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王興會推開柴門,屋麵的茅草撲簌而下。灰塵過後,隻見草庵內桌椅器皿齊全,正麵一張桌子,上麵堆放著七八摞黃皮紙,黃紙上麵密密麻麻地像是寫滿了文字;一隻硯台,墨水早幹,一隻筆斜靠在上麵;桌子右邊,一方石鎮下壓著一張黃紙,上麵也寫有文字,他慢慢走近,拿起黃紙,草庵頂一束月光傾斜而下,他看得清楚,那黃紙上寫著:
鼇擲鯨呿氣自橫,
飄然書劍又孤征,
鬼燈明滅非人境,
山市虛無似化城,
曉霧但愁銷蜃氣,
夜潮時複警雞聲,
書生結習今餘幾,
倦倚蓬窗夢太平,
悲哉,今日想來已燈枯油盡也,飄蓬三十載,皓首千言,終不得寬慰萬一也!
王興會不理解其中的意思,把紙放迴桌上,又看見身前一把椅子斜斜挪開,右牆角還有一扇小門虛掩,他伸手推開,原來裏麵另有一小間臥室,臥室中有一木床,床上蓋著一床滿是灰土的被子,被子上凹凸起伏不平,下麵好像有什麽東西,床頭露出一個烏沉沉的一截來,他心頭一緊,突然打了個激靈,起了一身的雞皮疙瘩,立即覺得周身四體重重寒意侵襲而來,凝目看去,果然是一具已經積滿了灰塵的骷髏幹屍。王興會過了好一會兒,才定下神來,他四周查看,房間裏除了這張床再無其他擺設,這具骷髏安安靜靜躺在床上,也不知道這樣過了多少年。
他稍微一思量,恐懼之心慢慢沒有了,竟隱隱約約覺得傷感起來:從紙上文字來看,這裏住的是一位意氣風發的劍客,後來“飄然書劍又孤征”,卻沒有想到一去三十年,終於年老體衰,這首詩詞,想來一定是他當時自感生命將近時候的絕筆。
王興會將這紙上的字反來複去的默記了幾遍,心中突然像一麵鏡子,仿佛這小屋子裏幾十年前發生的最後一幕曆曆在目:這位不知名老人一定是寫完這六十四字,自知大限已至,將筆擱在硯台之上,挪開椅子,推門進入臥室,躺在床上,就此溘然長逝。他想到此處,不禁悲涼之意突然湧來,老人留下的絕筆詞中的意思,好像他是因為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耿耿於懷,不得寬慰,獨自一人遠走他鄉,竟然在這個草庵中生活了三十年,最後年老燈枯油盡的時候,終於在這個荒無人煙的地方謝幕,身邊陪伴他的隻有這青燈一盞、禿筆一支,黃紙一摞。他像往常一樣挪開椅子,推開這扇小門,安詳地躺在床上的時候,心中在想什麽?對了,傳說一個人到了最後的時候,心中都像一麵明鏡,他在遺言中說“今日想來已燈枯油盡也,飄蓬三十載,皓首千言,終不得寬慰萬一也!”所以他內心既是安詳的,也是落寞的,隻是不知道他心中到底藏著什麽事?以至於讓他“皓首千言,終不得寬慰萬一”。
王興會心中感慨,何止萬千?這位老人一生執著到了這樣的境地,是什麽信念支撐著他?又隻可惜時間竟如白駒過隙,三十年筆耕不輟卻始終不夠他釋懷。人生一世,逝者如斯夫?他歎了口氣,見那屍身臉上肌肉不腐,雙目塌陷,嘴角微微上翹,遺容**慈祥,雙手抱在小腹上,儼然是一副得道高僧的寶相,讓人望之頓生崇拜之感。王興會不覺癡癡地掉下淚來,
他出身於貧苦佃農之家,從小沒有見過母親的麵,姐姐和父親先後被胡桂全害死後,他孤身一人,逃走在社會上,過的是顛沛流離的生活,經曆了無數常人想象不到的磨難,也造就了他敏感多愁的心;剛和杜剛、虎娃等一起趕走了胡桂全,眼見再也不是無根漂泊的野草,但杜剛轉眼又和李縣長打成一片,雖然當初和李縣長結盟,是經過了大家一致同意的,但後來連天山上的情形,和王興會心中預期,總感覺不是一迴事,他又擔心是自己思慮得過多,心中總是苦悶不樂,這時竟然觸景生情、兔死狐悲,感懷起自己的身世來。他跪倒在床前,恭恭敬敬地磕了三個響頭。
王興會低迴感歎了好一會兒,又走到外廳,在草庵中仔細察看了一周,除了門角擺放了幾張鋤、犁、刀斧等農具外,屋角還有一口大缸,上麵和泥巴蓋著幾大片芭蕉葉,雖然已經存放了不知道多久,但泥巴裏放了碎草,幹而不開裂,他輕輕敲掉一角,揭開芭蕉葉,頓時一股芳香清冽之氣溢出,原來這竟是一缸上好的美酒。
王興會從昨天中午在濱江小店出來後,一路跟蹤那些盜賊,提心吊膽、戰戰兢兢一天,又在山頂草叢裏躲了一夜,這時候早就饑渴難耐,他顧不得很多,連忙從牆上取下一隻打酒的竹提,舀了一提,還沒有碰到嘴唇就已經感覺到清爽濃鬱逼人,隻輕輕一仰頭,一股甘甜順著喉嚨而下,說不出的舒坦,又打了幾提喝了,四肢百骸無一不暢快。
他蓋好芭蕉葉,重新澆濕泥塊敷好,以免酒香跑出,迴轉身來,見那張椅子斜斜放在屋裏,朦朦朧朧中仿佛座中人剛剛起身離去。王興會癡癡地看著,好像自己竟是這草庵的主人,不自覺地走到椅旁坐下,怔怔地看著黃紙上那幾行字,不一會兒,就沉沉地睡著了。
睡夢中,年少時的流離、青年時的偶遇等經曆就像浮光掠影一樣在他腦海裏一頁頁閃過,他實在是太困了,等他一覺醒來也不知道是什麽時辰,外麵已經天大亮了。他推開柴扉,太陽火辣辣的好像就在頭頂一樣,他從來沒有覺得太陽離自己這麽近過,好像來到了另一個世界;山下水流的聲音轟然不絕,這時候豔陽高照之下,他才看見山下一條大河,怒濤洶洶,渾水橫流,泥沙俱下,氣勢非同凡響!
