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朝鮮使臣
瞧我把大明朝都弄成啥樣了 作者:立在山峰的太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十月的京城進入了深秋,夜裏的氣溫很涼,若是有風吹過甚至能讓人打個哆嗦,不過作為帝國的心髒,再冷的季節也是一派熱鬧繁華的景象。
皇城正門之南的東江米巷是一排賓館,這裏專門用於接待番邦使臣和留學生,因而商業就更加興旺。
其間除了林立的酒肆茶樓之外,還有許多售賣絲綢珠寶的商鋪,類似於後世的城市中心商務區。
一位衣著光鮮的年輕男子不急不緩的穿梭在人流中,比旁人多了幾分優雅,少了些許匆忙,很有點翩翩公子的味道。
他的表情很平靜,嘴角微微上揚,目光淡然的看著腳下的石板路,似乎在走神。
這時一群身穿異國服飾的中年男人迎麵走來,他們喝了點兒酒,腳步略顯淩亂,口中還以一種罵罵咧咧的腔調叫嚷著聽不懂的話語,看起來頗為蠻橫。
年輕男子突然停下腳步側身讓開,低聲自言自語道:“斯密達?哪兒來這麽多棒子?”說完他便抬頭看向走來的這群人。
果然是正宗的朝鮮棒子,總共有四位,個頭還都挺高大,五官也比較周正,隻是……隻是他們的眼神咋這麽憤憤不平?
“阿西吧!”其中一個棒子無緣無故的瞪著年輕男子喊道。
年輕男子立刻迴懟了一句:“凱雜西嘎!”(臭小子)
四個棒子同時一愣,旋即打量起年輕男子。
“你會說朝鮮話?”
“嗬嗬,罵人的都會。”
另一個棒子隨口道:“你噶猛的。”(你算什麽東西)
年輕男子淡淡道:“拿噶。”(滾)
年齡最長的棒子立刻製止了同伴繼續出言挑釁,朝年輕男子執禮道:“失敬失敬,敢問閣下可是禮部官員?”
“我在詹事府任職。”
詹事府大多是皇帝身邊的近臣,棒子的麵色頓時變得有點難看,尷尬道:“在下朝鮮國陳慰使李植,未請教閣下高姓大名?”
“詹事府主簿周寧。”
李植的目光一亮,又恭恭敬敬的執了一禮,“閣下就是在西平堡擊敗建奴的大功臣呀。”
見對方居然知道自己這種無名小卒,態度還如此謙卑,周寧不免有點沾沾自喜,便笑著迴禮道:“在下隻是督戰,算不上什麽大功臣。”(軍報中記錄周寧的功勞主要是前線督戰。)
另外三個棒子趕緊一邊執禮,一邊異口同聲道:“失敬失敬,方才多有得罪,請周大人見諒。”
李植不失時機的介紹了一下自己的同僚,“這位是我的副使金義敏,這兩位是我的扈從樸誌信、趙恩正。”
周寧朝另外三人禮貌的點了點頭,微微一笑道:“滿拉所盼嘎布斯密達。”(見到你們很高興)
嚴格來說他對韓語一竅不通,幾句日常用語都是前世從韓劇裏學來的,而且大部分都是罵人的話。
但李植等人聽後竟不由得生出一種前所未有的感慨:上國朝廷重臣居然會說咱們朝鮮話,而且吐詞清晰發音標準,這味兒還如此純正,簡直太值得驕傲了。
此時的周寧還體會不到棒子們的感受,就像後世的美國佬理解不了為什麽他們在鏡頭前喊一句:草尼瑪,立刻會有無數華人給他們點讚、打賞,乃至轉發。
你要說這是出於什麽心態?恐怕十萬字也解釋不清,或許這其中多多少少有點自卑感在作祟吧。
其實仔細想想也不奇怪,當你知道對方比你強大得多的時候,難免產生一種屈從心理,便會急於得到對方的尊重和認可。
你可以在表麵上瞧不起人家,把對方貶低得一文不名,但問題是如果你真的不在乎別人的感受,又何必為別人模仿幾句你的母語就欣喜若狂呢?
