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簡烜的安排說完,現場的官員和貴族們再次齊聲答應著。
朱簡烜繼續詢問:
“還有什麽問題嗎?”
這次眾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猶豫考慮了好幾秒鍾。
最後是劉權之站出來問:
“稟殿下,北美新都選址之事,殿下可有指示?”
朱簡烜立刻反應過來,自己當初跟所有的北美官員和貴族們說過,紐約隻是美國的臨時首都。
未來要另外選址建設一座新的城市,作為美國未來的正式都城,同時作為大明在北美的真正核心城市。
大明和美國未來的目標,肯定是要奪取整個北美大平原的,現在更是變成了整個北美大陸。
所以大致的範圍是在北美大平原中間區域,找氣候環境風水合適的地方。
朱簡烜當初故意提這個說法,主要的目的有兩個。
一是給北美的官員和貴族一個念想,避免高級貴族和官員憑借身份和權力優勢,迅速霸占大量適合開墾的優質土地,進而影響紐約本身的建設和發展。
二是紐約被自由邦和自治領包圍,周圍已經有了大量的歐洲裔居民,應該另外建設一個以大明移民為主的城市。
到目前為止,朱簡烜的第一個目的實現的很不錯。
北美的官員和貴族確實都惦記著遷都的事情,再加上朱簡烜早期的規劃和安排,紐約周圍的土地分配相對比較公允。
沒有出現土地過度集中的情況。
但是反過來看的話,這種潛在的風險和不確定性,不隻是讓高級貴族和官員非常不踏實,商人也同樣非常的不踏實。
他們想要投資,又擔心未來朱簡烜真的遷都,擔心現在的投資全部打了水漂。
這同樣會影響紐約的開發和建設。
不過即便如此,紐約也已經有了大量的投資,貴族和官員已經事實上在紐約紮根了。
大部分人已經不是很想遷都了,特別是中低層官員。
所以現在好不容易等到朱簡烜親自來了北美,官員和貴族們反而開始糾結要不要討論這個問題。
既想要把目前的既定事實確定下來,又擔心一開口詢問導致遷都行動正式啟動。
但這件事情終究還是要問,沒辦法永遠的裝聾作啞。
所以劉權之就開口了。
其實朱簡烜要遷都的意思可以算是半真半假的。
無論是否真的貫徹執行都是可以的。
不過以目前北美的總體局勢,朱簡烜覺得這個宣傳口徑應該繼續維持。
紐約的地理位置極佳,特別是聯通五大湖的運河建成後,將成為北美東海岸優勢最大的港口城市。
紐約目前隻有六十萬人,在傳統舊大陸的城市中,已經是非常大的規模了。
但紐約的城市人口規模潛力是千萬級的。
一旦將紐約的首都地位做實了,那官員和貴族肯定會開始大規模占地了,肯定會影響未來的繼續發展。
與此同時,相對於整個大明北美的範圍,紐約的位置也確實太偏了。
單純看在整個地圖上的位置,與崇禎以前順天府在大明本土的位置類似。
但是順天府南邊就是整個中原大地,順天府是在華北平原之上的。
而紐約與北美大平原中間卻隔著帕山-阿巴拉契亞山脈。
在北美大陸的地理格局上,紐約的其實並不像是順天府,反而有點像是杭州。
大明和美國確實需要另外選擇一個地方,作為北美大平原中部的核心城市,用於控製大平原。
再在西海岸的杉樹灣(舊金山灣)地區,建設一個西海岸的核心城市,紐約未來隻是作為東海岸的核心城市,
朱簡烜再次看向眼前的北美地圖。
北美大河的幹流基本上就在大平原中間,沿河建城方便獲取水資源同時可以利用水運。
所以建城的位置選擇,基本上就是順著大河幹流去找。
但還要考慮北美的特殊氣候。
北美大陸西側有洛基山,東側有阿巴拉契亞山脈和拉布拉多高原。
中間則是南北方向完全敞開的大平原,缺乏東西行的山脈攔截北上南下的氣流。