王興會想起自己青年時在湖北紅安認識的友人們說起過晉代名士左思有詩寫道“列宅紫宮裏,飛宇若雲浮”,這時候豔陽普照,放眼望去四下裏無不是一派朗朗乾坤,這是太美好的世界,太美好的詩歌,太美好的知己!王興會這樣想著,迎風吐出肚子中的濁氣,胸臆間精力充沛,竟像是要隨著浮雲馮虛禦風地飛走一樣。
他又到後山吃了滿山的野果,喝了美酒,吃了個飽,養足了精神,才想著找路下山。昨晚黑夜中上來的路徑已經完全沒有痕跡,他隻得順著地勢稍微輕緩的一麵慢慢地尋路下山,大約走了兩個時辰左右來到江邊,果然是好壯觀的一條大河!河邊一隻巨大的石龜,馱著一塊碑碣,碑上斜斜扭扭地刻著隸書:
赤虺猿猱不可通,
十尋健木撐寒空。
浩海奔流似飛箭,
亙古流沙第一線。
誰驅烏鵲馭黿鼉,
波濤旋迴息盤窩。
安得休為夷庚道,
鐫刻靈陶垂不磨。
大江的對麵一片絕壁臨江而立,上麵三個暗紅的大字看得清清楚楚——“赤虺河”
王興會辨明方向,順著江水沿岸向西走了十多裏,赤虺河在這裏折而向南,離連天山方向背道而去。他隻好又迴轉,溯江而上,走了二十裏,河道卻又向北而去,西岸又全是峭壁,無路可走,江麵既沒有橋梁,也無船隻的蹤影。看看天色將晚,他隻得又迴草庵住下,這樣一連找了幾日,這地方竟然是一個三麵環水,一麵是懸崖的月牙形孤島,他無計可施,好在山坡上桃李、芭蕉等野果很多,還有一大缸美酒,他不至於挨餓受凍,這天王興會取過一摞黃紙,仔細一看,黃紙左邊用麻線裝訂成冊,做工很是粗糙,是用山上苴麻曬幹製成麻線,再用樹枝作針穿引線孔縫成。他頓時高興起來,心想再找不到路離開這個孤島,就隻好也找苴麻搓一條長繩從山頂的石窟頂端攀岩下去,那樣勢必可以找到來時的那條大江,再順流找到博瀘河迴到連天山去。
他取下第一冊,吹去灰塵,隻見封麵上寫著《六合攻陷記》的題記。
翻開一頁,上麵寫著:鹹豐二年,陷金陵而圍六合。有知縣溫公紹既勇且謀,城不能破。以孔明燈引火入城,致英布廟失火,眾酋乃驚,溫登城督戰,以弓箭相拒,傷英王左臂。酋總統張國梁率師援之,被三十檢點迴馬槍所傷。溫擢至道員加布政使銜,仍權六合縣事。
背後繼續寫著:英王施反間計,使托明阿疏劾溫公縱團肆掠,與賊無異。坐革職,發往軍台。翌年冬,六合乃破。事聞,贈溫公布政使,謐壯勇。
王興會青年時結識了各行各業的良朋好友,那些朋友都是些熱血義膽、對人真誠的樸實漢子,他們見王興會身世淒慘,都對他關愛有加,平時更是斷文識字、三教九流地知無不教,可謂成了他人生的導師,對他的成長大有裨益;王興會自己本就是十分聰慧的人,幼年時想讀書但無從學起,所以後來加倍珍惜,正所謂求知若渴,他常常比別人勤勞刻苦很多,別人見了他進步這樣神速,也都很是高興,慢慢的他成了他朋友當中最博學多識的人。這時候他看了這篇《六合攻陷記》,知道其中記載的是鹹豐二年間,暨1956年太平軍攻破江北大營的事。
當時太平軍定都金陵也就是南京,圍攻安徽六合縣,知縣溫公紹極有謀略,射傷了英王陳玉成的左臂,陳玉成又殺敗來救援的清軍張國梁的部隊,遂成了相持之勢。六合縣久攻不破,陳玉成利用反間計,假冒張國梁寫了一封信用箭射入六合城中,安撫溫公紹,又將溫公紹的迴書截獲,斷章取義,其中的言辭改得飛揚跋扈,然後故意讓書信落入外圍的張國梁手中,張國梁見溫公紹莫名其妙地射出這封掐頭去尾的信來,心中頓時不忿,隻好迴報江北大營主帥托阿明,托阿明素來嫉妒溫公紹的功勞,於是也不分辨清楚,正好借此機會,上奏朝廷將其革職查辦,發配軍台,城中一時無主,六合城不久就被攻破。後來太平天國失敗後,清廷從天京繳獲的大量奏折中發現陳玉成提及此事,又有洪秀全的嘉獎,說英王假敵手除溫酋,一箭雙雕,解圍天京居功甚偉雲雲,才知道中計,於是給溫公紹平反,官複原職,追諡壯勇伯號。
王興會讀完這一冊,又取下幾冊,瀏覽了一遍,有題為《三王伏誅記》的,記錄的是鹹豐皇帝病逝,慈禧太後設計殺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讚襄政務大臣肅順於菜市口的事,曆史上稱為辛酉政變。有題為《五星連珠記》的,寫的是鹹豐夜宴,見天空有五星連珠,認為是中興之兆,連夜召見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胡林翼五人,並以嘉獎的軼事。還有題為《和府查抄記》、《炮轟曾格林沁記》的,大抵上記錄了鹹豐、同治年間發生的一些大事。翻到第六本,封麵上寫著:《赤虺被困記》,王興會見到“赤虺”兩個字,心想山下這條河流就叫赤虺河,這一冊一定和這個孤島很有關聯,於是迫不及待地讀下去。開篇寫的是:
同治二年二月,王擁眾四萬餘,由滇迫近金沙江,酋首駱秉章飛飭寧遠府,同建昌、王嶺兩土司,迅率彝漢兵勇截堵,王披甲仗劍,躬身督戰,自晨至午,血戰數迴,沿途營寨,悉被失陷。
王興會見到駱秉章三個字,立即想起那天石窟中那夥土匪的對話,精神略略一振,要知其詳,繼續看紙上寫著:……大軍棄冕寧城,沿山麓進據,王叱諸將曰,“旦饗諸卿,望皆力戰,有能奮涉河北者,官則晉秩柱國,兵則位擢總丞,計功按賞金牌一麵,勖哉毋達孤命。”……王興會看道這裏,已經明白,這裏說的王,是指的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文中所寫,正是石達開率兵出走,兵到大渡河的事跡。
鹹豐年間、暨公元1850年前後,洪秀全、楊秀清、馮雲山、韋昌輝、石達開等人發動金田起義,建國號“太平天國”,與清廷分庭抗禮。不料定都天京後,眾王之間嫌隙日生,東王楊秀清掌握大部分軍政實權,交橫跋扈,不可一世,其他眾王皆對其不滿。其更是常常假托天父名義,淩駕於天王洪秀全頭上,令洪秀全十分氣恨。
