽城、泰州、高郵、淮安、徐州、宿州、安豐諸州縣,將東吳的勢力趕出江北地區。[69][91]
元末各地割據形勢
元末各地割據形勢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五月,朱元璋發布檄文聲討張士誠。[92]同年十一月,杭州、湖州先後投降朱元璋,平江成為孤城。[93]於是朱元璋以重兵包圍平江,發動平江之戰。在圍城的同時,朱元璋派廖永忠去滁州接小明王韓林兒到應天來,但在瓜步渡江時悄悄將船底鑿漏,小明王沉於江底。接著,朱元璋宣布不再以龍鳳紀年,稱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為“吳元年”。[94-95]
平江之戰開始時,朱元璋築牆圍城,並造有三層的木塔樓,高過城牆,以弓弩、火銃向城內射擊,還設襄陽炮日夜轟擊。城內一片恐慌,張士誠幾次突圍都以失敗告終。張士誠反複無常,貪圖享受,對部下也十分放縱。平江被圍困的最後一天,張士誠弟弟張士信在城頭督戰,仍不忘享樂,坐在銀椅上飲酒,左右侍奉的人遞桃子給他,結果桃子還沒到口,恰好一炮打來,腦袋被打得粉碎。朱元璋曾多次派人勸降,都被張士誠拒絕。張士誠死守平江,糧盡後,以老鼠、枯草為食;箭盡後,以屋瓦為彈。直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初八,朱元璋率軍攻入平江城,張士誠則展開巷戰相抵抗,失敗被俘後,自縊而死,東吳滅亡。[96-97]
吳元年(1367年),朱元璋命湯和為征南將軍,討伐割據浙東多年的方國珍。[98]後命胡廷瑞為征南將軍,何文輝為副將軍,進攻福建。同年,方國珍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