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塢關之外,孫策和張飛所領人馬,一路追擊曹營敗兵而至城下。
仰望前方塢關,就如同揚州等地,一應地方大族所建塢堡一樣,高大而又堅固,若是想從水路正麵來取,異常艱難。
但現在繞到了後方,於攻取則大有意義。
在為韓當去領,水師兵圍塢關,做出攻擊之勢後,孫策命上岸的步卒建造攻關軍械。
同時,他叫來張飛討論兵事。
“伯符打算如何取此塢關,若是想要強取之,依吾看來,此關之堅固,正麵難以為戰啊!”
張飛撫摸著胡子,一雙大眼看向臨山的關塢,不斷閃爍。
孫策也在看向前方,隻不過他心裏已經有了初步的配合作戰方案,此時見張飛如此道言,不禁轉首道:“若是翼德,打算如何得取此關?”
張飛眯了眯眼,道:“若是吾嘛,隻需兩百人手,就可以選擇左麵一側,衝關而戰。於吾之見,塢關中的人馬,必然不多……但在戰時,需水師之部,協調而戰,吸引城上兵力。”
張飛如此道言,很多部將們都是一臉不信,但孫策通過這段時間交往,發現張飛絕對不是說大話的人。
他隨即道:“且為翼德所言,我給予翼德兩百精兵,另讓義公等部,從旁策應,能否於今日,一舉得此塢關,就看翼德了!待將來若能迎迴天子,我自當為天子上書,言請以翼德功績,封侯授官!”
孫策這一句話,倒是讓張飛想到了關羽。那戰友關羽投降了曹操,這次又殺了袁紹大將,名揚天下,也不知道曹操會授予什麽官職?
張飛心道:雲長啊雲長,汝絕對不是為求取功名利祿之人,究竟為何為那曹操效力!
張飛心裏對關羽非常清楚,忠義無二,他下意識相信關羽這位生死兄弟,其於降曹後,並不會一直處於曹營,而為曹操處事之,其人心裏一定有難言之隱。
但觀吳侯真的從中挑選了一些精銳,再交由張飛統領,並於各部下令而做配合,淩統有些疑惑道:“君候,此間張將軍自入營以來,君候一直對之信任有加,統有些困惑,君候何以如此信任這劉豫州帳下大將?”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前番劉豫州為曹操大敗,其人之忠勇無疑,這次投營,主要目的,許正是為上次之戰而報仇。敵人的敵人,就是友也!而以翼德之才幹,武力過人,不在我之下,其也多謀劃計……”
孫策看向張飛往關城下的背影,麵帶著思慮。
張飛這個“萬人敵”既然來了,如此猛將,無論待多久,能用之時,自當用之,以後非友許會是敵,那就沒有這個機會了!
而張飛離開,乃是早晚,一旦劉備離開袁氏,傳出消息來,就是張飛離開之時。
但不知他這次重用張飛破曹營,以後會不會留下“張翼德身在江東,心在劉漢”這般典故。
一畔,淩統細細思索吳侯所言,越發覺得其中深奧。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這一句,愈發讓淩統印象深刻,他有些明白,為何自入江東以來,吳侯能得有霸業,正是包括對江東所有將領,包括父親淩操的信任,才能團結進取。
而觀江東之內,也隻有吳侯擁有這般凝聚力。但如其他人,且不能如吳侯般安排的了所有人。
“君候,那吾長大了,可能比這位張將軍厲害?”
淩統這段時間,跟在孫策身邊久了,無了以前於其名的懼怕。相反,覺得吳侯很是關懷他們這些少年。
孫策聞此,不覺莞爾,道:“公績好生努力,將來當更盛之!”
“那子明呢?”
表字“子明”者,正是而今大將鄧當的妻弟呂蒙。
因為之前鄧當受命駐守吳郡,後同淩操等將一同平定過山越人,淩統同他大幾歲的呂蒙故有相識,一直敬佩呂蒙才華。
呂蒙年紀輕輕,但因通曉軍略,已很有聲名。
“子明才華非凡,其勇武許不如張翼德,但智謀非凡,將來成就必然不低……”
曆史上,呂蒙即曾為東吳奪取荊州立下了大功,甚至因之定荊州策略,才讓東吳有機會殺了關羽這位名震華夏之大將。
孫策此言落下,看向塢關,凝神道:“翼德開始攻取了,正巧是水師正麵射擊發力之時,其中時間,把握的正是得當!”
