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周瑜、程普等人,不僅是孫策本人信任,江東眾將,亦相信其中能力。


    或受限於兵力等原因,周瑜、程普即便不能反殺來犯黃祖,但阻之於江夏,並無問題。


    然則,若壽春戰事拖得越久,不僅於前線,於含江夏在內的江東後方,亦會大受影響。


    所有人都清楚,這次能勝曹軍主力,於淮水兩岸站穩腳跟,對於江東而言,意義深遠。


    聞聽吳侯所問,這段時間,屢立戰功的韓當,率先出列,起身道:“君侯,以末將之見,趁著曹營未大規模南渡之前,竭力取下壽春,南麵太史將軍匯合,才能更好應對曹營主力!而壽春之地,自白日之試探進攻後,劉馥人馬歸城不出,若想取之,單憑強攻不可取,還需誘敵而引之,方為上策!”


    韓當之出言,大帳內,旋即安靜下來,如淩統等人,默默點頭。


    壽春之重要,從淮陰順著淮水而上以來,孫策就多次強調過,得取壽春,早成為眾人共識。


    現在,壽春就在眼前,但劉馥攜眾數千,龜縮不出,就相當於在南岸的江東水師後方,紮著一個鉚釘。


    關鍵時刻,其部不但能給予江東兵力,致命一擊。還將阻斷太史慈人馬之匯集,外有從合肥而上的江東水運。


    饒是心裏有個不成熟的方案,孫策沒有著急說出來,像過去一月一樣,他時常先聽幕僚和將領道言,故看向韓當,沉吟道:“對於誘敵之法,義公有何建言?”


    孫策之諮詢下,韓當撫摸胡須,迴道:“不瞞君侯,末將本欲用君侯取下蔡之計,誘導敵人出戰,進而攜眾取城,攻其不備。但劉馥、陳登,皆是大有耐心之人,不可以常理度之。


    二者各屬深思熟慮,吾等若是如此,其必能看破,故末將以為,可以退為進,兵誘之事上,給出劉馥和陳登,不得不出戰之理由。


    於此,則有兩種辦法,一是江東背水一戰,趁北岸曹營大軍抵達,未做好備戰之間,攻略其地,使劉馥等,不得不從壽春後方救之。借助此機,太史將軍則可從南側攻之,再有吾等留守後方步卒協助,提前備戰下,未必不能取其城!”


    韓當之謀有理,孫策傾聽中,緩緩頷首,並未打斷。隻不過此計,於他看去,卻是平平。現在曹操可謂之南北受敵,謹慎異常,自不會有曆史上的赤壁之戰時,那種誌得意滿的輕敵心理。


    而於淮北,更是曹操之主場。


    大帳內的其他人,如虞翻,還有被孫策特允,參與軍議的記吏張溫,也都露出了思襯之色。


    韓當繼續道:“二是佯裝拋棄壽春,從水路,做出兵進新蔡之象……借此,亦讓壽春之敵,不得不來戰之!”


    新蔡屬於汝南腹地,之前滿寵部就駐守於此,防備的正是江東兵,水師深入,直逼新蔡,後將直入潁川。


    不過,當是時,荀彧、郭嘉、程昱,劉曄等曹營智謀之士,含曹操在內,經過這些日子觀察,難免看出江東之真實目的,在於控製淮水兩岸。於此,不僅是淮南,還有汝南之地,乃為江東主要目標。一旦事成,且將不斷威脅到許都安寧!


    進而才有今次,曹營趁著江東初至,根基未穩,去其隱患之決絕。


    韓當這第二個辦法,真若實行,最先著急的會是曹營!


    因為時下,汝南等多地局麵已變,叛軍各處為戰,連劉備人馬都兵入潁川郡,距許都之地,近在咫尺!


    一旦江東水師,成功突圍,而壽春不阻,進入汝南,順水北上,同劉備匯合的話,不需袁紹從官渡而下,許都將直麵重兵之圍!


    曹操會不知道嗎?曹營不會有此推測嗎?


    當然有。


    因此擔憂,於淮北之地,才齊聚多路人馬。


    同江東對戰,消滅隱患之外,更是為了防範江東和劉備的“裏應外合”。


    而一旦江東水師做出順道北進新蔡之態,不出意外,壽春之劉馥部,為了大局,必會主動從後方阻擊。


    原因很簡單,若是連許都之安危都受到威脅,單守壽春,還有何意義?


    至於孫策內心,早於淮陰,料到劉備會迴歸汝南時,就有考慮過,屆時借江東優勢,由水路而上,同劉備合作,將曹操的豫州後方徹底攪渾。


    這麽做,不僅是削弱曹操這個未來大敵的實力,謀取城池和人口,還能增加攻入許都,救出漢天子的可能。


    但得取鍾離之後,得聞劉備消息時,劉備就已經開始兵進潁川。後便是他托張飛送給劉備的書信,遲遲未有迴複。


    這讓孫策明白,劉皇叔於他尚多顧忌,未至絕境,更沒有打算合作之想法!


    而現在,韓當提出此計,同其內心那個原本不成熟方案一結合,不覺生出了一個完整方案……


    若是施行,孫策已有九成把握,不僅能破開奪取壽春之僵局,更能讓曹操這次兵至淮北,而元氣大傷之。


    隻是有些對不起劉皇叔了!


    微思兩息,孫策已經從坐案處起身,來到韓當麵前,讚道:“義公此計妙哉!近兩日內,我江東停於南岸,本做出淮水決戰之態,故曹軍大部,借此調集於北岸。於子敬傳迴消息,其多步卒,已在訓練水戰事!而憑義公之計,不僅能虛晃一槍,使曹軍疲於奔命,消磨其士氣,亦可讓壽春之敵,引蛇出洞,此同為明謀也!”


    “我當年攜母親等,居於淮南時,曾聽一擅兵法之士人言:‘圍也者,必以分其勢;攻也者,必以絕其力也;分也者,必以割其肉為解也;圍也者,必以分奇兵之變為出也;分奇兵之變也者,必以奇伏之;伏也者,必以藏之者又當敵攻我守而先去敵矣!’”


    孫策朗聲相道,所謂“兵法”,正是後世名將戚繼光所概括戰術中,“十則圍之,五則攻之”眾的“十則”,其同古人所著《孫子兵法》息息相關,但又讓人通曉,可謂以“智”取勝之謀。


    韓當等人還在深思時,孫策笑道:“而義公之計,提醒了我,許可借此,兵繞壽春,進取新蔡引敵之外,為曹營去一個真真假假之消息,兵出以奇,實則伏勝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吳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玄屾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玄屾並收藏吳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