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爭端無處不在
大明:朕才是帝國之主 作者:愛吃枸杞黑豆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魏忠賢低聲對著他的心腹太監吩咐道:“此次調查,你們給我盯緊了,一會兒咱家就要去內閣相商此事,那韓爌、劉一憬手中肯定有一份名單。
這份名單上的人,肯定絕大多數都是東林黨之人。
對於這些東林黨之人,或者和東林黨有牽扯之人,在調查功勞的時候,務必雞蛋裏挑骨頭,找出把柄,分減他們的功勞。
然後,將分減出來的功勞,往其他黨派之人身上套,讓其他黨派繼續和東林黨鬥爭。
若是咱們自己人,可以悄悄的把功勞再給他們添上幾分。
記住,這件事一定要謹慎,咱們自己人的功勞千萬不要貪多,未來立功的機會多的是。”
魏忠賢的心腹太監們恭聲應道:“是,魏公公。”
魏忠賢滿意的點了點頭道:“好了,你們下去準備一下,咱家這就去內閣了。”說完,魏忠賢打開房門離去。
魏忠賢身穿蟒袍,身後跟著兩名親信太監,一行人匆匆向著內閣方向走去。
此時內閣裏方從哲、韓爌、劉一憬三人正各自忙著各自的事務。
魏忠賢到達內閣後,先是站在門口,幹咳了一聲,打破屋內的沉靜。
方從哲三人聞聲抬首,見是魏忠賢,神色各異。
方從哲微微皺眉,起身拱手問道:“見過魏公公。魏公公,不知您今日前來,有何貴幹?”
魏忠賢邁步走進屋內,兩名太監乖巧地分立兩側。
魏忠賢掃了三人一眼,然後衝著方從哲微微一禮,臉上笑著說道:“見過方首輔。方首輔,咱家今日前來的事情,這可是跟韓閣老遞上去的題本有關呢。”說完,魏忠賢看了韓爌一眼。
方從哲聞言,扭頭皺眉看了韓爌一眼,韓爌眼中有一絲喜色一閃而過,而劉一憬臉上卻有一絲疑惑之色。
劉一憬皺著眉頭,此時感到很疑惑。
韓爌遞交為東林黨請功的題本,是經過上次東林黨議事時商量好的。
按照常理來說,如果陛下看過題本後,同意為有功之臣封賞,那麽就會派太監召集他們這些二品以上的大臣前去內書房議事。
那麽,如今這魏忠賢來這裏幹什麽?
頓時,劉一憬心中有不好的預感浮現。
這時,卻聽見魏忠賢喊道:“陛下口諭,內閣諸位大人聽旨!”
“臣等恭聽聖喻。”方從哲三人跪拜道。
“陛下口諭--朕覽韓爌所呈為眾愛卿請功之題本,心甚慰之。
諸卿於朕登基之際,殫精竭慮、鼎力輔佐,功不可沒。
然,朕欲行封賞,必求公允無失,不容絲毫差池,以免寒了功臣之心。
故而朕決意,著司禮監、內閣、都察院即刻聯合組建調查組,詳查諸卿功績詳情,細究功勞簿上一筆一劃,明辨是非曲直,量功定賞。
望諸卿同心協力,不負朕望,欽此!”魏忠賢尖著嗓子喊道。
“臣等遵旨,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方從哲三人磕頭領旨,隨即起身。
劉一憬聽完口諭,心中暗道,果然,這求封賞的事兒果真也出現了問題。
於是,還沒等方從哲開口,他便問道:“魏公公,皇上既有此旨意,自是英明之舉。
隻是本官心中疑惑,為什麽這次陛下不是召集群臣商議封賞之事,而是成立這調查組呢?還有,這調查組,權責如何劃分,人員怎樣調配?”