史料記載,洪秀全數次當朝頒布旨意,楊秀清但凡不滿,便假托天父附身,指責天王旨令不當,勒令收迴聖命,當場糾正,還令天王下跪認錯。因為太平天國起義之初是假托上帝之名,洪秀全自稱上帝的兒子,所以此時麵對楊秀清突然自稱的“天父”,他毫無還手之力,隻有任其擺布,心中怨恨,卻到了不殺不解的地步。1856年,洪秀全密令韋昌輝和石達開迴天京勤王,韋昌輝和石達開賺開城門,韋昌輝早就對楊秀清嫉恨交加,趁此機會圍住東王府,將東王府兩萬多人,盡數撲殺。石達開趕來阻擋不及,嚴詞斥責韋昌輝不該濫殺無辜,兩人不歡而散。石達開為了避免兩人交惡,隻好連夜離開天京,卻沒有想到此時的韋昌輝已經是狼子野心,心想索性一不做二不休,不如趁著諸王都不在城內,殺了洪秀全,自己做天國首領。
他忌憚石達開英勇,先將石達開一門老小斬盡殺絕,又圍住天王府,晝夜攻打。這時城中的將士,很多人已經憤恨韋昌輝的行徑,石達開又在城外發布討伐韋昌輝的檄文,要殺其以謝天下,餘者不論罪責。韋昌輝頓時軍心動搖,最終眾叛親離,反被洪秀全斬首。
洪秀全吸取了這次事變的教訓,認為不可任諸王坐大,又找借口清算了燕王秦日綱及陳承瑢等大將,令胞弟洪仁軒把持朝政,掣肘石達開。石達開在天京被百般刁難,隨時都有可能步秦日綱等人的後塵,為求自保,他不得已率部下出走,轉戰各地,與清軍周旋。後來終因寡不敵眾,被清軍追堵在大渡河畔,全軍覆沒,這件往事在當時已經是熟為世人知道,王興會既然立誌要救民水火,他要以史為鑒,自然不會不熟讀這些史事。
他接下去看冊中寫道:……死士鐵衣護衛暗領善水者數百人,各持短兵,浮至彼岸,是夜三鼓,彝首使健卒持長槊伏岸,比驚悉,欲倒浮而還,為炮石所中,迴岸者僅三十人……
……先鋒賈維揚造木船數隻,長丈有奇,夜移彼岸,環扣磐石為柱,麵覆木板,以作浮橋,率健卒五百名,銜枚蕩漿,船將達彼岸,忽中部環折,竭力撐持,首尾竟迴旋難續,俄而水舟相搏,船觸岩覆裂,維揚落水而死……
……王以伐虢之計,射書彼岸,許以重寶,酋拒之。王寢食俱廢,乃題詩十絕於壁……
這裏說的是石達開先後令鐵衣死士和先鋒賈維揚以泅水、浮橋的方式渡江,都告以失敗。石達開又佯裝許下重金,讓清軍放一條生路,也被識破拒絕。
……是夜王後馬氏服毒自盡,士兵饑甚,且疑無鬥誌,進曰,“疫侵雨淫,困斃無名,戰則一卒難遣,可奈何,”王蹙然不能答……說的是士兵開始詰問石達開:“現在病傷雨淋、饑寒交迫,無力再戰,再戰下去將無人能幸免,怎麽辦?”石達開語塞不能迴答。
下文繼續寫:……是日午刻王率眾沿江東走,酋沿北岸追擊,以火槍射擊之,彝賊常應元、唐亮儒從山頂下以木石,滇酋桂良、汪複申等率軍尾追,麵麵受敵,墜岩殞水者無數,西南北三麵,皆難通過,惟東可走,道極險狹,仰視則峭壁參天,俯臨則河水急湧……文中所言,石達開在大渡河畔麵麵受敵,隻有向東一條險路可走,形勢十分危急。
文中又寫:……入夜昏黑,天降大雨,眾酋稍退,軍屯老鴉漩,剩五千人,皆帶傷,饑甚。覓食無所得,有相殺噬人肉者,王莫能禁。並聞殘部聚泣,乃顧而歎曰,“孤疇昔攻城略地,戰無不利,今誤蹈險地,一蹶不振,此天絕孤,非孤不能為諸卿解危也。”言訖泣涕交橫不已,左右皆泣……
王興會心想石達開英雄一世,那是卻是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孤軍千裏,救兵固然無所盼望,按文中所寫的,士兵到了饑餓以致要互相殘殺吃肉的境地,更又天降大雨、人人皆傷,敵人三麵圍困,上有峭壁參天,下有洶湧怒濤,到了這個絕境,縱然是諸葛孔明再生,薑子牙在世也沒有辦法。其英雄末路的悲涼,幾十年後讀來,仍然是讓人忍不住跌足長歎、潸然淚下。
文中繼續寫……王知喪敗在爾,環顧王妃,恐為酋所辱,乃含悲以次抱投江中。(石達開知道敗亡隻在旦夕之間,恐怕死後王妃受辱,於是忍痛以此將她們投入江中。)
……及至十四王娘劉氏,王欲以手推之,劉氏長跪而泣曰,“妾非惜一死,奈妾有次儲石定基,初生有異兆,後日當興,必能以報父仇。今齡尚稚,母死則子曷寄,乞宥殘息,鞠此嗣也。”(到十四王妃劉氏的時候,石達開想以手推她下河,劉氏長跪哭告說:“並不是我舍不得死,隻是我現在有次子石定基,他出生的時候有異兆,以後定能興複大業,替父報仇。現在他還小,我要是死了,恐怕他無所寄托,所以乞求留一口氣,將他撫養成人,以圖將來給您複仇啊。”)
……王大慟曰:“妃願學趙朔妻,惜無程嬰其人,恐難保也!”[石達開傷感地說道:“你願意學古人趙朔的妻子,奈何沒有一個像陳嬰一樣舍命救你骨血的人啊!”(見典故趙氏孤兒。)]
……語未竟,金甲護衛李西華進曰,“小卒不敏,願保劉娘及幼儲間逃,幸而勝利則留王血脈以圖匡複,不勝則赴彼清流,斷不受斧鉞辱也。”(話沒有說完,金甲護衛李西華說,願意保護劉妃和王子逃走,要是有幸留得大王的骨血時,以後定保他匡複大業;要是不幸落入敵人手裏,我們一定投江赴死,絕不受敵人侮辱,令大王蒙羞。)
……王拜謝,喚入帳中,囑二三事,將劉妃剃發攜手交西華,西華負其子偕母,領十八悍卒,皆穿淄衣,冒雨辟嶺而去。
……天將曙,敵分道突出,其行如飛,鋒不可當,至平明,死傷無數,王不得已請降,以活眾命,酋誆許其降免。二十七日,解王於成都,旋被害,部卒二千,悉殺於大樹堡。
王興會讀完這章《赤虺被困記》,心中感慨不已。太平天國自1851年在廣西金田起義,不到三年就攻陷南京,建國號稱大統,聲威之盛,與黃巢李闖等農民起義不相上下,但王興會當時所處的年代,是1925年前後,民國當局見天下初定,深知革命之勢能夠摧枯拉朽,又急於享受勝利的成果,不願意正視自身的不足,害怕將來自身成為人家革命的對象,於是立即調轉手來,開始著手排除異己,大肆詆毀和鎮壓革命,共產黨員和革命隊伍中的其他盟友常常被詰難。