自欺欺人者最為可笑。
大夥兒都知道明帝國對朝鮮民族有再造之恩,二十多年前幫朝鮮國王趕走了侵略者,因而李植等人的行為就不奇怪。
強大幫扶弱小叫文明,強大欺壓弱小叫野蠻。
野蠻引來仇恨,文明受到敬仰,自古以來皆是如此。
當然你非要說真理在大炮射程之內也不是不行,但請別忘了另一句名言: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
迄今為止貌似還沒有哪個民族能一直占據世界之巔,總會遇到起起落落,所以秉持文明的信念很重要,因為文明才是一個族群長盛不衰的唯一要素。
李植不是不知道周寧的官職很小,卻給予了最大的敬意,並且全然發自他的內心,這便是文明的力量。
在他看來上國官員不乏酒囊飯袋,但總體水平比他的祖國還是要高出好幾個檔次,想要救深處危難之中的祖國,就隻能向上國求助。
今天中午的時候他在禮部碰了一鼻子灰,大明的官員收了禮品卻不幫他說話,極度鬱悶之下他才和同僚們跑出來借酒澆愁。
朝鮮遇到的麻煩說穿了也是來自於後金。
自明朝丟掉了遼陽後,數以千計的明軍殘部敗退到鴨綠江畔,他們在數次向朝鮮王廷求援無果之後,不得已開始搶奪邊民的物資。
而國王李琿的態度明顯是首鼠兩端,一方麵向努爾哈赤的使者保證絕不向明軍提供任何幫助,一方麵又派使臣來明朝討封。
這裏需要稍微詳細介紹一下事情的來龍去脈:
李琿雖然在實際行使國王的權力,但他的地位一直處於風雨飄搖的狀態,主要原因是明朝有許多大臣都認為他沒資格繼承王位,特別是東林黨。
當初日本侵略朝鮮時,既非長子又非嫡出的李琿臨危受命“權授國事”,帶領朝鮮軍民反抗日軍,可在日軍撤退後,時任國王李昖又不想傳位給他了。
後來李昖暴斃,李琿終於即位,怎料明朝這邊的國本之爭正鬧得不可開交,朝臣們又豈會同意藩屬國開“立次子”的壞頭,那不是給萬曆老兒留把柄嗎?
結果李琿隻能一次又一次派使臣求封,來迴折騰了一年多才拿到手續,期間光是賄賂明朝官員就花了數萬兩銀子。
不難想象他對明朝的積怨有多深?
但事情到這兒還沒完,今年六月,慶尚道儒生跑到北京來遊說明朝官員,意圖將李琿趕下台,把本已逐漸平靜的朝鮮朝堂又攪得亂七八糟。
李植此次來北京就是替李琿來尋求支持的,以鴨綠江邊的數千明軍殘部和十餘萬逃難的明朝百姓為條件。
皇城正門之南的東江米巷是一排賓館,這裏專門用於接待番邦使臣和留學生,因而商業就更加興旺。
其間除了林立的酒肆茶樓之外,還有許多售賣絲綢珠寶的商鋪,類似於後世的城市中心商務區。
一位衣著光鮮的年輕男子不急不緩的穿梭在人流中,比旁人多了幾分優雅,少了些許匆忙,很有點翩翩公子的味道。
他的表情很平靜,嘴角微微上揚,目光淡然的看著腳下的石板路,似乎在走神。
這時一群身穿異國服飾的中年男人迎麵走來,他們喝了點兒酒,腳步略顯淩亂,口中還以一種罵罵咧咧的腔調叫嚷著聽不懂的話語,看起來頗為蠻橫。
年輕男子突然停下腳步側身讓開,低聲自言自語道:“斯密達?哪兒來這麽多棒子?”說完他便抬頭看向走來的這群人。
果然是正宗的朝鮮棒子,總共有四位,個頭還都挺高大,五官也比較周正,隻是……隻是他們的眼神咋這麽憤憤不平?
“阿西吧!”其中一個棒子無緣無故的瞪著年輕男子喊道。
年輕男子立刻迴懟了一句:“凱雜西嘎!”(臭小子)
四個棒子同時一愣,旋即打量起年輕男子。
“你會說朝鮮話?”
“嗬嗬,罵人的都會。”
另一個棒子隨口道:“你噶猛的。”(你算什麽東西)
年輕男子淡淡道:“拿噶。”(滾)
年齡最長的棒子立刻製止了同伴繼續出言挑釁,朝年輕男子執禮道:“失敬失敬,敢問閣下可是禮部官員?”
“我在詹事府任職。”
詹事府大多是皇帝身邊的近臣,棒子的麵色頓時變得有點難看,尷尬道:“在下朝鮮國陳慰使李植,未請教閣下高姓大名?”
