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周寧沒有出城,而是讓劉鐵代他去工地巡視了一遍,因為禦馬監的急遞送到了衙門,三位監軍一大早就來給他賀喜。


    急遞裏有他的升遷文書和客印月的私信,以及魏忠賢捎來的一袋土豆。


    其實升官並沒給他帶來多少驚喜,從九品和九品並無本質區別,都屬於不入流的級別,反倒是私信和土豆令他倍感興奮。


    返迴小院後他先帶著姐妹倆一起將發芽的土豆切成三到四塊,每一塊都保留一株嫩芽,再裹上草木灰,然後又找來一把鋤頭,將土豆塊直接種在院子內外的空地裏。


    所幸魏忠賢寄來的土豆不多,忙到中午就種完了。


    種土豆當然不隻是為了吃,更是為了將這種高產作物推廣到民間。


    不要以為這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僅憑客、魏二人給皇帝洗腦是不夠的,還得做通官僚集團的思想工作。


    此前刑慎言就說過土豆乃是番邦貢品,既然是貢品就牽涉到禮製問題,皇宮大內享用的東西怎能隨意散布到民間,皇家的尊嚴何在?


    這不是在開玩笑,儒家最講究尊卑貴賤,正所謂餓死事小、失節事大,若不能說服官僚集團予以配合,再好的政策也沒法在全國範圍內施行。


    清朝的雍正皇帝為了推廣一種高產稻穀的種植,硬是給各省督撫下了十幾道旨意,就這樣還花了足足五年時間才讓地方上的鄉紳逐漸接受。


    皇帝要辦成點事兒尚且如此困難,一個不入流的小吏又豈敢與整個體製較勁兒?


    如今朝中最大的一股勢力是東林黨,他們不僅把持著朝政,還掌控著政治正確的話語權,隻要能做通這幫清流的思想工作,在各地推廣土豆種植就會省去許多麻煩。


    周寧的計劃是自己先種些樣品出來,證明土豆在遼東地區可以大規模種植,並且能以此來解決遼東的部分糧食問題,再通過孫承宗去說服東林黨的朝中重臣主動推進此事。


    土豆的生長周期隻需要三個多月,等閹黨上台起碼要三年,問題是大明朝還等得起幾個三年?


    給老百姓一口飯吃,盡量穩住即將要造反的流民,比剿滅建奴更加急迫。


    下午,衙門裏又傳來了好消息:虔誠的天主教徒,偉大的天文學家、水利學家、數學家、農業專家,優秀的兵器裝備工程師、土建技術人才,兵部新任職方司主事,徐光啟老同誌到了。


    周寧作為其下屬,在收到衙役的通知後第一時間趕去迎接。


    隻見冷冷清清的大堂內,一個幹瘦的老頭兒端坐在正位上,他身著一件粗布青衣,頭上戴著一頂不起眼的方巾,像極了窮酸的教書先生。


    老頭兒的模樣長得其貌不揚,額頭的皺紋略深,須眉半黑半白,眼角有點耷拉,但目光卻有幾分矍鑠,顯得精力旺盛。


    既然敢坐正位,肯定就是徐光啟本人無疑,因而周寧跨進門檻便恭恭敬敬的執禮道:“卑職周寧,現任詹事府錄事,借調兵部辦差,專職督建堡壘以及巡閱衛所工事。”


    徐老頭兒貌似不太在意繁文縟節,起身道:“走吧,我們去後堂說話。”


    “是,大人。”


    兩人來到後堂的茶桌旁落坐,周寧翻起茶杯斟茶,徐光啟一句客套話都沒有,直接開門見山道:“老夫在山海關已與鹿大人談過一次了,他說是你提議修建棱堡,原先的施工圖紙也是你負責修改的。”


    “是的,卑職隻做了些許修改,徐大人是否現在就要過目。”


    “拿給老夫看看吧。”


    周寧從儲物間取來六張圖紙,依次掛在牆上展開,這些圖紙不同於寄給小皇帝的部件圖,而是標準的平麵施工圖。


    徐光啟來到圖紙前站定,一幅一幅的認真端詳,時不時還會湊近一點兒觀察細節。時間過去許久,他抬手指著一行小字道:“這裏是你加的注釋吧?”


    “是的,大人。”


    “嗬嗬,老夫就知道,工部的圖紙不會加注這些東西。”徐光啟淡淡的笑了笑,顯然是對自己的判斷非常滿意。


    片刻後他又指著一個方形圖案道:“這裏是否也做了修改。”


    周寧輕輕“嗯”了一聲,接著做了一番說明:“卑職加寬了凸起部分的厚度,讓底座的受力分布得均勻一些。”


    “受力分布?”徐光啟不自覺的搓了搓胡須,旋即展顏笑道:“妙啊,這個詞你是如何想到的?”


    “呃…師傅教的。”


    “哦?你師父現在何處?”


    “已經過世了。”


    死無對證是最好的說辭,省的用更多的假話來圓謊。


    徐光啟的臉上略過一絲惋惜,又追問道:“你師傅可是工部的匠官?”


    “恩師是位道士,沒有做過官。”周寧答得一本正經,任誰都看不出他在胡說八道。


    道士會占卜算命,會煉丹製藥,會驅邪祈福,會預測天象,那再多一項土木建築也應該是合情合理的吧。


    徐光啟沒再繼續深究這個問題,轉而沉聲道:“山海關已產出7000石水泥,三日內就會運到。四座棱堡的地基是否挖好?”


    “兩天內完工。石料和青磚都運抵了施工現場,另外城外的土窯也在加緊生產水泥,完全能滿足工期要求。”


    “那就好,不過老夫尚有一個疑問。”


    “徐大人請講。”


    徐光啟肅容道:“用水泥粘固的城牆上搭建炮台,能否承受得住炮矢的衝撞?”


    周寧微微一笑,自信滿滿道:“徐大人不用擔心,就算架的是紅夷大炮也無大礙。”


    “你知道紅夷大炮?”徐光啟的眼中露出震驚之色,他以為除了海商和傳教士,沒人知道這種威力巨大的火炮。


    還好周寧的腦筋轉得快,從容不迫道:“在下做官前住在京城外的一座道觀裏,時常有雲遊四方的道友來投宿,他們曾提起過洋夷製造的這種火炮。”


    “原來如此,難怪周錄事知曉紅夷大炮。”


    別看徐光啟年近花甲,他的思想可一點也不守舊,非常重視西洋傳過來的先進技術。


    早在十多年前,他就與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其後又結識了許多從西方漂洋過海來華的傳教士,毫不誇張的說,他對世界的了解比清末的絕大多數官員都要深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瞧我把大明朝都弄成啥樣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立在山峰的太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立在山峰的太陽並收藏瞧我把大明朝都弄成啥樣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