前文提到,國民革命本就是少數資產階級麵對封建王朝的革命,雖然把千年的封建製度丟進了曆史的垃圾堆,但始終不能代表廣大無產階級農民的利益,因此當局對於代表無產階級的共產黨更是視為心腹大患,當時已經是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的前夕,民國當局想盡辦法詆毀和抹黑無產階級,銷毀一些進步書籍,封鎖《新青年》等先進報刊,雇傭禦用文人,在報紙上大肆抨擊革命的合理性,太平天國起義剛剛過去幾十年,在曆史的長河中仿佛就在昨日,當然就成了他們指桑罵槐的最好的抨擊目標。
王興會讀到的這篇無名老人著的《赤虺被困記》這樣客觀描述太平天國事跡的書籍報刊,在當時並不多見,究其原因,清廷的汙蔑和民國**的抹黑占據的極大的因素。
須知清廷自入關兩百多年來,當年騎在馬上馳騁天下的八旗子弟都成了貴族,代代相傳至鹹豐年間,子孫後代早丟棄了騎馬射箭、驍勇善戰的屬性,終日隻會吸食鴉片、貪圖享樂,麵對內憂外患,根本不堪一戰。自鴉片戰爭戰敗以後,清廷為了賠付巨額戰爭賠款,加重賦稅、加緊搜刮人民,民間怨聲載道,先後爆發過撚軍、迴民叛亂、義和團等民變。1864年天京淪陷後,長江以南的太平軍依然化整為零、投身民間各種秘密反清團體,由石達開率領的西路軍,更是轉戰西南諸省,堅持了八年之久,這些都給清廷帶來了極大的困擾。
清廷對太平天國起義恨之入骨,認為國力衰敗、從此一蹶不振,以至於不得不倚重曾國藩、李鴻章等漢族大臣的原因,都是由這次長達三十年的叛亂所致。後來將太平天國所留下的所有重要文獻全部銷毀;重要改革思想全部摒棄,其中不乏中國第一套具有發展資本主義意願的政治綱領《資政新篇》、體現農民階級利益的《天朝田畝製度》等優秀的體係製度及至各種外交教育辭令章法;又在其後編修的史書中歪曲事實,對這次農民起義極盡所能詆毀汙蔑,對後世影響極大。
國民革命初期,革命者仍然以資本主義革命為綱領,認太平天國革命為先驅,孫先生甚至自認“洪秀全第二”,但大勢初定以後,當局又挖出滿清汙蔑抵製革命的觀點,加以渲染,用來隱射共產黨人,堤防無產階級革命。當時報刊書籍所載的,無一不是農民起義沒有正當性、充滿劣根性等觀點的文章。當時社會上流傳的關於石達開的說法,是說他在天京分兵自重、自相殘殺;又說他殘暴嗜血、每到一地,所有官府、商賈、良民皆遭屠戮;更有說他在西征途中殺人醃肉充當糧餉,大渡河失敗後搖尾乞求活命,毫無節操,各種說法,無一不是將太平天國將領塑造成一個個暴力殺人魔王。
學術巨匠胡適之,當時已經是名滿天下,王興會對他的觀點早有耳聞,他就認為太平天國是一個低級的迷信,絕對的暴力集團,神權、極權、愚昧的統治,隻為滿足自己的無限欲望,絲毫不顧及大眾的福利,所造成的是遍野白骨,滿地荊棘,是中國曆史上的浩劫慘劇。這種觀點,被民國當局大為讚賞。
王興會看到的這篇《赤虺被捆記》,記載石達開在四麵楚歌的情況下,希望以投降換取部下將士的性命,雖然對其人格讚美、褒揚的語句並不多,但僅此一項,就和殘暴弑殺、極權愚昧的形象大相徑庭,這名無名老人大有來頭,他隱居在這裏著書三十年,書未盡而身先沒,本來這些寫在黃紙上的書稿再無被人讀到之日,當時機緣巧合之下竟然被王興會讀到,這屬於這篇文章的首次麵世。
王興會被這些書籍感染,好像打開了一番從未接觸過的知識之門,他讀得饒有興致,當天一口氣又拜讀了幾冊,越讀越是吃驚,索性將所有冊子一一翻開快速瀏覽,一瀏覽之後,心中更是暗自震驚不已!
原來這些黃紙冊子當中,既有記載治國理政之各類章法的、又有各種行軍打戰布陣之術、更兼有吏事海防、民生時局、乃至農林采礦、紡織製造、諸子新篇、詩詞歌賦等等無一不足!而且都是言辭懇切、行文嚴謹,讀起來不像是浮誇偽造之作,更有十來篇外國文字、洋洋灑灑,不知道內容是什麽、王興會嘖嘖稱奇,不知是一位什麽樣的奇人所作。
他所寫的文章當中,既對清廷朝廷的事了如指掌,又對川滇防務、彝苗風俗如數家珍,也對石達開軍中之事娓娓道來,字字璣珠;實在是一位學貫中西、學究天人、格物致知積極嚴謹的大儒。
王興會突然想到:他文中凡是寫到清兵的時候時,必然用“酋”字來代替;寫到四川當地土司時,用的是“彝首”、“彝匪”等字樣;寫到石達開時用的是“王”字代稱,因此可見,這位老人很可能是石達開軍中一位重要的人物,並且是一位漢人。這位老人的見識,實在不在康、梁等當時名家之下,他言辭中對石達開並沒有絲毫不尊重的地方,而且字裏行間,充斥著敬仰之情,由此可見,石達開至少是一名頂天立地、堂堂正正的英雄好漢。
王興會這時候讀得興味正濃,當晚看到日影西沉,就在草庵中鋪些柴草睡在地上,第二天一早,吃過野果美酒,又端坐桌前,迫不及待地取下一本小冊子,見上麵寫著《十全武功精義》。
</p>
王興會推開柴門,屋麵的茅草撲簌而下。灰塵過後,隻見草庵內桌椅器皿齊全,正麵一張桌子,上麵堆放著七八摞黃皮紙,黃紙上麵密密麻麻地像是寫滿了文字;一隻硯台,墨水早幹,一隻筆斜靠在上麵;桌子右邊,一方石鎮下壓著一張黃紙,上麵也寫有文字,他慢慢走近,拿起黃紙,草庵頂一束月光傾斜而下,他看得清楚,那黃紙上寫著:
鼇擲鯨呿氣自橫,
飄然書劍又孤征,
鬼燈明滅非人境,
山市虛無似化城,
曉霧但愁銷蜃氣,
夜潮時複警雞聲,
書生結習今餘幾,
倦倚蓬窗夢太平,
悲哉,今日想來已燈枯油盡也,飄蓬三十載,皓首千言,終不得寬慰萬一也!
