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南,朗陵縣。
曹軍大營內,主將李通正於大帳內,高居主案,瀏覽著書信。
李通身長八尺,相貌魁梧,氣勢如淵。
他早年乃是遊俠出身,後來隨同鄉陳恭起兵於老家朗陵。
建安元年,往許都正式投效於曹操,被委任為振威中郎將,屯兵於汝南西界之地。
前番大破張繡,功勳提拔下,而今已是陽安都尉,裨將軍,建功侯。
而在之前數年,李通武力超群,多次大破地方叛軍,護得汝南安寧。
在拆開手邊一封書信,常年於軍途,臉上被曬得黝黑的李通,徑直變得通紅,怒而將書信撕成了兩半,扔到地上,瞪目道:“曹公英明神武,自能匡扶漢室,安定天下,袁本初也想利誘於我,背叛曹公,背叛天子!我何以會生二心,袁本初也太小瞧我李通了吧?”
說完這句話,李通看向帳舍門處,高聲道:“來人!”
少頃,一小將從外步入,躬身道:“將軍有何吩咐!”
李通起身,麵顯嚴肅道:“去將袁紹使者給我殺了,其首級用泥灰封好,呈送曹公!”
李通微微一頓,又指了指身側案幾上的印綬,道:“還有此間征南將軍印一同送去!再有那劉表所遣使者,且做告之,就說我李通忠於朝廷,辜負其中好意了!”
劉表名望頗高,加上時下也沒有公然反抗朝廷,李通麵對來招攬之文士,自要比麵對袁紹使者,態度要好上一些。
讓部從下去,李通迴往案幾,拿起了剛剛送來的徐州軍報,緩緩打開,一見是關乎孫策奪取匡琦,陳登敗逃,淮陰求援的消息,這位曹營大將,麵上嚴肅許多,一手敲擊案幾,思道:“前日汝南太守為我送來信件,讓防備好江東,防止孫伯符得取廣陵後,順淮水而上,而來襲汝南,勢逼許都。且依陳元龍送來的另一封信,讓我軍小心防備淮南,以防止孫伯符其部取合肥……”
李通再有慮道:“孫伯符少年統業,名震江淮,劉表等人皆不足道,除了袁本初,這才是朝廷的心腹大患!”
關乎馳援廣陵之事上,李通實際也有些猶豫。
主要原因在於,大司空曹操傳來的命令,讓他同汝南太守滿寵一道,鎮守汝南。而隨著廣陵傳來的另一則消息,讓曹營內部也有些懷疑,陳登到底有沒有同孫氏勾結,否則如何解釋,抵擋孫氏這麽多年的匡琦城,會這麽容易被攻破?
陳登這些年在廣陵郡的經營,外加部從之多,於大司空數月前,大敗劉備時,其人未有出力,積極性不高,實際已經讓許都內部有所懷疑。
更何況,陳登的叔父陳瑀,曾位居揚州刺史,下邳陳氏同揚州大族有著千絲萬縷關係,數年來,陳登更是同江東士族眉來眼去!
若說多次大破孫氏人馬,牢牢守衛著廣陵,沒有江東世家暗自通風報信,是沒有人相信的!
正因如此,大司空曹操一直對於陳登請求朝廷支援,南下得取江東,而破孫氏,表示懷疑。亦樂意看著陳登同孫策相鬥,互相消磨兵力。
何況,汝南作為袁氏根據所在,趁著前線作戰之際,袁紹不僅是對他,於諸多官吏、豪強、賊匪都有策應,更需有人坐鎮,防備汝南後方出事,進而危及許都安寧。
至於關乎孫策奇襲淮南,李通看去,可能性並不小,隻是江東兵大舉於廣陵,人馬必然不足,再有滿寵在汝南之南部防衛,足以確保淮南有事,能迅速出兵援助。
可如果孫伯符真的得取廣陵,順淮水而犯汝南,其中威脅,於李通看去,汝南匪賊,皆不可與之作比!
“將軍,許都傳來消息,乃是荀令君親自所書!”
荀令君,正是當朝尚書令,時坐鎮許都後方,居中持重的荀彧。
曹營之內,麵對荀彧,無論將領還是幕僚,無不尊重。
李通對荀彧更是久仰大名,知道荀彧親自為他所書,忙起身,雙手接過書信,打開閱覽後,心裏隨之一定,將書信壓在手下,其默道:
“荀令君有言,孫伯符文武雙全,乃少年英雄,自袁本初之後,天下英雄者,能同曹公爭鋒者,唯此人也!