“詹事府主簿周寧。”
李植的目光一亮,又恭恭敬敬的執了一禮,“閣下就是在西平堡擊敗建奴的大功臣呀。”
見對方居然知道自己這種無名小卒,態度還如此謙卑,周寧不免有點沾沾自喜,便笑著迴禮道:“在下隻是督戰,算不上什麽大功臣。”(軍報中記錄周寧的功勞主要是前線督戰。)
另外三個棒子趕緊一邊執禮,一邊異口同聲道:“失敬失敬,方才多有得罪,請周大人見諒。”
李植不失時機的介紹了一下自己的同僚,“這位是我的副使金義敏,這兩位是我的扈從樸誌信、趙恩正。”
周寧朝另外三人禮貌的點了點頭,微微一笑道:“滿拉所盼嘎布斯密達。”(見到你們很高興)
嚴格來說他對韓語一竅不通,幾句日常用語都是前世從韓劇裏學來的,而且大部分都是罵人的話。
但李植等人聽後竟不由得生出一種前所未有的感慨:上國朝廷重臣居然會說咱們朝鮮話,而且吐詞清晰發音標準,這味兒還如此純正,簡直太值得驕傲了。
此時的周寧還體會不到棒子們的感受,就像後世的美國佬理解不了為什麽他們在鏡頭前喊一句:草尼瑪,立刻會有無數華人給他們點讚、打賞,乃至轉發。
你要說這是出於什麽心態?恐怕十萬字也解釋不清,或許這其中多多少少有點自卑感在作祟吧。
其實仔細想想也不奇怪,當你知道對方比你強大得多的時候,難免產生一種屈從心理,便會急於得到對方的尊重和認可。
你可以在表麵上瞧不起人家,把對方貶低得一文不名,但問題是如果你真的不在乎別人的感受,又何必為別人模仿幾句你的母語就欣喜若狂呢?
自欺欺人者最為可笑。
大夥兒都知道明帝國對朝鮮民族有再造之恩,二十多年前幫朝鮮國王趕走了侵略者,因而李植等人的行為就不奇怪。
強大幫扶弱小叫文明,強大欺壓弱小叫野蠻。
野蠻引來仇恨,文明受到敬仰,自古以來皆是如此。
當然你非要說真理在大炮射程之內也不是不行,但請別忘了另一句名言: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
迄今為止貌似還沒有哪個民族能一直占據世界之巔,總會遇到起起落落,所以秉持文明的信念很重要,因為文明才是一個族群長盛不衰的唯一要素。
李植不是不知道周寧的官職很小,卻給予了最大的敬意,並且全然發自他的內心,這便是文明的力量。
在他看來上國官員不乏酒囊飯袋,但總體水平比他的祖國還是要高出好幾個檔次,想要救深處危難之中的祖國,就隻能向上國求助。
今天中午的時候他在禮部碰了一鼻子灰,大明的官員收了禮品卻不幫他說話,極度鬱悶之下他才和同僚們跑出來借酒澆愁。
朝鮮遇到的麻煩說穿了也是來自於後金。
自明朝丟掉了遼陽後,數以千計的明軍殘部敗退到鴨綠江畔,他們在數次向朝鮮王廷求援無果之後,不得已開始搶奪邊民的物資。
而國王李琿的態度明顯是首鼠兩端,一方麵向努爾哈赤的使者保證絕不向明軍提供任何幫助,一方麵又派使臣來明朝討封。
這裏需要稍微詳細介紹一下事情的來龍去脈:
李琿雖然在實際行使國王的權力,但他的地位一直處於風雨飄搖的狀態,主要原因是明朝有許多大臣都認為他沒資格繼承王位,特別是東林黨。
當初日本侵略朝鮮時,既非長子又非嫡出的李琿臨危受命“權授國事”,帶領朝鮮軍民反抗日軍,可在日軍撤退後,時任國王李昖又不想傳位給他了。
後來李昖暴斃,李琿終於即位,怎料明朝這邊的國本之爭正鬧得不可開交,朝臣們又豈會同意藩屬國開“立次子”的壞頭,那不是給萬曆老兒留把柄嗎?
結果李琿隻能一次又一次派使臣求封,來迴折騰了一年多才拿到手續,期間光是賄賂明朝官員就花了數萬兩銀子。
不難想象他對明朝的積怨有多深?
但事情到這兒還沒完,今年六月,慶尚道儒生跑到北京來遊說明朝官員,意圖將李琿趕下台,把本已逐漸平靜的朝鮮朝堂又攪得亂七八糟。
李植此次來北京就是替李琿來尋求支持的,以鴨綠江邊的數千明軍殘部和十餘萬逃難的明朝百姓為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