魏忠賢嘿嘿一笑道:“萬歲爺的意思很明顯,是不想有大臣的功勞因為疏忽被落下,不想寒了功臣的心,所以要司禮監、內閣和監察院三方聯合調查嘛。”
劉一憬看著魏忠賢的眼睛,眉頭一挑道:“那好,那這次調查,可是有諸多事宜都需細細斟酌,萬不可倉促行事。”
魏忠賢眼珠子一轉,笑著應道:“劉閣老所言極是。咱家也正想跟諸位大人商量商量呢。
司禮監這邊啊,自然是會派出最得力的公公,他們整日跟在皇上身邊,最是知曉皇上心思,宮廷裏的事兒也門兒清,有一些事情查起來,那是手到擒來。
內閣諸位大人,都是理政多年,由你們評判大臣們的功績輕重,那是再合適不過。
至於監察院的禦史們,向來鐵麵無私,眼睛裏揉不得沙子,由他們專揪那些暗處的貓膩最是合適不過。
這三方合力,定能把這事兒辦得漂漂亮亮,讓功臣們滿意,也讓萬歲爺滿意。”
韓爌盯著魏忠賢微微點頭道:“魏公公,話雖如此,可若其間有人心存私念,弄虛作假,又該如何是好?這調查組可是關乎封賞大事,必須得確保公正無偏。”
魏忠賢臉色微微一變,旋即恢複常態,笑著陰陽道:“韓閣老這是哪裏的話。為諸多大臣們請功封賞,這可是朝廷的大事,誰敢在這種事情上動手腳?
此次封賞的公允,可是彰顯著萬歲爺英明神武、賞罰分明。
司禮監上下對萬歲爺那是忠心耿耿,一心隻為萬歲爺辦事,絕不敢有半分差池。
咱家還盼著與諸位大人齊心協力,把萬歲爺交代的事兒辦好呢。
咱家就是不知道會不會有其他人,想要趁機誇大某位臣子的功勞,好得到更多的份上。
若真有此等居心叵測之人,那可就是對萬歲爺的大不敬,對朝廷綱紀的公然挑釁呐!”
劉一憬冷哼一聲道:“魏公公多慮了,朝堂之上,眾臣皆是一心為國,輔佐皇上,怎會有人行此等不義之事。”
魏忠賢嘿嘿一笑道:“劉閣老說得是,說得是呀。不過呢,這人心隔肚皮,誰也保不準呐。
就說前些日子,咱家還聽到了些風言風語。說什麽某位臣子,在陛下登基之時,不過是做了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卻被傳得神乎其神,好似那功勞大過了天。咱家當時就想啊,這要是傳到皇上耳朵裏,那還了得?”
劉一憬在一旁聽不下去了,冷哼一聲道:“魏公公,無憑無據,可莫要信口開河。我等身為朝廷重臣,自當以事實為依據,為陛下甄別功臣,論功行賞。若是隨意聽信些流言蜚語,豈不是寒了眾多功臣之心?”
這份名單上的人,肯定絕大多數都是東林黨之人。
對於這些東林黨之人,或者和東林黨有牽扯之人,在調查功勞的時候,務必雞蛋裏挑骨頭,找出把柄,分減他們的功勞。
然後,將分減出來的功勞,往其他黨派之人身上套,讓其他黨派繼續和東林黨鬥爭。
若是咱們自己人,可以悄悄的把功勞再給他們添上幾分。
記住,這件事一定要謹慎,咱們自己人的功勞千萬不要貪多,未來立功的機會多的是。”
魏忠賢的心腹太監們恭聲應道:“是,魏公公。”
魏忠賢滿意的點了點頭道:“好了,你們下去準備一下,咱家這就去內閣了。”說完,魏忠賢打開房門離去。
魏忠賢身穿蟒袍,身後跟著兩名親信太監,一行人匆匆向著內閣方向走去。
此時內閣裏方從哲、韓爌、劉一憬三人正各自忙著各自的事務。
魏忠賢到達內閣後,先是站在門口,幹咳了一聲,打破屋內的沉靜。
方從哲三人聞聲抬首,見是魏忠賢,神色各異。
方從哲微微皺眉,起身拱手問道:“見過魏公公。魏公公,不知您今日前來,有何貴幹?”
魏忠賢邁步走進屋內,兩名太監乖巧地分立兩側。
魏忠賢掃了三人一眼,然後衝著方從哲微微一禮,臉上笑著說道:“見過方首輔。方首輔,咱家今日前來的事情,這可是跟韓閣老遞上去的題本有關呢。”說完,魏忠賢看了韓爌一眼。
方從哲聞言,扭頭皺眉看了韓爌一眼,韓爌眼中有一絲喜色一閃而過,而劉一憬臉上卻有一絲疑惑之色。
劉一憬皺著眉頭,此時感到很疑惑。
韓爌遞交為東林黨請功的題本,是經過上次東林黨議事時商量好的。
按照常理來說,如果陛下看過題本後,同意為有功之臣封賞,那麽就會派太監召集他們這些二品以上的大臣前去內書房議事。
那麽,如今這魏忠賢來這裏幹什麽?