王興會不理解其中的意思,把紙放迴桌上,又看見身前一把椅子斜斜挪開,右牆角還有一扇小門虛掩,他伸手推開,原來裏麵另有一小間臥室,臥室中有一木床,床上蓋著一床滿是灰土的被子,被子上凹凸起伏不平,下麵好像有什麽東西,床頭露出一個烏沉沉的一截來,他心頭一緊,突然打了個激靈,起了一身的雞皮疙瘩,立即覺得周身四體重重寒意侵襲而來,凝目看去,果然是一具已經積滿了灰塵的骷髏幹屍。王興會過了好一會兒,才定下神來,他四周查看,房間裏除了這張床再無其他擺設,這具骷髏安安靜靜躺在床上,也不知道這樣過了多少年。
他稍微一思量,恐懼之心慢慢沒有了,竟隱隱約約覺得傷感起來:從紙上文字來看,這裏住的是一位意氣風發的劍客,後來“飄然書劍又孤征”,卻沒有想到一去三十年,終於年老體衰,這首詩詞,想來一定是他當時自感生命將近時候的絕筆。
王興會將這紙上的字反來複去的默記了幾遍,心中突然像一麵鏡子,仿佛這小屋子裏幾十年前發生的最後一幕曆曆在目:這位不知名老人一定是寫完這六十四字,自知大限已至,將筆擱在硯台之上,挪開椅子,推門進入臥室,躺在床上,就此溘然長逝。他想到此處,不禁悲涼之意突然湧來,老人留下的絕筆詞中的意思,好像他是因為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耿耿於懷,不得寬慰,獨自一人遠走他鄉,竟然在這個草庵中生活了三十年,最後年老燈枯油盡的時候,終於在這個荒無人煙的地方謝幕,身邊陪伴他的隻有這青燈一盞、禿筆一支,黃紙一摞。他像往常一樣挪開椅子,推開這扇小門,安詳地躺在床上的時候,心中在想什麽?對了,傳說一個人到了最後的時候,心中都像一麵明鏡,他在遺言中說“今日想來已燈枯油盡也,飄蓬三十載,皓首千言,終不得寬慰萬一也!”所以他內心既是安詳的,也是落寞的,隻是不知道他心中到底藏著什麽事?以至於讓他“皓首千言,終不得寬慰萬一”。
王興會心中感慨,何止萬千?這位老人一生執著到了這樣的境地,是什麽信念支撐著他?又隻可惜時間竟如白駒過隙,三十年筆耕不輟卻始終不夠他釋懷。人生一世,逝者如斯夫?他歎了口氣,見那屍身臉上肌肉不腐,雙目塌陷,嘴角微微上翹,遺容**慈祥,雙手抱在小腹上,儼然是一副得道高僧的寶相,讓人望之頓生崇拜之感。王興會不覺癡癡地掉下淚來,
他出身於貧苦佃農之家,從小沒有見過母親的麵,姐姐和父親先後被胡桂全害死後,他孤身一人,逃走在社會上,過的是顛沛流離的生活,經曆了無數常人想象不到的磨難,也造就了他敏感多愁的心;剛和杜剛、虎娃等一起趕走了胡桂全,眼見再也不是無根漂泊的野草,但杜剛轉眼又和李縣長打成一片,雖然當初和李縣長結盟,是經過了大家一致同意的,但後來連天山上的情形,和王興會心中預期,總感覺不是一迴事,他又擔心是自己思慮得過多,心中總是苦悶不樂,這時竟然觸景生情、兔死狐悲,感懷起自己的身世來。他跪倒在床前,恭恭敬敬地磕了三個響頭。
王興會低迴感歎了好一會兒,又走到外廳,在草庵中仔細察看了一周,除了門角擺放了幾張鋤、犁、刀斧等農具外,屋角還有一口大缸,上麵和泥巴蓋著幾大片芭蕉葉,雖然已經存放了不知道多久,但泥巴裏放了碎草,幹而不開裂,他輕輕敲掉一角,揭開芭蕉葉,頓時一股芳香清冽之氣溢出,原來這竟是一缸上好的美酒。
王興會從昨天中午在濱江小店出來後,一路跟蹤那些盜賊,提心吊膽、戰戰兢兢一天,又在山頂草叢裏躲了一夜,這時候早就饑渴難耐,他顧不得很多,連忙從牆上取下一隻打酒的竹提,舀了一提,還沒有碰到嘴唇就已經感覺到清爽濃鬱逼人,隻輕輕一仰頭,一股甘甜順著喉嚨而下,說不出的舒坦,又打了幾提喝了,四肢百骸無一不暢快。
他蓋好芭蕉葉,重新澆濕泥塊敷好,以免酒香跑出,迴轉身來,見那張椅子斜斜放在屋裏,朦朦朧朧中仿佛座中人剛剛起身離去。王興會癡癡地看著,好像自己竟是這草庵的主人,不自覺地走到椅旁坐下,怔怔地看著黃紙上那幾行字,不一會兒,就沉沉地睡著了。
睡夢中,年少時的流離、青年時的偶遇等經曆就像浮光掠影一樣在他腦海裏一頁頁閃過,他實在是太困了,等他一覺醒來也不知道是什麽時辰,外麵已經天大亮了。他推開柴扉,太陽火辣辣的好像就在頭頂一樣,他從來沒有覺得太陽離自己這麽近過,好像來到了另一個世界;山下水流的聲音轟然不絕,這時候豔陽高照之下,他才看見山下一條大河,怒濤洶洶,渾水橫流,泥沙俱下,氣勢非同凡響!