荀令君再有言,江東才能之士眾多,周公瑾,張子布皆屬智謀之士,深思熟慮之才,定能為孫伯符查漏補缺。
時於曹公征戰之時,後方空虛,孫伯符分兩路,兵取廣陵,淮南,不可不防!
汝南之部,當以不變應萬變,重點防守內部動蕩,不可分兵乏術,而中袁氏、江東之計……
而淮南之重要,尤勝廣陵,荊州暗弱,倉皇不敢北上,江東若攻淮南,以其眾兵力不足,後勤難繼,步卒匱乏,但以汝南太守足以防備此間中原門戶。
此外,為防止淮南內部勢力,投靠江東,導致淮南大亂,已命駐守葉縣的蔡(揚)將軍,向新陽方向靠攏!”
李通於腦中迴思了一遍,深吸一口氣。
“荀令君於孫伯符還真‘看重’,在預料廣陵堅守不住後,竟已將後方大半兵力聚攏,部署汝南、淮南一線!足以應對任何內外危機,除袁本初,能被朝廷時下如此鄭重相待者,也唯有這江東小霸王了!”
李通想到孫策在攻取廣陵後,可能如尚書令荀彧猜測般,佯裝繼續取徐州大部,如下邳等地,實則渡淮水,來取淮南、汝南時,他心裏沒有絲毫懼怕,反而鬥誌昂揚。
“早知孫伯符戰場無敵,不知道與我交手,可能將孫伯符斬於馬下?孫伯符,我李通於朗陵等著你!”
而同在汝南新蔡,駐守此地的大將滿寵,同樣收到了許都的信件。
滿寵身長八尺,容貌甚威,尤其一雙眼睛,於人看去,有種殘酷狠辣之態。
在收到陳登敗逃,孫策已率部逼近淮陰,淮陰郡兵恐難阻擋小霸王之威的消息,又見荀彧之道言,滿寵從軍帳內走出,來到營帳外,麵向淮南,執劍冷笑道:“早聞小霸王之名,不知汝可是否空懷霸王之勇?”
曹軍大營內,主將李通正於大帳內,高居主案,瀏覽著書信。
李通身長八尺,相貌魁梧,氣勢如淵。
他早年乃是遊俠出身,後來隨同鄉陳恭起兵於老家朗陵。
建安元年,往許都正式投效於曹操,被委任為振威中郎將,屯兵於汝南西界之地。
前番大破張繡,功勳提拔下,而今已是陽安都尉,裨將軍,建功侯。
而在之前數年,李通武力超群,多次大破地方叛軍,護得汝南安寧。
在拆開手邊一封書信,常年於軍途,臉上被曬得黝黑的李通,徑直變得通紅,怒而將書信撕成了兩半,扔到地上,瞪目道:“曹公英明神武,自能匡扶漢室,安定天下,袁本初也想利誘於我,背叛曹公,背叛天子!我何以會生二心,袁本初也太小瞧我李通了吧?”
說完這句話,李通看向帳舍門處,高聲道:“來人!”
少頃,一小將從外步入,躬身道:“將軍有何吩咐!”
李通起身,麵顯嚴肅道:“去將袁紹使者給我殺了,其首級用泥灰封好,呈送曹公!”
李通微微一頓,又指了指身側案幾上的印綬,道:“還有此間征南將軍印一同送去!再有那劉表所遣使者,且做告之,就說我李通忠於朝廷,辜負其中好意了!”
劉表名望頗高,加上時下也沒有公然反抗朝廷,李通麵對來招攬之文士,自要比麵對袁紹使者,態度要好上一些。
讓部從下去,李通迴往案幾,拿起了剛剛送來的徐州軍報,緩緩打開,一見是關乎孫策奪取匡琦,陳登敗逃,淮陰求援的消息,這位曹營大將,麵上嚴肅許多,一手敲擊案幾,思道:“前日汝南太守為我送來信件,讓防備好江東,防止孫伯符得取廣陵後,順淮水而上,而來襲汝南,勢逼許都。且依陳元龍送來的另一封信,讓我軍小心防備淮南,以防止孫伯符其部取合肥……”
李通再有慮道:“孫伯符少年統業,名震江淮,劉表等人皆不足道,除了袁本初,這才是朝廷的心腹大患!”