張飛本人,不虧是跟著劉備,從黃巾之亂開始,就一路相隨,經曆戰事之將,便是因同曹營反複交鋒,於曹軍之行軍處戰也大有了解。
於江東人馬斬殺曹營大將文稷,孫策親自兵圍澤山塢,直逼壽春之前後。
豫州,汝南郡。
一行數百人馬從北麵而下,異常小心低調,終於是步入了此間曹營後方,也是汝南袁氏世代所居之地。
為首長衫男子,長著一雙醒目大耳,麵若冠玉,於人一種仁和寬厚之態。
這男子正是涿郡人,前徐州牧,豫州牧劉備,字玄德。
於之身後,各有兩名大漢緊緊相隨。
一人身長八尺,威武瀟灑,其人乃是曾公孫瓚部從,常山人趙雲,字子龍。
另一人同樣英武不凡,乃是汝南本地人,於劉備為豫州牧時,就追隨左右的陳到,字叔至。
望著路上隨處可見的逃亡流民,劉備目中多露悲切之態,於左右道:“地方動蕩以來,豫州之百姓就沒有過上一條好日子,枉吾劉備當年擔任豫州牧,卻未能安地方之民,此乃吾劉備之過錯也!”
見一老者跌倒在地,劉備忙下馬,雙手扶起,慰問道:“老丈何以一人獨行,汝之家人呢?”
這老者見劉備氣勢不凡,而趙雲等人無不展露著銳氣,其中刀劍更於人威壓,故顫微著聲音道:“死了,都死了!老大老二都被官府征召入軍,前後戰死,聽說南邊要打仗,老朽帶著孫兒北上,全都走散了……”
劉備聞此,看向趙雲,歎道:“子龍,給老丈留點幹糧!隻是吾劉備便是可救一人,又如何能救天下人耳?”
仰望前方塢關,就如同揚州等地,一應地方大族所建塢堡一樣,高大而又堅固,若是想從水路正麵來取,異常艱難。
但現在繞到了後方,於攻取則大有意義。
在為韓當去領,水師兵圍塢關,做出攻擊之勢後,孫策命上岸的步卒建造攻關軍械。
同時,他叫來張飛討論兵事。
“伯符打算如何取此塢關,若是想要強取之,依吾看來,此關之堅固,正麵難以為戰啊!”
張飛撫摸著胡子,一雙大眼看向臨山的關塢,不斷閃爍。
孫策也在看向前方,隻不過他心裏已經有了初步的配合作戰方案,此時見張飛如此道言,不禁轉首道:“若是翼德,打算如何得取此關?”
張飛眯了眯眼,道:“若是吾嘛,隻需兩百人手,就可以選擇左麵一側,衝關而戰。於吾之見,塢關中的人馬,必然不多……但在戰時,需水師之部,協調而戰,吸引城上兵力。”
張飛如此道言,很多部將們都是一臉不信,但孫策通過這段時間交往,發現張飛絕對不是說大話的人。
他隨即道:“且為翼德所言,我給予翼德兩百精兵,另讓義公等部,從旁策應,能否於今日,一舉得此塢關,就看翼德了!待將來若能迎迴天子,我自當為天子上書,言請以翼德功績,封侯授官!”
孫策這一句話,倒是讓張飛想到了關羽。那戰友關羽投降了曹操,這次又殺了袁紹大將,名揚天下,也不知道曹操會授予什麽官職?
張飛心道:雲長啊雲長,汝絕對不是為求取功名利祿之人,究竟為何為那曹操效力!