所以無論是南方墨西哥灣的暖流,還是北方北冰洋的寒流,都可以一口氣貫穿整個大陸。
南北方向來的氣流在大平原中間相遇,不但會形成雨雪等強對流天氣,還可能會出現恐怖的龍卷風。
每年發生在美國和加拿大的龍卷風,占全球有記錄的龍卷風總數的百分之八十。
其中美國單方麵占全球總數的百分之七十五,就是四分之三。
於是朱簡烜問現場的大學士和官員們:
“目前的五個屯田開拓區中,哪個地方的大型龍卷風最少?龍卷風也就是俗稱的龍吸水。”
北美的官員們在這裏生活了幾年,已經知道北美大陸上有詭異的龍卷風了。
北美的龍卷風已經可以算是自然災害了,屯田衛所的軍官和文官都會專門記錄和報告。
大明本土地麵上幾乎沒有大型龍卷風,能看到的龍卷風基本都出現在海上。
海上的龍卷風好像是在抽吸海水,所以才有龍吸水的俗稱。
劉權之這邊馬上匯報說:
“啟稟殿下,太平衛的大型龍卷風次數最少,平均下來每年能有一次。
“靖安衛最多,平均每年超過五次。
“剩餘的三個屯田衛所開拓區的情況類似,平均下來都是每年三次。”
朱簡烜繼續追問:
“工匠有沒有考慮龍卷風生成的原因?為什麽太平衛少而靖安衛多?”
劉權之繼續匯報:
“稟殿下,北美大平原南北通透無遮攔,南風北風相遇糾纏就容易形成龍卷風。
“太平衛所在地區,正北方、西北方、東北方、正東方數十公裏範圍內,都有低矮的山脈阻隔。
“雖然山脈高度都隻有兩百多米,但能夠略微幹擾北上南下的氣流。
“所以太平衛周圍的龍卷風是最少的。
“靖安衛周圍地形最為空曠,幾乎沒有山脈能夠影響風勢,所以靖安衛的龍卷風最多。”
朱簡烜對這個迴答頗為滿意,就在太平衛上的位置指了一下,然後又在太平衛周圍的地圖上圈了一下。
“新都城就放在太平衛附近吧。
“北美大河以東,美河的兩岸,以及周圍的山脈中間,這一整片平原地區,都納入都城直轄範圍。
“不過就算是選定了新都城,紐約也不是就直接放棄了。
“大平原和北美東海岸,可以算是兩個相對獨立的區域,就像大明的中原和江南這兩大塊。
“太平衛的新都算是中都,是大平原的核心,紐約算是東都,是東海岸的核心。
“未來我還會在西海岸選擇一個西都,因為洛基山區和山脈以西也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區域。”
(朱簡烜選的位置如圖所示。)
朱簡烜選的這塊地區,太平衛屯田開拓區的位置,在北美大河-密西西比河與美河-俄亥俄河交匯處的東北角。
在前世肯塔基州最西端,伊利諾伊州的最南端。
肯塔基州西部城市帕迪尤卡的西側,與孟菲斯和聖路易斯的距離大致相當。
如果將美國中部的大平原分分成東西兩部分,那北美大河-密西西比河自然正好就是分界線。
如果分成南北兩部分的話,太平衛北方這條東西向低矮山脈正好就是分界線。
這裏差不多還是北美的亞熱帶濕潤氣候和大陸氣候的分界線。
北美大平原最低矮的區域像是一個葫蘆,有上下兩部分,上部分小,下部分大。
這個地方就是葫蘆中間的腰,是最為狹窄的地方。
所以北美最大的河流的中下遊分界線,大河流域範圍最大也最長的幹流和流量最大的支流,也正好就在這裏匯聚。
通過北美大河下遊的幹流順流而下可以直通大海。
通過幹流上遊和支流,可以深入北美大平原北端的五大湖,東北端的阿巴拉契亞山區,西北端的落基山脈。
向南朝向大平原最平坦的下遊平原,如果河流繞過背後的山脈可以深入內陸。
朱簡烜覺得這個地方就是北美大平原格局上的中心。
就是不知道為什麽,前世的美國在這裏並沒有建設大型城市,反而在更上遊的聖路易斯和下遊的孟菲斯有大城市。
莫非是有什麽自己不了解的大問題?