王興會想起自己青年時在湖北紅安認識的友人們說起過晉代名士左思有詩寫道“列宅紫宮裏,飛宇若雲浮”,這時候豔陽普照,放眼望去四下裏無不是一派朗朗乾坤,這是太美好的世界,太美好的詩歌,太美好的知己!王興會這樣想著,迎風吐出肚子中的濁氣,胸臆間精力充沛,竟像是要隨著浮雲馮虛禦風地飛走一樣。
他又到後山吃了滿山的野果,喝了美酒,吃了個飽,養足了精神,才想著找路下山。昨晚黑夜中上來的路徑已經完全沒有痕跡,他隻得順著地勢稍微輕緩的一麵慢慢地尋路下山,大約走了兩個時辰左右來到江邊,果然是好壯觀的一條大河!河邊一隻巨大的石龜,馱著一塊碑碣,碑上斜斜扭扭地刻著隸書:
赤虺猿猱不可通,
十尋健木撐寒空。
浩海奔流似飛箭,
亙古流沙第一線。
誰驅烏鵲馭黿鼉,
波濤旋迴息盤窩。
安得休為夷庚道,
鐫刻靈陶垂不磨。
大江的對麵一片絕壁臨江而立,上麵三個暗紅的大字看得清清楚楚——“赤虺河”
王興會辨明方向,順著江水沿岸向西走了十多裏,赤虺河在這裏折而向南,離連天山方向背道而去。他隻好又迴轉,溯江而上,走了二十裏,河道卻又向北而去,西岸又全是峭壁,無路可走,江麵既沒有橋梁,也無船隻的蹤影。看看天色將晚,他隻得又迴草庵住下,這樣一連找了幾日,這地方竟然是一個三麵環水,一麵是懸崖的月牙形孤島,他無計可施,好在山坡上桃李、芭蕉等野果很多,還有一大缸美酒,他不至於挨餓受凍,這天王興會取過一摞黃紙,仔細一看,黃紙左邊用麻線裝訂成冊,做工很是粗糙,是用山上苴麻曬幹製成麻線,再用樹枝作針穿引線孔縫成。他頓時高興起來,心想再找不到路離開這個孤島,就隻好也找苴麻搓一條長繩從山頂的石窟頂端攀岩下去,那樣勢必可以找到來時的那條大江,再順流找到博瀘河迴到連天山去。
他取下第一冊,吹去灰塵,隻見封麵上寫著《六合攻陷記》的題記。
翻開一頁,上麵寫著:鹹豐二年,陷金陵而圍六合。有知縣溫公紹既勇且謀,城不能破。以孔明燈引火入城,致英布廟失火,眾酋乃驚,溫登城督戰,以弓箭相拒,傷英王左臂。酋總統張國梁率師援之,被三十檢點迴馬槍所傷。溫擢至道員加布政使銜,仍權六合縣事。
背後繼續寫著:英王施反間計,使托明阿疏劾溫公縱團肆掠,與賊無異。坐革職,發往軍台。翌年冬,六合乃破。事聞,贈溫公布政使,謐壯勇。
王興會青年時結識了各行各業的良朋好友,那些朋友都是些熱血義膽、對人真誠的樸實漢子,他們見王興會身世淒慘,都對他關愛有加,平時更是斷文識字、三教九流地知無不教,可謂成了他人生的導師,對他的成長大有裨益;王興會自己本就是十分聰慧的人,幼年時想讀書但無從學起,所以後來加倍珍惜,正所謂求知若渴,他常常比別人勤勞刻苦很多,別人見了他進步這樣神速,也都很是高興,慢慢的他成了他朋友當中最博學多識的人。這時候他看了這篇《六合攻陷記》,知道其中記載的是鹹豐二年間,暨1956年太平軍攻破江北大營的事。
當時太平軍定都金陵也就是南京,圍攻安徽六合縣,知縣溫公紹極有謀略,射傷了英王陳玉成的左臂,陳玉成又殺敗來救援的清軍張國梁的部隊,遂成了相持之勢。六合縣久攻不破,陳玉成利用反間計,假冒張國梁寫了一封信用箭射入六合城中,安撫溫公紹,又將溫公紹的迴書截獲,斷章取義,其中的言辭改得飛揚跋扈,然後故意讓書信落入外圍的張國梁手中,張國梁見溫公紹莫名其妙地射出這封掐頭去尾的信來,心中頓時不忿,隻好迴報江北大營主帥托阿明,托阿明素來嫉妒溫公紹的功勞,於是也不分辨清楚,正好借此機會,上奏朝廷將其革職查辦,發配軍台,城中一時無主,六合城不久就被攻破。後來太平天國失敗後,清廷從天京繳獲的大量奏折中發現陳玉成提及此事,又有洪秀全的嘉獎,說英王假敵手除溫酋,一箭雙雕,解圍天京居功甚偉雲雲,才知道中計,於是給溫公紹平反,官複原職,追諡壯勇伯號。
王興會讀完這一冊,又取下幾冊,瀏覽了一遍,有題為《三王伏誅記》的,記錄的是鹹豐皇帝病逝,慈禧太後設計殺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讚襄政務大臣肅順於菜市口的事,曆史上稱為辛酉政變。有題為《五星連珠記》的,寫的是鹹豐夜宴,見天空有五星連珠,認為是中興之兆,連夜召見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胡林翼五人,並以嘉獎的軼事。還有題為《和府查抄記》、《炮轟曾格林沁記》的,大抵上記錄了鹹豐、同治年間發生的一些大事。翻到第六本,封麵上寫著:《赤虺被困記》,王興會見到“赤虺”兩個字,心想山下這條河流就叫赤虺河,這一冊一定和這個孤島很有關聯,於是迫不及待地讀下去。開篇寫的是:
同治二年二月,王擁眾四萬餘,由滇迫近金沙江,酋首駱秉章飛飭寧遠府,同建昌、王嶺兩土司,迅率彝漢兵勇截堵,王披甲仗劍,躬身督戰,自晨至午,血戰數迴,沿途營寨,悉被失陷。
王興會見到駱秉章三個字,立即想起那天石窟中那夥土匪的對話,精神略略一振,要知其詳,繼續看紙上寫著:……大軍棄冕寧城,沿山麓進據,王叱諸將曰,“旦饗諸卿,望皆力戰,有能奮涉河北者,官則晉秩柱國,兵則位擢總丞,計功按賞金牌一麵,勖哉毋達孤命。”……王興會看道這裏,已經明白,這裏說的王,是指的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文中所寫,正是石達開率兵出走,兵到大渡河的事跡。