張飛心裏對關羽非常清楚,忠義無二,他下意識相信關羽這位生死兄弟,其於降曹後,並不會一直處於曹營,而為曹操處事之,其人心裏一定有難言之隱。
但觀吳侯真的從中挑選了一些精銳,再交由張飛統領,並於各部下令而做配合,淩統有些疑惑道:“君候,此間張將軍自入營以來,君候一直對之信任有加,統有些困惑,君候何以如此信任這劉豫州帳下大將?”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前番劉豫州為曹操大敗,其人之忠勇無疑,這次投營,主要目的,許正是為上次之戰而報仇。敵人的敵人,就是友也!而以翼德之才幹,武力過人,不在我之下,其也多謀劃計……”
孫策看向張飛往關城下的背影,麵帶著思慮。
張飛這個“萬人敵”既然來了,如此猛將,無論待多久,能用之時,自當用之,以後非友許會是敵,那就沒有這個機會了!
而張飛離開,乃是早晚,一旦劉備離開袁氏,傳出消息來,就是張飛離開之時。
但不知他這次重用張飛破曹營,以後會不會留下“張翼德身在江東,心在劉漢”這般典故。
一畔,淩統細細思索吳侯所言,越發覺得其中深奧。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這一句,愈發讓淩統印象深刻,他有些明白,為何自入江東以來,吳侯能得有霸業,正是包括對江東所有將領,包括父親淩操的信任,才能團結進取。
而觀江東之內,也隻有吳侯擁有這般凝聚力。但如其他人,且不能如吳侯般安排的了所有人。
“君候,那吾長大了,可能比這位張將軍厲害?”
淩統這段時間,跟在孫策身邊久了,無了以前於其名的懼怕。相反,覺得吳侯很是關懷他們這些少年。
孫策聞此,不覺莞爾,道:“公績好生努力,將來當更盛之!”
“那子明呢?”
表字“子明”者,正是而今大將鄧當的妻弟呂蒙。
因為之前鄧當受命駐守吳郡,後同淩操等將一同平定過山越人,淩統同他大幾歲的呂蒙故有相識,一直敬佩呂蒙才華。
呂蒙年紀輕輕,但因通曉軍略,已很有聲名。
“子明才華非凡,其勇武許不如張翼德,但智謀非凡,將來成就必然不低……”
曆史上,呂蒙即曾為東吳奪取荊州立下了大功,甚至因之定荊州策略,才讓東吳有機會殺了關羽這位名震華夏之大將。
孫策此言落下,看向塢關,凝神道:“翼德開始攻取了,正巧是水師正麵射擊發力之時,其中時間,把握的正是得當!”
張飛本人,不虧是跟著劉備,從黃巾之亂開始,就一路相隨,經曆戰事之將,便是因同曹營反複交鋒,於曹軍之行軍處戰也大有了解。
於江東人馬斬殺曹營大將文稷,孫策親自兵圍澤山塢,直逼壽春之前後。
豫州,汝南郡。
一行數百人馬從北麵而下,異常小心低調,終於是步入了此間曹營後方,也是汝南袁氏世代所居之地。
為首長衫男子,長著一雙醒目大耳,麵若冠玉,於人一種仁和寬厚之態。
這男子正是涿郡人,前徐州牧,豫州牧劉備,字玄德。
於之身後,各有兩名大漢緊緊相隨。
一人身長八尺,威武瀟灑,其人乃是曾公孫瓚部從,常山人趙雲,字子龍。
另一人同樣英武不凡,乃是汝南本地人,於劉備為豫州牧時,就追隨左右的陳到,字叔至。
望著路上隨處可見的逃亡流民,劉備目中多露悲切之態,於左右道:“地方動蕩以來,豫州之百姓就沒有過上一條好日子,枉吾劉備當年擔任豫州牧,卻未能安地方之民,此乃吾劉備之過錯也!”
見一老者跌倒在地,劉備忙下馬,雙手扶起,慰問道:“老丈何以一人獨行,汝之家人呢?”
這老者見劉備氣勢不凡,而趙雲等人無不展露著銳氣,其中刀劍更於人威壓,故顫微著聲音道:“死了,都死了!老大老二都被官府征召入軍,前後戰死,聽說南邊要打仗,老朽帶著孫兒北上,全都走散了……”
劉備聞此,看向趙雲,歎道:“子龍,給老丈留點幹糧!隻是吾劉備便是可救一人,又如何能救天下人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