於是朱簡烜又補充說:
“仔細勘探一下我圈出來這片區域的地理情況。
“確保這裏沒有重大缺陷。
“然後再選擇合適的地方,建設中都衙署和城池。
“處理完這裏的事情,我會親自去看一看。”
朱簡烜的補充,給這個新都的選址,又增加了幾分不確定性。
現場的官員和貴族們,聽到朱簡烜對於中都、東都的安排,也都是稍微鬆了口氣。
兩都甚至三都製,是最適合北美大陸,也是大家能夠接受的方式。
將首都的地位分散了,讓所有人都沒有辦法孤注一擲,都不得不相對均勻的去投資。
同時對紐約已經有的資產投資影響也比較小。
現在是海洋時代,紐約作為東海岸的核心就算是政治地位低於中都,但經濟地位可能反而強於大平原上的中都。
這讓大家都有了一個新的投資方向。
新的中都已經大致確定了,那就可以在周圍拿地開荒建廠了。
朱簡烜最後的提醒,倒是沒有怎麽影響他們的思路。
建都和建城,當然要仔細勘探,確定當地的地理格局,確定氣象和氣候數據。
換成傳統說法就是風水。
北美新都的問題暫時告一段落,會議繼續進行。
北美的官員和貴族們,開始包括和討論一些相對不那麽重要的事情。
比如說大明裔移民和歐洲裔移民的“細小”矛盾,以及部分歐洲裔移民與美國貴族之間的矛盾。
這次還是彭元瑞站出來說明的,而且說明的比較委婉。
此時北美已經三百萬大明移民了,數量已經與歐洲裔移民旗鼓相當了。
雖然大明移民主要集中在紐約城區、北美大河沿岸的軍屯衛所、紐約和新澤西內部的軍屯衛所、五大湖地區的軍屯衛所。
這些地方的大明移民數量有兩百多萬人。
但是仍然已經有好幾十萬人,已經開始在紐約之外的其他地區活動,開始與當地的歐洲裔移民混居接觸了。
特別是最近幾年,開始有很多大明商人,自行移民來到了美國。
美國的王國省份區域,幾乎都是王國朝廷直轄的軍屯衛所,民間商業範圍幾近於無。
所以大明商人為了尋找商機,開始頻繁的到自由邦範圍活動。
以紐約為首的大城市文化風氣最為開放,城市中的歐洲裔移民習慣模仿他們的貴族,跟著貴族一起學習大明人的生活方式。
所以大城市的混居區的氛圍相對比較和諧。
大明的民間商人在紐約這種地方做生意,也很少會與當地居民產生直接矛盾。
但大部分歐洲裔移民生活在農村和小城鎮,這些農民不但對於大明的文化不感興趣,甚至還有本能的抵觸心理。
因為農村的生活氛圍非常保守,而且有大量相對虔誠的基督教的清教徒。
而很多大明的底層小商人信譽非常有限。
特別是在上層法律傾向於大明人的情況下,很多素質低劣的遊商其實跟騙子沒有什麽區別。
他們在自由邦的農村和小城鎮到處遊蕩,看準機會坑一波歐洲裔老農民之後跑路。
這些小商人給很多腦子不怎麽好使的歐洲裔農民留下了非常惡劣的印象。
這個時代的普通農民,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的見識都非常有限,絕大部分西方農民還是比較傳統的基督徒。
他們被大明遊商坑了之後,不會覺得自己太笨了,而是覺得這些大明商人是猶大。
他們倒是沒有覺得這些大明商人是不信者和異教徒。
因為到處亂跑的大明商人知道歐洲移民大多是基督徒,這些商人也會主動打著信徒的旗號跟他們拉關係。
跟歐洲老農民和小市民稱兄道弟,一口一個brother,一個口一個sister,喊得都非常親切。
但是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的,這種商人在底層搞事次數多了之後,就可能被比較聰明的農民或者農村的教士發現。
有的時候衝突鬧大了,自由邦的警察局和法院不得不出麵處理了。
朱簡烜繼續詢問:
“還有什麽問題嗎?”