鹹豐年間、暨公元1850年前後,洪秀全、楊秀清、馮雲山、韋昌輝、石達開等人發動金田起義,建國號“太平天國”,與清廷分庭抗禮。不料定都天京後,眾王之間嫌隙日生,東王楊秀清掌握大部分軍政實權,交橫跋扈,不可一世,其他眾王皆對其不滿。其更是常常假托天父名義,淩駕於天王洪秀全頭上,令洪秀全十分氣恨。
史料記載,洪秀全數次當朝頒布旨意,楊秀清但凡不滿,便假托天父附身,指責天王旨令不當,勒令收迴聖命,當場糾正,還令天王下跪認錯。因為太平天國起義之初是假托上帝之名,洪秀全自稱上帝的兒子,所以此時麵對楊秀清突然自稱的“天父”,他毫無還手之力,隻有任其擺布,心中怨恨,卻到了不殺不解的地步。1856年,洪秀全密令韋昌輝和石達開迴天京勤王,韋昌輝和石達開賺開城門,韋昌輝早就對楊秀清嫉恨交加,趁此機會圍住東王府,將東王府兩萬多人,盡數撲殺。石達開趕來阻擋不及,嚴詞斥責韋昌輝不該濫殺無辜,兩人不歡而散。石達開為了避免兩人交惡,隻好連夜離開天京,卻沒有想到此時的韋昌輝已經是狼子野心,心想索性一不做二不休,不如趁著諸王都不在城內,殺了洪秀全,自己做天國首領。
他忌憚石達開英勇,先將石達開一門老小斬盡殺絕,又圍住天王府,晝夜攻打。這時城中的將士,很多人已經憤恨韋昌輝的行徑,石達開又在城外發布討伐韋昌輝的檄文,要殺其以謝天下,餘者不論罪責。韋昌輝頓時軍心動搖,最終眾叛親離,反被洪秀全斬首。
洪秀全吸取了這次事變的教訓,認為不可任諸王坐大,又找借口清算了燕王秦日綱及陳承瑢等大將,令胞弟洪仁軒把持朝政,掣肘石達開。石達開在天京被百般刁難,隨時都有可能步秦日綱等人的後塵,為求自保,他不得已率部下出走,轉戰各地,與清軍周旋。後來終因寡不敵眾,被清軍追堵在大渡河畔,全軍覆沒,這件往事在當時已經是熟為世人知道,王興會既然立誌要救民水火,他要以史為鑒,自然不會不熟讀這些史事。
他接下去看冊中寫道:……死士鐵衣護衛暗領善水者數百人,各持短兵,浮至彼岸,是夜三鼓,彝首使健卒持長槊伏岸,比驚悉,欲倒浮而還,為炮石所中,迴岸者僅三十人……
……先鋒賈維揚造木船數隻,長丈有奇,夜移彼岸,環扣磐石為柱,麵覆木板,以作浮橋,率健卒五百名,銜枚蕩漿,船將達彼岸,忽中部環折,竭力撐持,首尾竟迴旋難續,俄而水舟相搏,船觸岩覆裂,維揚落水而死……
……王以伐虢之計,射書彼岸,許以重寶,酋拒之。王寢食俱廢,乃題詩十絕於壁……
這裏說的是石達開先後令鐵衣死士和先鋒賈維揚以泅水、浮橋的方式渡江,都告以失敗。石達開又佯裝許下重金,讓清軍放一條生路,也被識破拒絕。
……是夜王後馬氏服毒自盡,士兵饑甚,且疑無鬥誌,進曰,“疫侵雨淫,困斃無名,戰則一卒難遣,可奈何,”王蹙然不能答……說的是士兵開始詰問石達開:“現在病傷雨淋、饑寒交迫,無力再戰,再戰下去將無人能幸免,怎麽辦?”石達開語塞不能迴答。
下文繼續寫:……是日午刻王率眾沿江東走,酋沿北岸追擊,以火槍射擊之,彝賊常應元、唐亮儒從山頂下以木石,滇酋桂良、汪複申等率軍尾追,麵麵受敵,墜岩殞水者無數,西南北三麵,皆難通過,惟東可走,道極險狹,仰視則峭壁參天,俯臨則河水急湧……文中所言,石達開在大渡河畔麵麵受敵,隻有向東一條險路可走,形勢十分危急。
文中又寫:……入夜昏黑,天降大雨,眾酋稍退,軍屯老鴉漩,剩五千人,皆帶傷,饑甚。覓食無所得,有相殺噬人肉者,王莫能禁。並聞殘部聚泣,乃顧而歎曰,“孤疇昔攻城略地,戰無不利,今誤蹈險地,一蹶不振,此天絕孤,非孤不能為諸卿解危也。”言訖泣涕交橫不已,左右皆泣……
王興會心想石達開英雄一世,那是卻是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孤軍千裏,救兵固然無所盼望,按文中所寫的,士兵到了饑餓以致要互相殘殺吃肉的境地,更又天降大雨、人人皆傷,敵人三麵圍困,上有峭壁參天,下有洶湧怒濤,到了這個絕境,縱然是諸葛孔明再生,薑子牙在世也沒有辦法。其英雄末路的悲涼,幾十年後讀來,仍然是讓人忍不住跌足長歎、潸然淚下。
文中繼續寫……王知喪敗在爾,環顧王妃,恐為酋所辱,乃含悲以次抱投江中。(石達開知道敗亡隻在旦夕之間,恐怕死後王妃受辱,於是忍痛以此將她們投入江中。)
……及至十四王娘劉氏,王欲以手推之,劉氏長跪而泣曰,“妾非惜一死,奈妾有次儲石定基,初生有異兆,後日當興,必能以報父仇。今齡尚稚,母死則子曷寄,乞宥殘息,鞠此嗣也。”(到十四王妃劉氏的時候,石達開想以手推她下河,劉氏長跪哭告說:“並不是我舍不得死,隻是我現在有次子石定基,他出生的時候有異兆,以後定能興複大業,替父報仇。現在他還小,我要是死了,恐怕他無所寄托,所以乞求留一口氣,將他撫養成人,以圖將來給您複仇啊。”)
……王大慟曰:“妃願學趙朔妻,惜無程嬰其人,恐難保也!”[石達開傷感地說道:“你願意學古人趙朔的妻子,奈何沒有一個像陳嬰一樣舍命救你骨血的人啊!”(見典故趙氏孤兒。)]
……語未竟,金甲護衛李西華進曰,“小卒不敏,願保劉娘及幼儲間逃,幸而勝利則留王血脈以圖匡複,不勝則赴彼清流,斷不受斧鉞辱也。”(話沒有說完,金甲護衛李西華說,願意保護劉妃和王子逃走,要是有幸留得大王的骨血時,以後定保他匡複大業;要是不幸落入敵人手裏,我們一定投江赴死,絕不受敵人侮辱,令大王蒙羞。)
……王拜謝,喚入帳中,囑二三事,將劉妃剃發攜手交西華,西華負其子偕母,領十八悍卒,皆穿淄衣,冒雨辟嶺而去。
……天將曙,敵分道突出,其行如飛,鋒不可當,至平明,死傷無數,王不得已請降,以活眾命,酋誆許其降免。二十七日,解王於成都,旋被害,部卒二千,悉殺於大樹堡。