關乎馳援廣陵之事上,李通實際也有些猶豫。
主要原因在於,大司空曹操傳來的命令,讓他同汝南太守滿寵一道,鎮守汝南。而隨著廣陵傳來的另一則消息,讓曹營內部也有些懷疑,陳登到底有沒有同孫氏勾結,否則如何解釋,抵擋孫氏這麽多年的匡琦城,會這麽容易被攻破?
陳登這些年在廣陵郡的經營,外加部從之多,於大司空數月前,大敗劉備時,其人未有出力,積極性不高,實際已經讓許都內部有所懷疑。
更何況,陳登的叔父陳瑀,曾位居揚州刺史,下邳陳氏同揚州大族有著千絲萬縷關係,數年來,陳登更是同江東士族眉來眼去!
若說多次大破孫氏人馬,牢牢守衛著廣陵,沒有江東世家暗自通風報信,是沒有人相信的!
正因如此,大司空曹操一直對於陳登請求朝廷支援,南下得取江東,而破孫氏,表示懷疑。亦樂意看著陳登同孫策相鬥,互相消磨兵力。
何況,汝南作為袁氏根據所在,趁著前線作戰之際,袁紹不僅是對他,於諸多官吏、豪強、賊匪都有策應,更需有人坐鎮,防備汝南後方出事,進而危及許都安寧。
至於關乎孫策奇襲淮南,李通看去,可能性並不小,隻是江東兵大舉於廣陵,人馬必然不足,再有滿寵在汝南之南部防衛,足以確保淮南有事,能迅速出兵援助。
可如果孫伯符真的得取廣陵,順淮水而犯汝南,其中威脅,於李通看去,汝南匪賊,皆不可與之作比!
“將軍,許都傳來消息,乃是荀令君親自所書!”
荀令君,正是當朝尚書令,時坐鎮許都後方,居中持重的荀彧。
曹營之內,麵對荀彧,無論將領還是幕僚,無不尊重。
李通對荀彧更是久仰大名,知道荀彧親自為他所書,忙起身,雙手接過書信,打開閱覽後,心裏隨之一定,將書信壓在手下,其默道:
“荀令君有言,孫伯符文武雙全,乃少年英雄,自袁本初之後,天下英雄者,能同曹公爭鋒者,唯此人也!
荀令君再有言,江東才能之士眾多,周公瑾,張子布皆屬智謀之士,深思熟慮之才,定能為孫伯符查漏補缺。
時於曹公征戰之時,後方空虛,孫伯符分兩路,兵取廣陵,淮南,不可不防!
汝南之部,當以不變應萬變,重點防守內部動蕩,不可分兵乏術,而中袁氏、江東之計……
而淮南之重要,尤勝廣陵,荊州暗弱,倉皇不敢北上,江東若攻淮南,以其眾兵力不足,後勤難繼,步卒匱乏,但以汝南太守足以防備此間中原門戶。
此外,為防止淮南內部勢力,投靠江東,導致淮南大亂,已命駐守葉縣的蔡(揚)將軍,向新陽方向靠攏!”
李通於腦中迴思了一遍,深吸一口氣。
“荀令君於孫伯符還真‘看重’,在預料廣陵堅守不住後,竟已將後方大半兵力聚攏,部署汝南、淮南一線!足以應對任何內外危機,除袁本初,能被朝廷時下如此鄭重相待者,也唯有這江東小霸王了!”
李通想到孫策在攻取廣陵後,可能如尚書令荀彧猜測般,佯裝繼續取徐州大部,如下邳等地,實則渡淮水,來取淮南、汝南時,他心裏沒有絲毫懼怕,反而鬥誌昂揚。
“早知孫伯符戰場無敵,不知道與我交手,可能將孫伯符斬於馬下?孫伯符,我李通於朗陵等著你!”
而同在汝南新蔡,駐守此地的大將滿寵,同樣收到了許都的信件。
滿寵身長八尺,容貌甚威,尤其一雙眼睛,於人看去,有種殘酷狠辣之態。
在收到陳登敗逃,孫策已率部逼近淮陰,淮陰郡兵恐難阻擋小霸王之威的消息,又見荀彧之道言,滿寵從軍帳內走出,來到營帳外,麵向淮南,執劍冷笑道:“早聞小霸王之名,不知汝可是否空懷霸王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