這次眾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猶豫考慮了好幾秒鍾。
最後是劉權之站出來問:
“稟殿下,北美新都選址之事,殿下可有指示?”
朱簡烜立刻反應過來,自己當初跟所有的北美官員和貴族們說過,紐約隻是美國的臨時首都。
未來要另外選址建設一座新的城市,作為美國未來的正式都城,同時作為大明在北美的真正核心城市。
大明和美國未來的目標,肯定是要奪取整個北美大平原的,現在更是變成了整個北美大陸。
所以大致的範圍是在北美大平原中間區域,找氣候環境風水合適的地方。
朱簡烜當初故意提這個說法,主要的目的有兩個。
一是給北美的官員和貴族一個念想,避免高級貴族和官員憑借身份和權力優勢,迅速霸占大量適合開墾的優質土地,進而影響紐約本身的建設和發展。
二是紐約被自由邦和自治領包圍,周圍已經有了大量的歐洲裔居民,應該另外建設一個以大明移民為主的城市。
到目前為止,朱簡烜的第一個目的實現的很不錯。
北美的官員和貴族確實都惦記著遷都的事情,再加上朱簡烜早期的規劃和安排,紐約周圍的土地分配相對比較公允。
沒有出現土地過度集中的情況。
但是反過來看的話,這種潛在的風險和不確定性,不隻是讓高級貴族和官員非常不踏實,商人也同樣非常的不踏實。
他們想要投資,又擔心未來朱簡烜真的遷都,擔心現在的投資全部打了水漂。
這同樣會影響紐約的開發和建設。
不過即便如此,紐約也已經有了大量的投資,貴族和官員已經事實上在紐約紮根了。
大部分人已經不是很想遷都了,特別是中低層官員。
所以現在好不容易等到朱簡烜親自來了北美,官員和貴族們反而開始糾結要不要討論這個問題。
既想要把目前的既定事實確定下來,又擔心一開口詢問導致遷都行動正式啟動。
但這件事情終究還是要問,沒辦法永遠的裝聾作啞。
所以劉權之就開口了。
其實朱簡烜要遷都的意思可以算是半真半假的。
無論是否真的貫徹執行都是可以的。
不過以目前北美的總體局勢,朱簡烜覺得這個宣傳口徑應該繼續維持。
紐約的地理位置極佳,特別是聯通五大湖的運河建成後,將成為北美東海岸優勢最大的港口城市。
紐約目前隻有六十萬人,在傳統舊大陸的城市中,已經是非常大的規模了。
但紐約的城市人口規模潛力是千萬級的。
一旦將紐約的首都地位做實了,那官員和貴族肯定會開始大規模占地了,肯定會影響未來的繼續發展。
與此同時,相對於整個大明北美的範圍,紐約的位置也確實太偏了。
單純看在整個地圖上的位置,與崇禎以前順天府在大明本土的位置類似。
但是順天府南邊就是整個中原大地,順天府是在華北平原之上的。
而紐約與北美大平原中間卻隔著帕山-阿巴拉契亞山脈。
在北美大陸的地理格局上,紐約的其實並不像是順天府,反而有點像是杭州。
大明和美國確實需要另外選擇一個地方,作為北美大平原中部的核心城市,用於控製大平原。
再在西海岸的杉樹灣(舊金山灣)地區,建設一個西海岸的核心城市,紐約未來隻是作為東海岸的核心城市,
朱簡烜再次看向眼前的北美地圖。
北美大河的幹流基本上就在大平原中間,沿河建城方便獲取水資源同時可以利用水運。
所以建城的位置選擇,基本上就是順著大河幹流去找。
但還要考慮北美的特殊氣候。
北美大陸西側有洛基山,東側有阿巴拉契亞山脈和拉布拉多高原。
中間則是南北方向完全敞開的大平原,缺乏東西行的山脈攔截北上南下的氣流。
所以無論是南方墨西哥灣的暖流,還是北方北冰洋的寒流,都可以一口氣貫穿整個大陸。