王興會讀完這章《赤虺被困記》,心中感慨不已。太平天國自1851年在廣西金田起義,不到三年就攻陷南京,建國號稱大統,聲威之盛,與黃巢李闖等農民起義不相上下,但王興會當時所處的年代,是1925年前後,民國當局見天下初定,深知革命之勢能夠摧枯拉朽,又急於享受勝利的成果,不願意正視自身的不足,害怕將來自身成為人家革命的對象,於是立即調轉手來,開始著手排除異己,大肆詆毀和鎮壓革命,共產黨員和革命隊伍中的其他盟友常常被詰難。
前文提到,國民革命本就是少數資產階級麵對封建王朝的革命,雖然把千年的封建製度丟進了曆史的垃圾堆,但始終不能代表廣大無產階級農民的利益,因此當局對於代表無產階級的共產黨更是視為心腹大患,當時已經是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的前夕,民國當局想盡辦法詆毀和抹黑無產階級,銷毀一些進步書籍,封鎖《新青年》等先進報刊,雇傭禦用文人,在報紙上大肆抨擊革命的合理性,太平天國起義剛剛過去幾十年,在曆史的長河中仿佛就在昨日,當然就成了他們指桑罵槐的最好的抨擊目標。
王興會讀到的這篇無名老人著的《赤虺被困記》這樣客觀描述太平天國事跡的書籍報刊,在當時並不多見,究其原因,清廷的汙蔑和民國**的抹黑占據的極大的因素。
須知清廷自入關兩百多年來,當年騎在馬上馳騁天下的八旗子弟都成了貴族,代代相傳至鹹豐年間,子孫後代早丟棄了騎馬射箭、驍勇善戰的屬性,終日隻會吸食鴉片、貪圖享樂,麵對內憂外患,根本不堪一戰。自鴉片戰爭戰敗以後,清廷為了賠付巨額戰爭賠款,加重賦稅、加緊搜刮人民,民間怨聲載道,先後爆發過撚軍、迴民叛亂、義和團等民變。1864年天京淪陷後,長江以南的太平軍依然化整為零、投身民間各種秘密反清團體,由石達開率領的西路軍,更是轉戰西南諸省,堅持了八年之久,這些都給清廷帶來了極大的困擾。
清廷對太平天國起義恨之入骨,認為國力衰敗、從此一蹶不振,以至於不得不倚重曾國藩、李鴻章等漢族大臣的原因,都是由這次長達三十年的叛亂所致。後來將太平天國所留下的所有重要文獻全部銷毀;重要改革思想全部摒棄,其中不乏中國第一套具有發展資本主義意願的政治綱領《資政新篇》、體現農民階級利益的《天朝田畝製度》等優秀的體係製度及至各種外交教育辭令章法;又在其後編修的史書中歪曲事實,對這次農民起義極盡所能詆毀汙蔑,對後世影響極大。
國民革命初期,革命者仍然以資本主義革命為綱領,認太平天國革命為先驅,孫先生甚至自認“洪秀全第二”,但大勢初定以後,當局又挖出滿清汙蔑抵製革命的觀點,加以渲染,用來隱射共產黨人,堤防無產階級革命。當時報刊書籍所載的,無一不是農民起義沒有正當性、充滿劣根性等觀點的文章。當時社會上流傳的關於石達開的說法,是說他在天京分兵自重、自相殘殺;又說他殘暴嗜血、每到一地,所有官府、商賈、良民皆遭屠戮;更有說他在西征途中殺人醃肉充當糧餉,大渡河失敗後搖尾乞求活命,毫無節操,各種說法,無一不是將太平天國將領塑造成一個個暴力殺人魔王。
學術巨匠胡適之,當時已經是名滿天下,王興會對他的觀點早有耳聞,他就認為太平天國是一個低級的迷信,絕對的暴力集團,神權、極權、愚昧的統治,隻為滿足自己的無限欲望,絲毫不顧及大眾的福利,所造成的是遍野白骨,滿地荊棘,是中國曆史上的浩劫慘劇。這種觀點,被民國當局大為讚賞。
王興會看到的這篇《赤虺被捆記》,記載石達開在四麵楚歌的情況下,希望以投降換取部下將士的性命,雖然對其人格讚美、褒揚的語句並不多,但僅此一項,就和殘暴弑殺、極權愚昧的形象大相徑庭,這名無名老人大有來頭,他隱居在這裏著書三十年,書未盡而身先沒,本來這些寫在黃紙上的書稿再無被人讀到之日,當時機緣巧合之下竟然被王興會讀到,這屬於這篇文章的首次麵世。
王興會被這些書籍感染,好像打開了一番從未接觸過的知識之門,他讀得饒有興致,當天一口氣又拜讀了幾冊,越讀越是吃驚,索性將所有冊子一一翻開快速瀏覽,一瀏覽之後,心中更是暗自震驚不已!
原來這些黃紙冊子當中,既有記載治國理政之各類章法的、又有各種行軍打戰布陣之術、更兼有吏事海防、民生時局、乃至農林采礦、紡織製造、諸子新篇、詩詞歌賦等等無一不足!而且都是言辭懇切、行文嚴謹,讀起來不像是浮誇偽造之作,更有十來篇外國文字、洋洋灑灑,不知道內容是什麽、王興會嘖嘖稱奇,不知是一位什麽樣的奇人所作。
他所寫的文章當中,既對清廷朝廷的事了如指掌,又對川滇防務、彝苗風俗如數家珍,也對石達開軍中之事娓娓道來,字字璣珠;實在是一位學貫中西、學究天人、格物致知積極嚴謹的大儒。
王興會突然想到:他文中凡是寫到清兵的時候時,必然用“酋”字來代替;寫到四川當地土司時,用的是“彝首”、“彝匪”等字樣;寫到石達開時用的是“王”字代稱,因此可見,這位老人很可能是石達開軍中一位重要的人物,並且是一位漢人。這位老人的見識,實在不在康、梁等當時名家之下,他言辭中對石達開並沒有絲毫不尊重的地方,而且字裏行間,充斥著敬仰之情,由此可見,石達開至少是一名頂天立地、堂堂正正的英雄好漢。
王興會這時候讀得興味正濃,當晚看到日影西沉,就在草庵中鋪些柴草睡在地上,第二天一早,吃過野果美酒,又端坐桌前,迫不及待地取下一本小冊子,見上麵寫著《十全武功精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