頓時,劉一憬心中有不好的預感浮現。
這時,卻聽見魏忠賢喊道:“陛下口諭,內閣諸位大人聽旨!”
“臣等恭聽聖喻。”方從哲三人跪拜道。
“陛下口諭--朕覽韓爌所呈為眾愛卿請功之題本,心甚慰之。
諸卿於朕登基之際,殫精竭慮、鼎力輔佐,功不可沒。
然,朕欲行封賞,必求公允無失,不容絲毫差池,以免寒了功臣之心。
故而朕決意,著司禮監、內閣、都察院即刻聯合組建調查組,詳查諸卿功績詳情,細究功勞簿上一筆一劃,明辨是非曲直,量功定賞。
望諸卿同心協力,不負朕望,欽此!”魏忠賢尖著嗓子喊道。
“臣等遵旨,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方從哲三人磕頭領旨,隨即起身。
劉一憬聽完口諭,心中暗道,果然,這求封賞的事兒果真也出現了問題。
於是,還沒等方從哲開口,他便問道:“魏公公,皇上既有此旨意,自是英明之舉。
隻是本官心中疑惑,為什麽這次陛下不是召集群臣商議封賞之事,而是成立這調查組呢?還有,這調查組,權責如何劃分,人員怎樣調配?”
魏忠賢嘿嘿一笑道:“萬歲爺的意思很明顯,是不想有大臣的功勞因為疏忽被落下,不想寒了功臣的心,所以要司禮監、內閣和監察院三方聯合調查嘛。”
劉一憬看著魏忠賢的眼睛,眉頭一挑道:“那好,那這次調查,可是有諸多事宜都需細細斟酌,萬不可倉促行事。”
魏忠賢眼珠子一轉,笑著應道:“劉閣老所言極是。咱家也正想跟諸位大人商量商量呢。
司禮監這邊啊,自然是會派出最得力的公公,他們整日跟在皇上身邊,最是知曉皇上心思,宮廷裏的事兒也門兒清,有一些事情查起來,那是手到擒來。
內閣諸位大人,都是理政多年,由你們評判大臣們的功績輕重,那是再合適不過。
至於監察院的禦史們,向來鐵麵無私,眼睛裏揉不得沙子,由他們專揪那些暗處的貓膩最是合適不過。
這三方合力,定能把這事兒辦得漂漂亮亮,讓功臣們滿意,也讓萬歲爺滿意。”
韓爌盯著魏忠賢微微點頭道:“魏公公,話雖如此,可若其間有人心存私念,弄虛作假,又該如何是好?這調查組可是關乎封賞大事,必須得確保公正無偏。”
魏忠賢臉色微微一變,旋即恢複常態,笑著陰陽道:“韓閣老這是哪裏的話。為諸多大臣們請功封賞,這可是朝廷的大事,誰敢在這種事情上動手腳?
此次封賞的公允,可是彰顯著萬歲爺英明神武、賞罰分明。
司禮監上下對萬歲爺那是忠心耿耿,一心隻為萬歲爺辦事,絕不敢有半分差池。
咱家還盼著與諸位大人齊心協力,把萬歲爺交代的事兒辦好呢。
咱家就是不知道會不會有其他人,想要趁機誇大某位臣子的功勞,好得到更多的份上。
若真有此等居心叵測之人,那可就是對萬歲爺的大不敬,對朝廷綱紀的公然挑釁呐!”
劉一憬冷哼一聲道:“魏公公多慮了,朝堂之上,眾臣皆是一心為國,輔佐皇上,怎會有人行此等不義之事。”
魏忠賢嘿嘿一笑道:“劉閣老說得是,說得是呀。不過呢,這人心隔肚皮,誰也保不準呐。
就說前些日子,咱家還聽到了些風言風語。說什麽某位臣子,在陛下登基之時,不過是做了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卻被傳得神乎其神,好似那功勞大過了天。咱家當時就想啊,這要是傳到皇上耳朵裏,那還了得?”
劉一憬在一旁聽不下去了,冷哼一聲道:“魏公公,無憑無據,可莫要信口開河。我等身為朝廷重臣,自當以事實為依據,為陛下甄別功臣,論功行賞。若是隨意聽信些流言蜚語,豈不是寒了眾多功臣之心?”