南北方向來的氣流在大平原中間相遇,不但會形成雨雪等強對流天氣,還可能會出現恐怖的龍卷風。
每年發生在美國和加拿大的龍卷風,占全球有記錄的龍卷風總數的百分之八十。
其中美國單方麵占全球總數的百分之七十五,就是四分之三。
於是朱簡烜問現場的大學士和官員們:
“目前的五個屯田開拓區中,哪個地方的大型龍卷風最少?龍卷風也就是俗稱的龍吸水。”
北美的官員們在這裏生活了幾年,已經知道北美大陸上有詭異的龍卷風了。
北美的龍卷風已經可以算是自然災害了,屯田衛所的軍官和文官都會專門記錄和報告。
大明本土地麵上幾乎沒有大型龍卷風,能看到的龍卷風基本都出現在海上。
海上的龍卷風好像是在抽吸海水,所以才有龍吸水的俗稱。
劉權之這邊馬上匯報說:
“啟稟殿下,太平衛的大型龍卷風次數最少,平均下來每年能有一次。
“靖安衛最多,平均每年超過五次。
“剩餘的三個屯田衛所開拓區的情況類似,平均下來都是每年三次。”
朱簡烜繼續追問:
“工匠有沒有考慮龍卷風生成的原因?為什麽太平衛少而靖安衛多?”
劉權之繼續匯報:
“稟殿下,北美大平原南北通透無遮攔,南風北風相遇糾纏就容易形成龍卷風。
“太平衛所在地區,正北方、西北方、東北方、正東方數十公裏範圍內,都有低矮的山脈阻隔。
“雖然山脈高度都隻有兩百多米,但能夠略微幹擾北上南下的氣流。
“所以太平衛周圍的龍卷風是最少的。
“靖安衛周圍地形最為空曠,幾乎沒有山脈能夠影響風勢,所以靖安衛的龍卷風最多。”
朱簡烜對這個迴答頗為滿意,就在太平衛上的位置指了一下,然後又在太平衛周圍的地圖上圈了一下。
“新都城就放在太平衛附近吧。
“北美大河以東,美河的兩岸,以及周圍的山脈中間,這一整片平原地區,都納入都城直轄範圍。
“不過就算是選定了新都城,紐約也不是就直接放棄了。
“大平原和北美東海岸,可以算是兩個相對獨立的區域,就像大明的中原和江南這兩大塊。
“太平衛的新都算是中都,是大平原的核心,紐約算是東都,是東海岸的核心。
“未來我還會在西海岸選擇一個西都,因為洛基山區和山脈以西也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區域。”
(朱簡烜選的位置如圖所示。)
朱簡烜選的這塊地區,太平衛屯田開拓區的位置,在北美大河-密西西比河與美河-俄亥俄河交匯處的東北角。
在前世肯塔基州最西端,伊利諾伊州的最南端。
肯塔基州西部城市帕迪尤卡的西側,與孟菲斯和聖路易斯的距離大致相當。
如果將美國中部的大平原分分成東西兩部分,那北美大河-密西西比河自然正好就是分界線。
如果分成南北兩部分的話,太平衛北方這條東西向低矮山脈正好就是分界線。
這裏差不多還是北美的亞熱帶濕潤氣候和大陸氣候的分界線。
北美大平原最低矮的區域像是一個葫蘆,有上下兩部分,上部分小,下部分大。
這個地方就是葫蘆中間的腰,是最為狹窄的地方。
所以北美最大的河流的中下遊分界線,大河流域範圍最大也最長的幹流和流量最大的支流,也正好就在這裏匯聚。
通過北美大河下遊的幹流順流而下可以直通大海。
通過幹流上遊和支流,可以深入北美大平原北端的五大湖,東北端的阿巴拉契亞山區,西北端的落基山脈。
向南朝向大平原最平坦的下遊平原,如果河流繞過背後的山脈可以深入內陸。
朱簡烜覺得這個地方就是北美大平原格局上的中心。
就是不知道為什麽,前世的美國在這裏並沒有建設大型城市,反而在更上遊的聖路易斯和下遊的孟菲斯有大城市。
莫非是有什麽自己不了解的大問題?
於是朱簡烜又補充說:
“仔細勘探一下我圈出來這片區域的地理情況。
“確保這裏沒有重大缺陷。
“然後再選擇合適的地方,建設中都衙署和城池。
“處理完這裏的事情,我會親自去看一看。”
朱簡烜的補充,給這個新都的選址,又增加了幾分不確定性。
現場的官員和貴族們,聽到朱簡烜對於中都、東都的安排,也都是稍微鬆了口氣。
兩都甚至三都製,是最適合北美大陸,也是大家能夠接受的方式。
將首都的地位分散了,讓所有人都沒有辦法孤注一擲,都不得不相對均勻的去投資。
同時對紐約已經有的資產投資影響也比較小。
現在是海洋時代,紐約作為東海岸的核心就算是政治地位低於中都,但經濟地位可能反而強於大平原上的中都。
這讓大家都有了一個新的投資方向。
新的中都已經大致確定了,那就可以在周圍拿地開荒建廠了。
朱簡烜最後的提醒,倒是沒有怎麽影響他們的思路。
建都和建城,當然要仔細勘探,確定當地的地理格局,確定氣象和氣候數據。
換成傳統說法就是風水。
北美新都的問題暫時告一段落,會議繼續進行。
北美的官員和貴族們,開始包括和討論一些相對不那麽重要的事情。
比如說大明裔移民和歐洲裔移民的“細小”矛盾,以及部分歐洲裔移民與美國貴族之間的矛盾。
這次還是彭元瑞站出來說明的,而且說明的比較委婉。
此時北美已經三百萬大明移民了,數量已經與歐洲裔移民旗鼓相當了。
雖然大明移民主要集中在紐約城區、北美大河沿岸的軍屯衛所、紐約和新澤西內部的軍屯衛所、五大湖地區的軍屯衛所。
這些地方的大明移民數量有兩百多萬人。
但是仍然已經有好幾十萬人,已經開始在紐約之外的其他地區活動,開始與當地的歐洲裔移民混居接觸了。
特別是最近幾年,開始有很多大明商人,自行移民來到了美國。
美國的王國省份區域,幾乎都是王國朝廷直轄的軍屯衛所,民間商業範圍幾近於無。
所以大明商人為了尋找商機,開始頻繁的到自由邦範圍活動。
以紐約為首的大城市文化風氣最為開放,城市中的歐洲裔移民習慣模仿他們的貴族,跟著貴族一起學習大明人的生活方式。
所以大城市的混居區的氛圍相對比較和諧。
大明的民間商人在紐約這種地方做生意,也很少會與當地居民產生直接矛盾。
但大部分歐洲裔移民生活在農村和小城鎮,這些農民不但對於大明的文化不感興趣,甚至還有本能的抵觸心理。
因為農村的生活氛圍非常保守,而且有大量相對虔誠的基督教的清教徒。
而很多大明的底層小商人信譽非常有限。
特別是在上層法律傾向於大明人的情況下,很多素質低劣的遊商其實跟騙子沒有什麽區別。
他們在自由邦的農村和小城鎮到處遊蕩,看準機會坑一波歐洲裔老農民之後跑路。
這些小商人給很多腦子不怎麽好使的歐洲裔農民留下了非常惡劣的印象。
這個時代的普通農民,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的見識都非常有限,絕大部分西方農民還是比較傳統的基督徒。
他們被大明遊商坑了之後,不會覺得自己太笨了,而是覺得這些大明商人是猶大。
他們倒是沒有覺得這些大明商人是不信者和異教徒。
因為到處亂跑的大明商人知道歐洲移民大多是基督徒,這些商人也會主動打著信徒的旗號跟他們拉關係。
跟歐洲老農民和小市民稱兄道弟,一口一個brother,一個口一個sister,喊得都非常親切。
但是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的,這種商人在底層搞事次數多了之後,就可能被比較聰明的農民或者農村的教士發現。
有的時候衝突鬧大了,自由邦的警察局和法院不得不出麵處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